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據分析方法
常見的分析方法有:分類分析,矩陣分析,漏斗分析,相關分析,邏輯樹分析,趨勢分析,行為軌跡分析,等等。 我用HR的工作來舉例,說明上面這些分析要怎麼做,才能得出洞見。
01) 分類分析
比如分成不同部門、不同崗位層級、不同年齡段,來分析人才流失率。比如發現某個部門流失率特別高,那麼就可以去分析。
02) 矩陣分析
比如公司有價值觀和能力的考核,那麼可以把考核結果做出矩陣圖,能力強價值匹配的員工、能力強價值不匹配的員工、能力弱價值匹配的員工、能力弱價值不匹配的員工各佔多少比例,從而發現公司的人才健康度。
03) 漏斗分析
比如記錄招聘數據,投遞簡歷、通過初篩、通過一面、通過二面、通過終面、接下Offer、成功入職、通過試用期,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招聘漏斗,從數據中,可以看到哪個環節還可以優化。
04) 相關分析
比如公司各個分店的人才流失率差異較大,那麼可以把各個分店的員工流失率,跟分店的一些特性(地理位置、薪酬水平、福利水平、員工年齡、管理人員年齡等)要素進行相關性分析,找到最能夠挽留員工的關鍵因素。
05) 邏輯樹分析
比如近期發現員工的滿意度有所降低,那麼就進行拆解,滿意度跟薪酬、福利、職業發展、工作氛圍有關,然後薪酬分為基本薪資和獎金,這樣層層拆解,找出滿意度各個影響因素裡面的變化因素,從而得出洞見。
06) 趨勢分析
比如人才流失率過去12個月的變化趨勢。
07)行為軌跡分析
比如跟蹤一個銷售人員的行為軌跡,從入職、到開始產生業績、到業績快速增長、到疲憊期、到逐漸穩定。
㈡ 經典:5種常見的數據分析方法
任何一家公司都會面對或多或少的客戶,產生千萬甚至上億的數據來洞察客戶的行為,支撐自身公司業務的發展。
數據分析 是一個從數據中通過分析手段發現業務價值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起點可以是 確定我們的分析目的 ,這個過程的終點是 發現業務價值,提供數據支撐 。
個人理解的數據分析6大步驟:
下面介紹的是5種基於邏輯層面的數據分析方法:
PEST分析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宏觀環境是指一切能夠影響行業或者企業發展的宏觀力量或者因素。一般適用於大型公司的戰略規劃:
通常是戰略顧問用來幫助企業審視宏觀環境,從而來匹配自身發展的一種分析方法
5W2H方法也稱之為七何分析法,包含的內容是:
該方法適用於用 戶行為分析、產品的營銷活動 等,比如某家公司上架了一款新的銷售產品:
所謂的4P指的是:
這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組合營銷理論。通過將四者的結合,同時協調配合發展,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最終的營銷獲利目的。
SMART分析方法是一種基於目標的管理方法,即對目標的:
比如小明同學最近想找一份兼職的工作:
SWOT分析也叫做勢態分析法,具體解釋為:
該方法通常是用來確定企業或者產品的內部優勢、劣勢和來自外部的機會與威脅等,從而將公司戰略規劃與公司內外部的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比如某家公司的SWOT分析類似如下:
數據是從業務中產生的,數據本身沒有價值。只有當我們利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從中挖掘出有效信息,才能體現出其重要的價值。
前段時間看過一本書,阿里出版的《馬雲.未來已來》,裡面有談到:
在《經濟學人.商論》中也有過類似的結論:
數據來源於業務,但數據只有服務於業務才能體現出其價值。 數據分析 正是將數據和業務連接起來的有力手段!
㈢ 數據分析的六種基本分析方法
數據分析的六種基本分析方法:
1、對比分析法:常用於對縱向的、橫向的、最為突出的、計劃與實際的等各種相關數據的。例如:今年與去年同期工資收入的增長情況、3月CPI環比增長情況等。
2、趨勢分析法:常用於在一段時間周期內,通過分析數據運行的變化趨勢(上升或下降),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幫助。例如:用電量的季節性波動、股市的漲跌趨勢等。
3、相關分析法:常用於分析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的性質以及相關程度。例如:氣溫與用電量的相關性、運動量大小與體重的相關性等。
4、回歸分析法:常用於分析一個或多個自變數的變化對一個特定因變數的影響程度,從而確定其關系。例如:氣溫、用電設備、用電時長等因素對用電量數值大小的影響程度、工資收入的高低對生活消費支出大小的影響程度等。
5、描述性分析法:常用於對一組數據樣本的各種特徵進行分析,以便於描述樣本的各種及其所代表的總體的特徵。例如:本月日平均用電量、上海市工資收入中位數等。
6、結構分析法:常用於分析數據總體的內部特徵、性質和變化規律等。例如:各部分用電量占總用電的比重、生活消費支出構成情況等。
㈣ 數據可視化常用的五種方式及案例分析
概念藉助於圖形化的手段,清晰、快捷有效的傳達與溝通信息。從用戶的角度,數據可視化可以讓用戶快速抓住要點信息,讓關鍵的數據點從人類的眼睛快速通往心靈深處。 數據可視化一般會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准確性、創新性 和 簡潔性。
常用五種可視化方法
下面從最常用和實用的維度總結了如下5種數據可視化方法,讓我們來一一看一下:
一、面積&尺寸可視化對同一類圖形(例如柱狀、圓環和蜘蛛圖等)的長度、高度或面積加以區別,來清晰的表達不同指標對應的指標值之間的對比。
這種方法會讓瀏覽者對數據及其之間的對比一目瞭然。製作這類數據可視化圖形時,要用數學公式計算,來表達准確的尺度和比例。
a: 天貓的店鋪動態評分天貓店鋪動態評分模塊右側的條狀圖按精確的比例清晰的表達了不同評分用戶的佔比。從下圖中我們第一眼就可以強烈的感知到5分動態評分的用戶占絕對的比例。
b: 聯邦預算圖如下圖,在美國聯邦預算剖面圖里,用不同高度的貨幣流清晰的表達了資金的來源去向,及每一項所佔金額的比重。
c: 公司黃頁-企業能力模型蜘蛛圖如下圖,通過蜘蛛圖的表現,公司綜合實力與同行平均水平的對比便一目瞭然。
二、顏色可視化
通過顏色的深淺來表達指標值的強弱和大小,是數據可視化設計的常用方法,用戶一眼看上去便可整體的看出哪一部分指標的數據值更突出。a: 點擊頻次熱力圖比如下面這張眼球熱力圖,通過顏色的差異,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用戶的關注點。
b: 2013年美國失業率統計在圖中可以看到,通過對美國地圖以州為單位的劃分,用不同的顏色來代表不同的失業率等級范圍,整個的全美失業率狀況便盡收眼底了。
c: 美國手機用戶城市分布圖中紅點是用iPhone的人,綠點是用安卓的人。這兩張在微博上看到的圖,第一張是美國一個城市的一覽,第二張圖特寫了紐約的市中心,尤其是曼哈頓地區。我們可以看到在市中心和主幹道的人用iPhone居多,而用安卓的人都在郊區。這也引起了人們的熱議,有的說在美國富人都住郊區別墅,所以富人愛用安卓手機;有的反駁說曼哈頓地區的人幾乎都用iPhone,說明富人喜歡用iPhone手機。不管結論如何,都足以說明用戶都被這些圖所吸引,所以可視化的方式效果真的很直觀。
註:科學家統計了2年裡30億條含有地理數據的twitter推文,根據客戶端總結出來的數據。
三、圖形可視化在我們設計指標及數據時,使用有對應實際含義的圖形來結合呈現,會使數據圖表更加生動的被展現,更便於用戶理解圖表要表達的主題。
Examples:
a: iOS手機及平板分布如下圖所示,當展示使用不同類型的手機和平板用戶佔比時,直接用總的蘋果圖形為背景來劃分用戶比例,讓用戶第一眼就可以直觀的看到這些圖是在描述蘋果設備的,直觀而清晰。
b: 人人網用戶的網購調查下圖可以看出,該數據可視化的設計直接採用男性和女性的圖形,這樣的設計讓分類一目瞭然。再結合了顏色可視化(左面藍色右麵粉色),同時也採用了面積&尺寸可視化,不同的比例用不同長度的條形。這些可視化方法的組合使用,大大加強了數據的可理解性。
四、地域空間可視化當指標數據要表達的主題跟地域有關聯時,我們一般會選擇用地圖為大背景。
這樣用戶可以直觀的了解整體的數據情況,同時也可以根據地理位置快速的定位到某一地區來查看詳細數據。
a: 美國最好喝啤酒的產地分布下圖中,通過以美國地圖為大背景,清晰的記錄了不同州所產啤酒在1987-2007年間在美國啤酒節中獲得的獎牌累計總數。再輔以顏色可視化的方法,讓用戶清晰的看到美國哪些州更盛產好喝的啤酒。
五、概念可視化通過將抽象的指標數據轉換成我們熟悉的容易感知的數據時,用戶便更容易理解圖形要表達的意義。
a: 廁所貼士下圖是廁所里貼在牆上的節省紙張的環保貼士,用了概念轉換的方法,讓用戶清晰的感受到員工們一年的用紙量之多。
如果只是描述擦手紙的量及堆積可達高度,我們還沒有什麼顯性化概念。但當用戶看到用紙的堆積高度比世界最高建築還高、同時需砍伐500多顆樹時,想必用戶的節省紙張甚至禁用紙張的情懷便油然而生了。所以可見用概念轉換的方法是多麼的重要和有效。
b: Flickr雲存儲空間達1TB的可視化描述Flickr對雲存儲空間升至1TB確實是讓人開心的事情,但相信很多人對這一數量級所代表的含義並不清晰。
所以Flickr在宣傳這一新的升級產品時,採用了概念可視化的方案。從下圖可以看出,用戶可以動態的選擇照片的大小,之後Flickr會採用動態交互的方式計算和顯示出1TB能容納多少張對應大小的圖片。這樣一來,用戶便有了清晰的概念,知道這1TB是什麼量級的容量了。
注意事項在總結了常見維度的數據可視化方法和範例之後,要再次總體強調下做數據可視化設計時的注意事項,總結了三點如下:
1)設計的方案至少適用於兩個層次:一是能夠整體展示大的圖形輪廓,讓用戶能夠快速的了解圖表所要表達的整體概念;之後再以合適的方式對局部的詳細數據加以呈現(如滑鼠hover展示)。
2)做數據可視化時,上述的五個方法經常是混合用的,尤其是做一些復雜圖形和多維度數據的展示時。
3)做出的可視化圖表一定要易於理解,在顯性化的基礎上越美觀越好,切忌華而不實。
總結:作為設計師,除了掌握方法來有針對性的設計之外,還要在平時多留心積累素材,同時培養自己的創造力和專業素養,保持一顆好奇心,才能真正的設計出樣式精美又實用的數據可視化圖表。
㈤ 常見的數據分析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數據分析方法有哪些?
1.趨勢分析
當有大量數據時,我們希望更快,更方便地從數據中查找數據信息,這時我們需要使用圖形功能。所謂的圖形功能就是用EXCEl或其他繪圖工具來繪制圖形。
趨勢分析通常用於長期跟蹤核心指標,例如點擊率,GMV和活躍用戶數。通常,只製作一個簡單的數據趨勢圖,但並不是分析數據趨勢圖。它必須像上面一樣。數據具有那些趨勢變化,無論是周期性的,是否存在拐點以及分析背後的原因,還是內部的或外部的。趨勢分析的最佳輸出是比率,有環比,同比和固定基數比。例如,2017年4月的GDP比3月增加了多少,這是環比關系,該環比關系反映了近期趨勢的變化,但具有季節性影響。為了消除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引入了同比數據,例如:2017年4月的GDP與2016年4月相比增長了多少,這是同比數據。更好地理啟此解固定基準比率,即固定某個基準點,例如,以2017年1月的數據為基準點,固定基準比率是2017年5月數據與該數據2017年1月之間的比較。
2.對比分析
水平對比度:水平對比度是與自己進行比較。最常見的數據指標是需要與目標值進行比較,以了解我們是否已完成目標;與上個月相比,要了解我們環比的增長情況。
縱向對比:簡單來說,就是與其他對比。我們必須與競爭對手進行比較以了解我們在市場上的份額和地位。
許多人可能會說比較分析聽起來很簡單。讓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電子商務公司的登錄頁面。昨天的PV是5000。您如何看待此類數據?您不會有任何感覺。如果此簽到頁面的平均PV為10,000,則意味著昨天有一個主要問題。如果簽到頁面的平均PV為2000,則昨天有一個跳躍。數據只能通過比較才有意義。
3.象限分析
根據不同的數據,每個比較對象分悄雀迅為4個象限。如果將IQ和EQ劃分,則可以將其劃分為兩個維度和四個象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象限。一般來說,智商保證一個人的下限,情商提高一個人的上限。
說一個象限分析方法的例子,在實際工作中使用過:通常,p2p產品的注冊用戶由第三方渠道主導。如果您可以根據流量來源的質量和數量劃分四個象限,然後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點,比較每個渠道的流量成本效果,則該質量可以用作保留的總金額的維度為標准。對於高質量和高數量的通道,繼續增加引入高質量和低數量的通道,低質量和低數量的通過,低質量和高數量的嘗試策略和要求,例如象限分析可以讓我們比較和分析時間以獲得非常直觀和快速的結果。
4.交叉分析
比較分析包括水平和垂直比較。如果要同時比較水平和垂直方歲亂向,則可以使用交叉分析方法。交叉分析方法是從多個維度交叉顯示數據,並從多個角度執行組合分析。
分析應用程序數據時,通常分為iOS和Android。
交叉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從多個維度細分數據並找到最相關的維度,以探究數據更改的原因。
㈥ 9種常用的數據分析方法(實用干貨,強烈建議收藏)
所謂公式拆解法就是針對某個指標,用公式層層分解該指標的影響因素。
舉例:分析某產品的銷售額較低的原因,用公式法分解
對比法就是用兩組或兩組以上的數據進行比較,是最通用的方法。
我們知道孤立的數據沒有意義,有對比才有差異。比如在時間維度上的同比和環比、增長率、定基比,與競爭對手的對比、類別之間的對比、特徵和屬性對比等。對比法可以發現數據變化規律,使用頻繁,經常和其他方法搭配使用。
下圖的AB公司銷售額對比,雖然A公司銷售額總體上漲且高於B公司,但是B公司的增速迅猛,高於A公司,即使後期增速下降了,最後的銷售額還是趕超。
A/Btest,是將Web或App界面或流程的兩個或多個版本,在同一時間維度,分別讓類似訪客群組來訪問,收集各群組的用戶體驗數據和業務數據,最後分析評估出最好版本正式採用。A/Btest的流程如下:
(1)現狀分析並建立假設:分析業務數據,確定當前最關鍵的改進點,作出優化改進的假設,提出優化建議;比如說我們發現用戶的轉化率不高,我們假設是因為推廣的著陸頁面帶來的轉化率太低,下面就要想辦法來進行改進了
(2)設定目標,制定方案:設置主要目標,用來衡量各優化版本的優劣;設置輔助目標,用來評估優化版本對其他方面的影響。
(3)設計與開發:製作2個或多個優化版本的設計原型並完成技術實現。
(4)分配流量:確定每個線上測試版本的分流比例,初始階段,優化方案的流量設置可以較小,根據情況逐漸增加流量。
(5)採集並分析數據:收集實驗數據,進行有效性和效果判斷:統計顯著性達到95%或以上並且維持一段時間,實驗可以結束;如果在95%以下,則可能需要延長測試時間;如果很長時間統計顯著性不能達到95%甚至90%,則需要決定是否中止試驗。
(6)最後:根據試驗結果確定發布新版本、調整分流比例繼續測試或者在試驗效果未達成的情況下繼續優化迭代方案重新開發上線試驗。
流程圖如下:
通過對兩種及以上維度的劃分,運用坐標的方式表達出想要的價值。由價值直接轉變為策略,從而進行一些落地的推動。象限法是一種策略驅動的思維,常與產品分析、市場分析、客戶管理、商品管理等。比如,下圖是一個廣告點擊的四象限分布,X軸從左到右表示從低到高,Y軸從下到上表示從低到高。
高點擊率高轉化的廣告,說明人群相對精準,是一個高效率的廣告。高點擊率低轉化的廣告,說明點擊進來的人大多被廣告吸引了,轉化低說明廣告內容針對的人群和產品實際受眾有些不符。高轉化低點擊的廣告,說明廣告內容針對的人群和產品實際受眾符合程度較高,但需要優化廣告內容,吸引更多人點擊。低點擊率低轉化的廣告,可以放棄了。還有經典的RFM模型,把客戶按最近一次消費(Recency)、消費頻率(Frequency)、消費金額 (Monetary)三個維度分成八個象限。
通過象限分析法,將有相同特徵的事件進行歸因分析,總結其中的共性原因。例如上面廣告的案例中,第一象限的事件可以提煉出有效的推廣渠道與推廣策略,第三和第四象限可以排除一些無效的推廣渠道;
(2)建立分組優化策略
針對投放的象限分析法可以針對不同象限建立優化策略,例如RFM客戶管理模型中按照象限將客戶分為重點發展客戶、重點保持客戶、一般發展客戶、一般保持客戶等不同類型。給重點發展客戶傾斜更多的資源,比如VIP服務、個性化服務、附加銷售等。給潛力客戶銷售價值更高的產品,或一些優惠措施來吸引他們回歸。
帕累托法則,源於經典的二八法則。比如在個人財富上可以說世界上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而在數據分析中,則可以理解為20%的數據產生了80%的效果需要圍繞這20%的數據進行挖掘。往往在使用二八法則的時候和排名有關系,排在前20%的才算是有效數據。二八法是抓重點分析,適用於任何行業。找到重點,發現其特徵,然後可以思考如何讓其餘的80%向這20%轉化,提高效果。
一般地,會用在產品分類上,去測量並構建ABC模型。比如某零售企業有500個SKU以及這些SKU對應的銷售額,那麼哪些SKU是重要的呢,這就是在業務運營中分清主次的問題。
常見的做法是將產品SKU作為維度,並將對應的銷售額作為基礎度量指標,將這些銷售額指標從大到小排列,並計算截止當前產品SKU的銷售額累計合計占總銷售額的百分比。
百分比在 70%(含)以內,劃分為 A 類。百分比在 70~90%(含)以內,劃分為 B 類。百分比在 90~100%(含)以內,劃分為 C 類。以上百分比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
ABC分析模型,不光可以用來劃分產品和銷售額,還可以劃分客戶及客戶交易額等。比如給企業貢獻80%利潤的客戶是哪些,佔比多少。假設有20%,那麼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就知道要重點維護這20%類客戶。
漏鬥法即是漏斗圖,有點像倒金字塔,是一個流程化的思考方式,常用於像新用戶的開發、購物轉化率這些有變化和一定流程的分析中。
上圖是經典的營銷漏斗,形象展示了從獲取用戶到最終轉化成購買這整個流程中的一個個子環節。相鄰環節的轉化率則就是指用數據指標來量化每一個步驟的表現。所以整個漏斗模型就是先將整個購買流程拆分成一個個步驟,然後用轉化率來衡量每一個步驟的表現,最後通過異常的數據指標找出有問題的環節,從而解決問題,優化該步驟,最終達到提升整體購買轉化率的目的。
整體漏斗模型的核心思想其實可以歸為分解和量化。比如分析電商的轉化,我們要做的就是監控每個層級上的用戶轉化,尋找每個層級的可優化點。對於沒有按照流程操作的用戶,專門繪制他們的轉化模型,縮短路徑提升用戶體驗。
還有經典的黑客增長模型,AARRR模型,指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ral,即用戶獲取、用戶激活、用戶留存、用戶收益以及用戶傳播。這是產品運營中比較常見的一個模型,結合產品本身的特點以及產品的生命周期位置,來關注不同的數據指標,最終制定不同的運營策略。
從下面這幅AARRR模型圖中,能夠比較明顯的看出來整個用戶的生命周期是呈現逐漸遞減趨勢的。通過拆解和量化整個用戶生命周期各環節,可以進行數據的橫向和縱向對比,從而發現對應的問題,最終進行不斷的優化迭代。
用戶路徑分析追蹤用戶從某個開始事件直到結束事件的行為路徑,即對用戶流向進行監測,可以用來衡量網站優化的效果或營銷推廣的效果,以及了解用戶行為偏好,其最終目的是達成業務目標,引導用戶更高效地完成產品的最優路徑,最終促使用戶付費。如何進行用戶行為路徑分析?
(1)計算用戶使用網站或APP時的每個第一步,然後依次計算每一步的流向和轉化,通過數據,真實地再現用戶從打開APP到離開的整個過程。
(2)查看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路徑分布情況。例如:在訪問了某個電商產品首頁的用戶後,有多大比例的用戶進行了搜索,有多大比例的用戶訪問了分類頁,有多大比例的用戶直接訪問的商品詳情頁。
(3)進行路徑優化分析。例如:哪條路徑是用戶最多訪問的;走到哪一步時,用戶最容易流失。
(4)通過路徑識別用戶行為特徵。例如:分析用戶是用完即走的目標導向型,還是無目的瀏覽型。
(5)對用戶進行細分。通常按照APP的使用目的來對用戶進行分類。如汽車APP的用戶可以細分為關注型、意向型、購買型用戶,並對每類用戶進行不同訪問任務的路徑分析,比如意向型的用戶,他進行不同車型的比較都有哪些路徑,存在什麼問題。還有一種方法是利用演算法,基於用戶所有訪問路徑進行聚類分析,依據訪問路徑的相似性對用戶進行分類,再對每類用戶進行分析。
以電商為例,買家從登錄網站/APP到支付成功要經過首頁瀏覽、搜索商品、加入購物車、提交訂單、支付訂單等過程。而在用戶真實的選購過程是一個交纏反復的過程,例如提交訂單後,用戶可能會返回首頁繼續搜索商品,也可能去取消訂單,每一個路徑背後都有不同的動機。與其他分析模型配合進行深入分析後,能為找到快速用戶動機,從而引領用戶走向最優路徑或者期望中的路徑。
用戶行為路徑圖示例:
用戶留存指的是新會員/用戶在經過一定時間之後,仍然具有訪問、登錄、使用或轉化等特定屬性和行為,留存用戶占當時新用戶的比例就是留存率。留存率按照不同的周期分為三類,以登錄行為認定的留存為例:
第一種 日留存,日留存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幾種:
(1)次日留存率:(當天新增的用戶中,第2天還登錄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2)第3日留存率:(第一天新增用戶中,第3天還有登錄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3)第7日留存率:(第一天新增用戶中,第7天還有登錄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4)第14日留存率:(第一天新增用戶中,第14天還有登錄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5)第30日留存率:(第一天新增用戶中,第30天還有登錄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第二種 周留存,以周度為單位的留存率,指的是每個周相對於第一個周的新增用戶中,仍然還有登錄的用戶數。
第三種 月留存,以月度為單位的留存率,指的是每個月相對於第一個周的新增用戶中,仍然還有登錄的用戶數。留存率是針對新用戶的,其結果是一個矩陣式半面報告(只有一半有數據),每個數據記錄行是日期、列為對應的不同時間周期下的留存率。正常情況下,留存率會隨著時間周期的推移而逐漸降低。下面以月留存為例生成的月用戶留存曲線:
聚類分析屬於探索性的數據分析方法。通常,我們利用聚類分析將看似無序的對象進行分組、歸類,以達到更好地理解研究對象的目的。聚類結果要求組內對象相似性較高,組間對象相似性較低。在用戶研究中,很多問題可以藉助聚類分析來解決,比如,網站的信息分類問題、網頁的點擊行為關聯性問題以及用戶分類問題等等。其中,用戶分類是最常見的情況。
常見的聚類方法有不少,比如K均值(K-Means),譜聚類(Spectral Clustering),層次聚類(Hierarchical Clustering)。以最為常見的K-means為例,如下圖:
可以看到,數據可以被分到紅藍綠三個不同的簇(cluster)中,每個簇應有其特有的性質。顯然,聚類分析是一種無監督學習,是在缺乏標簽的前提下的一種分類模型。當我們對數據進行聚類後並得到簇後,一般會單獨對每個簇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得到更加細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