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武術肺活量訓練方法

武術肺活量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3-06-10 11:24:19

『壹』 鍛煉肺活量的方法

鍛煉肺活量的方法

1、深呼吸。你可以增加你的肺部的空氣量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吸收,運動或訓練中沒有一個長期的投資。訣竅是深深呼吸平穩。

2、濺水在你的臉上。在你的`臉上潑水會加速的心動或放緩心臟速率。

3、嘗試冥想,或閉上眼睛。

4、選擇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的地方,用鼻緩緩吸入新鮮空氣,當吸至最大限度時,再用嘴慢慢呼氣。呼氣時,兩唇微張,嘴角後咧,舌尖抵住上下牙間的縫隙,默讀“噝”字,使氣從舌兩邊排出,待氣全部吐出後,再用鼻吸入清氣,這樣一呼一吸,連續36次。

5、在空氣清新的環境下,雙臂自然伸展,手掌向外向上,引導手臂向外上方緩慢展開(即斜上舉),此時深吸氣,慢慢吸氣,使肺部吸足氧氣,吸到不能再吸時停一兩秒鍾。手掌轉向前,手臂向前弧形落下,然後身體盡量向前下方屈曲,緩慢呼氣,盡量排盡肺里的濁氣,呼到不能再呼時停一兩秒鍾。反復做50次。

6、可在室外選一乾燥,最好有花香的地方,練習腹式呼吸,雨天可在室內進行,但要打開窗戶。全身放鬆,取自然坐式,意守下丹田,緩慢深呼吸。吸氣時,意想大自然的清新之氣,進入下丹田,小腹部自然地緩緩鼓起。呼氣時,腹部盡量往內縮,氣要緩緩地往外呼。每次練習不少於15分鍾,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最好能保持在每次練習持續30分鍾左右。

7、雙臂伸直向前上方舉,緩慢而有力地向頭後方伸展,上體也可輕微地向後彎,盡量讓肩關節達到最大活動幅度,使肩關節有明顯的“後震”感,隨後雙臂收回到身體兩側。雙臂上舉時吸氣,雙臂收回時呼氣,反復做30~50次。

8、雙臂伸直,手掌向下,向前平舉,保持手掌向下,緩慢而有力地分別向兩側做展胸動作,然後從兩側收回到身體兩側。雙臂上舉時吸氣,雙臂收回時呼氣,開始練習時,可反復做50次,逐漸增加到100次。

9、吹氣球是一個很好的增加肺活量方法。當你走路,或者在家裡做家務時,練習吹一個氣球一直到把氣球吹爆炸。練習的次數多了以後,你應該能感覺到你每次能吸入更多的空氣了。

10、嘗試數到100。只關注你數的數字和100的目標。保持注意力在數量上一直到你再也不能屏住呼吸為止,下次的時候把目標定在高於這個數字上,慢慢增加。

11、在水中運動做運動,因為在水中用水壓的存在,使得你的身體在吸入同樣的空氣時要更費力,這樣能使肺得到很好的鍛煉。水最好要淹沒自己脖子,如果你在水中運動持續時間足夠長,並且經常這樣做,你的呼吸系統會變得更有效率,從而增加肺活量。

12、在海拔較高的工作。高海拔地區因為空氣相對稀薄,空氣含有更少的氧氣,使得你的身體要吸入更多的空氣才能滿足身體需要,這樣能使肺得到很好的鍛煉。當然,這樣要小心不要在高海拔訓練太辛苦,不然會發生高原反應。

13、玩管樂器是鍛煉肺活量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因為它能讓你的肺有規律的運動同時又能玩音樂。學習木管樂器或黃銅儀器如大號、小號、長號、雙簧管、單簧管、薩克斯、長笛等等。這個活動將幫助你控制呼吸和擴大你的肺活量。

14、堅持慢跑,或做游泳、踢球等耐力運動訓練。在鍛煉時注意調節呼吸,逐步使呼吸加大、加深,提高和改善肺呼吸的效率和機能。每天堅持做一些擴胸運動,提高胸部肌肉力量,能起到擴大胸腔能力,增強呼吸深度的作用。

15、可以採用調節呼吸法,在空氣清新的環境下,慢慢吸氣4—5秒,使肺部吸足氧氣,再緩慢吐氣,練習5—8分鍾。

『貳』 鍛煉肺活量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1、進行深呼吸:這種鍛煉方式不需要訓練設備,需要呼氣時緩慢,盡量做到不留任何空氣在肺部。

2、放鬆肌肉,然後屏住呼吸:消耗的能量越少,時間越長,肺活量就越大。

3、吹氣球。吹氣球是一個很好的鍛煉肺活量的方法。

4、挺起胸膛:長期堅持抬頭挺胸,這樣肺活量就會增加,而且身體的各種組織供氧量也會隨之增加。通過上述方法就可以鍛煉肺活量。人的心肺功能越好,肺活量越大,從而身體的供氧能力就會越強。

吹氣球鍛煉肺活量注意事項

吹氣球來鍛煉肺活量,是一種訓練呼吸運動的方式,可以增強肺的功能。但是在吹氣球來訓練肺活量的過程中還有一些禁忌,比如用力過猛和突然的、快速的吸氣和吹氣,其長時間且比較頻繁,容易出現過度通氣綜合征。

這樣會引起呼吸性的鹼中毒,可出現有四肢、口唇皮膚的發麻,有胸悶、心跳加快,甚至出現氣短、昏睡、昏迷等症狀。如果快速的用力過猛,容易導致氣道黏膜的充血和水腫。如果吹氣球時不注意個人的衛生,容易導致病毒、細菌等病原體的感染,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肺活量與衰老有關?教你4招鍛煉肺活量

『叄』 武術中的呼吸修煉方法

武術中的呼吸修煉方法

一、吐納

(一)吐故納新

吐納之術的核心思想是吐故納新,用其新,棄其陳。吐,就是通過深長的吐氣,吐去故氣、死氣。納,就是通過深長的吸氣,獲取新氣、生氣。

早在《莊子》中就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之說。人無論吸氣和呼氣都在進行氣體交換,只不過呼氣時肺泡接觸交換氣體的面積小而已。人的每次吸氣,都會將殘存在口腔、氣管里和肺泡外部的二氧化碳濁氣重新吸進肺泡,降低了肺泡工作效率。吐納之術能夠盡量吐出濁氣,騰出吸入新鮮空氣的空間,在保證人體能量效率的前提下降低呼吸頻率,減少機體的能耗。

(二)呼吸的質量——息有四事

吐納之術的關鍵在於控制呼吸。《難經》講“呼吸定息”,意思就是一呼一吸,為一息。“息”字的本意是用心的意念來控制“自”,而“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即指用心意控制呼吸,或者說,通過心意控制呼吸控制自身。

東漢翻譯的《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雲:“息有四事: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有聲為風,無聲為氣,出入為息,氣出入不盡為喘也。” 古代養生家把呼吸的形態概括為“四相”:風、喘、氣、息。風相是指呼吸出入有聲可聞;喘相是指雖然聽不到聲音,但呼吸出入尚感結滯不通暢;氣相是指呼吸雖然無聲,也不結滯,但出入還不夠細勻;息相是指在高度安靜時出現的`深、長、勻的呼吸,氣的出入綿綿如絲。唯有息相才是導引鍛煉所追求的呼吸狀態。東漢《老子河上公注》對此作了說明:“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可無有。”

(三)陶弘景的“六字訣”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提出了“六字訣”:“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

二、食氣

食氣,也稱服氣或采氣。《山海經》上說有人依靠吞食空氣和小魚而生存。《大戴禮記·易本命》講:“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1973 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了寫在繒帛上的《卻穀食氣篇》。卻谷就是辟穀,就是不吃食物,只靠呼吸空氣維持生命,屬於一種高級的修煉方法。該篇說,剛開始辟穀時會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飢餓現象,則用“吹呴”食氣法來解決。 該篇還多次出現“食一”,就是“食壹氣”或“食氣”的省稱,“一”的意思是“元精”。 食氣者是通過“呴”“吹”先吐出體內之氣,然後再食“一(氣)”。四季服食“一(氣)”可以排除“濁陽”“湯風”“霜霧”“凌陰”等對人體不利的濁氣。《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呼吸精氣,獨立守神。”

食氣,不僅是吸納一般空氣,道教功法認為還要吸食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的精氣,才可以長生。服氣有時間要求,日中至夜半為死氣,夜半至日中才是生氣。《太清中黃真經》說:“夜半一氣初生之時,乃靜心神,當叩齒三十六通,以兩手握固,仰卧瞑目。候常喘息出時,便合口鼓滿咽氣,以咽入為度,漸漸咽之。若入肚,即覺作聲,以飽為度,飢即更咽。”

另外還有服內元氣之法,先將體內濁氣吐出,在吐氣欲止時,帶動體內元氣上升至喉間,然後一口咽下,此體內隨呼氣上升欲出之氣稱內元氣。

晉代許遜《靈劍子》雲:“凡服氣調咽用內氣,號曰內丹。心中意氣,存之綿綿。不得用上段外氣引外風,損人五臟。” c 明代養生家冷謙在《修齡要旨》中寫有養生十六字令:“一吸便提(提肛縮腎),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亦為氣歸丹田之意。

三、導引行氣

(一)熊經鳥申與養形

春秋戰國時期導引術已相當普遍,當時的理論比較樸素,主要在於通過活動筋骨,促進體內氣脈運轉,防止氣血水道淤積壅塞,防止筋骨瑟縮痿厥,相當於今天以有氧運動為主的健身操,有“養形”塑身的功能。

《莊子·刻意》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所謂“熊經鳥申”就是導引之術。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中指出導引術的要點是“知屈伸之法”,導引的機理是“宣動營衛”,就是宣導、引動營氣和衛氣,促使體內氣脈運轉。《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還記載專用導引來治療一種名為“息積”的氣逆之病,即呼吸不暢,濁氣積郁。

(二)導引與舞

導引有套路,亦稱為“舞”。《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其《盡數篇》又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

(三)導引與推拿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雲:“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唐代《一切經音義》說:“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

《史記》中記載張良“乃學辟穀,導引輕身”。唐《外台秘要》王冰註:“導引為搖筋骨,動肢節。按謂抑按皮肉,蹺謂捷舉手足,蓋萎厥等病多由缺少運動所致,故治法宜導引。”《漢書·藝文志》中記有《黃帝雜子步引》,“步引”即活步導引,可惜早已失傳,猜想當與舞蹈、動樁、拳術套路類似。

(四)五禽戲和易筋經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導引圖》(圖 5.1),記載了模仿鷂、鶴、熊、龜等多種動物的動作,可以視為武術仿生學的開端。東漢華佗把模擬動物的舒緩導引節奏加快,演化成“五禽戲”,“五禽”即虎、鹿、熊、猿、鳥。

《易筋經》傳說是北魏時菩提達摩所傳。雖然融入印度瑜伽和佛教的禪定之學,但其十二勢之動作,無不是以吐納導引為主。久練不僅可使氣力凝堅,而且能夠強筋壯骨,說明導引行氣術與傳統武術有著密切的傳承關系。

(五)導氣會和,引體會柔

魏晉以後,受玄學影響,導引術的理論開始深奧。晉代李頤注釋的《莊子·刻意》,把“導引”解釋為“導氣會和,引體會柔”,是呼吸運動和軀體運動的結合。

(六)導引行氣

成書於漢代的《黃帝內經·靈樞·官能》把導引與行氣並列相稱。而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文字說明中有兩處直接提到呼吸。如“印(仰)渾(呼)”與“笑(猿)猙”。“印渾”是仰身鳴叫的意思,“籠渾”是猿猴嘯叫的聲音。圖中(右下角)相應的形態是胸部擴張,雙手向後舉,其動作旨在加強肺部呼吸功能,即通過“塑形—傳神—入意—調氣”達到控制呼吸的目的。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意思是,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一樣嗎?雖然裡面空虛卻不會窮竭,越是排除,它風量越多。導引行氣就是依靠身體運動,像拉風箱一樣,促進氣脈運行,不僅增加機體與外界的能量交換,而且促進體內各組織之間的能量交換,增加能量交換的總量、深度和質量。

(七)郭沫若解釋《行氣銘》

天津歷史博物館存有一件戰國時期的“行氣銘玉杖首”(圖 5.2),曾是合肥李氏即李鴻章家族所藏之物,在十二面稜柱體上刻有 45 個字:“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郭沫若翻譯為,行氣時要深深吸氣,體內蓄積的氣體增多,然後引氣下伸,稍停,意固氣於下焦;然後緩緩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下伸的道路相反而退出,退到絕頂;即緩緩呼氣,直到腹中穢氣全部吐出為止。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銘文記述了“吐納行氣”的要領,把行氣分作九個階段:“深”“蓄”“伸”“定”“固”“萌”“長”“退”“天”,是中國年代最早的行氣養生文獻,透露出以形體伸展姿勢促進腹式呼吸和行氣的理念。

四、坐忘禪定理氣

(一)顏回坐忘

《莊子·大宗師》記載了一段顏回與孔子的對話,說什麼是“坐忘”。顏回對老師說,自己有了進步,孔子問什麼進步,顏回告訴老師:“忘禮樂矣。”

孔子說,很好,但做得不夠。過了幾天,顏回又說:“忘仁義矣”。孔子仍然說,很好,但還做得不夠。直到後來顏回說“回坐忘矣”,孔子聽了後,非常驚奇地問:“何謂坐忘?”顏回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為坐忘。” 意思是說,忘卻自己的肢體,停止自己的思想,離棄形體,擺脫了知識和智慧,與大道融為一體,這就叫“坐忘”。

(二)朱熹靜坐調息

坐忘被宋明理學家發展為靜坐調息。朱熹說:“始學功夫,須是靜坐。靜坐則本原定,雖不免逐物,及收歸來,也有個安頓處。” 朱熹《調息箴》說:“予作調息箴,亦是養心一法。蓋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噓氣常長,吸氣常短,故須有以調之。息數停勻,則心亦漸定。所謂持其志,無暴其氣也。

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猗。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已而吸,如百蟲蟄。氤氳開闔,其妙無窮。’”

(三)心齋、守一與禪定

與儒家的“坐忘”相近,道家、禪宗更是光大了“心齋”“守一”和“禪定”等方法。《莊子·人間世》提出了“心齋”概念:“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

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又在《在宥》篇中講述了“守一”之術:“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敦煌遺書《呼吸·靜功妙訣》中有“盤腳大坐”和“瞑目視臍”兩句話,前者講的是怎樣去坐,後者講的是凝神氣穴,內視反觀。佛教禪宗在印度瑜伽術和儒道坐忘之說基礎上演變出中國式的坐禪(禪定)方法,同樣注重控制呼吸,講究“觀照”。

(四)蘇軾的內視坐忘功法

宋代蘇軾《上張安道養生訣》描述了“內視坐忘”方法:每夜以子後,披衣起,面東若南,盤足,叩齒36通。握固,閉息,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下入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即徐出氣,唯出入均調,即以舌接唇齒,漱煉津液。

這種觀想方法,與其他方法不同的是有顏色,默想內視五臟各具其色,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

五、耳聽身後定喘穴

很多人練拳時氣息很粗,很濁,連呼帶喘,如何應對?一方面當然是要堅持鍛煉,因為氣喘、氣急都是功力薄弱的表現,堅持鍛煉,肺活量增大,身體攝取氧氣的能力最強,氣息自然會漸漸悠長。另外,如果說捷徑的話,就是耳聽身後定喘穴,立即可以使鼻息輕微。耳聽身後,可以使人體重心向後微微移動,減輕了對前胸的壓迫,肺和膈肌等器官得以舒展。

另外,定喘穴本身對於治療咳喘有很好的效果。定喘穴的位置在人體後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旁開0.5 寸處。定喘穴具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功能,效果明顯。中醫臨床上,配合肺俞穴、中府穴用以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結核、百日咳、頸項部扭挫傷等。日常生活中遇到小孩子咳嗽不停時,大人總是幫他拍拍背,其實就是要拍這個定喘穴。

閱讀全文

與武術肺活量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題報告數據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瀏覽:29
眼膜貼的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254
java操作方法怎麼寫 瀏覽:299
腳麻木如何治療方法 瀏覽:385
松下咖啡機使用方法 瀏覽:900
用紙做玫瑰的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297
萬用表測量直流電壓的方法視頻 瀏覽:689
荔枝核食用方法 瀏覽:176
紅掌養護方法怎麼養 瀏覽:993
如何避免被電的小方法 瀏覽:672
鼻腔里有異物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690
預先危險性分析辨識方法 瀏覽:919
蘋果6s的蘋果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24
用什麼方法可以把血管去掉 瀏覽:421
去掉痘印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852
浴缸防滑墊的使用方法 瀏覽:287
慢中耳炎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34
幾招鑒別問題蔬菜的方法 瀏覽:426
安卓手機手柄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27
檢測氧感測器方法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