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區別和論爭區別和論
今文經與古文經的差別:①記錄文字不同。②篇章有差異。
③對經書內容的解釋和對古代制度的說法往往不一致。
④今文斥古文傳授系統可疑,古文斥今文抱殘守缺。
向左轉|向右轉
章炳麟(1869~1936,號太炎),主張革命,政治立場激進,在學術上卻以古文經學反對康有為的今文經學。
晚清今文經學毀野高一度復興。康有為(1858~1927,字長素),近代今文經學大師。著《新學偽經考》,謂古文經皆出劉歆偽造,是新莽一朝之學,「非孔子之經」;又著《孔子改制考》,尊孔子為托古改制的「素王」,以孔教名義鼓動變法。
舉例:
今文、古文《尚書》及其真偽問題
1、今文《尚書》
今文《尚書》由伏生傳授。伏生,亦叫伏勝,濟南人,故秦博士,專治《尚書》。秦始皇焚書時,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里,後來兵亂流亡。漢文帝時,使掌故晁錯前往受《尚書》,亡數十篇,只得29篇(其中一篇是《書序》,實際只得28篇)。由於伏生所傳《尚書》是用當時通行文字即隸書寫成,所以叫《今文尚書》,也稱為伏生本。
《今文尚書》28篇,大部分被司馬遷采入了《史記》。從文辭上看,雖用漢代通行文字,但文辭艱澀,詰屈聱牙,義奧難懂。與商周以後的文辭截然不同。因此,《今文尚書》是真《尚書》。
今古文師法之不同。廖平曰:「今學祖孔子,主《王制》;古學祖周公,主《周禮》;今學為孔子晚年之說,古學為孔子壯年之說;今學為經學派,古學為史學派;今學出於齊魯,古學出於燕趙;今學守專門,古學多異說。——林尹《纖尺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古文《尚書》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劉余擴建宮室,拆毀孔子舊宅,從牆壁里得《書》的竹簡。經孔安國整理,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因為它是漢以前的古文(蝌蚪文字)寫成的,故稱《古文尚書》。漢武帝時,《古文尚脊老書》雖未被列於學官,但在私下流傳,從未中斷。東漢時古文經學盛行。賈逵所傳授的《古文尚書》就是孔安國所傳授的《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也是真《尚書》。其中也被司馬遷采入了《史記》。漢代傳授今文《尚書》的稱今文學家;傳授古文《尚書》的稱古文學家。由於他們對《尚書》的研究方法不同,形成《尚書》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今文學派注重闡述微言大義,解說煩瑣,並且嚴守家法師法;古文學派則注重文字訓詁,考訂制度、名物。
2. 漢朝的「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是怎麼回事
古文經學,即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古文經,指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徵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諸王等先後獻給朝廷,藏於秘府。
今文經學,即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今文學派,與古文經學相對立。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
古人以後,經學今古文之爭遂告結束。攔世扮然作返埋為不同的治簡灶學方法與對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態度,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影響並未結束。
(2)今文經學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古文經學,是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與「今文經學」相對。古文經,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
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才被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徵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諸王等先後獻給朝廷,藏於秘府。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
今文學派是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學派,它的出現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除了醫葯、卜筮、種樹之書以外,民間所藏的先秦百家之書盡皆焚毀,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職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閱讀。
自歐陽修懷疑「《系辭》非孔子作」以來,宋儒疑經惑傳的學術風氣開始流行。實際上西漢以來的今文《易》已根據似乎合理的思路改經了。
3.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區別和論爭
一、區別
1、概念不同
今文學派是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學派,它的出現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
古文經學,是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與「今文經學」相對。古文經,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
2、形成方式不同
今文經指漢初由儒生口傳,並用當時流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經籍。
古文經指漢代前期從民間徵集或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寫成的經籍。
3、對孔子態度不同
今文經學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視孔子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闡發經文的「微言大義」,主張通經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傳》。
古文經學崇奉周公,視孔子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偏重訓詁,與現實政治問題聯系較弱;以劉歆、賈逵等為代表,最重《周禮》。
4、經典順序不同
今文經學視孔子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將五經順序定為《詩》、《書》、《禮》、《易》、《春秋》,由淺入深;
古文經學視孔子為史學家,將五經順序定為《易》、《書》、《詩》、《禮》、《春秋》,按時間順序排列。錢穆先生認為今古文經學之爭始於利益之爭,當是定論之言。
5、興盛衰落不同
漢武帝所立五經博士皆為今文經學,今文經學長期壟斷漢代官學。後今文經學逐漸陷入了僵化和煩瑣,且又與讖緯結合,流於妄誕,西漢後期見衰。
古文經學卻不斷發展壯大,王莽當政時一度得立學官,東漢後期逐成壓倒今文經學之勢。
漢末,古文經學家馬融、鄭玄兼采今、古文之說,今、古文之爭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經學之爭再起,古文經學的治學路數為乾嘉學派和章太炎等所發揚,今文經學則為常州學派所復興,並最終成為康有為推動變法維新的理論依據。
二、爭論
1、西漢末年論爭
漢哀帝時,劉歆領校秘書,發現古文經不但文字與當時立於學官的博士本有異,而且有的博士本定為今文經。他指責今文經為秦代焚書之餘,殘闕不全。
基於此,劉歆請立古文經《毛詩》、《左傳》、逸《禮》於學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對,劉歆離開京都。這是今古文經學的第一次重要爭論。
西漢末,王莽欲篡權,提出「王田」的主張,要將土地收歸國有,利用《周禮》關於井田制的說法,以為現論依據。《周禮》屬古文經,古文經學地位因得以提高。平帝時,立五個古文博士,以與今文經學對抗。
2、東漢初年的爭論
東漢初劉秀利用讖語鞏固政權,即位後,倡今文,廢古文。讖緯之風影響了東漢經學的今古兩派。
東漢光武帝立今文經十四博士,再次確立今文經學在官學中的統治地位。但是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古文《費氏易》、《左氏春秋》置博士。
博士范升反對,與韓歆等爭論,並奏《左氏》錯失十四事,不可采三十一事。學者陳元上書與范升辯論,認為左丘明親受業於孔子,其書弘美,宜立博士,書凡十餘上。
光武帝乃立《左氏》博士,諸儒議論喧嘩,從公卿以下,多次在朝廷上爭論,終於又被罷廢。漢章帝時,賈逵(公元 30~101)作《長義》四十一條,說「《公羊》理短,《左氏》理長」,為古文經張目。博士李育乃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以《公羊》難逵。這是今古文經學的又一次重要爭論。
漢章帝贊同賈逵的主張,詔諸儒選高材生從逵受《左氏》、《穀梁》、《古文尚書》、《毛詩》,四經遂行於世。東漢馬融(公元79~166)以古學授鄭玄,玄遍注群經,於是鄭、賈之學流行數百年,為諸儒所宗。
3、唐宋時的爭論
唐代,太宗詔使國子祭酒孔穎達統一異說紛紜的南北經說,撰定《五經正義》一百八十卷,使明經取學者屏棄今古文的門戶之見,自出親意,宋人拋開舊注,直接往經文中尋求義理,敢於懷疑和獨立思考,遂成為「宋學」。明代經學衰弱,少有建樹。
4、清代
直至清代,乾嘉學者所用方法,稱為「漢學」、「朴學」,無論吳派、皖派、揚州學派,皆與古文經學為近。
惟常州學派上承漢代的今文經學,依據《公羊傳》及董仲舒、何休等人著作,借闡發孔子「微言大義」表達自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態度,影響及於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思想家。
5、近代章太炎是古文經學的著名大師。 古文經學的特點是講文字訓詁,明典章制度,研究經文本身的涵義,不講「非常疑義可怪之論」及「陰陽災異」。
古人以後,經學今古文之爭遂告結束。然作為不同的治學方法與對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態度,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影響並未結束。
4. 今文經學的具體概念,古文經學的具體概念
今文經學的具體概念是: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學派。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但其時歷經戰亂兵燹,先秦儒家的典籍,原本多佚,只是在民間通過師徒父子口授相傳。如田何傳《易經》,伏生傳《書經》,申培傳《詩經》,高堂生傳《禮經》,公羊、穀梁兩家傳《春秋》。這些儒家經典皆是用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記錄整理而成,故稱為「今文經」,因此當時盛行一時的經學也稱為今文經學。
古文經學的具體概念是: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古文經學」是與「今文經學」相對的概念,指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來研究經籍的學派。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徵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諸王等先後獻給朝廷,藏於秘府。
兩漢經學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分。歷經秦火戰亂,漢初儒家經典大都無先秦舊本。今文經指漢初由儒生口傳,並用當時流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經籍。古文經指漢代前期從民間徵集或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寫成的經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