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的要求和方法論是什麼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物質具有促進作用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認識來源於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指導實踐
Ⅱ 潛意識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
弗洛伊德不想去建立一種有關潛意識的實驗方法,也不歡迎別人試圖實驗性地去驗證他的觀點。20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S.羅森茨韋格曾寫信給弗洛伊德,談到他希冀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在回信中非常簡潔地作了答復:「我頗有興趣地檢查了你們試圖驗證精神分析命題的實驗研究,我不會對這種實證給予很高的評價,因為這些命題所依賴的可靠觀察的豐富性使它們與實驗驗證無關。當然,這么做是無害的。」
弗洛伊德據以建立精神分析的「可靠觀察的豐富性」由他的臨床病例所組成。他將與患者的談話記錄作為科學資料,將對這些資料的分析作為研究的科學方法。對弗洛伊德來說,成功的治療本身並非目的,而是為精神分析理論的可靠性提供證據。這里,對弗洛伊德最具吸引力的,是通向科學心理學的生理學道路。
在弗洛伊德時代,最常見的神經症是歇斯底里,它表現為心因性軀體症狀,諸如軀體麻木和感知缺失等。1896年,弗洛伊德曾寫過一篇文章,第一次宣布歇斯底里並非魔鬼纏身,也非道德淪喪,而是一種具有心理病源(尤其是性)的症狀。遺憾的是,當時的精神病學和神經病學協會主席R.馮·克拉夫特-埃賓卻把弗洛伊德的觀點稱之為「科學的神話」。
弗洛伊德的這一觀點起始於他1894~1895年所寫的手稿《科學心理學之規劃》,從中可以發現通向科學心理學的生理學道路。當時,弗洛伊德為兩個目標所苦惱:第一是檢驗,如果有人引進定量的思考,那麼心理機能的理論會是什麼形態;第二是如何從精神病理學中汲取一些可為科學心理學所利用的東西。在該手稿中,弗洛伊德闡釋了他的意圖:「建立一門屬於自然科學的心理學,把人的心理過程看作是可用物質微粒來說明的量化決定狀態。」為此,他發展了關於心靈和行為的普遍理論,使用的完全是生理學的和量化的術語。例如,動機被描述為神經元之間的間隙處(現稱突觸)引起緊張的結果,這種緊張使人感到不快,跨越間隙,緊張最終得以釋放;記憶被解釋為神經元間隙處滲透性(現稱突觸強度)的改變,這是連接著的神經元重復興奮的結果。用相似的量化神經病學方法,弗洛伊德解釋了從妄想到認知的全部「心理機能」。
繼那部手稿以後,弗洛伊德開始從事自我分析。藉助這種方法,他發現了出現在心理潛意識中的行為和心理事件的原因,並區分了「真性神經症」和「心理神經症」。前者是真正軀體病症,由「某種神經病毒增加或減少所引起」;後者包括歇斯底里,是由「心因性的或依靠潛意識觀念的情緒作用所引起」的。
隨著自我分析方法的運用,弗洛伊德開始從機械生理學解釋轉向進化生物學解釋。那時的大多數科學家,包括馮特,接受了德國達爾文主義先驅E.海克爾的「生源定律」。根據「生源定律」,個體的發生重演了種族發生,也就是說,「任何生物的胚胎是對它的種系發生道路的重復」。由此,一個人類胎兒經歷了兩棲階段、爬行階段、簡單的哺乳階段等等,直到他形成人的雛形。於是,弗洛伊德把「生源定律」擴展至心理發展,作為其研究性心理發展階段的方法論基礎。
Ⅲ 試論個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是如何影響其對研究方法的選擇的
試論個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是如何影響其他研究方面的選擇,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太大了
Ⅳ 方法論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則性的指導思想。
社會學方法論
第一講 社會學方法論的發展
一、社會研究
包括學科研究和非學科、非專業的實踐研究。後現代主義強調非專業的實踐研究。學科研究廣義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研究,如社會學研究、民俗學研究。
1.社會與自然界的區別:社會是由人和物構成的社會世界,有意識、精神。
2.研究的主體與客體: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客體-社會本體論
3.研究目的:專業與非專業研究的目的不同。基礎理論研究、發展研究、應用研究的目的也不同。
二、方法論
早期從自然科學中移入,關於對自然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如何研究的理論、邏輯、假定、預設、原則。 如經濟學中「經濟人」的假設。
1.世界觀與方法論:方法論與認識論的交叉
2.方法論和理論:方法論是關於方法的理論,而理論是對實際現象的觀點和系統認識。方法論不涉及具體現象,學科理論稱為現象理論,而方法論是工具理論
3.方法論與具體方法:方法論是在思維層次上對人的實踐活動的考察、接近哲學層次。具體方法是在操作層次上具體技術的運用,靠近經驗層次。
4.方法論的一元性與多元性
20世紀60、70年代以前方法論是統一的、一元的方法論,以自然科學為楷模。60年代以後人們認為對不同現象或同一現象有不同的方法論,形成多元方法論。
5.方法論的主要問題:
(1)研究邏輯
(2)對人及行為的假設:人的定義、人的本質。人的行為受何因素的影響。
(3)對社會整體及社會現象的認識途徑: 有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認識。多種具體方法的競爭。
(4)真理性和客觀性:方法論和知識論交叉
(5)規律性:社會現象有無規律性。
(6)價值(個人主觀意識)在研究中作用。
三、社會學方法論的發展
19世紀初受自然科學影響。孔德《實證哲學》觀點:①社會科學要研究現實問題 ②研究應是有用的,能解答實際問題。③應是可靠的。④應是確切的。⑤肯定的、能夠證實的。
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可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有機體,社會各部分有特定功能。
19世紀後期人文學科研究、文化研究中提出質疑:①自然與社會有本質區別。②社會由個體組成,主張社會唯名論。③對人不能採用實驗法。李凱爾特、文德爾班的「文化科學」。狄爾泰提出Hermeneutics(釋義學.解釋學.詮釋學)對文獻古典文本的解釋方法可用於社會現象研究。 自然科學的客觀解釋是因果解釋,釋義性解釋是對人的意義的主觀理解 。
20世紀初社會學方法論代表人物:韋伯、迪爾凱姆。
迪爾凱姆:①首先應界定社會事實 ②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是時代形成的。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集體的行為、思想觀念、時代精神。 ③主張客觀的因果解釋和功能解釋。他為西方社會學實證學派提供了方法論依據
韋伯借鑒和綜合了「文化科學」和「實證科學」的觀點,提出了理解社會學的方法論:①承認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有本質不同,社會科學的解釋不僅包括客觀解釋,也包括主觀闡釋(intepretive)。②借鑒狄爾泰的觀點,必須理解動機、目的、意義。③應排除主觀偏見.採取價值中立,客觀的科學研究。投入理解的方法把客觀與主觀結合起來。④理想類型法:依據現象的共性建立理想類型(典型),表象差異可用不同的理想類型來反映。⑤區分歷史的因果解釋和邏輯的因果解釋。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觀點:(1)承認客觀的社會規律。(2)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進程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階級斗爭、人際互動)的結果。(3)唯物史觀,強調人類的歷史實踐活動、注重製約人的行動的社會物質環境(經濟基礎、生產力、社會結構)。
主要閱讀材料:
袁方主編,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第2章、第1章 北京大學出版社。
杜爾克姆著,胡偉譯,1988,《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華夏出版社。
韋伯著,朱紅文等譯,1992,《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Ⅳ 意識的動能作用原理內容和方法論
意識能動作用的原理包括,
人能能動地認識世界,人的意識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選擇性和自覺創造性。
人能能懂得改造世界,意識對人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
意識對人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高昂的精神能夠鼓舞人的決心,意志和干勁。
方法論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意識,反對錯誤的意識。
Ⅵ 「意識的能動作用」三個表現及方法論是什麼
1.意識的能動作用三個表現為:
(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2)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3)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2.意識的能動作用的方法論為:要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3.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一個積極能動的過程.人的意識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選擇性,在實踐的基礎上,對大量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判斷,從認識事物的表面現象進而揭示了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
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生理學上,意識腦區指可以獲得其它各腦區信息的意識腦區(在前額葉周邊)。意識腦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識真偽,即它可以辨識自己腦區中的表象是來自於外部感官的還是來自於想像或回憶的。此種辨識真偽的能力,任何其它腦區都沒有。當人在睡眠時,意識腦區的興奮度降至最低,此時無法辨別腦中意像的真偽,大腦進而採取了全部信以為真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夢境」。意識腦區沒有自己的記憶,它的存儲區域稱作「暫存區」,如同計算機的內存一樣,只能暫時保存所察覺的信息。意識還是「永動」的,你可以試一下使腦中的意像停止下來,即會發現這種嘗試的徒勞。有研究認為,意識腦區其實沒有思維能力,真正的思維都發生在潛意識的諸腦區中,我們所感知到的思維,其實是潛意識將其思維呈現於意識腦區的結果。
一種更一般的定義意識為一種特殊而復雜的運動,可以反映(映射)真實世界以及非實有意識自身的運動,可以正確映射真實和意識本身規律,也可不正確或歪曲反映。一般意識需要真實物質寄主才能對真實和意識本身產生作用。它的存在可以分為靜態和能動兩種狀態,靜態意識一般以編碼形式存在,比如語言文字,聲音,圖像,軟體或其它靜態物質載體,意識能動態可以繼承靜態形式而提升意識范圍和水平。意識的靜態和能動態互相作用是新意識產生的重要源泉之一。這種定義的出發點源自於物質永恆運動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對人工智慧有一定參考意義。
Ⅶ 物質與意識的方法論和原理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原理: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方法論:要重視意識的作用。
世界物質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人的思維也是物質的;方法論: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
Ⅷ 意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呢
1、內省。最初的心理學僅是討論這個問題,最初馮特使用的是內省的方法來研究意識問題,後來很多心理學家紛紛提出了對這種方法的質疑甚至是反對。他們的理由是這種方法並不是一種可靠的方法,他們認為這種方法不能准確的反映出人豐富的思想、情感與行為,也不能讓人接觸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心理狀態。
而且這種方法過於依賴復雜的語言,而導致客觀性的喪失。於是人們很快就放棄了這種研究方法,可由於也找不到合適的研究方法,因此,導致了在很多年裡,心理學及相關學科完全放棄了對意識問題的研究。
2、測驗法。直至20世紀的五十年代,由於認知科學的飛速發展,為研究這個問題又開辟了許多新的途徑,終於使這個問題又回到了科學的正軌上來。尤其是在DNA模型創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這個問題在神經科學研究的范圍內,也占據了相當大的位置。
(8)研究意識的方法論擴展閱讀:
人類對意識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它純碎是一個哲學問題,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它主要以心身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從傳統的心身到當今的意識科學。
人類對意識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它純碎是一個哲學問題,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它主要以心身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從傳統的心身到當今的意識科學。
通向意識的科學基礎
目前國際學術界正在積極開展意識科學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意識科學研究協會」(A ssoci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Consciousness).這是一個對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對跨學科的國際性研究機構。
該機構的目的是支持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和哲學以及其他科學對意識的研究,以揭示意識的本質和機理。
意識的科學研究協會出版了兩份科學雜志:一份是《意識與認知》,另一份是《心靈:對意識的跨學科研究》(電子雜志)。
Ⅸ 主張研究意識結構的是什麼心理學
一、構造主義心理學 構造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是馮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是自心理學獨立後的第一個心理學派。於1899年產生於德國,在美國得到發展,20世紀30年代漸趨衰落。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是意識經驗,即心理經驗的構成元素及結合的方式與規律,並主張心理學應該用實驗內省法研究意識經驗的內容或構造,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及它們如何結合成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他們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純科學,其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規律,但不重視心理學的應用。 二、行為主義學派 行為主義學派於1913年產生於美國,創始人是華生。不同意心理學探討意識,認為心理學是行為的科學,心理學的目的應是尋求預測與控制行為的途徑。他們認為心理學應當研究「客觀觀察所能獲得的並對所有的人都清楚的東西」,也就是人的行為,並提出「刺激—反應」(S—R)的行為公式。行為主義主張客觀的研究方向,有助於擺脫主觀思辨的性質,更多從實驗研究中得出結論。但他們無視行為產生的內部過程,反對研究意識,引起不少人的非難與反對。 新行為主義認為,有機體不是單純地對刺激作出反應,它的行為總是趨向或避開一個目標。在動物和人的目的行為之間,必須有一個「中介」因素,這就是個體的認知。也就是說在「刺激—反應」過程中,加進一個中介變數(O),使行為主義的模式成為「S—O—R」。 三、格式塔學派或稱完形學派 1912年創建於德國,創始人韋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後期代表有勒溫。這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對構造主義的元素主義和行為主義的S—R公式,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完形或整體結構,並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感情的元素的總和,行為也不等於反射弧的集合,思維也不是觀念的簡單聯結。他們這種重視整體的觀點和強調各部分之間動態的聯系以及對創造性思維的認識,對後來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該學派否認過去經驗的作用,陷入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學派或心理分析學派 弗洛伊德於1900年創立。這一學派的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廣為流傳,頗具影響。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為兩部分:意識與潛意識。潛意識不能被本人所意識,它包括原始的盲目沖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後被壓抑的動機與慾望。他強調潛意識的重要性,認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擺布個人命運和決定社會發展的永恆力量;他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與生俱來,包括著先天本能與原始慾望;自我由本我分出,處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對本我進行控制與調節;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與理想兩部分,主要職能是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沖動。三者通常處於平衡狀態,平衡被破壞,則導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潛意識與心理治療,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並獲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規律,但他們的一些主要理論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五、認知學派 認知心理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後迅速發展。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的《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這一學派理論的成熟。廣義的認知心理學還應該包括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他把人的認識發展看成是一種建構的過程,並仔細研究這一過程的發展階段。狹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解釋人的認知過程的科學,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學。這一學派反對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不一定必須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礎後,才能研究心理現象。他們把人看成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系統,認為人腦的工作原則與計算機的工作原則相同,因而可以在計算機和人腦之間進行類比。他們強調人的已有知識結構對行為和當前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並力求通過計算機模擬等方式發現人們獲取和利用知識的規律,達到探究人類認知活動規律的目的。他們還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意識的能動作用,強調對人的認知過程進行整體綜合分析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它既反對精神分析學派貶低人性、把意識經驗還原為基本趨力,又反對行為主義學派把意識看作是副現象,認為人不是「較大的白鼠」或「較緩慢的計算機」,主張研究人的價值和潛能的發展。因為,他們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潛能,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教育,人們就會完善自己、發揮創造潛能,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的。為此,他們從探討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價值角度,認為心理學應改變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而成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學,揭示發揮人的創造性動機、展現人的潛能的途徑。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方法論不排除傳統的科學方法,而是擴大科學研究的范圍,以解決過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學研究范圍之外的人類信念和價值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門尚處於發展中的學說,其理論體系還不完備,他們對人的一些研究還停留在關於人性的抽象議論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質規律
麻煩採納,謝謝!
Ⅹ 馬哲的六大方法論是什麼
馬哲的六大方法論:辯證唯物論、認識論、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價值論。
1、辯證唯物論:
辯證唯物論是關於世界的物質性學說、關於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學說 , 它採用辯證法的觀點研究世界的本質,所要說明的是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和世界的組成「有什麼」的問題。
2、認識論:
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或通過實踐對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3、聯系觀:
聯系觀,即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其他事物相互聯系著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有機整體。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條件性、可變性。 因此,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形而上學孤立的觀點。
4、發展觀:
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唯物辯證法認為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都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的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發展的實質就是事物的前進、上升,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即發展觀。在社會歷史領域,發展觀是一定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思想觀念層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對發展及怎樣發展的總的和系統的看法。確立什麼樣的發展觀,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它也是伴隨各國經濟社會的演變進程而不斷完善的。
5、矛盾觀: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的含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6、價值論:
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比較性。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等范疇,是馬克思用來說明商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質。
(10)研究意識的方法論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意義:
1、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最高抽象。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地指出人與世界的關系實質上是以實踐為中介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關系。
2、從實踐出發解決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偉大哲學變革的實質和關鍵。是實踐為人提供了認知對象。因此在實踐中,人不僅認識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礎上創造了人類的屬人世界。所以,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意義。
3、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於它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了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因而導致他們在對世界的理解和觀察世界的視角上存在著重大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現實世界,從而在世界觀、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上都獲得了全新解釋,構築了統一的、徹底的、科學的哲學體系。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貫穿於全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變革主要表現:
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結束了社會歷史領域中唯心史觀的統治地位。結束了舊唯物主義缺乏能動原則的狀況。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理解物質世界,使唯物主義成為生機勃勃的科學理論體系。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