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風險評價方法有
一、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法)
1、將一項作業活動分解成若干相連的過程;
2、對每個過程的所有潛在風險進行識別;
3、針對每個風險制訂控制措施。
具體見下表:
工作危害分析表
作業任務: 工作地點:
分析人員: 日 期:
審 核 人: 日 期:
序號
工作
內容
危害後果
現有安全
控制措施
評價結果
建議糾正/預防措施
L
S
F
風險等級
二、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SCL法)
1、先對一個檢查對象進行分解,確定需要檢查的若干小項;
2、針對每一個小項,查找有關資料,確定檢查標准;
3、針對每一個檢查標准,確定未達標的後果;
4、針對每一個後果,確定現有的的控制措施;
5、針對每一項現有的控制措施,制訂改進控制措施。
具體見下表:
安全檢查分析記錄表
檢查工序: 檢查對象:
分析人員: 日 期:
審 核 人: 日 期:
序號
檢查項目
檢查標准
未達到標準的後果
現有的控制措施
L
S
H
風險等級
建議改進措施
三 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法)
對具有潛在危險性的作業條件,影響危險性(D)的主要因素有3個:
① 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
② 暴露於這種危險環境的情況,
③ 事故一旦發生可能產生的後果。
D = L× E× C
式中:
D —作業條件的危險性,
L —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E —暴露於危險環境中的頻率,
C —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結果。
(1)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L)如下表:
分數值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會被預料到
6
相當可能
3
不經常,但可能
1
完全意外,很少可能
0.5
可以設想,很不可能
0.2
極不可能
0.1
實際上不可能
(2)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E)如下表:
分數值
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10
連續暴露於潛在的危險環境
6
每日工作時間內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爾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幾次暴露
0.5
非常罕見的暴露
(3)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結果(C)如下表:
分數值
事故造成的後果
100
大災難,10人以上死亡
40
災難,數人死亡
15
非常嚴重,1人死亡
7
嚴重,嚴重傷殘
3
重大,有傷殘
1
輕傷,需救護
(4)危險等級劃分(D)如下表:
危險性分值
危險程度
>320
極度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160-320
高度危險,需要立即整改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20-70
比較危險,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四、預先危險性分析(PHA法)
對各工藝環節中評價單元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預先危險性分析,強調盡可能覆蓋整個系統,涉及所有存在的危險類別、危險狀態、存在條件、事故後果等,特別適用於工程初步設計階段的概略分析。
其主要功能有:
大體識別與系統有關的主要危險;鑒別產生危險的原因;估計事故出現對系統產生的影響;對已經識別的危險進行分級;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險性的措施。
分析步驟
l 對系統的生產目標、工藝過程以及操作條件和周圍環境進行充分地調查了解;
l 收集以往的經驗和同類生產中發生過的事故情況,分析危險、有害因素和觸發事件;
l 推測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和危險程度;
l 確定危險、有害因素可能產生後果的危險等級;
l 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
危險性等級劃分
按導致事故危險、危害的程度,根據可能導致的後果,將相關的危險、有害因素劃分為四個危險等級,
B. 風險評估的常用方法
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 是指,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或之後(但還沒有結束),該事件給人們的生活、生命、財產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即,風險評估就是量化測評某一事件或事物帶來的影響或損失的可能程度。
常用方法:
1、風險因素分析法
風險因素分析法是指對可能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進行評價分析,從而確定風險發生概率大小的風險評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調查風險源→識別風險轉化條件→確定轉化條件是否具備→估計風險發生的後果→風險評價。
2、模糊綜合評價法
3、內部控制評價法
內部控制評價法是指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結構的評價而確定審計風險的一種方法。由於內部控制結構與控制風險直接相關,因而這種方法主要在控制風險的評估中使用。注冊會計師對於企業內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評價可分為三個步驟:
4、分析性復核法
分析性復核法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主要比率或趨勢進行分析,包括調查異常變動以及這些重要比率或趨勢與預期數額和相關信息的差異,以推測會計報表是否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三種。
5、定性風險評價法
定性風險評價法是指那些通過觀察、調查與分析,並藉助注冊會計師的經驗、專業標准和判斷等能對審計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的方法。它具有便捷、有效的優點,適合評估各種審計風險。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調查了解法、邏輯分析法、類似估計法。
6、風險率風險評價法
風險率風險評價法是定量風險評價法中的一種。它的基本思路是:先計算出風險率,然後把風險率與風險安全指標相比較,若風險率大於風險安全指標,則系統處於風險狀態,兩數據相差越大,風險越大。
風險率等於風險發生的頻率乘以風險發生的平均損失,風險損失包括無形損失,無形損失可以按一定標准折換或按金額進行計算。風險安全指標則是在大量經驗積累及統計運算的基礎上,考慮到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經濟情況、法律因素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等確定的普遍能夠接受的最低風險率。風險率風險評價法可在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行業風險管理中使用。
應答時間:2021-10-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C. 風險評價方法 風險評估方法包括
1 、風險因素分析法:風險因素分析法是指對可能會讓風險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確定風險發生的概率的風險評估方法;
2 、內控制度點評法:是指通過對被審核企業內部系統的點評而明確財務審計風險;
3 、剖析性核查法:剖析性核查法是注冊會計對被審核企業主要比例或發展趨勢進行剖析,以推斷財務會計報表是不是存有關鍵錯報或少報概率;
4 、判定風險點評法:判定風險點評法是指這些通過觀查、調研與剖析,並依靠注冊會計的經驗、專業規范和分辨等能對財務審計風險進行判定評定的方式;
5 、風險率風險點評法:風險率風險點評法是定量分析風險點評法之一。
以上就是風險評價方法的相關內容。
風險評價,又被稱為安全性評價,是指在風險鑒別和可能的基礎上,綜合性考慮到風險產生的幾率、損害力度及其別的因素,得到系統產生風險的概率以及水平,並與認可的檢測標准進行比較,明確公司的風險級別,從而判斷是不是需要採用控制方法,及其控制到什麼水平。本文主要寫的是風險評價方法的有關知識點,內容僅作參考。
D. 常用風險評價方法
常見風險評估方法的解釋和示例
一、風險矩陣分析
風險矩陣分析法(簡稱LS),R=LS,其中R為風險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事件後果的組合,L為事故發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後果的嚴重程度;R的值越大,系統的風險越大。
二。操作條件的危險分析(LEC)
作業條件危害分析與評價方法(簡稱LEC)。l(可能性),E(暴露)和C(後果),事故可能造成的後果。對三個因素的不同等級確定不同的分值,然後用三個分值的乘積D(危險)來評價工況的危險性,即:D=LEC C,D值越大,本次作業的危險性和風險越大。
三。風險度分析
1.風險的定義
指特定危險事件的可能性和後果的組合。人們往往用表示相對差距的數值來表示可能性L的大小和後果S的嚴重程度,然後用兩者的乘積來反映危險程度R的大小,即R=LS。
(1)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
人身傷害事故和職業病的可能性主要取決於特定危害控制措施的狀態M和人暴露於危害(危險狀態)的頻率E1;簡單的財產損失事故和環境污染事故的可能性主要取決於針對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狀態M和危害(危險狀態)的頻率E2。
(2)控制措施m的狀態
針對特定危害導致的特定事故(此處「特定事故」一詞包含「類型」的含義,如撞擊、燒傷、翻滾、高處墜落、觸電、火災、爆炸等。還包括「程度」的含義,如死亡、永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只碧碼能急救、輕微設備損失等。).在沒有控制措施時發生的可能性較大,在有減輕後果的緊急措施時發生的可能性較小,在有預防措施時發生的可能性最小。
判斷控制措施狀態(m)的標准
分數值
控制措施的現狀
五
沒有控制措施
三
有減輕後果的緊急措施,如報警系統和個人防護設備。
一個
有預防措施,如機器保護裝置,必須是有效的。
(3)人類暴露或危險狀態的頻率e
人體暴露在危險條件下的頻率越高,發生傷害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大。危險發生的頻率越高,財產損失的可能性越大。
操作條件危險分析LEC法(D=LEC)
於
危險:可能導致事故的現有的或潛在的來源或狀態。
風險:特定危險事件的可能性和後果的組合。
事故:導致死亡、職業病、傷害、財產損失或其他損失的事故。
危險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一種現在或潛在的不良事件狀態。
風險是可以按照人的意志來改變的,這不僅意味著不希望事件的狀態存在,也意味著不希望事件變成意外的渠道宴升和可能性。
危險是前提,只有接觸到人類的生產活動,才會構成風險。
風險管理
通過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有效控制風險,用最經濟的方法綜合處理風險,實現最佳安全生產保障的科學方法。
風險管理的三個要素:
危險識別:
運用經驗比較法、安全檢查表法、設備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法、現場作業活動無序分析法、專家頭腦風暴法等。識別危險源的存在並確定其特徵。
風險評估:
運用系統安全的理論和方法評估風險並確定風險是否可容忍的全過程。
風險控制:
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通過工程技術(解決方案的狀態)、教育和管理(解決人的行為)等手段,減少和控制危險源,消除或降低風險水平,防止危險源引發事故的過程(3E)。
三大風險因素及風險控制方法
作業條件風險評估方法(LEC)
也叫危險度評價法,是對在潛在危險環境中工作的人的一種半定量評價方法。首先以作業條件的風險為因變數(D),以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人員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E),事故造成損失的後果(C)為自變數,採用半定量估值方法,分別確定三個自變數的得分,然後用三個變數的乘積來評價風險:
D=LEC
d:風險程度
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
e:人員暴露在危險環晌慧老境中的頻率
c:事故可能造成的損失後果。
事故的可能性(L)
用概率表示時,絕對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為0,而必然事件的概率為1。
但是說到系統安全。絕對不發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為地把「極不可能發生事故」的分值定為0.1,而不可避免事故的分值定為10,按照下表取兩者之間的值:
人員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e)
一個人在危險的環境中呆的時間越長,危險就越大。規定連續暴露於危險環境的情況定為10,極罕見暴露於危險環境的情況定為0.5。下表列出了兩者之間的情況。
取值:
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後果(C)
由於事故造成人身傷害變化范圍很大,所以規定分數值為1-100,把需要救護的輕微傷害規定分數為1,把造成多人死亡的可能性分數規定為100,介於兩者之間的按照下表參考取值:
危險性(D)分級依據
根據經驗,風險性分值在20以下被認為低危險的;如果危險性分值在70-160之間;那就有顯著危險性,需要及時整改,如果危險性分值在160-320之間;那就是一種必須立即採取措施進行整改的高度危險環境;如果危險性分值在320以上表示環境非常危險,應立即停止生產直到環境得到改善為止。
危險等級的劃分是憑經驗判斷,難免帶有局限性,不能認為是普遍適用的,應及時根據實際情況予以修正。
【危害辨識】:
絞車過卷閥防碰天車擋桿未安裝,防碰裝置失效,容易發生上頂下砸事故,造成人身傷害事故。
風險評價:
——暴露頻次:E = 10(井口操作人員多人次長期暴露在危險區域)
——嚴 重 性:C = 40(一旦防碰天車失效,導致上頂下砸,極可能造成數人傷亡)
——可 能 性:L = 1(鑽井行業近年來上頂下砸事故,大約每10年左右發生一次)
——風 險 度:D = L× E × C = 1×10×40 = 400
風險評級:一級,極度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暴露頻次:E=10(崗位員工在交接班檢查、日常巡查及井控演習中,至少每天接近排水溝2次以上,危害持續暴露)
——嚴 重 性:C=3(失足跌入排水溝往往可能造成腿部骨折,或者頭部磕碰在金屬物件上造成其他傷害)
——可 能 性:L=3(某鑽井企業近10年來因排水溝防護不到位,造成傷害事故/事件大約4起)
——風 險 度:D=L×E×C=3×10×3=90
風險評級:二級,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半定量風險矩陣評價法
1-6級為可承受風險(低度)
8-12級為需重視的風險(中度)
15-25級為不可承受風險(高度)
唐氏篩查顧名思義就是在產前對唐氏綜合症胎兒檢查篩選,專家介紹,通過對孕婦血液抽取化驗,篩查胎兒21三體綜合症的重要指標。從篩查結果可以判斷胎兒是否存在先天性智力缺陷,胎兒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危險程度。若篩查結果為高危需要進行進一步確診性檢查——羊膜穿刺檢查。
唐氏患兒具有嚴重的智力障礙先天愚型、伸舌樣痴呆、生活不能自理部分患兒伴有復雜的心血管等疾病需要家人的長期照顧會給家庭造成極大的精神及經濟負擔。生唐氏兒的風險會隨著孕婦年齡的遞增而升高。
唐氏篩查時間:孕早期9-13周;孕中期最好是在16~18周之間。
高危結果
(1)准媽媽檢查結果為「高危」只是表明了胎兒患唐氏風險高,並不表示胎兒就一定為唐氏兒。所以接下來要近一步確診胎兒是否真的是唐氏兒。
確診唐氏兒一般都用羊膜腔穿刺。羊膜腔穿刺適宜孕16~20周的孕婦。也可行通過抽母體血行無創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檢查。
(2)唐氏兒的處理
唐氏綜合征還沒有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最好是終止妊娠。
低危結果
(1)一般而言唐氏結果是低危只是表明胎兒患唐氏綜合征的風險較低。但篩查結果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的可能引起誤差最好采血排除遺傳性的呆傻疾病。
(2)堅持孕期檢查
堅持做其他孕期檢查准確了解胎兒的發育狀況。
而唐氏綜合征臨界風險介於高風險及低風險之間,還是建議做無創DNA的檢查,或者是羊水穿刺的檢查來最終確定。
E. 常用的安全風險識別方法有哪些
有工作危害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法等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是基於作業活動的風險辨識技術,用來進行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的有效識別。
2、安全檢查表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是將項目列出檢查表進行分析,以確定系統、場所的狀態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過檢查發現系統存在的風險,提出改進措施的法。
安全風險:
是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其後果嚴重性的組合。安全風險,傳統上,安全風險管理的方法有兩種:前瞻性方法和反應性方法,各有優點與缺點。確定某一風險的優先順序也有兩種不同的方法:定性安全風險管理和定量安全風險管理。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識別和評估潛在的風險領域。所謂風險領域就是風險因素的集合。風險識別是否全面齊備,是否准確,都直接影響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
F. 風險評估的方法有哪些
一、風險評估的准備
風險評估的准備過程是組織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是整個風險評估過程有效性的保證。組織對自身信息及信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是一種戰略性的考慮,其結果將受組織的商業需求及戰略目標、文化、業務流程、安全要求、規模和結構所影響。不同組織對於風險評估過程中的各種子過程可能存在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風險評估實施前,組織應:
1.確定風險評估的范圍; 2.確定風險評估的目的,為風險評估的實施提供導向; 3.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 4.建立系統性的風險評估方法;5.獲得最高管理者對風險評估策劃的批准。
二、風險評估的實施
組織應根據策劃的結果,由評估的人員按照相應的職責和程序進行資產評估、威脅評估、脆弱性評估。在考慮已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利用適當的方法與工具確定威脅利用資產脆弱性發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並結合資產的安全屬性受到破壞後的影響來得出資產的安全風險。
風險計算
我們以下述函數進行表示:
R= f(A,V,T)=f(Ia,L(Va,T))
其中:R表示風險;A表示資產;V表示脆弱性;T表示威脅; Ia表示資產發生安全事件後對組織業務的影響(也稱為資產的重要程度); Va表示某一資產本身的脆弱性,L表示威脅利用資產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具體而言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首先對資產的弱點進行排序;
2.針對每一個弱點,確定可能利用此弱點造成安全事件的威脅的類型;
3.給確定的威脅賦值;
4.將威脅值與脆弱點值相乘,得出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即:安全事件發生可能性=L(威脅可能性,脆弱點嚴重性);
5.根據資產的重要程度以及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計算風險值,即:風險值=R(資產重要程度,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四、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包括三個部分:分析風險來源;識別區域風險;風險關聯分析。
1.分析風險來源
經過資產、威脅、脆弱性的計算後形成一個風險列表,需要對該列表的風險進行分類,並在分類的基礎上進行風險合並。在對風險進行分類合並時,首先需要考慮風險所發生的位置,然後考慮風險的來源。風險的來源可以從威脅、脆弱性和安全管理三個方面進行。
風險發生的位置可以從資產所在的安全域或從信息安全發生的層次進行劃分。資產所在的安全域指具有相同安全屬性的某一物理區域或邏輯區域,該區域和其他安全區域具有明顯的邊界;信息安全發生的層次指物理層安全、網路層安全、操作系統層安全、應用層安全、數據層安全。風險的來源從威脅角度進行合並,可以從威脅的來源,發生的途經,影響的大小角度進行劃分整理。風險的來源從脆弱性角度進行合並,從大的方面有兩類,一類是IT技術類脆弱性,另一類是管理類脆弱性。安全管理類脆弱性可以從設計、開發、驗收、運行、維護、人員、業務持續性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
G. 風險評估的方法主要有
常用方法編輯
方法
一、風險因素分析法
風險因素分析法是指對可能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進行評價分析,從而確定風險發生概率大小的風險評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調查風險源→識別風險轉化條件→確定轉化條件是否具備→估計風險發生的後果→風險評價。
二、模糊綜合評價法
三、內部控制評價法
內部控制評價法是指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結構的評價而確定審計風險的一種方法。由於內部控制結構與控制風險直接相關,因而這種方法主要在控制風險的評估中使用。注冊會計師對於企業內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評價可分為三個步驟:
四、分析性復核法
分析性復核法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主要比率或趨勢進行分析,包括調查異常變動以及這些重要比率或趨勢與預期數額和相關信息的差異,以推測會計報表是否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三種。
五、定性風險評價法
定性風險評價法是指那些通過觀察、調查與分析,並藉助注冊會計師的經驗、專業標准和判斷等能對審計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的方法。它具有便捷、有效的優點,適合評估各種審計風險。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調查了解法、邏輯分析法、類似估計法。
六、風險率風險評價法
風險率風險評價法是定量風險評價法中的一種。它的基本思路是:先計算出風險率,然後把風險率與風險安全指標相比較,若風險率大於風險安全指標,則系統處於風險狀態,兩數據相差越大,風險越大。
風險率等於風險發生的頻率乘以風險發生的平均損失,風險損失包括無形損失,無形損失可以按一定標准折換或按金額進行計算。風險安全指標則是在大量經驗積累及統計運算的基礎上,考慮到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經濟情況、法律因素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等確定的普遍能夠接受的最低風險率。風險率風險評價法可在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行業風險管理中使用。
H. 安全風險評價方法
安全風險評價是利用系統工程方法對擬建或已有工程、系統可能存在的危險性機器可能產生的後果進行綜合評價和預測,並根據可能導致的事故的風險的大小,提出相應的安全對策措施,以達到工程、系統安全的過程。安全風險評價的目的是應用安全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對工程、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查找、識別和分析,判斷工程、系統發生事故和急性職業危害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措施,指導危險源監控和事故預防,以達到最低事故率、最小損失和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為工程、系統制定防範措施和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CO2地質儲存項目作為一項環保型工程,在上述CO2地質儲存環境影響研究基礎上,借鑒國際風險評價經驗,以及我國核廢料、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填埋等類似工程項目風險評價工作方法,可以將我國CO2地質儲存安全風險評價的程序分為風險識別、風險估計和風險控制三部分。
(一)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從能引起CO2地質儲存安全風險的各種事件開始到失事的各種後果,逐一地鑒別每一個事件。起始事件可分為工程外部的和內部(本身)的。外部事件包括地震、活動斷裂、構造成因地裂縫、蓋層擴散裂隙和地震引起的斷層和裂縫等地質因素,以及灌注場地周邊廢棄的深部鑽井等;內部事件包括工程灌注項目實施本身造成的CO2泄漏。
風險識別包括生產設施、物質風險以及風險類別識別。CO2地質儲存工程安全風險主要包括CO2泄漏、地面形變、誘發地震三個方面的風險;風險危害包括健康、安全、環境三個方面的危害。
(二)風險評估
1.評價指標體系
在CO,地質儲存安全風險識別基礎上,綜合可能的CO2泄漏、地面形變與誘發地震三個風險事件,構建出層次分析(AHP)基礎上的安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1-16所示。
表11-16 CO2地質儲存泄漏安全風險層次分析指標體系
2.風險評估方法
(1)風險事件概率計算
充分結合示範工程場地地質選址調查、工程灌注、監測與數值模擬等資料與數據,依據表11-17定性描述和事件發生概率的轉換關系,對各項風險因子可能發生的概率進行定性描述。
(2)風險因子危害程度等級劃分
評價集是對評判對象可能作出的各種評價結果組成的集合。在此對CO2地質儲存示範工程項目風險事件危害程度分為「小」、「較小」、「中等」、「較大」、「大」5級,各等級依次賦分1、3、5、7、9。
表11-17 定性描述和事件發生概率的轉換關系
(3)風險評估
在CO2地質儲存示範工程風險因子權重計算基礎上,結合表11-17所示各風險因子概率與危害等級賦值,依據風險計算公式(11-15)開展安全風險進行計算。
(4)風險分析
在CO2地質儲存各類風險事件產生的環境、健康和安全危害不確定的基礎上,可以採用公式開展安全風險定性評價,從而能夠分析可能產生的安全風險與最大安全風險,為風險規避和應急措施制定提供基礎。
(三)風險標准
雖然CO2地質儲存的目的是將CO2永久儲存於地下,但是復雜的地質結構及工程因素不保證CO2絲毫不泄漏。一般認為,CO2地質儲存可允許的年泄漏速率控制在注入總量的0.01%~0.001%(Bow den,2005;Shuler,2005),該標准主要是考慮CO2地質儲存對處置溫室氣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貢獻度。Walton(2005)使用基於概率論的數學模型對CO2運移和對生物圈可能的泄漏進行了模擬和估算。Walton研究表明,5000年以後,少於總儲存量的1%的CO2發生泄漏的概率是95%。Zhou利用一個確定性的模型進行模擬,發現在5000年以內不會有CO2發生泄漏;然而使用概率論CO2運移的模型對廢棄井進行模擬,表明平均會有總量的0.001%發生泄漏,最大量為0.14%(IPCC,2005)。
IEA Weyburn CO2監測和儲存項目第一期結論表明:CO2超臨界流體在地下儲存庫中沿孔隙自然擴散而無泄漏通道時,儲存庫能夠儲存CO2至少5000年;如果是廢棄井等的泄漏,預測5000年少量的泄漏,最大泄漏量的平均值是4×10-4kg/d,模擬得出的95%的情況下泄漏量小於1.6×10-3kg/d。
即使CO2泄漏速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但CO2的泄漏量或泄漏濃度不能到達人類及動物健康、農業、水資源等可接受的標准。Rice(2003)認為,在CO2濃度≤1%范圍內不會對健康的人類個體造成影響,但可能會對嬰幼兒、人群造成健康影響;加拿大衛生部建議室內CO2濃度應該≤0.35%。
I. 安全評價方法有哪些
安全評價方法有哪些
任何一項工作都講究方法,那麼安全評價的方法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
1 安全檢查方法(Safety Review,SR)
安全檢查方法可以說是第一個安全評價方法,它有時也稱為工藝安全審查或“設計審查”及“損失預防審查”。它可以用於建設項目的任何階段。對現有裝置(在役裝置)進行評價時,傳統的安全檢查主要包括巡視檢查、正規日常檢查或安全檢查。(例如,如果工藝尚處於設計階段,設計項目小組可以對一套圖紙進行審查。)
安全檢查方法的目的是辨識可能導致事故、引起傷害、重要財產損失或對公共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裝置條件或操作規程。一般安全檢查人員主要包括與裝置有關的人員,即操作人員、維修人員、工程師、管理人員、安全員等等,具體視工廠的組織情況而定。
安全檢查目的是為了提高整個裝置的安全操作度,而不是干擾正常操作或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處罰。完成了安全檢查後,評價人員對亟待改進的地方應提出具體的措施、建議。
2 安全檢查表方法(Safety Checklist Analysis,SCA)
為了查找工程、系統中各種設備設施、物料、工件、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危險、有害因素,事先把檢查對象加以分解,將大系統分割成若干小的子系統,以提問或打分的形式,將檢查項目列表逐項檢查,避免遺漏,這種表稱為安全檢查表。
3 危險指數方法(Risk Rank,RR)
危險指數方法是一種評價方法。通過評價人員對幾種工藝現狀及運行的固有屬性(以作業現場危險度、事故幾率和事故嚴重度為基礎,對不同作業現場的危險性進行鑒別)進行比較計算,確定工藝危險特性重要性大小,並根據評價結果,確定進一步評價的對象。
危險指數評價可以運用在工程項目的各個階段(可行性研究、設計、運行等),或在詳細的設計方案完成之前,或在現有裝置危險分析計劃制定之前。當然它也可用於在役裝置,作為確定工藝及操作危險性的依據。目前已有好幾種危險等級方法得到廣泛的應用。
此方法使用起來可繁可簡,形式多樣,既可定性,又可定量。例如,評價者可依據作業現場危險度、事故幾率、事故嚴重度的定性評估,對現場進行簡單分級,或者,較為復雜的,通過對工藝特性賦予一定的數值組成數值圖表,可用此表計算數值化的分級因子,常用評價方法有:①危險度評價;②道化學火災、爆 zha危險指數法;③蒙德法;④化工廠危險等級指數法;⑤其他的危險等級評價法。
4 預先危險分析方法(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
預先危險分析方法是一種起源於美國軍用標准安全計劃要求方法。主要用於對危險物質和裝置的主要區域等進行分析,包括設計、施工和生產前,首先對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性類別、出現條件、導致事故的後果進行分析,其目的是識別系統中的潛在危險,確定其危險等級,防止危險發展成事故。
預先危險分析可以達到以下4個目的:①大體識別與系統有關的主要危險;②鑒別產生危險原因;③預測事故發生對人員和系統的影響;④判別危險等級,並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險性的對策措施。
預先危險分析方法通常用於對潛在危險了解較少和無法憑經驗覺察的工藝項目的初期階段。通常用於初步設計或工藝裝置的R&D(研究和開發),當分析一個龐大現有裝置或當環境無法使用更為系統的方法時,常優先考慮PHA法。
5 故障假設分析方法(What…If,W1)
故障假設分析方法是一種對系統工藝過程或操作過程的創造性分析方法。使用該方法的人員應對工藝熟悉,通過提問(故障假設)的方式來發現可能的潛在的事故隱患(實際上是假想系統中一旦發生嚴重的事故,找出促成事故的有潛在因素,在最壞的條件下,這些導致事故的可能性)。
與其他方法不同的是,要求評價人員了解基本概念並用於具體的問題中,有關故障假設分析方法及應用的資料甚少,但是它在工程項目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可能經常採用。
故障假設分析方法一般要求評價人員用“What…if”作為開頭,對有關問題進行考慮。任何與工藝安全有關的問題,即使它與之不太相關,也可提出加以討論。例如:
·提供的原料不對,如何處理?
·如果在開車時泵停止運轉,怎麼辦?
·如果操作工打開閥B而不是閥A,怎麼辦?
通常,將所有的問題都記錄下來,然後將問題分門別類,例如:按照電氣安全、消防、人員安全等問題分類,分頭進行討論。對正在運行的現役裝置,則與操作人員進行交談,所提出的問題要考慮到任何與裝置有關的不正常的生產條件,而不僅僅是設備故障或工藝參數的變化。
6 故障假設分析/檢查表分析方法(What…If/Checklist Analysis,W1/CA)
故障假設分析方法/檢查表分析方法是由具有創造性的假設分析方法與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組合而成的,它彌補了單獨使用時各自的不足。
例如: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種以經驗為主的方法,用它進行安全評價時,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檢查表編制人員的經驗水平。如果檢查表編制的不完整,評價人員就很難對危險性狀況作有效的分析。而故障假設分析方法鼓勵評價人員思考潛在的事故和後果,它彌補了檢查表編制時可能存在的經驗不足;相反,檢查表這部分把故障假設分析方法更系統化。
故障假設分析/檢查表分析方法可用於工藝項目的任何階段。與其他大多數的評價方法相類似,這種方法同樣需要有豐富工藝經驗的人員完成,常用於分析工藝中存在的最普遍的危險。雖然它也能夠用來評價所有層次的事故隱患,但故障假設分析/檢查表分析一般主要對過程危險初步分析,然後可用其他方法進行更詳細的評價。
7 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HAZOP)
HAZOP是一種定性的安全評價方法,基本過程以引導詞為引導,找出過程中工藝狀態的變化(即偏差),然後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後果及可採取的對策。
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技術是基於這樣一種原理,即,背景各異的專家們若在一起工作,就能夠在創造性、系統性和風格上互相影響和啟發,能夠發現和鑒別更多的問題,要比他們獨立工作並分別提供工作結果更為有效。雖然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技術起初是專門為評價新設計和新工藝而開發的,但是這一技術同樣可以用於整個工程、系統項目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
危險和可操作性分析的本質,就是通過系列會議對工藝流程圖和操作規程進行分析,由各種專業人員按照規定的方法對偏離設計的工藝條件進行過程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是帝國化學工業公司(ICI,英國)最早確定要由一個多方面人員組成的小組執行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工作的。
鑒於此,雖然某一個人也可能單獨使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方法,但這絕不能稱為危險和可操作性分析。所以,危險和可操作性分析技術與其他安全評價方法的明顯不同之處是其他方法可由某人單獨去做,而危險和可操作性分析則必須由一個多方面的、專業的、熟練的人員組成的小組來完成。
8 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alysis,FMEA)
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FMEA)是系統安全工程的一種方法,根據系統可以劃分為子系統、設備和元件的特點,按實際需要將系統進行分割,然後分析各自可能發生的故障類型及其產生的影響,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提高系統的安全可靠性。
(1)故障。元件、子系統、系統在運行時,達不到設計規定的要求,因而完不成規定的任務或完成的不好。
(2)故障類型。系統、子系統或元件發生的每一種故障的形式稱為故障類型。例如:一個閥門故障可以有4種故障類型,即內漏、外漏、打不開、關不嚴。
(3)故障等級。根據故障類型對系統或子系統影響的程度不同而劃分的等級稱為故障等級。
列出設備的所有故障類型對一個系統或裝置的影響因素,這些故障模式對設備故障進行描述(開啟、關閉、泄漏等),故障類型的影響由對設備故障有系統影響確定。FMEA辨識可直接導致事故或對事故有重要影響的單一故障模式。在FMEA中不直接確定人的影響因素,但像人失誤操作影響通常作為一設備故障模式表示出來。一個FMEA不能有效地辨識引起事故的詳盡的設備故障組合。
9 故障樹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
故障樹(Fault Tree)是一種描述事故因果關系的有方向的“樹”,是安全系統工程中的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它能對各種系統的危險性進行識別評價,既適用於定性分析,又能進行定量分析。具有簡明、形象化的特點,體現了以系統工程方法研究安全問題的系統性、准確性和預測性。FTA作為安全分析評價和事故預測的一種先進的科學方法,已得到國內外的公認和廣泛採用。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貝爾電話研究所為研究民兵式導彈發射控制系統的安全性問題開始對故障樹進行開發研究,為解決導彈系統偶然事件的預測問題作出了貢獻。隨之波音公司的科研人員進一步發展了FTA方法,使之在航空航天工業方面得到應用。
60年代中期,FTA由航空航天工業發展到以原子能工業為中心的其他產業部門。1974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發表了關於核電站災害性危險性評價報告——拉斯姆遜報告,對FTA作了大量和有效的應用,引起了全世界廣泛的關注,目前此種方法已在許多工業部門得到運用。
FTA不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提示事故的潛在原因,因此在工程或設備的`設計階段、在事故查詢或編制新的操作方法時,都可以使用FTA對它們的安全性作出評價。日本勞動省積極推廣FTA方法,並要求安全乾部學會使用該種方法。從1978年起,我國開始了FTA的研究和運用工作。實踐證明FTA適合我國國情,應該在我國得到普遍推廣使用。
10 事件樹分析(Event Tree Analysis,ETA)
事件樹分析是用來分析普誦設備故障或過程波動(稱為初始事件)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事故是典型設備故障或工藝異常(稱為初始事件)引發的結果。與故障樹分析不同,事件樹分析是使用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事件樹可提供記錄事故後果的系統性的方法,並能確定導致事件後果事件與初始事件的關系。
事件樹分析適合被用來分析那些產生不同後果的初始事件。事件樹強調的是事故可能發生的初始原因以及初始事件對事件後果的影響,事件樹的每一個分支都表示一個獨立的事故序列,對一個初始事件而言,每一獨立事故序列都清楚地界定了安全功能之間的功能關系。
11 人員可靠性分析(Human Reiliability Analysis,HRA)
人員可靠性行為是人機系統成功的必要條件,人的行為受很多因素影響。這些“行為成因要素”(Performance Shoping Factors PSFs)可以是人的內在屬性,比如緊張、情緒、教養和經驗;也可以是外在因素,比如工作間、環境、監督者的舉動、工藝規程和硬體界面等。影響人員行為的PSFs數不勝數。盡管有些PSFs是不能控制的,許多卻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對一個過程或一項操作的成功或失敗產生明顯的影響。
例如:評價人員可以把人為失誤考慮進故障樹之中去,一項“如果……怎麼辦”/檢查表分析可以考慮這種情況——在異常狀況下,操作人員可能將本應關閉的閥門打開了。典型的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通常也把操作人員失誤作為工藝失常(偏差)的原因考慮進去。盡管這些安全評價技術可以用來尋找常見的人為失誤,但它們還是主要集中於引發事故的硬體方面。當工藝過程中手工操作很多時,或者當人一機界面很復雜,難以用標準的安全評價技術評價人為失誤時,就需要特定的方法去評估這些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是研究機器設計、操作、作業環境以及它們與人的能力、局限和需求如何協調一致的學科。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供人為因素專家用來評估工作情況。一種常用的方法叫做“作業安全分析”(Job Safety Analysis,JSA),但該方法的重點是作業人員的個人安全。JSA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就工藝安全分析而言,人員可靠性分析方法更為有用。人員可靠性分析技術可被用來識別和改進PSFs,從而減少人為失誤的機會。這種技術分析的是系統、工藝過程和操作人員的特性,識別失誤的源頭。
不與整個系統的分析相結合而單獨使用HRA技術的話,似乎是太突出人的行為而忽視了設備特性的影響。如果上述系統是一個已知易於由人為失誤引起事故的系統,這樣做就不合適了。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建議將HRA方法與其他安全評價方法結合使用。一般來說,HRA技術應該在其他評價技術(如HAZOP,FMEA,FTA)之後使用,識別出具體的、有嚴重後果的人為失誤。
12 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Job Risk Analysis,LEC)
美國的K·J·格雷厄姆(Keneth.J.Graham)和G·F·金尼(Gilbert.F.Kinney)研究了人們在具有潛在危險環境中作業的危險性,提出了以所評價的環境與某些作為參考環境的對比為基礎,將作業條件的危險性作因變數(D),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正)及危險嚴重程度(C)為自變數,確定了它們之間的函數式。根據實際經驗,他們給出了3個自變數的各種不同情況的分數值,採取對所評價的對象根據情況進行“打分”的辦法,然後根據公式計算出其危險性分數值,再在按經驗將危險性分數值劃分的危險程度等級表或圖上查出其危險程度的一種評價方法。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評價作業條件危險性的方法。
13 定量風險評價法(Quantity Risk Analysis,QRA)
在識別危險分析方面,定性和半定量的評價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這些方法僅是定性的,不能提供足夠的定量化,特別是不能對復雜的並存在危險的工業流程等提供決策的依據和足夠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能夠提供完全的定量的計算和評價。定量風險評價可以將風險的大小完全量化,風險可以表徵為事故發生的頻率和事故的後果的乘積。QRA對這兩方面均進行評價,並提供足夠的信息,為業主、投資者、政府管理者提供有利的定量化的決策依據。
對於事故後果模擬分析,國內外有很多研究成果,如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便完成了以Burro,Coyote,Thorney Island為代表的一系列大規模現場泄漏擴散實驗。到了90年代,又針對毒性物質的泄漏擴散進行了現場實驗研究。迄今為止,已經形成了數以百計的事故後果模型,如著名的DEGADIS,ALOHA,SLAB,TRACE,ARCHIE等。
基於事故模型的實際應用也取得了發展,如DNV公司的SAFETY Ⅱ軟體是一種多功能的定量風險分析和危險評價軟體包,包含多種事故模型,可用於工廠的選址、區域和土地使用決策、運輸方案選擇、優化設計、提供可接受的安全標准。Shell Global Solution公司提供的Shell FRED,Shell SCOPE和Shell Shepherd 3個序列的模擬軟體涉及泄漏、火災、爆 zha和擴散等方面的危險風險評價軟體。
這些軟體都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得出的數學模型,有著很強的可信度。評價的結果用數字或圖形的方式顯示事故影響區域,以及個人和社會承擔的風險。可根據風險的嚴重程度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分級,有助於制定降低風險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