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兩種社會研究方法

兩種社會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3-08-04 04:12:55

『壹』 請問社會調查報告怎麼

調查研究的步驟
一般在執行一次實際的研究計劃時,要遵循五個步驟:
(1)對要研究的問題作出詳細的闡述並形成要調查的假設。
(2)作研究設計:就是一個與事先的假設有關的資料收集、分析和評價的計劃。
分析的的結果:
(3)根據調查設計搜集資料
(4)根據假設與分析資料。
(5)說明結果並作出結論
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社會學使用的方法性質上講主要有兩種:定量、定性。
定量:用於研究那些能用數字度量的變數。例:收入、年齡。
定性:用於社會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以准確的詞語形式,而不是數字的度量的形式來描述現實。
具體方法有:
1、調查研究法
這是社會學常用的社會研究方法,對人們的觀點、態度和行為進行系統的提問,以發現大多數人是怎樣思考、感覺和行為的。
它具體分為:(1)對研究的問題進行詳細的描述(2)確定研究總體(3)選擇樣本(4)提供研究手段(5)資料分析
2、實驗法:用於檢驗關於兩個變數之間關系的假設,在實驗過程中,以引入一個變數—「自變數」,看它對另一個變數—因變數產
生的影響
3、觀察法:即對社會相互作用進行即時觀察並作出記錄,它即
可在實驗室進行,也可以在實地現場進行。
4、二次分析
我們可以叫它是二手資料分析。就是把以前的研究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資料來源,對他們進行提煉、再組合以便回答新的問題。
5、比較分析:對一個以上社會體制之間的比較研究。比較研究
依靠二手資料。
例:國家之間、國家某些部分之間、同一社會體制中的不同時期。以上就是社會學從事研究時使用的一些方法——調查、實驗、觀察、二次分析、比較分析
範文
陳友華:百姓眼中的社會與發展——來自中國八大城市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

(一)調查目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增長與社會的全面進步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社會發展中的某些問題也凸顯出來,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妥善的處理,必將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甚至社會穩定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為了及時地了解與掌握全國城市居民的生活現狀與關注焦點,廣泛聽取普通市民對政府各項工作的看法、意見與建議,以便對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執行情況與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及其成效進行科學的評估,努力改進政府工作作風,使政府的各項工作更加貼近百姓實際,從而更廣泛地贏得全國廣大城鄉居民對黨和政府各項工作的理解、支援與配合,進一步提高政府各項工作的成效。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於2004年2月21日─22日對全國八大城市的居民進行了主題為「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的現狀與問題」的電話調查。

(二)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重點是想了解城市各階層居民的生活現狀、煩惱與關注焦點,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失業、貧富差距等突出社會問題的看法,以及對政府各項工作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態度與效果等的評價等。從而為政府決策提供這方面的參考資料。

(三)抽樣方法與調查物件

本次調查所使用的具體抽樣方法為:首先從上述八個城市的黃頁電話號碼簿中獲得各城市的電話局號,然後按照各城市電話號碼位數(n )與電話局號位數(m )之差(n-m ),由電腦生成0-10n-m 之間的亂數,最後由局號×10m +亂數即組成電話號碼樣本。

本次電話問卷調查的對象為居住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南京、瀋陽、西安、武漢八座城市的城區居民。

(四)調查時間、地點與人員

本次調查由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周曉虹教授主持,南京大學社會學系陳友華與朱虹具體負責進行。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2與2003級的二十六名碩士研究生承擔了電話問卷調查工作,電話問卷調查於2004年2月21-22日在南京大學社會調查中心進行。

(五)對電話問卷調查結果的評價

本次調查由電腦隨機生成的電話號碼組成樣本,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南京、瀋陽、西安與武漢八大城市共成功訪問了1,223戶家庭,樣本分布如下:北京152戶、上海153戶、廣州153戶、重慶152戶、南京154戶、瀋陽153戶、西安154戶與武漢152戶。在整個電話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被訪問家庭對本次電話問卷調查非常理解,並積極給予支援與配合,從而使我們順利與圓滿地完成了這次電話問卷調查任務。

二、樣本分析

在本次電話訪問的1,223戶家庭中,被訪問者的性別分布為:男性648人,佔53.0%;女性575人,佔47.0%.

被訪者中年齡最大的86歲,最小的15歲,平均年齡為40.65歲。樣本中20歲以上人口的年齡分布與實際人口的年齡分布比較接近。

調查對象的職業分布分別為:黨政機關公務員佔2.9%、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佔12.2%、經理人員佔1.2%、私營企業主佔1.9%、企業管理技術人員佔12.3%、個體工商戶佔7.0%、企業工人/商業服務業人員佔27.6%、下崗失業人員佔7.0%、學生佔13.6%、農林牧漁勞動者佔2.0%,其他佔7.4%,拒絕回答佔2.7%.

調查對象的文化程度分布分別為:不識字或很少識字佔2.3%、小學佔5.6%、初中佔17.7%、高中佔33.4%、大專佔17.4%、本科及以上佔21.4%,另有2.0%拒絕回答。

從被調查對象的民族來源看:漢族佔96.6%,少數民族佔3.4%.

從被訪者的婚姻狀況看:已婚有偶與未婚兩者占絕大多數,其中未婚佔27.7%、已婚有偶佔68.0%、離婚佔1.6%、喪偶佔2.2%、同居佔0.2%,拒絕回答佔0.3%.

從被訪者的家庭規模看,3人戶所佔比例超過一半(51.8%),以下依次是4人戶(15.8%)、5人及以上戶(15.6%)、2人戶(11.9%)與1人戶(3.8%),此外,還有13戶(佔1.1%)拒絕回答,平均家庭規模為3.38人。

八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為1,091.54元。從收入分布看,低收入戶占近四成(39.1%),其中不足300元與300─599元的分別佔13.9%與25.2%.中等收入者不足50%(49.4%),其中600-999元、1,500-1,999元、2,000-2,999元分別佔20.9%、21.6%與6.9%.高收入者超過10%,其中2,000-2,999元與3,000元及以上分別佔6.9%與4.6%.

分地區考察,北京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最高,而廣州的受教育程度最低。從居民收入情況看,北京居民的收入最高,重慶居民的收入最低。從家庭規模看,北京家庭人口規模最小(3.18人),而西安家庭人口規模最大(3.68人)。本次調查所得到的上述結果與這八座城市的實際情況基本吻合。以上樣本分析表明本次電話問卷調查抽樣科學、資料准確,從而為報告的分析和研究結論提供了詳實、客觀、可靠的實證資料。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失業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盡管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千方百計增加百姓就業。但與以往相比,只有30.1%的被訪者認為失業形勢有所好轉,37.6%的被訪者認為失業形勢與以往差不多,另有32.3%的被訪者認為失業比以往更加嚴峻。如果用3級量表的賦值方法求取結果,即1分表示「有所好轉」,2分表示「與以往差不多」,3分表示「比以往更加嚴峻」,排除回答「不知道」後求取均值,則被訪者給城市失業形勢的平均分值為2.02分,這說明失業形勢與往常差不多。

(二)教育

1師德

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與教師的師德成為目前比較關注的問題。本次調查對目前有孩子在上學的家庭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詢問。調查結果表明:被訪者對教師的工作總體上持比較肯定的態度,認為老師盡責和比較盡責的分別佔20.2%與67.1%,而認為不盡責的僅佔12.8%.總體得分為1.93分,介於「盡責」與「比較盡責」之間,靠近「較盡責」一方。

2教育亂收費

教育亂收費是近年來社會普遍比較關注的問題。本次調查專門就該問題對有孩子正在上學的家庭進行了詢問。調查結果顯示:明確表示遇到過教育亂收費的佔28.7%,而未遇到過的佔62.5%,另有8.8%的人表示不清楚/記不起來。

在目前有孩子正在上學、而又遇到過教育亂收費的被訪者中,有29.0%的被訪者認為教育亂收費的情況有所好轉,37.6%的被訪者認為與往年差不多,另有21.9%的被訪者認為教育亂收費情況比以往更嚴重了,另有11.4%的被訪者認為不好評價。

3教育費的承受力

當對有子女上學的家庭詢問是否能承擔得起子女的教育費時,有38.7%的被訪者表示家庭能承擔,另有53.0%的被訪者表示家庭基本能承擔,但值得注意的是有8.2%的被訪者表示家庭已無力承擔子女的教育費用。總體得分為1.70分,介於「能」與「基本能」之間,偏向「基本能」一方。

(三)百姓權益保護

1房價

房價是近年來百姓普遍關心的話題。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有高達77.39%的被訪者認為在過去的一年中,房價上漲過快或較快,而認為房價上漲速度適中或較慢的僅占被訪者的22.6%.總體得分為1.86分,介於「太快」與「較快」之間,偏向「較快」一方。這說明從總體上看,去年房價上漲速度還是較快的。

認為在過去的一年中房價上漲過快或較快的被訪者中,認為政府在抑制房價上漲方面措施有力或較有力的佔18.0%,而認為措施不力的佔58.6%,另有23.4%的人認為不好評價。

2民工工資拖欠

最近這些年,每到春節將近,民工工資遭拖欠始終是各大媒體的關注焦點,2003年甚至驚動總理親自過問此事,問題的嚴重性由此可見一斑。這一方面表現出本屆政府「執政為民」的執政目標;另一方面,雖然百姓之事無大小,但要總理花費大量的時間親自處理民工工資被拖欠問題,可見這背後折射出的一系列問題已嚴重到何種程度。

在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的強力干預下,在清理民工工資被拖欠問題上已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分別有17.1%與65.7%的被訪者認為在過去的一年裡,政府在清理民工工資被拖欠方面的成效顯著或較為顯著,而只有17.3%的被訪者認為政府清理民工工資被拖欠的工作沒有甚麼成效。總體得分為2.00分,處在「較顯著」狀態。

3房屋拆遷

在最近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大面積改造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房屋拆遷過程中的百姓權益受損情況日益突出,部分城市甚至為此而引發了嚴重的惡性事件,並成為城市居民關注的焦點是一。中央政府發現並採取了措施,使得這一問題有所好轉。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54.9%)的被訪者認為在過去的一年裡,百姓在房屋拆遷過程中的權益受損情況有所好轉,28.1%的被訪者認為情況未發生甚麼變化,而認為情況比以往更加嚴重的僅佔17.0%.總體得分為1.62分,介於「有所好轉」與「與往年差不多」之間,略偏向「與往年差不多」一方。這說明從總體上看,去年在房屋拆遷中百姓權益受損情況略有好轉。

(四)對困難群體的社會關注

1對困難群體數量的估計

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與社會的急劇轉型,以失業與部分民工為主體的城市新的貧困群體已經形成,並且其隊伍有逐漸擴大之勢。本次調查資料表明:有近半數(49.3%)的被訪者認為在過去的一年裡,城市困難群體增加了,而認為持平的佔不足四分之一(23.7%),認為減少的佔四分之一強(27.0%)。總體得分為1.78分,介於「增加」與「持平」之間,偏向「持平」一方,也即被訪者認為城市困難群體數量還是比以往有所增加。

2關注度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近70%的被訪者認為社會對城市困難群體還是關心與比較關心的,相比較而言,只有30%強的被訪者認為社會對困難群體不很關注或不關注。總體得分為2.27分,介於「比較關注」與「不很關注」之間,偏向「比較關注」一方,也即從總體上來說,社會對城市困難群體還是比較關注的。

(五)對生活費上漲的看法

1百姓眼中的農產品價格上漲

糧油副食品等農產品價格的高低必然牽涉到社會的每一個家庭與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2003年9月以來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城鄉居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至於這次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否合理,百姓自有自己的想法。本次調查結果表明:三分之二(67.7%)的被訪者認為2003年下半年以來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合理或比較合理的,而只有三分之一(32.3%)的被訪者認為是不很合理或不合理的。總體得分為2.35分,介於「較合理」與「不很合理」之間,偏向「較合理」一方,這說明城市居民對這次農產品價格上漲還是比較能夠理解與接受的。

2百姓眼中的水電氣價格上漲

水電氣價格的高低也牽涉到社會的每一個家庭與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因而受到普遍的關注。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覺得近年來水電氣價格上漲合理或比較合理的被訪者約佔一半(51.0%),明顯低於近幾個月來對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理解,而認為近年來水電氣價格上漲不很合理或不合理的也占近一半(49.0%)。總體得分為2.63分,介於「較合理」與「不很合理」之間,偏向「不很合理」一方,這說明城市居民對近年來水電氣價格上漲還是有點微詞的。

3百姓的生活承受力

目前農產品與水電氣價格上漲是否對百姓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普通百姓對農產品與水電氣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如何?這是由農產品與水電氣上漲而自然引伸出來的一個問題。本次調查資料顯示:90%的被訪者表示對農產品與水電氣價格上漲能夠或基本能夠承受,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有10%的被訪者明確表示農產品與水電氣價格上漲已超過了其家庭的承受能力。總體得分為1.74分,介於「能」與「基本能」之間,偏向「基本能」一方,這說明城市居民對目前農產品與水電氣等價格上漲還是能夠或基本能夠承受的。

(六)百姓的煩心事

1家庭境遇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成員中有下列情形的家庭佔35.90%,這些情形是:沒有養老保險、沒有醫療保險、工資被拖欠、求職中被騙、權益受到執法者或老闆的侵害與創業失敗,其中家庭成員中沒有養老金的家庭佔18.15%,家中有「沒有醫療保險」的長病號家庭佔15.70%,而權益受到侵害的佔12.34%.而上述七種情形都沒有的家庭佔64.10%.

2百姓的煩心事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只有三分之一(32.87%)的被訪者或其家庭中沒有甚麼煩心事,三分之二(67.13%)的被訪者或其家庭多多少少都受到一些煩心事的侵擾。位列百姓煩心事之首的是收入少,這在退休工人家庭中比較普遍,占被訪者家庭總數的四分之一多(26.41%)。其次是就業難,占被訪者家庭的近四分之一(23.71%),其中本人/配偶就業難的家庭佔13.16%,子女就業難的家庭佔10.22%,而父母就業難的家庭佔1.80%.位列百姓煩心事第三位的是子女的學習,占被訪者家庭的10.79%.百姓第四至第十位的煩心事依次是:沒有社會保障(9.81%)、沒有住房或住房太小(9.32%)、生活費高(7.77%,某種意義上也是收入少所致)、家人身體不好(5.64%)、子女就業難(5.64%,主要是民工子女的就業難)、沒有安全感(4.50%)與教育亂收費(3.35%)。

(七)社會問題

1百姓眼中的暴利行業

由於房地產業牽涉到許多百姓、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時近兩三年時間內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多,因而使百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房地產業是一個暴利行業。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房地產業位列百姓眼中的暴利行業之首,有一半多(54.37%)的被訪者中將房地產列為暴利行業,其次是電信,占被訪者的31.30%,位列第三位的是醫葯,占被訪者的30.18%.百姓眼中的第四至第十位暴利行業依次是:電力(15.96%)、娛樂業(14.53%)、IT產業(12.80%)、教育(11.59%)、金融保險業(11.59%)、手機業(7.93%)與汽車行業(7.52%)。

2百姓眼中的突出社會問題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百姓眼中的突出社會問題首推失業問題嚴重,有三分之一多(35.1%)的被訪者認為當前突出的社會問題是失業問題嚴重,其次是貧富差距過大(30.9%),百姓眼中第三至第十位突出的社會問題依次為貪污腐敗嚴重(28.6%)、社會治安差(18.6%)、大學生就業難(13.3%)、社會保障不健全(11.3%)、房價上漲太快(10.9%)、教育亂收費(8.4%)、環境污染嚴重(8.2%)與生活費上漲(7.2%)。

(八)對媒體的看法

媒體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愈益突出。但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百姓對媒體宣傳的信任度較低。如對媒體的宣傳明確表示相信與比較相信的分別僅占被訪者的9.2%與29.5%,兩者合計僅為38.8%,而表示不太相信與不相信的被訪者比例分別為42.9%與10.6%,兩者合計超過50%(53.6%),另有7.7%的被訪者認為「不好說」,這實際上也是不太相信的意思。因此,如何避免假大空與如何做到取信於民,是今後媒體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

(九)對改革成效的評價

1改革成效

近年來中國改革進程加快,而百姓對改革的評價又如何呢?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當問及被訪者所在的城市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較明顯的進展時,有超過一半(53.56%)的被訪者認為在交通建設方面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展,以下依次為城市改造(48.00%)、環境整治(32.79%)、住房條件(21.59%)與經濟建設(20.93%)等。

從總體上講,被訪者對近年來改革所取得的成效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大約有90%的被訪者認為中國近年來的改革成效顯著或比較顯著,而認為不很顯著或不顯著的僅占被訪者總數的10%.總體得分為1.91分,介於「顯著」與「較顯著」之間,偏向「較顯著」一方。

2誰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社會發展方面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那麼,究竟誰是中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本次調查資料顯示:中國改革成果前五位的最大受益者分別是私營企業主(57%)、黨政機關公務員(52%)、個體工商戶(37%)、經理人員(27%)與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9%)。

(十)生活質量

1生活水平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與2000年前後相比,有58.7%、27.8%與13.5%的被訪者認為其生活水平分別提高、差不多與下降了。總體得分為1.55分,介於「提高」與「差不多」的中間。這說明從總體上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上述八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還是提高了。但這里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有超過八分之一(13.5%)的被訪者認為與2000年前後相比,其生活水平非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這說明盡管中國近年來的經濟增長很快,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被排除在分享經濟增長成果之外。在今後的工作中,如何使社會的全體成員共用經濟增長的成果,是擺在中國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項十分嚴峻的任務。

2生活滿意度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13.5%與57.5%的被訪者對目前的個人生活狀況分別感到滿意與比較滿意,兩者合計占被訪者總數的71.0%,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另分別有16.5%與12.5%的被訪者對目前個人的生活狀況感到不很滿意與不滿意,兩者合計占被訪者總數的29.0%.總體得分為2.28分,介於「較滿意」與「不很滿意」之間,偏向「較滿意」一方。這說明總體上人們對目前個人生活狀況還是感到較為滿意的。

*本文為「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的現狀與問題」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課題組長為周曉虹教授,課題組成員是陳友華與朱虹博士。本文是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勞動成果。

陳友華1962年生,德國馬爾堡大學哲學博士,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貳』 定性研究方法的具體應用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貫穿社會研究的兩條主線,這兩種研究方法進行比較,理清這兩種研究方法的區別與聯系,以使我們能更深刻地了解這兩種研究方法,准確地把握其各自的優勢及局限性。促進社會研究方法向更深層次發展。
自赫爾巴特以來,社會科學理論得以提出並成為可能。但饒有趣的是,社會研究者從那時起扛起的社會研究這塊牌子至今仍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安插地。於是,有這么多年歷史的社會研究面臨著這樣一種尬尷的境地:它一方面被指責為名為科學研究,實際上是嚴重脫離實踐的哲學思辯研究,缺少應有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它又被反唯科學論者們說成是受社會科學化的影響,開始逐步成了其他學科的試驗場,社會理論因而有被殖民化的危險。
持前一觀點的人認為,社會理論之所以缺乏對社會教學及社會管理實踐應有的指導作用,是因為它的基本概念及由之所形成的理論系統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差,其根本原因是由於這多年始終沒有找到或形成自己的研究體系,這是造成社會理論「空洞化」的根源,於是主張社會研究要大膽引入其他學科,尤其是心理學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以形成自己的獨特研究方法;提出後一看法的人則公開反對社會科學化這一口號,認為社會科學化是一有害的口號,並強調除科學方法之外,還存在著另外一種有效地認識世界的方法——人文方法或哲學的方法。
以上兩種看似相互對立的觀點表現出社會研究方法中的兩種主要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綜觀社會研究的整個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貫穿社會研究的兩條主線:一是模仿自然科學,強調適合於用數學工具來分析的經驗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因果關系,並作出解釋。另一種範式是從人文科學推演而來的,所注重的是整體和定性的信息,通訊說明的方法。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也無所謂孰好孰壞,它們只是一種研究方法。但由於過分偏重於定量研究,缺乏對定量研究局限性的了解和忽視對定性研究的關注,以致對社會研究方法的研究有過偏之嫌。

『叄』 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有哪兩種

是:實證主義(自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

早期的方法論觀點 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K.馬克思
認為,對社會的研究可以成為科學,因為社會現象同自
然現象一樣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之間也同樣存在著
因果決定性,它們是可以被科學認識的,並且可由普遍
規律來說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第一次
使科學的社會學的出現成為可能」(列寧語),使社會
學與哲學和歷史學相分離,並且使社會研究擺脫了傳統
的思辨哲學方法。
另一創始人A.孔德主張,社會學應當是一門類似自
然科學的、以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學科,這門學
科應當採用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的實證主義方法。他在
社會領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學形成時建立的基本假設,即
知識的經驗性或實證性、研究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統一性。
孔德還具體論證了觀察方法、實驗方法、比較方法和歷
史方法對社會學的適用性。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發展了孔德的實證主義,
他最先系統、詳細地論述了社會學方法論問題。在《社
會學方法的規則》(1894)一書中,他把社會現象界定為
普遍存在於群體間的、由外界的強制力施加於個人所引
起的社會行為、社會思想和社會感受。他認為社會現象
既不能歸結為個人行為,也不能歸結為生物現象和心理
現象。社會現象是一種集體的行為和觀念,它是可以觀
察的社會事實。通過這種界定,社會學就能夠採用自然
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與實證主義觀點相對立的是
源於哲學、歷史傳統的人文主義思潮。19世紀末期,德
國曾發生一場關於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論戰,德國社會哲
學家W.狄爾泰指出,社會科學的性質及對象與自然科學
有本質的不同。他認為,對社會和人類行為的研究離不
開價值判斷,社會科學的任務不僅是客觀描述社會,還
必須涉及倫理、宗教、藝術等價值觀念。此外,人具有
自由意志,人類行為既沒有規律性也無法預測。社會歷
史現象都是獨特的、偶然的,對此無法採用自然科學的
「規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加以
闡述和記錄。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主張社會學研究的對
象是個人及其行為,而人的行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
支配的,與行為者的價值是相關的,但同時受環境的制
約,理性行為並不是絕對的意志自由,它受著具體的必
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會學既反對人
文學派的主觀唯心論,也反對機械的實證論,主張「價
值相關」和「價值無涉」(見價值中立和價值參照)是
研究社會現象的兩條相互制約、相互補充的基本原則。
三大方法論傾向 現代西方社會學的各個流派及其
關於方法論的不同觀點,大體可以區分為實證主義(自
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兩大傾
向;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則獨樹一幟。
實證主義方法論 西方社會學家大多在某種程度上
堅持由孔德和迪爾凱姆所開創的實證主義方向,其中包
括各種理論流派。盡管各派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他們
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張社會學應當成為一門科學。社會學
不是探討「應該如何」,而只是客觀地闡明社會「究竟
是如何」,它不關注於獨特的歷史事件,而主要關注於社
會現象的原因和規律。他們堅持認為社會研究的邏輯方
法是假設演繹法,科學假說的陳述必須由經驗事實來檢
驗,理論僅當它得到經驗證據的完備支持時才是可接受
的。獲取經驗證據需要採用實驗、系統觀察、調查、訪
問、文獻考察等方法。雖然社會科學在方法、技術的運
用上有其特點,但它在理論構建、證據搜集、證據分析
與評判、理論檢驗等方面所運用的方法,與自然科學方
法並無本質區別。實證主義者把自然科學方法論作為自
己的基本原則,把自然科學當作科學的範例,在他們看
來,社會學是符合科學的邏輯的。
在實證主義方法論流派中,較極端的派別是定量主
義和數理社會學派。定量主義受心理學的操作主義和生
物測量學的影響,強調在任何科學中都必須使用測量和
計量的方法。定量主義的倡導者、美國社會學家G.A.倫
德伯格主張,任何概念都可以測量,由於定義不明確而
無法測量的概念在科學研究中是沒有用處的。20世紀40

『肆』 社會研究方法四大研究方法

社會研究方法的四大研究方法: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分析、實地調查。

1、調查研究適用於社會生活狀況調查、社會問題調查、市場調查、民意調查和學術性調查。

《社會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方法》是2009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風笑天。1、該書結合國內外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和高等學校社會學研究方法教學的實際,對社會學經驗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進行了通俗簡明的介紹。全書體系科學規范,內容取捨得當,語言簡明,適合高等學校的教學需要,也適合實際研究部門的人員自學及參考。

『伍』 社會學研究方法&社會研究方法 的區別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陸』 什麼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1、社會研究指的是一種以經驗的方式,對社會世界中人們的行為、態度、關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種社會現象、社會產物所進行的科學的探究活動。孫羨
2、社會研究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1)研究的主題是社會的,而非自然的(2)研究的方式是經驗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問題是科學的,而非判斷的。
3、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或部分,及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及技術。
4、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方法論與研究方式之間、研究方式與具體方法和技術之間,都存在著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系。
5、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不同的方法論主張在經驗研究中則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探求知識的方法。其一是科學主義的;其二是自然主義的。而定量研究方式與定性研究方式則可以說是這兩種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它們是我們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可以採取的兩條途徑,兩者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在社會研究者認識胡鎮社會現象的過程中,它們發揮著各不相同的作用。社會研究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這就褲凱粗是:(1)確定研究課題並將其系統化(2)設計研究方案和准備研究工具(3)資料的收集(4)資料的處理與分析(5)結果的解釋與報告。
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有哪幾部份構成?不同的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方法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答: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或部分,即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及技術。
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三大層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方法論是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基礎,其中哲學方法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最基本的方法論。方法論決定和影響著在社會研究中如何去觀察研究社會現象,以及採用什麼具體方法和專門的技術工具。同時,具體方法和技術、工具的發展將促進方法論本身的發展。不同的研究方式與不同的方法論之間存在某種內在 聯系,各種不同的具體方法和技術與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間,也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系。比如,調查研究的方式往往需要運用抽樣的方法、需要設計問卷的技術、需要運用計算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閱讀全文

與兩種社會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恆冠15l釣箱天窗安裝方法 瀏覽:903
台式機電腦截圖方法 瀏覽:457
dj水果機如何破解方法 瀏覽:160
里美雞蛋面膜使用方法 瀏覽:778
怎麼變雙眼皮天然方法 瀏覽:394
黴菌性鼻竇炎的最好治療方法 瀏覽:903
油鋸鏈條連接的方法 瀏覽:328
魅族魅藍5返回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70
感應電筆使用方法 瀏覽:665
說明方法的准確性是什麼 瀏覽:974
常用寶石鑲嵌方法 瀏覽:564
數據連接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63
研究理性的歷史和現狀的方法 瀏覽:469
難度鳳凰的折紙方法視頻 瀏覽:294
腰間盤突出術後腰部屈曲鍛煉方法 瀏覽:133
改善痘印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303
安聯電線安裝方法 瀏覽:292
兩個數據差異計算方法 瀏覽:700
皮蛋簡單減肥方法 瀏覽:991
無痘痘美肌訓練方法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