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專門方法論四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聯系實際闡述原則的運用和效果。
高三政治—哲學常識主要原理與方法論
★(辯證)唯物論★
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②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2.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②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1)一切從實際出發(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3. 規律的客觀性原理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4.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關系原理
:<1>尊重客觀規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 <2>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類各項成功的活動都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合。如農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神舟飛船的成功發射,衛星成功發射、科學上探索發現、各種工程的興建等等。
★(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不能把主觀聯系強加給事物。
: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應用這一原理, 說明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處理好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經濟與教育、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說明當前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強,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要處理好速度、質量和效益的關系。
2.因果聯系原理
:唯物辨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這就要求我們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善於總結、善於反思找原因,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驕傲是原因,進步、落後是結果。要未雨綢繆、趨利避害。總結經驗教訓,發揚成績、或避免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
3.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1)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2)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3)整體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著眼,又要搞好局部;說明在我國的改革和建設這些重大問題上,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說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中央的權威,又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2>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3>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看待一個人應當堅持變化發展的觀點;說明我國的改革事業是新事物,要用創新精神擁護和支持改革,積極投身到改革事業中去;說明要用發展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認識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5.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處理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的關系;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貫徹鄧小平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說明在我國經濟生活中,要正確處理市場與宏觀調控、速度與效益、效率與公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產與消費、經濟與教育、經濟與人口、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等矛盾;說明在我國政治生活中,要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統一。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質的事物,不同的地區狀況所走的路子不相同。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在這個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特殊性。在這個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普遍性。
:這一原理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原理也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即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結合起來。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說明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徵和基本原則,如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共產黨的領導等,又要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說明鄧小平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的辯證統一。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的存在與發展規定次要矛盾的存在與發展。次要矛盾反過來也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與解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兩點論和一點論的統一;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二者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質。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我國現階段,要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說明對待股份制,不能籠統地判定它的性質,國家和集體控股,股份制就有明顯的公有性質;說明實行「一國兩制」以後的中國,國家的主體是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我國的國家性質仍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說明我國絕大多數黨員幹部是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這是主流,但是也確有極少數黨員幹部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所以要加強廉政建設。
10.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
:<1>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2>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3>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又要進一步擴大開放,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說明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要靠自身努力,同時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說明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在條件的作用。
11.量變和質變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3>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1>堅持適度原則,控制量變的限度<3>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3>要重視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對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視量的積累,促成飛躍,而對於某些事情則必須堅持適度原則,防止盲目蠻乾的思想和行為;說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幹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才能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有進有退,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提高國有企業的活力也體現了上面的原理。
12.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說明要站在發展的立場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進其發展壯大;說明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堅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滿懷信心地戰勝困難和挫折,向著正確的人生目標邁進。
★關鍵要點★
▲唯物論:
1.物質的概念: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放映的客觀實在叫物質。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質屬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有意識,意識的內容來自於客觀存在。
3.意識能動作用包括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和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兩個方面。
4.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觀因素:立場,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知識構成。
5.①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②為什麼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a.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b.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③怎樣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a.反對主觀主義;b.要堅持全面地、整體地、發展地看「實際」
6.主觀和客觀「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的實際,主觀和客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
7.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濕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二者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展開的。
8.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
▲聯系和發展(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的特徵):
1.聯系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才叫聯系。不是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聯系是客觀的,所以人們不能否認聯系,不能主觀臆造聯系。但人們可以改變條件創造條件,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2.「四面八方」橫向的聯系是指空間上一事物與周圍事物的聯系;「前後相繼」縱向的聯系是指時間上前後事物之間的聯系。
3.因果聯系兩個必備條件:一是先行後續,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4.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種情況是,某一現象在這一關系中是原因,在另一關系中則是結果;另一種情況是,在同一關系中,兩種現象互為因果。
5.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部分對整體的影響:部分會制約整體,關鍵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起決定作用。
6.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
7.發展是變化,但變化不一定是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進的進步的變化才是發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也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判斷新舊事物的客觀標準是看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
8.本質和現象的關系。區別:現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質是內在的,必須要經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聯系:現象是本質的表現形式,本質要通過現象才能表現出來,現象是規律的向導。
9.規律和規則、法律條文、規定的關系。(參考書本P76頁)
10.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含義及二者關系(參考書本P80頁)
▲矛盾(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為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對立是無條件的,而統一是有條件的。「統一「是指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相互轉化。
3.矛盾是客觀的,不能製造也不能消滅,但可以解決,解決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狀態轉化成緩和狀態,並不是消滅矛盾。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還在於它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6.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多數」與「少數」的關系。
7.認識事物的秩序: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矛盾轉化了,我們的工作中心也隨之轉移。
9.矛盾的主次方面轉化了,事物的性質也隨之改變了。
10.明確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重點、難點、易混點——切記!!!):
(1)深刻理解含義: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它強調的是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許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種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強調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把握關鍵性詞語:
a.主要矛盾常常用這樣的詞語:中心、關鍵、重點、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這樣的詞語:性質、本質、主流、方向、主體等。
(3)明確命題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適用於「辦事情」,解決問題。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怎樣集中力量找出問題的關鍵,抓住重點,解決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適用於「看問題」,認識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與弊、優與劣、功與過、長處和短處等方面,針對事物的性質作出評價與判斷,強調對這個事物當前狀況的認識。
▲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
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動力),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起加速和延緩作用,只能是影響。
2.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情況,一是數量上的增減會引起質變,二是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也會引起質變。
3.量變是在一定質的基礎上進行的,在一定范圍和限度之內不會發生質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
4.適度原則是要保持事物原有的性質,促成飛躍是要改變事物的性質。
5.質變不一定是發展,但發展一定是質變。
6.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7.唯物論與辯證法是統一的。辯證法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唯物論貫穿著辯證法的思想。
高二哲學下冊知識點總結
第一部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概念原理
第五課
概念: 1.人的自覺能動性 2.認識的根本任務 3.感性認識 4.理性認識 5.現象 6.本質 7.真象 8.假象 9. 真理 10科學理論 11. 分析 12. 綜合 13.合理想像 14. 創造性思維(創新)
原理
1、人的主觀能動性原理
[內容]:人區別於物的特點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包括三個方面:想、做、精神狀態。
[方法論]:充分而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要求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條件出發,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反對]:割裂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形而上學觀點。
2、 認識的根本任務原理
〔內容〕: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從現象和本質的區別看,認識了現象不等於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認識的程度和水平看,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認識的作用看,正確的理性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方法論〕:要提高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自覺性。
〔反對〕:只看現象不看本質或以現象代替本質,導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要麼一無所獲,要麼事與願違。
3、 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原理
〔內容〕: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在於: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系,是事物個別多變的東西,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本質則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聯系在於:二者緊密相聯,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
〔方法論〕:既要承認現象與本質的區別,也要看到二者的聯系,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反對〕:只看現象不看本質;以現象代表本質;看不到本質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否認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
4、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原理
〔內容〕: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區別: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可以憑借感覺器官直接獲得的,是較為膚淺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只能通過理性思維才能獲得,相對於感性認識來說更深刻更可靠。
聯系:二者都是認識,形式都是主觀的,內容都是客觀的,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到理性認識。
〔方法論〕: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要自覺地把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
〔反對〕:淺嘗輒止,滿足於感性認識,不能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5、 真理、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原理
〔內容〕:由於真理和科學理論的性質是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規律的正確反映,決定了它能夠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方法論〕:自覺追求真理,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
〔反對〕:克服錯誤思想意識的影響,與錯誤理論、謬誤進行堅決的斗爭。
6、客觀規律(條件)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規律(條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正視條件,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同時,人在規律(條件)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發揮有利條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條件的破壞作用,甚至創造條件變害為利),為人類謀福利。
〔方法論〕:既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正視條件,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同時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反對〕:割裂二者的辯證關系,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條件)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7、創造兩個必要條件認識事物本質原理
〔內容〕:要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前提是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第二,關鍵是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方法論〕: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付出艱辛勞動,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積累感性材料;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
〔反對〕:不肯付出艱辛勞動進行積累;不肯開動腦筋淺嘗輒止。
8、認識隨實踐不斷發展的原理
[內容]: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而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深度上認識要不斷深化,廣度上認識要不斷擴展,進程上認識要不斷向前推移,總之,認識要不斷向前發展。
[方法論]:要求深化、擴展、推移認識(發展認識),實現理論創新。
[反對]:把認識凝固化、僵化的觀點。
9、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原理
〔內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過程;綜合就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論〕: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
〔反對〕:只分不聯,或簡單機械相加、忽視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孤立片面看問題的形而上學錯誤。
10、為什麼要培養創新意識原理(合理想像和創造性思維)
〔內容〕:(1)含義:創新即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於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2)背景:21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
9月
Ⅱ 犯罪學流派有哪些流派,我只記得有自然學派,古典學派什麼的,各自主要的觀點是什麼
古典社會學派
古典社會學派(classical ciminal school),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期間,資產階級的領導地位不斷得到加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學派的觀點正是資產階級這種政治地位的反映和表現。這一學派的哲學基礎是功利主義和唯意志論。同時,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特別是自然法學派和社會契約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推動了古典社會學派的理論觀點。代表人物主要是貝卡里亞(cesare beccria,1738-1794,<<on crime and punishments>>1764)、邊沁(Jeremy benthem,,1748-1832)和費爾巴哈(paul johann anselm von feuerbach,1775-1883,被稱為近代刑法學之父)。
貝卡利亞通常被看作在刑法及其實施非常野蠻武斷年代裡獨具同情心的改良家。在《論犯罪與刑罰》中,貝把犯罪看作是對社會的傷害。指導和決定量刑的正是這種對社會的傷害,而不是罪行的直接被害人或抽象的君主。貝還認為,酷刑、死刑以及其他「非理性」的行為必須廢止,代之以快速的審判,如果定罪、則代之以仔細權衡的刑罰。貝主張在審判前要人道的對待被告人,給他們充分的權利和便利以便他們能為自己提供辯護證據。
邊沁作為一位激進的功利主義者,他將貝卡利亞的觀點應用到共同的情況中。蘇格蘭的戴維·休謨提出「最多數人享有最大幸福原則」,由通過他稱為幸福指數的准數學概念將這一原則准確化,計算被擴展到用來評估行為的好壞。邊宣稱,政府的基礎不是契約而是人的需要,滿足人的需要是政府存在的唯一正當理由。邊致力於將法律變為預防犯罪的一種有效和經濟的手段。和貝卡利亞一樣,他也認為刑罰是預防犯罪的唯一目的。而且,當刑罰帶來的惡大於樂或者同樣的樂可以通過較輕的苦來實現時,這樣的刑罰就顯得太「昂貴」了。主張刑罰的確定要使施加的痛苦大於犯罪行為可能引發的快樂。他的《道德與立法原則引論》(1789)中說「自然將人類置於痛苦和快樂這兩個至上君主的統治之中,只有它們才能指出我們應該干什麼,才能決定我們將要干什麼。」
總的來說,犯罪古典學派的主要觀點是:
1、「自由意志論」:犯罪出於人的「自由意志」,人選擇犯罪或不犯罪系由功利所決定;犯罪是人們個人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並非不可改變的個人特質或外部社會環境所決定。
2、「社會責任論」:基於刑罰的遏止犯罪目的,刑罰必須與犯罪損害的合法利益相適應;也就是「罪刑相適應理論」。反對徒然造成犯罪人痛苦的報應刑罰,主張刑罰的基礎在於行為對社會造成的現實損害,而不是可能的危險性。
3、「罪刑法定論」:法律必須是既定和明確的,不能由法官擅斷。
4、死刑應予廢止 同時監禁應更人道;
5、審判應盡可能迅速地進行。
犯罪人類學派
18世紀以後,隨著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集中、貧困、失業、流浪的人數激增,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特別是19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社會的犯罪,累犯和青少年犯罪猛增。按照古典學派觀點的解釋和處理已經變成無能為力的事情,在對古典學派的批判中,形成了犯罪人類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龍勃羅梭(cesare lomboroso,1836-1909,<<on criminals>>)及其學生費里(enrico ferri,1856-1928<<social criminology)和加羅法羅(faffaelle garofalo,1852-1943,<<criminology>>)。該三人又合稱「義大利學派」,但相互之間觀點差異很大。共同點在於均採用實證(由法國孔德《實證哲學》首先提出)的人類學方法研究犯罪人犯罪的原因,並且強調個人難於控制的人類學因素而不是社會因素或者個人能夠控制的個人意志在犯罪發生中的決定作用。
龍勃羅梭,它是義大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曾任軍醫、獄醫及伯維亞、都靈等大學教授和精神病院院長。他的代表作是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論》。龍的犯罪人類學理念的基本觀點是,認為犯罪是人類長期遺傳的結果,對「天生犯罪人」等應當適用相應的刑罰和預防措施。其基本出發點是從人的本質、人的人類學特徵等去研究犯罪問題。他的主要觀點是:
1、 天生犯罪人論。這是龍最著名的觀點。他這一理論的基礎和出發點,得利於他的經歷和所從事的職業。他經常遇到一些身體感覺遲鈍的犯罪人。他在做獄醫時,對100個犯人頭顱進行了考察,後來又對大量犯罪人進行了人類學測量和外貌觀察從而形成了他的天生返祖類型犯罪人觀點,即所謂的「天生犯罪人論」。犯罪人在生理或體質方面具有一些天生不同的物質或因素,這些物質或因素是人類進化前具有的特徵。這些特徵是人類長期遺傳,尤其是隔代遺傳的結果。他還認為,不同的種族與一定的犯罪有關,比如劣等種族是生而行惡的野蠻人,「非洲的巴蘭茲族,專事搶劫」。
2、 個別處罰理論。龍是比較早犯罪進行分類的人之一,與他的犯罪類型理論相對應。他主張應分別不同的處罰,對犯罪的處罰要與人的主觀惡性一致。對於遺傳造成的天生犯罪人,終身監禁,流放荒島等;政治犯應置於醫院,而不應令其上斷頭台;情慾犯、激情犯「設法令其悔過即可」。
3、 環境改造理論。龍根據犯罪類型理論和不同的原因,提出了治理犯罪的新方法,這些新方法即環境改造理論。他主張對於因氣候炎熱而發生的犯罪,可以「極力推行冷水浴」對於因野蠻生活而產生的犯罪可以「掃除森林,開辟道路、設置村莊」等等。
費里是生活在19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深受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同時,由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在當時也傳入義大利,費里就是將達爾文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並以此來解釋犯罪這一社會現象。
費里深受龍勃羅梭的的影響,他在《犯罪社會學》一書中,開篇就是對犯罪人類學資料進行分析研究,認為這些資料「是犯罪社會學家的一個出發點,犯罪社會學家只能從這些資料中得出其法律的和社會學的結論」,是犯罪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費里對罪犯進行了分類,提出可以將全部罪犯分為五類,即精神病犯、天生犯罪人、慣犯、偶犯和情感犯,而犯罪人類學資料則只適用於慣犯和天生犯罪人。
在對犯罪人類學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後,費里又藉助犯罪統計學資料來分析研究犯罪產生的各種社會原因,得出犯罪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結論,提出了「犯罪三元論」理論。從犯罪的人類學因素、自然因素、社會性因素三個方面對犯罪原因進行了論述,提出犯罪的人類學因素是犯罪的首要因素。他認為犯罪的人類學因素包括罪犯的生理狀況、心理狀況、個人狀況;犯罪的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土壤、晝夜、四季、氣溫等;犯罪的社會因素包括人口、輿論、公共態度、宗教、家庭、教育、工業、經濟政治、司法、刑事民事制度等,對每一種因素都進行了分析研究。
加羅法洛是義大利法學家、犯罪學家,犯罪人類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犯罪學》一書首版於1885年,之後多次再版,並先後被譯成英、法、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多種文字。在該書中,作者首次提出自然犯罪的概念,其研究成果對犯罪學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具有重大意義。《犯罪學》是犯罪學領域中比較有影響的著作之一,它的出版標志著犯罪學作為法學中獨立學科的延生。他在《犯罪學》一書中,批評了龍勃羅梭的理論,認為龍的理論對「真正犯罪人」的「自然犯罪」的解釋,是不恰當的;不過他認為,犯罪人具有一些退化特徵,這些退化特徵表明了「較低的進化水平」。真正的犯罪人缺乏「利他情操」,因此,是無法適應社會的。
總的來說,犯罪人類學派的主要觀點是:
1、「天生犯罪人」理論;
2、不定期刑和保安處分理論;反對短期自由刑,主張不定期刑。主張以刑罰替代措施替代刑罰和行刑社會化。
3、社會防衛理論:主張刑罰的目的不是報應,也不是所謂的遏止,而是社會防衛,是法益的提前防衛。所謂的社會防衛,表現在事先的預防和事後為遏止的以教育刑為特徵的刑罰處分。犯罪飽和理論:
4、菲里的「犯罪三元論」理論對龍勃羅索理論的修正。
Ⅲ 犯罪心理學常識
1.什麼是「犯罪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 1。
犯罪心理學是研究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心理,及其結構形成、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犯罪對策的心理學依據的一門科學。 2。
犯罪心理學中「犯罪」的概念必須與刑法學的「犯罪」的概念相一致。 3。
犯罪心理是指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各種心理因素的總稱。 4。
犯罪行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響和支配下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觸犯刑律的、應受刑罰處罰的各種行為的總稱。兩者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關系錯綜復雜。
4。犯罪心理學把犯罪人作為基本的研究對象,與此同時,為了預防犯罪,又把一般違法人、虞犯者、刑滿釋放人員作為研襲弊指究對象。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課題極其廣泛,可分為犯罪心理和犯罪對策兩部分。 5。
犯罪心理學的學科性質體現在:(1)是一門犯罪科學與心理科學的交叉學科;(2)是一門偏於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3)既是理論學科,又是應用學科:(4)是一門或然性學科。 6。
研究犯罪心理學的目的.一是為發展犯罪科學和心理科學做出貢獻;二是為預防和懲治犯罪以及矯治罪犯的實踐服務。 7。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困難,同時,也具有有利條件,使開展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成為可能。 8。
犯罪心理學方法論是一個有機的體系,這個體系是由哲學方法論、科學方法論和具體的研究方法所構成。 9。
犯罪心理學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心理測驗法、法、案例分析法、經驗總結法、數量統計分析法。 10。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有長短,研究者應根據課題的性質和自身的條件,有選擇地以某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或交錯運用幾種方法,以達到互補互用之效,取得最佳研究效果。 11。
在我國,犯罪心理學思想源遠流長,古代思想家在犯罪心理形成原因、防治犯罪心理以及刑事司法心理方拍配面都有過精闢而深刻的論述。 12。
在我國,犯罪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歷史頗短暫。20世紀50年代前,論著寥寥元幾。
50年代以來,中國台灣學者取得了相當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70年代末,中國大陸學者著手系統研究,至今已取得長足進展。
13。西方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的,20世紀20年代左右,由於心理科學的繁榮和發展,使犯罪心理學真正從犯罪學中分出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4。當前西方犯罪心理學者主要研究犯罪動機、犯罪決策、犯罪預測以及少年犯罪心理及其預防、矯治等課題。
15。本書圍繞犯罪心理結構這一核心構築全書理論體系。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通過科學的卜腔研究方法,了解犯罪的成因,達到預防、控制犯罪的目的的學科。本書是一本體系完整、內容充實的犯罪心理學書籍。
全書共分為5篇、22章。
2.犯罪心理學.想了解關於犯罪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麻煩介紹一些有關書籍
犯罪心理學上是一門研究犯罪人的意志、思想、意圖、反應等等的科學,和犯罪人類學相連,屬於介於犯罪研究與心理學之間的邊緣性學科。
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於有關『是什麼導致人犯罪』的問題,也包括犯罪後的心理反應,以及在逃跑中或者法庭上的心理反應。並且有狹義與廣義的犯罪心理學之分。
狹義的犯罪心理學,是指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為的一門學科。 廣義的犯罪心理學,是指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體在犯罪對策中的心理表現的一門學科。
在現代的各門類學科中,犯罪心理學已經自成體系,既有專門的課程設置,也有門類齊全的書籍,各國還有警校內部的教育片與實例講義等等。但對外公開發行的極少。
僅供參考。
3.犯罪心理學誰有呢
犯罪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只有近百年的歷史,但是對犯罪心理的探討卻由來已久。
我國古代的史書上早就有探討犯罪心理問題的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公旦就曾對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動機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關於人性善惡的論戰,其實就是對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討。 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羞惡」、「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壞事,是因為受環境的影響。
他說:「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荀子則認為,人生來就有「好利」、「疾惡」、「好聲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師法」,即進行遵守禮義法度的教育,才不會作惡。
西漢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說,認為「聖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惡;「中民」則既可為惡,也可為善,關鍵在於對其是否進行教化和以刑罰威脅。可見,我國歷史上許多政治思想家和學者已有關於犯罪心理的精闢見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
19世紀後期的歐洲,生產力迅速發展,從而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新興的學科,如人類學、人休解剖學、心理學、生理學等。 同時,由於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犯罪率急劇上升。
因此,具體提示犯罪行煌 原因、心理機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徵,從而提供預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徑,就成了當時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在這種情況下,犯罪心理學逐漸形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
1872年,德國精神病學家K。 埃賓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學為書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學綱要》。
這本著作主要從精神病態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奧地利的檢察官和犯罪學家H。
格羅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學》一書,著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這兩本專著的問世,標志了犯罪心理學的誕生。
犯罪心理學在我國的傳播比歐美國家晚。盡管我國歷史上早就有關於犯罪思想的探討,其歷史比歐洲早得多,內容也更為豐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門系統的獨立學科。
本世紀30年代前後,西方的犯罪心理學開始傳入中國。當時我國有一些學者翻譯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學著作,也有學者撰寫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學著作。
同其他心理學分支學科一樣,從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學在我國緩慢地發展著。建國以後,由於受前蘇聯的影響,一度曾將心理學視為偽科學,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學一直沒有得以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學才與心理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一樣開始復甦,且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迅猛的發展。 我國許多心理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學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譯出版和撰寫出版了幾十種犯罪心理學教材和專著,以及不計其數的研究報告和論文。
開設犯罪心理學課程的學校從1979年的幾所政法院校發展到全國各地的幾百所院校。犯罪心理學成為心理學各門支學科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
Ⅳ 犯罪原因理論
犯罪原因又稱犯罪根源。是誘發犯罪的各種因素的總和。犯罪原因理論是犯罪學理論的基礎,決定了犯罪預防理論的體系和內容,也是制定犯罪對策的依據。在古代,由於科學不發達,人們的認識和判斷能力低,因而對犯罪原因的解釋往往與「逆天道」、「中惡魔』聯系起來,或認為金錢是犯罪之源、貧困導致犯罪。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影響犯罪行為發生的事物和現象。
產生犯罪現象的根源。犯罪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各種社會形態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存在著不同的產生犯罪的原因。
資本主義社會中
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犯罪的原因,資產階級學者進行過大量研究工作。例如,刑事人類學派根據自然科學的原理,研究犯罪人的容貌、骨骼、體質、心理等個人特徵與犯罪的關系,主張犯罪是由犯人生理、心理的特質決定的。義大利刑事人類學者C.龍勃羅梭曾提出「天生犯罪人」的概念,認為產生犯罪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某些人生來就具有犯罪的特質。他根據生理、心理的特質,把犯人分為遺傳犯、習慣犯、癲狂犯、激情犯、偶然犯等等。又例如,刑事社會學派著重研究犯罪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他們認為犯罪原因包括:①犯罪人自身的、主觀的原因,如年齡、性別、遺傳等;②客觀的、外界的原因,如經濟關系、職業地位關系、貧富懸殊、失業、人口的密度、人種的不同、政治、教育、宗教、風俗習慣、氣候、天災、地域環境等。他們認定社會環境是產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即主要是由於外界原因的影響,通過犯罪人自身的條件,形成他們的社會危害性(或惡性),從而導致犯罪。資產階級學者的分析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特別是他們認識不到或者諱言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犯罪的根本原因,因此找不到預防犯罪、減少犯罪和消滅犯罪的真正有效辦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總的傾向是犯罪逐年上升,有增無已。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產生犯罪的社會經濟條件和階級根源,指出:私有制是一切剝削者統治的國家中產生犯罪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犯罪的根本原因。
Ⅳ 哪位有犯罪學自考復習資料啊
犯罪學2005年版本的復習資料
1、狹義犯罪學
2、廣義犯罪學
3、犯罪學
4、犯罪現象
5、犯罪原因
6、犯罪對策
7、認識犯罪
8、刑事政策學
9、社會學
10、刑事偵查學
11、研究方法
12、犯罪學的研究方法
13、方法論
14、現場調查法
15、現場實驗法
16、現場觀察法
17、社會調查法
18、全面調查
19、抽樣調查
20、典型調查
21、個案調查
22、訪談法
23、問卷法
24、文獻法
25、統計研究法
26、犯罪研究方法
27、犯罪研究方法論
28、系統
29、定性研究
30、定量研究
30.1微觀研究
30.2宏觀研究
31、總體
32、樣本
33、分類抽樣
34、等距抽樣
35、整群抽樣
36、非隨機抽樣
37、偶遇抽樣
38、判斷抽樣
39、配額抽樣
40、滾雪球抽樣
41、實驗研究
42、實驗室實驗法
43、模擬實驗法
44、現場實驗法
45、觀察法
46、參與觀察
47、非參與觀察
48、比較分析法
49、封閉式設計
50、半封閉式設計
51、開放式設計
52、統計分析法
53、描述性分析
54、解釋性分析
55、犯罪現象
56、公共利益
57、群體利益
58、犯罪數量
59、發案數
60、判決數
61、犯罪率
61.1、明數
61.2、暗數
62、絕對暗數
63、相對暗數
64、犯罪成員狀況
65、犯罪組織形式
66、犯罪方式
67、犯罪區域
68、犯罪地點
69、犯罪時間
70、犯罪類型結構
71、犯罪後果
72、犯罪動態
73、犯罪的起伏律
74、犯罪的消長律
75、犯罪的輻射律
76、典型調查
77、個案調查
78、犯罪人
79、犯罪行為機制
80、機制
81、犯罪根源
82、犯罪原因系統
83、犯罪原因等級
84、犯罪動力
85、犯罪社會心理學理論觀點
86、犯罪的社會原因
87、社會化
88、犯罪的個體原因
89、犯罪的心理因素
90、認識
91、規范意識
92、犯罪動機
93、性格
94、精神病
95、人格障礙
96、智力障礙
97、犯罪被害人
98、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99、被害的誘發性
100、被害的易感性
101、被害的受容性
102、被害數量
103、被害死傷率
104、被害後果
105、再次被害
106、被害條件
107、犯罪預測
108、犯罪結構
109、犯罪手段預測
110、犯罪預測的方法
111、相關推斷法
112、對比類推法
113、犯罪意向調查推測
114、犯罪預防
115、疏導性預防
116、預防犯罪的直接方法
117、預防犯罪的間接方法
118、情境犯罪預防
119、人力防控
120、自然人犯罪
121、因素的釋能性
122、因素的復雜性、綜合性
123、結構的系統性、層次性
124、基本范疇
125、犯罪因素
126、犯罪原因系統
127、犯罪產生的歷史根源
128、犯罪產生的犯罪個人因素
129、社會結構
130、文化
131、人文性
132、社會環境
133、自我意識。
134、需要
135、心理狀態
136、犯罪人的心理狀態。
137、初犯年齡
138、精神障礙
139、無責性被害人
140、有責性被害人
141、既然被害人
142、潛在被害人
143、機會性被害人
144、直接被害人
145、間接被害人
146、輕浮型被害人
147、疏忽型被害人
148、輕信型被害人
149、暴躁型被害人
150、怯懦型被害人
151、貪婪型被害人
152、縱欲型被害人
153、孤獨型被害人
154、抑鬱型被害人
155、挫折型被害人
156、流動型被害人
157、職業型被害人
158、一次性被害人
159、重復性被害人
160、多次被害人
161、犯罪被害現象
162、被害人的生活方式特徵
163、心理學的人格。
164、被害人的身體創傷
165、被害人的物質損失
166、被害人的精神創傷
167、被害人的反應
168、主動順應。
169、被動順應
170、表面順應
171、認同型轉換
172、墮落型轉換
173、雙重角色型
174、暴力循環型
175、經驗判斷法
176、比例推斷法
177、意見交換
178、意見測驗
179、意見匯總
180、專家調查法
181、時間序列分析預測法
182、水平型模式
183、趨勢型模式
184、季節變動型模式
185、周期變動模式
186、平均法
187、算術平均法
188、簡單算術平均法
189、加權算術平均法
190、因果分析預測法
191、堵塞性預防
192、改造性預防。
193、預防方法。
194、遏制方法
195、社會整合
196、物防
197、技防:
1、犯罪學的作用?
2、論述:犯罪學的學科性質?
3、論述:犯罪學與刑法學的區別?
4、犯罪學與刑法學的聯系?
5、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的區別?
6、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的聯系?
7、犯罪學與社會學的區別?
8、犯罪學與社會學的聯系?
9、犯罪學與刑事偵查學的區別?
10、犯罪學與刑事偵查學的聯系?
11、商品經濟和私有經濟對犯罪有哪些影響?
12、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含義?
13、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基礎原則?
14、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目和任務?
15、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內容?
16、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意義?
17、採用現場實驗法應注意什麼?
18、統計研究法的研究內容?
19、犯罪學研究的基本步驟?
20、關於犯罪預防,邊沁提出哪些主張?
21、龍勃羅梭對刑罰制度提出了改革建議?
22、犯罪學創立時期的犯罪學思想總結?
23、實證派犯罪學與古典犯罪學在關於犯罪的研究和理論觀點上的區別?
24、現代犯罪學的研究概況?
25、犯罪社會學居於主導地位?
26、系統的三個特徵?
27、系統的觀點?
28、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則?
29、實驗研究法的運用應遵循的要求?
30、訪談法的分類?
31、問卷的格式包括三種?
32、犯罪現象的社會性?
33、犯罪人的年齡與犯罪的關系?
34、犯罪方式的特徵?
35、犯罪區域的主要特徵?
36、犯罪現象的發展演變?
37、特定的社會變遷與經濟進程,會對不同制度的國家的犯罪現象發生相同或相似影響,應怎樣理解?
38、犯罪的起伏律表明什麼?
39、犯罪的消長律表明什麼?
40、犯罪的輻射律表明什麼?
41、研究犯罪人的意義?
42、犯罪人人生觀的基本特徵?
43、犯罪人的性格特徵?
44、美國犯罪學家薩瑟蘭認為,違法犯罪少年的家庭的特點?
45、犯罪行為的特徵?
46、試述犯罪行為機制?
47、犯罪學意義上的犯罪行為與刑法學意義上的犯罪行為有何區別?
48、犯罪行為與犯罪現象的關系?
49、犯罪行為與犯罪動機的關系?
50、如何理解犯罪原因?
51、犯罪學上的飽和狀態分四個階段?
52、對犯罪原因研究的意義?
53、犯罪原因系統的構成要素?
54、具體犯罪產生的原因內容?
55、犯罪原因系統中各構成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56、消除和轉移犯罪動力的根本途徑或方法?
57、犯罪社會原因的特點?
58、研究犯罪社會原因的意義?
59、重性精神病人的特點?
60、變態人格的特徵?
61、遲滯的四個級別?
62、怎樣理解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63、試述犯罪被害人與犯罪人的互動關系?
64、犯罪預測的作用?
65、犯罪預測的內容表現在哪些方面?
66、犯罪預測所依據的原理?
67、犯罪預防概念說明的問題?
68、犯罪預防的重要性?
69、犯罪預防的可能性?
70、犯罪預防的原則?
71、犯罪預防實踐體系構建應樹立的觀念?
72、犯罪預防實踐體系的構建應抓的問題?
73、對城鄉結合部應採取哪些具體措施加以預防和控制?
74、如何開展「三抓三促」工作?
75、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指出預防犯罪應從哪些措施著手?
76、三級犯罪預防理論模式的三個層次?
77、採取情境犯罪預防措施的目的?
78、犯罪防控系統分為三個層面?
79、宏觀性預防?
80、犯罪與腐敗的關系?
81、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工作應遵循的原則?
82、常用的技防措施有幾種?
83、公寓式管理的具體類型?
84、人力防控系統的整體的構成內容?
85、個體的自我防範-被害預防?
86、刑罰的預防犯罪功能?
87、罪犯改造的政策與方法?
88、罪犯改造工作中綜合治理?
89、對刑期屆滿人員回歸社會過渡期的政策與措施?
90、對刑滿釋放人員的就業安置?
91、在刑事司法中,增強特殊預防的效果?
92、加強對犯罪分子易涉足場所的管理控制?
93、公寓式管理的作用?
94、公寓式管理的具體方法?
95、貴重物品標刻的意義?
96、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的預防措施?
97、社區預防?
98、學校預防?
99、家庭預防?
100、社會發展方面,要注意解決各種社會問題?
101、文化的功能?
102、經濟方面要注意解決哪些問題。
103、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手段?
104、強化教育手段?
105、日常行為理論認為犯罪行為是三個因素的集合體?
106、當代國外犯罪預防的理論與實踐的共同特徵?
107、當代犯罪學派犯罪預防的理論與實踐?
108、實證犯罪學派犯罪預防的理論與實踐?
109、古典犯罪學派犯罪預防的理論與實踐?
110、改造性預防的形式?
111、堵塞犯罪行為的方法?
112、疏導性預防的方法?
113、專家調查法應用於預測的優點?
114、經驗判斷法的優點?
115、反映犯罪結構的數據主要有哪些?
116、犯罪預測同犯罪對策、犯罪預防規劃之間的關系?
117、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再次被害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8、犯罪後的報復原因?
119、具有變態人格的人的違法犯罪與一般人相比的區別特點?
120、犯罪人的性格與其他人相比的區別和特點?
121、影響犯罪的心理因素?
122、社會化的內容?
123、各種不同類型的家庭狀況對犯罪的影響?
124、家庭的功能?
125、社會主義時期家庭功能發生變化的表現?
126、文化與犯罪的關系?
127、社會制度與犯罪?
128、挫折攻擊分兩類?
129、受挫折後是否會引起攻擊行為由四種因素決定?
130、亞文化論?
131、多因素論研究的意義和缺陷?
132、從犯罪現象看,對其發生作用的犯罪外力有兩類?
133、犯罪原因系統的構成要素?
134、按照功能劃分,犯罪原因系統分為兩類?
135、犯罪現象原因的基本范疇?
136、犯罪原因的基本范疇?
137、廣義犯罪原因中的犯罪直接原因、犯罪條件和犯罪的相關因素對犯罪的作用?
138、暴力犯罪的犯罪行為機制?
139、犯罪學研究犯罪行為機制的重要意義?
140、犯罪人的社會地位特徵表現為?
141、犯罪人的人際關系特徵表現為?
142、女性犯罪率低於男性的原因?
143、犯罪人的智力特徵?
144、犯罪人的意志特徵?
145、犯罪人的興趣特徵?
146、犯罪人需要的特徵?
147、犯罪人的情感特徵?
148、犯罪人的人格特徵?
149、犯罪人的認知特徵?
150、犯罪人的文化特徵?
151、犯罪人的道德觀特點?
152、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確立市場經濟後的犯罪狀況?
153、自1978年以來的20年間腐敗呈現出的特徵?
154、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犯罪狀況?
155、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從總體上看是個整合的社會,表現為?
156、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犯罪狀況?
157、現代社會犯罪與傳統社會犯罪的量與質的不同?
158、犯罪的起源?
159、依據不同的標准對犯罪進行分類的分類依據?
160、現代犯罪學隱案的研究表明?
161、我國犯罪統計中存在著隱案問題?
162、個案調查與典型調查的不同之處?
163、亂數表抽樣法的操作方式?
164、犯罪研究方法的特徵是綜合性和系統性。
165、現場觀察法的優點?
166、犯罪學與心理學的區別和聯系?
167、犯罪對策的研究內容?
168、犯罪學在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作用表現在?
169、犯罪學的研究可以為犯罪預防提供理論依據的作用體現在?
170、有關犯罪學學科性質的研究觀點?
只有提綱,冒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