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學批評的研究方法
新時期文學批評的復興是與域外文藝思潮的引進同步進行的。各種新的思潮話語,不僅以新鮮的內容療救了中國文藝批評的「缺血症」,而且還在觀念和方法上給予遵奉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多年的中國批評界以有力的沖擊。文藝批評的真正活躍,首先就從觀念的突破和方法的更新開始。綜觀50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不論是創作還是批評,還有總體上的學科建設、文學史寫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國文學思潮的影響。當代文學批評與外國文學思潮的互補共生,業已成為當代文學界共認的一個事實。當然,在影響和接受的流向上,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基本上處於「引進」大於「輸出」的「入超」地位,這一文化傳播傾向雖不為當代文學學科所獨有,但卻應引起我們足夠的注意。如何既「請進來」,又「走出去」,變當代文學批評對外國文學思潮的單向接受為雙向互動,將是我們走進21世紀時一個並不輕松的話題。
『貳』 文學批評的方法有幾種
1、 文學批評的五種形態
1) 倫理批評:倫理道德為標准;「美善相樂」或「寓教於樂」
2) 社會歷史批評:社會根源與社會意義;「知人論世」「種族、環境、時代」
3) 審美批評:情感體驗與美感價值;印象主義
4) 心理批評:作家心理,人物心理,形式心理的論析
5) 語言批評:語言本體論,語言本文結構論,語言藝術技巧論
2、 文學活動與批評途徑(方法、範式)
1)文學與世界——社會文化批評——倫理批評、社會歷史批評 本質論
2)文學與作家——創造主體批評——心理批評、女性批評 創造論
3)文學作品 ——藝術本體論 ——語言批評、結構主義 作品論
4)文學與讀者——接受反應批評——審美批評、結束美學 接受論
文學活動 基本範式 具體方法
說明:
其一,批評形態或批評途徑範式與作為批評對象的文學活動是相對應的。
其二,一部文學理論就是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方法論,它實質上闡明了四大批評途徑及相應的批評方法的基本理論。
(三)社會文化批評
1、社會—歷史批評
社會—歷史批評是當今批評類型中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方法體系,也是人們最熟悉的、慣用或濫用的批評方法。同時,它又是一個在不斷發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體系。
司各特:「據埃德蒙·威爾遜考察,嚴格意義上的社會—歷史批評源於18世紀維柯對荷馬史詩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臘詩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但使之完全確立的則是一位叫丹納的法國人,他的名言是:文學是時代、種族和社會環境的產物。」真正使社會—歷史批評獲得廣泛而有成效的運用的是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
1)社會—歷史批評的文學觀
認為文學離不開社會歷史,文學本質上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再現。
2)社會—歷史批評的評判尺度
評判尺度主要是真實性、傾向性和社會效果。如魯迅:「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3)社會—歷史批評的基本操作
其一,對文學作品社會歷史內容的闡釋
其二,聯系文學作品的社會歷史內容說明其藝術形式
其三,考察文學作品的社會歷史內容和作家的關系
2、道德批評
道德批評主張將文學和人生結合起來,堅持用道德的觀點看待文學現象,主要採用道德的尺度評價文學作品。
道德批評的基本特徵如下:
1)強調文學的道德作用
《毛詩序》:詩可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新人文主義」白璧德:「需要盡可能地澄清那種以為內心生活所最終賴以存在的剋制原則只不過是教條和傳統的想法,而肯定克制原則是一個心理上的事實,並且還是一個既不『冷冰冰』,又不『粘糊糊』的事實」,從而批評浪漫主義強調情感,否定克制,造成精神混亂。他認為文學批評的意義就是「作出最終為世間良知所認可的判斷」。
2)注重文學作品道德內容的闡釋和評價
蔣大器評《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惟昭烈漢室之胄,結義桃園,三顧草廬,君臣契合,輔成大業,亦理所當然,彰彰可考。遺芳遺臭,在人賢與不賢;君子小人,義與利之間而已。」
3)考察作家道德和創作的關系
孔子《論語·憲問》:「有德者必有言」
徐幹《中論》:「藝者,德之枝葉也;德者,人之枝幹也。盛德之士沒,文藝必眾。」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心聲心畫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約翰遜:「一個作家的職責歷來是使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公正則是一種不依附於時間和地點的美德。」
勞倫斯:「一部長篇小說,如果揭示了真正的鮮明生動的關系,它就是一部有道德的作品,不管它裡麵包含一些什麼。」
(四)創作主體批評
主要有精神分析批評。精神分析批評的運作如下:
1)探討作家的創作心理
司各特《西方文藝批評的五種模式》:「用D·H·勞倫斯的話來說,作家在作品中『掩藏了他的病態』,批評家於是成了分析家,以作品為症狀,通過分析這種症狀,發現作家的無意識趨向和受到的壓抑。」
2)分析人物的心理結構
拉甫涅列夫《第四十一個》中紅軍女戰士馬柳特卡看到白匪中尉那雙碧藍的眼睛時,莫可名狀的沖動突破了她意識和理性的堤壩,而最後開槍打死了情人兼敵人。在自我的調節下,本我終於被壓抑,以責任、榮譽的名義出現的超我控制了意識。
3)闡釋作品的潛在意義
精神分析批評認為,作品中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顯在的情節,而這些情節下面隱藏著的內容則是關於性慾的。水池、山洞、門戶等凹陷的形象被認為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山峰、塔、旗桿、劍等帶尖端的東西被認為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舞蹈、騎馬、飛翔、鋸木頭等被認為是性快感的象徵;截肢、傷殘、失明等象徵著閹割,等等。
4)探究藝術創作中的集體無意識
榮格分析小詩《逐日的飛蛾》:
在太陽和飛蛾的象徵下,我們經過深深的挖掘,一直向下接觸到人類精神的歷史斷層。在這種挖掘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深深埋藏著的偶像——太陽英雄。「他年青英俊,頭戴金光燦爛的王冠,長著明亮耀眼的頭發」,對一個人短促有限的一生來說,他是永遠不可企及的;他圍繞大地旋轉,給人類帶來白晝與黑夜、春夏與秋冬、生命與死亡;他帶著再生的、返老還童的輝煌,一次又一次地從大地上升起,把它的光芒灑向新的生命、新的世紀。
(五)藝術本體批評
1、俄國形式主義
2、英美新批評
3、法國結構主義
(六)接受反映批評
接受反映批評的理論特徵:
1、對讀者性質的重新認識
意義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讀者對文學作品意義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社會意義、審美價值乃至潛在的意義都需要在讀者的創造性閱讀中才得以實現。
2、突出文學文本的未定性
伊瑟爾的「空白」理論:空白是交流的基礎,沒有空白就沒有交流的必要;同時空白又是閱讀中不可或缺的積極動力,它作為讀者想像的催化劑,將促使讀者補充被隱藏的內容,干預或調整已建立起來的聯系。
文本的未定性不僅存在於文本結構之中,也存在於歷史之中。文本的全部潛在效能決不會在一次或幾次閱讀過程中完全被實現,每一次具體的閱讀只能發掘文本的部分潛能。
3、強調文學史的接受因素
『叄』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批評方法是什麼
文學批評主要的八種方法:社會歷史批評、心理批評、文體學批評、文本批評、性別批評、文化批評、讀者批評和道德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會在文學發展中不斷地推陳出新。
『肆』 文學批判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有文學作品及其傳播、消費和接受以來,文學批評就隨之產生和發展,並且構成文學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文學活動整體中的一種動力性、引導性和建設性因素,既推動文學創造,影響文學思想和文學理論的發展,又推動文學的傳播與接受。在文學批評逐漸成熟以後,更是如此。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學批評的歷史不僅與文學同樣悠久,而且,文學批評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一樣,都是富有創造性的文學產品的主要形式之一。有著一定造詣的批評家在文學舞台上可以扮演與創作作家同樣重要的角色。然而,文學批評方式與文學創作方式是不同的,它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要求。正確的文學批評方式能夠生產出好的批評作品,反之,不正確的批評方式將導致不合格或偽劣的批評作品。盡管文學批評的具體運作因人而異,但批評家在批評方式的掌握上卻體現出一定的慣例與規范。一般而言,文學批評的方式應包括以下三個要點:
文學批評大師魯迅
(一)審美體驗
欣賞與體驗,即批評家首先要成為接受者,要對作品產生審美體驗。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以情感與藝術形象來表現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因此,進行以文學作品為對象的文學批評時,必須充分注意到對象的這一特徵。也就是說,批評家應該以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以審美的態度觀照與體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這是一個合格的文學接受者都能夠做到的,批評家首先應該做到。當批評家象普通讀者那樣進入閱讀、欣賞的角龜,在作品的形象世界中產生由衷、真切的審美體驗之後,他才擁有了批評作品的權利。脂硯齋是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第一位批評家。他的批評富有真知灼見,卻又處處與作者感同身受,與作品中人物息息相通,在閱讀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和審美體驗。批評家應該有較高的藝術修養與審美感受能力。一個藝術感受力遲鈍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好的批評家的,因為他對作品審美價值的判斷是大可懷疑的。普列漢諾夫說:「只有那種兼備極為發達的思想能力跟同樣極為發達的美學感覺的人,才有可能做藝術作品的好的批評家。」那些雖具有一定的審美欣賞能力卻又跳過審美體驗階段、脫離作品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分析而對作品價值亂加評判的人,是談不上真正的文學批評的。
(二)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即批評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過程而以冷靜的審視目光對待作品。文學欣賞與審美體驗的主要特徵是感受性。它以個人主觀感受的結果為依據。即使含蘊著理性認識,也帶著個人體驗與情感的印記。因此欣賞與體驗允許個人偏愛的存在。文學批評雖然也必須首先感知藝術形象,對藝術形象進行審美的把握,但它的主要特徵是一種理性的分析、認知活動。批評的目的是要對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學現象作出較為客觀的認識與評價,這就需要它從偏於感性的欣賞與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分析與評判,要考慮和關注作品在讀者中喚起的普遍的接受效果與社會反應,要限制個人偏愛與情感傾向在批評中的干擾或支配作用。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說:「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它是以充分理解藝術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規則、深刻研究典範的作用和積極觀察當代突出的現象為基礎的。」人們通常把文學批評歸人文藝學或文學理論的范疇,其深刻的意義就在於強調文學批評是一種客觀的、理性的分析與認知活動。
如果說欣賞和體驗是對作品「人乎其內」,那麼理性分析就是「出乎其外」。批評家既要像一般讀者那樣人乎其內,還要從專業的角度出乎其外,以冷靜的理性眼光分析作品。《紅樓夢》第48回有香菱談詩的情節,她說:「我看他《塞上》一首,內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章再找不出兩個宇來。」香菱基本上還停留在欣賞與體驗的層次,『未進入理性分析,具體表現在講不出「直」字的好處。對王維的這一首《使至塞上》,批評家葉維廉卻能從理性高度加以闡釋:「文字向內凝縮,意義向外延展。舉王維的另一種表現的例子:大漠孤煙直。雖然我們看見的只是一個景的描摹,但我們無法將之視為表面的景,它伸人煙以外的事物,和歷史的聯想里。首先,漠大,但是空的,除了煙以外,別無其他形態的生命,而『煙』因『直』字而具軀體之實。『孤』不只是『獨一』的意思,因為連風都停止了,亦是說,沒有任何活動,所以又是『孤寂』與『死寂』。但在『孤寂』、『死寂』中我們因為『煙』的活動而引向我們雖然看不見聽不到,但卻感得到眼前的景物之外的活動:邊地的戰伐、戍卒的怨聲、風沙的翻騰……」這段話包含著詞與詞、景與景外、文字與意義等多重關系的理性分析,體現了對作品的深刻理解。
三、價值判斷
批評家對作品的整體價值判斷是在理解與闡釋作品的基礎上作出的。理解與評價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理解已經滲透著評價,是整體評價指導下的理解;評價為對作品的理解與闡釋所證明,並且是理解引導的最後結論。
批評家對作品的價值判斷包括審美判斷與傾向性判斷,從而對作品的藝術價值與思想價值作出主觀評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價值判斷帶有個人性和主觀性;然而批評家的價值觀又是社會的某種審美趣味和意識形態的反應,因而具有集體性與客觀性。總之,批評家對作品的評價與被評價的作品,共同擔負著影響讀者進而作用與社會的文學功能。
『伍』 文學研究的方法論有哪些
文學理論的方法體系總的說來包括三個層面,即哲學方法的層面,科學方法的層面,專業方法的層面。
1、哲學方法的層面。哲學方法是在總體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對於每一個具體學科都具有指導的意義,因此哲學方法是文學理論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也是這一體系的理論基礎,它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邏輯的與歷史的相統一的方法,抽象上升為具體的方法,等等。
2、科學方法的層面。這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逐漸形成的方法,以其橫斷性和交叉性而為文學理論所吸收和借鑒,它處於中間層次而對文學理論准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耗散結構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等方法。
3、專業方法的層面。這是適用於文藝學自身專業特點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從自身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傳統方法,如賞析方法、考證方法、評點方法等,也有從其他學科中移植過來,後來逐步固定下來的方法,這些方法比較具體,也最接近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如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文化學方法等。
總之,上述幾種文學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論背景和操作原則,在把握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時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徑,顯示出自己的優長之處,同時它們又是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在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的建設方面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因此都值得重視,值得借鑒和吸取,而在具體操作中最佳的選擇是對其加以融會貫通和綜合利用。
首先,要堅持整體的、綜合的研究視野。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文學的審美規律與其他規律之間的關系。再次,要堅持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相結合。然後,要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統一。
(5)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研究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的現代發展
文學理論的自主性,在於理論自身的學理建設。80年代下半期和整個90年代,是中國文學理論比較全面地建立自身學理的時期,確立自身主體性的時期。
在文學理論學理的探索、建構中,無疑,西方文學理論發生過重要影響;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學理論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審美研究、作品形式、結構等因素的內在研究,和那時中國美學問題的大討論,都對中國文學理論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時在討論中,不少學者對現代文論傳統進行了有批判的吸收,並且力圖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景象,新說屢起,佳作迭現。文學理論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構舊說的基礎上出現的,同時又是新的建構。
因此,這十多年的文學理論,不是一味的解構,不是一味地聽從外國人說話,不是把外國人的文學理論進行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鑒的基礎上,對文學理論既有改造,又力圖有所創新,並且卓有成效地創立了一些新的文學理論范疇。
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文學理論在不斷地走向邊緣化,不被人們重視,但是應當承認,文學理論是個有成績的部門,真正的理論創新,自會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績估計過高,但也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構與建構,正是文學理論現代性的體現。
『陸』 文學批評中的34種文學批評方法
語言學批評方法
以劉姥姥三進大觀園作為整體結構,選段中的文字不僅互相起作用是一種有組織的符號結構,不僅受上下文(語境)的影響,而且受到一切出現過的上下文和其他因素的制約。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為主要批評主體,通過分析文本語言從而梳理文章結構脈絡進而發掘作者內心真正意圖,以劉姥姥的視角以及語言去探尋每個角色的形象,而文本語言的語境、語義、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構成形象的、形成結構的極其重要的因素,因而探求作者的意圖必須通過對本文的語言分析。
《淺論舒婷詩歌中的女性意識》
社會歷史批評方法。
通過考察作品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而評價作品,重視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學作品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的社會認識功用和歷史意義,而舒婷作品產生的背景正是女權運動的爆發和女性主義思潮的擴散舒婷的朦朧詩積極推動了女性意識的啟蒙,呼籲女性追求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平等,強調了文學和社會生活的關系。這種文學批評方法其基本的原則是:分析、理解和評價作品呼喚女性獨立人格,凸顯女性自我價值,張揚女性主體意識,體現女性責任感,以女性為中心進行文學批評,重視思想傾向和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以此來進行文學批評。
『柒』 文學批評的文學批評方法
西方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著力於男性文化對女性形象歪曲的揭露,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傾心於以女權的視角解讀經典作品,到80年代中期以後進入跨學科的文化研究,深入到「性別詩學」的研究。美國女性主義批評家肖爾瓦特的著作就以《走向女權主義詩學》為題。從詩學的視角展開女性主義文學的研究,成為世界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新動向,從文學語言、敘述方式、文體類型等視角,研究女性文學特有的表達方式。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應該努力建立中國文學批評的「女性詩學」,在接受借鑒西方的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基礎上,繼承中國古典文學批評中的詩學傳統,努力建構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努力使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既關注女性的社會性地位和角色,也不放棄對於女性主義文學的文學性的研究;既強調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對於詩性的分析與探究,又加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對於文化的關注。任何一種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形式都不能是截然獨立的,它與傳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正如肖爾瓦特所說的:「如果說女權主義文學批評是婦女運動的一個女兒,那麼它的另一對父母則是古老的父權制的文學批評和理論成果。」(肖爾瓦特《新女性主義批評》)既不能忘卻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產生於婦女運動的背景,也不能無視古老的父權制的文學批評和理論成果。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所取得的成就,其學術價值和意義在於:一、在對於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翻譯與理解中,對於女性主義文學的概念、內涵、特徵等有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奠定和拓展了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二、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視角研究中國20世紀女性文學史,研究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拓展了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在擺脫男權意識統治下的文學史寫作傳統中突出了女性文學的新視閾與新風貌。三、以女性主義的方法觀照與研究中國女性作家的文學創作,尤其注重對新時期女性作家創作的研究,使中國女性文學的研究在關注女性意識和女性文本中,呈現出一道新的靚麗的風景線。四、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也影響了當代女性文學創作的發展,其越來越強盛的聲勢促進了諸多女性作家女性意識的萌動與顯現,使眾多女性文學創作洋溢著濃郁的女性主義文學的色彩。
與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緣於婦女解放運動不同,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並不在意於通過文學批評為爭取女權的政治運動提供思想武器,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其說是對男權意識、男權政治的顛覆,倒不如說是意在對女性意識、女性文學的強調、推崇與展示,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也始終基本囿於文學的范疇之內,並未走向文化學、政治學的視閾之中,在「雙性同體」、「軀體寫作」、「性別政治」等話語運用中,卻也常常潛在地、不自覺地陷入了男性的視閾與價值體系的規范之中。
綜觀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成就與現狀,我們也看到其中存在著的一些不足之處:一、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缺乏中國的理論與話語。由於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基於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因此在研究過程中的理論、話語、方法基本沿用西方的,有時甚至可以說全盤照抄。由於東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出發點、立足點等不同,由於東西方文化與女性文學本身的不同,在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與方法對中國女性文學的批評中,常常有與文學實際的脫節疏離之處,甚至有時成為隔靴搔癢難以貼肉。二、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缺乏對於女性文學的詩性觀照。由於西方女性主義批評是基於對女權政治的關注,對婦女解放的關注,因此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從某種視閾看是一種政治學批評、社會學批評,因此大多忽略對於女性文學的詩性觀照。在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影響下,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也很少從文學特性的角度研究女性文學,而往往僅從女性意識、性別抗爭、女性命運、婚戀主題等社會學的視角進行研究,而甚少從文體特徵、敘述方式、語言風格、象徵隱喻等視閾展開批評,以致使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疏離了詩性觀照,僅僅成為了一種社會學的批評。三、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缺乏更為深入的文化觀照與探析。女性文學的創作是深刻地烙著民族文化烙印的,每一個民族的女性文學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質,一定的文化也規范著影響著女性文學的創作與嬗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應該關注文化,從文化視閾觀照女性文學,從女性文學視角探析文化的特性與流變,才能使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更加走向深入。 一種批評視角和方法,具有學理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才有意義。歷史觀作為文學批評的角度和方法,怎樣以自己的獨特性進入文學,抵達文學本身。以此來考察它的可操作性。
第一,依據歷史觀與文學中的結構處於同構狀態的原理,將歷史觀作為概括和總結宏觀文學現狀的路徑。
歷史觀作為對於歷史的哲學思考,會滲透和輻射到各個精神層面。法國文學理論家戈德曼認為,社會精神結構是某些社會集團的精神框架的系統性的有規律性的精神表現。社會精神結構會映照到文學作品中,因為「作品世界的結構與某些社會集團的精神結構是同構的」(註:戈德曼:《文學社會學方法論》,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82頁。)。怎樣將社會精神結構與作品結構相聯系呢?戈德曼在方法論意義上提出了「世界觀」概念,他說:「世界觀並不是直接的經驗材料,相反它是理解人的思想的直接表現中那必不可少的概念的工作方法。」(註:戈德曼:《隱蔽的上帝》,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頁。)戈德曼自己說,他之所以關注帕斯卡爾、康德和拉辛,是源於從一種世界觀出發考察的結果,「如果說構成帕斯卡爾、康德和拉辛著作的梗概結構的大部分主要因素是類似的,並且盡管這些作家作為活生生的經驗的個體彼此各有不同,那麼我們就必然得出一個結論,即存在一種不再是純個人的,並且通過他們的作品表現出來的現實。這就是世界觀,從我剛才提到的作者的具體情況來說,這就是悲劇觀」(註:戈德曼:《隱蔽的上帝》,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頁。)。在《隱蔽的上帝》史,戈德曼就是用「悲劇觀」這一特定的世界觀作為方法,來研究帕斯卡爾和拉辛的。「世界觀」作為方法,對於作品及其體系有方法論意義,戈德曼自己說:「把世界觀運用到本文上可以幫助他得出:1.所研究的一切著作中主要的東西。2.整部作品中各組成部分的意義。」(註:戈德曼:《隱蔽的上帝》,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頁。)第一點是說世界觀的作用在於對作品的選擇,第二點是說世界觀對於進入作品的方式的意義。將歷史觀作為概括和總結宏觀文學現狀的路徑,也就意味著以歷史觀作為篩選原則,在復雜紛繁的文學事實中,篩選出與歷史觀具有潛在聯系的作品,作為「所研究的一切著作中主要的東西」。
第二,歷史觀可以在承續性、整體性的背景中研究文學,同時,也能夠發現文學現實中斷裂性和偶然性因素。也就是說歷史觀可以激活一些現在處於隱蔽狀態,而在未來可能成為顯現狀態的因素,這是一種發現的功能。對這種功能的意識可以轉換為操作方法。
比如,在表現知識分子的小說里,出現了知識分子徹底地回歸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充斥於他們的心靈,從而斷開了中國文學傳統尤其是五四文學傳統中「兼濟天下」、「天降大任於斯人」的鏈條,這一現象橫向地與當代生活的慾望化世俗化相吻合。如果我們將歷史觀作為如福柯所謂的功能概念,來探尋文學的譜系,那麼,文學中這樣的無法進入歷史傳統鏈條的、沒有因果性和必然性的現象就會浮出歷史地表「非常態」就呈現出來了。誠然,就我國當代文化乃至文學的知識型的現實狀況來看,還是以追求意義為其主要特點。但是,在常態中也有「非常態」。歷史觀能夠幫助我們發現飄散在文化空間中的這些脫出常軌的文化碎片,更接近文學的真實面目。
第三,分解歷史觀的多層內涵,並注入在「包括一切的某種結構」中的各個層面,作為分析的途徑。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提出,文學作品乃至一切藝術品,「是一個為某種特別的審美目的服務的完整的符號體系或者符號結構」(註: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147頁。)。這個符號體系是個多層結構,在這個結構中,歷史觀作為方法可以分別在「意象和隱喻」、「詩的特殊的世界」等層面切入。
首先,在「意象和隱喻,即所有文體風格中可表現詩的最核心的部分」(註: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165頁。),依據戈德曼社會精神結構與文本結構同構的思路,分析歷史觀中諸如社會形態和文化形態觀念與「意象」和「隱喻」的復雜關系,就是以社會精神結構作為理解「意象」和「隱喻」的框架與背景,將「意象」和「隱喻」與社會精神結構聯系起來思考。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大的隱喻系統,任何「意象」和「隱喻」都可以置於文化本身的大的隱喻系統之中。從歷史觀角度嵌入,對於「所有文體風格中可表現詩的最核心的部分」,從新的維度,提出新的理解,這是橫的方面。當然,也可以提供縱向的思路,分析「意象」和「隱喻」演變的軌跡(註:這里所用的「宏隱喻」的思想,即文化學意義上的隱喻,參見季廣茂《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高等教育出版杜1998年版。)。
其次,在「存在於象徵和象徵系統中的詩的特殊『世界』」的層面,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認為這個特殊「世界」的層面是某一個「觀點」看到的世界,「觀點」就隱含在這個世界中,而且,「形而上性質」也不是獨立在這個「世界」之外的,恰恰是這個世界可以引申出來的。這個思想體現出對「看出」或者「聽出」的主體作用的重視,也就自然地將問題引向了主體方面,那麼,就可以引申出主體的相應的歷史觀念,歷史觀念決定了從什麼角度「看出」世界。這種歷史觀念給作家提供「看」的自覺性,「看」賦予了空間以題材的意義,給出了形象的可能性。例如,藏族作家阿來寫作《塵埃落定》,他的歷史觀念是,人,無論是藏人還是漢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人或者「人的過程」的特殊性和普遍意義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人類的意義遠遠大於民族的意義。依據這樣的歷史觀所創造的「塵埃」這一意象,籠罩了全篇,成為他的藏族土司世界的「縮影」。這個意象的寓意是:人是塵埃,人生是塵埃,戰爭是塵埃,情慾是塵埃,財富是塵埃,歷史進程的某些環節也可能是塵埃,像塵埃那樣升騰、飛揚、散落,始於大地而最終回歸大地……這便是宇宙的無休止的歌唱,往復循環,蒼涼而又凄楚。而人的過程就融化在這普遍的歷史感之中。
現象學家茵伽登在當初提出文學作品存在的四個層次思想時,在第四個層次,也就是一個由藝術作品的內在結構所建立起來的「另外的世界」的層次,茵伽登認為,這個世界「需要一整套特定的主觀過程,這是讀者、表演者或觀眾在客體化的過程中所要完成的事情,這一過程要求這些人的積極參與,把他們的全部經驗能力都匯合在一起,按照有意識的形式進行意向性的綜合活動」(註:轉引自朱狄《當代西方美學》,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4頁。)。這種「共同創造」的理論對後來文學的結構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影響。我想提出的是,這個「共同創造」的思想,也可以進一步證明,我們從歷史觀的角度分析文學作品的可行性,這確實是一個新的文學批評維度。 印象批評是一種依據審美直覺,專注文學作品的審美特性,創造性地表現批評家的主觀印象和瞬間感受的批評方法。
一、西方印象批評
(一)西方印象批評淵源
1、印象主義文藝思潮
印象主義繪畫、音樂、文學等。
2、西方現代人本主義哲學思潮和審美直覺理論
叔本華:「直覺是一切證據的最高源泉。」
柏格森的審美直覺理論
藝術家對自然的認識不是通過類型化的、共性的、靜態的符號和概念,而是在具體的、生動的、獨特的和直接的感受中獲得的,這種感受就是直覺。
(二)西方印象批評的確立
1、印象批評的萌芽(18世紀末19世紀初)
代表人物:[英]:蘭姆、赫茲利特
[法]:勒美脫爾、聖伯夫
赫茲利特:「我說我想的,我想我感覺的。我無法不從事物採取某些印象;而我有足夠的勇氣說出(多少有點唐突)我的印象。」
勒美脫爾認為,批評家力所能及的就是「說出具體的藝術作品在一定時刻給我們留下的印象」。
聖伯夫認為文學批評是「間接吐出藏諸內心的詩」,「我所期望與實行的文學批評,是發明與永遠創造。」
2、19世紀末印象批評的確立
代表人物:法國作家法朗士
法朗士《文學生活》「序言」中很坦白地說,批評家應該聲明:「各位先生,我將借著莎士比亞,借著拉辛來談論我自己」。批評是「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 。
二、中國傳統印象式批評
(一)中國傳統印象式批評的特點
1、意會體悟
「熟讀玩味,自見其趣」
「不落言荃,自明妙理」
2、以形象說詩
採用比喻的方式,取譬引喻,將幽微的心理體驗化為某種感官形象。
悲慨:大風卷水,林木為摧
典雅:白雲初晴,幽鳥相逐
金聖嘆:「前文何等匆遽,此文何等舒緩,疾雷激電之後,偏接一番煙霏雲卷之態,極盡筆墨之致」
3、批評主體:
品評者大多集作、賞、評於一身,如嚴羽、司空圖等人。他們這種特殊身份決定了他們具有比一般人更為敏銳、細膩的藝術感悟能力和體味能力。
三、印象批評在中國的發展
(一)中國現代印象批評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代表人物
周作人:真的文藝批評,本身便應是一篇文藝,寫出著作對於某一作品的印象與鑒賞,決不是偏於理智的論斷。
李健吾:批評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是一種體現自我價值或意義的創造性活動。自我是批評的最高准則。
(二)中國當代印象批評
1、中國當代印象批評特點:懷疑精神、個性意識。
批評不是指令性的,而是描述性的,不是評判性的,而是創造性的。批評與其說是對文本的闡釋,不如說是對文本的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選擇和自我創造。——吳亮《文學的選擇》
文學批評是一門藝術。——賀興安《評論:獨立的藝術世界》
四、印象批評的基本特徵
推崇主體的創造性和個性色彩、強調批評過程中的印象和直覺、突出批評的審美特性
(一)推崇主體的創造性與個性色彩
批評標准
什麼是批評的標准?沒有。若有的話,不是別的,便是自我。 ——李健吾
批評的個性化:
當批評主體面對作品的時候,可以自由地舒展自己的個性,將自身的獨特感受、內心體驗、個性氣質融入到批評過程中去,只有充滿個性化的批評才是真正的批評。
批評與對象的關系:
在描述印象的實踐中,批判對象已經不重要了,文學作品不過是批評者藉以表現自我的材料。
「在王爾德的文章中,批評不再與它的對象有著必然的關系;批評變成了生平傳略、即興發揮、隨意幻想。」——韋勒克
(二)強調批評過程中的印象和直覺
1、批評是一種直覺的鑒賞。
所謂直覺,是一種接近本能的感性活動。它可以完全不通過概念、推理等任何邏輯中介而在瞬間把握事物的本質,具有直接、迅速、綜合的特徵。
2、注重個人對作品的瞬間反應
「 批評一篇作品,不過是一個心地率直的讀者喊出他從某作品所得的印象而已。」——《茅盾文藝雜論集》
3、強調對作品的整體把握。
「臨到欣賞一件作品,一個批評家首先應當注目的,不是字句,卻是全體。」——李健吾
4、對批評中的理性認識持排斥態度。
批評中最有價值的是批評者在對藝術作品的感覺經驗的剎那間所獲得的美感,而不是某種理論概念或理論體系。
詩人的彩虹:用感覺去描繪彩虹的神奇和瑰麗
牛頓的彩虹:用光譜和折射率來分析彩虹的。
(三)突出批評的審美特性
1、把文學作品的審美特性作為突出的甚至唯一的考察對象。
2、批評的任務就是發掘作品的審美內涵,進行美的再創造。
「要使事物顯得美好動人,這比道出事物的真相永遠重要一百萬倍。」——門肯《批評的過程》
3、在感受對象的審美特性時,特別注重作品的藝術形式之美,如情調之美,境界之美,結構之美,語言之美,較少關心作品所揭示的社會生活。
「 詩的真正特質,詩歌的快感,決不是來自主題,而是來自對韻文的獨創性運用。」——王爾德
五、印象批評的應用
(一)描述印象的基本步驟
要求批評主體主要憑藝術直覺捕捉對批評對象的印象和感受,並把這種印象用美妙的詞語描述出來。這種批評實踐尤其強調批評主體的藝術感受力。
獲取印象:獲取的不是一般印象,應是具有某種獨特性的印象。
理性表述:批評主體須對印象加以條理化,使之具有理性內涵,其中包括對社會、人生的關注和發現。
(二)描述印象的方式
1、整體感受
例證: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呼嘯山莊》使我想起埃爾·格里科的那些偉大的繪畫中的一幅,在那幅畫上是一片烏雲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聲隆隆拖長了的憔悴的人影東歪西倒,被一種不是屬於塵世間的情緒弄得恍恍惚惚,他們屏息著。鉛色的天空掠過一道閃電,給這一情景加上最後一筆,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毛姆
2、邊評邊述
例證:
首先,這里沒有巍峨的高山,沒有一望無際的遠景,沒有激流,也沒有瀑布,只有內心柔和而平靜的悸動,……小路蜿蜒的平平常常的丘陵,炊煙裊裊的茅屋,在睡蓮下潺潺而流的小溪,紅果點綴的樹叢,玫瑰下搖曳的雛菊。一片浮雲在麥田下投下陰影,一隻鸛鳥在哥特式的塔樓上棲息。這就是一切。爾後,為使畫面生動,一隻青蛙在燈心草間跳動,一位少女在陽光下嬉戲,蜥蜴在午間取暖,雲雀在壠間飛起,烏鴉在籬笆下啁啾,蜜蜂在嗡嗡地采蜜。過去六個月的美麗的鄉間之憶。凡此種種,就像是青春時代的晨曦,像是一種慾望,一行淚水,幾句情話,像是一位淑女清晰地被勾畫出的輪廓,像是一首胖墩墩圓乎乎的孩提詩,但缺少肌肉。繼續往下讀,畫面變得更加穩定,稜角分明,骨骼突出,最後到達一個半魔怪、半時髦的傳說,名為阿貝杜斯。——[法]戈蒂耶:《〈阿貝杜斯〉序言》
六、印象批評評述
(一)印象批評的優勢
1、印象批評強調批評的主體意識,主張批評中的自由心態,追求批評的獨立品格,從而提高了批評的地位。
2、印象批評突出批評家的直覺和個人感受,而直覺的介入將使其批評見解獲得某種生動性和尖銳性,增加了批評的活力。
3、印象批評對審美特性的注重和追求將促使文學批評更好地把握文學作品的本質特徵,同時使批評本身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二)印象批評的主要流弊
1、印象批評過分強調印象,易產生隨意性否定文學作品客觀性的傾向。
2、印象批評排斥理性因素,因此評論往往停留在藝術的表面,很難深入系統地研究作品以把握作品的內在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