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油漆的好與壞用什麼方法檢測
油漆檢驗方法清單1.(硬度)檢驗方法 2.(比重)檢驗方法 3.(固體含量)檢驗方法 4.(乾燥時間)檢驗方法5.(抗刮性)檢驗方法) 6.(耐醇性)檢驗方法(硬度)檢驗方法 檢驗規程/注意事項 一、設備清單 一台PPH-I型鉛筆硬度計,高級繪圖鉛筆12支(6H~5B)二、結構及工作原理(如圖) 本儀器三點接觸被測表面(兩點位滾輪,一點為鉛筆芯),始終保證鉛筆與被測表面夾角為45°,根據杠桿原理,保證主體加在鉛筆芯上的壓力為1+0.05kg。三、試驗步驟: 1.按照GB1727-79《漆膜一般制備法》制備試驗件3塊,或從塗漆件上切取具有代表性的試件三塊; 2.用削鉛筆刀(自備)將鉛筆削至露出圓柱形鉛筆5~6mm (切不可松動或削傷筆芯)住鉛筆使其與NO.400砂紙(自備)面成90°角,並在砂紙上不停劃圈,以磨擦筆芯端面,直至獲得端面平整;邊緣銳利的鉛芯為止(邊緣不得有有破碎或缺口),鉛筆每使用一次,要旋轉180°後再用,或重磨後再用; 3.將儀器放在平整的工作台上,把10mm平鍵放在主體上方,此時主體與工作檯面平行,把削好的鉛筆插入主體的孔內,鉛芯棱邊接觸到工作台即旋緊緊定螺釘,然後移去支撐板; 4.將儀器放在被測試板上,用力沿水平方向以1mm/s的速度向前(沿面板上箭頭方向)扒推進,從最硬的鉛筆開始,每級鉛筆犁5條3mm的痕跡,直到找出都不犁傷塗膜的鉛筆為止,此鉛筆的硬度即代表所測塗膜的鉛筆硬度。 (比重)檢驗方法檢驗規程/注意事項 一、比重杯法(塑膠漆、烤漆、半成品)[GB1756-79]國標。 1.1檢驗規程 1.2已各(G質量,g)之比重杯先干凈乾燥後,裝入試樣至接杯口,加蓋;待試樣的多餘部分由蓋中的小孔溢出時,用清潔揩擦乾凈,稱出其質量(G2,g),立即記錄溫度(t)。二、計算:20℃ 試樣相對密度d: d:=(G2-G1)/37.00+0.01×(t-20)式中 G1……空比重杯質量,g; G2……裝試樣後比重杯質量,試樣測其溫度值, 0.01……相對密度的溫度修正系數; 37.00……比重杯在4℃時裝入水的質量,(固體含量)檢驗方法 檢驗規程/注意事項 (塑膠漆、烤漆)培養器法:(GB1725-79(88))國標。一、檢驗規程 1.1先將乾燥潔凈的培養器在105℃±2℃烘箱內焙烘30min,取出放入乾燥器中,冷卻至室溫,稱重(ml,g)。 1.2用磨口滴瓶取樣,以減量法稱取1.5-2g試樣(m,g),置於已稱量的培養器中,使試樣均勻流布於容器的底部,然後取放於鼓風恆烘箱內(塑膠漆80±2℃、烤漆120±2℃)焙烘一定時間後,取出放入乾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後,稱量(m2,g),然後再放入烘箱內熔烘30min取出放入乾燥器中冷卻至室溫一,稱量,至前後兩次稱量的質量差不大於0.01g為止(全部稱量精確至0.01g),試驗平等測定兩個試樣,兩次平行試驗收的相對差為大於3%。二、計算:20℃ 試樣相對密度d: X(%)=(m2-m1)/m×100 式中 m……試樣質量,m2……培養皿及油漆烘至恆重後質量,g; m1……培養皿至烘至恆重後質量,g; (乾燥時間)檢驗方法 檢驗規程/注意事項 漆膜乾燥時間的檢驗方法……塑膠漆、烤漆:(GB1725-79(88))國標。 一、檢驗規程 1.1按《漆膜一般制備法》(GB1725-79)在產品規定的底材制備漆膜,然後按產品標准規定的乾燥條件進行乾燥。 1.2表面乾燥時間檢驗方法……指角觸法, 以手指輕觸漆膜表面,如感到有些發粘,但無漆粘著在手指上,即認為表面乾燥。二、實際乾燥時間檢驗方法……刀片法1 2.1用保險刀片在樣板上切刮漆膜,觀察其底層及膜內均無粘著現象,即主伙漆膜實際乾燥,(抗刮性)檢驗方法 檢驗規程/注意事項 一、檢驗規程:劃痕法- 1.1將被檢油漆稀釋至噴塗粘度塗-4杯16秒後,噴塗於膠片,噴塗厚度為1度即濕膜厚度12mm1.2用洪箱60℃輔助烘乾20mm後取出,放置30分鍾後,待測。 1.3將乾燥後工件漆膜朝上,一半放於檯面上,用BYK硬度測試儀之鉛筆單位B在工件的漆膜上面以30??銳角的角度。1.4觀察其被描劃的漆膜是否破裂或痕跡極深,或滑 痕跡現象來評定之一。 (耐醇性)檢驗方法 檢驗規程/注意事項 一、檢驗規程:浸醇磨擦法: 1.1材料:95%乙醇,棉毛衫碎布;濕膜測厚儀、500克砝碼。 1.2被檢油漆稀釋至噴塗-4杯粘度16秒後,噴塗於膠片(硬膠、軟膠漆)厚度為一度即濕膜厚度12mm。若烤漆噴於干凈的50×12×0.2~0.3mm馬口鐵片上。 1.3塑膠片噴塗試片,用烘箱60℃輔助烘乾20分鍾,馬口鐵片噴塗試片,用烘箱135℃輔助烘乾30分鍾。取出烘箱,放置30分鍾待測.1.4用棉毛補碎布浸泡於95%乙醇液中,用手取起泡過棉毛衫碎布包住砝碼,在漆膜上均勻磨擦,直至脫漆見底,計磨擦次數。二、注意事項: 2.1若作烤漆耐醇性,試板按《漆膜一般制備法》國標GB1727-79製版。
⑵ 塗料中的主要成分做分析有什麼方法嗎
塗料成分分析方法:
一般塗料由三個組分組成,分別是成膜物、顏料和溶劑。有時需要加一些功能助劑來提高其特殊功能。具體可以參見文章:塗料的基本組成介紹。
塗料會在基材表面形成一層薄膜。這種膜除了具有一定的機械性能外,一些裝飾性能等特殊的功能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追求。例如:夜光、變色、保溫、特殊的觸感等。
一般說來,塗料開始是一種流動的液體,在塗布完成之後才形成固化成膜,其成膜方式主要有下列幾種:
02 溶劑揮發和熱熔的成膜方式
一般聚合物只在較高的分子量下才表現出較好的物理性質,但分子量高,玻璃化溫度也高,為了使它們可以塗布,必須用足夠的溶劑將體系的玻璃化溫度降低,使T—Tg的數值大到足夠使溶液可以流動和塗布。
當溶液在室溫下接近0.1Pa·s左右時,可以用於噴塗。在塗布以後溶劑揮發,於是形成固體薄膜,這便是一般可塑性塗料的成膜形式。為了使漆膜平整光滑,需要選擇好溶劑。
如果溶劑揮發太快,濃度很快升高,表面的塗料可因粘度過高失去流動性,結果漆膜不平整;另外,揮發太快,由於溶劑蒸發時失熱過多,表面溫度有可能降至零點,會使水凝結在膜中,導致漆膜失去透明性而發白或使漆膜強度下降;溶劑不同會影響漆膜中聚合物分子的形態。
如前所述,在不良溶劑中的聚合物分子是捲曲成團的,而在良溶劑中的聚合物分子則是舒展鬆弛的。溶劑不同,最後形成的漆膜的微觀結構也有很大差異,前者分子之間較少纏繞而後者是緊密纏繞的,前者往往有高得多的強度。
這種成膜方式可以用罐頭內壁氯乙烯漆來說明,將聚氯乙烯溶於丁酮和甲苯混合溶劑中,使所得聚氯乙烯溶液25℃時粘度達到0.1Pa·s左右。塗布以後溶劑逐漸揮發,Tg不斷上升。三天以後,Tg可達室溫左右,即T-Tg=0,這意味著自由體積已達最低,不能充分提供分子運動的孔穴,溶劑不易再從膜內逸出,但此時大約還有3-4%的溶劑束縛在膜內,這些溶劑必須在180℃加熱(亦即增加T-Tg數值)2min以上才能被除去。
為了使聚合物成膜,除了加溶劑降低體系的Tg外,也可用升高溫度的辦法來增加T-Tg(即增加自由體積),使聚合物達到可流動的程度,亦即加熱使聚合物熔融。流動的聚合物在基材表面成膜後予以冷卻,便可得到固體漆膜,這也是熱塑性塗料成膜的另一種形式,即熱熔成膜,例如塗在牛奶紙瓶上的聚乙烯就是用這種方法成膜的。
粉末塗料也是熱熔成膜的: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酸酯等可塑性聚合物都可被粉碎成粉末,然後用靜電或熱的辦法將其附在基材表面上,並被加熱至熔融溫度以上,熔融的聚合物粘流體流平後,冷卻即得固體漆膜。粉末塗料中主要是熱固性粉碎末塗料,它在加熱熔融成膜過程中還伴有交聯反應,有關粉末塗料的內容以後還要討論。
03 化學成膜方式
分子量的聚合物塗覆在基材表面以後,在加溫或其它條件下,分子間發生反應而使分子量進一步增加或發生交聯而成堅韌的薄膜的過程。這種成膜方式是熱固性塗料包括光敏塗料、粉末塗料、電泳漆等的共同成膜方式。
其中如乾性油和醇酸樹脂通過和氧氣的作用成膜,氨基樹酯與含羥基的醇酸樹脂、聚酯和丙烯酸樹脂通過醚交換反應成膜,環氧樹酯與多元胺交聯成膜,多異氰酸酯與含羥基低聚物間反應生成聚氨酯成膜以及光敏塗料通過自由基聚合或陽離子聚合成膜等等,這些內容將在以後逐個討論。需要指出的是在發生化學反應之前或同時,一般也包含一個溶劑的揮發過程。
⑶ 塗料配方分析有哪些方法
塗料分析方法有裂解氣相色譜/質譜法。
採用裂解氣相色譜-質譜(PGC-MS)方法,只需1h即可對微量塗料樣品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不僅可確定塗料中使用的溶劑類型和塗料品種的大類,而且對於其主要成膜物質的具體結構、類型也能進行確認,並可定量分析拼用樹脂的含量差別。這樣通過檢測塗料組成是否與原指標相同,分析每種成分含量對性能的影響,從而控制產品質量和貯存穩定性,對於艦船塗料中是否出現了假冒偽劣產品,是否出現以低價低性能塗料替換高性能塗料品種,塗料樹脂含量是否減少等現象的仲裁和評判提供理論依據。
採用裂解氣相色譜/質譜聯用的方法,將微量塗料樣品在惰性氣氛中迅速加熱裂解,生成的許多裂解產物直接導入氣相色譜系統得到有效分離,採用質譜鑒定具有特徵性的裂解碎片。由於斷裂方式主要取決於該樣品的分子結構及所吸收的能量,因此該譜圖具有可辨明樹脂類型的特徵峰,與樣品結構的對應性明確、快速、准確、簡便。裂解氣相色譜分析中,常常遇到復雜的樣品,其裂解產物多達上百種,用常規色譜定性方法,如純物質對照、文獻保留時間等,很難說是嚴格意義上對裂解譜峰的鑒定。而此方法處理繁復,用保留值偶然一致作鑒定,很可能會誤判。GC和MS聯用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採用高效毛細管將復雜混合物分離,由質譜訊號給出各種裂解產物的指紋質譜圖,即總離子檢出或選擇性離子檢出的特殊裂解質譜圖。不同特徵峰的「指紋」既可作為定性檢測塗料基料的依據,也可用於研究樹脂的細微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