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思維方法來分析和看待問題

思維方法來分析和看待問題

發布時間:2023-06-09 08:35:50

1. 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有哪幾種

問題解決一般包括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四個基本步驟。

問題解決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後導向問題目標與結果的過程。

2. 解決未知問題的思維方式

人的活動是建立在思維方式的基礎上的,那麼解決未知問題的思維方式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解決未知問題的思維方式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解決未知問題的思維方式

第一個,拋硬幣法,用於情感系列困難決策。

實施過程就是,拋一枚硬幣,硬幣的正反面決定分還是不分,而且提前做好心理建設,一定要尊重上天的旨意。

精髓:在你把硬幣拋出來的那一刻,你好像已經知道了你想要的答案。

知友補充,當你扔完一次,想扔下一次的時候,就知道了答案。

第二個,邊際競爭優勢

邊際價值才是決定你價值的地方。

當兩個商品差不多的時候,哪怕一方只是比你好一點點,那它也具有很強的優勢。

比如手機,每一個手機都是包含很多科技在裡面的,但是你買手機你不會考慮他的價值,而是在市場中比較,具有競爭優勢的你才會去選購。

所以你可以理解,優秀一點點,就存在很大的機會。無論商品還是人。所以你要考慮你是否存在邊際競爭優勢。

PS,這和經濟學里的邊際效益不同,唯一的相同就是從邊際的角度來思考整個問題。

第三個,機會成本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時間和精力,並不是說這個事情是有益的,你就一定會去做,因為這些時間和精力你去做別的事情的時候,也許產生的價值更大。

而機會成本就是你去做這一件事情,而放棄的那一些事情,而那些被你放棄的事情就是你的成本。但是機會成本很難精確的去計算,但是卻真實的存在著。

以工資作為參考,計算一下,你是否願意花那麼錢去做這個事情。

思考:比如一個工資不錯,什麼也學不會的工作是否有價值?

第四,系統論

這也是西方最新的哲學發展方向之一,就是系統化的看待問題,任何一個事物都可以被看成一個系統,系統裡面有很多的成員彼此關聯,比如教育系統,政府系統,醫療系統等等,很多表面的問題,有很深的歷史原因,並不僅僅是醫院這個主體決定的。比如高醫葯費,並不完全是醫院的責任。教育系統,不是老師的責任,而是國家的歷史原因導致的。(不深挖)

系統論的分析方法,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可以從現場看到本質,可以化憤青為良民,只知道批判,不知道如何建設是不夠的。

第五,5Why分析法

所謂5why分析法,又稱‌‌“5問法‌‌”,也就是對一個問題連續以5個‌‌“為什麼‌‌”來自問,以追求其根本原因。

很多問題都是系統性的,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真正影響大局的不是表面的問題,這種方式可以找到問題根源。

金典案例

豐田汽車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曾舉了一個例子來找出停機的真正原因

問題一:為什麼機器停了?

答案一: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

問題二:為什麼機器會超載?

答案二: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問題三:為什麼軸承會潤滑不足?

答案三:因為潤滑幫浦失靈了。

問題四:為什麼潤滑幫浦會失靈?

答案四: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

問題五:為什麼潤滑幫浦的輪軸會耗損?

答案五:因為雜質跑到裡面去了。

經過連續五次不停地問‌‌“為什麼‌‌”,才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在潤滑幫浦上加裝濾網。

如果員工沒有以這種追根究底的精神來發掘問題,他們很可能只是換根保險絲草草了事,真正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第六,5w1h分析法

是對選定的項目、工序或操作,都要從原因(何因why)、對象(何事what)、地點(何地where)、時間(何時when)、人員(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個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

主要用於項目規劃,或者項目執行操作方面的分析。

第七,SWOT分析法

對於優勢和弱勢是內部環境的分析。

機會和威脅是對於外部環境的分析。

這個模型可以用於多種方面,任何和商品,貿易,競爭有關系的都適用,而人也是一種商品。這個圖標可以幫助你理清現狀。

第八,歷史的看待問題

這個和第七條一起看,第七條可以幫助你再一個時間點上去分析面的事情,但是很多事情是延續的,需要歷史性的看待。

比如國家腐*敗,教育系統問題等等,分析一下歷史原因,建國才60多年,很多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完美,批判需要,我們希望能夠做的更好,但是憤青就顯得low了,你行你上啊。

知道了歷史,也也就知道為什麼事情會發展成這樣,更包容和理解了。

第九,換環境

當你再一個環境中呆的時間太長,你所有的信息都是環境內部的信息,這會影響你對事情真實的判斷。換一個環境,你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換位思考,或者體驗生活,有時候需要經常到別的地方去看看。

用於處理長期壓抑困擾你的問題。

第十,換位思考

用戶需求分析,矛盾解決的時候,可以讓你理解客戶需求,彼此間找到平衡。

第十一,做充分的准備,和提前死亡線(贈品,不能算思維方式,但很重要。)

准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情況下,你是在准備的過程中學習,在實踐的過程中已經沒有多少學習的機會了,就像小時候考試一樣,實踐是考試而准備工作才是你真正在成長的地方。至於准備,無論多麼完備都不為過,任何准備都會成為你後來的經驗積累。

死亡線代表生產效率,有可能的話,盡量提前死亡線,因為後面還有很多麻煩事,是你預料之外的。

解決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

【三現主義】

什麼是三現主義?

豐田精益生產方式的創始人大野耐一認為,解決問題一定要“到問題發生的場所去觀察,找到實物物證,用事實和數據替代觀點”,簡稱“三現主義”,即“現場”、“現物”、“現實”。

來看段小故事:

某家動物園新來了一隻袋鼠,遊客們很喜歡這個蹦蹦跳跳的小傢伙。

一天早晨,管理員上班的時候,發現袋鼠從圍欄中跑出來溜達到隔壁長頸鹿園子里去了。管理員大為緊張,趕緊把圍欄從2米增高到2.5米。

圍欄增高了,可沒過多久,又發現袋鼠跑出去了。請教了動物專家後,管理員在加高籬笆到5米的同時在末端將籬笆向內彎折,假如袋鼠爬到最上面時自然就會掉下來。當管理人員完成籬笆改造後,第二天,發現袋鼠又跑出去了。管理人員更加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將所有的籬笆再加高到10米。並考慮在籬笆上空加個蓋子。

搭建圍欄的時候,長頸鹿湊過來與袋鼠閑聊。長頸鹿問:“你說,這些人會不會繼續加高你的圍欄?”“這很難說,”袋鼠回答:“如果他們總是忘記關那扇門的話!”

所以,脫離“三現主義”去坐而論道袋鼠逃跑之謎,是解決問題的大忌。如果“蹲點抓現行”或架設個監控,踐行三現主義,或早就發現門沒有關了。

在豐田公司的早期實踐中,大野耐一曾在車間的地上劃了一個圈,要求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站在裡面對現場出問題的作業進行仔細的觀察,甚至不看明白、不釐清問題不讓出圈。這一工作方法被稱為“大野圈”。大野耐一的徒子徒孫們至今還會經常站在“大野圈”內觀察作業動作的浪費、尋找改善的機會。

三現主義,強調將觀點與事實區分開。在解決問題時,不能用觀點去替代三現主義的事實與數據。

舉個例子:

“大蔥漲到八塊錢一斤了,有人說話滿嘴大蔥味,他一定是在炫富。”

上面這句話,“大蔥漲到八塊錢”,“滿嘴大蔥味”,是描述事實;而“他一定是在炫富”則是觀點。

再比如,安全管理的調查報告稱“有些員工安全意識淡薄”,這是觀點,因此需要進一步明確,有些員工是指哪些員工?安全意識淡薄具體表現是什麼?需要統計數據來支撐這個觀點,才能在事實的基礎上分析原因並制定針對性的對策。另外,諸如“大面積污染”、“磨損嚴重”等定性的描述詞彙,應當設法量化,大面積指的多大面積?磨損嚴重具體現象如何、磨損量有多大?

下面的照片曾騙過很多人:前五張顯示的是“勇者無懼”,第六張是拍攝現場,一堆遊客排隊等著扮演勇者,這個所謂的懸崖峭壁只是拍照時巧選角度故意造成的錯覺。

【問題分解分層】

告訴你一個驚掉下巴的消息,中國足球隊和巴西足球隊打了一場比賽,中國隊10比0大勝。。。等等,中國足球?10比0贏巴西?比賽雙方都是四肢健全健康、平均年齡25歲的男性?是的,中國隊員年齡個個都是25歲,而巴西隊員則是由一些五歲的小孩和80歲的老爺爺組成的,只是他們平均年齡也剛好25歲。。。

我們遇到的問題,往往是個相對模糊的問題,需要了解到問題的分布,對問題按照一些邊界條件進行分解、分層,聚焦問題的核心,不能一概而論,還得看數據的分布。

否則分析的針對性差,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舉個栗子:你不會游泳,准備要涉水過河,水很混濁,看不到深淺。如果旁人告訴你水深平均60公分,你至於就放心渡河嗎 平均水深僅60公分,是所有區域都是恰好60公分嗎?還是淺的地方只有10公分,深的地方可能有3米?!所以,要去了解水深的分布。

辦公室里五個人,其中4個人的工資是3000元每月,第5個人的工資是6000萬元每月,要是僅看平均值,這5個人平均月薪是1200多萬,但這可不能代表他們辦公室大夥的收入水平。各位,今年您是不是又拖了當地平均工資的後腿?

看個小案例:

蘇州的房價真的“暴跌”了?且慢天真,看記者的調查:

原來如此,其實不僅高價房子沒有降價,低價房子也一分錢沒少。只不過那幾天恰好低價區域的房子成交的多,而高價房子成交的少,所以一不小心,看成交房價的數據以為就“暴跌”了。

所以,要是有人告訴您房價下跌了,先問問他究竟是哪個地方的哪一個樓盤的哪一套房子下跌了?是高檔房跌價了還是低價房清盤了?分區域、分檔位、分時間段統計出來,對問題分解來看,而不是只看統計的平均值。

問題分解是感知問題的“形狀,大小,多少,趨勢,分布”等問題的現狀,不是原因的分析,絕不能與原因分析相混。

舉個栗子:

有人不舒服去看病,碰到了江湖郎中假醫生,假醫生問,“是不是昨夜睡覺沒有蓋被子?”

病人回,“蓋了兩床被子。”

假醫生問,“最近吃了不新鮮的食物?”

病人回,“都是新鮮食材現做的。”

假醫生問,“昨天被雨淋過?”

病人回,“都兩年沒下雨了。醫生,您還沒有問我究竟哪裡不舒服呢?!”

這個假醫生,就是典型的把對問題的現狀調查替換成了原因分析。

再比如,星期一買的水果,到周六時發現變質了,有人這樣去排查原因:

會不會是冰箱溫度控制故障了?

會不會是買的時候就變質了?

是不是運輸途中被擠壓壞了?

以上都是錯誤的做法,未對現狀了解清楚就去排查原因,必然費時費力效率很低。即使恰好查到冰箱溫控有些問題,這就算找到真正原因了嗎?其實這些水果是被不法商販全部打針注了水的,冰箱溫控故障只是巧合。

更有效率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先看看水果究竟是哪裡壞了,具體壞了的現象是什麼樣?未充分了解問題現狀,就直接進行原因分析,不容易很快鎖定真正的原因,反而容易遺漏重要的原因。

再舉個栗子:某個手機連鎖店的銷售總監,想設法解決銷售業績下滑的問題。該如何進行問題的分解分層呢?

問題的分解,可以從4W方向找切入點,4W指的是What(按內容、類型分解)、Where(按區域、單元、渠道、環節分解)、Who(按人、性別、年齡等分解)、When(按時間段來分解)。對於銷售業績下滑的問題,在進行原因分析之前,要理清現狀:

What:是所有手機品牌業績都下滑嗎?還是有差別?高價手機和中低價手機的業績都同時下滑嗎?不同類型的手機業績有差異嗎?

Where:是所有連鎖店業績都下滑嗎?店內不同區域的陳列銷量有否差異?

Who:不同年齡段的客戶銷量都下滑嗎?還是有部分年齡段的客戶有增長?不同銷售員業績有差異嗎?

When:每周的業績都一樣差嗎?每個周末都一樣好嗎?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跳過問題的分解分層而去直接找業績下滑的原因,以免分析的范圍擴大化。

對於復雜情況下的多輸入變數問題,可以通過設置邊界條件,通過分層研究來減掉部分變數。下圖中,問題是輸出Y,輸入變數X1至Xn是Y的影響因素,如果X1是相對不可控變數,可以將X1的數據分成若干組,從而將問題按X1的水平分層:

舉例來說, 某電廠要降低燃煤的消耗(簡稱煤耗),煤耗Y與眾多因素如鍋爐壓力、循環水溫、發電負荷等輸入變數相關,但是發電負荷這一變數對於電廠來說是相對不可控變數,可以處理成邊界條件。比如將發電負荷分成高發電負荷、中發電負荷、低發電負荷三個水平,於是,可以將過去一年的煤耗按發電量分三組研究,分別研究在高發電負荷下如何降低煤耗,在中等發電負荷下、和在低負荷下如何降低煤耗。這樣,在每一個邊界條件下,發電負荷這一因素就成了相對固定不變數,從而在分層研究里作為變數被減掉了。

【多角度尋找偏差】

所謂問題,指的是當前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

問題又分為發生型問題和設定型問題這兩種。

我們習慣上所說的“出問題了”,指的是“當前狀態”距離“正常狀態”還有差距,也就是說,比正常狀態差,這一類問題又稱為“發生型問題”。對於發生型問題,其理想狀態就是想要恢復到的正常狀態。

如果已經達到了正常狀態,還想追求比“正常”更高的標准,那麼這個當前正常狀態與未來更高標準的理想狀態間的差距,稱之為“設定型問題”,或稱之為課題。“課題”往往是有意識地創造出來的問題。人們常說的“要走出舒適區”,就是人為有意識地設定新標准創造出差距,然後再通過改善縮小差距,才能逐步擴大舒適區,適應更大環境。

意識不到問題,又不願意走出舒適區,才是最大的問題,或者可以說,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問題是一種偏差,或者說要把問題轉換成現狀與標桿間的明確的偏差來研究,可以使問題變得更清晰化。標桿可以是外部最佳實踐,也可以是內部的最佳,還可以是歷史的最佳時期,或理論值、設計值等等。

舉幾個栗子,某公司成立一些解決問題的項目組,老虎吃天,究竟如何下口呢?

案例一“提升X企業管理水平”項目:管理水平低?這是一個未經定義、模糊的問題。項目組需要自問,管理水平低是與什麼標桿企業比對得出的?如果是企業管理水平下降了才設立的項目,可以拿下降前的時期作為標桿進行比較,分析比以前差在哪裡?如若管理水平並未下降,但是與其它卓越的公司相比有差距,這時候原問題就可轉換成縮小該公司與標桿公司的管理差距上。二者對標,問題就清晰化了。

案例二“優化X項目建設方案”項目:優化建設方案也是一個未經定義、模糊的問題。既然需要優化,說明現有方案距離標桿或目標還有差距。現有的建設方案與標桿在哪方面有差距?是建設預算、進度、質量還是其它指標上有差距?將“優化方案”問題轉化為“縮小與明確標桿差距”的問題,再逐個分解。

案例三“加強X公司安全管理”項目:該公司的安全管理既然需要加強,說明在安全管理上距離標桿仍有差距,那麼如果能將標桿和差距具體化,此改善項目就容易多了。

偏差可能有時間上的偏差,也會有空間上的偏差。某企業的原料損耗近幾年來持續上升,這個問題就屬於一種時間上的偏差。職業足球比賽中,排名靠前和排名靠後的球隊間的積分差異,就是空間上的偏差。

因此,“生產效率低下”不是個清晰的“問題”,比誰低才是問題,或者說生產效率是否有時候低有時候高有較大波動?帶著這樣的思考模式,我們不要把精力花在諸如“為什麼國足的成績差”這個問題上而是“為什麼日韓國足的成績比我們國足成績好”?“產品賣不掉”並不是“問題”,誰比你們賣得多才是問題,或者,是一直賣不掉還是有時候也賣得掉?

能夠理解問題的定義,對於我們學習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非常重要。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龐帝雅克(Pontiac)部門收到一封客戶抱怨信,上面是這樣寫的:“你們可能會認為我瘋了,但請耐心讀完。我們家有個習慣,就是每天在吃完晚餐後,以冰淇淋來當飯後甜點。但自從最近我買了一部新的龐帝雅克的車後,在我去買冰淇淋的路上就常常出怪事。每當我買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時,我從店裡一出來車子就發不動。但如果我買的是其他的口味,車子發動就順得很。我要讓你知道,我對這件事情是非常認真的,盡管這個問題聽起來很豬頭。莫非這汽車對香草冰淇淋過敏?”

通用公司當然不相信這位仁兄的車子對香草過敏,他們派了一位工程師去查看究竟。工程師與這位仁兄一起開車去買香草冰淇淋,當買好回到車上後,車子果然不能很快發動。工程師之後又依約來了三個晚上。第一晚,巧克力冰淇淋,車子沒事。第二晚,草莓冰淇淋,車子也沒事。第三晚,香草冰淇淋,車子又不能很快發動。工程師記下從頭到現在所發生的種種詳細資料,如時間、車子使用油的種類、車子開出及開回的時間……,根據資料顯示他有了一個結論,這位仁兄買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時間比其它口味的要少。為什麼呢?原來這是冰淇淋店的內部設置的問題。因為,香草冰淇淋是所有冰淇淋口味中最暢銷的口味,店家為了讓顧客每次都能很快的取拿,將香草口味特別分開陳列在單獨的冰櫃,並將冰櫃放置在店的前端;至於其它口味則放置在距離收銀台較遠的後端。

為什麼這部車會因為從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時間較短時就會出問題?工程師很快找出了答案:問題出在汽車發動機的散熱裝置上。原來,當買其他口味的冰淇淋時,由於所花的時間較長,發動機有足夠的時間散熱,重新發動時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當買香草冰淇淋時,由於所花的時間較短發動機太熱以至於還無法讓散熱裝置有足夠的時間散熱,在密閉管路中油跟油之間會出現一段氣體,阻塞了油路,人們通常把它叫做“氣阻”,引擎所吸收的燃料就會斷斷續續,從而引起發動機不能正常發動。設計部門迅速進行了技術改進,彌補了散熱裝置的缺陷,解決了氣阻現象。

這個故事裡,通用工程師並沒有直接分析“為何買香草冰淇淋時汽車發不動”這一問題,而是轉而研究“買其它口味冰淇淋和買香草冰淇淋時有何區別”這一偏差問題上。能夠把“問題”轉化為“偏差”或“差距”,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基本思路。

【果因分析】

果因分析有別於傳統的“因果分析”,它不去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而是轉去分析問題在分布上存在的偏差。所以,果因分析思維是前一個思維方式“用偏差來定義問題”的延伸和繼承。

正如前文所述,果因分析不會去直接研究為什麼中國足球水平低,而是要轉而研究為什麼日韓足球比我們的足球水平高、或者我們足球水平和日韓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同樣,果因分析不會去直接分析為什麼市場上豬肉價格高的原因,而是轉而去研究為什麼現在的豬肉價格比去年同期高的原因。

解決未知問題的思維方式的真實故事

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物體的下落速度和它們的質量所形成的比例為成正比例,也就是說越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就會越快。並舉例說,鐵球的落地速度總是比鳥類的羽毛要快,秋天的落葉總是慢慢地飄落到地面,而成熟的蘋果卻是迅速落地的。

基於亞里士多德的“權威論斷”與生活中的部分事實,過去了兩千多年的光景,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人質疑過這個“真理”。然而,終於有一天,有一個智慧,並且勇敢的年輕人對此提出了一個質疑——這個人就是偉大的伽利略。他想,如果說把100磅的球和1磅的球放在一起,讓他們同時從高處落下,情況會是什麼樣的呢? 於是,他就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那個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一經實驗證明:輕重不同的物體,在相同的條件下,會同時落地。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使偉大伽利略成為物理學發展史上一位非常耀眼的明星。當我們能夠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問時,就說明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獨立的思考,有了更好的想法。在此基礎上,才能找出新的求解方法,從而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


3. 思考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鴻往往伴隨著艱難和苦澀。下面我為你整理思考問題的十種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1. 回到原點 。好的思考者一定善於從原點開始思考。例如:這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是否基於對現實的客觀觀察?它隱含了哪些前提假設?放到一個更大的背景下看,它屬於什麼性質的問題?它和其它問題的關聯是什麼?差異是什麼?為什麼它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它是一個困難的問題?……​

2. 重構問題 。《你的燈亮著嗎》一書指出:大多數人在試圖解決問題前,都沒有好好地定義問題;而正確的定義問題,就相當於完成了50%的問題解決的工作。回到原點思考的效果之一,也就是讓思考者重新思考問題的本質,重新(正確地)界定問題。

3. 自頂向下 。從最高層次的問題逐步向下分解,可以保證問題分析的系統性和完備性。並且,現實中的問題往往存在多種分解 方式,常見的有按維度分解、按層次分解和按流程分解。更重要的是,富有經驗的思考者不會滿足於一種問題分解方式,而是會嘗試多種可能性,從不同的角度來分解問題。

4. 抓住主線 。1933年哈利·貝克設計了一張倫敦地鐵交通圖,這張圖與以往的地鐵圖都不同,圖中的車站間距與實際間距不成比例,路線也大多以水平、垂直和45度角來表示,並且用不同顏色來區分線路。這種設計雖然沒有準確地映射現實情況,但是由於凸顯了最主要的因素——路線、車站等的拓撲關系,而使乘客一目瞭然,這張圖後來成了世界各地地鐵路線圖的樣本。貝克的成功說明了抓住主線的重要性。優秀的思考者會對問題相關的各種因素進行梳理,識別出最重要的因素,並將那些次要的因素故意“視而不見”,這種問題簡化技巧方便思考者更清晰地分析主線的前因後果,並作出正確的判斷。

5. 因果推論 。分析問題的一個主要工作是進行因果推論:找到當前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者推測當前現象引發的後果。但是人們在因果推論中經常會犯一些錯誤:例如顛倒因果關系、將次序先後發生的事物武斷地認定為因果關系、把相關關系當作因果關系等等。優秀的思考者除了能避免以上失誤之外,還能清醒地意識到:通常一個現象的發生並不一定只有一個原因,而是多個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通常一個現象發生後並不只有產生一種結果的可能,而是有多種可能,並且還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一旦做出了正確的因果推論,對於一個問題的基本解釋就算完成了,而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可能基於這個推論而順利構築。

6. 發現關聯 。除了那些顯而易見的問題要素之間的關聯之外,還有一些關聯是隱藏的,這在現實世界中非常普遍,比如風水學就是發現和總結地理環境與建築的隱性關聯的經驗領域。有些時候,問題解決的最大瓶頸就在於無法發現某些隱性關聯。作為優秀的思考者,首先不會僅滿足於已知的關聯,而是會以很大的好奇心去探尋隱性關聯,其次他們會以深刻的洞察力、甚至敏銳的直覺去發現這些關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提出試探性的假設然後加以反復測試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7. 情景預演 。情景預演就是思考者假象一些當某條件成立時引發的還未發生的場景,並推演出彼時會出現的情況,包括思考者之外的其他某個角色在該場景中的反應。比如頭腦風暴的主持人在設計活動方法時需要設想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特殊情況或問題,並制定出針對性的方法來預防這些問題的發生。這種思維技巧在問題分析時有時會出奇效,牛頓第一定律、圖靈測試、薛定諤貓等也是類似方法的產物。情景預演的意義在於,由於思考者不只是立足於分析自我、當下、現實的場景,而且還立足於他者、未來、未發生的場景,所以思考者的思路會更加全面、縝密和有預見性,從而得到超越一般的思考結果。

8. 向後推理 。向後推理的英文是:Think forward, reason backward,屬於一種重要的策略思維方法。原指雙方連續博弈(如下棋)的過程中,博弈者從最後設想的結局開始一步步倒推,得出最佳博弈策略。這種思路在更廣泛的思維過程也非常有效。當我們在原點思考但由於必要信息太少而遲遲沒有斬獲時,不如一下子跳到問題的終點,設想最終我們要達成的結果,然後倒推要達到這一結果所必須實施的步驟,然後繼續倒推……向後推理的好處非常明星,它既能幫助思考者啟發思路,又能保證思考的聚焦性,使思考更有實效。

9. 橫向激發 。思維大師愛德華·博諾是橫向思維的提出者,他認為人們苦苦求索而不得解的要因是固有思維模式的禁錮並且沒有從其他橫向領域中獲得足夠的激發。這一觀點有充分的心理學根據。人的大腦中存儲了大量的解決常見問題的經驗模板,它幫助人們非常快速地解決大多數可見的問題。但是其弊端是,隨著模板使用次數的增加,人們的思維模式就會一步步固化在這些模板中。當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第一次出現時,人們就很難構建出新的模板來解決這些問題。而從其他領域獲得激發的好處就是打破僵化的思維模式,從而得以創造新的解決問題,這種方法在解決難題時特別重要。

10. 迭代探索 。思考者最大的痛苦是面臨大量的未知和不確定,思考的過程就像在無窮盡的、異常厚重的迷霧中摸索穿行,甚而至於,缺少足夠光線的引領來邁出正確的第一步。正因為如此,迭代式的思考方式就顯得非常重要。思考者不必期望一蹴而就解決復雜的問題,或者按著既定的“框架”來求解問題。更可行的方式是:先想盡辦法,依憑某一條細微的線索來獲得第一縷光線,然後在它的指引下發現第二縷,然後第三縷……這個過程中,思考者掌握的有價值信息越來越多,問題的自由度逐漸降低,分析的思路隨之漸漸浮出水面。這讓我聯想起《植物大戰僵屍》中的火樹樁,當你種下一棵時,敵方的迷霧就散去一片,然後你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布置你的火力,然後再種下一棵……

4. 怎樣運用科學思維方式

如何運用科學思維方法,提高創新能力
如何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板書)
(1)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必須以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
教師: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我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基礎。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我們的思維能夠更加自覺地走向科學的思維。
(2)培養科學思維方法,要求我們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
教師:辯證思維就是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與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法,從對立面的統一中把握事物。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進行辯證思維的邏輯工具,是科學思維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第93頁中提到的「太沖穴」的發現運用的是什麼思維方法?
學生:辯證思維的方法。
教師:我們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來觀察和處理問題,只看局部,不見整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應當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
教師:辯證思維的方法有哪些?
學生: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辯證發展、矛盾運動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的和歷史的統一等方法。其中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是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所共有的方法,而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的和歷史的統一則是辯證思維所特有的方法。

(多媒體展示) 華佗的「五禽戲」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的大醫學家和葯物學家,為充實和豐富我國古代醫學寶庫做出了重大貢獻。華佗不僅精通醫術,而且非常重視體育鍛煉對人的健康的作用。有一次,華佗正在書房裡讀書,見一小孩把住門閂來回晃盪,他立即想到古書上「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話,人為什麼不這樣天天運動,讓氣血流通呢?後來,華倫參考了「導引術」(全面鍛煉身體的方法),編出了一套鍛煉身體的拳法,名叫「五禽戲」。這種體育運動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運動姿態的體操,可以使周身關節、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幾十年堅持做「五禽戲」,活到90多歲,仍然步履輕捷,耳聰目明,牙齒堅固,可知「五禽戲」是行之有效的健身體操。
教師:華佗是受到什麼啟發編出了「五禽戲」的?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學生:回答(略)。
(3)培養科學思維方法,要求我們遵循形式邏輯的要求,正確地運用形式邏輯。
教師:人們認識事物、表達思想,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在思維的過程中要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和推理合乎規則,不可自相矛盾、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教材中提到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的錯誤在於什麼?
學生: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古代寓言中的「自相矛盾」,是邏輯矛盾,指思維中出現的一種錯誤,說明對同一事物或對象不能同時作出既肯定又否定的邏輯判斷。

(4)培養科學思維方法,要求我們不斷進行思維創新。

二、科學思維方法與人生發展能力(板書)
1.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工具,能幫助我們不斷提高人生發展的能力。(板書)

(多媒體展示) 沒問題

一個禿頭的男人坐在理發店裡。發型師問:「有什麼可以幫你的嗎?」那個人解釋說:「我本來想去做頭皮移植,但實在太痛了,如果你能夠讓我的頭發看起來像你的一樣,而且沒有任何痛苦,我將付你5000美元。」「沒問題。」發型師說。然後他很快將自己剃了個光頭。
在思維過程中,需要合理想像與創造性思維,只有這樣,人的認識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發揮,認識成果往往出其不意。這個小幽默中的發型師面對禿頭的顧客提出的苛刻要求,他不是按照常規在顧客身上做文章,而是從自己身上做文章,贏了顧客。
教師:故事中發型師思維的高明之處在哪裡?談談如何用科學思維解決人生中的疑難問題?

閱讀全文

與思維方法來分析和看待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體力考核哪些方法 瀏覽:287
電腦防止蹭網最簡單方法 瀏覽:506
散裝苦蕎的食用方法 瀏覽:886
治療hpv有什麼好方法嗎 瀏覽:954
方差分析數據變換方法 瀏覽:65
和田玉籽料玉器鑒別方法 瀏覽:381
導線計算方法 瀏覽:319
票房的計算方法 瀏覽:570
少兒象棋教學方法探討 瀏覽:891
口腔黏液囊腫治療方法 瀏覽:412
什麼是密度測量方法 瀏覽:588
衛生間做防水的正確方法 瀏覽:551
快速認識圈子的方法 瀏覽:256
前臂肌肉鍛煉方法 瀏覽:627
爆炸掛鉤正確掛餌方法 瀏覽:161
兒童過敏了起包怎麼辦最快方法 瀏覽:549
避之寶的使用方法 瀏覽:1006
hvlp噴槍使用方法 瀏覽:269
狗吃糖果的正確方法 瀏覽:495
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