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利用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
兒童興趣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是由對簡單事物產生興趣發展到對復雜事物的興趣,喜歡實際活動發展到喜歡象徵性的活動。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首先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的優勢,把無味枯燥的事物變得活潑、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如:學生在玩中不僅提高了應變能力,而且還激發了學習興趣。再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供了不同學具,讓學生展開想像,自己嘗試畫圓,看誰的方法最好最多?這樣,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人人動手、動腦,大膽探索,很快出現了不同的畫法。有的用圓規畫,有的藉助圓形物體(如墨水瓶、茶杯蓋、硬幣等)畫。學生在交流匯報成果時,非常具有成功感。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問:「如果要建設一個圓形大花壇或者大水池,你還能畫出來嗎?」學生興趣盎然,又爭先恐後地投入動手探究。通過操作實驗,學生終於發現固定標桿和繩子也可以畫較大的圓,即確定了圓心和半徑就可以畫出圓。通過操作學具,不僅解決了知識問題,也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
二、 利用教具,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僅憑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在獨立操作的過程中,往往存在目的不明確,造成操作盲目,認識膚淺。因此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伴以思維和語言的表達,把重點放在基礎比較薄弱,動手操作比較困難的學生身上。對那些成績較好、思維敏捷的學生,多鼓勵他們創新,能否採用多種方法去動手操作。動手操作的過程同時也是說的過程,使學生調動了所有感官,在豐富知道內涵的鋪墊下,使學生逐漸理解其中的算理,同時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其各器官的協調能力,以使記憶效果達到最佳。④
在學生發現一種新方法後,要組織學生相互交流,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分析,形成共同認識
『貳』 注重動手能力的教學方式有哪些
中國---在國內大多數幼兒園、校園內,動手教育往往局限於某些課程或命題,如:勞美課、化學課(實驗)等,且動手教育在整個教學計劃中所佔比重微乎其微,孩子們多是為完成作業而去動手,在這樣有「壓力」,有「條件」下的創作,往往不能完全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國外---只要有機會踏入國外中小學校的校園,就會發現「動手教育」幾乎在每個學科,包括英文、數學、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等課程中都能見到,「動手製作」這一部分都會占相當最大的比例。在美國一所小學的歷史課上,老師不但要進行課堂講解,還會讓孩子們自己製作代表美國50個州的迷你花車,並且不限制材料。可見,動手教育已經深入外國中小學教學中的方方面面。
1、動手能力是人必須學習和掌握的技能
孩子通過動手玩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體的方法。以後,幼兒便會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經驗。
2、促進大腦發育
孩子從一出生時,大腦里就儲存了1000億個腦神經元,它們遍布於左右大腦的各個區域,掌管著孩子的動作、記憶、想像、語言、顏色、閱讀等方面。最初的神經元是相對獨立的,孩子在動手操作、感知的過程中,神經元之間會形成網狀的神經突觸,神經元連接越密集,傳遞信號也就越順暢,孩子才會更聰明。如今動手能力成為人們判斷神經系統是否正常,智力發育是否落後的重要指標。
動手能力好壞不光會影響孩子的智力,還會影響他們的觀察能力、創作能力、認知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探索精神。不難發現現實中很多發明家、創造家,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動手創作和實驗,所以才創造一個又一個發明。
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進視覺、觸覺、動覺及感知覺的發展和相互間的協調。
3、意志和品質
在操作活動中,幼兒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他們反復嘗試,總結經驗,最終獲得成功。因此,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既可以提高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又能幫助他們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
在放鬆、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動手創作」還會給孩子帶來「成就感」,
有利於養成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更能引發他們自主動手、自主探索的信心。
4、敏感期重要的必修課
動手能力敏感年齡段(為什麼在3-6歲要對孩子動手教育)
幼兒運作敏感期是0-6歲,其中包括身體大運動和手部的精細運動。在這一階段孩子會自主的反復嘗試和學習各種動作。而且學起東西來最快,運動能力此時發展的好壞會影響他們一生。
如果錯過6歲這個敏感期再進行訓練,將無法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