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詩文教學中的立德樹人
古詩文的閱讀教學歷來都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是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最直接的內容。更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憑借。
那麼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立德樹人應該怎樣落實呢?我們認為,這一任務的落實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認識到位
認識是行為的先導。要在古詩文的教學中真正立德樹人,首先要求教師認識上要到位。即要真正認識到為什麼要進行古詩文的閱讀教學。我校語文教研組,以《古代經典作品的探究學習指導研究》的課題研究為依託,先討論解決了這一問題:進行古詩文的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因為中考要考,也不是為了追求把古詩文的知識系統地傳給學生,更不是要求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特殊的表達形式。而是想以古詩文為憑借,讓學生在古詩文的誦讀、理解、探究中體會、感悟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散發的人性之光和傳遞出的精神內蘊,學習領悟我們的古聖先賢們遠大的抱負、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情操。
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在古詩文所蘊含的優秀文化的滋養下立德成人。一切考試、學習的終極目標就在於此。
教師們達成共識之後,自然會把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實於教學實際之中。
二、文本解讀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底蘊。但語文教學不像政治、歷史學科那樣以知識的獲取為主要目的,而是講究品味、涵泳、體驗,追求春風化雨般的潛移默化。
但古詩文因其語言的特殊性,對學生而言存在著解讀上的障礙。語文教師有義務先解讀文本,先弄明白文本里可以探究出哪些可以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的因素。
比如,解讀《觀滄海》,我們的重點是抓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燦,若出其里」解讀出曹操堪比大海的胸懷,從而引導學生走出小我,走向大我。如果教師不明白這一點,《觀滄海》這首詩的樹人功能就難以落實。
因此,在進行古詩文教學前,教師要對文本的人文價值進行分析,即弄清楚,這一文本可以立啥德,樹啥人。
三、方法實踐
教學古詩文不在於一字一句的講解,而是把誦讀、理解、感悟等學習行為轉化為探究的手段,整合於探究學習之中。
比如學習《論語》十二章,在引導學生會讀懂大意後,我們認為可以進行這樣的探究:
(一)、走近君子:跟課文學做人
1.尋讀課文中關於做人、修養的語句
2.逐一理解,思考文中對「君子」的特徵。
3.思考討論,按照課文的觀點,我們怎樣做才可能做一名君子?
(二)、做個君子:跟課文學學習
1.整合閱讀:把文中你認為談學習的語句摘抄,閱讀。
2.思考討論:文中說的關於學習的觀點,你覺得最有用的一點是?為啥?
3.拓展延伸:
古之君子,皆是樂學之人。你覺得怎樣去學,才能讓自己更君子?
按照這樣的教學方法,把立德樹人具化為古詩文中的內容,作為探究教學的目標,課堂上指導探究的路徑、點撥探究方法、評價探究結果。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一直在教學追求中。
當然在上述過程中,教師的范讀、點撥可以相機插入。也就是說,我們語文教師在研讀文本時即使發現了探究的人文目標,也不可以以說教的形式直接交給學生。而是要設計相關的學習活動,在這個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自己去和那個人文目標在文字里相遇、相處,讓學生具有真切的學習體驗。
四、行動延伸
行動延伸,即師生的行動不局限於古詩文經典的閱讀課堂。
也就是說教師既要著眼於課前的探究設計和課堂上探究調控、評價,還要給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探究的引導。
比如進行《陋室銘》的仿寫,進行《石壕吏》課本劇的創編和排演,進行《有朋自遠方來》、《誠信為本》、《和為貴》等主題的綜合性學習的准備和實踐。
再比如:把讀和寫打通,在學習過《岳陽樓記》後,讓學生寫寫范仲淹先憂後樂思想的認識。
還可以引導學生課外讀《論語》,多背點唐詩宋詞。還可以舉行相關的演講、誦讀、手抄報的比賽。
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進一步和古詩文相處,並從中獲得人文素養的滋養,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也會大增。
這樣做,既打通了課堂內外,又實現了立德樹人就與古詩文的教學真正對接,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學生精神世界的真正融合。
總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我校的探索還剛剛起步。其中不當之處,歡迎各位專家、各位老師不吝賜教!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