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見論證方法有哪些
演 繹 法
根據已知的一般性原理、原則,推斷證明某個具體的論點。(一般→個別)
———— 例句 ————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泰山還要重的。
歸 納 法
舉出許多事實,經過歸納,證明一個一般性結論。(個別→一般)
———— 例句 ————
滴水有恆,能穿透有來頭;繩子有恆,能鋸斷木頭;海浪有恆,能沖垮堤岸。所以恆心是成功的必備條件。
分 析 法
對所論述的問題進行剖析、分解,以揭示論點與論據之間的內在聯系。
———— 例句 ————
帝國主義爭奪中國一迫切,帝國主義和整個中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相互間的矛盾,就同時在中國境內發展起來,因此就造成了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一天天擴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戰,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就日益發展起來。
反 證 法
揭露和批駁對方的謬誤,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從而樹立起自己的正確觀點。
———— 例句 ————
言多必失,禍從口入。話過多,把自己底牌亮出,讓自己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地位,暴露自己的隱私與弱點,陷入被動的境地,極易破財。所以話多不是金。
類 比 法
用與論點在本質屬性上基本相同或相似,且又知道其結果的事物做論據,通過類比證明論點。
———— 例句 ————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綉,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梁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兔狐狸者也,此猶梁肉之與糟糠也;荊有長松文梓榆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
引 證 法
以理論性論據證明論點。
———— 例句 ————
在人類的語言中,有一個最神聖、最崇高、最永恆、最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具有不朽的價值的詞,那就是祖國。文天祥過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想到的是祖國;岳飛發出「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的豪言時,想到的是祖國;譚嗣同面對刀俎,引頸就戮時,面不改色,「我自橫刀向天笑」,他想到的還是祖國。
歸 謬 法
先假定對方的論點是正確的,以之為前提,進行合乎情理的引申,得出一個十分明顯而荒謬的結論,從而駁倒對方的觀點。
———— 例句 ————
赫爾岑是俄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有一次參加一個晚會,晚會上演奏的輕佻音樂使他非常厭煩,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釋:「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爾岑反問一句:「流行的樂曲就是高尚的嗎?」
主人聽了很是吃驚:「不高尚的東西怎麼能夠流行呢?」
赫爾岑笑著說:「那麼,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比 喻 法
用人們容易理解的具體事物或道理,來解釋較為深奧的事物或道理,但不能作為直接論證。
2. 有什麼論證方法
《普通邏輯學》說:
常用的論證方法有:「引證法」、「反證法」、「歸謬法」、「選言證法」、「分解法」、「例證法」、「類比法」和「喻證法」。
論述一:引證法
引證法,又稱「直接演繹法」,它是引用一些已為人們認同的真實判斷,運用演繹推理形式從論據直接確立論題的真實性或虛假性的論證方法。
引證法是論證中最常用的方法。
例如,「馬克思主義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准。因為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告訴我們:真理的標准只能是社會實踐;而馬克思主義本身不是實踐,而僅僅是實踐的產物;所以,馬克思主義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准」,這個簡單的論證運用的是第二格AEE式三段論,雖然論據只有兩句話,但邏輯性很強,因為三段論是必然性推理,而論據的真實性也是無可懷疑的。
引證法的一般模式是:
提示:上式中a,b等是作為論據的判斷;「>」表示由這些論據可以邏輯地推出p。
除了「三段論」外,引證法經常運用的推理形式還有「假言推理」等。
權威的言論常常是人們引用的論據。對權威要做具體分析,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科學、學術上的權威,由於有豐富經驗和真知灼見,他們的言論對我們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但一種觀點之所以是真理,是因為它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是因為它是權威說過的。因此,對任何權威都不能盲從,權威也會犯錯誤,尤其是在他們不熟悉的領域。
論述二:反證法
反證法是通過證明與論題相矛盾的論斷為假,然後根據排中律確定論題為真的論證方法。
例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因為旗幟問題至關重要,如果我們丟掉這面旗幟,實際上就是根本否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已被實踐充分證明了的正確路線,就是要放棄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是全黨、全國人民絕對不會同意的」。
反證法的一般步驟是:
第一步:設立反論題——要證明一個論題「p」為真,就先假定一個與「p」相矛盾的判斷「非p」為真。
第二步:歸謬推演——從反論題出發,加上其它明顯為真的判斷,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明顯虛假的結論「q」來(如果非p,那麼q)。
第三步:證明反論題為假——運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否定後件式,由「q」為假,可以必然推出「非p」為假。
第四步:證明論題為真——根據排中律,「p」和「非p」不可同假,「非p」為假,「p」就必然為真。
上述步驟的基本模式是:
從思維過程分析,反證法總要有上述四個步驟,但在反證法的語言表達中,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些過程。
例如,上例就省略了第三、第四步的語言表達。
反證法是一種常用的間接論證方法。
論述三:歸謬法
歸謬法是一種常用的反駁方法。
這種方法由被反駁的判斷(對方的論題或論據)合乎邏輯導出一個荒謬的結論,從而揭露它的虛假性。
例如,「逆境有利出人才」的命題,不但經不住事實(歷史的和現實的)檢驗,而且也經不住邏輯的推敲。試想,如果「逆境有利出人才」的命題能夠成立,那麼我們為了造就更多更好的人才,就應該為青少年去創造「逆境」了,如此推演下去,「改善辦學條件」、「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不都反而不利出人才了嗎?真是荒謬之極!
歸謬法的一般步驟是:
第一步:要證明一個論題「p」為假,就先假定「p」為真。
第二步:從「p」出發,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明顯虛假的結論「q」。
第三步:運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否定後件式,由「q」為假,必然推出「p」為假。
上述步驟的基本模式是:
歸謬法所使用的主要推理形式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後件式,這是它與反證法相同之處。它們的不同之處是:反證法的目的是確立「p」為真,而歸謬法的目的是為了確定「p」為假;反證法在運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得出「非p假」的結論後,還要根據排中律推斷「p」為真(盡管在語言表達中這一步可以省略),而歸謬法在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得出「p假」的結論時,就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
3. 探討文學的跨文明互補與融會可以從哪些具體研究途徑入手
我們要在異質性的基礎上求得互補,進而達到某種總體性,將不同文明的文學共冶一爐,融會貫通,探索異質文化與文學的共同文學現象與規律,並進而建構起具有更大闡釋能力的世界性和全球性理論框架。異質文明間的互補和融會,是比較文學跨文明研究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比較文學在新的發展階段注重異質性研究的必然結果。對於不同文學之間的這種互補和融會,跨文明研究提供了以下幾種具體的研究途徑:歸類法、附錄法、引證法、混用法和融合法。具體如下:
歸類法:在文學的比較研究中採取歸類的方法,也即站在總體文學的高度,將異質文明中的文學現象加以類分,並歸結為若干理論問題,加以對比研究,進而達到特定的融合。曹順慶《中西比較詩學》一書就是採取這一方法進行研究的成功範例。
附錄法:我國著名學者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龍創作論》就很典型地採用了這種方法。這種方法在研究某種文明體系的文學問題時,以「附錄」的形式將不同文化背景中可以與此問題相類比的對應文學觀念列出,以進行對比辨析。通過「附錄法」,不同文明體系的文學觀念一並呈現出來,在一個宏闊的視野中,正文部分對特定問題的論述詳盡深入,附錄所列內容全面而清晰,這為我們比照不同文明文學提供了便利,也利於我們在較高層面上探尋共通的文學規律。
引證法: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和《管錐編》中所採用的「引證法」也是文學在研究異質文明之間互補與融會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研究文論時,「引證法」要求我們以某種文論的研究為主,而在研究過程中,將不同文明體系與此相關的例證和理論論述加以引證,從而把異質文明中的文論融為一體。
混用法:將不同文學的各種觀念、范疇、術語等匯於一處,熔鑄成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這種異質融會的途徑打通了不同文明體系的文學之間的「隔」,它不分古今與中外,將各種文學觀念和理論融會到一個體系之中。朱光潛先生在其《詩論》中就大膽地嘗試了這種方法。
融合法: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將詩、畫、書法、音樂和建築等各種藝術門類融為一體,從具體作品欣賞和分析入手,雜糅中西而又以中國詩學精神的剖析為主,揭示出文藝審美活動中具有本質特徵的東西,也成為觀照異質文明互補和融會的一種有效途徑。
轉自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