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現代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觀察法、實驗法等以外,又引入了一些現代化手段,如單向玻璃觀察室,顯示刺激的錄音、錄象和電視設備以及電子計算機處理研究資料等。近年來,西方國家在嬰兒心理研究方面取得較大進展,這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採用有一定關系。
中國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上雖也涉及很多兒童心理方面的問題,但兒童心理學(第2頁)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中國出現較晚。20世紀初期,開始有人翻譯介紹西方兒童心理學(第2頁)著作,如艾華編譯的《兒童心理學(第2頁)綱要》陳大齊譯的《兒童心理學(第2頁)》等。
中國最早開創兒童心理學(第2頁)研究的是陳鶴琴,他於1919年留學回國後,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兒童心理學(第2頁)課程。他的.《兒童心理之研究》是中國第一部兒童心理學(第2頁)教科書。他還用日記法對其子從出生到三歲進行了長期的觀察,這也是較早的有系統的兒童心理研究工作。
二十世紀30年代,黃翼重復過皮亞傑的實驗,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著有《兒童心理學(第2頁)》、《神仙故事與兒童心理、《兒童繪畫之心理》等書;還進行了兒童語言發展及兒童性格評定等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兒童心理學(第2頁)取得很大進展。50年代,在蘇聯兒童心理學(第2頁)的影響下,著重探討了兒童心理學(第2頁)研究的理論方向問題。60年代,朱智賢編寫的《兒童心理學(第2頁)》一書批判地吸取國內外研究成果,密切聯系中國的實際,對中國兒童心理學(第2頁)的研究和教學起了積極作用。
60年代前後,中國兒童心理學(第2頁)除理論方面的探索以外,實驗研究工作也廣泛開展起來。實驗對象,大多集中在幼兒期和童年期的兒童。研究課題以認知發展的研究較多,如學前兒童方向知覺的特點、6~7歲兒童的時間知覺、兒童的色形抽象、學前兒童因果思維的發展、兒童左右概念的發展、4~12歲兒童圖畫認識能力的發展等等。還進行了關於6歲兒童入學問題、兒童道德品質形成問題以及兒童腦電等研究,
二十世紀60年代,中國兒童心理學(第2頁)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兒童心理發展方面,幾乎沒有重視方法學研究。約從70年代後期起,一些學者開始重視,對方法學的研究,並在研究的課題、類型、設計、變數、被試、標准化及具體實驗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㈡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怎麼寫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中期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從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面對這種高速變革,只有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壓力擊倒。 從人的發展本身來看,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人獲得成功的關鍵。在歷年中學生中,莘莘學子在各方面的壓力面前,由於具備了不同的心理素質,以至於產生不同的結果。有的人成績優異進入大學繼續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孫山,甚至走上了毀滅家庭和自己的道路。目前這種現象已逐漸向低齡化蔓延。 從當前3—6歲兒童現狀來看,由於他們處在心理發展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極不成熟,自我調節控制水平低,極易受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父母過分注意對孩子生活上的關懷和呵護,很少細心關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膽怯、自卑、孤獨、焦慮等不健康心理。他們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責任感和競爭意識,從而影響了孩子的整體發展。 從目前幼兒園的教育來看,主要是以「德、智、體、美」為內容的教育模式,設置的課程也基本停留於傳授某些知識及養成某種行為習慣的教育層面,實際上幼兒園的德、智、體、美等教育中都包含著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意義,只是沒有系統與獨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納入「德育」的范疇,《體育》、《健康》也只重視幼兒健康知識的掌握和身體素質的培養,很少從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就當今社會的發展,當代教育的發展、當代人的發展而言,心理教育應該在幼兒園教育中佔有重要位置。 綜上所述,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從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當前及未來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們試圖通過對3—6歲幼兒心理障礙及各個因素間影響的調查和分析,尋找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從而提出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素質的教育方法,為幼兒心理素質的啟蒙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二、課題總體設計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殘疾,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 目前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是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環境間的相互關系。它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無心理疾病;其二,能積極調節自己的心態,順應環境並有效地,富有建設性地發展和完善個人生活心理健康。情緒愉悅穩定,生活態度積極,人際關系和諧,行為能自我調節和控制。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明確指出,心理健康的標志是: (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 (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謙讓。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論假設 通過「幼兒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實驗,構建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學模式,可以使實驗條件下的3—6歲兒童心理健康,並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傾向,使他們具有活潑開朗的性格,克服困難的勇氣,認真做事的態度,待人熱情,懂得寬容,富有獨創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基礎。 (三)研究目標 總目標:探求有效的「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方法」 具體目標: 1、研究身心健康發展有障礙幼兒的主要特點。 2、分析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目標和實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採用理性思辨為主的文獻法和小組研討法。在大量閱讀文獻資料和共同探討的基礎上,理解幼兒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結構因素,並對這一概念作出界定。與此同時,通過小組研討,了解幼兒各種心理狀態下的表現性行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採用理論學習與實際行動相交融的情景觀察的調查方法,了解3—6歲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趨勢、發展的特點。 2、用理性思辨和經驗總結相結合的方法構建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策略。 3、採用行動反思法進行培養策略的實證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兒園管理模式 (1)注重環境創設。良好的環境能使兒童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能促進高級情感的發展。對兒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著重要作用。家庭、幼兒園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進童心世界,掌握科學育兒知識和教育才能,做到:與孩子關系融洽、和諧,對孩子充滿誠意、友好,給孩子信任與溫暖。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在友好和善的氣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長。 (2)注重教師培養。幼兒園從管理觀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進人、導向人、激勵人、培養人、使用人」,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提高他們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師成為科研型教師。 2、改革教學模式 (1)改革課堂教學模式,重新設置課程內容與模式,增設專門的幼兒心理健康課程,並在其他學科中注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幼兒對學習發生興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靈活的方式和多種教學手段,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地學習,努力構建多姿多彩的課堂教學模式。 (2)改革活動課程模式。增加操作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時間和內容。開設不同內容的活動課(游戲、勞動、參觀、實驗等),讓幼兒盡量參與喜歡的活動。這種相對開放式的課程模式,有利於培養幼兒積極愉快的情緒情感和創造性的才能。 3、 改革教育模式 教育方法要得當。能否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兒童心理健康影響甚大。管教太嚴會傷他們的自尊心,限制了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百依百順,遷就溺愛,容易造成過分依賴,耐挫力差。因此,我們將在研究幼兒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各種心理狀態下產生的行為表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匯編《幼兒心理健康案例集》。 (六)研究時間 准備階段:2002年9月—2002年11月 實施階段:2002年12月—2005年8月 總結階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三、課題中期研究成果 2002年12月,本課題進入實施階段,我們採用文獻、行動研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改革了幼兒園的管理、教學、教育模式。通過大半年的努力,初步制定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分析了有行為問題幼兒的主要特點,探索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幼兒心理健康指導的目標是選擇和確定指導內容、制定指導方案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引心理輔導方向、調控心理指導過程的參照,更是檢驗、評估心理輔導工作有效性的標准。我們課題組經過查閱參考文獻並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初步制定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 總目標:(10條) 1、能關心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有良好的觀察、注意、想像、概括分析能力,有較強的求知慾,並能認識自己與周圍世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關系。 2、能與父母、老師、同伴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樂意尋求新的生活體驗,有良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懼怕失敗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6、能主動參與集體活動,敢於自我表現。 7、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意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9、遇到困難能想辦法解決。 10、能接受老師和家長的勸導,不任性。 在總目標下,我們又根據幼兒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