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陶行知的教學的資料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他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他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1906年,他進入本縣的教會學校崇一學堂免費讀書,在這里學習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新教育。但由於他一直生活在中國社會的底層,所以從童年時代起就對民間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關注中國的農村,立志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和廣大中國農民受剝削壓迫的悲慘處境去奮斗。因此,在崇一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191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庄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庄學校。陶行知受到通緝,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世界青年大會」,「世界反侵略大會」,當選為世界和平大會中國執行委員。為光大中華民族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5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准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勞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於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塗炭,國家多難、民族危急之秋度過的,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與共產黨人親密無間,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鞠躬盡瘁,奮斗終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陶先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與當前的社會主義教育學息息相通,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個人簡介
[編輯本段]
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農歷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
病逝日期:1946年7月25日
籍貫地: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
家人:父,陶位朝;母,曹翠仂;妹,陶文之;妻,汪純宜,汪病逝後又娶妻吳樹琴;長子,陶宏生;次子,陶曉光;三子,陶剛
陶行知, 中國人民教育家 ,民主革命家。原名文磑,後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191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赴美國留學。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庄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庄學校。陶行知受到通緝,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5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准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勞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於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很可惜。
2.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1. 陶行知與育才學校
●「手腦相長歌」
所謂手腦相長,即手腦並用、手腦皆強。
陶行知為什麼要寫這首歌呢?
舊中國漫長的歷史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由此形成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
從教育方面說就要培養手腦並用、手腦雙敲的人。要勞力者勞心,勞心者勞力,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最根本的問題。
●育才學校
「人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
陶行知這句話正是他為人類、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宣言。
1939年,陶行知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
育才學校是陶行知創辦的成績最大的學校,學生主要是保育院的難童,對學生不收學費和生活費,因而經費非常困難。有人問陶行知「你何必背著石頭過河呢?」,陶先生說「我背的不是石頭,是愛人」。這是對學生的愛,對學校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勞動人民的愛,對中華民族的愛。
陶先生有四個字「愛滿天下」。不僅愛人類,而且愛生物,反對把生物弄死來做標本,把生物學變成死物學,這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推廣這樣的愛,可以教導人們不再互相殘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1946年對陶行知的評價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 毛澤東
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客。 —— 周恩來
萬世師表。 —— 宋慶齡
當今一聖人。 —— 董必武
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後的陶行知。 —— 郭沫若
陶行知不僅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個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鬥士。 —— 泰戈爾
編輯本段學習陶行知
●陶行知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養,他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進的教育理論,並根據中國的國情,創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論,並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諸實踐,取得了很大很大的成績。他的品德、修養和理論都值得學習和繼承。
●陶行知是堅強的民主戰士
抗日戰爭結束後,廣大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對內戰,陶行知參加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員,他為爭取民主和平,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堅決的斗爭。著名民主人士、學者李公朴(育才學校副校長)和詩人聞一多被蔣介石槍殺。有消息說陶行知已被列入暗殺名單,陶說:「我等著第三槍」,結果因疲勞憂憤而死。(在這之前的1936~1938年陶行知受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之託,周遊26個國家,參加各種國際會議,宣傳各種抗日主張,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陶行知是詩人
陶行知創作的詩歌的特點是大眾化。他的詩是為廣大群眾而寫,他說要老媽(沒有文化的老人)聽得懂才能稱及格。他的詩有許多都譜成歌曲,如鋤頭舞歌、鐮刀舞歌、手腦相長歌。
●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什麼樣的教育
1、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
2、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
3、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
4、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
5、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
首先應理解:「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作的與人無關的教育。」
●理解
人接受教育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書本知識(間接的,包括聽講),一種是直接的,即從實踐獲得的。生活教育包括這兩部分,並沒有把讀書排斥在生活之外。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是一個大概念,所謂「生活」,陶行知說生活就是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動。因此可以說一切活動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
●關於「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
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全部理論的一個總概念,因此他不止一次的做了解釋。
「生活教育」這一概念是陶先生的老師杜威提出來的,但意思完全不同。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而陶先生把它翻了半個筋斗改成「生活即教育」。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反對教育即生活。他說「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個鳥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鳥放在籠子里。」
「生活即教育」是從書本的到人生的。
●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曉庄師范學校的校訓,這是陶先生傑出的創造。
「教學做合一」的確立
1、陶行知自回國以後,看見國內學校里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認定中國教育有改革之必要,當時就主張以「教學法」代替「教授法」。
2、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務會議上辯論兩小時未能通過。
3、「五四運動」爆發,陶先生發表《教學合一》一文,南京高校受此影響一律改為教學法。
4、兩年後,教學做的理論成立,最終確定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
●比較「教授法」和「教學法」
「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書,到教學生,再到教學生學(更主動),用自己的知識聯系起來,貫徹在實踐中去。
●過去的教育、現在的教育和將來的教育
編輯本段關於生活教育
1.生活教育的由來
陶先生曾經多次解釋過生活教育,第一次在1930年,第二次在1934年。他在第二次重新給生活教育給予了一個定義。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Life ecation means an ecation of life , by life and for life)。」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教育,過亂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亂七八糟的教育。
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方法、工具都增加。那麼,壞的學校也可以做學校嗎?回答是肯定的,壞的社會我們也要認識,也要人有所准備,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則一入社會,便現出手慌足亂的精神狀態。
2.終身學習觀
「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啟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這是最徹底的終身教育觀。
●《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麼區別》
陶先生寫這本書就是為了說明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的區別,那麼二者之間究竟有何區別呢?
(一) 傳統教育
傳統教育是吃人的教育
1.它教學生吃自己
傳統教育教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它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它不教學生動手、用腦。在課堂里,不許提問;好一點的,在課堂里允許提問了,但不許學生到大社會里、大自然里去活動。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十六年的教育下來,等於一個吸了煙的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在加上要經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就進棺材,這叫做讀書死,也就是教學生自己吃自己。
2.教學生吃別人
傳統教育教人勞心而不勞力,它不教勞力者勞心。傳統教育更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更明白一點,就是教人陞官發財,發誰的財呢?就是發農民工人的財。因為只有工人才是最大多數的生產者,他們吃農民、工人的血汗。生產品使農民工人不夠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與傳統教育完全相反
1.生活教育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學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對殺人的種種考試,教人讀活書、活讀書。
2.生活教育也不教學生吃人,不教人陞官發財。生活教育只教中國的民眾起來做自己的主人,做人中人。
陶行知在《新時代的學生》一文中說:
舊時代之學生的生長過程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新時代之學生的生長過程是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
編輯本段現實狀況
教是單邊的教,教學是雙邊的配合,教學做合一是完整的結合。它是曉庄學校的校訓,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中心。
而現在的中小學都普遍使用傳統教育,一些學校宣稱自己的學校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統一」。要知道,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尖銳對立的。
●社會即學校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說:「教育可以是書本的,是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後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於偏狹。
以社會做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來,任何人都可以做師生。
△《創造宣言》
1.陶行知認為宇宙間過去沒有的,經過人類的努力,現在有了。表明人類的一切精神力量都無過於創造的精神。因此他寫了這篇《創造宣言》號召一切有為之士,把這一偉大而庄嚴的工作接過來繼續創造。
2.教育者的創造: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需要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們的神、我們的石像、我們的愛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值得自己學習的學生。先生創造自己,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自己彼此崇拜的活人。
以上可以看出陶先生的師生徹底平等觀念,教師對學生人格尊重以及信任,由此看出教育民主的充分貫徹。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後改名知行、行知。祖籍紹興會稽,生於安徽歙縣。家貧,幼入私塾,15歲入歙縣崇一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考入杭州教會辦廣濟醫學堂。當得悉要入教會之學生方可去醫院免費實習時,憤而退學。宣統二年(1910),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文學系。民國三年(1914)畢業後考取公費留學,先後獲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和文學碩士學位,成為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之學生。六年回國,任南京高師(後改東南大學)教授、教務長兼教育專修科主任。在「五四」運動影響下,於八年7月提出教育要「自新、常新、全新」和「自主、自立、自動」之主張,並參加《新教育》雜志編輯工作,後任該雜志主編。十二年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本》,推廣平民教育。十五年發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倡導鄉村教育運動。次年3月在南京創辦「曉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社會即是學校」等理論;10月在蕭山湘湖創辦「浙江省立鄉村師范學校」。二十年發起「科學下嫁」運動,從事科學普及工作。次年組織生活教育社,創辦山海工學團,倡導「教學做合一」教育活動。「一二·九」運動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提倡國難教育、戰時教育,在重慶先後創辦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三十四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當選為中央委員兼民主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辦《民主》周刊。三十五年7月病逝於上海。毛澤東同志題詞「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著有《中國教育改造》、《中國大眾教育問題》、《古廟敲鍾錄》等。現已出版《陶行知教育文選》、《陶行知全集》等。《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等有錄。(中共紹興縣委宣傳部供稿)
3. 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方法是什麼
摘要 教學做合一
4. 陶行知是用什麼方法來教育孩子的(至少寫出兩條)他的教育方法好在哪裡
創造力的培養並不象一些家長想像的那樣高深莫測、無從做起。而是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蘊涵著這種契機,關鍵是家長能否意識並及時地適當地把握它。具體來說,創造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進行:
1、培養兒童的觀察力。
眾所周知,敏銳地觀察力是發現問題的關鍵。兒童從小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接觸物體、探究物體的本能與需要。這種本能與需要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在與外界接觸時,兒童會以一種輕松的洞察力獨特地感受到周圍的事物,並有新的發現。家長應充分利用周圍事物,注意培養兒童的觀察興趣,要盡可能地回答兒童的問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觀察過程中,要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以提高觀察的趣味性和效果。同時,觀察中適時教給兒童觀察的方法,如順序觀察法、典型特徵觀察法、分解觀察法、追蹤觀察法等,以培養兒童的觀察力。
2、發展兒童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卻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兩大認識支住之一。創造性想像是從事創造性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想像力就意味著創造力的貧乏。兒童時期是想像力表現最活躍的時期,兒童的想像力是兒童探索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基礎,一切創新的活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想像首先,家長應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使孩子頭腦中充滿各種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識地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體驗,參加社會活動參加一定的家各勞動和公益活動,多與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戲中豐富兒童的想像力。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兒童玩擬人化的游戲、戲劇性地游戲,或讓他們堆積木搭樓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過游戲,培養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及實際操作能力。再次,通過開展文學、音樂、美術等創造性藝術活動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想像。家長可以運用講故事、講童話、朗誦詩歌、繪畫、音樂、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動激發兒童的想像,讓兒童獲得間接知識,豐富想像內容,在活動中培養兒童的想像力。
5.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6. 陶行知教我如何教學 | 2011
今天讀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合一》這篇文章,讓我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在文章中這樣寫到:好像先生是專門教學生些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之外,便沒有別的事教,而在這種學校里的學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沒有別的功課。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學的事體,都被教的事體打消掉了。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合一有三個理由: 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他認為世界上的老師分為三種:一種老師是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讓學生讀、記。另一種老師是教學生,只要學生需要的知識,都交給學生。這個固然是比一種好,可新事物一直在變化著,我們做老師的不能把學生一輩子用到的所有知識,都教給學生。所以這樣的老師也不可取。第三種老師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教學生學。這樣學生才能探究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對於世界一切真理,不難取之無盡,用之無窮了。 看來我們要做這第三種老師,也就是教學生學,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重點培養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及獲得知識的途徑,適當的指導和點撥,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也會出現更多的創新人才。 第二,教的發自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 陶先生告訴我們:教學中要注意把自己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結合起來,教師的教要根據適應學生的學來調整,這樣的教學才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 陶行知先生告訴我們:做老師的要一面教一面學,好教師要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也就是說教師要不斷地學習,這樣才能適應不斷在發展、進步的社會的需要。 總而言之,陶行知先生眼中的優秀教師應該是: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老師教學方法要和學生的學法要適應,並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更有意義,學生的學習才會更輕松。
7.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具體理念:
1、「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2、「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3、「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4、「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6、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7)陶行知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陶行知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而教師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不僅教師要教學同時也應該學習。也就是說教師教的與學生學的是聯系的,相關連的。同樣的,教師所教與自己所學的也要聯系在一起。如果教師做好了,教育的關鍵所在也就解決了。在當時所處的時代里,陶行知勇於實踐和探索,將自己的理論真正應用到教育實踐中。
他發表了許多著名論文和講話,比如《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認了王陽明所說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論,並在其基礎上認為應該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將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國教育事業中,為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陶行知有這樣一則教育學生的故事: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陶行知發現制止後,命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
男生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高興地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男生驚訝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男生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喊道:「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8. 陶行知教育理念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他認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通過生活來進行,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而且「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
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主張把學校伸延到大社會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結合,培養真正適合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讓教育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把教育植根於整個人類社會生活之中,無疑是對傳統小教育觀的否定。它打通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使社會成為一所新型的「大學校」,這正是現代大教育的基本特徵。
(8)陶行知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生活教育不同於許多一般教育家的理論之處在於,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性教育學說,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在理論層面具有現實意義,在實踐層面富有當代價值。
例如,它對「教育立國」的強調,對新型師范教育的探索,對農村教育的大膽改革,對工學團制和小先生制的運用,對「政富教合一」、社會整體改造的嘗試,對中外教育經驗的合理借鑒,都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9. 陶行知有什麼教育制度
陶行知有關於教學做合一的教育制度。
教學做合一這個理論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二是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學,乃是教人學做事。無論那方面,「做」成了學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須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須「在勞力上勞心」,以收手腦相長之效。
教學做合一有兩種涵義: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說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張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學非所用,用非所學了。 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說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
10. 陶行知的做法體現了哪些教育原則
陶行知的做法體現的教育原則:
1、陶行知的做法體現了疏導性原則。疏導性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德育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提高學生認識。案例中陶行知回到校長辦公室時,學生已經等在門口准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將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事實真相來說明道理,啟發他們自覺認識問題,自覺履行道德規范;
2、陶行知的做法體現了嚴格要求學生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熱愛學生,又要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當陶行知看到學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時,他制止了學生並要求學生放學後到校長室去,從這一點看出陶行知是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從陶行知對學生的整個教育過程可以看出,陶行知非常尊重學生的人格;
3、陶行知的做法體現了發揚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要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注意挖掘學生自身的閃光點。整個教育過程,陶行知先斥責了學生,後來又給了學生四塊糖,這體現了發揚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