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代文學史的大綱
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大綱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課程編號】070354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學分數】4 【適用專業】中國語言文學
【學時數】72 【編寫日期】2008年9月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現代文學史上發生的重大文學運動、文學論爭、文藝思潮和本階段出現的文學社團流派以及不同類型作家的文學創作等。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熟悉了解作家作品等的基礎上,整體把握中國現代文學歷史的發展進程及其各階段的主要特點,並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和鑒賞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和洞悉文學發展原因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
緒 論 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進程及主要特徵 學時:2
主要內容:掌握現代文學發展的三個階段,包括分期時間、階段性特徵、代表作家作品。
教學要求:掌握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發展過程及主要特徵。
重點:中國現代文學的主要特徵及其承前啟後的獨特地位。
難點: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第一章 從晚清到五四: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 學時:4
主要內容:[識記]黃遵憲等倡導的詩界革命。梁啟超倡導的小說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倡導的白話文運動。
[理解]「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說法。五四文學革命的深遠的歷史意義。
[應用]分析晚清小說的繁榮對五四新小說的發展的具體影響。分析晚清白話文運動對五四新文學興起的推動作用。
教學要求:讓學生認識到五四新文學運動與晚清一系列文學運動有著重要關系。
重點:晚清文學運動是如何推動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發生的。
難點:外國文學思潮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特殊影響。
第二章 五四新文學的理論探討與創作實踐 學時:4
主要內容:[識記]胡適、陳獨秀、周作人等人的新文學觀念。新文學運動與文化保守主義者之間的論戰。胡適對白話詩的嘗試,自由詩,新月派的詩。「問題小說」、鄉土小說。周作人的「美文」,《語絲》雜文。春柳社與「文明新戲」。五四時期興起的社團名稱、成立時間、代表作家及作品、創作特點、文學史價值等。
[理解]白話新詩的嘗試最重要的價值。白話新小說的現代意義。五四時期散文創作的特點。
[應用]分析現代文學觀念的確立在整個新文學運動中的理論意義。
教學要求:掌握五四新文學初期的重要理論,以及各種文體的創作實踐。
重點:如何評價胡適等人的文學嘗試。
難點:新文學觀念與傳統觀念的分歧。白話新小說的現代意義。
第三章 魯迅創作的文學史意義 學時:6
主要內容:
[識記]魯迅生平與思想發展階段。《吶喊》、《彷徨》小說集中所包含的篇目,以及人物形象分類。《阿Q正傳》的深刻性。魯迅雜文創作階段及主要代表篇目、作品集。
[理解]理解《吶喊》、《彷徨》小說集的重要意義。阿Q形象的不朽意義。《野草》主要抒發了魯迅怎樣的心緒與感情。
[應用]魯迅前期與後期思想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化。
教學要求:掌握魯迅創作階段。小說、散文、雜文等代表作品的思想意蘊及藝術特色。
重點:《吶喊》、《彷徨》的思想意義。
難點:理解魯迅思想的發展脈絡及後期雜文創作的獨特成就。
第四章 茅盾及文學研究會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文學研究會成立時間、地點、發起人、文學主張、代表作品。掌握以下作品的創作時間、主要內容:茅盾的《蝕》三部曲、《子夜》、等長篇小說,「農村三部曲」等短篇小說;葉聖陶的小說集《隔膜》、《潘先生在難中》。「鄉土文學」代表作家和作品。
[理解]文學研究會諸作家所呈現的總體風格。《子夜》標志著現代長篇小說的成熟。冰心與許地山在文學研究會的作家中的獨特之處。
[應用]茅盾從理論到創作實踐對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哪些重要貢獻。
教學要求:掌握文學研究會的主要理論主張,及代表作家的創作情況。
重點:茅盾長篇小說的思想、藝術特色。朱自清散文風格。
難點:葉聖陶教育小說與教育題材小說的異同。
第五章 郭沫若及創造社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郭沫若生平及其創作概況。郁達夫及其代表作。鄭伯奇及其代表作。後期創造社傾向於法國象徵派的三個詩人是穆木天、王獨清、馮乃超。
[理解]《女神》真正開創了現代新詩的格局。《屈原》代表了現代歷
史劇的最高成就。郁達夫小說在文體上的獨創之處。
[應用]分析郭沫若創作詩劇合一的重要特色。創造社諸作家的創作在總體上體現了什麼樣的審美追求。
教學要求:掌握郭沫若創作特色及其突出貢獻。創造社主要代表人物的創作情況。
重點:郭沫若《女神》詩集的獨特意義。創造社作家共同的審美追求。
難點: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文學主張及審美追求的不同之處。
第六章 「新月」與「語絲」等社團流派的創作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語絲社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散文創作為主的作家群體。《語絲》主要撰稿人。沉鍾社及其代表人物。馮至及其代表作。「新月詩派」的構成及其創作概況。
[理解]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藝術風格及主要貢獻。聞一多的新詩格律化理論主張。徐志摩詩歌的藝術風格。李金發詩歌的藝術特色及得失。
[應用]語絲社及語絲文體在現代散文創作中的重要影響。分析廢名小說散文化和詩化風格。早期象徵詩派在理論和實踐上對現代新詩的發展意義。
教學要求:掌握「新月」與「語絲」等社團流派的創作情況。
重點:徐志摩及「新月」詩人對新詩格律化的貢獻。周作人小品散文的主要特色和獨特魅力。
難點:「語絲」社及「語絲問題」對現代散文發展起到的作用。周作人小品散文對現代散文創作的影響。
第七章 革命文學的倡導與左翼文學的創作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革命文學運動。蔣光慈及其代表作。瞿秋白、華漢、洪靈菲、丁玲及其代表作。
[理解]分析瞿秋白散文創作的風格特色。「左聯」成立的積極意義和創作上的主要貢獻。
[應用]理解並把握蔣光慈創作對早期革命文學的主要貢獻和歷史局限。分析「自由人」和「第三種人」與革命文學的分歧和論爭。
教學要求:掌握左翼文學創作的成就及局限。
重點: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顯示了現代文學發生了怎樣的深刻變動。
難點:「左聯」的歷史貢獻及其局限。如何評價左翼文學創作的思想和藝術。
第八章 巴金與老舍等人的創作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巴金生平及創作概況,老舍的生平及創作概況。
[理解]無政府主義對巴金思想和早期創作的影響。第一部小說《滅亡》的思想內容和主人公杜大心形象的性格特徵及其意義。《家》對封建大家庭罪惡的揭露和控訴。《老張的哲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寓言體小說《貓城記》思想的復雜性。老舍創作的三個階段及各階段的主要特點。《駱駝祥子》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應用]結合《家》分析巴金小說的創作特色和審美追求。分析祥子形象的典型意義和虎妞性格的復雜性。把握老舍小說創作的總體特點。
教學要求:掌握巴金文學創作的整體風格,掌握老舍文學創作的整體風格。
重點:理解《家》在巴金創作及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以《駱駝祥子》為代表的反應北京底層社會的小說,如何體現老舍對底層市民命運的思考。
難點:從《家》到《寒夜》,巴金創作的風格顯示了怎樣的變化。老舍作品獨有的文化底蘊與京味特徵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九章 沈從文與「京派」文學創作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沈從文生平及其創作概況。30年代京派批評家朱光潛、李健吾、梁宗岱的文藝批評言論。
[理解]「邊城」世界的理想色彩。《邊城》的藝術特色。
[應用]以《邊城》為例,分析沈從文小說的審美追求。
教學要求:掌握沈從文創作的美學意境。「京派」作家的整體風貌及文化品位。
重點:理解「湘西世界」與沈從文的文化選擇之間的關系。
難點:沈從文「外鄉人」的創作心態。
第十章 新感覺派及其他小說作家的創作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新感覺派」小說的創作概況。李劼人「大河小說」、張天翼諷刺小說,和沙汀、艾蕪小說的創作情況。
[理解]「新感覺派」小說創作的特徵。李劼人「大河小說」的思想意蘊。
[應用]「新感覺派」小說產生的時代背景及文學淵源。
教學要求:掌握「新感覺派」小說創作的代表人物及其創作,評價其作品的藝術價值。
重點:「新感覺派」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色。沙汀與艾蕪的小說創作的異同。
難點:「新感覺派」小說對西方文學思潮的借鑒和中國化發揮。
第十一章 曹禺與現代話劇地位的確立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曹禺的生平及其創作概況。左翼戲劇的創作概況及在思想藝術上體現出的總體傾向。「左翼戲劇家聯盟」。歐陽予倩、洪深、田漢、夏衍、丁西林、李健吾的創作概況。
[理解]曹禺劇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義。《雷雨》的思想蘊涵和藝術特色。《日出》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分析曹禺劇作成功的主要原因。
[應用]舉例分析並總結曹禺劇作的總體藝術特色。
教學要求:掌握現代話劇發展成熟過程中有突出貢獻的劇作家及其創作實踐。
重點:《雷雨》在曹禺乃至整個現代話劇創作中的重要地位。
難點:從《日出》、《原野》到《北京人》,曹禺劇作所顯示的發展和新追求。夏衍劇作的戲劇沖突與曹禺相比有何不同。
第十二章 詩歌與散文的新發展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30年代中國詩壇概況。雜文、小品散文、報告文學發展概況。
[理解]戴望舒詩作《雨巷》的思想內涵及其藝術特徵。卞之琳詩歌創作的藝術風格。周作人創作傾向的轉變。何其芳《畫夢錄》的藝術價值。
[應用]作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戴望舒及其詩作對現代新詩的主要貢獻。雜文在20世紀30年代再度興盛的主要原因。
教學要求:掌握30年代的社會環境,以及詩歌、散文發展變化的原因、影響。
重點:中國現代派詩歌在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時代背景和文學原因。
難點:戴望舒詩歌創作的獨特風格。何其芳《畫夢錄》的藝術價值。
第十三章 抗戰文藝運動與解放區文藝運動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理解]抗戰文藝運動的主要特點。把握抗戰爆發給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帶來的根本性變化。延安文藝座談會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延安文藝座談會後解放區文藝出現的新面貌。
[應用]國統區抗戰文藝運動的主要特點。解放區文學的主要特點和成就。
教學要求:掌握抗戰文藝運動和延安文藝座談會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影響。
重點:抗戰文藝運動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延安文藝座談會對其後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難點:國統區與解放區兩大不同區域的文學中存在哪些共同的審美追求。上海「孤島」及淪陷區文學呈現出怎樣的風貌及特色。
第十四章 艾青及現代新詩的又一次高潮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艾青、田間、臧克家、胡風、穆旦等詩人的創作情況。
[理解]艾青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思想蘊涵。田間詩歌創作的思想主題和藝術特色。臧克家詩集《烙印》《罪惡的黑手》的思想內容。胡風詩歌理論的特點。
[應用]分析艾青詩歌何以成為五四以來現代新詩的又一座高峰。分析田間及街頭詩歌運動的歷史意義。臧克家詩作在表現農民方面的特色。
教學要求:掌握艾青、田間、臧克家、胡風、穆旦等詩人各自的創作特色及歷史價值。
重點:關注以上述詩人為代表的一群詩人的生存狀態,比較貼切地理解他們詩歌中的心聲。
難點:胡風及「七月派」對中國新詩理論和實踐的貢獻。「中國新詩派」在新詩發展中的地位。
第十五章 解放區的文學創作 學時:4
主要內容:
[識記]趙樹理、孫犁、丁玲、周立波等創作概況。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的思想內容。《白毛女》中喜兒、楊白勞形象的藝術特徵。
[理解]趙樹理《小二黑結婚》的思想主題。孫犁《荷花澱》的思想價值。《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的思想蘊涵和藝術特色。
[應用]結合作品論述趙樹理小說的民族化風格。分析孫犁小說體現出的獨特審美追求和鮮明藝術風格。
教學要求:掌握解放區重要作家的創作背景,及其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
重點:理解趙樹理創作的民族特色,孫犁創作的審美意蘊。
難點:比較趙樹理和孫犁小說創作風格上的異同。比較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周立波《暴風驟雨》在思想和藝術上的異同。
第十六章 淪陷區與國統區的文學創作 學時:6
[識記]國統區文學的創作概況。張愛玲、錢鍾書、路翎、陳白塵、張恨水等在40年代的創作概況。
[理解]結合作品分析張愛玲小說創作的獨特風格。分析錢鍾書在《圍城》中塑造的知識分子形象的典型意義。理解路翎《財主底女兒們》的思想主題。陳白塵《陞官圖》的思想主題。理解《馬凡陀的山歌》等政治諷刺詩的思想意蘊。
[應用]總結「孤島」文學的突出成就。歸納東北淪陷區的文學創作成就。論析張愛玲《金鎖記》的思想內容。分析陳白塵《陞官圖》的諷刺喜劇特色。
教學要求:要求學生了解淪陷區和國統區的創作概貌,並掌握重點作家的創作情況,及其作品的思想、藝術蘊涵。
重點:重點作家作品的分析。
難點:將淪陷區與國統區的創作環境與作家創作情況聯系起來,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
結 語 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經驗與現實啟示 學時:2
主要內容:總結現代文學發展的歷史經驗與現實啟示。
教學要求:讓學生理解現代文學發展的經驗價值,感受其對當下文學潮流的影響。
重點: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經驗總結。
難點:中國現代文學歷史經驗與當下文學發展的關系。
三、教材與學習資源
[教材]
劉勇、鄒紅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學習資源]
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郭志剛、孫中田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程光煒、劉勇等著:《中國現代文學史》,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勇主編:《插圖本百年中國文學史•中卷(1917-1949)》,2002年。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個十年)》,良友圖書公司出版,1935—1936。
四、必修課要求及教學策略與方法建議
本課程屬於中國現代文學基礎課,建議開設於大學本科一年級,用兩個學期進行講授。
在教學上應著重梳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整體發展脈絡和幾個具體階段的主要特徵,這是准確把握具體文學現象的根本參照系。此外,還要讓學生多讀作家傳記、作品,讓學生了解作家創作的獨特風格和藝術價值。可以開展課堂討論課,觀看改編自作品的影視劇,也可以參觀作家紀念館。
考試不宜以機械的概念術語為重點,應該鼓勵學生積極思維,談出對作品的真實體會,建議以考查學生的鑒賞能力為主。
131
㈡ 論述現代文學史的分期及基本情況
文學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然而,同時又受到政治、經濟等其他社會因素的有形與 無形的制約。50年代,陸侃如、馮沅君在《關於中國文學史分期問題的商榷》中提出了 文學史分期的「文學標准」與「歷史標准」:「沒有人否認文學有它自己的發展過程與 發展規律,所以文學史的分期首先應該以文學本身演變情況為標准,這是沒有問題的。 」同時指出「認為文學史的現象僅僅受制於文學發展本身的規律,企圖把文學的發展看 成為孤立的東西,那是反科學的。」[1]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分期比如「抗戰文學」、「 文革文學」和「新時期文學」這些名稱明顯地帶著政治的痕跡;然而,這種抱怨也並不 僅僅來自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研究中。烏·韋斯坦因同樣抱怨:「近百年來大多數重要 的文學運動的名稱極少是從文學本身來的。」[2]不僅如此,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分期往 往潛伏著甚至直接反映了政治意識形態的規劃。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曾經奠定了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解釋結構。「新時期」伊始,既成的文學史的解釋結構受到了明顯的 挑戰。由「文學回到自身」和「把文學史還給文學」最終形成了「重寫文學史」的激流 。
洪子誠說:「在談到20世紀的中國文學時,我們首先會遇到『新文學』、『現代文學 』、『當代文學』等概念。這些概念及分期方法,在80年代中期以來受到許多的質疑和 批評。另一些以『整體地』把握這個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或視角),如『20世紀中國文 學』,『晚清以來的中國文學』,『近百年中國文學』等,被陸續提出,並好像被越來 越多的人所接受。許多以這些概念、提法命名的文學史、作品選、研究叢書,已經或將 要問世。這似乎在表明一種信息:『新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等概念, 以及其標示的分期方法,將會很快成為歷史的陳跡……為著『展開更大的歷史段的文學 史研究』,從一種新的文學史理念出發,建構新的體系,更換概念,改變分期方法,這 些都很必要。但是,對於原來的概念、分期方法等加以審察,分析它們出現和被使用的 狀況和方式,從中揭示這一切所蘊含的文學史理念和『意識形態』背景,也是一項並非 不重要的工作。」他從「當代文學」這一概念的探討出發,說明了由於政治意識形態的 不斷轉變而發生的文學史嘩變以及概念內涵的轉換。「『當代文學』概念的內涵,在它 產生的過程中,就一直有著不同的理解。但在文學『一體化』時期,另外的理解不可能 獲得合法的地位。不過,在『文革』中,文學的激進力量顯然並不強調1949年作為重要 的文學分期的界線。在他們看來,『十七年』是『文藝黑線專政』,無產階級文藝的『 新紀元』,是從『京劇革命』才開始的。江青他們還來不及布置『真正的無產階級文學 史』(或『新紀元文學史』)的編寫,但在有關的文章中,已明確提出了他們的文學史( 文藝史)觀。他們很可能把『京劇革命』發生的1965年,作為文學史分期的界限,把196 5年以後的文學,稱為『當代文學』(當然,更大的可能是另換一個名稱)……『文革』 後,人們的用以判斷社會和文學的標准也遂四分五裂。因此盡管『現代文學』、『當代 文學』的概念還在使用,使用者賦予的含義,相互距離卻越來越遠。這種變化也有一些 共同點,這就是在文學史理念和評價體系的更新的情況下,重新構造文學史的『序列』 ,特別是顯露過去被壓抑、被遮蔽的那些部分。40年代後期那些在『當代文學』生成過 程中被疏漏和清除的文學現象、作家作品(張愛玲、錢鍾書、路翎、師陀的小說,馮至 、穆旦的詩,胡風等的理論……)被挖掘出來,放置在『主流』位置上。『現代文學』 與『當代文學』的等級也顛倒了過來;『現代文學』不再是『當代文學』的學科規范、 評價標准,成為統領20世紀文學的線索(這為20世紀中國文學和『重寫文學史』的命題 所包含)。『現代文學』概念的涵義,也發生了『顛倒』性的變化。在寫於60年代的《 中國現代文學史》(唐tāo@①主編)中,『現代文學』是對文學現象作階級性的『多 層等級』劃分、排除後所建立的文學秩序。而在80年代,『現代文學』在一些人那裡, 成了單純的『時間概念』,或者,成為包羅萬象的口袋:除新文學之外,『尚有以鴛鴦 蝴蝶派為主要特徵的舊派文學,有言情、偵探、武俠之類的舊通俗文學,有新舊派人士 所作的格律詩詞,還有少數民族地區流傳的口頭文學,台灣香港地區的文學以及海外華 人創作的文學』,還應該裝入作為『五四新文學逆流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文學、淪陷 時期的漢奸文學,「四人幫」橫行時期的陰謀文學等等』。」[3]
徐源的《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孕育、誕生、轉化的初步探討》是較早對現代文學的起訖 和分期提出疑問的:「中國現代文學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端的,這似乎是不成問題的問 題。其實不然。」他指出,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北京大學等九所院校編著的《 中國現代文學史》,在闡述現代文學的開端時說:「以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為開端 ,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文學史,習稱中國現代文學史。」又說:「 『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偉大開端。」「文學革命是『五四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方面,是我國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文學運動的開端。」[4]在同一本 著作中,現代文學的開端就有1915年、1917年、1919年三個時間。邢鐵華在《中國現代 文學史研究述評》中指出,中國現代文學史從它的起始的時間到它的分期都存在著問題 ,作為一門學科仍然是不成熟的。他說,中國現代文學史「是根據社會形態的演進把文 學發展的階段區別為近代和現代,還是把文學自身形態的演進作為區別近代和現代的標 准,抑或是二者兼顧;由於標准不一,因之就產生了分歧」。[5]
哈若蕙在《現代文學歷史分期之我見》中指出:「現代文學的歷史分期需要確立一個 什麼原則為劃分標准,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巡視以往的文學史分期,不外是以政治事 件劃分(即文學史的分期完全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分期所代替)及以政治標准為依 據、兼顧文學標准這兩類。顯然,如何理解文學史的歷史分期,牽涉到文學觀念問題。 」「作為文學史,其發展和演變無疑與社會革命的推進有密切的聯系,但並不完全等同 ,而有其自身的規律。因此,不能將文學視為圖解民族史或社會史的文獻。」[6]由於 新的文學史視角的確立,因此對於現代文學史的發端和分期產生了新的看法。周音指出 :「在我們中國,所謂現代文學就是指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到一九四九年第一次文 代會召開,這三十年間的文學。這種提法是根據中國革命歷史階段劃分而來的。」他提 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端年代應在一九一七年。」[7]
美國學者韋勒克、沃倫在他們所合著的《文學理論》中指出:「大多數文學史是依據 政治變化進行分期的。這樣文學就被認為是完全由一個國家的政治或社會革命所決定。 如何分期的問題也交給了政治和社會史學家去做,他們的分期方法通常總是毫無疑問地 被採用。」[8]他們說:「不應該把文學視為僅僅是人類政治、社會或甚至是理智發展 史的消極反映或摹本。因此,文學分期應該純粹按照文學的標准來制定。」「如果這樣 劃分的結果和政治、社會以及理智的歷史學家們的劃分結果正好一致的話,是不會有人 反對的。但是,我們的出發點必須是作為文學的文學史發展。這樣,分期就只是一個文 學一般發展中的細分的小段而已。它的歷史只能參照一個不斷變化的價值系統而寫成, 而這一個價值系統必須從歷史本身中抽象出來。因此,一個時期就是一個由文學的規范 、標准和慣例的體系所支配的時間的橫截面,這些規范、標准和慣例的被採用、傳播、 變化、綜合以及消失是能夠加以探索的。」[9]韋勒克和沃倫的觀點20世紀80年代在中 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最初對新文學加以歷史的評價的是文學革命的發動者胡適,他在1922年3月寫的《五十 年來之中國文學》的第十節「略述文學革命的歷史和新文學的大概」使用了樸素的描述 方法。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則把文學史視為「載道的文學」和「言志的文學 」的對立與循環。陳獨秀也許是最早明確地用外部的因素來解釋文學革命,並且是針對 胡適的文學史解釋而提出針鋒相對的質疑:「常有人說:白話文的局面是胡適、陳獨秀 一班人鬧出來的。其實這是我們的不虞之譽。中國近來產業發達人口集中,白話文完全 是應這個需要而發生而存在的。」[10]1929年出版的陳子展的《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 也強調了文學革命的歷史必然性:「這個運動不是偶然而有的,也不是全然由幾個人憑 空捏造起來的,自有其歷史的時代的意義。」[11]
1935年出版的王豐園的《中國新文學述評》從社會背景入手來敘述文學變動,把社會 政治事件作為文學史分期的依據。吳文祺的《新文學概要》突出地標示了「五四運動與 文學革命」、「五卅運動在文學上的影響」。他在導言中明確地把文學變遷視為政治變 遷的結果。他說:「文學的變遷,往往和政治經濟的變遷有連帶的關系的。因此,我們 要研究五四以來新文學,一方面要知道五四以前的文學的演變,一方面還要從政治經濟 的變遷中,去探究近代文學的所以變遷之故。」[12]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 來中國文藝思潮論》,把1917年-1937年文藝思潮的變遷以「五四」、「五卅」、「九 ·一八」這三個中國現代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為界劃分為三個段落。
1940年,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周揚及時地把它應用到新文學史的研究上, 而且實際上已經開創了後來新文學史敘述的基本格局和框架。他說:「新文學運動作為 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分野,是在一定的新經濟新政治的基礎上,且應新經濟新政治的要求 而產生,是反映新經濟新政治,而又為它們服務的。」周揚將五四以來的文學按照毛澤 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的有關論述分為四個時期:1、1919年-1921年,「五四」運動到 共產黨成立,新文學運動形成的時期;2、1921年-1927年,從共產黨成立到北伐戰爭, 是新文學內部分化和革命文學興起的時期;3、1927年-1936年,共產黨所領導的新的土 地革命的時期,革命文學成為主流的時期;4、抗戰時期,新文學運動力量的重新結合 。本來把文學附屬於政治是周揚30年代以來對於文學的一貫的理解:「在廣泛的意義上 講,文學自身就是政治的一定的形式,關於政治和文學的二元論的看法是不能夠存在的 ……所以,作為理論斗爭之一部分的文學斗爭,就非從屬於政治斗爭的目的,服務於政 治斗爭的任務之解決不可。」[13]
李何林、王瑤、老舍和蔡儀等四人在1951年制定的《<中國新文學史>教學大綱》關於 「學習新文學史的目的和方法」中強調「新文學運動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關系」。[14] 1951年出版的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直接將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作為理解和 描述新文學史的依據:「中國新文學的歷史,是從『五四』的文學革命開始的。它是中 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十年來在文學領域上的斗爭和表現,用藝術的武器來展開了反帝反 封建的斗爭,教育了廣大的人民,因此它必然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一部分,是和 政治斗爭密切結合著的。新文學的提倡雖然在五四前一兩年,但實際上是通過了『五四 』,它的社會影響才擴大和深入,才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底有力的一翼的。」
陳思和在《一本文學史的構想》中指出,王哲甫的《中國新文學運動史》「把一九一 七——一九三三年的新文學運動分作前後兩期,以五卅為界,開了以政治事件為文學史 分期的先河。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階段,文學史著作有多種分期,大多數是以歷 史政治事件來劃分。王瑤的著作最為典型,其分別是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愛國運動,一 九二七年大革命,一九三七年的抗戰以及一九四二年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來劃分,其他文 學史著作基本沿用這一分期標准。」[15]新文學史研究興起的30年代,正是文學社會學 和階級論流行的時候,西方和蘇聯的文學社會學理論著作和文學史著作大量翻譯出版, 而新文學界又得風氣之先。因此,這種文學史描述的方法自然影響和滲透到新文學史的 研究中。由於把文學視為社會生活的反映,認為文學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系,把社會的 發展變化視為文學發展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那麼,文學史分期與政治史分期的重疊與 接近就是必然的了。
支克堅《從新的思想高度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最早明確地否定了文學與政治標準的 同一性,揭示了文學史與革命史之間不可彌合的裂痕:「長期以來,我們的現代文學史 研究工作,花費了許多精力來說明新文學在三十年裡,怎樣不停地追隨著中國新民主主 義革命的步伐前進,文藝思潮和文學運動因此不斷出現新特點,作品因此不斷獲得新思 想、新題材……但這里有一個矛盾,就是有些現在大家已經公認為優秀和重要的作品, 恰恰並非出自追隨革命最緊的作品。這就使得我們的現代文學史著作出現了『破綻』… …這種情況無可辯駁地表明,我們研究現代文學史的指導思想存在著缺陷。問題究竟在 哪裡?看來,是在於一種比較狹隘的文學觀念限制了我們的眼光,以致我們不能從應有 的思想高度,對現代文學史進行研究。」[16]
80年代以來文學史分期的變化無疑是同政治意識形態以及文學觀念的變化相聯系的, 反映在文學史研究中就要求把文學從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來,要求把文學史的分期從革 命史分期的附庸中解放出來,「把文學史還給文學」,建立純粹的獨立的文學史的秩序 。80年代韋勒克和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對中國文學觀念的轉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尤其是其「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區分,文學史的研究者要求擺脫文學史的外部 的纏繞,還原為「內部研究」,也就是說還原為「文學研究」。1985年,劉再復在《文 學研究思維空間的拓展》中歸納「近年來文學研究方法表現出來的趨向」時就把「由外 到內」的趨向放在突出的位置:「由外到內,即由著重考察文學的外部規律向深入研究 文學的內在規律轉移。我們過去的文學研究,主要側重於外部規律,即文學與經濟基礎 以及上層建築中其他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例如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文學與社會生活的 關系,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關系等,近年來研究的重心已轉移到內部規律,即研究文學 本身的審美特點,文學內部各要素的相互聯系,文學各種門類自身的結構方式和運動規 律等等,總之,是回復到自身。」[17]羅宗義在《關於現代文學研究的反思》中說:「 現代文學研究,在新時期發生了一場裂變。」[18]
王瑤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起訖時間問題》中強調:「文學史分期應當充分重視文學 本身的歷史特點和實際情況,而不能生硬地套用通史的框架。」「從理論上說,作為意 識形態的文學,當然要為社會存在所影響所決定,每一時代的文學,都不能脫離當時經 濟和政治。因此,文學史的分期是不能不考慮與之相應的歷史分期的。但文學也有它自 己的特點,經濟和政治對文學的影響究竟何時以及如何在文學上反映出來,要受到文學 內部以及其他意識形態諸因素的制約,因此,它的發展過程並不永遠是與歷史環境同步 的……經濟基礎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影響到文學的歷史進程,使之與歷史環境發生 或前或後的非同步關系。總之,文學史分期應當充分重視文學本身的歷史特點和實際情 況,而不能生硬地套用通史的框架。」[19]1982年,唐tāo@①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近況》中提出:「許多人指出,有些現代文學史好像是政治思想史,或者是思想斗爭史……其實,文學應當首先是文學,文學史應當首先是文學史。」[20]他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編寫問題》中說:「文學史就應該是文學史,而不是什麼文藝運動史,政治斗爭 史,也不是什麼思想斗爭史。」「簡單地講,文學史就是要講文學現象的發展變化。」 陳思和說:「文學創作是人類的一種活動,它既來源於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又具有相對獨立的發展規律,有其自身的歷史繼承性與發展邏輯。根據社會發展史或者 政治史來劃分文學的時期,無法准確地體現文學發展規律。現代文學史的分期不一定要 與現代政治史的分期一致,文學有自己的道路,它的分期應該是作家、作品、讀者三個 方面進行綜合考察的結果。」[21]
1985年,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提出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他們指出:「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這一概念首先意味著文學史從社會政治史的簡單比附中獨立出來 ,意味著把文學自身發生發展的階段完整性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從『內部』來把 握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有機整體性,不容忽視的一項工作就是闡明藝術形式(文體)在整 個文學進程中的辯證發展。」同時,他們指出:「所謂『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就是由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的至今仍在繼續的一個文學進程,一個由古代中國文學向現代中 國文學轉變、過渡並最終完成的進程,一個中國文學走向並匯入『世界文學』總體格局 的進程,一個在東西文化的大撞擊、大交流中從文學方面(與政治、道德等諸多方面一 道)形成現代民族意識(包括審美意識)的進程,一個通過語言的藝術來折射並表現古老 的中華民族及其靈魂在新舊嬗替的大時代中獲得新生並崛起的進程。」[22]他們一方面 強調要從文學內部來把握文學史的進程;然而,另一方面實際上「文學現代化」和「匯 入世界文學」等概念卻又是一種非文學的歷史價值標準的預設。
㈢ 語言學概論試述外語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文檔介紹:民族地區高師院校「語言學概論」教學方法探討「語言學概論」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 對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理論、語言學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語言學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該課程涉及到不同語系的語言,知識面較廣,知識點較多,如語音學、音系學、詞彙學、語法學、語義學、語用學、文字學等等; 另一方面,由於本課程是一門概括性、理論性很強的課程, 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比較抽象, 一時難以理解。加上教師授課一般以口授為主, 採用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 一份講義講到底」的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落後, 教學手段單一, 課堂教學缺少互動, 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調動, 總是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 導致課堂氣氛沉悶, 學生昏昏欲睡, 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 甚至產生厭倦情緒。針對此種情況, 筆者根據多年的「語言學概論」教學實踐, 在借鑒前人教學經驗的基礎上, 結合民族地區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基礎較差、少數民族學生佔一定比例的現狀和教學實際,就「語言學概論」教學方法談幾點看法。一、運用系統性和連貫性教學,把教材內容化難為易「語言學概論」雖然是對不同語系語言的高度概括, 理論性很強、知識面較廣、內容較多, 但其內部也有很強的系統性。在教學設計中, 我們可以把理論性強、內容繁多的教材內容分為不同的模塊。以我們目前所使用的《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著,王洪君、李娟修訂, 2010 ) 為例, 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可以分為 4 個模塊: 第一塊是語言的本質和功能, 包括導言, 第一章語言的功能和第二章語言是符號系統。本模塊是基礎, 但比較抽象。第二塊是語言的結構, 包括第三章語音和音系, 第四章語法和第五章語義、語用。本模塊是在現代漢語的基礎上, 由漢語拓展到其他語言, 由語音、語法拓展到語義、語用, 共時層面的知識較多。第三塊是語言的發展、演變, 包括第七章語言演變與語言分化, 第八章語言的接觸和第九章語言系統的演變。本模塊主要考察語言在遺傳的過程中, 不僅保留了某些共同的特點, 還會產生變異, 歷時層面的知識也比較多。第四塊是語言的書寫符號――文字, 包括已消失的中國古文字和少數民族文字, 本模塊主要考察作為符號的符號――文字的發展演變情況。不僅每一個模塊內部具有系統性、層次性, 不同模塊之間也具有相關性、連貫性。針對不同的模塊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教學重點就可以很好地突出, 教學難點較容易把握。語言學課程的內容對學生而言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就語音和音系一章來說, 知識點多、難度大、基礎性強。因為本章內容既與現代漢語「語音」一章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之處。在教學中, 我們既要注意本章內容與現代漢語「語音」一章的聯系, 又要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可以結合漢語普通話, 從學生最熟悉的言語交際開始, 採用傳統的也是同學們比較容易理解的「肌肉緊張說」以現場表演的方式給音節下定義,由音節進一步擴展到音步; 根據音節的聲母、韻母、聲調三個組成部分, 學習聲母與輔音、韻母與母音的關系,理解韻母的結構:介音+ 主要母音+ 韻尾; 通過介音, 並結合古代漢語的有關知識, 理解「四呼」的概念, 了解開音節和閉音節、舒聲韻和促聲韻等有關概念,掌握音節結構中主要母音的作用,熟悉普通話的輔音韻尾和母音韻尾; 通過聲母和韻母的組合關系,掌握普通話的聲韻配合規律; 通過普通話聲母表和舌面母音舌點陣圖, 掌握語音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和發音特點,進而理解語音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由語音的自然屬性引出音素的概念, 把握語音的 4 個要素: 音質、音高、音強、音長, 理解母音音素和輔音音素的區別, 了解造成不同音素形成的 3 個方面的原因: 發音體、發音方法和共鳴器形狀. 同時, 由音素引出國際音標, 由社會屬性引出音位的概念; 由音位引出音位的區別性特徵、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音位的自由變體和條件變體, 理解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的區別及作用; 結合學生實際理解常見的幾種語流音變現象,並由漢語普通話引發到少數民族語言及方言。整個語音學知識結構經過這樣的重新整合,就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連貫性,教師授課也具備實踐性、可操作性,學生理解比較輕松,就會對語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對「語言學概論」也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二、運用引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統的「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採取的是講授法, 教師單方面、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式的、填鴨式的講授, 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 學生積極性無法調動, 使得學生感覺語言學抽象、枯燥。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靈活掌控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設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 培養他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 在講授語言的組合規則時, 漢語一般是「我買書」而不能說成「書買我」或者「書我買」, 從語義角度來說, 漢語的句子一般是施事者對受事者發生行為動作。但是有的學生就提出他們的語言可以說「書我買」或者「我書買」, 這就要充分肯定學生的觀察、思考。因為在整個漢藏語系語言里,漢語、壯侗語族語言、苗瑤語族語言都是「 SVO 型」語言, 其基本語序是「主語+ 動詞+ 賓語」, 而藏緬語族語言除白語、土家語以外, 都是「 SOV 型」語言, 其基本語序「主語+ 賓語+ 動詞」。漢語屬於典型的分析型語言, 其語序要求比較嚴格, 而藏緬語族的絕大多數語言屬於黏著型語言, 其有很多的格範疇, 可以通過格的形式確定哪一個是主語、哪一個是賓語, 主語、賓語的位置要求不那麼嚴格。由此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尋找少數民族語言或方言與漢語不同的特點,培養學生探究的熱情。他們不僅找出主謂句的很多例子, 還找出很多與漢語偏正結構、述賓結構不同的例子。通過這些例子, 鼓勵他們進行深入、全面地分析, 從而寫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課程論文, 並為撰寫畢業論文打下基礎。這樣就會大大增進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 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進一步加深。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寓教於樂、樂中有得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有關語言學方面的熱點問題,或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範例。例如在講授語言的發展演變時, 首先讓同學們回憶一下他們所看到的自己家族的家譜, 通過家譜再來理解語言的譜系分類就比較容易。整個漢藏語系語言的人群最早由華夏、百越、苗蠻、氐羌等幾個大的部落發展演變而來, 不同的部落又分化出不同的族群, 不同的族群再分化出不同的支系, 其語言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 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分化, 同時也會有接觸和融合的現象, 在語言接觸過程中還會有層次的不同。因為有親緣關系的語言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會有發生學的共性, 同時在遺傳中還會出現變異, 就形成現在漢藏語系的幾十種甚至上百種語言。在人們日常的生活、經濟、文化交往中, 因為語言的接觸, 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類型學共性, 從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語言特點。通過具體的語言和言語社團, 才能進一步考察語言的發生學共性和類型學共性, 了解語言與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