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班化教育的課堂教育策略有幾點
一、主體化參與策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自覺性,讓學生自主學習。
人的發展最根本的是主體發展。人的主體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活動是人的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機制,也就是說人的主體性是活動生成,在活動中發展的。
活動教學研究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和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在各項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幹,在實踐的基礎上培養理解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學生是活動教學的主體,活動教學策略的制定,內容的確立,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年齡特徵,在活動教學實踐中,只研究和把握住學生的特點,才能因材施教,切實富有主體性。
參與教學的策略,重點是在小班的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意識,這種參與是一個積極而有貢獻的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運用參與教學的策略上,要把握住兩個操作步驟。1全員參與。2主動參與。教師在教學中,想方設法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景,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話敢說,有疑能質,樂於參與,同時重視對學生參與程度的指導,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注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他們主動發展。如:一位七年級的小班實驗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看雲識天氣》一課之後,為擴大學生的參與度,教師設計了組織學生進行參與活動的題目,讓學生看雲,看到什麼?想到什麼?用文字或語言展現出來。學習了《風箏》後,讓學生自己設計製作風箏,或設計一場有意義的游戲。將游戲方案在班級宣講,選最佳方案,開展游戲,最後寫成文章。
實踐證明,參與策略的實施,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他們在發散性思維活動的鍛煉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創設自由討論甚至爭論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小班化教學非常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鼓勵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見解,學生在課堂上開展熱烈的討論甚至激列的爭論,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同時也培養了創造性思維:由於學生額少,教師不用擔心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每堂課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
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具體實施:
(1) 會預習。具體包括:會藉助教材、工具書以及聯系實際自學,會將感覺精彩或有疑問的標注在書上,會利用各種媒體收集資料。
(2)會提問。一是質疑,對不理解(思想內容)、不了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知識)的詞句質疑,對老師、同學的觀點質疑;二是以提出問題的形式自己制訂學習目標,可以圍繞課題、圍繞課文內容、圍繞中心、圍繞藝術技巧、圍繞思路等展開,以疑促思、促學。
(3)會討論。從自主學習的策略來看,這是指學生參與討論的能力。具體包括:會積極主動地發言,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觀點,會吸取同伴的有益觀點及時修正自己的認識。
(4)會一些具體的、針對性強的學習方法。如怎樣記、算.說.寫等等。具體的學習方法是很多的,教師不僅可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也可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尊重學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學習方法,因為只有當學習方法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習慣時,才能發揮其作用。
(5)會反思。會總結和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找出自己學習上尚存的不足,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
二、合作化互動策略,主要是生生互動。
互動教學策略,在小班化課堂教學改革中,它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班級群體效應,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投入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再獨自站講台,讓學生也有上台講解的機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使學生有成功的體驗,有提高學習成績的成效。促進了多角度的交流,起到相互補充的作用。
為打開師生交流的局面,教師想方設法改善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人際關系,開發課堂教學交往的潛能。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人,在師生互動的基礎上,挖掘生生互動的潛力,向課堂教學要質量,運用開放型、交往型、體驗型方式,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通過進行小組學習、組際交流、組際互查、組際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生生互動的參與熱情。教師具有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啟發學生在交往中引起爭論,激活思維、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加深理解,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只有充分利用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夥伴式」的學習方法,才有利於學困生的轉化。更好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其特點是生生交流頻率加快,學生之間相互碰撞增多,不僅能增強教師對學生問題的發現,還可激發教師的靈感,使教師積極鑽研,在實驗過程中,改變注入式的教學方式,注重能力的培養,發展認知水平。對學生來講,教學中互動策略的運用,尊重和調動了他們的主動性。形成了活而不亂、動而有序的課堂教學局面。實踐證明,通過生生互動,學生真正建立起對問題進行研究的責任,從而產生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怎樣指導學生合作學習? 在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時,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具體實施的。
(1)會組織。對學生而言,這是合作學習應首要解決的問題。沒有組織的學習,會使課堂變得嘈雜而又散漫。在剛開始實施合作學習時,教學生如何與同伴一起學習,如選擇學習的內容、學習的順序、學習的方法,注意照顧到全體等等。一般而言,班內總有部分學生組織能力較強,教師當然可最大程度發揮這些同學的才幹,但如果總是委重任於這些同學,那麼,其他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必然受到影響,以至於最終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因此,在實踐中,採用學習組長輪流擔當的方法,真正讓每一個同學都有鍛煉的機會,真正使自主與合作互相促進。
(2)會協調。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以下兩種相反的情況:問題簡單時,學生搶著參與,以至於學習秩序混亂,此時,就需要教會學生「謙讓」;問題有難度時,即使有個別同學能回答,但受從眾心理支配,也不敢開口,此時就要教會學生「自告奮勇」。做到了「謙讓」和「自告奮勇」的矛盾統一,就能協調學生間的學習關系,小組合作學習才能有序而高效。
(3)會幫助。合作學習的優勢之一便是互幫互學,互相促進。首先要教育學生「願幫助」,其次是「會幫助」。在自然狀態下,小學生的所謂幫助即簡單地把答案告訴對方,要指導學生盡量避免這種弊端,從老師啟發、輔導同學的行為中得到啟發,依據實際情況幫助同伴。
(4)會評價。合作學習時,由於缺少了教師的直接指導,學生的學習較易「走過場」,流於形式,此時,教會學生評價同伴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包括:討論時的評價(學會贊同、反對、補充);作業時的評價(同學間互相批改作業)。
三.教育均等.充分.個性化落實策略。
小班化教育避免了傳統大班額不能充分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無法照顧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弊端,在小班,人的主體性更能得到體現,人的素質和個性化發展更能得到充分的培養。由於每班只有30人,每個學生受到的教育資源程度、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與機會都大大提高。
人性化得到最好發揮。小班教學空間和環境的設計變得更加精緻,從教室前後空間的利用到學生課桌椅的設計和組合,都變得豐富起來。小班教室里專門配備了鋼琴、多媒體計算機、錄音機、幻燈機、影碟機、電視機等,並開發了與教學相配套的教學軟體,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優質的教育提供了物質保障。30個學生每人使用可升降的單桌獨椅,可隨時根據教育教學和教學能力發展的實際需要,採用「秧田型、馬蹄型、圓桌型、丁字型」等座位形式,學生可以是小組團團座,也可以是全班團團坐,還可以是師生團坐在一起。師生可以面對面地交流,省去了提問、點名的時間,增加了思考交往的時間,構成了多向交流的布局。教室里不再有高高的講台,老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屏障沒有了,縮短了師生的空間距離,充滿情感魅力的老師更加平易近人,課堂上老師隨意穿行於學生中間,和學生「打成一片」,或親切指導,或扮作學生坐於學生中間,或參與學生熱烈討論,對個別存在學習障礙的學生,老師甚至手把手地教……縮短了師生的心理距離,增加了師生互動和學生交流的頻率,營造一種積極、健康、向上、民主、融洽的教育教學氛圍。
根據現代化、動態化、溫馨化、益智化的原則,小班建立了立體的科學教育環境。教室四周規劃為"圖書角"、"益智角"、"生物角"等。教室牆壁由師生共同設計、共同布置,分成多個板塊。班級每人一個儲物櫃,每人一個"信息袋",從學生的生理、心理、學習、習慣等各個方面記錄了學生的成長軌跡,努力使小班真正成為每個孩子愉悅身心的樂園、催人奮進的學園、溫馨如潮的家園和陶冶性情的花園。
單純的人數減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於實現以人為本,充分開發每各學生的潛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像服裝的量身裁衣一樣,為小班的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制定適合他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充分體現教育的均等性、主體性、充分性和合作交往原則。對每一位學生實行等距離教育,讓學生充分處於活動的中心地位。課堂教學是師生間、同學間彼此溝通,培養學生社會合作交往能力的生活場所。
小組學習是小班教學中經常採用的一種組織形式。首先,對組員構成的研究。在小組分組中大多採用異質分組合作學習。根據不同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個性差異入手,把全班同學分成好、中、差。分組時,均衡配置。每個小組學生在學習基礎、能力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同,男女混編,並根據學習需要,內容需要以及活動中小組活動實際狀況及時調整,以確保小組活動始終處於良性發展狀況,符合教學發展需要。小組教學一般有3種形式:分組討論、分組操作、分組交流。教學進程:有步驟提出問題---個體自學-----自願結合、互幫互學------小組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展開全班范圍的討論與交流------學生互評。同時又培養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合作學習小組:目標的相互依賴、獎勵的相互依賴、角色的相互依賴、資料的相互依賴、身份的相互依賴。如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是在課堂內詳盡的講解字的音、形、義。而是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個個輪流拼讀,互相幫助,然後積極開動腦筋,擔當小老師,就生字的音、形、義提出幾個問題。幫助大家一起來記住生字。這樣的學法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師生的角色互換,學生反客為主,學得生動活潑。平時隨時可見,四人小組一起看課外讀物,一邊交流。一起練習口算。合作意識明顯加強。競爭是現代人才必備的條件之一,從小樹立競爭意識,終身有用。我們提倡團隊競爭,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在美術教學拼貼秋天景色的一課中,教師把學生分成七個小組,在小黑板上編幟七幅美麗的秋景,拼貼,結束讓學生評出哪一組最能體現秋天的特徵,哪幅畫做工最精緻,哪幅畫最有特色,從不同的視角來評價,從評價中既體現小組間的競爭,同時體現評價,審美的多元化。同事要求教師要精選小組討論學習的問題,對教學順序和內容進行匠心獨到的設計,讓學生在小組中能夠努力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使其重新組合、遷移,在認知的道路上開拓前進,直到解決問題或悟出規律,要給予學生較充分的時間,不能一晃而過,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有表達的機會。
要深入研究、改善分組方式,對小組學習加強指導,真正實現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小組圍坐為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兩者之間並非可以簡單地劃等號。要實現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學習,還需要深入研究、改善小組的分組方式。學生之間在智力類型、認知風格、性別與個性特徵等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如何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對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學生之間的感染和影響達到最好效果,這也是一個值得深人研究的問題。目前看來,對小組進行動態分組、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異質性等做法是比較好的改善分組方式的做法。此外,加強 對小組學習的指導,教會學生合作學習的步驟與方法,如如何發言,如何交流,如何討論,如何歸納,如何相互評估,如何參與集體競爭,如何調節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等,也是在分組教學中實現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分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深入到學生的小組學習中去,掌握每組同學的學習狀況,適時給予針對性的指導,促進小組學習。在分組教學中,最忌諱的就是教師沒能深入學生的小組學習,站在旁邊袖手旁觀,或象徵性地在幾個小組之間走一走,這種情況下的分組教學,即使小組中學生討論得再熱烈,也是徒有虛名的。只有教師在分組教學各個環節中的主導作用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小班中分組教學這一主要教學組織形式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⑵ 如何有效組織小班化教學
近年來隨著出生人口銳減、農民工子女隨親進城就讀,農村學校的生源出現了自然的萎縮,很多農村學校形成了十幾個學生甚至幾個學生的小班。在這種被迫自然「小班化」的形勢下,如何實施好「小班化」教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值得我們去探討、去研究。
一、「小班化」教學的優勢
由於人數的減少,班級教室空間顯得很充足。教師可根據具體人數,充分尊重學生志願的前提下,可以自願組合,可以自由搭配,可以隨時變更。教室的布置由學生自己設計,如課桌擺放可採取圓桌會議室式,把課桌圍在一起,放在教室中間。教室內還可以設計一個簡易的書櫃作為小圖書館。這樣就把教室變成了學生的樂園,寬松、安逸、清靜、獨特。
教學方法的改變。由於空間的變化,教師融於學生中間,角色變了,授課的方式也改了。課堂上教師可以對小組和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可以有針對性地關注到每名學生,教學環境民主寬松。在這樣的課堂上鼓勵學生小組學習、合作學習、互相競爭。每個學生都受到教師的有效關注,掃除了心理障礙和學習障礙。而且作業是面批,問題是面講,大家學習得非常開心。
課餘生活豐富了小班生活,減輕了教師課內的壓力,能騰出精力來大力開展課外活動,可以有組織地感受自然,能激發同學們熱愛自然、熱愛家鄉、享受生活。
二、「小班化」教學的組織形式
小班化教學的組織方式,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形式將傳統單一的「秧田型」
變為「馬蹄型」、「品字型」、「口字型」、「U字型」等。討論、實驗等採用「風車型」、「餐桌型」,游戲、表演等採用「馬蹄型」、「口字型」、「U
字型」;操作、競賽等採用「餐桌型」、「品字型」、「U
字型」;考試時採用原有的「秧田型」。而且每個小組都安排老師的座位,方便老師參加學生的學習活動,拉近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
改變原來課堂教學的人際關系,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增加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密度,促進學生個體潛力的發揮,培養學生之間團結互助與協作精神。
三、「小班化」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模式
課堂教學方法的改變,教育管理模式的改變,教育教學的氛圍更加寬松和諧,更有利於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綜合性實施,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間的人際交往密度和頻度提高,情感交流的機會,從而大大增強了教師對學生的人格影響力、學校生活的親和力和集體的凝聚力。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
(1)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到課堂上的每一位同學,做到課堂上無旁觀者、無教學「死角」。
(2)通過同質分組,異質分組等形式,培養學生交往的技能及分享、合作的態度。
(3)了解學生個體的智力情況、情感狀況、個性特點和認知風格等,探索小組討論、個別學習、全班活動相結合的有利於學生溝通、交往的教學方法。
(4)改變傳統的幾何圖形排列的課桌椅方式,根據教材的內容,採用小組形、圓桌形等多種有利學生和老師之間互動的課堂形式以適應教學方法的改變。
四、小班化課堂教學具體模式:四六三課堂教學模式
「四」是指:預習、展示、預展、反饋四種課型,也可理解成自主學習、互助合作、展示提高和達標鞏固四種方法。
「六」是指:課堂操作主要流程有情景(復習)引入、確定目標、預習交流、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六個環節,可相互穿插、相互結合
(1)情境引入。主要指課的導入,可採用問題情境、復習舊知識、回顧上節課內容等方法引入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目的,增加引入的趣味性。
(2)確定目標。每節課要有具體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具體,可操作性強,課堂上通過適當的形式(板書、口述、多媒體)
將目標展示出來。
(3)預習交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向學生出示預習提綱,學生在獨立思考、個人自學的基礎上,不會的問題可向對子、組員、老師請教,然後組長組織本小組的成員統一交流,形成共識。此環節要注意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對重點知識、易錯知識點做好標記,課下用情境引入。主要指課的導入,可採用問題情境、復習舊知識、回顧上節課等方法,引入雙色筆整理到預習本上。
(4)展示提升。是對基礎知識的拔高延伸,課堂展示時即所謂的「大展示」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展示內容要精心挑選、設計,一般理科按專題,文科按大段或板塊進行,大展示是基礎知識上的拔高,不能再以展示基礎知識部分為主,要以展示不同類型、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內容為主。
第二,大展示要以小組為單位解答,各組派代表(一般不是組長)到黑板前講解,不到位的先由本組內補充然後其他組可點評、補充。展示完後教師、學生可做點評,也可反問、追問,讓學生探究深層次問題第三,學生展示時對教師的要求:①及時點評、評價;②發現學生閃光點並給予賞識、鼓勵;③做到「一看二聽」,看學生的投入度,調控參與人數,聽學生講解是否到位,語言
是否規范,聽學生點評及時追問。
第四,展示時追求三個結合:口頭表達與筆頭練習相結合;動與靜結合;展示提升與小對子反饋鞏固相結合
(5)穿插鞏固。是對展示內容的反饋鞏固 , 可對子間進行也可重點鞏固外組學生展示內容。步步高論文發表網,經濟勵志打造論文範文格式最完整、管理職稱論文範文最詳盡的論文資源網站。為廣大需要職稱評定,經濟論文快速寫作的客戶提供有效參考。
(6)達標測評。(課堂小結)對本節課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檢測。
「三」是指:每堂課學生的學習都要經過自主、合作、提高三個階段。也是「三個一」辦學理念的體現。
五、小班化課堂學習新特點
在小班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明顯呈現出以下鮮明特點:
(1)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學習。學生在小班化的課堂學習中,學生的得到培養。
互動品質的培養,為學生綜合性學習能力的提高帶來質的幫助。
(2)學生在信息開發中探究學習。學習中強調對課本的開發性理解,對背景性材料的處理應用,在信息材料中把握學習的主題,都體現了引導學生應對復雜的信息材料,對學生善於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六、課堂出現新變化
課堂人際互動明顯增多。原來以師—生交流為主,明顯轉變為師——生、生——生多向互動,個體之間、團體之間、個體與團體之間、個體自我心靈之間交流頻繁,更加自然。
課堂信息流動多向化。課堂中的信息流向隨著人際互動的增多也變得更為復雜化,信息在 10 人左右范圍內傳遞更為便捷,單位時間的流量也相應增大,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取的信息量明顯增加,課堂的知識容量、思想容量隨之增加,課堂的學習更有效率。
課堂的「學堂化」特徵更趨明顯。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課堂真正變為了學生自己參與體驗探究學習的「學堂」。在小班課堂教學里呈現出了「六多」現象:學生發言的人數多、實踐的時間多、合作的機會多、接受的個別輔導多、獲取的反饋信息多、得到的認可和欣賞多。
⑶ 什麼是小班化教育
在近十年來,「小班化教育」的實驗一直被我國教育學家們所關注。小班化教育,20世紀70年代起源於美國,有關資料表明發達國家小學班額平均人數為:美國24人、加拿大20人、日本30人、德國23人、法國23人、荷蘭25人等,由此可見,小班化教育是發達國家都十分推崇的一種教學模式。世界最大的獨立測試機構「美國教育測驗服務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員發現,小班化教育確實有助於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隨著我國的小學教育從過去的數量擴張型轉為質量提高型,小班化教育也已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發展趨勢。隨著我國人口政策的落實,我國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小學新生的入學率也步入了低谷狀態,從客觀上講,為了使小學教育質量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相匹配,從現在開始,我國也應該著手小班化教育的實施。因為這種教育管理模式,有利於發揮班級授課的優勢,又能兼顧個別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得學生人均受教育的機會更為均等,從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班型縮小了,有利於教師進行有效的班級管理。與成人相比,小學生的自製力較弱,而好奇心較強,課堂上的紀律一直是教師頗為頭痛的問題,人數減少了,課堂上教師管理紀律的頻率降下來了,留下充裕的時間可以更多地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
另外,這樣還有利於學生的德育方面的提高,學生的數量減少便於教師及時地了解學生的變化,從而能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最為重要的事,這樣有利於教師抽出更多的時間,關心學習和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使這部分學生重拾信心,使他們也能得到有利的發展。小班化教育減少了教師的作業批改量和家訪的總量,使教師有更為充足的時間進行教研活動,也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增進師生了解,改善師生關系,使教師更容易帶著積極的情緒進行教學,從而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⑷ 什麼是小班化教學怎樣操作
小班化」教育是以提高每一個學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為目標指向的教育。它的核心內涵分三個層面: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小班——教育組織的一種空間形式。其基本內涵是指較少容量的教學班的學生數量。小班教育——教育活動的組織方式。即在小班條件下開展教育活動的組織方式。相對大班教育,其具有以下特點:教與學個體可支配的時間與空間大大拓展;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活動密度、強度和效度得到提高;師生人際接觸、互動交往機會增加;學生個體享用教育資源和教學關愛的均值遞加;教育教學內容、方式、技術、過程等隨之發生相應動態演變。「小班化」教育——在一定的教育價值論支配下實施小班教育的過程。即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指導下,運用適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學內容、方法、技術等,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交往、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實現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的過程。小班化教育過程的重心由教師主體轉向學生主體,一般而言,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縮小班級規模。一個班級通常控制在30人左右。
(2)改變教室空間格局。在各地開展的小班化教育實驗中,教室環境的設計和創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課桌椅的布置,一改過去那種簡單的秧田型,而採用馬鞍型、品字型、周邊型等多種形式。同時在教室中配置了圖書架、玩具、體育器材等設施。
(3)強調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確立以育人為本的思想,把學生視為一個個具有獨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識積累、興趣愛好等不同特點且客觀上存在差異的人。這種教育觀念的變化導致學校從教育目標、課程、教學到評價的整體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