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質性研究方法
(一)哲學研究
教育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包括本質論研究、價值論研究與實踐論研究。教育技術哲學研究以教育哲學與技術哲學為知識基礎,以個人的教育技術哲學、公眾的教育技術哲學與專業的教育技術哲學為基本框架。教育技術的本體論研究、價值論研究與實踐論研究共同構成了教育技術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教育哲學研究方法是整體性把握事物的方法。教育哲學對教育智慧的追求使教育哲學研究要使用能夠整體性把握教育事物的方法,因為基於有限數據只能獲得對教育事物的有限認識,而對教育事物的有限認識只能對應教育事物的片段性特徵,這些片段性特徵對形成教育智慧雖有益但並不充分。因而,教育哲學研究要採用的是那些能夠真正對教育進行整體性把握的方法,對教育的各種片段性認識通過這類方法可以得到整理和集中。
第二,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處理對象是命題。由於教育哲學需要獲得對事物的整體性把握,這種目標要求教育哲學不能以直接描述事物某一細小特徵的數據為處理對象,因為對事物整體性的認識需要根本不可能獲取的海量數據。因此,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處理對象是表達各種片段性教育認識的命題,這些教育命題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教育事物,但都未能真正把握教育整體。
第三,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環節是命題收集、整理和再表達。教育哲學研究要處理代表片段性教育認識的命題,把它們最終統合成對教育事物更加整體性的把握。因此,教育哲學研究方法首先需要收集這些代表片段性教育認識的命題;其次,教育哲學研究方法還要對這些從不同維度和層面切入教育並可能相互沖突的命題進行整理,這里特別需要運用各種思維技巧對命題進行分析、綜合和演繹等;最後,教育哲學研究方法需要在整理片段性教育命題的基礎形成新的命題,這是一種更為整體性的教育命題,更趨向於對教育事物的整體性把握。
我閱讀的代表性文獻是:石中英.作為一種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論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05):1-7.。從歷史上看,20世紀以來教育哲學家們就有關教育哲學的研究方法提出過不同的觀點,如歷史法、比較法、批判法、抽象法以及一些更加專門的現象學方法、解釋學方法、概念分析方法、話語分析方法等。在這些觀點之外,該文作者基於對教育哲學的學科視野和研究對象的認識,提出教育哲學研究的一種核心方法———論辯,並簡要地探索了其哲學的源泉與實踐中應用的程序或要求。我認為該文較好的描述了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二)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是模仿自然科學,引用一定的數學方法,強調適合於用數學工具來分析的觀察(經驗的、可量化的觀察),研究的任務在於確定因果關系,最後用數值來表示分析研究的結果,並做出解釋。
量化研究是一種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關於該事物的某些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數據統計方法(如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等。量化研究正是通過這種測量、計算和分析,以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
閱讀陸宏老師的文章——「量化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案例」後,可知量化研究有如下特點,(1)對象的可統計性。由於量化研究是藉助於數學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對象必須先轉化為可以運算的數據以便以進一步的分析;(2)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種具體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體操作程序。如數學建模法,要求在統計和測量的基礎上建立主因素變化的數學模型,然後通過數學模型的運作把現實事物的變化反映出來;(3)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強調從經驗事實出發,對研究對象進行變數分析,通過變數分析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依靠事實證實研究結果。
我閱讀的代表性文獻是:李慶良,馬曉開,程瑾,羅毅波.花顏色和花氣味的量化研究方法[J].生物多樣性,2012,20(03):308-316.花顏色和花氣味是花部構成的重要內容。在已開展的傳粉生態學研究中對二者的報道主要是描述性的,而其量化研究可以為揭示傳粉機制提供有力的實驗證據。該文主要介紹了花顏色的測量和標定方法,包括比色卡、分光色差儀和攜帶型光譜儀等;花氣味的採集方法,包括動態頂空套袋–吸附採集法、吸附–溶劑洗脫法和固相微萃取法等;花氣味的檢測和分析方法,包括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分析和電子鼻型超速氣相色譜儀分析等;以及昆蟲行為學實驗方法,包括氣相色譜–昆蟲觸角電位聯用技術、Y型嗅覺儀和飛行箱實驗等。科研人員根據實驗材料的特點和實驗目的選擇適合的量化研究方法,該文重點介紹花顏色的測定分析、花氣味的採集分析以及昆蟲行為學實驗等常用的量化研究手段,綜上,我認為本文章較好的運用了量化研究方法。
(三)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是基於將觀察者置身於被觀察世界之中的研究活動。它包含一系列可以使被觀察的世界變得清晰起來的闡釋性的、經驗性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轉變了世界,他們將研究的對象世界變成一系列「作品」——現場筆記、訪談、交談、照片、記錄,以及有關自身的備忘錄。在這一意義上,質性研究是以闡釋性和自然主義的方式來探究世界。這就意味著,質性研究者研究事物的方法是:在研究對象的實地背景下,試圖對人們賦予意義的現象做出理解和闡釋。
閱讀文獻後總結質性研究有如下特點:
(1)質性研究最為基本的哲學基礎是,它是以個體與其身處其中的社會世界(socialworld)交互作用而建構(construct)的實在(reality)的圖景(view)為基礎的。
(2)研究者要從相關參與者(participant)的視角而不是研究者的視角出發來理解現象,才能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體驗、情感、情緒。
(3)質性研究意味著研究者必須做「實地研究」。
(4)質性研究主要採用描述———歸納方法。
(5)質性研究的焦點集中在過程、意義和理解上,因此,質性研究的作品表現為深度而豐富的描述。
我閱讀的代表性文獻是:孫擁軍,李倩,吳秀峰.運動與鍛煉心理學中的質性研究:反思與展望[J].體育科學,2014,34(11):88-96.該文主要描述了質性研究在體育科學方面的應用。質性研究的數量在運動與鍛煉心理學各領域呈上升趨勢,研究議題涉及運動員情緒調節、教練員行為、鍛煉表象、運動參與的社會支持、運動員職業生涯發展、精英運動員參賽經歷、病患人群在運動中的心理體驗以及運動心理咨詢的應用等。運動與鍛煉心理學各領域中的質性研究,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取向仍佔主導地位。現象學、紮根理論與個案研究是主要的方法學取向,平行視角則是主要的研究質量評判應用。綜上,質性研究具有「平民意識」,體現出「人文關懷」,因而具有獨特的魅力。
(四)實踐研究
實踐研究包含對實踐的好奇。它是關於如何尋找有效的助人方法;它也是關於如何通過對實踐的研究挑戰現有問題的實踐,以及依據我們在實踐中親身的經歷發展出新的知識和想法。大家公認實踐研究最佳的方式是實踐者與研究者的協同,以致彼此可以互相學習。這是一種建構專業知識的整合的方式,一方面研究者在實踐中能更理解實踐過程的復雜性,另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致力於培力和實現社會公義。
也就是實踐研究要把實踐與研究結合起來,達到「實踐亦研究」的合二為一。達到研究(者)即是實踐(者)兩種身份的結合。
我選擇的代表性文獻是:田寶軍,李燕.中小學校本教研的特點與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17(01):36-39.校本教研是實踐研究,其重點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發表學理性很強的論文,論文只是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之一。教師們經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方和策略並最終解決問題,然後,將這一過程中發現的規律、特點,提出的方法、策略總結提煉,提出可供別人借鑒的經驗並形成文字,不能去追求一些連自己可能都不完全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理論。綜上,該文的實踐研究具有代表性。
(五)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法是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2.歷史研究法的基本特點
(1) 歷史性。在歷史研究中,研究者主體與作為被研究客體的歷史現象之間是一種非共存的歷史性關系,研究者只能在其所處的時代環境中去認識過去所發生的事件。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研究對象: 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
2.研究過程: 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再現歷史過程
(2) 具體性。根據歷史研究的定義,是在豐富具體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揭示教育現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必須把握最能說明問題的具體史料。
(3) 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用邏輯分析方法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論概括,能更深刻地認識事物演變的歷史規律性,更深刻地認識那些還處於萌芽狀態、表現模糊不清的東西。
我選擇的代表性文獻是:楊登峰. 中國電化教育早期歷史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電化教育歷史研究是一項基礎而重要的工作,通過對歷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它的實質和特點,也有助於借鑒歷史經驗,把握電化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該文作者在前人電化教育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從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中國電影發展史以及教育技術著作和文獻中,搜尋關於早期電化教育發展的線索,尋找20世紀初的教育改革和教學改進運動與電化教育之間的聯系,大膽地假設 ,試圖將電化教育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思想大背景結合在一起,形成早期電化教育發展較為完整的輪廓。一方面對早期電化教育歷史作縱向的描述,另方面對其中典型的電化教育組織和機構進行深入挖掘,點面俱全地探悉中國電化教育的早期歷史。綜上,我認為該文獻所做的歷史研究比較典型。
2. 質性研究方法
1. 哲學研究:
特點: 哲學研究也稱為思辨研究或者理論研究。該研究方法主要關注的是「是什麼」或「為什麼」,偶爾也關注「有什麼」或者「怎麼辦」。從論證方法的角度,哲學研究可以分為演繹法,歸納法和類比法。哲學研究包括:本質研究,即「是什麼」;價值研究,即「為什麼」;三是對策研究,即「怎麼辦」。
價值研究的主題一般表述為「論„„的價值」,與之類似的主題還有「論…的意義」、「論…的作用」、「論…的地位」、「論…的意義和作用」。
本質研究的主題一般表述為「論…的本質」,與之類似的主題還有「論…的特徵」、「論…的關鍵特徵」、「論…的本質特徵」、「論…和…的本質差別」、「…的定義」。
批判研究也可稱為「元研究」(meta-study)。布列欽卡將「教育學」劃分為教育哲學、教育科學和實踐教育學與之相應的研究方法是哲學研究(或思辨研究)、實證研究和實踐研究。同時,他又將有關教育學的批判和反思稱為「元研究」(與之相應的學問可稱為「元教育學」)。
就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哲學研究就是首先解釋一個研究是什麼,然後分析為什麼會是這樣,最後得出怎麼做的研究方法。
代表文獻: 陳明選 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技術學研究——教育技術的研究反思與轉型 [J] 電化教育研究 2017(2)。
選擇理由: 首先本文第一部分介紹了教育技術學研究轉型的背景包括信息技術對教育領域的持續催化,面向學習的發展機遇。這些原因導致了教育技術研究的轉型,也就是哲學研究中的「為什麼」。其次文章的第二部分描述了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的研究現狀,即「核心理論體系的缺失」,「學科方法論需要創新」以及「研究成果轉化亟待加強」等問題,這一部分屬於哲學中的「是什麼」,也就是說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導致了教育技術學研究需要轉型。文章的第三部分,就教育技術學轉型的方法做了描述,包括「重視頂層設計,加強核心理論體系建設」,「更新方法論基礎,深化研究內容和方法」,「產學結合,推進研究成果的轉化」,以及「言行一致,先改變自己,在改變別人」這四個部分的具體方法做了論述,即對於之前的教育技術學研究做了描述,有對未來的轉型方向做了引導。綜上所述,這篇文章我認為是一篇典型的哲學研究文章。
2. 實踐研究:
特點: 實踐研究主要顯示為日常的教育改革、經驗總結和教育對策。實踐研究往往「以口頭語言為基礎」,大量採用「綱領性定義」、口號和比喻來敘述事實。也因此,實踐研究是非學術性的研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實踐研究是低級的或不重要的研究,恰恰相反,實踐研究事關「實踐智慧」,它比一般意義上的哲學研究或科學研究更復雜也更艱難。
實踐研究共有三種呈現方式:①教育改革類似教育實驗,也可稱之為「問題解決」或「變革型實驗研究」、「實踐的行動研究」。②經驗總結也可以稱為「教育反思」。③對策研究,即呈現為某種對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設計。
代表文獻: 梁林梅 新時期教育技術發展前沿問題研究與反思—由南國農教授報告引發的思考 [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 (1)
選擇理由: 這篇論文是基於南國農在2009年的11月在江南大學召開的「新世紀教育發展前沿問題高層論壇」中做的報告,而引發的思考。南先生在報告中談到了兩個重要問題:什麼是學科前沿?新時期中國教育技術要尋求新發展,路在何方?南先生對於中國教育技術發展現狀及重要問題高屋建領的分析和闡釋,在與會者中引起強烈共鳴,大家不但從歷史的視角,更從整體的高度來重新審視和反思自身所處的學科領域,在與會者心目中引發了強烈的共鳴。並且這篇文章對於我國新時期教育技術面臨的關鍵問題與反思,分析了①建構主義不是一種學術時髦,更不是一劑萬能良葯。②教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領域應該多元而開放。③自主與依附的抗爭:關於中國教育技術發展本土化的思考,三個方面的教學對策。符合實踐研究的基本特點,因此我認為這篇文章屬於實踐研究的論文。
3. 實證研究中的量化研究
特點: 在實證研究的過程中,由於研究者對數據的敏感程度,主要採用數字和量度來提交研究報告。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問卷法與測量法,內容分析法和元分析法。就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實證研究中的量化研究就是在研究過程中利用數據實現的論證方式,用數據的變化,以及使用數據來支持研究。
代表文獻: 趙建民 張玲玉 高校教師對混合式教學接受度的實證研究——基於 DTPB 與 TTF 整合的視角 [J] 現代教育技術2017
選擇理由: 這篇論文是針對高校教師對混合是教學接受度的實證研究,在基於理論基礎的前提上,設計了研究假設,然後進行了量表的設計,進行了數據的收集與樣本描述,信度與效度的檢驗以及模型驗證,最後依據數據對結果進行了分析。論文的整個過程符合量化研究的要求,嚴格依據數據說明問題,所以我認為這篇文章是一篇實證研究中的量化研究的文章。
4. 實證研究中的質性研究。
特點: 在實證研究中主要採用文字敘述的方式提交研究報告。質的調查研究主要包括人類學研究(主要包括訪談法、觀察法和檔案法)、現象學研究(主要是體驗研究)和自傳法。就我個人的理解而言,我認為實證研究中的質性研究是與量化研究截然相反的一種研究方式,前者更傾向於利用文字的方式來描述研究過程,而後者主要依據的數據,對於研究中的很多情況,我們沒有辦法利用數據來說明很多的問題,所以利用文字的方式進行描述,以此來說明研究的准確性與可行性,以及研究最後的結果。
代表文獻: 趙呈領 基於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教學設計研究 [J] 2011(1)
選擇理由: 文章根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的教學要求和框架結構設計了基於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驗課設計方案。具體包括明確教學目標,設定總任務,分析教學內容及學習者,設定並實施分任務以及具體任務。通過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現代教育技術實踐中的教學設計的研究,畫出了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框架圖,通過對圖的描述結合教學實踐的案例進行分析,教學實踐的研究結果表明,基於任務驅動法的實驗課教學設計,結構合理、操作靈活、實施流程簡單,設計的任務也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反饋的信息也表明通過教育技術實驗課的學習他們既掌握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該文章利用相關理論設計出的一套教學設計並運用於課堂最後得出結論,屬於實證研究中的質性研究。
5 .實證研究中的歷史研究
特點: 與哲學研究相比,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哲學研究止於思辨和教訓,容易「徒託空言」,而歷史研究因其敘述歷史事實而更容易顯示出「深切著明」的效應。與調查研究或實驗研究相比,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歷史研究所面對的研究對象是比較穩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實驗研究那樣容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也不像調查研究那樣因缺乏資料而無話可說。而且,從歷史研究的視角來看,「現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不見得調查研究的對象就是現實的而歷史研究的對象就一定是「過去」的。
從研究的主題來看,歷史研究可分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實踐史)和學術史研究三種。而從研究的方法來看,歷史研究可分為歷史的考證研究、歷史的敘事研究和歷史的解釋研究。
就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實證研究中的歷史研究就是通過敘述歷史來說明其顯著的效應,根據歷史,在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研究時間的過去與現在,並且通過實證研究來預測事件的未來,與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比這個研究的方法因其具有歷史這一鐵證,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支持。
代表文獻: 李藝 談教育技術研究中文化傳承、理論溯源和學派精神的缺失 [J] 電化教育研究2012(4)
選擇理由: 這篇論文就改革開放已來,我國的學課建設取得的成績,以及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技術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教育技術研究的學術品質卻在一定程度上落後時代的發展和研究的需要。教育技術研究中,在文化傳承、理論溯源和學派精神三個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缺失,這種情況正在制著教育技術的發展。這篇文章以歷史為角度,說明了教育技術學文化傳承的缺失包括「思想引進『食洋不化』」和「理論建設缺乏本土意識」兩個方面的問題;教育技術研究理論溯源的缺失包括「基礎理論研究的缺席與忽視」和「理論引進的簡單『拿來主義』」;教育技術研究學派精神的缺失包括「對『學派』樸素的誤解」和「學派精神及其缺失的表現」等問題。最後說明中國教育技術問題必須由中國學者來解決,必須懷著一顆「中國心」深入生活,面對中國客觀存在,關注研究解決中國教育技術的實際問題。歷史賦予教育技術以重任,然而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技術研究學術品質的建設任重而道遠。這篇文章以歷史為角度分析了教育技術發展中的問題,我認為屬於一篇實證研究中的歷史研究論文。
3. 質性研究的五種方法
質性研究的五種方法是:
參與觀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中);
實地勘察調查法(專門從事勘查的部門或人員利用現代科學原理、現代科技知識和方法);
個案研究法(對某一個體或某一組織連續進行調查);
視覺分析法(水平視野分析、垂直視野分析和視野協調分析);
論述分析法(論述的形成背景、論述間競合的規則等)。
質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4. 《質的研究》讀書心得
又看完了一本書,現總結如下:
所謂質的研究方法,我的理解是在追根,追求本質。在數學、統計學以及各種軟體使用普及前,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多半屬於質性研究,基本沒有統計圖表,更不要說有模型。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之爭,是否有意義呢?是否定量研究就高質性研究一頭呢?選取什麼樣的研究方法,到底是研究所需,還是研究者實際上,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研究方法大多都會打折。研究者只有理解了研究對象的思想、感情、價值觀念和知覺規則,才可能理解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和周圍環境的解釋,進而才可能理解他們具體外顯的行為。
在質的研究這本書中研究問題可以分為:描述性問題,解釋性問題,理論性問題,推論性問題,評價性問題和比較性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問題!
質的研究主要採用開放型和半開放型訪談。開放型訪談通常沒有固定的訪談問題,采訪者鼓勵受訪者用自己的語言發表看法,不強調方法,只看結果。半開放性訪談,訪談者對訪談的結構具有一定的控制,相當於控場,根據自己的訪談研究設計對受訪者提出問題,同時也鼓勵受訪者參與,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個有一點的流程要求。
研究,是觀察規律進行總結?還是加入引導,朝著想要的結果發展?這是研究的意義,總有一部分人在刻意的總結著一切。
研究者的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文化背景、種族、社會地位、個人與研究問題有關的生活經歷等。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這種不對稱的關系,還可能反映上下級關系之中。如果研究者是被研究者的直接上級,後者可能害怕自己與前者的關系受到影響而選擇迴避一些敏感性話題。
而教師為啥要做質的研究?不還是為了學生,為了更好的知識傳授。就像有的老師說的,學生也會「挑三揀四」,「惹不起」的老師的作業,一定會完成。相比,比較「軟和」的老師的作業,永遠放到最後,甚至不完成。目前教育的大環境下,作業少算是不負責,作業多,學生壓力大,所以,最該減負的還是高考么
但這不是一時間就能決定的,所以還是從研究中來,那如何選擇研究對象?研究對象不僅包括人,即被研究者,而且包括被研究的時間、地點、事件等。因此,在研究開始之前,我們就應該問自已:「我希望到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向什麼人收集什麼方面的資料?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地方、這個時間和這些人?這些對象可以為我提供什麼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如何回答我的研究問題?」
「訪談」是研究者「尋訪」被研究者並且與其進行「交談」的種活動。由於質的研究涉及到人的理念、意義建構和語言表達,因此「訪談」便成為質的研究中一個十分有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訪談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質的研究主要採用開放型和半開放型訪談。開放型訪談通常沒有固定的訪談問題,訪談者鼓勵受訪者用自己的語言發表看法。訪談的形式不拘格。可以根據當時情況隨機應變。這類訪談的目的是了解受訪者自己認為重要的問題、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以及對問題所作的解釋。在半開放性訪談中,訪談者對訪談的結構具有一定的控制,根據自己的研究設計對受訪者提出問題,但同時也鼓勵受訪者參與,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質的研究中訪談者在研究初期往往使用開放型訪談,隨著研究的逐步深人,慢慢轉向半開放型訪談,就前面開放型訪談中出現的重要問題進行追問。
訪談與其他研究手段相比,訪談具有自己獨特而又十分重要的功能。首先,與觀察相比,訪談可以了解受訪者的所思所想和情緒反應、他們生活中曾經發生的事情、他們的行為所隱含的意義。觀察往往只能看到或聽到被研究者的外顯行為,很難准確地探究他們的內心活動;而訪談卻可以進人到受訪者的內心,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和思想觀念。我們要對別人進行訪談,訪談的問題不能太過於高深。應該由淺入深、由簡入繁。訪談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問一些開放的、簡單的、對方容易理解的問題,然後隨著訪談關系和內容的深入再逐步加大問題的難度和復雜性。訪談應該在什麼時候結束?通常的回答是:既然訪談應該在良好的氣氛中進行,因此如果訪談已經超過了約定的時間,受訪者已經面露倦容,訪談的節奏已經變得有點拖沓,訪談的環境正在往不利的方向轉變(如受訪者有客人來訪),訪談應該立刻結束。我們要善於察言觀色,在適當的時機結束訪談。
質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研究對象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研究者只有理解了研究對象的思想、感情、價值觀念和知覺規則,才可能理解 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和周圍環境的解釋,進而才可能理解他們具體外顯的行為。觀察者應該保持一種第3人稱的角度,對客觀事實進行如實的記載。如果我們對觀察到的事實有疑惑,應該放到個人筆記部分,而不應該放到事實部分,否則會給讀者一種錯覺,好像這也是我們看到的事實。
質的研究接近尾聲,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是還是能跟事實有聯系的,有的地方還是很容易理解,希望以後繼續努力,跟上隊伍!
5. 2 質性研究的基本特徵 | 質性研究方法筆記
每個研究者都有自己的:前提假設、思維定式、和價值傾向(價值傾向於個人積累)
因此,我們要明確自己的推理依據和過程:為什麼我們看到一個東西,會得到某個結論?看到一個具體的現象,會得到某個抽象的觀念?看到同樣的東西,為什麼我的結論和觀念會跟你的不一樣?我們是怎樣不一樣的呢?
——理論和概念給了我們看待世界的觀點和角度。
要求研究者:
整體探究——研究一個人就是在研究她所處的時代。
盡量可能靠近
考慮脈絡情境:在真仿坦實的生活世界中進行研究——闡釋是在脈絡情境中展開的。
典型的方式:訪談——但要注意是:雙主體式互動
不要把提問/追問變成「質問」。過程性的問題,又是比直接追問為什御大嘩么要有效得多。更可以找到話外之話。
意義是追問出來的,要學會理解、主客體之間,要學會換位。如果我是他,為什麼會這么說、這么做、這么想。
還要考慮:情境的價值、鎮行文化民族身份差異、內生經驗與外生經驗。
要有反思日誌!——才有研究者的視角
你到底想到了什麼?調用了什麼樣的人生經驗?可以怎樣使用人生經驗?
搜集的資料能夠回答你的研究問題嗎?資料是能搜集得到的嗎?搜集的資料跟你腦子里想要的東西是一致的嗎?
你的資料分析是足夠的嗎?
成為你自己,並且說出你所相信的。
6. 什麼是質性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人類學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質性研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意義理解、交互影響、生活經歷和現場情景,在自然狀態中獲得整體理解的研究態度和方式。
(6)質性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感想擴展閱讀: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兩大範式。教育學者對於教育研究中應採用質的研究還是量的研究更為科學有著激烈的論爭,同時也企圖尋找結合的路徑。
但通過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實踐中對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的運用,看到的卻是教育研究者對方法論及其方法的忽視。因此涵養科學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須且迫切的選擇。
質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實現意義的理解,根本的問題,在近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與思辨的研究、科學的研究不同研究傳統,具有了獨特的研究風格和特色。
7. 質性研究方法
一、哲學研究:哲學研究也稱為思辨研究或理論研究。從論證的方式來看,哲學研究分為演繹法、歸納法和類比法。從研究的主題來看,哲學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本質研究(是什麼)、價值研究(為什麼)和對策研究(怎麼辦)。
(一)、價值研究的主題一般表述為「論……的價值」,與之類似的主題還有「論……的意義」、 「論……的作用」,與之相關的另一種表述方式為「……最有價值」、 「……有什麼用」。此類價值研究直接討論某事或某物的價值,此類研究似乎理所當然是有意義的,但是,某些研究雖然有實踐意義,卻沒有理論意義,某項研究是否有理論意義,主要取決於研究者是否提供了有說服力的理論辯護。價值研究往往呈現為「有立場的研究」或「強立場的研究」,甚至顯示為強烈的價值判斷的研究。價值研究主要包括評價研究和批判研究。其中,批判研究是價值研究的核心方法或核心精神。
(二)、本質研究的主題一般表述為「論……的本質」,與之類似的主題還有「論……的特徵」本質研究相關的語法結構為「是什麼」或「有什麼」。與「是」相關的表述形式包括「何謂……」
「……意味著……」。選擇本質研究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研究者需要掌握本質研究的論證技術或技巧。
(三)、批判研究也稱為元研究。元研究主要是對已有研究的研究,而且主要聚焦於方法論的反思和批判,也主要是對研究自身的方法論的反思,「元研究」主要呈現為教育認識論、教育研究方法論的反思和教育語言分析。批判研究也是哲學的本性,批判研究可能導致某種「重建」或「整體轉型」,主要立足於系統的反思和前提性的批判。
論文:
此類研究方法中,選擇的是《南國農先生現代化教育思想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作者是新疆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系的任榜坤和新疆電化教育館的馬升明。文章伊始,就對南國農先生提出的現代教育思想做了背景的鋪墊,接下來討論了現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以及現代化教育思想的歷史背景,接著文章討論了現代化教育思想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文章直接討論了現代化教育思想的價值,文章從四個方面進行了理論價值的探討。作者認為南先生的現代化教育思想,首先不僅會對實施素質教育進程中關於教育思想、模式、方法、評價的改革和教育環境條件建設產生積極影響;第二,它會對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的現代化建設發揮具體指導作用,第三,它會對電化教育――教育技術的內涵發展起到有力推動作用。
二、實踐研究:實踐研究主要表現為日常的教育改革、經驗總結和教育對策。
(一)、教育改革類似教育實驗,如果教育改革落實到某種具體的課程或者課標中,那麼這種實踐性的研究就稱為「教學研究」或「課例研究」。如果教育改革的主體是老師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那麼這類研究就可以稱為「實踐的行動研究」。一般代課老師的「課堂教學研究」,班主任的「班級管理研究」,以及涉及到學校課程開發的「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及「地方課程開發研究」等。
(二)、經驗總結也可稱之為「教育反思」,這種研究方法適合一線教師的課程論文寫作,如果教師以反思的方式改進自己教學的不足,這種教學稱之為「反思性教學」。這種經驗總結可以分為短期的教育經驗總結、季度經驗總結、以及年度經驗總結。短期的經驗總結比如:班主任工作日誌、教育管理日誌,這種工作總結對於教學效果的影響顯著,能夠及時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以便及時彌補。教育經驗總結從宏觀上可以分為自我教育經驗總結和他人教育經驗總結。
(三)、某種對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設計都屬於實踐研究。對策研究的主題一般表述為「論……的對策」或「論……的策略」或「論……的發展方向」等。教育對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設計只是研究者比較隨意的「設想」、「看法」,而並不為這些設想、看法提供系統的論證。實踐研究中的對策研究雖然也需要對所提出的策略和方案作比較周全的考慮,但它只提供條款式的、文件式的實施建議或實施方案,而不提供「為什麼這樣做」的批判性分析或系統論證,這與哲學研究有所區別。實踐研究還可以將教育對策或教育理想、方案設計轉化為調查研究或實證研究的「假設」,並使之在調查或實驗中獲得驗證和討論,此時,實踐研究轉化成為實證研究。
論文:
三、實證研究中的量化研究 量的調查研究主要包括問卷法、內容分析法和元分析,與之相關的方法還包括測量法、話語分析法等等,量的研究主要採用數字和量度來提交研究報告。
(一)、問卷法
問卷法和測量法都屬於調查研究,一般用於大樣本的調查研究,並輔以觀察法和訪談法,牽扯抽樣和統計,與教育統計學有關。
(二)、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對傳播內容所隱含的相關趨勢或傾向進行歸納話而分析,一般顯示為量的研究,並有學者提出應該與質化的內容分析相互補充,內容分析一般包括文本分析、言語行為的互動分析和話語分析。
(三)、元分析法
元分析定義為:為了整合已有結論,而對大量的分析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量的元分析主要是收集並整合某個主題的研究數據,並以統計的方式從已有的資料中歸納出新的結論。量的元分析主要有三個步驟:確定研究的問題、數據的搜集、統計分析和解釋、研究結果的呈現。
論文:
四、實證研究中的質性研究:質的研究主要採用文字敘述的方式提交研究報告,質的調查研究主要包括人類學研究(訪談法、觀察法和檔案法)、現象學研究(體驗研究)和自傳法。
(一)、人類學研究
人類學研究的研究對象一般是普通意義上的人或某一類群體,學習研究對象的語言和行為,收集研究對象的實物、照片、日誌等等,實證研究中的歷史研究,「三角互證法」是為從多角度收集資料並驗證資料的可靠性而使用的方法,是指運用同一種方法去調查不同的對象,也指採用多種渠道、多種方法,比如訪談法、觀察法、問卷法等等,去獲取不同類型的信息,以便相互印證。
論文:
《基於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學習教學設計研究——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為例》 作者闊宇
從論文整體結構來看,論文首先是理論背景的研究,作者從問題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相關概念的界定以及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研究方法和內容,混合式學習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等方面為中小學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學習教學設計研究提供基礎。接下來作者對基於Moodle平台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這里邊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學生情況、Moodle模塊功能進行分析。從課堂真實模塊進行分析總結經驗,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
五、實證研究中的歷史研究 教育研究主要以「人」為研究對象,這使歷史研究可能成為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
歷史研究因其敘述歷史事實而更容易顯示出深切著明的效應,歷史研究所面對的研究對象是比較穩定的文本,它既不像試驗研究那樣容易受到無關因素的干擾,也不像調查研究那樣因缺乏資料而無話可說,而且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現實」是一個相對概念,一切現代都正在成為過去,歷史研究可以理解為當代史,從研究主題看,歷史研究分為思想研究、制度史研究和學術研究,從研究方法上看,歷史研究可以分為歷史的考證研究、歷史的敘述研究和歷史的解釋研究。
(一)、歷史的考證研究
考證研究和敘述研究其實就是歷史的調查研究,更多依賴於研究者個人的判斷及其選擇的視角,不同的研究者會存在不同的研究視角和觀點,因此不同於其他實證研究那樣顯示出毋庸置疑的客觀性,歷史的解釋研究在提出解釋時仍然重視解釋的理由和證據,以便使自己的解釋令人信服。歷史考證研究分為校勘法和三重證據法,校勘法是尋找適合閱讀的文獻,做注釋或參考文獻,以及撰寫文獻綜述的前提條件。
(二)、歷史的敘事研究
與哲學研究論文相比,歷史的敘事研究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關注個人生活史以及相關的日記、書信、實物、檔案等日常生活資料,二是重視個人心理體驗和心理分析,三是在寫作中重視講故事的技巧,尤其重視故事的情節。從收集資料的途徑來看,敘事研究主要包括三種:一是歷史的敘事研究,二是調查的敘事研究,三是試驗或行動的敘事研究。歷史人類學研究意味著研究者需要進入教育現場,同時以檔案法或口述史的方式收集與教育現象相關的歷史資料。
(三)、歷史的解釋研究
歷史的解釋研究主要顯示為傳統解釋研究、隱微解釋研究和比較研究,傳統的解釋研究包括簡述、評述和翻譯。隱微解釋學研究往往有三個視角,一是指正文本的字面意義與隱含意義的差異,二是從整體與部分的解釋學循環的思路更正已有研究的誤解。三是指正某個教育思想或教育制度改革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思想是否出現斷裂,或者貌似出現了斷裂實際上卻隱含了某種內在的統一性。歷史的比較研究主要顯示為兩種比較:一是求同取向,在看似差異的背後尋找相同,二是求異取向,在看似相同的背後尋找不同。常見的比較研究的主題有:……與……的比較或者是從……的視角看……
8. 質性研究的方法及怎麼樣去做研究
一、質性研究方法的定義及特點
「質性研究」這個詞在台灣、港、澳地區用得比較多,在大陸有的稱其為「質的研究」、「質化研究」;還有的為將其與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較,稱為「定質研究」。
1.質性研究的定義
所謂質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2.質性研究的特點:
1) 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
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了解被研究者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自然探究的傳統要求研究者注重社會現象的整體性和關系性。在對一個事件進行考察時,不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發生和變化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對該實踐與其他事件之間的聯系。
2) 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
質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由於理解是雙方互動的結果,研究者需要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了解自己與對方達到理解的機制和過程。
3) 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
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研究者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設計,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理論的方式。因此對研究的過程必須加以細致的反省和報道。
4) 使用歸納法,自下而上分析資料
質性研究中的資料分析主要採納歸納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別和理論假設,然後通過相關檢驗得到充實和系統化。因此,「質性研究」的結果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不能推廣到樣本之外。
5) 重視研究關系
由於注重解釋性理解,質性研究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視,特別是倫理道德問題。研究者必須事先徵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對他們所提供的信息嚴格保密,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並合理回報他們所給予的幫助。
「質性研究」就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質性研究的特點決定了這是一種非常適合教育領域的研究。
如何選擇研究的方法
從實際操作的層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幾個方面組成:進入現場的方式、收集資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理論的方式、研究結果的成文方式。
9. 質性研究有哪些方法
質性研究方法如下:紮根理論、現象學、認識論、批判理論、女性主義、個案研究、實地勘察調查法、參與觀察法、視覺分析和論述分析。質性研究,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量化肆咐研究而言。
研究者參與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實驗環境,充分地收集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的探究,採用歸納而非演繹的思路來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的實際互動來理解他們的行為。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兩大範式。質性研究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人類學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質性研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慎肆意義理解、交互影響、生活經歷和現場情景,在自然狀態中獲得整體理解的研究態度和方式。
質性研究以描述寬雹轎的方式實現意義的理解,根本的問題,在近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與思辨的研究、科學的研究不同研究傳統,具有了獨特的研究風格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