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分析地理教材的基本方法

分析地理教材的基本方法

發布時間:2023-07-11 04:21:55

① 地理教材的一般理論以及地理教材的研究方法怎麼總結啊

一般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別進行總結,自然地理原理相對多一些,人文地理在一定程度上和自然地理結合研究對這一緯度的自然帶和人文進行比較,會記得快些。地理的研究方法很多,因人而異,要學好地理必須看透地圖,吃透課本。腳踏實地。

② 地理教學方法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1.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2.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3.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4.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5.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資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③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點與教法探討】

湘版新編初中地理教材給人以清新朗目之感,它在內容編排、形式結構等方面都與以往所使用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側重探討根據該教材的特點,採用相適應的教法,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從整體編排來看,湘版地理教材按「先總後分」的原則編寫,即「世界一大洲一地區一國家」。初一上冊安排的是關於全球的知識: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氣候、世界的發展差異;初一下冊則是分區地理:認識大洲、了解地區、走進國家。初二中國地理的編寫也是按照這個原則進行,初二上冊學習的內容有:中國的疆域與人口、中國的自然環境、中國的自然資源及中國的區域差異;下冊內容的第一章為中國的主要產業,以後的各章則主要是分省地理,教材把我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按沿海(第二章沿海萬里行)、沿邊(第三章陸疆萬里行)、沿江(第四章黃河萬里行和第五章長江萬里老老蔽行)的位置特點分別加以介紹,區別於以前的教材按東北、西南、華南、西北等方位編寫的方法,這也是湘版地理教材的一大特點。
從結構上看,湘版地理教材採用大字正文和輔助文字混排的形式,重點突出,版式新穎。大字正文一般敘述地理事實,講解地理概念,解釋地理成因,說明地理規律。輔助文字主要包括富有特色的兩個欄目:「活動」欄目側重安排富有啟含余發性、思考性的地理問題,密切配合課文的重點、要點以及關鍵內容,以加深理解,啟迪思維,讓學生養成學思結合的良好習慣;「閱讀」欄目側重選編短小精悍、內容豐富、類型多樣的閱讀材料,與課文所講內容密切配合,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學能力。而且在每一章的前面,都配上一段優美的文字,該段文字不但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內容,還起到導入新課、引起學生興趣的作用。 從形式上看,湘版地理教材圖文並茂,直觀性強,生動形象。在課本的封面、封底、以及課文裡面,增加了大量引人入勝的彩圖,在課文之中穿插了內容簡明、重點突出、種類多樣的地圖、速描圖、示意圖、模型圖、統計圖、漫畫圖以及衛星圖片等。這些圖像與課文緊密配合,以圖引文、以圖釋文、以圖補文、以圖代文,形象直觀地反映和說明地理問題,把繁、難和語言不便表達的地理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不僅改變了地理教材的面貌,也增強了地理教材的吸引力,便於學生理解知識的難點和重點。
從內容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選材典型,知識量適當,不求全不求深,表述生動活潑;圍繞環境、資源、人類活動這些主題,選材上注重體現人地關系,地理知識的時代性、實用性、教育性以及科學性;適當降低了教學難度,刪減了難教難學的有關內容;注意減輕學生負擔,刪減單純記憶性知識,如國家減少為七個有代表性的、區域特徵典型的國家來講授,這七個國家,既包括了發達國家、中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課文表述不但簡潔、明了、准確,而且主要還聯系社會、生產、生活和學生的實際,通過讀圖思考、啟發設問、引用實例等多種方式,提高教材的智力價值和可讀性,引導學生去探索地理知識的新天地,切實使學生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從要求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重點明確,知識面寬,注重滲透思想教育和加強能力訓練。正文一般為必學內容,體現了教學的基本要求,正文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重要的地理名稱、地理數據、侍州地理分布、地理過程、地理特徵、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規律;輔助文字為閱讀材料、思考、練習等,這部分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寬知識面,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思想教育和能力訓練寓於知識的傳授之中。例如,活動欄目主要訓練識圖能力、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等等。結合湘版地理教材的特點,我在教學和教法上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重視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地理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師是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古人曾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湘版地理教材本身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含有豐富的激發興趣的素材,所以要充分加以利用。
第一,重視每節課的引入過程。「萬事開頭難」。好的引入過程是成功教學的開始,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迅速進入求知狀態。課堂的引入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來設計,可以是故事、音樂、謎語,也可以是提問,引起學生的質疑。例如,在學習《俄羅斯》一節時,我用音樂作為引入方法,利用自身擅長彈琴的特點,用手風琴演奏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曲。手風琴是俄羅斯人廣泛喜愛的樂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傳唱世界的俄羅斯民歌,將二者結合引人新課顯得自然,學生有新鮮感,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接著啟發學生談談他們所知道的有關俄羅斯的情況,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們議論紛紛,爭相發言。

第二,結合時事和現實生活。時事總是在一定的地域中發生的,因此也就與地理有密切的聯系。西亞是世界的熱點地區,時至今日,巴以沖突、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仍在繼續,為西亞一節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現實材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西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含義,更理解了為什麼「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講到我國的季風氣候特徵時,則和我們廣西冬季吹北風、夏季吹南風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知識;分析冬、夏季風性質,一句本地俗語「北風是賊,南風是客」。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北風勢力強,南風勢力弱」的性質差別,這樣學生學起來感到親切具體,自然就會對地理產生興趣。
第三,巧設疑問,喚起學生思考的興趣。提問是地理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是促進師生交流的有效手段和形式。湘版地理教材的教學過程已不能只是老師講、學生聽,應該積極向學生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生之間共同的討論,老師從旁加以引導,喚起學生思考的興趣,使他們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湘版地理教材中大量的讀圖思考、讀表讀資料設問以及「活動」欄目等,都為提問設問提供了方便。例如,介紹完世界的人口以後,教材安排的問題有:「一個國家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於經濟的發展?請談談你的看法。」以及讀漫畫「處境艱難的地球」回答「你能說出漫畫所表達的含義嗎?」等等。這些設問含義深刻、恰到好處、耐人尋味。

二、注重講清重點知識

湘版地理教材的內容層次和頭緒已經減少,重點比原來課本更加突出。因此,對於重點基礎知識,要講得充分具體。在內容上,要加以透徹的分析和清晰的說明,也可以適當補充和展開;在形式上,課本中的插圖、引言、活動欄目、閱讀材料,都要圍繞重點充分利用,不能忽略;在方式上,要密切聯系社會生產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多舉生動的實例、作形象的比喻。例如,關於「世界的人口問題」一節,不僅要利用好課本,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重點段落和概念,仔細分析插圖插畫等,還要啟發學生聯系當地的人口現狀進行思考,也可以展開熱烈的討論,利用學生的親身感受和所見所聞,進一步使其意識到人口問題的世界性及嚴峻性。
課本中的閱讀材料雖不都是要求老師講授的內容,但有的材料有助於重點內容的理解,有的則可以利用來說明正文內容,可以作適當講解。例如,在「世界的人種」一節里,有關於人種與地理環境關系的閱讀材料,有力地說明了環境對人種形成的巨大影響,可以提問和略為展開。在大多數情況下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有的要求細讀,有的可以朗讀和齊讀,有的在課後閱讀,也可以提示或提出一些問題,若放任自流則形同虛設。

三、充分利用課本插圖

插圖多、插圖種類多、表達形式新穎、圖文結合密切,這是湘版地理教材的特色,教學中要結合這些特色,充分發揮插圖的功用。
一是課本中的地圖、統計圖、示意圖、模型圖、剖面圖。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數量差異、因果關系以及地形起伏狀況等,一般是文字表述的形象化,文圖結合來共同說明地理內容。這些圖像一方面可以利用來講課,如講到地形對美國天氣變化的影響,就可以指導學生仔細讀地形與氣流圖,分析西部高大山脈對溫和濕潤西風的阻擋作用,東部低緩山脈、高原對北部吹來的乾冷風不造成阻擋,縱貫南北的中部平原方便強烈的極地冷空氣長驅南下等因素,使學生明確地形對天氣的影響在冬季的具體表現。尤其是以圖代文、以圖引文的插圖,教師更要注意指導學生讀圖。另一方面要有計劃、有目的地教會學生讀、用上述圖像,掌握運用圖像的基本技能,並通過對圖像的分析觀察,訓練學生讀圖、觀察和思維的能力。
二是課本中的彩照、速描圖、漫畫圖等,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形象或對重點內容起誇張強調的作用,應圍繞課本正文靈活運用。例如,有的彩照,可以啟發提問,作為新課引入,引發學生思索的興趣;有的各國名勝古跡圖,可以指出其注意內容;有的圖像包含內容很多或者能一目瞭然,則可以略而不講。

四、誘導學生參與教學

湘版地理教材不僅內容豐富、脈絡清楚,而且教學活動形式多樣。其中「活動」、「閱讀」欄目都為誘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供了條件。因此,多數欄目安排的活動要指導學生認真去做,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活動中,既鞏固加深知識,又得到多方面的鍛煉。
還應提倡多種教學形式、多種方法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在形式上可以聯系學生實際,圍繞主題展開議論、討論,或者是學生向教師質疑等等;在教法上應選擇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將傳統的板書、版畫、板圖與現代的電視、投影、幻燈、模型、掛圖等直觀手段相結合,不斷變換刺激,使學生的注意力保持較長時間的集中和穩定,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總之,新一輪課程改革後的湘版地理教材對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再沿用老一套教法就不能適應新的教材。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編寫宗旨及其具體特點,把自己的地位從直接傳授向間接指導學生逐步轉化,是我們地理教師面臨的艱巨任務。

④ 地理教學的教學方法

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但與此同時,在中小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尤其是「六多三少」問題特別突出——課程多、教材多、教輔資料多、考試多、作業多、補課多,活動少、娛樂少、睡眠少,一直摧殘著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提升教學有效性便顯得更為迫切和具有實際意義,筆者就此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地理教學方法:

1、減少理論灌輸,增加技能培養

雖然地理屬於文科,但如果教師直接把書上的概念、規律等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當,最終只會讓學生對課堂越來越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應減少對書本上一些知識內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學生地理技能為目的的趣味式教學,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地理素養,大大地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例如,較大的地震災害近幾年來在我國頻繁發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災害的發生,震醒許多人,整個社會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教育是多麼重要,而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非常欠缺。筆者作為地理教師也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課堂教學,僅僅只關注了課本上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將它們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但日後如果學生真遇到地震,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毫無幫助。雖說身處上海的我們很少經歷地震,但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分布影響范圍十分廣闊,而我國又地處這兩大地震帶的交界處,另外學生們去國內外旅遊留學甚至生活的話,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災害,他們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後的求生技能。於是經過充分備課後上《板塊運動》這個專題,當介紹到地震時,筆者會花上近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了解地震發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發生時正確的自救方式和應對突發狀況的策略,以及在地震發生後還要學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這樣一堂課,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熱烈程度及臉上認真的表情告訴筆者,他們喜歡學習這樣的知識,而且相比於課本上的內容,他們也更需要這樣的地理技能。

2、減少空洞說教,增加直觀演示

地理空間能力是具有學科特色的地理能力,同時也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它主要包括地理空間定位能力、空間格局觀察能力等,但是在日常教學中如果一味地使用講授法,純粹用語言解釋各種地理問題,很難提升學生的空間能力,往往會造成他們聽不懂或不理解的狀況發生。所以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課堂中會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將生澀難懂的地理知識利用直觀的演示,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動手、動口、動腦,輕松愉快地掌握這些知識,喚起他們的思維共鳴。

例如在《地球的夥伴-月球》這一專題中,有一個重點難點內容為解釋「我們在地球上為何始終只能看到月球正面」,書本上的解釋是由於月球本身的自轉與公轉周期方向都一致所導致的地理現象,但這樣講授的結果往往是大部分學生根本不能理解這一原因,甚至有的學生會將地球自身的運動聯系進去,最終得到了錯誤的答案。於是總結經驗,經過思考和設計後,筆者在教授這一內容時使用了演示法:讓兩位學生上台分別扮演地球和月球,要求扮演地球的學生完全不動,並強調這個問題的答案和地球自身的運動無關,而扮演月球的學生則以「地球」為中心繞其旋轉,同時還要保持始終面對「地球」,並且為了讓學生觀察得更加真切,筆者還讓演示的學生放慢旋轉動作甚至做四分之一周期的分解動作。演示時,台下學生全都目不轉睛地觀察兩位演示學生的活動,而在演示過後,幾乎每位學生都能說對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相信他們腦海中肯定映射出地月之間空間運動的影像,這樣一堂課對他們空間能力的提升幫助一定是巨大的。

3、減少被動接受,增加開放討論

「以學生為本」是現代教育教學的核心理念,提倡不能把學生看作知識的被動接受器,而是要看作知識的主人。教師的作用則主要在引導學生向正確的學習方向前行,而不是限制他們將來要走的道路。所以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往往會將開放式討論作為研究地理問題的主要方法,讓學生擁有開放的可以開展積極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使課堂教學更好地適應學生自主發展的要求。

例如,產業的區位條件是高一人文地理部分的重點內容,但不論農業、工業還是商業都離學生的生活相對較遠,要讓他們通過這些產業的特徵去理解區位條件是非常困難的,於是筆者就嘗試在教學中貼近他們生活,聯繫到在上該內容前曾帶領他們去青浦採摘草莓的事例,讓他們分小組進行關於「生產草莓需要哪些條件」的開放性討論。通過一組組熱烈探討,「氣候」「地形」「土壤」「市場」「科技」這些影響農業的主要區位條件一一被學生提出,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通過討論,群策群力,學生就能得到較為全面的答案和結論,語言也更加嚴密、科學、准確。

二、地理教學方法的實踐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通過有目的有針對性的作業,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點,鞏固課堂中已學的知識,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但是傳統地理作業往往存在題量過大、題目形式單一、作業評價單調等弊端,導致作業效率低下,對課堂所學起不到應有的鞏固作用。筆者認為,不妨去除大量機械重復練習,而是以關注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為主旨,對作業各環節進行重新設計,這樣才是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1.調整練習時間,從課後入課堂

教育部門明確規定,高中生每天在校時間不超過八小時,作業時間不超過兩小時。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每天完成各門學科的課後作業用時遠遠超過兩小時,有的學生甚至做到凌晨都完不成當天作業,但如果不布置課後作業,那麼學生將很難鞏固當天所學的內容。所以筆者採取的對策是,在課堂上講完某一知識點後,都會將一部分原本准備布置的課後作業轉化為隨堂練習。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課後作業量,減輕他們的學業負擔;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上就能很快了解學生的真實接受程度,及時彌補缺漏,及時講評,讓學生強化對知識點的正確認識,澄清模糊的概念,真正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2.改變作業形式,減書面增趣味

傳統的地理作業往往為書面形式,要麼是機械抄記,拘泥於課本的重復練習,要麼是封閉單一的題海戰術。這樣的作業對學生來說,成了一項艱苦的勞作、沉重的負擔,以致部分學生「望作業而興嘆」,產生「作業恐懼症」,甚至最終讓他們放棄作業乃至放棄學業。筆者認為,只有改變這種作業形式,才能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從而讓他們喜歡上並會認真地完成地理作業。例如每年寒假裡筆者幾乎不布置書面作業,而是會讓學生們以小組形式來製作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課題內容,並不限定作業類型及框架,最終學生們呈現的成果也是主題不一、形式多樣的。有些學生用PPT展現了宇宙的奧秘,有的用FLASH製作了氣象氣候知識,有的則用電子書和視頻形式描繪了國外的風土人情,等等。只要和地理有關系的內容,不管是自然部分還是人文部分,都能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要完成這樣一份作業,學生不但需要用到課本上的知識,更多地還要通過課外書籍、報刊、網路等去獲得課本以外的內容。這樣一份作業的完成,是學生們將自己真正喜歡的地理課題呈現出來,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最終掌握的、真正能運用的知識是靠自己學得的,而不都是教師教給的。我們說教學「所教是學」,就是指教學首先要教學生如何主動學,使學生有渴望學習的態度、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他們將來就能適應社會,適應科技的千變萬化,成為有創新能力的人。

3.倡導綜合評價,變被動為主動

作業是學生和教師間的一根的紐帶。在對作業進行評價時,教師要做到准確無誤,並對部分學生的作業適當地寫一些簡短的評語,而學生渴望看到的也是教師對自己作業的正確評價,就像心理學家詹姆斯所說,「人生中最深切的稟質,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學生完成作業後想得到教師的肯定,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後階段的學習也具有指導意義。但是現在有不少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非常機械和單調,只有對錯,沒有任何評語,而且對於錯誤的答案還會懲罰學生機械地抄寫,這樣最終就會導致學生越發喪失對作業的興趣,最終甚至不願意去完成作業。所以筆者在批改作業時,只要時間允許,都會給予其細節上的修改和評價;此外對前文提到的一些自主性開放性作業進行評定時,還會進行班級展示,並讓每一組組長也參與到對各組作業的評價中來。通過這種評價方式,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不但能夠對比出自身作業的不足之處,思考並改進學習方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而且在評價過程中,鞏固了自身所學知識,並提高了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閱讀全文

與分析地理教材的基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裡普及急救知識方法 瀏覽:747
海桿漁輪的使用方法 瀏覽:673
求對稱軸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07
腿彎疼痛檢查最佳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696
紫蘇的食用方法 瀏覽:964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用什麼方法 瀏覽:752
用熱水洗衣服的正確方法技巧 瀏覽:852
監控頭連接方法 瀏覽:578
冬瓜如何腌制的方法 瀏覽:787
分線路由器安裝方法 瀏覽:950
行李箱縫制方法視頻 瀏覽:935
托福閱讀成績計算方法 瀏覽:50
養碳爐的使用方法 瀏覽:411
滅火方法對准哪裡 瀏覽:292
整治水污染的最佳方法 瀏覽:657
口腔口臭的治療方法 瀏覽:771
華為p30手機閃退解決方法 瀏覽:38
修羅技能使用方法 瀏覽:513
灌湯包汁方法怎麼做 瀏覽:142
橡皮樹的扦插方法視頻 瀏覽: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