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禮儀學的研究方法
中國當代社會尚無成套的禮儀規范供我們研究,要構築中華當代禮儀的框架,還需要我們去做認真的調查研究、分析歸納,借鑒古今往來、中外各國禮儀,來制定我們的先行禮儀規范。
通過調查記錄民間禮儀習俗,引用當代法律條文加以規范,並結合文獻考證說明各項禮儀的來龍去脈,使其成為系統,然後舉例演習。重在普及,兼顧提高。使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家庭生活、社會交往中有禮可循。
2.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有哪些原因,研究方法,研究所的
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信仰、祭祀與家庭倫理是春節歷久彌新的精神核心,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有舞獅、飄色、耍龍、游神、啟拍押舟、年例、逛廟會、逛花街、燒煙花,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靈、拜祭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盛大的悄賀羨祭祝祈年活動,年味濃郁。
春節期間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拍羨、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具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著中華文化的思想精華。
3. 民俗風俗的研究
解讀中國傳統風俗的一點研究
南方日報
2018年05月03日 · 南方日報官方賬號
《凡俗心願: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考》
[日]野崎誠近 著
九州出版社 2018年4月
定價:68.00元
編者按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是我們祖先嚮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凡俗心願: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考》以日本人野崎誠近寫於上世紀20年代、關於中歷碰滑國風俗研究的著作《吉祥圖案解題》為底本整理、編譯而成。
書評書話
●野崎誠近
關於中國研究的必要性,時至今日已無可辯駁。值得研究卻尚未有人著手的材料,簡直多不勝數。
我在中國已有二十年,日常生活中近在眼前的一事一物無不可用來作為研究的資料。且這些研究的根本意義應當首先指向中國人的國民性。五千年培養起來的傳統國民精神形成一條水脈,無論在何等澎湃的激流之中仍能凸顯其鮮明的存在感。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中國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其終極。
傳統的國民精神又形成共同的趣味嗜好,表現多端。對於日常生活須臾不可稍離的衣食住行當中普遍使用的設計圖案,溯其起源,知其發展,作為國民性研究的有力資料,想來並非我一己之偏見。
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吉祥圖案的研究亦是中國國民性研究的捷徑,故兢兢業業多年,編此一書。本書搜集圖材四百餘種,雖仍有遺漏,但一般圖案已基本網羅在內。
請允許我略述一二從中得到一些體會。中國人在宗教上信奉的是儒、道、釋三教。在道德上,自然是以儒教為本體,但不可否認的是,道教之影響也頗為深遠,其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誠然,儒釋二教的精髓在部分學者隱士中間得到哲學上的研讀推究。但是,生於中國育於中國的道教與民族性和民族感情最為契合,早早便對二教進行吸收和同化。
而且,這些信仰要說是因道教而發生,恐怕也不盡然。《書經》中的《虞書·益稷篇》有雲: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
在鄭玄的注中這樣寫道:
「會讀為繪,謂畫也。絺讀為黹、黹紩也,謂刺也。宗彝,虎蜼也、謂宗廟之郁鬯尊也。粉米,白米也。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飾祭服。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龍也、華蟲也、六者畫以作繪施於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紩以為綉施之於裳也。」
結合該注,可知人們早在堯舜之世已崇拜天文,視山河為神靈,看重吉祥。道教萌芽於這些先天信仰之上,又經釋儒二教的培育,成為日後的模樣。
日本雖無道教的廟觀道士,但經大陸文明著色之後進入日本的佛教已吸收了道教的特色,道教的感化早已在日本文化史上留下大量痕跡,在現代日本人的生活中不斷形成深刻的波紋。且看我們衣食住行當中的創意圖案上接受了多少中國傳來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來說,我的這點小小研究不僅可用於了解中國,還可幫助人們了解日本自身。總而言之,在這肢臘方面也能深切認識到源自同一個文化苗圃的同文同種的兩個民族之間的親密關系。
此外,我們日本人認為中國是文字國家,只覺得漢字是用眼睛看的文字。而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字同時也是需要用耳朵去聽的文字。聲音是中國文字史上不可忽略的要素,形聲在倉頡造字法則、亦即《六書》中位列其一。《說文》九千三百字中,專屬於形聲一類的共七千有餘(根據吳錦章的《六書類纂》)。隨著文化研究的發展,乾嘉年間,將聲韻之妙用於經傳訓詁的做法吵空經高郵王氏父子流行開來,清朝小學家對此無人不知。然而在日本,埋頭研究宋學的學者往往對此視而不見。只要大家看到本書所列圖案材料中異字同音如何得到重視,就可認識到一個不可動搖的事實,即漢字也是應當用耳朵去聽的文字。
中國有大量非常優秀獨特的文獻和藝術,人民有大國國民的素質,即使某段時期國家動亂、政治腐敗,一旦機運到來,便又能奮然勃興。
4. 民俗風俗的研究
民俗學一詞最早見於英國,它源自英語的Folklore。它的原本含意是「民眾的知識」或「民間的智慧」〔The Lore of Folk〕,作為科學名稱可直譯成「關於民眾知識的科學」。 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態的真實反映,舉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的內涵與形式,以及其間思想、行為、儀節、活動的記錄與形成,都是民俗學探討的主題,這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與風俗,不僅是人們生活的提升與滿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對於民俗學的認知與闡述,是當今國際學術研究極為重視的課題,也是日後研究者刻不容緩的責任與方向。
民俗學研究涉及的領域,隨著時間的發展也越來越廣泛,今天在有些國家已經擴展到全部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從社會基礎(經濟活動)和相應的社會關系,到上層建築的各種制度和意識形態,大都附有一定的風俗行為和有關的心理活動,盡管它們之間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如過去各種勞動的組織、操作的表現形式、技術特點和所附著的信仰,以及過去社會中的宗教廟會,村落和宗族的各種習慣、規例等,都是民俗現象。至於各地的年節風俗,如中國傳統的新年、元宵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除夕等歲時活動,人們一生中所奉行的誕辰、 成年式、結婚、 喪葬等儀禮,以及各種民間賽會、文學藝術活動,從來就被列在風俗、習尚之中。
研究對象
口頭民俗學(口傳文學)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諺語、謎語、繞口令、民間歌謠、史詩
風俗民俗學(儀式慶典)
家族制度,社會制度,婚喪祭祀、迷信、游戲、民間舞蹈、民族音樂
宗教民俗學(信仰寄託)
民間宗教、佛教、道教、靈魂轉世、妖怪、占卜、巫術、民俗療法
物質民俗學(常民生活)
民間美術、民間飲食、民俗服飾、民間建築
5. 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有什麼區別
我們人類學專業是要修民俗學的;關於方法,人類學最注重實地調查,身同感受,倡導與調查對象一起勞作、休息,體悟他們。。。沒有實地調查,就不能談「人類學」。民俗學方法就多種選擇啦:因你研究的內容而異,針對某一主題要參閱資料,尋找出某一習俗的來源、演變及其原因;若加上實地參與調查獲得的體會、感受等,肯定更好啦!
6. 中國古代避諱習俗研究有哪些方法
避諱是封建時代等級制度的產物,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習俗。
所謂避諱,就是中國封建時代人們為了尊敬君主、聖人、賢者和長輩,在說話時不直呼其名,在寫文章時不照字直書,而用其他的字詞代替來加以迴避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在古書用字上造成了許多混亂,給我們閱讀古籍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因此,我們學習古代文化,對古代的避諱習俗很有必要認識了解。
避諱起源較早,至少在春秋就有了。據《公羊傳》記載,孔子作《春秋》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左傳》《禮記》及《孟子》等書對避諱也有記載和論述,但在整個先秦時代並不普遍。秦統一六國之後,帝王的地位急劇升高,避諱才逐步盛行起來。從秦漢到唐宋,避諱的趨勢是愈來愈嚴,在宋代達到極盛。並且不少朝代的皇帝還另外規定了一些避諱的范圍和方法,讓臣民必須遵守使用,否則就要砍頭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