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邱澤奇的主要研究課題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BAK09B08):禁毒效果評估技術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05JJD840001):技術進步與社會組織變遷研究
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
㈡ 艾爾巴比的《社會研究方法》(20014)邱澤奇 譯 第十三版在哪可以買到例如書店或購物網站(京東
第十三版這些大網站都有購買的,請用英文書名搜索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㈢ 社會學是什麼 邱澤奇
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學科。它以人類的社會生活及其發展為研究對象,它用科學的態度、實際社會調查的各種方法對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社會關系和各種社會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和研究,從而揭示出人類各個歷史階段的各種社會形態、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為人們積累認識社會和安排社會生活的科學知識,為有關社會部門正確處理社會問題提供參考資料和科學依據。概括地講,社會學是研究關於社會運行和協調發展的規律性的綜合性的社會科學。首先提出「社會學」這一學科名稱和創立這一學科的是19世紀的法國實證論者孔德,後又經英國學者斯賓塞把這一學科的理論進一步系統化,此後,社會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西方獲得了發展。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誕生後,為研究人類社會生活、社會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根本觀點、原理和方法,從而也使社會學研究有了真正的科學基礎。
㈣ 《社會研究方法第10版》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社會研究方法》(艾爾·巴比(Earl R. Babbie))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rZjkOHVgeSehqJZgs5CUyw 提取碼:y5ny
書名:社會研究方法
作者:艾爾·巴比(Earl R. Babbie)
譯者:邱澤奇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0-4
內容簡介:
《社會研究方法(第13版)/悅·讀人生》是美國大學通用的社會學教材,被譯成多國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聲譽的經典之作,1975年初版剛一面世即引起學術界關注。
《社會研究方法(第13版)/悅·讀人生》廣泛的討論范圍、嚴密的論述,從社會理論的基本範式到學科報告的撰寫,從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種復雜的技術方法,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既適合專門研究人員,也是其他相關學科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書。
《社會研究方法(第13版)/悅·讀人生》中包含了大量圖表和鮮活案例,同時吸納社會研究的新理論和方法,並附有詳細的參考書目,為教學和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作者簡介:
艾爾·巴比(Earl R.Babbie),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後應征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後開始了社會學教學工作,並著有包括暢銷教材《社會研究方法》在內的多部著作。
邱澤奇,社會學博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2004-),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創辦主任(2006-2011),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設計、試調查(2008)、首輪調查(2010)的組織者,首任PI組組長。1986年進入社會學領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師從費孝通先生。主要研究領域:組織社會學(信息技術應用與社會變遷),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社會項目評估。
㈤ 《社會研究方法》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社會研究方法》(艾爾·巴比)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4tOzyLKnWWUz57FloqiglA 提取碼:pdfl
書名:社會研究方法
作者:艾爾·巴比
譯者:邱澤奇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1
頁數:551
內容簡介:
《社會研究方法》是美國大學的通用社會學教材,同時它被譯成多國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聲譽的經典之作二1975年本書初版已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現已出至第10版。
本書討論范圍廣泛,論述嚴密,從社會理論基本範式到學科報告撰寫,從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種復雜技術方法,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既適合專門研究人員,也是其他相關學科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書。
本書包含大量圖表和鮮活案例,同時吸納社會研究的最新理論和方法,並附有詳細的參考書目和豐富的網路鏈接,為師生教學和學者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
作者簡介:
艾爾·巴比,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從1968年起開始從事社會學教學工作,先後執教於哈佛大學、夏威夷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查普曼大學等。作者有《調查研究方法》等多部著作行世,特別是《社會研究方法》五書,經過不斷修訂擴充,已成為美國高校社會學通用教材。
邱澤奇,社會學博士,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教授、主任,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先後學習過植物保護、農業古籍整理和農業史、社會學;當過農場技術員,1986年進入社會學領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至今,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邱澤奇著述豐富,涉及農業古籍、農業史、農村社會組織、反貧困、企業組織、網路組織等。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村發展、企業組織、技術應用、社會調查方法。
㈥ 邱澤奇《社會學是什麼》:社會學的想像力
一種聯系和轉化的思考能力
在社會變遷不斷加速的現時代,人們很容易被紛至沓來、幾近爆炸的各種信息所淹沒。處此情境之下,人們需要藉助一種特別的心智品質,才可能獲得對周遭世界及其自身的清明認識。著名社會學家米爾斯(C Wright Mills)將這種心智品質稱做「社會學想像力」。 「社會學想像力使得我們能夠理解歷史和個人生平,以及二者在社會中的關系」,「它是那種能夠從最與人無涉的、最遙遠的外部變化,轉化到人的最隱秘的自我特徵的能力」。簡言之,社會學想像力是一種聯系和轉化的思考能力。米爾斯認為,社會學的全部使命,就是發展社會學想像力。
半個世紀的時光流逝,米爾斯的《社會學想像力》已經成為社會學的經典。在強調經驗研究、以實證科學為自我定位的一門學科中,有關想像力的言論被接受並被稱頌,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觀。今天,在北京大學《社會學導論》的課堂上,面對剛剛邁入社會學門檻的莘莘學子,我總會在第一講就介紹這一偉大的觀念。我要傳達的信息再清楚不過:除了他們即將從教科書中接觸到的各種具體理論、方法和研究技術之外,學習社會學還有著更重要的要求和目標,那就是社會學想像力的培養。乍看上去,尤其是與系統扎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的訓練相比,社會學想像力的培養多少有些「玄虛」:前者似乎是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穩定的投入總能換回預期的回報;後者則難覓捷徑,縱然使出十分氣力,卻往往無功而返。但是,即便一項經由系統扎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指導的經驗研究,如果不能體現出一定程度的社會學想像力,則既無躋身人類知識殿堂的學術資格,也無啟發人類實踐的人道意義,不過是在眾多的出版垃圾中增添一份新的垃圾而已。一旦明白(認同)這一點,在社會學訓練中,還有什麼比追求社會學想像力更為緊迫和重要的事情呢?
有人會說,社會學想像力是一種類似天分的東西,韋伯有,費孝通有,沒有這個天分的普通人就只能認命做技術活。還有人會說,社會學想像力是一種類似藝術靈感的東西,可遇而不可求。這兩種看法都似是而非,雖然缺乏系統成熟的訓練程序,但社會學想像力的培養並不真的玄虛。理論學習就是提高社會學想像力的一條重要途徑,除此之外,歷史視角是另外一條重要途徑。本文即著重討論歷史視角與社會學想像力之間的內在關系。
請首先允許我借用伯格(Peter Berger)的論述,來進一步豐富社會學想像力的內涵。伯格說:「社會學給我們的首要啟示是,萬事都不像表面上那樣。」他又說:「社會學讓人著迷之處,在於它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新的眼光看待我們生活的世界。」舉例而言,「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是現代西方人的公共信仰,但是,只要深入研究就會發現,丘比特神箭似乎不是為男女之間狂烈的、不可阻擋的情感所驅動,而是更多為階級、教育、種族、宗教背景等路線所引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伯格將「揭露」視為社會學的主旨:社會學對人們視做當然的一切說法都表示存疑,以某種審視的眼光去揭穿人們用來相互掩飾自己行為的各種借口。在此,伯格凸顯的是社會學的批判性(在英語語匯中,critical, critique是遠較中文詞「批判」溫和、中性的詞彙)。這種批判性,在米爾斯的社會學想像力概念中,雖未獲清晰申明,但亦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如前所述,米爾斯的社會學想像力,是理解個人生平和歷史之間關系的能力,是將個人在其周遭遇到的問題與社會結構中的公共議題之間建立聯系的能力;當人們這樣做的時候,必然會質疑過去視作當然的現象和說法,必然會從個人和社會結構兩個方面產生批判性思考。社會學想像力和批判性,可以說是同一塊硬幣的兩面。
沒有「時間」和「地點」的社會學研究
不過,就在米爾斯和伯格寫作的年代,那曾經在社會學先輩大師(馬克思、塗爾干、韋伯、曼海姆)作品中大放異彩的社會學想像力已日漸式微,社會學的迷人魅力正日漸消退。在我看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學與歷史學的漸行漸遠。社會學是所謂「雙元革命」的產物,創立之初的社會學,正是以解釋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歷史(起源、它們引起的震盪以及後果)而獲取在學科陣營中的合法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學「出身」於歷史學。早期的社會學家大多能夠充分地在他們的研究中運用歷史資料,譬如托克威爾的「民主的模式」,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及資本主義理論,塗爾乾的「分工論」,韋伯的「科層制」及「權威」理論,無一不是建立在對歷史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就此而言,都可以稱做「歷史研究」。但是,他們又都無一不致力於從人類歷史中找出一種「超越歷史」的時間模式,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所做的工作又具有一種擺脫歷史學、與歷史學劃清疆界的內在傾向。這種對歷史學的貶低態度,連同他們對客觀化及規律的追求,產生了一種更加類似「後設史學」(meta history)或者「歷史哲學」的東西。
社會學與歷史學的真正分裂是在20世紀20年代,主要是馬林諾斯基功能論的影響:對習慣和制度的解釋,由過去的根據社會演化和社會擴散,一變而為根據其社會功能所取代。這種非歷史的傾向,在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那裡得到進一步發展:它試圖找出一個社會體系中的基本結構,就像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找出所有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基本參數一樣。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也就是米爾斯和伯格寫作的年代,結構功能主義如日中天,當時的主流社會學以探尋普遍規律為宗旨,致力於以因果率或自然規律來描述和解釋世界,強調結構在形塑歷史中的決定性作用。歷史取向和歷史敏感性在主流社會學中逐漸淪喪,出現了所謂的「沒有時間」和「沒有地點」的社會學研究(Charles Tilly的批評)。
當時,美國在各個方面的發展似乎都讓人們接受歷史已經「終結」這個論斷:政治知識分子宣布「意識形態的終結」並且歡慶一個以技術手段為政治中心的全新歷史時代;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關心前所未有的「富足」和「共識」的議題;結構功能理論和多元政治理論結合起來,將歷史看做一個有效率的、追求均衡的和具有自身政治目的的過程;發展理論(尤其是現代化理論)和趨同理論提出了以當代美國為模塊的發展的最高階段——這些觀點和看法創造了反歷史的效果:如果現在是作為一個既有效率、又具有自身目的的歷史過程的結果而出現的,如果多元主義理論推崇的利益群體政治代表了一個「成熟」的政治社會,如果世界上的其它國家正在現代化成一個美國的翻版;那麼,過去(歷史)和現在還有什麼關系呢?盡管標榜價值中立,標榜客觀性,主流社會學實際上正淪為現實的衛道士。
「過去」何以能走到「現在」?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米爾斯對「反歷史」的「宏觀理論」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他呼籲「每一門社會科學——或者更恰當地說,每一門經過慎重考慮的社會研究――都需要一個歷史的觀念領域和充分地利用歷史資料」。
喪失歷史視角導致社會學想像力的淪喪,已如上述;那麼,恢復歷史視角又如何可能正面提升社會學想像力呢?對於社會學而言,採納歷史視角並不是如傳統蘭克史學一樣僅僅是弄清楚過去「究竟是什麼」,而是要回答「過去何以能走到現在」這樣一個基本的問題。毫無疑問,連接「過去」與「現在」之間的,是只此一次發生的過程、事件和各種歷史現象。但是,是哪些因素造成了這「只此一次的歷史」?當社會學家提出這樣的問題,並不厭其煩地去揭示這「只此一次的歷史」的各種限制條件的時侯,他們實際上從理論上恢復了在歷史過程的各個時點上存在過,但卻最終喪失了的各種可能性。由此,他們將行動者和歷史再一次帶回到人們的視野中,並揭示出人類行動的潛在選擇,而那將種種歷史可能性排擠出局的現實,其合理性則不可避免地面臨質疑。在堅持歷史視角的社會學家那裡,通向現實的那一條線索(譬如工業化、科層化等歷史過程)雖然真實而清晰,但是未必比其他線索(或者隱而不顯,或者斷斷續續)更加優越:現實雖然不是歷史過程隨意造就的產物,但現實也不決定地非得是現在這個樣子。
先讓我們來看看我們今天的一種「現實」。今天,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人民都生活在城市中,有一份與自己一日三餐沒有直接關系的工作,將一天的時間分為工作時間和休閑時間,將工作場所與其他場所截然分開,空間的移動靠的是非人力的交通工具,住在可以遠離節令和四季循環的房子里……總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大多數事情,在性質上都具有極強的功效。這一切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每個人朝夕面對的生活處境,人們習以為常,並且沿著這一方向(功效性增強)繼續向前推進。與這一模式相異的狀態,譬如偏遠的農村,則被人們視做前現代時期的殘余物,遲早要歸於文明的大潮中。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當然知道過去不是這種樣子,但當他們毫無戒心地接受現實的時候,他們實際上虛置了過去,因而也不可能(或者是不願意)真正了解過去。勒費弗爾(H. Lefebvre)指出,對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來說,「諸如手勢、文字、器物、容具、衣著等等」都承載著「風格」的印記,文學、藝術、客體乃至一切存在都充溢著「生活詩意」(poetry of life)。生活在「功效性」時代的人也許會指責這是對過去時代的浪漫化描述,但是,其他很多材料均表明,過去時代的人對「詩意化生活」的接受,如同現時代人們對「(以功效性為目標的)公式形態生活」的接受一樣,是一種習以為常的方式,並不像現時代一提起「詩意」就聯想到的做作——在現時代,人們尋找「詩意」需要超出日常生活處境之外,譬如大漠荒丘、清風明月、燭光假面,以這樣的經驗理解前人當然很困難。
是什麼力量將充溢著「生活詩意」的過去引導到「公式形態」的今天呢?最易觀察到的是工業化,而在更深層次上,則是工具理性的發展和擴張。一部西方社會從中古過渡到近代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工具理性產生並擴張、價值理性式微的歷史。工具理性將自身呈現為近代理性主義的最高級的形態,任何不適於工具理性模式的概念以及任何不具備直接功效性的制度,都時刻面臨著被當作前現代時期的殘余物來對待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不計其數的概念、價值、信仰、規范和制度都被納入「殘余物」這一不受歡迎的范疇之內,從而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這多種力量,匯聚成一個看似無可阻擋的歷史過程,造就了我們深受其惠同時又備受折磨的現實。韋伯以異常冷峻的眼光分析這一歷史過程,指出人類正無可挽回地逼近那個他稱為「鐵籠」的殘酷無情的歸宿:「專家沒有靈魂,縱欲者沒有心肝,這個廢物幻想著它自己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主張價值中立的韋伯,在他所做的這樣一個極度悲觀的預測中,卻毫不掩飾他對現實的厭惡。
距離韋伯發出那悲涼的預測已經一百年,一方面,我們可能比韋伯時代更加強烈地體會到那將我們推入「鐵籠」並強行禁錮的巨大力量;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更多透漏光亮和新鮮空氣的縫隙。還是談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吧。2005年,從有關「漢服社」、「桃花詩社」等眾多報道中可以看出,在部分都市人群中(盡管還是很少數),人們已經不僅是作為一種業余愛好和興趣追求來結成這類社團,而且是出於對一種生活方式的認同,開展有意識的實踐。寬袍長袖,一唱三嘆,盡管在外人看來多少有些矯情的成分,但在很多實踐者那裡,「慢的功夫」、「生活詩意」已然成為自己內在需求的日常生活表達形式。僅由這小小的縫隙就斷言「鐵籠」的崩塌自然太過天真,但是假以時日,誰又能否認它們成長為人類沖決「鐵籠」的逃生口的可能性呢?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造就現實的歷史過程將很大一部分人類經驗排擠出局,如果社會學家只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既成的現實」上,這無異於公開地為現實辯護。這樣一來,社會學就只能讓自己立足於一個非常褊狹的基礎上。這一褊狹的基礎雖無妨社會學去追求自身的精緻和完滿,但卻會使得這門學科離米爾斯指出的「讓人們認清歷史結構和自身的位置」的智識前景越來越遠。唯有保持歷史視角的社會學研究,因其對現實的批判性,才有能力為社會大眾提供有益的知識,並最終將社會大眾武裝成一個個具有社會學想像力的行動者,以增進人類的福祉。
㈦ 邱澤奇社會調查中有意義的理論假設必須具備什麼特徵
ygfg
㈧ 邱澤奇簡介
邱澤奇,湖北仙桃人,社會學博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2004-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創辦主任(2006-2011),「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的設計、試調查(2008)、第一次調查(2010)的組織者,第一任PI組組長。兼任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2012-2016)、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名譽院長(2016-)[1] 。1986年進入社會學領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師從費孝通先生,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組織社會學(信息技術應用與社會變遷),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社會項目評估。
滿意請採納O(∩_∩)O~~
㈨ 有誰知道 社會研究方法(作者:(美)艾爾·巴比(Earl Babbie)著 邱澤奇譯)這本書有網上下載或在線閱讀嗎
《社會研究方法》簡答論述重點
第一章 社會研究導論
1、簡述社會研究的特徵
① 經驗性。經驗性,是指社會調查研究活動是通過了解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實而獲得對社會的認識。
② 理論性。社會研究的理論性包含接受理論指導和得出理論兩層含義。
③ 目的性。首先,社會研究是一種有目的的認識活動。每個社會研究項目的第一步都是要根據理論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而確定研究題目和明確研究的意義。
④ 社會性。社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
2、試述社會研究的社會性 (論述)
所謂社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
首先,社會研究的目標具有社會性的意義。一般說來,社會研究的選題應該具有社會意義,它應該對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次,社會研究是一種社會活動。一方面,在當代社會中絕大多數調查研究活動都是以有組織的方式進行的,在社會調查活動中需要有各種機構和各類人員的分工合作;另一方面,許多社會研究活動,尤其是較大規模的調查和研究活動需要有大量的社會配合。因此,在社會研究活動中會涉及分工、合作、配合等一系列的社會互動過程。
再次,社會研究活動要符合法律和社會規范,並受其他多種社會因素的制約。
最後,社會研究的結果會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學術發展等方面產生影響。
3、簡述社會研究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項社會研究活動都包含:社會研究主體、社會研究對象、社會調查內容、社會調查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素。
4、簡述各類組織在社會研究活動中一般扮演哪幾種角色
(1)社會研究活動的組織者
(2)社會研究項目的委託者
(3)社會研究項目的承擔者
(4)社會研究的資助者
5、試述社會研究的目的(論述)
社會研究是一項有目的的社會認識活動,其目標在總體上看是為了獲得對於人的行為和對社會的可靠認知。
(1)探索未知的事物
社會研究者探索未知社會現象的原始動機首先為了服務於社會實踐,即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需要了解人的行為和社會運行的規律。
在人們的行為和社會運行中有大量未知的領域,需要通過專門的社會研究活動去加以探索。
(2)驗證不確定的知識
在復雜多變的當代社會中,經驗和常識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因此,需要通過專門的社會研究來將經驗和常識上升為可靠的理論和社會知識。經過科學驗證的知識會更加可靠,人們按照這些可靠的理論和知識來進行決策,將大大減少決策的失誤。
(3)擴展已有的知識
在社會研究活動中,研究者們以已有的知識(理論)為基礎,通過科學的研究工作而得到新的知識。通過不斷的研究,人們對某一社會現象的認識將不斷地加深。
6、試述社會研究的意義
所謂社會研究的意義,是指一項社會研究活動及其研究結果對研究主體(研究者、委託者等)所能夠產生的作用。社會研究的意義主要分為理論性意義和應用性意義。
(1)社會研究的理論性意義。
社會研究的理論性意義主要指社會研究對理論發展做出的貢獻。社會研究在理論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在於它可以通過可靠經驗資料和科學的推論而提出並驗證新的理論,可以推翻虛假的或過時的理論,可以為現有的理論增添新的內容從而豐富了已有的理論,以及可以擴展或限定已有理論適用的范圍等等。
(2)社會研究的應用性意義
社會研究的應用性意義又稱為「實踐意義」或「實際意義」,它是指社會研究的成果能夠直接應用於指導社會實踐活動。更具體地講,一項社會研究是否具有應用性意義,主要看其研究成果能否直接應用於當前的社會實踐,幫助人們解決各類社會實踐中的具體問題。
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社會研究項目都兼有理論性意義和應用性意義,但許多社會研究項目在理論和由於兩個方面各有側重。
7、簡述社會研究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所謂客觀性原則,簡單說就是實事求是的原則,是指社會研究應該盡最大可能客觀地反映社會實際情況。
(2)價值中立與價值關聯
價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會研究過程中不受對所研究問題的價值判斷的影響。
價值關聯,是指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要受到他們對所研究問題的價值判斷的影響。
(3)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
社會研究的對象是復雜的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並且研究過程中往往包含了較復雜的程序,因此,社會研究工作除了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外,還要求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上都採取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
(4)遵守法律和社會規范
社會研究本身是一項社會活動,因此,必須符合法律和社會規范的要求,而不能超越法律和社會規范之上。社會研究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其研究活動及其結果不應該對社會中個人的正常生活和各類組織的正常運行產生負面影響。
8、試述社會研究方法的意義 √
社會研究方法在現代社會研究中的意義主要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1)保證社會研究客觀性的意義
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方法的首要意義是社會研究客觀真實性要求,即在社會研究中要通過科學方法去把握真實的社會現象,客觀性分析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並在此基礎上對所研究的問題做出符合社會事實的結論。
(2)提高社會研究活動效率的意義
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方法的另一方面意義源於社會研究活動簡捷性和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的要求。當代社會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問題需要研究,不可能對每項研究工作都投入大量的研究資源,因此,要求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即在保證研究結論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在研究工作中對研究資源的消耗。而這一要求也是靠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保證的。
9、簡述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
① 經驗型。所謂經驗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過直接接觸社會實際而獲得關於社會現實的第一手資料的手法,其具體方法包括訪談、觀察、實驗等。
② 理論性。所謂理論性特徵,是指在現代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中,注重理論對經驗研究的指導,並且重點要解決從具體的經驗資料到普遍性理論概括的邏輯過程。
③ 規范性。所謂規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同時也是社會研究活動的規范體系,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也規范著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
④ 多樣性。所謂多樣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是由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組成的,並且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10、簡述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所謂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是指社會研究過程中一般需要採取的各個步驟及其先後次序。
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一般是:
① 確定研究題目階段、
② 研究設計階段、
③ 收集資料階段、
④ 整理和分析資料階段、
⑤ 研究報告的寫作和發表階段。
第二章
1、簡述探索性研究的主要內容。
①實地考察。在正式調查前,先到調查現場去觀察、詢問、走訪,以便明確調查內容、確定調查方法、設計調查方案。
②請教專家。對研究課題比較熟悉的人,包括有關學者、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熟悉情況和掌握資料的人員等。目的是為了全面掌握研究課題的背景資料,為後面的正式研究奠定基礎。
③查閱資料。從已有的資料中尋找對本課題有用的信息,從以往的理論文獻和調查報告中,可知道其他人是從那些角度、採用哪些方法研究這一課題的,他們得出了哪些結論,哪些經驗值得吸取,哪些方面值得借鑒。
2、普查的主要特點。
①結論確定。
②資料精確。普查的形式比較規范,一般採用統一的報表或調查表格,填寫資料的時間和填寫要求也有統一規定,所有這些保證了普查資料的准確性和精確性。
③調查項目少。
3、抽樣調查的特點。
①抽樣調查只對總體中一定數量的個體進行調查,因此比普查要節省時間、人力和經費。
②由於調查規模有限,因此抽樣調查的內容可以比較廣泛和深入,並且資料的標准化程度較高,可以進行較深入的統計分析和概括。
③由於採用了科學的抽樣方法,研究者可以將抽樣調查的結果推論到總體,從而了解總體的一般狀況和特徵。
④概括起來看,抽樣調查的結果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因此廣泛應用於社會研究的各個領域。
4、定性研究的特點。
定性研究的特點,可以從其哲學基礎、研究目標、分析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技術以及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看出。
首先,從哲學基礎上看,定性研究是基於 人文主義 的哲學基礎,認為社會與自然有本質的不同,應該重視人的主觀性,強調通過投入理解的方法來獲得對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的真實意義的理解。
其次,從研究目標上看,定性研究一般注重在復雜的心理、文化和社會生活環境中去理解社會現象的意義,而不是簡單的去尋找社會現象的某種因果關系。
再次,從收集資料的方式上看,定性調查主要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等方式,有時也採用文獻資料的方法,而一般不採用量表、問卷等手段。
最後,從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性研究研究主要採用語義分析和文字描述等分析方法,並有時輔之以圖片和實物,不常採用統計分析、數學符號和形式邏輯的表述方式。
5、定量研究的特點。
定量研究的特點,可以從其哲學基礎、研究目標、分析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技術以及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看出。
首先,從哲學基礎上看,定量研究是基於 實證主義 的哲學基礎,認為社會與自然本質上是相同的,可以將自然科學的方法論應用到社會研究中。
其次,從研究目標上看,定量研究一般注重研究的問題從復雜的文化及社會背景中抽象出來,加以具體的數理化描述,並分析其因果關系。
再次,從收集資料的方式上看,定量研究主要採用量表、問卷等手段去進行調查,並通過被調查者的語言和行為等外部信息去獲得有關的經驗資料。
此外,從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量研究主要採用統計分析方法,並且常採用數學符號和形式邏輯的表達方式。
6、試述定量方法的有缺點。(論述)
優點:
①定量方法能快速的進行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因此能較好的適應當代社會要求,隨時把握社會發展變化趨勢的要求。
②定量方法通過運用統計和數學分析而大大提高了社會研究的標准化和精確化程度,並且講求嚴密的邏輯推理,因而其結論更准確、更科學。
③定量方法還能大大提高理論的抽象化和概括性程度,並能夠對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精確的分析。
缺點:
①由於定量方法是對大量樣本的少數特徵作精確的計量,因而它在每個個案那裡獲得的數據往往較少,並且是比較表面的,很難獲得深入、廣泛的信息,容易忽略被調查者深層的動機和具體社會過程中的一些復雜因素。
②由於社會現象是錯綜復雜的,一種社會現象的產生往往有眾多難以控制的影響因素。因此,很難客觀、准確的確立兩個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
③由於許多社會現象都是獨特的,無法得出普遍的經驗概括,因而也無法依賴數量分析。
第三章
簡答題
1、簡述選題的意義。△
選題過程對整個研究工作有重要意義。
首先、從研究工作的社會意義上看,一個合理的選題過程可以使有限的研究資源有效的集中在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上,從而使研究資源得以合理的利用。
其次、從研究過程來看,選題規定著研究工作的總體目標和整個研究工作的具體內容。
因此,社會研究中的選題過程往往是研究者對一個研究項目進行總體規劃的過程,選題過程的質量對一項研究工作的整體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簡述選題的標准。△△
所謂選題的標准,是指研究者評價和選擇研究題目時所採用的一般標准。
選題的標准包括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標准。
客觀的標准:一般包括題目的重要性、新穎性和可行性。
①選題的客觀標准
選題客觀性標準的基礎在於選題要符合社會實踐或理論發展的客觀需要。
所謂「重要性」,指一項研究題目的意義和價值,它一般是根據所研究的問題在社會實踐和理論發展的地位、作用而決定的。
所謂「新穎性」,又稱「創造性」或「創新性」等,是指研究題目具有與其他人所不同的內容和特點。
所謂「可行性」,指一項社會研究項目是否具備相應的研究條件。
②選題的主觀標准
所謂選題的主觀標准,指在選題過程中研究者根據自身價值觀、態度、研究興趣和其他自身條件而自覺或不自覺的設置標准。
首先,研究者在選題過程中要受自身價值觀和社會態度的左右。
其次,研究者在選題過程中還受其學術興趣的引導,尤其是在一些理論性的研究項目中,個人研究興趣往往是選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准。
3、簡述選題的新穎性標准。△
所謂「新穎性」,又稱「創造性」或「創新性」等,是指研究題目具有與其他人所不同的內容和特點。
首先,是研究領域的新穎性,即在一個新的、前人尚未涉足的實踐或理論領域的研究,研究的新穎性是最高層次的新穎性。
其次,是研究視角的新穎性,即從不同的角度去對一個舊的問題進行新的研究,從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再次,是研究內容的新穎性,即對前人已經研究過的問題補充不同的研究內容,從而進一步挖掘前人尚未發現的新問題,並豐富人們對有關問題的知識。
最後,是研究方法的新穎性,即採用新的方法對有關問題進行新的研究,以擴展或深化已有的研究,或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發現以前難以發現的規律。
4、簡述選題可行性的標准。△
所謂「可行性」,指一項社會研究項目是否具備相應的研究條件。
首先,是研究人員的可行性,即是否有足夠的合格研究者及輔助人員。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即現有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夠解決所想要研究的問題。
再次,是組織體系的可行性,即是否需要並且能夠得到必要的組織配合。
另外,是物質條件的可行性,即是否具備完成該項研究所需要的時間、經費、工具和其他物質手段。
最後,是社會可行性,即該項研究是否符合法律、道德、習俗和政治標准,其研究過程和研究結論是否能夠被社會所接受。
5、簡述選題的過程。△△
所謂選題的過程,也就是在選題階段需要進行的程序和工作,它一般包括:
①了解社會實踐和理論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②初步選擇研究題目
③論證研究題目的意義
④確定研究的范圍、層次、內容
⑤論證研究項目的可行性
6、簡述研究設計的主要內容。△
(1)明確研究目的與研究性質
①確定研究目的
② 確定研究性質
(2)確定分析單位和具體的研究對象
①確定分析單位
②確定具體的研究對象
③確定調整對象
(3)確定研究方式和具體的研究方法
①確定研究方式
②選擇資料收集方案
③設計資料分析方案
第四章
簡答題
1、簡述社會理論的含義和特點。△
社會理論是人對客觀社會現實的反映。
(1)社會理論來自於社會實踐(包括日常生活、生產及其他社會活動和科學研究等)。
(2)社會理論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點,能夠反映一類社會現象的共同特點。
(3)社會理論具有解釋和預測社會現象的功能。
論述題
1、試述社會理論在社會研究中的意義。△
首先,社會理論是社會研究課題的重要來源之一。社會研究課題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是來自社會實踐,二是來自理論的發展。
其次,社會理論是社會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許多社會研究課題,不僅來源於理論發展,並且其研究的目的也是為了修改、加深、和完善理論體系,進而促進理論的發展。
再次,理論可以為社會研究提供指導。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始終要一定的理論來提供指導。一方面,理論可以引導研究的方向,也可以指導社會研究中收集資料的方向。另一方面,理論可以為社會研究提供一定的概念和分析框架。
最後,社會理論可以為分析資料提供解釋。在對定量研究資料的分析中,研究者可以得到各個變數之間的相關聯系,這些相關關系是否代表著現實世界中社會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則需要通過理論分析來加以解釋。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所獲得的資料也往往是少數的情況,而這些少數個案資料能否代表普遍的情況,也需要通過理論的分析來確認。
2、試述變數結構圖示法的定義及有缺點。√
變數結構圖示法,是首先找出所研究問題中涉及的各種概念或變數,並用文字或其他符號來表述它們。然後按照它們之間可能的關系而將各個變數區分為自變數、因變數和中介變數。最後按照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構而將各個概念和變數排列起來,從而形成理論模型圖。
優點:① 可以包含許多變數。
② 能夠較清楚的表示出各個變數之間復雜的因果和影響關系。
缺點:它難以表示出各個變數之間的非線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