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現在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是

現在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是

發布時間:2023-07-17 13:39:07

① 社會研究方法哪些

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
2、實驗研究。
3、實地研究。
4、文獻研究。
研究方法論有兩種:
1、實證主義。
2、人文主義。

其它的描述就是對社會現象或事物的狀況、過程和特徵進行客觀的說明,做出是什麼的回答。而解釋是指在對研究對象的過程、原因等做出分析。即回答的是「為什麼」的問題。預測是對研究對象未來發展狀態的預期。

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所使用的具體方法和技術。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搜集資料、如何進行觀察、如何進行訪談、如何進行調查、如何匯集資料、如何分析資料、如何處理數據等等一系列想方設法來獲得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② 社會研究方法四大研究方法

社會研究方法的四大研究方法: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分析、實地調查。

1、調查研究適用於社會生活狀況調查、社會問題調查、市場調查、民意調查和學術性調查。

《社會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方法》是2009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風笑天。1、該書結合國內外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和高等學校社會學研究方法教學的實際,對社會學經驗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進行了通俗簡明的介紹。全書體系科學規范,內容取捨得當,語言簡明,適合高等學校的教學需要,也適合實際研究部門的人員自學及參考。

③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3

四、選題與文獻回顧 (風笑天第三章,紐曼第五章)

研究問題: 一項社會研究所要回答的具體問題,它是一個可以通過研究來回答的問題,與日常生活的「問題」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體、集中、明確。主要來源:現實社會生活、個人特定經歷、各種文獻資料等。如生活實踐、社會問題、新的社會現象、他人的研究、社會政策的需要等。

研究主題: 社會研究所涉及的某一類現象領域或問題領域。與研究問題相比顯得更廣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際關系、社會流動等。

研究問題明確化: 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某種界定,給予明確陳述,以達到將最初頭腦中比較含糊的想法,變成清楚明確的研究問題;將最初比較籠統、比較寬泛的研究范圍或領域,變成特定領域的特定現象或特定問題的目的。通常是將主題變為問題。

文獻回顧: 文獻考察或文獻評論,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的、與某一研究問題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系統地識別、尋找、考察和總結那些與我們的研究有關的文獻的過程。

後設分析: 是研究者在綜合回顧或更經常的在方法論回顧中所使用的一項特殊的技術。研究者收集大量研究項目的細節資料,然後對這些信息加以統計分析。

五、研究設計 (風笑天第四章,袁方第五章,紐曼第六章)

研究設計: 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規劃,制定出探索特定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具體策略,確定研究的最佳途徑,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同時還包括制定詳細的操作步驟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內容。根據研究目的可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多數研究是描述解釋兼有,只是側重點不同。

探索性研究: 是一種對所研究的對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後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探索性研究通常採用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問等方法搜集資料,其所研究的對象規模通常都比較小。探索性研究的資料結果主要用於「探測」某類現象或問題的基本范圍、內容或特徵,「提示」深入研究這一現象的可能的途徑。

描述性研究: 是一種對研究的總體或某種現象在某些特徵上的分布狀況進行描述的研究類型。其關注的焦點通常不是為什麼存在這樣的分布,而是在於回答這種分布是怎樣的,也可以說,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信息。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應當注意兩個方面:①准確性;②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中資料的收集主要採用以封閉式問題為主,以自填、郵 寄或結構式訪問等方式進行的問卷調查。所得的資料必須經過統計處理,得出以數量形式為主的各種結果,並要將這些結果和結論推論到總體中去。

解釋性研究; 指的是那種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回答各種「為什麼」的社會研究的類型。解釋性研究的目標是回答「為什麼」,是解釋原因、說明關系,因而它的理論色彩往往更濃。它通常是從理論假設出發,經過深入實地收集經驗材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來檢驗假設,最後達到對社會現象進行理論解釋的目的。在內容上特別注重研究內容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進行雙變數和多變數的統計分析。

理論性研究: 指那些側重與發展有關社會世界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側重於建立或檢驗各種理論假設的經驗研究。其關注點在於探索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主要目標是要增加人們對社會現象的內在規律的理解,增加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

應用性研究: 側重於了解、描述和探討某種現實社會問題或者針對某類具體社會現象的問題。其關注點通常集中地體現在迅速地了解現實狀況,分析現象或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力圖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建議,以幫助制定社會政策,解決社會問題,以及評估社會後果等。

分析單位: 社會研究的研究對象,即研究中將分析和描述的對象(人或事物)。五種類型:個人、群體、組織、社區、社會產品。

層次謬誤/區群謬誤: 它指的是在社會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種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結論的現象。或者說,研究者用一個集群內的分析單位收集資料,而用非集群分析單位做結論的現象。比如,當一個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關某種集群(城市工廠公司)的資料,然後從這些資料中抽出有關個人行為的結論時,他就犯了區群謬誤。要避免犯區群謬誤這種錯誤,關鍵的一點是要保證你做出結論時所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你運用證據是所使用的分析單位。

簡化論: 指的是研究者用個體層次的資料來解釋宏觀層次的現象。如,看重個人成就的個性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忽略了宏觀因素)。導致因素:社會研究易獲得關於個人的具體資料,而客觀的單位運行比較抽象和模糊。避免這兩種錯誤的關鍵是,保證作結論時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運用證據時使用的分析單位。

橫向研究: 橫剖研究。指在一個時間點上收集研究資料,並用以描述研究對象在這一時間點上的狀況,或者探討這一時間點上不同變數之間的關系。如各種內容的民意測驗和全國人口普查。它是社會研究的最常見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縱向研究: 在若干個不同的時間點上收集資料,用以描述現象的發展變化,以及解釋不同現象前後之間的關系。①縱貫研究的類型a.趨勢研究; b.同期群研究;c.追蹤研究。②縱貫研究的特點a.它能了解現象的發展過程,能比較不同時期的變化; b.由於各種變數的時間順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邏輯上的因果判斷; c.縱貫研究的調查范圍較小,難以進行不同類型的比較。

趨勢研究: 趨勢研究是指對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進行研究。趨勢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一般總體在不同時期的態度、行為或狀況進行比較,以揭示和發現社會現象的變化趨勢和規律。實際上,對某一總體的趨勢研究,就相當於利用對這一總體所進行的若干次橫向研究的結果,來分析和探尋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是縱向研究的一種,同期群研究又稱為人口特徵組或共同特徵組研究,它是指對

某一特殊人群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在這種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樣本並不相同,即每次 研究的具體對象可以不一樣,但他們必須都同屬於這一特殊人群。這種特殊人群通常都與時間或年代相關。

同組研究: 又稱定組研究或追蹤研究,對同一組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與上者的區別在於始終都是同一樣本。同組研究主要用來探討人們的行為、態度或意向的改變模式和變化過程,分析影響這種改變的各種因素。由於同組研究每次進行研究時都使用同一個樣本, 但被研究者隨時間推移所發生的 各種變化有時是難以預料的。困難是後續的研究難以獲得這些樣本。

三角校正: 從不同的角度或觀點觀察事物,他們就能確定它的實際位置,這個過程被稱為三角校正。包括以下幾種類型:①測量的三角校正,即研究者對同一現象進行多重測量;②觀察者的三角校正,即多個觀察者或研究者則會增添多個視角、個人背景和社會特徵;③理論的三角校正,即使用多種理論視角去構思研究方案和解釋數據;④方法的三角校正,即混合定性和定量類型的研究和數據

雙重負載假設: 把兩個獨立的關系置於一個關系之中,這類假設表明研究者思路不清、製造混淆。研究者應該避免使用它。例如,地區貧困與青少年人口高度集中會導致盜竊。

同義反復: 是一種循環論證,它發生在某人好像是在說一些新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是在重復已說過的話,或敘述某些「就定義來說是正確」的話。同義反復無法接受經驗證據的檢驗。例如某人是保守主義者,因為他相信應該減少政府的管制,但這些態度並不是造成某人是保守主義的原因。

目的論: 源於最終的目的和目標,它有多種形式,一件由上帝或神發起的事件,預先決定著它一定會發生。目的論無法被經驗所驗證,它違背因果論的暫時性時間順序要求,並且缺少一個真實的自變數,因為「引發因素」極其不明確。很多人將目的論與目標動機相混淆,首先一個人的意識狀態可以做經驗上的測量,其次意識狀態目前是存在的,最後意識狀態可以與將來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進行比較。

虛假相關: 意味著變數之間的關系是錯誤的,是種幻覺。虛假相關發生在兩個變數之間有關聯,但不是因果關聯之時,因為實際上尚有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可能才是造成這個關系的真正原因。/第三個變數同時是看似明顯的自變數與因變數的原因,它能為觀察到的關聯做出解釋。以因果關系的條件來說,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代表一個更強有力的解釋。例如,頭發長短與電視節目,隱藏變數(性別)。

六、測量 (風笑天第五章,袁方第六十章,紐曼第七章)

測量: 是對所確定的研究內容或調查指標進行有效的觀測與量度。具體地說,測量是指根據一

定的規則將數字或符號分派於研究對象的特徵(即研究變數)之上,從而使社會現象數量化或類型化。

定類測量: 也稱為類別測量或定名測量,測量層次最低。本質是一種分類體系,將研究對象的不同屬性或特徵加以區分,標以不同名稱或符號,確定其類別。數學特徵是(不)等於。具有對稱性和傳遞性。如性別:男、女。

定序測量: 也稱為等級測量或順序測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研究對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或者說,定序測量按某種特徵或標准將對象區分為強度、程度或等級不同的序列。數學特徵是大於和小於。具有區分類別的對稱性和不等於的非對稱性及傳遞性。如城市規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定距測量: 等距測量或區間測量,不僅能將社會現象或事物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不同的等級,而且可以確定它們相互的間隔距離和數量差別。其結果可以相互進行加減運算。比如溫度的測量。

定比測量: 也稱為等比測量或比例測量,除具有上述三種測量的全部性質之外,具有一個有實際意義的絕對的零點,其數據可以加減或乘除運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實際意義的非中介性質的零點的存在,是定比與定距測量的唯一區別。

概念: 是對現象的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概念是構造理論的磚石,它是對研究范圍內同一類現象的概括性表述。概念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思維相互作用的產物。概念 可分為實體概念和非實體概念。實體概念是指可直接觀察到的物體、事物或現象;非實體概念則是無法直接觀察的概念。

變數: 是指具有一個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說,就是包括一個以上范疇的概念。變數是概念的

一種類型,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具體化而轉換來的。變數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狀態或屬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變動性,它說明了現象在規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變化情況,或現象在程

度差異上的變化方式。從變數之間的影響關繫上可分為:自變數和因變數。

指標: 指表示一個概念或變數含義的一組可觀察的事物,稱為這一概念或變數的一組指標。指標是反映社會現象變異特徵的范疇。是對社會范疇的變異方面的規定性加以具體化。它把現象的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密切的結合起來,以便精細描述社會現象的某一特徵。

操作化: 把我們無法得到的有關社會結構、制度或過程,以及有關人們行為、思想和特徵的內在事實,用代表它們的外在事實來替換,以便於通過後者來研究前者。或者說,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是對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進行具體測量所採用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的詳細說明。是社會研究過程中最困難、最關鍵的步驟之一。

具體化: 從抽象下降到經驗層次,使概念具體化為可觀測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對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確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內容的維度、基本單元的分類、給出概念的描述性定義;3.選擇測量指標,即對概念的具體度量方案;4.編制綜合指標。

指數: 由多個不同的回答所構成的一個簡單累加的分數。是由一組有關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見,然後按照某種標准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起來,就得到了該回答者對這一事物態度的量化結果。

量表: 用於測量人們的態度、看法、意見、性格等內容的一種量化工具。是一種具有結構強度順序的復合測量,即全部陳述或項目都按照一定的結構順序來安排,以反映出所測量的概念或態度具有的各種不同程度。

總加量表: 由一組反映人們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意見,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並進行計分。然後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他的態度得分。

李克特量表: 總加量表的特殊形式。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李克特在原有的總價量表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里克特量表也有一組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組成,但與總加量表不同的是,回答者對這些陳述的回答被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類,或者「贊成、比較贊成、無所謂、比較反對、反對」五類。由於答案類型的增多,人們在態度上的差別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來。

社會距離量表: 鮑格達斯量表,又稱社會距離量表。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鮑格達斯於1925年創用的。定量測量人們相互心理距離、相互關系的程度或人們對某一群體所持的態度及所保持的距離的量化工具。由在內容上具有某種趨強的邏輯結構的一系列陳述構成,不同陳述代表人們在態度上的不同程度。

語義差異量表: 用於研究概念對於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義。由處於兩端的兩組意義相反的形容詞構成,研究者通過對被調查者在適當位置標下的記號所代表的分數,來研究人們對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態度,或進行個人或團體間的比較分析。用於文化比較分析、個人與群體的差異,人們對環境和事物的態度等的研究。

社會計量法: 社會計量法又稱社會交往計量,是「評量某一群體、組織中的人際吸引或拒斥關系的工具」,或更進一步說是「用以決定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被接受的程度,發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現存關系,並揭示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徵的工具。」社會計量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等人1930年所 創用的,主要用於小整群體的人際關系與群體結構的研究。

信度: 即可靠性,指的是採取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進行測量時,其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測量結果能否穩定的測量所測得事物或變數。包括:再測信度,復本信度,折半信度

再測信度: 不同的時間對同一對象採取同一種測量,根據兩次測量結果計算相關系數,此相關系數即為再測效度。這種信度能表示兩次調查結果有無變動,反映了測量的穩定程度,故又稱作 穩定系數 。使用這種方法時,兩次測量所採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再測信度的缺點是容易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即在前後兩次測量之間的某些事件、活動的影響,會導致後一次測量的結果客觀上發生改變,使兩次結果的相關系數不能很好地反映兩次測量的實際情況。

復本信度: 復本是相對於原本而言的,它是原本的復製品。對一項調查的問題,讓被調查者接受問卷測量,並同時接受這份問卷的復本的調查,然後根據調查結果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復本信度。使用復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測信度的缺點,但使用的復本必須是真正的復本,即在題數、形式、內容、難度及鑒別度等方面都與原本一致,僅在問法與用詞方面與原本不同。復本調查可連續或相距一段時間進行,連續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等值系數,相距一段時間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穩定與等值系數。

折半信度: 折半法是將調查來的結果,按題目的單、雙數分成兩半記分,再根據各個人的這兩部分的總分,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折半信度。它可檢查出問卷或量表中所詢問的各項問題是否都針對同樣的研究內容。

評分者信度: 檢查評分者信度,可計算一個評分者的一組評分與另一個評分者的同一組評分的相關系數。

若信度低,則說明測量工具不標准,不客觀,且易於受評分者主觀因素的影響。減少這種影響的方法是刪除極端的評分或評分者,由多人評分並計算平均值。

效度: 測量的有效度或准確度,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准確測出所要測量的變數的程度,或者說是能夠准確、真實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即測量標准或所用的指標能夠如實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義的程度。含義是內容性質與程度重合的統一。

表面(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又稱表面效度或邏輯效度,是指測量內容或測量指標與測量目標之間的適合性 和邏輯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指測量所選擇的項目是否「看起來」符合測量目的和要求。檢查內容效度即檢查由概念到指標的經驗推演是否符合邏輯,是否有效。對此只能憑借人們的主觀判斷和共同定義,因為對一個概念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但在科學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的概念定義為標准。

准則效度; 實用效度或預測效度,指用一種不同以往的測量方式或指標對同一事物或變數進行測量時,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標為准則,新的方式或指標所得到的結果與原有準則的測量結果相比,將二者的相關系數來反映測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准則效度三種形式:預測效度,共變效度,實用效度。

結構效度: 通過利用現有的理論或命題來考察當前測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個理論的關系結構中其他概念或變數的測量。比如兩種具有一致方向的變數,是否在測量的結果中表現出一致的方向性。

預測效度: 預測效度是指效標或准則依據將來實際發生的情況建立的准則效度。預測效度是將已經得到的測量結果與未來實際發生的情況進行比較,以檢查兩者的一致性。例如,設計一種預測學

生學習成績的量表或測驗,用它來測量學生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如果在學生畢業時,實際的學習成績確實與預測值相一致,那麼這一量表或測驗就具有預測效度。

共變效度: 如果效標識於某種測量方式同時被證明為有效的,則稱之為 共變效度 。共變效度是用來判斷其他的測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為效標的測量工具。

實用效度: 如果效標是以實際經驗判斷為準的,則稱為 實用效度 。實用效度通常用來檢查測量工具的實際效果。由於對某些現象的測量過去並沒有一定的標准,所以只能依據實際經驗來檢驗測量工具的有效性。

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測量都是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對具體的調查對象所作的觀測。如果在一項具體研究中,對內容效度、准則效度、建構效度的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的話,就可以認為這一研究具有 內在效度 ,它的資料和結論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問題。可以說, 內在效度 是指一項研究的資料和結論的有效性。而 外在效度 是指這種研究結論的普遍有效性。對外在效度的檢查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時間、地點、情境和研究內容的普遍意義。

④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4

七、抽樣 (風笑天第六章,袁方第七章,紐曼第八章)

總體: 構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element):構成總體的最基本單位。

樣本: 從總體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即總體的一個子集。

抽樣: 從組成某個總體的所有元素中,按一定的方式選擇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過程。或者說,抽樣是從總體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樣本的過程。比如,從3000名工人所構成的總體中,按一定方式抽出200名工人的過程;或者從1000戶家庭 構成的總體中,按一定方式抽出一個由100戶家庭構成的樣本的過程,都稱為抽樣。

抽樣單位: 指一次直接的抽樣所使用的基本單位。抽樣單位與構成總體的元素不一定相同。如元素是學生,抽樣單位是班級。對比:分析單位即收集信息的基本單位,也稱為個體。

抽樣框: 又叫抽樣范圍,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樣時總體中所有抽樣單位的名單。在一次抽樣中,抽樣框的數目是與抽樣單位的層次相對應的。如有三個層次的抽樣單位:鄉、村、家庭,則

對應的抽樣框亦應有三個:全部鄉的名單、鄉樣本中所有村組成的名單、村樣本中所有家庭的名單。

參數值: 也稱為總體值。是關於總體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或者說是總體中所有元素的某種特徵的綜合數量表現。在統計中最常見的總體值是某一變數的平均值。比如,某

市待業青年的平均年齡、某廠工人的平均收入等等,它們分別是關於某市待業青年這一總體在年 齡這一變數上的綜合描述,以及某廠工人這一總體在收入這一變數上的綜合描述。需要說明的

是,總體值只有通過對總體中的每一個元素都進行調查或測量才能得到。

統計值: 也稱為樣本值。是關於樣本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或者說是樣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種特徵的綜合數量表現。

隨機抽樣: 保證總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同等的機會入選樣本,或者說,總體中每一個成員被抽中的概率相等,而且任何一個個體的入選與否,與其他個體毫不相關,互不影響(獨立性)。

概率抽樣: 就是依據概率論的基本原理,按照隨即原則進行的抽樣,能避免抽樣過程中人為誤差,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包括(簡單隨機抽樣、系統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多段抽樣)

簡單隨機抽樣: 是概率抽樣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則直接從含有N個元素的總體中抽取n個元素組成樣本。

系統抽樣: 系統抽樣又稱等距抽樣或機械抽樣。它是把總體的單位進行編號排序後,再計算出某種間隔,然後按這一固定的間隔抽取個體的號碼來組成樣本的方法。它和簡單抽樣一樣,需要有完整 的抽樣框,樣本的抽取也是直接從總體中抽取個體,而無其他中間環節。

分層抽樣: 類型抽樣,先將總體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種特徵或標志劃分成若干類型或層次,然後在各個類型和層次中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或者系統抽樣的辦法抽取一個子樣本,最後將這些子樣本合起來構成總的樣本的方法。

整群抽樣: 又稱聚類抽樣,是指將總體按照某種標准劃分為一些子群體,每一個子群為一個抽樣單位,用隨機的方法從中抽若乾子群,將抽出的子群中所有個體合起來作為總體的樣 本。它的分群原則是使得群間異質性低,群內異質性高,適用於界質不清的總體。整群抽樣的優點在於:①它可以通過轉換抽樣單位擴大抽樣的應用范圍;②它可節省人財、物力。它的最大缺點是樣本分布不均勻,樣本的代表性較差。因此與其它抽樣方法相比,在樣本數相同時,其抽樣 誤差較大。整群抽樣分為等規模整群抽樣和不等規模整群抽樣,前者總體內所有的群規模都相等,而後者總體內各群大小不一。

多段抽樣: 分段抽樣或多級抽樣,按抽樣元素的隸屬關系或層次關系,把抽樣過程分成幾個階段。

戶內抽樣: 從抽取的每戶家庭中抽取一個成年人,以構成訪談對象的抽樣過程。

PPS 抽樣: 即「概率與元素的規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樣」。其原理是以通過階段性的不等概率抽樣(按元素規模大小抽樣)來換取最終的、總體的等概率抽樣的方法。

過程:1.將各個元素排列起來,寫出其規模,即在總體規模中的比例;2.將比例累加起來,根據該累計數寫出元素對應的選擇號碼范圍;3.用隨即或系統抽樣選擇號碼;4.從上述階段的樣本中進行第二階段抽樣,獲取最終的樣本。

偶遇抽樣: 自然抽樣,研究者根據現實情況,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僅僅選擇那些離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為調查對象的方法。

判斷抽樣: 立意抽樣,調查者根據研究的目標和自己主觀的分析來選擇和確定調查對象的方法。即研究者依據主觀判斷選取可以代表總體的個體作為樣本。這種樣本

的代表性取決於研究者對總體的了解程度和判斷能力。能充分發揮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在對總體熟悉、分析判斷能力較強、研究方法和技術熟練、經驗豐富時使用。

定額抽樣: 配額抽樣,是依據那些有可能影響研究變數的各種因素對總體分層,並找出具有各種不同特徵的元素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然後依據這種劃分以及各類成員的比例去選擇符合要求的對象的方法。其前提是要對總體中各種構成的比例有所了解。

雪球抽樣: 滾雪球抽樣是先從幾個適合的調查對象開始,然後通過他們得到更多的調查對象,這樣一步步擴大樣本范圍。當調查總體的個體信息不充分時,常採用這種方法。但是,用這種方法抽樣最後仍有許多個體無法找到,還有些個體因某些原因被提供者故意漏掉不提,這兩者都可能具有某些值得注意的性質,因而可能產生偏誤。

空間抽樣: 空間抽樣是針對一個變動的總體進行抽樣的方法,這種總體雖然是變動的,但在空間上是有限的。空間抽樣最重要的是要在同一時間對整個總體進行抽樣,以防止它的組成經歷太大的變化。具體的做法是同時派出若干名經過訓練的調查員,排成一排均勻分布在群體的一側,每個調查者以他面對的人為第一個調查對象。然後按一定的步數間隔穿過聚集的群體,每一間隔停頓下 來時碰到的人均為調查對象。

置信度: 又稱為置信水平,指的是總體參數值落在樣本統計值某一區間的概率,或者說,總體參數值落在樣本統計值某一區間的把握性程度。反映的是抽樣的可靠性程度。

置信區間: 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樣本值與總體值之間的誤差范圍。它所反映的是抽樣

的精確性程度。誤差范圍越大,精確性程度越低;誤差范圍越小,精確性程度越高。置信水平與 置信區間通常成正比的關系,置信水平越高則一般所需要的置信區間也就越大。

抽樣誤差: 總體的異質性和樣本與總體范圍的差異性,在用樣本的統計值去推算總體的參數值時總會有偏差,這種誤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大小是可以在樣本設計中事先進行控制的。它是樣本代表性大小的一個標准。抽樣誤差主要取決於總體的分布方差和抽樣規模, 這兩個因素都可以導致抽樣誤差的增加或降低。當樣本規模增加時,樣本統計量的隨機波動程度 就會降低,從而使抽樣誤差也降低。這種偏差就是抽樣誤差。

八、實驗研究 (風笑天第七章,袁方第十二章,紐曼第九章)

實驗: 經過精心的設計,並在高度控制的條件下,通過操縱某些因素,來研究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方法。試驗的基本目標是決定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其特徵是控制情境和變數來研究社會行為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以建立變數間的因果關系。

匹配: 指的是依據各種標准或特徵,找出兩個完全相同或幾乎完全相同的實驗對象進行配對,並將其中一個對象分到實驗組,而將另一個對象分到控制組的方法。在實際中匹配的方法基本上是無用的。

隨機指派: 也稱作隨機化,即完全按照隨機抽樣的原理和方法來將實驗對象隨機地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中,它是研究者用來解決實驗中兩組對象相同性問題的另一種辦法。

雙盲實驗: 一項實驗中,實驗刺激對於實驗對象和參與試驗的觀察人員都是未知的。

准實驗法: 就是沒有嚴格的進行指派和嚴格控制實驗刺激的實驗方法。它通常不是在純粹的實驗室環境中,而是在研究現場進行,他們常常依據現場的條件和可能性來設計實驗方案,並對純粹的實驗設計加以簡化。准實驗設計有以下幾種常見類型:①具有不等同組的僅有後測的設計②有前測和後測的單組設計③僅有後測的單組設計。

時間序列設計:也稱趨勢研究 ,一般用於研究較長時期內人們的態度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是對相關設計的擴充,它也是一種交互分類設計,不過,它的前測和後測包括多個時點,由此組成一個較長時間序列的觀測值,從這些因變數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發現自變數的影響程度和影響過程。

交互作用: 前測和實驗刺激之間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另一種外加的影響。

因子設計: 多因素設計一般又稱為因子設計,它是檢驗多個自變數(或一個自變數的多種取值)對因變數的影響。多因素設計的一種形式是考察兩個以上的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以及自變數之間 交互作用對因變數的影響。它假定外部因素的影響等於零。

拉丁方格設計: 拉丁方格實驗是一種多因素設計,但是與因子設計不同,它不是考察多個自變數與因變 量的關系,而是考察多個自變數的引入順序對因變數的影響。這種設計可以引入多個不同自變數,但這些自變數只有一個取值。實驗組的數目取決於引入的自變數,有多少個自變數就分派多 少個實驗組。每個實驗組都依次引入各個自變數,但引入的次序各不相同。

九、調查研究 (風笑天第八章,袁方第八章,紐曼第十章)

調查研究: 稱調查,是社會研究中一種最常見的研究方式。採用自填式問卷或結構式訪問的方法,系統地、直接地從一個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總體)的樣本那裡系統地收集資料,並通過對資料的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研究方式。調查研究兼顧描述和解釋兩個目的;信度高;能夠迅速地、有效地提供有關某一種總體的豐富的資料和詳細的信息;應用范圍十分廣泛。 特徵: 抽取一定規模的隨機樣本;依靠調查問卷;巨大的量化資料,依賴計算機。

市場調查: 為拓展商品的銷路,以便更好地為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服務,而圍繞某類產品或商品的市場佔有率、顧客的購買情況、產品廣告的宣傳效果等所進行的調查。

民意調查: 也稱為輿論調查,即對社會中民眾的意見、態度、意識等主觀意向進行的調查。

問卷: 社會調查中涌來收集資料的一種工具,問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和社會特徵。包括:封面信、指導語、問題、答案、編碼。

問卷調查: 利用設計好的問卷對大量樣本進行調查以收集數據資料,並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社會調查研究方式。

開放式問題: 即不為回答者提供具體的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問題。a.開放式問題的優點。包括:第一,允許回答者充分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發表意見,不受什麼限制;第二,所得的資料也往往比封閉式問題所得資料豐富生動得多。b.開放式問題的缺點。包括:第一,開放式問題要求回答者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這就大大限制了調查的范圍和對象;第二,開放式問題要求回答者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第三,開放式問題所得到的資料難於處理,尤其難於定量的處理和分析。

封閉式問題: 即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給出若干個可能的答案,供回答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中選擇一個作為回答。a.封閉式問題的優點。包括:第一,回答者填寫問卷十分方便,對文字表達能力也無特殊的要求;回答者完成問卷十分容易,所需的時間和精力要少得多;

第二,封閉式問題所得的資料十分集中,而且特別便於進行統計處理和定量分析。B.封閉式問題的缺點。包括:第一,限制了回答者的回答范圍和回答方式,所得的資料往往失去了開放式問題所得資料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自發性和表現力;第二,回答中的偏誤難以發現,從而影響到調查結果的准確性和真實性。

相倚問題: 所謂相倚問題就是指在前後兩個(或多個)相連的問題中,被調查者是否應當回答後一個(或多個)問題,要由他對前一個問題的回答結果來決定。前一個問題作為「過濾性問題」。

自填問卷法: 調查員將問卷表發送或郵寄給被調查者,由其自己閱讀和添答,然後由調查員收回或郵寄回的資料收集方法。包括個別發送法、集中填答法、郵寄填答法。

結構訪問法: 調查員依據事先設計好的調查問卷,採取口頭詢問和交談的方式,像被調查者了解社會情況、收集有關社會現象資料的方法,可劃分為當面訪問和電話訪問法。它是一種對訪問過程高度控制的訪問。這種訪問的對象必須按照統一的標准和方法選取,一般採用概率抽樣。訪問的過程也是高度標准化,即對所有被訪問者提出的問題,提問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對被訪問者回答的記錄方式等是完全統一的。為了使這種統一性得到保證,通常採用實現統一設計、有一定結構的問卷進行訪問。訪問中所有調查員都必須嚴格按問卷上的問題發問,不能隨意對問題作解釋,當被調查者表示不明白時,只能重復一邊問題或按統一的口徑進行解釋。通常這種類型的訪問都有一份訪問指南,其中對問卷中有可能發生誤解問題的地方都有說明,這些說明規定了訪問者對這些問題解釋的口徑。

重點訪問: 又稱集中訪問,是指集中於某一經驗及其影響的訪問,其重點不是對調查對象的重點挑選,而是訪問所側重的內容。重點訪問的具體做法是選擇一定的情境,並把調查對象安 排到這一預先設置好的情境中去;再對調查對象進行訪問,調查他們在情境當中的主觀經驗,這種主觀經驗即是重點訪問的重點所在。研究者對被訪者的回答進行分析與解釋,從而獲得信息。

深度訪問: 又稱臨床式訪問,是指為搜集個人特定經驗(例如偷竊、吸毒、自殺)的過程及其動機和情感資料所作的訪問。最初常用於個案工作的調查、囚犯的調查和精神病人的調 查,其目的是作出臨床診斷,挽救罪犯和治療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人,後來廣泛用於對一般人的個人生活史及有關個人行為、動機、態度等的深入調查中。深度訪問與重點訪問相似,可以說 是一種半結構式訪問,它選取研究問題的某些方面向調查對象提問題,訪問是機動的或結構鬆散的,但重點與焦點是有的。

客觀陳述法: 又稱非引導式訪問,是指讓調查對象對他自己和他周圍的社會先作一番考察,再客觀地陳述出來,即調查者鼓勵調查對象把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念、行為以及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客觀地加以描述的方法。客觀陳述法是一種能讓被訪問者發表意見的方法,一種能使研 究者直接接觸被訪人的信念、價值觀或動機一類抽象概念的方法。它常用於了解有關個人、組織、團體的客觀事實及訪問對象的主觀態度。

聲望偏差: 聲望偏差與某個有聲望的個人或團體相關聯。被訪者可能會根據自己對這個人或團體的感覺, 而不是根據那個議題來回答。舉例來說,「你贊同總統對科索沃的政策嗎?」之類的問題,對於那些聽都沒 聽過科索沃的人來說,將會根據他們對總統的看法來回答。

威脅性題目: 威脅性題目是自我形象與自我保護這個較為廣泛主題的一部分。被訪者通常會試著把自己較正面的形象呈現給他人。他們可能會因羞愧、不好意思或害怕,而未能提供真實的答案。他們覺得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行為,或獨自向他人承認有這些行為是痛苦的。他們或者低報,或者有刪節地報告自己希望隱藏或違背社會規范的行為和態度。另一方面,他們則高報那些正面的行為或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社會遵從性偏差)。

知識性問題: 大多數民眾無法正確回答的問題或超出民眾記憶范圍的問題,比如某些基本的地理問題,或者某些重要的政治問題。知識性問題可能會給被訪者帶來威脅感,因為當研究者詢問被訪者對某個議題 或話題是否了解時,被訪者不願意表現出無知的樣子。研究者可以使用試測或探測性題目來避免這個問題。

相倚題目: 相倚題目是一個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分的題目。這個問題第一部分的答案決定研究者接著將要回答的不同題目。相倚題目篩選出適合回答第二個問題的被訪者。有時候,這類題目也被稱為過濾 題或跳答題。根據第一個問題的答案,被訪者或訪問員依照指示跳到另一個題目或跳過特定的的題目。

標准題目: 不提供「不知道」這個選擇,被訪者要自動想到。 全過濾題目 :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相倚題目。先問被訪者是否有某個意見,然後再要求那些表示有意見的被訪者說明他們的意見。 准過濾題目: 提供了「不知道」這個選項。

游離者: 如果沒有列出「沒意見」的選項,或是如果直接問他們的話,他們會選擇「不知道」的選項。 如果有這個答案的話,或者如果直接問他們的話,他們會說他們沒有意見。這種被訪者被稱為「游離者」,因為他們游離在有答案與不知道之間。文字稍微變動都會影響到他們的答案,所以研究者用准過濾題目或全過濾題目將他們篩選出來。過濾題目不會消除對不存在議題的答案,但是可以降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近因效應: 被訪者更有可能選擇研究者所提供的最後一個選項。近因效應指出,最好以連續體的方式給出答案,帶有一個中間的答案,或者把中立的立場擺在中間。

用字效應: 1)文獻記載最為詳盡的、有關於使用禁止與不可以之間差異的討論,說明了用字差異的問題。這兩個詞有相同的意義,但是更多的人比較願意接受不可以做某件事,而不是禁止做某些事。一般而 言,教育程度較低的被訪者最容易受到極微小的用字差異的影響。2)某些字眼也會觸發情緒反應,帶有強 烈負面含義的字眼最好避免使用。3)有時候題目的用字與文字的含義令許多被訪者大惑不解。

順序效應: 研究者關心題目在問卷中的順序可能會影響被訪者的回答。這種順序效應對以下被訪者影響最大:缺乏強烈意見的、教育程度較低的和記憶力較差的老年人。例如,如果題目 1「支持單身女性進 行常規流產」,排在題目 2「已檢查出胎兒後流產是可接受的」後面,則贊同題目 1 的人數會增加;如果只 問題目 1,或將題目 1 排在題目 2 前面,就不會有這種結果了。

上下文情境效應: 研究者注意到上下文對調查會產生有力的影響。上下文不僅僅包括一個問題對其他問題的影響。它包括訪談者的影響、訪談的設計甚至歷史背景。可以做兩件事來處理上下文效應。使用漏斗次序來安排題目出現的先後順序。或者將被訪者分成兩部分,給其中一半的問卷根據某種序列的安排,給另一半的則根據另一種序列的安排。然後檢驗結果察看題目的次序是否發揮作用。

整體設計法: 迪爾曼發展整體設計法改善電話與郵寄調查,這個方法分理論和實務兩個部分。理論部分是說,調查是個社會互動過程,在這個互動中,被訪者以他們期望的收益作為給予給做的交換。當社會成本低、預期的收益超過已知成本時,以及當研究者建立起信任感時,被訪者就會合作。實務部分重復了此處有關良好的用字措辭與問卷設計的忠告

⑤ 社會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閱讀全文

與現在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是教學方法嗎 瀏覽:682
腦卒中的識別方法圖片 瀏覽:673
400塑料雨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655
民宿吊床安裝方法 瀏覽:612
男生pc肌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919
有哪些常用說明方法 瀏覽:828
近視有什麼方法能讓眼睛好 瀏覽:103
175x24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214
酒刺疙瘩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瀏覽:243
畫畫如何體現空間感的方法 瀏覽:399
筆記本電腦電池校正小方法 瀏覽:491
畫一個書簽的簡單方法 瀏覽:723
研究四邊形內角和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88
我的世界身份證登錄方法手機 瀏覽:494
豐田賽車訓練方法 瀏覽:779
侍候別人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795
育肥行情分析方法 瀏覽:131
啞臀訓練方法圖解 瀏覽:749
生殖器泡疹治療方法 瀏覽:23
熊娃娃機器人使用方法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