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學研究的方法論有哪些
文學理論的方法體系總的說來包括三個層面,即哲學方法的層面,科學方法的層面,專業方法的層面。
1、哲學方法的層面。哲學方法是在總體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對於每一個具體學科都具有指導的意義,因此哲學方法是文學理論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也是這一體系的理論基礎,它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邏輯的與歷史的相統一的方法,抽象上升為具體的方法,等等。
2、科學方法的層面。這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逐漸形成的方法,以其橫斷性和交叉性而為文學理論所吸收和借鑒,它處於中間層次而對文學理論准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耗散結構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等方法。
3、專業方法的層面。這是適用於文藝學自身專業特點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從自身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傳統方法,如賞析方法、考證方法、評點方法等,也有從其他學科中移植過來,後來逐步固定下來的方法,這些方法比較具體,也最接近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如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文化學方法等。
總之,上述幾種文學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論背景和操作原則,在把握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時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徑,顯示出自己的優長之處,同時它們又是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在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的建設方面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因此都值得重視,值得借鑒和吸取,而在具體操作中最佳的選擇是對其加以融會貫通和綜合利用。
首先,要堅持整體的、綜合的研究視野。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文學的審美規律與其他規律之間的關系。再次,要堅持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相結合。然後,要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統一。
(1)豈止方法文史傳統與中國研究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的現代發展
文學理論的自主性,在於理論自身的學理建設。80年代下半期和整個90年代,是中國文學理論比較全面地建立自身學理的時期,確立自身主體性的時期。
在文學理論學理的探索、建構中,無疑,西方文學理論發生過重要影響;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學理論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審美研究、作品形式、結構等因素的內在研究,和那時中國美學問題的大討論,都對中國文學理論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時在討論中,不少學者對現代文論傳統進行了有批判的吸收,並且力圖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景象,新說屢起,佳作迭現。文學理論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構舊說的基礎上出現的,同時又是新的建構。
因此,這十多年的文學理論,不是一味的解構,不是一味地聽從外國人說話,不是把外國人的文學理論進行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鑒的基礎上,對文學理論既有改造,又力圖有所創新,並且卓有成效地創立了一些新的文學理論范疇。
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文學理論在不斷地走向邊緣化,不被人們重視,但是應當承認,文學理論是個有成績的部門,真正的理論創新,自會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績估計過高,但也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構與建構,正是文學理論現代性的體現。
Ⅱ 中國傳統政治學研究有哪些特點——電大一位教授的授課筆記,大部分我深深贊同
政治研究的源頭在中國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西方則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考察源頭可見,中西方政治研究從一開始就形成了不同的特點。西方政治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國家構建的制度選擇(政府形式和體制問題),而中國政治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國家統治的策略選擇(治理國家的個人條件和政治統治術);西方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具有獨立地位的政治學科,而中國長期以來政治與倫理高度結合,形成的是倫理政治學。在政治學的發展過程中,中西方也走過了不同的道路。西方政治學經歷了古典時代神學時代理性時代科學時代的發展過程,而中國經歷的是傳統時期向現代時期的轉換過程,在實現轉換的過程中,又經歷了建立取消恢復的曲折歷程。概括而言,
中西方政治研究的不同特徵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兩種政治觀念的不同: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不同;人治主義與法治主義的不同;集體至上主義與個人至上主義的不同;國家權力本位主義與個人權利本位主義的不同。
中國的政治學,照現在大學的院系專業設置,比較雜亂,說不大清楚。以前都在法學之下。現在政治學獨立出來了,本該在政治學下的行政學、國際關系或外交等,都獨立了。有的研究行政學的、研究思想政治的、研究科社共運黨史的、甚至法學的都願意向政治學靠攏。但是有的卻不願意,認為自己就是自己。因為這樣的情況,我們傾向於比較窄的范圍:凡研究政治學原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學、民族政治學、政治文化、政黨政治、政治社會學等方向或專業的,都可以屬於政治學范疇。不包括行政學、思想政治、科社、共運、黨史。國際政治因為本身都有獨立的單位,所以也可以不包括在內。這些是根據中國目前的高等院校的情況說的。可以看出,學科設置不是中國傳統的東西,這些學科在古代中國是沒有的。
中國古代沒有什麼政治學理論。學科越來越規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一個一個不同學科的,為期並不長。最早的大學出現在德國,據說現代研究型大學是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學,比中國鴉片戰爭早一些。大學要設置院系,人為劃分疆界,然後有了這樣那樣的學科,各人專搞一門,越來越窄。其實,歷史上的大學者多是懂得很多的,有的是網路全書式的。現代的學科體系,各種學科的發展,是基於西方的傳統的。從歷史上看,西方早就有政治學了。或者說他們有比較專門的研究,比如柏拉圖的《共和國》、《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但是在中國,按中國的治學方式和傳統,是不會出現那樣的政治學的,能出現的是四書五經,政書政典,聖訓聖諭而四書五經就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政治學教材。這樣說來,中國與西方古代都有政治學著作,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有些共性的問題大家都會遇到,都有人要想要說,把那些思想寫出來,就是政治學的著作。
把中西古代的政治學著作對比一下,共性的問題是如何保持政治秩序。但是不同點在什麼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很多。先說研究方法。思維方式的不同好像比較突出。西方的思想家比較注意對事物的理性分析,有點像物理、化學分析一樣,研究事物的結構、性質等等,比如他們早就對政體有過分類研究,中國就沒有。中國人不那麼周密地考慮問題。從另一方面說,不那麼機械。中國人要研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就是把天地、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綜合起來研究。也可以說一個宏觀些,一個微觀些。中國人的宏觀,不是簡單的宏觀,而是真正具有宏大的氣魄。中國人這種氣質在近代西學東漸的時候往往顯得有些可笑。其實也沒有什麼,正是兩種文明沖突交融過程中正常的現象。各自不適應對方的地方,被對方看作荒謬,然後在互相嘲諷中逐漸修正各自的認識,這就是一個過程。但是總的趨勢是中國向西方學習。弱者向強者學習是必然的。等到弱者變為強者,也許會感到,原來所學的東西不過如此,自己原先的東西也有不錯的地方。
《皇朝政治學答問》,可能是中國人自己寫的最早的政治學著作,其實是一部清朝歷史地理和政事典故的小資料。這還是西方政治學傳入中國以後出現的東西。它先講清朝的起源,從一個神化故事說起,然後是帝王譜系、皇宮制度、朝廷衙門、從紫禁城到北京城再到全國的地理、最後是附庸屬國。儼然還是天朝大國的夢想。當然這一部政治學的小冊子只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之下的中國傳統政治觀念的宣揚罷了,算不上什麼政治學。
中國古代沒有政治學。因為政治學是在西方的學術中發展起來的。這一點已經無須多言了。但是,中國也有自己的政治理論,用來指導統治階級的行為,用來規范整個政治體系的運行。這些東西中國傳統中有,完全是我們自己的政治學。
政治學是適應的產物,是時代的產物,人類社會必然會有政治行為,就必然會有關於這種行為的說法。我個人認為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來源於政治家,一個是來源於思想家。
所謂政治家的政治學,也就是統治者的政治學。
統治者的政治學,第一要義就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毛澤東同志的總結非常精彩。歷朝歷代都是靠打仗得了天下,統治者理所當然地認為,統治權力是自己打來的。權力的合法性就在於強有力。誰想要分享或染指,你也來打仗嘛!
第二要義就是統治者理所當然地享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有公有制的意思在內。當然不是公有公享,而是公有王享。統治者收取賦稅沒有別的理由,就是給皇帝用的。不給就揍你,看你給不給!所以中國政治統治的根本道理就是強盜邏輯。勝者王侯敗者賊,說的就是這樣的事實,皇帝就是占天下為王的最大強盜。老百姓之所以交納賦稅,不是因為國家利益全民利益什麼的原因,而是為了不挨打。交了賦稅,你不打我,我可以平安地生活了,這就行了。
交上去的賦稅做什麼了,這不是老百姓能問和敢問的事情。直到現在也是如此。說自覺交稅,利國利民,老百姓不明白。農民兄弟錢也交了,糧也納了,說的好好的這些錢是為老百姓辦事的,可是,要修路,讓農民分攤,要建校舍,還要老百姓拿錢老百姓知道,交的錢就是讓官吏們造的!這和強盜還不是一樣的?總之政府收的不過是保護費吧!保護老百姓不受另外的力量的摧殘,但政府什麼時候想整老百姓是不受限制的。因為政府有最大限度的自由,老百姓沒有。
歐洲不同,統治者老早就有和民眾商量的舉措。
古代有國民大會,中世紀有等級會議。國王要收稅,得和老百姓商量著來。權力受到制約,成為傳統。所以他們逐漸形成和發展民主制度,是比較自然的現象。中國很難。統治者不和老百姓商量,哪個老百姓想商量,那是欠揍!這就是我們的傳統,根深蒂固的。所以說起階級斗爭,中國是最硬的,沒有商量,沒有妥協的。結果就是專制最甚。
政治家拿武器改造社會,其實是改朝換代。思想家拿思想來改造社會,他要靠思想來建立和保持一種理想的秩序。這兩種人互相利用。思想家沒有強制力不行,政治家沒有思想家的花言巧語也不靈,統治一盤散沙的老百姓,光有武器不行啊。
馬上得天下,豈能馬上治之?政治家不聽思想家的也不行,不愛聽也不行,漢高祖劉邦先是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到了最後還得聽儒生的。不是儒生能制伏君主,是儒生能迎合君主的需要。所以中國就有了被統治者認可和付諸實踐的政治學。
為什麼說思想家說的才是政治學,政治家的那些想法就不是呢?因為政治學作為一種學問,總得有學問的特徵吧。它應該是一種理論,寫在紙上,有條有理才行。不過寫出來的是一回事,政治家執行起來不一定是那麼回事。我們常常感到,書上寫的東西有點假,真正執行的是另一種東西。那就是政治家與思想家的不同處。政治家主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如果說和思想家提出的政治學理論相一致了,那是因為思想向政治本身靠攏了,而不是思想家管住了政治家。但是政治學理論總是起作用的,有影響的。因為政治學理論也有適應政治需要的一面,如果不適應,它也就完蛋了。因此,中國古代社會持續兩千多年,怎能沒有政治學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政治學,主要的東西是儒家思想。特點似可概括為倫理政治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稱為大學八目,大概是對中國政治學理論的最好概括。中國政治學講正確認識世界,講精神文明建設,講個人修身養性,講家庭小單位的治理,講地區發展,講遠大政治理想。其中也含有忠孝觀念,從家庭到國家,道理是一樣的。三綱五常,就是維持一個等級尊卑關系的穩定和睦的統治秩序。這樣看來中國傳統的政治學理論其實是一個有關華夏文明建設的宏大理論。中國政治學的一個特徵是家的特徵明顯,儒家說統治者是大家長,這個家長要在道德上為全國臣民做出表率,家裡的老太太也是母儀天下的,家長要愛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從家長的統治。這樣的政治學有一種溫情脈脈的感覺。西方政治學的一個特徵是國的特徵明顯,國里頭有各種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所以要互相制約,君主並不是家長,只是行政管理者。而且它還承認有各個不同的封建主,互相是平等的。總之中國是以治理家庭的方式統治國家的,中國的中央高度集權就這樣形成了。西方相對而言較難形成。
儒家學說的發明者孔子,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一樣是世界級的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影響中國和東方這么長時間,的確是了不起的。不過要知道,孔子本人的思想與後來流行的所謂儒家思想是有一些區別的。政治家利用其中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把對自己不利的東西拋棄了。後來的儒家思想家,又根據時代的需要加以修正,這樣就有了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孔子原先的那些東西不是官方認可的,後來改造過的儒家思想才是官方正統思想。掌握這種正統思想的解釋權的,表面上是一些思想家,其實真正的解釋者是統治者。
中國是真正的政教合一的國家,不像西方歷史上有王權與教權之間的斗爭。這種斗爭的結果,是有了權力之間的制約。老百姓的思想不受政治家的控制。他們交了政府的賦稅後,到教堂去接受思想教育。這樣才有可能有思想上的一些自由,才出現一些獨立的思想家,比較自由地想問題,科學才會出現,政治學理論才會發展。政府除了政治統治與行政管理之外,對老百姓的控制是有限的。商人有經商賺錢的自由,人民有學術思想的自由,都對權力有制約。政府不可能是萬能的。這樣的條件才有可能發生和形成民主的傳統。
中國不行,政教合一,政府管人民的一切,尤其是對思想的統治,這樣就容易出現萬能政府或全能政府,人民不能管政府一點點。這是中國政治發展的結果,有人探討說是東方農業文明的結果。這些且不說它。只說孔子本人的思想並不這樣,起碼在有些問題上不是這樣。比如孔子的思想中知識分子還有獨立人格,孟子更是強調這一點。但是後來沒有人說這些了。孔子的思想中對君主還是要有一些制約的,孟子乾脆說貴戚之卿可以撤換不稱職的君主,這還有點貴族民主的意思,但是中國沒有這樣的條件,沒有這樣的傳統,後來就沒有人提了。孔子思想中是主張君主要做道德表率,大臣可以對君主提出批評,君主不聽,大臣就要辭職,君臣關系有一定的平等和制約。後來就變了,君主就是聖人,不能批評了。
說到這里,
要說明中國的政治家是關心人民的,要求政治家重視人民的利益,這就是重民思想。民為邦本,是說人民為國家提供財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是說人民如果受到過重的壓迫和剝削,會起來造反的。所以要重民,包括養民、教民等等。教民,當然是教人民服從了。養民,卻是一個有意思的提法,含有辯證法在內,你想,本來是老百姓養活統治者的,他卻要說是統治者在養活老百姓。所有那些中國傳統的東西,在今天都還存在的。為人民服務,就是重民思想。你不想讓他服務還不行,這其實是強制服務。西方不會這樣說,老百姓不選你,你服務也沒人要。我們現在有一個說法,養活了十幾億人口,好像很了不起的樣子。其實也是強盜邏輯,強盜擾亂,不讓你活,你就活不好。他不擾亂了,你活得好一點了,他就說,看看,是我養活了你們啊!
到了宋代的朱熹以及他以後的儒家思想家,管不往皇帝。思想家們的性格越來越內向,只對自己嚴格要求,正心誠意,內聖外王,知識分子苛責自己,對社會的影響並不大,儒家思想越來越成為知識分子精神上的自我安慰,這時的儒家思想造就了許多偽君子,到專制統治者那裡找一碗吃,沒有多少責任心了。這種自我安慰的政治學離老百姓越來越遠,哲學的意味就重多了。最早的儒家思想關心人民,關心社會,講的是比較實在的道理。後來到心學理學,就是純粹的哲學了,是個人修身養性的東西,和佛教差不多。這和政治學求實的品格大相徑庭,說空話為主,現在的新儒家也是這個路子。這班人多是生活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享受著先進的資本主義文明,卻又融入不了人家的文明之中,便回到中國傳統中找一點安慰,向西方人誇耀祖先的光輝業績,吹得天花亂墜,還有一些西方人瞪大了眼睛聽,認為了不起。但是西方能有幾個人真正認為中國傳統的政治學有多好呢?想想,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學家有那麼多,西方不比中國少,西方歷史上的政治學和現在的西方政治學又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西方有人大講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波利比阿,現在的西方人也不會愛聽。畢竟是歷史陳跡啊!西方人關注現在,中國人也是。新儒學註定是少數精神貴族的空洞的學問。
返回來,再說其他如法家、道家、墨家,他們與儒家不同,但大的方面卻是一致的。也就是華夏文明建設的理想是相一致的。天人合一、聖賢政治、等級秩序、家庭倫理、重民愛民等,大多是一樣的。墨家尚同,也是聖賢政治,兼愛,也含有愛民思想。道家無為,其實儒家最高境界也是如此。法家重刑,儒家重德,目標卻是一樣的。不過法家狠一些,道家陰一些,墨家苦一些,都沒有儒家高明,故而儒家成了正統思想,華夏文明的代表。中國歷史上實際起作用的政治學是綜合這幾家的,從發展看是如此。秦初是用法家思想實現統一的,漢初要變秦朝的暴政,就用黃老思想,主要是老子的無為。後來,無為雖然讓老百姓自己救自己,休養生息,從戰爭的災難中掙脫出來了,但是社會秩序很壞,統治者就想起了儒家思想。漢代一開始就用過儒家,主要是制禮作樂,突出皇帝的威嚴,很讓劉邦興奮,感受到作皇帝的最大樂趣。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很合時宜。不過天下不安定的時候,儒家總難獨尊。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各家思想都曾發揮過作用。儒家真正獨尊,是宋代的事情,是朱熹他們的功勞。從那時到清朝,儒家思想都是正統思想。這個正統思想源於四書五經,但是又不全是,是經過統治者修訂的思想。如果有人認真地總結一下,才能比較清楚。中國的政治學包含以下內容:
(1)君權神授說,解釋權力來源與權力監督的最終力量;
(2)聖賢政治觀,一種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論。君主是聖人,大臣是賢才,民眾是愚民;
(3)倫理政治與尊君思想,用家庭倫理觀念來規范社會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長;
(4)重民養民教民思想,根本出發點是防民,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服從統治。中國的傳統,統治者都要教育老百姓,思想控製做得很
Ⅲ 傳統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傳統曾經遭到意識形態的閹割,以致於我們除了做些典籍的貴族式研究,很難看到傳統的蹤影。以前的國學熱仍舊是一種旁觀者式的復歸傳統,畢竟我們的習俗、文化傳承方式,以及各類文物被文革所破壞。如今,長期處於「傳統」迷惘的上一代、這一代和下一代,又要面對全球化的沖擊。看到很多人為中國加入全球化而歡欣鼓舞,心中頗多感慨。要知道,傳統的困境又將進入「全球化」旗幟下西方現代文明的「合法」侵襲。本來,任何文化尤其弱勢文化在全球化面前不堪一擊,中國的情況更是如此。為了保護自己的傳統,很多國家都有文化委員會(Council),包括西方國家,還有相關的法律,這是政府層面的。反觀中國,政府除了由於某些領導人的偏好做些弘揚民族文化的表示,並沒有對傳統文化做真正的、全面的考慮和保護。比如,古籍出版大量依靠市場選擇,若大的中國對於自己悠久的文化典籍竟只有400萬人民幣的政府資助,何等的悲哀!地方政府也僅僅為了旅遊來假造歷史,對地方風俗、古跡的保護非常有限。傳統文化類學術機構的正常運作缺乏資金和規范,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學者像中國這樣忙於建立所謂的新學科,在處理傳統學科與現代課程的關系方面缺乏經驗。藏於民間的傳統文化,一天天衰弱,學者與民間的關系還是那麼遙遠。希望政府、學術機構(學者)和民間力量合作,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有並豐富我們的傳統文化。
談了兩個問題,一是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內涵的認識。該學科是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傳統學科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文獻學理論與方法而形成的學科。其內涵包括以下層次:傳統的「小學」層面;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之書,即中國文化元典;歷史地理學和官職等;在此基礎上,才進入各個歷史階段、各種體裁的專門研究。二是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培養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的體會。首先要熱愛本專業,認識所從事專業的重要性。該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一定要通過古籍整理的實踐培養研究生。
一、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內涵的認識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涉及的內容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而對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太遙遠的不說,從孔老夫子序《書》、記《禮》、正《樂》、訂《詩》、解《易》、作《春秋》算起,少說也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但是中國古代文獻學家大多偏重於實踐,不重視理論的探討,所以除了唐初劉知幾《史通》、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校讎通義》等少數幾部帶有理論探討性質的著作之外,最早的文獻學理論著作要算鄭鶴聲出版於1933年的《中國文獻學概要》(商務印書館)。但作為一門學科體系的確立,才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它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各家的認識並不一致,這一點,我們從全國高校研究生招生目錄的古典文獻學專業方向設置方面可以大致了解。
正因為古典文獻學是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與整理的學科,因此與古代文化各個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關系,比如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史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內涵都與中國古典文獻學有重合的部分。但是既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一定有自己獨特的內涵。
我的理解,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傳統學科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文獻學理論與方法而形成的學科,它為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其它涉古學科提供有關典籍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文獻處理方法。所以它更測重「橫」的規律的探討,而不是像古代文學那樣更重視「史」的規律的研究。
就其內涵的層次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層次:第一是傳統的「小學」層面,即目錄、版本、校勘,文字、音韻、訓詁,這是古典文獻學的基礎。第二層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之書,即中國文化元典,像《尚書》《周易》《詩經》《左傳》《老子》《論語》《莊子》《孟子》《荀子》《楚辭》等。第三是歷史地理學和官職等,呂思勉曾說,歷史地理學和官職之學是研究中國學問的兩把鑰匙。在此基礎上,才進入各個歷史階段、各種體裁的專門研究。第四層是古典文學研究的基礎學科,包括:古典文學基本資料的整理,如文學作品總集、歷代作家別集的校點、箋注、輯佚、新編;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如撰寫作家傳記、文學活動編年、作品系年、以及寫作本事、流派演變的記述與考證等;基本工具書的編纂,如古代文學家辭典、文學書錄、詩詞曲語詞辭典、戲曲小說俗語辭典、文學典籍專書辭典、斷代文學語言辭典等。這些研究是各類專題研究賴以進行的基本條件,具有相對的長期穩定的特點。
中國古典文獻的內容如此之多,而且都是專門之學,一個人當然不可能樣樣精通。即使那些通人碩儒也是學有專攻的。但是在個人專門從事的學科方向上,力求「辨彰學術,考鏡源流」,能夠處於較前沿的境地。所以,作為濃縮了中國古典文獻學各層次知識的《古典文獻學》這門課,應當是碩士研究生的理論必修課。學習這門課的目的,就是要關注、跟蹤相關學科的進展情況。這樣,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涉及到某一方面的問題,可以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最重要、最權威的資料。
二、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培養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的體會
首先要熱愛本專業、了解學習本專業的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勢下,專業和經濟效益關系十分密切。申請科研立項,申請經費資助,申報科研獎勵,幾乎每一項填表工作都有「能否創造經濟效益」的問題。對研究學習古典文獻學專業的人來說,遇到這類表格,往往十分尷尬,不知不覺當中,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意義產生了懷疑,減少了學習的信心。所以,應當給同學講清楚,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是它的根。傳統典籍,則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因而傳統文化的研究是一項尋求民族之根、築造民族靈魂的偉大工作,它是社會主義新文化大廈的基礎。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而其文明傳承沒有間斷,民族文字、民族典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試想,如果我們用的不是方塊表義漢字,而是拼音文字,那麼,我們面對粵語寫的小說、吳語寫的詩歌、閩南語寫的散文等,恐怕只有經過九曲重譯才能略知其大意一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一個民族,那是無法理解的。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謂實踐性強,主要指的在大量閱讀原典基礎上的整理實踐。理論再多,那怕講的頭頭是道,不親自拿著古籍字酌句斟,午夜篝燈,殘宵不倦,最終只能是紙上談兵。所以,碩士研究生期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仔細地校勘一些古籍,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研究生沉潛到典籍的最低處,了解它生成的最細微因素,就如同從事生物研究者對其研究對象進行細胞解剖一樣。
當然,中國古典文獻學並不排斥理論,實際上,沒有理論,我們面對的古籍只能是一盤散沙。聚沙成塔是理論的偉大魔力。當前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界,理論的建樹處於低谷。古典文獻學的學習和研究應當努力擺脫對一切現成理論的依傍,盡量從材料中發現問題。研究者應當沉潛於史料的寶藏之中,並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提煉出理論結晶。研究的靈感應當來自典籍本身,不是用實證去證實現成的理論,而是從大量的古籍整理實踐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論。
Ⅳ 研究中國傳統史學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什麼
1、基本方法:
(1)首先,「從實際出發,廣泛、系統地搜集和閱讀各種材料」。
(2)其次,應用「考據和分析相結合、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等方法。
(3)最後,達到把「假設變為科學結論」的目的。
2、史學簡介 :
史學是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是一門反思的科學,是對各種具體歷史研究及其內在規律的探索的科學。其也是一門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真實性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
3、中國傳統史學的特質:
中國傳統史學的特質主要表現為:歷代統治者皆重視史書的編撰,史官建置沿革自成體系,官修史書是傳統史籍的主流,私人編撰史籍之風綿延不絕;史學家輩出,史籍體裁多樣,史料內容豐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史學理論先進。
4、認真學習、研究中國傳統史學
認真學習、研究傳統史學,是掌握傳統文化的基礎。我們要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掌握基本的科學的學習途徑和研究方法,有目地選擇學習和研究的對象與資料,善於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發揚傳統史學的優秀傳統精神,提高自己的史學素質。
(1)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思想
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堅持唯物史觀,站在人民的立場來學習、研究、分析歷史問題。這是學習、研究傳統史學的理論指導思想。
(2)從宏觀到微觀,從全面到具體,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
根據個人的專業特點和文化素質狀況、學習研究興趣等實際,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認真學習中國古代通史,掌握傳統史學的基本線索和內容,這是學習史學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選讀部分史籍名著,如《史記》、《資治通鑒》、《史通》等,以加深對傳統史學的了解,再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歷史問題,閱讀參考有關的史籍原著,然後循序漸進,勤動腦動筆,史論結合,逐步提高自己的史學素質和研究水平。
(3)用動態思維方式去學習、研究傳統史學
學習研究史學必須與開拓創新相結合,不能為學而學。力戒教條化、公式化、簡單化。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要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發揚大膽探索新問題的理論勇氣結合起來,敢於解放思想,沖破禁區,敢於迎接來自各方面的理論挑戰,說明與回答史學發展過程中所提出的新問題,在理論上要有標新立異的勇氣,也要培養科學求證和認真探索問題的素質。
4、採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和解釋歷史
分析歷史的最基本方法是唯物史觀,還有歷史分析、邏輯分析、系統分析、結構分析與階級分析等方法。這里只介紹歷史分析和階級分析兩種方法,這也是研究歷史最基本的方法。基本要求是將歷史問題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研究、分析,應用唯物史觀關於社會化分為不同經濟利益的階級集團及其由此產生的階級斗爭的觀點,分析具體的社會歷史現象。
5、傳統史學應與其它傳統文化、外國優秀文化、當代新文化融會貫通
傳統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之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和其它傳統文化、外國的優秀文化以及當代新文化都有一定的互補和相通之處,只有使其與其它傳統文化、外國優秀文化、當代新文化融會貫通,才能充分體現出其在傳統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Ⅳ 學習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常識的方法措施
想要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首先要明確基本的世界觀,以及學習的方法。
一、基礎世界觀
要學習傳統文化起碼要先接受先賢的世界觀,你倆要先在一個語境里,才可能稍微明白點先賢在講什麼,而不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華夏先賢們書寫的典籍出現在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科之前,是先賢言行的記錄,所以拿西方研究文史哲的思路來學習華夏典籍竊以為不太合適。先秦元典代表著古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行為方式,所以真正的傳統文化並非是簡單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的。既然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化指的上承先秦時期的干貨,那麼自然不包後來從天竺傳來的佛教。
二、開蒙第一步
漢字表達了形聲意三方面的信息,包含著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的認識。或者說,漢字是承載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認識的一種載體。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圖畫,一段動作,一個立體的場景,乃至一段「自然真實」。所以不明白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那麼對經典的理解就會浮於表面,或者師心自用,自己胡編。
就比如《三字經》里提到的:「性相近,習相遠」
習在《說文》里是「數飛也。」其實說的是小鳥拍打翅膀的樣子。小鳥想要飛翔,需要不斷的重復的拍打翅膀。所以習字其實代表著重復的不停的行動。所以這句話說得是後天的行動的積累是每個人變得不同的關鍵。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的意思。
所以當我們越來越貼近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就越容易明白典籍中表達的內容是什麼。古人言簡意賅,好不誇張的說,有時候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個圖書館。
所以開蒙認字其實是第一步。在古代這是小孩子們的必修課。
三、學習套路
說完了上面的,才跟大家聊聊學習的方法。古人學習經典講究師說家法。現代人沒有這個條件,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方法是要知道的。
第一,學之以專。專可以先簡單的理解為專注,認真。而且這不是說簡單的看書時認真,而是廣義上的專注,全身心的投入,不斷探索,這樣才有可能觸碰到典籍敘述的干貨,或者說真正的有可能理解一點典籍在說什麼。而不是浮皮潦草,看過一點就覺得自己咋樣了的那種啦。夫子學琴的故事可以了解一下哈。
第二,學之以序。序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序列。學習講究序列,就像先學小學數學,然後才能學懂初中、高中乃至高等數學一樣。學習傳統文化依然也需要講究序列,從基礎到高深,而不是好高騖遠,小孩耍大刀啦。《三字經》就算是基礎啦,是開蒙的重要書籍。大家往往低估了嚴重低估了應麟先生的水平。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