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生認識圖形有哪些好辦法
在小學階段第一次認識幾何圖形,只要求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能夠辨認這些圖形,正確地說出它們的名稱。對於每種圖形的特徵,不需要學生用准確的數學語言來進行描述,只要直觀的感知就可以了。
Ⅱ 小學一年級數學數圖形方法
在一年級數學中,會要求孩子數出給出的圖形中的特定形狀的數量。在這一類的題中,所有的圖形不再是完全分開的,而是大大小小地圖形合在一起,圖中有圖。比如,我們常見的數三角形的題,如下圖所示:
在點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小磚並沒有缺少,而每一層都少了大磚。根據每層應該有3塊大磚,要求孩子在每一層寫下缺少的磚的數量。
4. 計算:家長指示孩子計算缺少的磚的總數量:2+2+1+2+2+1=10
5. 家長指示孩子把答案寫在題目要求的對應位置
6. 家長誇獎孩子
7. 家長給出下一題(建議每次練習不超過5題)
Ⅲ 如何指導學生認識圖形
1)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原型進行教學,展示豐富多彩的幾何世界。
人們生活在三維空間,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給「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提供了大量現實有趣的素材。在此內容的呈現中,充分利用現實生活的物體,通過讓學生觀察大量豐富的立體.平面圖形,加強對圖形的直觀認識和感受,從中「發現」幾何圖形,歸納出常見幾何體的基本特徵,從而更好地「把握圖形」。
如在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概念的引入,點.線.面.體關系的研究,直線和線段性質的引出,角的概念引入,以及練習,習題中都呈現了大量生活中的圖形,在實際教學時就可以向學生展現更多他們熟悉的生活中的物體和圖形,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提高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圖形,了解圖形的興趣。
2)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主動參與,讓他們在觀察.操作.想像.交流等活動中認識圖形,發展空間概念。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可以給學生提供「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資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在「做數學」的活動中,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教學中,還可以設置許多「觀察」.「思考」.「探究」等欄目,如從一些圖案中發現平面圖形,畫出由九個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從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圖形,探索一些常見幾何體的展開圖,通過觀察思考生活中的現象得到關於直線,線段的性質,探索畫一個角等於已知角的方法,等等。通過這些「探究點」,鼓勵學生勤思考,勤動手,多交流。其中,動手操作是學習開始階段重要的一環,它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圖形,豐富直觀,驗證學生的空間想像。開始階段,可鼓勵學生先動手,後思考,逐步過渡到先思考,後動手驗證。
做到了以上幾方面,學生就不難掌握和理解圖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