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社會研究方法通論操作化課題

社會研究方法通論操作化課題

發布時間:2023-06-07 14:25:18

㈠ 三,在社會研究方法里,理論的定義是什麼如何將理論操作化

所謂「理論」:就是指「人們從實踐推演和抽象概括出來的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有關概念的定義、復雜問題分類、事物性質、邏輯推斷、基本原則原理和規律性等的體系化認知體系」。
所謂「理論」:就是指「人們從實踐推演和抽象概括出來的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有關概念的定義、復雜問題分類、事物性質、邏輯推斷、基本原則原理和規律性等的體系化認知體系」。

㈡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2

理論: 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並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實際社會研究中通常指一組具有邏輯關系的假設或命題。這一定義指出,理論是一組邏輯相連的符號,這些符號表示現實世界中我們所思考的那些事物。理論及其構成因素只是人們認識活動的一種工具,是人類想像和思考的產物。理論是社會研究的中心和最終目的。理論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①.理論來源於實踐

②.理論是一種抽象的、系統的認識

③.理論的目標是對經驗現實作出解釋。

宏觀理論: 往往以全部社會現象或各種社會行為為對象,提供一種高度概括的解釋框架。它的體系通常十分龐大、結構十分復雜、概念十分抽象。如馬克思主義理論,達爾文進化論,社會學中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交換理論、沖突理論。它往往並不直接與具體的、經驗的社會研究發生聯系,它們更多是作為研究者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時所採取的一種理論視角或依據的一種理論背景。

中層理論: 介於微觀、宏觀理論之間,以某一方面的社會現象或某一類型的社會行為為對象,提供一種相對具體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會現象。它由有限的幾組假定所組成,通過邏輯推導可以從這些假定中產生能接受經驗研究證實或證偽的具體假設。如:社會學中常見的社會流動理論、社會分層理論、角色理論、參照群體理論等等。

微觀理論: 一組陳述若干概念之間關系、並在邏輯上相互聯系的命題,其中一些命題可以通過經驗檢驗。實際上是操作層次上的命題陳述,其特點是直接由經驗材料或數據來證明或證偽。具有三個重要特徵:1、由一組命題構成;2、這些命題在邏輯上相互聯系;3、命題中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經驗來檢驗。在具體的社會研究中,大多數理論屬於這種形式的理論。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傾向於低的生育率」、「工業化導致人際關系疏遠」等。

概念: 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應。概念的形式上常常是用語言、數字和符號來表示。概念由定義構成。概念是構成理論的「磚石」和「基本材料」。社會學研究中的概念可以是有形的社會現象或抽象事物如社會地位。

變數: 就是具有一個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疇;不同的屬性或不同的亞概念)的概念。

自變數: 指的是其變化會引起其他變數發生改變的變數。

因變數: 指的是由於其他變數的變化而導致自身發生改變的變數。

中介變數: 指的是出現在更為復雜的一些因果關系鏈中的第三個變數,它在自變數與因果變數的聯系中處於二者之間的位置,表明自變數影響因變數的一種途徑或方式。

相關關系: 如果說變數x與變數y有相關關系,即若x有變化、y也有變化,反之也一樣。在相關關系中,一般無法區分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兩者是互為因果的。

因果關系: 在具有相關關系的兩變數中,如果明確說明了一個變數的變化引起了另一個變數的變化,那麼這種關系就可以稱為因果關系。

虛無關系: 從某一個變數的變化很難預計到另一個是以怎樣的方式發生變化的。即表明兩變數不存在共變關系。是指統計相關而實際無關這種情況,即從統計上看有關系的兩個變數實際上相互獨立、互不影響,並無有意義的聯系。兩變數間的對稱關系用符號表示就是X—Y。

命題: 指的是關於一個概念的特徵或多個概念間關系的陳述。命題具有不同的類型:公理、定律、假設、經驗概括等,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形式是假設。

公理: 處於理論的最高層次,它是高度抽象的陳述,可以作為理論的出發點,其他所有的理論命題都可由公理推演出來。公理的正確性是由定義或假定而來的,他無法直接被經驗檢驗,而只能通過對他的邏輯推論的檢驗而得到部分證明。

定理: 是由公理推導出來的,它可被經驗事實來檢驗。

假設: 是一種可以通過經驗事實檢驗的,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是對命題的操作化表達。假設是命題的特殊形式。假設中的基本元素是相對具體的變數,變數關系是經驗可測的,即可以通過經驗的觀察進行檢驗的。一般而言,假設有條件式陳述、差異式陳述和函數式陳述三種陳述方式。

思辨理論: 並不關注於解釋具體現象,主要從哲學角度探討理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設。

分析理論: 側重對人類社會做出類型學的劃分,試圖建立一套概念體系和分類框架。其中,每一概念都用以指明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現象;分類框架用於把社會分解,使每一經驗現象都在分類體系中有一個確定的位置。一個經驗現象一旦被歸入某一類型,就可以用這一類型的性質對它做出解釋。

演繹理論: 也稱為「形式理論」,是試圖仿效自然科學的公理式理論而發展起來的。這種理論形式上是由一系列不同抽象等級的命題構成的,從高層次命題中可推演出低層次命題,他們可用以解釋具體的經驗現象。

模型理論: 一般是由經驗概括而來的,抽象層次較低,社會領域中大部分模型是依靠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通過對經驗變數的因果分析建立的。

個性解釋: 對某一獨特事件或個人行為的解釋,即對其特殊性或獨特性的解釋。

共性解釋: 這種解釋方式是試圖找出對某一類型的行為或現象都有影響的最主要的因素。旨在用最少的原因變數去最大限度的解釋因果關系的一般模式。

功能解釋: 不是說明變數間的因果關系,而是通過發現一個現象對它所屬的較大體系具有什麼功能來解釋該現象的存在。

因果解釋: 科學的解釋是以系統的理論來說明現象之間普遍的因果關系,科學哲學家亨佩爾指出,一個科學解釋是由解釋項和被解釋項組成的。被解釋項是研究者要說明的現象,解釋項是一組關於這一現象發生的先決條件的陳述,即原因,是由一定規律決定的,因果解釋指出某些普遍規律,由於這些規律,那些被稱為原因的事項就成為被解釋項出現的充分條件,因此,因果解釋是演繹性的。

科學環:自己畫

 

 

 

 

歸納推理: 是從特殊到一般,即從一組具體的觀察結果推導出一般性的規律或法則。

演繹推理: 是從一般到特殊,從一般原理或理論出發,通過邏輯推理來解釋具體的事件或現象。

假設演繹法 : 是從理論推導出研究假設,然後通過觀察來檢驗假設,假設如果被證實,就可以對被觀察到的具體現象做出有效的理論解釋;假設如果被證偽,就要對理論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論、發展新理論。

經驗概括: 指的是對現象反復出現的規律或特徵的總結,或者是對變數間反復出現的某種相互關系的一種說明。是對一種有經驗數據證實了的變數特徵或者變數間關系的一般性闡述。它適用於所研究的整個一類變數,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具體情況。經驗概括所闡述的是個一類變數的或然性,而非必然性。

紮根理論 是一種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在資料收集過程中發展理論。這種較貼近於歸納式的方法,意味著理論是從資料中建構起來的,或者說是根植於資料。而且對理論的概念化和操作化,是與資料的收集和對資料的初步分析一起進行的。許多研究者使用紮根理論,因為它使定性研究具有彈性,而且使資料能跟理論進行互動。定性研究者對非預期的事物持開放的心態,他們願意改變研究方案的方向或焦點,並且能在方案執行中放棄自己原來的研究問題。

㈢ 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實驗法的原理是什麼

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實驗法的原理是什麼

實驗法的基本原理是:實驗者假定某些自變數會導致某些因變數的變化,並以驗證這種因果關系假設作為實驗的主要目標。在實驗開始時,先對因變數進行測量(前測),再引入自變數實施激發,然後選擇其後的某一櫻蘆個時點對因變數進行再測(後測),比較前後兩次測量的結果就可以對原理論假設完全證實或部分證實或證偽

社會調查研究考試實驗法的原理是什麼

一、實驗法的基本原理
1、實驗法的一般邏輯原理
實驗法的一般邏輯原理是:
---- 先測量在沒有受到A的影響之前B的情況(前測),
---- 然後施加實驗 *** A並保持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 再對受A影響後的B進行測量(後測)。
---- 最後通過比較前後兩次測量的結果的是否存在差異來判定A和B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前後兩次情況發生變化,則能夠初步認為A是導致B變化的原因,即A→B。)
2、有控制組實驗原理
在實驗法中常常通過引入一個控制組來解決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問題。引入控制組的實驗被稱為「有控制組實驗」。
3. 實施實驗法研究的一些條件
一項具體的實驗研究必須具備以下一些基本條件:
(1)必須明確界定各個變數,以及各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假設。
(2)能夠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
(3)實驗 *** 有足夠的強度並容易操控。
(4)實驗程式必須是可重復的。
(5)實驗條件應該得到較高程度的控制。

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

一、單選題1、當一個變數的值增加時,另一個變數的值反而減少,這是( )。 A.正相關 B.負相關 C.直線相關D.曲線相關2、( )是實驗結果具有高度確定性、可經驗性的重要基礎。 A.可檢驗性 B.可重復性 C.可測量性 D.可調整性3、( )注重通過對第一手的資訊的分析達到認識社會的目的。A.社會調查研究B.實驗研究C.文獻研究D.方法論研究4、( )是資料整理的第一個環節。A.資料的稽核 B.資料的補充 C.資料的分類 D.資料的匯總5、實驗室觀察就是典型的( )。 A.實驗室觀察 B.實地觀察 C.結構式觀察 D.非參與式觀察6、社會研究的( )是社會研究的一般方法,是社會研究方法的指導思想。A.方法論B.社會研究的方式C.社會研究的目的D.社會研究的具體方法和研究技術7、在實驗法的基本程式中,十分關鍵而又十分困難的一環是( )。 A.查閱文獻、確定研究問題 B.建立兩變數因果關系的簡明的假設 C.選取實驗物件 D.在實驗組中引入自變數,進行實驗 *** 8、( )是依靠第二手的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A.社會調查研究B.實驗研究C.文獻研究D.案例研究9、參與式觀察又稱為( )。A.實驗室觀察 B.實地觀察 C.局內觀察 D.局外觀察10、從程式上來看團侍,( )是社會研究活動的起點,是整個研究過程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首要環節。A.確定研究課題B.設計研究方案C.資料收集D.資料分析、總結和評估11、主體部分是整個調研報告中分量最重的部分,大概要佔到整個篇幅的( )。 A.50%至60% B.60%至70% C.70%至80% D.80%至90%12、非參與式觀察又稱為()。 A.實驗室脊或帶觀察B.實地觀察 C.局內觀察 D.局外觀察13、社會調查研究報告是集中體現社會研究( )的一種書面報告。 A.目的 B.過程 C.結果 D.方法14、( )是問卷法收集資料的基本工具和依據。 A.計算機B.問卷C.郵寄D.訪談15、抽樣誤差是指由於抽樣本身的( )而導致的用樣本值推論總體值時的誤差。 A.客觀性 B.主觀性 C.系統性 D.隨機性16、下面哪種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為主要目的的報告型別?() A.綜合性的社會調研報告B.普通的社會調研報告C.專題性的社會調研報告 D.學術性的社會調研報告17、( )是資料整理的基礎性工作。A.資料的稽核 B.資料的補充 C.資料的分類 D.資料的匯總18、結果變數又稱為( )。A.自變數 B.因變數 C.原因變數 D.實驗 *** 19、定距測量是對測量物件的()的測量。A.性質或類別 B.等級或順序 C.數量差別或間隔距離 D.比例或比率關系20、資料標准性的稽核是指( )。A.將錯誤的資料剔除掉,以保證資料的質量B.檢查調查得來的資料中有沒有不合理以及相互矛盾的地方C.檢查整體上的完整性和檢查已收集上來的調查資料每一份是否完整D.檢查資料牽涉到的計量單位、使用的名詞或者對定序資料進行的分組是否規范一致二、多選題1、集體訪談除了常見形式焦點訪談外,還有三種特殊形式,即( )。 A.專家法 B.頭腦風暴法 C.反頭腦風暴法 D.德爾菲法 E.反德爾菲法2、根據觀察者的角色不同,觀察法可以分為( )。 A.實驗室觀察 B.實地觀察 C.結構式觀察 D.非參與式觀察 E.參與式觀察3、訪談員的表情關鍵在( )。 A.眼 B.耳 C.鼻 D.口 E.臉4、設定記錄單位的原則包括( )。 A.窮盡性 B.互斥性 C.系統性 D.客觀性 E.邏輯性5、根據觀察物件的不同,觀察法可以分為( )。 A.實驗室觀察 B.直接觀察 C.結構式觀察 D.間接觀察 E.參與式觀察6、提問的控制應注意以下方面( )。 A.語調提高 B.語調轉換 C.題目轉換 D.對問題的重述和追問 E.掌握發問與插話的時機7、根據訪談員與被訪談人的交流方式,訪談法可分為( )。A.個別訪談 B.直接訪談 C.集體訪談 D.間接訪談 E.結構式訪談8、從變數的相互關系的方向看,相關關系可以分為( )。A.正相關 B.負相關 C.直線相關D.曲線相關E.非直線相關9、根據測量內容的數學特徵的不同,可以把社會測量分為四個層次,具體包括( )。 A.定類測量 B.定序測量 C.定性測量 D.定距測量 E.定比測量10、間接觀察的型別包括( )。A.局內觀察 B.局外觀察 C.痕跡觀察 D.行為標志觀察 E.實地觀察11、從變數的相互關系的表現形式看。相關關系可以分為( )。 A.正相關 B.負相關 C.直線相關D.復相關E.非直線相關12、觀察記錄的准確性取決於( )。 A.如何提前做記錄 B.如何客觀地整理與分析觀察記錄C.如何正確和詳細地做記錄 D.如何科學地整理與分析觀察記錄 E.如何系統地整理與分析觀察記錄13、觀察法的步驟包括( )。 A.前期階段B.准備階段 C.實施階段 D.整理分析觀察記錄,撰寫調查報告 E.計劃階段14、根據觀察的程式不同,觀察法可以分為( )。 A.實驗室觀察 B.實地觀察 C.結構式觀察 D.非結構式觀察 E.參與式觀察15、一份完整的問卷包括( )。 A.目的 B.封面信C.指導語D.問題與答案 E.其他資料16、一般說來,訪談大致可分為( )等幾個步驟。 A.准備訪談 B.進入訪談 C.進行訪談 D.結束訪談 E.訪談後活動17、根據報告寫作的視角不同,社會調研報告可以分為( )。 A.綜合性的社會調研報告 B.專題性的社會調研報告C.單視角的社會調研報告D.復視角的社會調研報告E.全視角的社會調研報告18、反映離散趨勢的測量法主要有( )。 A.全距 B.標准差C.平均數D.異眾比E.四分位差19、社會研究中研究現象之間相互關系的方法主要有( )。 A.觀察法 B.實驗法 C.相關分析法 D.訪談法 E.問卷法20、下列哪些步驟是完成研究目的的基本工作?()A.查閱文獻、確定研究問題 B.建立兩變數因果關系的簡明的假設 C.實驗物件的選擇 D.自變數的引入 E.撰寫實驗報告

一) 特點
1、內容真實,觀點鮮明。
2、材料性強,夾敘夾議。
3、結構嚴謹,有條不紊。
4、語言簡潔,筆調明快。
(二) 類別
調查報告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反映基本情況的調查報告。
2、總結典型經驗的調查報告。
3、介紹新生事物的調查報告。
4、考察歷史事實的調查報告。
5、揭露問題的調查報告。
6、表現其他內容的調查報告。
(三) 作用
二、怎樣進行調查研究
(一) 立場、觀點要正確
搞調查研究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的立場、觀點,才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調查研究,認識事物的本來面貌,得出合乎客觀實際的結論。
(二) 調查態度要端正
要想獲得豐富的材料,就要有飽滿的熱情、艱苦深入的作風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三) 調查目的要明確
我們進行調查研究,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掌握實際情況,有助於制定和執行正確的方針政策,樹立先進典型,批判錯誤的傾向,使我們各項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四) 調查方法要講究
為了獲得豐富的材料,還要講究調查的方法。按照工作的步驟來說,應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1、調查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思想武裝。
(2)選定調查研究題目。
(3)似定調查提綱。
2、調查時靈活運用有效的調查方法。
(1)開會調查。
(2)個別訪問。
(3)現場觀察。
(4)蹲點調查。
(5)閱讀有關書面資料。
3、調查後還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對所得的材料進行整理、分類、核實,發現遺漏疑問的地主,再作調查補充。
二是分析、思考,提示材料的內部聯絡,發現事物的本質。
三、調查報告的寫作
(一)精選材料,突出觀點
運用材料說明觀點,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用典型事例。
2、有對比方法。
3、用精確數字。
(二)從實際出發,安排好結構
調查報告的結構形式,一般根據本文內容和表達的需要來決定,除標題外,通常有開頭、主體和結尾三個部分。
1、開頭。
一般來說,調查報告常常在正文的前面,寫一段不加任何小標題的文字作為開頭,類似訊息中的導語。
調查報告的開頭起「提示」全文的作用,必須簡明概括,以幫助讀者正確、深刻地理解全文。
2、主體(正文)
這一部分寫的是調查研究所得的具體情況、做法和經驗。為了眉目清楚,常常列出綱目,用小標題標明,常見的安排有如下幾種:
(1)按事情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來寫。
(2)用對照比較的方法來寫。
(3)根據內容的特點,把問題的幾個方面列舉出來。
3、結尾
這一部分是調查報告的結束語,即全文的結論。
調 查 報 告
調查報告是把調查得來的情況用書面形式向有關領導部門匯報的一種公文。調查報告的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典型經驗的調查、揭露問題的調查、歷史沿革的調查,新情況新事物的調查,以及基本情況的調查等。(如:薪酬調查報告)其中常用的調查報告有兩種:
1.群眾來信的調查報告。是對來信反映的情況或揭露的問題進行核實。包括調查了哪些人,所調查問題的真實情況以及對來信的處理意見。
2.典型的調查報告。包括典型經驗、典型事件的敘述和分析。
調查報告的一般寫法:
標題。直截了當地把調查的問題寫在標題里,如《關於╳╳╳問題的調查報告》。
概況。交代所調查問題的基本情況,點明調查的結論。
調查內容。寫清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及產生的影響、後果。可以按時間順序寫,也可以按問題性質從不同側面來寫。
結論。對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性意見。
最後寫調查人姓名及整理調查報告的時間。
寫調查報告應注意。要深人群眾,深人實際從各方面了解有關情況,包括直接的、間接的、正面的、反面的。要盡可能掌握大量的事實材料。要對掌握的材料作認真的分析研究,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要如實反映調查情況,要具體,不要空洞。要簡明,不要繁瑣。要有點有面,要有觀點,還要有說明觀點的典型材料,不要籠統浮泛,不要以偏概全。要有敘有議,不要羅列現象,也不要空泛議論。要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一。要善於運用一些統計數字,還要善於運用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

電大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 調查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內容

一個完整的統計調查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確定調查目的。(2)確定調查 物件和調查單位。(3)確定調查專案,擬定調查表。 (4)確定調查時間和時限。 (5)確定 調查的組織和實施計劃。

如何學好《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這門課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是一門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非常重要的方法性學科,它的主要內容既包括社會調查的基礎理論,又包括一系列社會調查的操作方法,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實踐性和方法性的應用性學科。我校文法學院於2011年開設了社群治理專業,因為社群治理是公共治理理論在社群領域的實際應用,所以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了解社會現象、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必須得到加強。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正是社群治理、社會工作等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這些專業學生以後更好地從事社群管理與服務工作必須掌握的方法和手段。這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能促進社會教育工作的開展,更能培養學生的專業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如何更好地上好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是每一位任課老師需要認真思考、精心准備的。筆者已教授本門課程多年,通過自己多年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的反思,對如何完善這門課程有了較深刻的感悟。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簡答,什麼是對照組實驗

又叫平行組試驗。是既有對照組,又有試驗組的試驗方式。主要是為了減少無關變數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以增強實驗的可信度

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社會測量有什麼特點

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理論是指社會調查研究的指導思想和有關社會調查研究物件、目的、方法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則和公式等。這些基本理論貫穿於任何一個具體的社會調查研究全過程之中。它們的基礎有二,即哲學原理和具體科學原理。
根據不同的要素(目的、時序、范圍、性質等),社會調查研究可以分為不同的型別。按照目的來劃分,可分為描述型和解釋型研究;依時序可分為橫剖研究與縱貫研究;依調查的性質,可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依調查物件的范圍可分為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兩大類。不同型別的社會調查研究在調查方式、方法、適用范圍上具有不同的特點。

電大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簡答調查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內容

根據社會調查研究的一般認識,調查研究方案主要包括:
(1)社會調查研究目的的操作化,主要有三種方法: 第一,調查研究目的的分解,就是把目的分解為若幹部分、若干要素,然後對各個部分或要素進行調 查研究,並將其結果綜合,達到完成調查的目的。如果在社會調查研究中,對目的進行第一次分解,還達 不到目的的操作化或具體化,可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分解。在分解過程中,必須注意到調查目的的明確程 度,調查目的所囊括的范圍,構成調查的的結構因素,以及調查目的的層次性等。 第二,確定實現調查目的的研究型別。調查研究型別,基本上反映了人們認識活動、認識過程特徵的 類別。在進行調查目的的操作化或具體化過程中j 必然要選擇調查研究的型別。究竟選擇哪一種調查研究 型別,其主要根據是調查研目的認識深度。一般來說,在認識深度上,描述型和比較型調查型別不如因果 解釋型和評價型調查型別。 第三,調查研究目的的陳述形式,通常用三種形式陳述:條件式陳述形式,是先描述先決條件,而後 得出結果。其基本特徵是前一個條件成立或存在,則後一個條件也得存在;差異式陳述形式,基本特徵是 二個或二個以上被調查物件的某一狀況不同,則決定了另一狀況不同;因果式陳述形式,是一種函式式表 述形式,由於某種狀況必然導致另一種狀況。
(2)調查方式方法的選擇。在考慮研究方式方法時需要明確或作出選擇的問題有:研究的型別;研究 的時序性;分析的單位;研究物件的范圍;蒐集資料的方法;研究分析的方法。其中最關鍵的是要選取最 切合課題要求的和最有效的蒐集資料方法。分析單位的選擇涉及研究者在研究中將採用哪些概念和在哪一 層次上展開研究。研究物件的范圍和抽樣方法的確定關繫到研究成果有多大普遍意義及其代表性和誤差大小問題。選擇研究方法還應當包括對研究方法的具體考慮。
(3)調查時間與步驟的安排。從根本上說,調查的內容要求與時間要求是統一的。但是,也有特殊情 況,就是調查的時間性很強,錯過一定的時機,就會降低調查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本身就是調查 任務的要求。遇到這種情況,調查內容就要考慮到時間的要求,甚至服從時間的要求。調查的具體時間確 定之後,應根據調查研究全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不同要求,制定出調查研究的進度表,控制調查計劃的均衡完成。
(4)調查研究的組織領導問題。社會調查研究,特別是大規模的時間較長的社會調查研究,強有力的高效能的組織領導系統是完成調查任務的組織保證。社會調查研究的組織形式,一般有調查委員會,領導 小組,辦公室、課題組等組織形式。必要時,還可設立調查設計、調查指導、調查宣傳等組織形式。調查 組織的人選應視課題性質、目的、內容而定。
(5)調查人員的選擇與培訓。由於課題性質不同,每一個人在課題調查研究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選拔條件也應該不同。在選定調查研究之後,進行必要的培訓,培訓應該包括培訓目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方法、模擬調查訓練等。
(6)實驗性調查。為了使調查方案的計劃正確,必須經過實驗性調查這個階段,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方案和計劃。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驟

社會調查研究的一般步驟
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活動,社會調查研究也要遵循科學的程式和原則。從社會調查研究的內在邏輯來看,一項社會調查研究一般要包含課題選擇、研究設計、物件確定、資料蒐集、資料分析和報告撰寫等關鍵步驟。
一、課題選擇
選好研究課題是社會調查研究的邏輯起點。對一項社會調查研究的選題加以評判的主要標准包括:選題的價值、時效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以及可行性等等。
二、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可以從兩個意義上理解。一種意義上的研究設計指的是包括選題在內的研究方案的設計編制過程,主要是回答「為什麼要研究」和「怎樣進行研究」。
理論建構是調查研究設計的起點,也是一項研究的基礎和前提。理論建構的核心在於界定相關概念和提出科學假設,而科學假設是調查研究得以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科學假設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大致有三種主要的來源:一是個人的思考。這種思考依賴於個人良好的思維品質,特別是思維習慣。二是習慣說法或者前人的研究。三是理論,也就是專家對某個問題較為系統的理性思考。基於已有理論進行的理論建構可以從某種單一的理論出發,也可以對已有的幾種代表性理論觀點加以整合。
研究設計的另一關鍵環節是將主要概念和理論假設加以操作化,轉化為變數和變數語言。對復雜的變數還要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必須具有內在的邏輯結構,這類結構也是在理論建構的基礎上形成的。
三、工具編制與選取
任何一項社會調查研究都必須藉助於特定的工具來實施。這里所講的工具包括問卷、調查表、量表、測驗、訪談提綱等。其中,問卷和調查表是社會調查研究中最為普遍的工具。一份問卷是由一組問題和提示所組成的,旨在從受訪者那裡獲取相應的資訊。量表和測驗與問卷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首先,在結構性上,量表和測驗一般是依據特定的理論編制的,具有更強的結構性。在編制的過程上通過專案分析,最大限度地保證其信度和效度。在一定范圍內取樣,對量表和測驗加以標准化,並形成常模。採用量表和測驗這類標准化的研究工具,不僅可以提高研究的質量,而且也為復雜程度更高的研究(如解釋性研究)提供了可能。
四、物件確定
調查物件與研究物件並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研究物件是針對理論總體而言,在實際調查研究中是難以實際操作的。而調查物件是針對調查總體而言的,必須能夠加以操作。實際調查研究很少針對調查總體進行了普查,在許多情況下需要進行抽樣,確定一個足夠大的樣本,然後針對所抽取的樣本進行調查。因而,社會調查研究中物件確定環節的關鍵在於抽樣。抽樣方法可分為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
五、資料蒐集
資料蒐集過程,也就是調查實施的過程。調查研究實施的效果,直接取決於所選擇的調查方式是否適當。研究者經常採用的調查方式包括郵寄、面訪、電話問卷調查、網路調查等。網路調查成本低,執行便利,調查范圍廣,然而,網路的虛擬性會影響到資訊的真實性,而且樣本的代表性也經常會受到質疑。
六、資料分析
通過調查所獲得的資料資料往往並不能直接為研究者提供有效的資訊,這時就需要藉助於統計方法和技術,對觀察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
從統計方法的具體應用而言,對社會調查資料的分析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即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如果僅就某次調查的資料進行整理、概括,對該組資料的分布特徵加以描述,或者對變數之間的關系加以探討,則稱之為描述統計。推斷統計是根據樣本所提供的資訊,運用概率的理論對總體的分布特徵和變數關系進行估計、推測。社會調查研究在運用推斷統計時,主要是對總體引數進行估計和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描述統計是推斷統計的基礎,推斷統計通過樣本的描述統計資訊來估計、推測總體,從已知情況推測、估計未來情況。
七、報告撰寫
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社會調查研究報告可以分為規范的學術報告和決策建議報告。規范的學術研究報告一般包括引言、研究方法、結果分析、對策建議、小結、參考文獻等部分。社會調查研究報告的文字與寫作風格要盡量採用客觀的表述,語言要准確、朴實、簡潔、生動,可以採用必要的圖表和數字說明問題。

㈣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3

四、選題與文獻回顧 (風笑天第三章,紐曼第五章)

研究問題: 一項社會研究所要回答的具體問題,它是一個可以通過研究來回答的問題,與日常生活的「問題」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體、集中、明確。主要來源:現實社會生活、個人特定經歷、各種文獻資料等。如生活實踐、社會問題、新的社會現象、他人的研究、社會政策的需要等。

研究主題: 社會研究所涉及的某一類現象領域或問題領域。與研究問題相比顯得更廣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際關系、社會流動等。

研究問題明確化: 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某種界定,給予明確陳述,以達到將最初頭腦中比較含糊的想法,變成清楚明確的研究問題;將最初比較籠統、比較寬泛的研究范圍或領域,變成特定領域的特定現象或特定問題的目的。通常是將主題變為問題。

文獻回顧: 文獻考察或文獻評論,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的、與某一研究問題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系統地識別、尋找、考察和總結那些與我們的研究有關的文獻的過程。

後設分析: 是研究者在綜合回顧或更經常的在方法論回顧中所使用的一項特殊的技術。研究者收集大量研究項目的細節資料,然後對這些信息加以統計分析。

五、研究設計 (風笑天第四章,袁方第五章,紐曼第六章)

研究設計: 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規劃,制定出探索特定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具體策略,確定研究的最佳途徑,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同時還包括制定詳細的操作步驟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內容。根據研究目的可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多數研究是描述解釋兼有,只是側重點不同。

探索性研究: 是一種對所研究的對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後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探索性研究通常採用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問等方法搜集資料,其所研究的對象規模通常都比較小。探索性研究的資料結果主要用於「探測」某類現象或問題的基本范圍、內容或特徵,「提示」深入研究這一現象的可能的途徑。

描述性研究: 是一種對研究的總體或某種現象在某些特徵上的分布狀況進行描述的研究類型。其關注的焦點通常不是為什麼存在這樣的分布,而是在於回答這種分布是怎樣的,也可以說,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信息。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應當注意兩個方面:①准確性;②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中資料的收集主要採用以封閉式問題為主,以自填、郵 寄或結構式訪問等方式進行的問卷調查。所得的資料必須經過統計處理,得出以數量形式為主的各種結果,並要將這些結果和結論推論到總體中去。

解釋性研究; 指的是那種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回答各種「為什麼」的社會研究的類型。解釋性研究的目標是回答「為什麼」,是解釋原因、說明關系,因而它的理論色彩往往更濃。它通常是從理論假設出發,經過深入實地收集經驗材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來檢驗假設,最後達到對社會現象進行理論解釋的目的。在內容上特別注重研究內容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進行雙變數和多變數的統計分析。

理論性研究: 指那些側重與發展有關社會世界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側重於建立或檢驗各種理論假設的經驗研究。其關注點在於探索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主要目標是要增加人們對社會現象的內在規律的理解,增加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

應用性研究: 側重於了解、描述和探討某種現實社會問題或者針對某類具體社會現象的問題。其關注點通常集中地體現在迅速地了解現實狀況,分析現象或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力圖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建議,以幫助制定社會政策,解決社會問題,以及評估社會後果等。

分析單位: 社會研究的研究對象,即研究中將分析和描述的對象(人或事物)。五種類型:個人、群體、組織、社區、社會產品。

層次謬誤/區群謬誤: 它指的是在社會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種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結論的現象。或者說,研究者用一個集群內的分析單位收集資料,而用非集群分析單位做結論的現象。比如,當一個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關某種集群(城市工廠公司)的資料,然後從這些資料中抽出有關個人行為的結論時,他就犯了區群謬誤。要避免犯區群謬誤這種錯誤,關鍵的一點是要保證你做出結論時所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你運用證據是所使用的分析單位。

簡化論: 指的是研究者用個體層次的資料來解釋宏觀層次的現象。如,看重個人成就的個性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忽略了宏觀因素)。導致因素:社會研究易獲得關於個人的具體資料,而客觀的單位運行比較抽象和模糊。避免這兩種錯誤的關鍵是,保證作結論時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運用證據時使用的分析單位。

橫向研究: 橫剖研究。指在一個時間點上收集研究資料,並用以描述研究對象在這一時間點上的狀況,或者探討這一時間點上不同變數之間的關系。如各種內容的民意測驗和全國人口普查。它是社會研究的最常見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縱向研究: 在若干個不同的時間點上收集資料,用以描述現象的發展變化,以及解釋不同現象前後之間的關系。①縱貫研究的類型a.趨勢研究; b.同期群研究;c.追蹤研究。②縱貫研究的特點a.它能了解現象的發展過程,能比較不同時期的變化; b.由於各種變數的時間順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邏輯上的因果判斷; c.縱貫研究的調查范圍較小,難以進行不同類型的比較。

趨勢研究: 趨勢研究是指對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進行研究。趨勢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一般總體在不同時期的態度、行為或狀況進行比較,以揭示和發現社會現象的變化趨勢和規律。實際上,對某一總體的趨勢研究,就相當於利用對這一總體所進行的若干次橫向研究的結果,來分析和探尋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是縱向研究的一種,同期群研究又稱為人口特徵組或共同特徵組研究,它是指對

某一特殊人群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在這種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樣本並不相同,即每次 研究的具體對象可以不一樣,但他們必須都同屬於這一特殊人群。這種特殊人群通常都與時間或年代相關。

同組研究: 又稱定組研究或追蹤研究,對同一組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與上者的區別在於始終都是同一樣本。同組研究主要用來探討人們的行為、態度或意向的改變模式和變化過程,分析影響這種改變的各種因素。由於同組研究每次進行研究時都使用同一個樣本, 但被研究者隨時間推移所發生的 各種變化有時是難以預料的。困難是後續的研究難以獲得這些樣本。

三角校正: 從不同的角度或觀點觀察事物,他們就能確定它的實際位置,這個過程被稱為三角校正。包括以下幾種類型:①測量的三角校正,即研究者對同一現象進行多重測量;②觀察者的三角校正,即多個觀察者或研究者則會增添多個視角、個人背景和社會特徵;③理論的三角校正,即使用多種理論視角去構思研究方案和解釋數據;④方法的三角校正,即混合定性和定量類型的研究和數據

雙重負載假設: 把兩個獨立的關系置於一個關系之中,這類假設表明研究者思路不清、製造混淆。研究者應該避免使用它。例如,地區貧困與青少年人口高度集中會導致盜竊。

同義反復: 是一種循環論證,它發生在某人好像是在說一些新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是在重復已說過的話,或敘述某些「就定義來說是正確」的話。同義反復無法接受經驗證據的檢驗。例如某人是保守主義者,因為他相信應該減少政府的管制,但這些態度並不是造成某人是保守主義的原因。

目的論: 源於最終的目的和目標,它有多種形式,一件由上帝或神發起的事件,預先決定著它一定會發生。目的論無法被經驗所驗證,它違背因果論的暫時性時間順序要求,並且缺少一個真實的自變數,因為「引發因素」極其不明確。很多人將目的論與目標動機相混淆,首先一個人的意識狀態可以做經驗上的測量,其次意識狀態目前是存在的,最後意識狀態可以與將來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進行比較。

虛假相關: 意味著變數之間的關系是錯誤的,是種幻覺。虛假相關發生在兩個變數之間有關聯,但不是因果關聯之時,因為實際上尚有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可能才是造成這個關系的真正原因。/第三個變數同時是看似明顯的自變數與因變數的原因,它能為觀察到的關聯做出解釋。以因果關系的條件來說,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代表一個更強有力的解釋。例如,頭發長短與電視節目,隱藏變數(性別)。

六、測量 (風笑天第五章,袁方第六十章,紐曼第七章)

測量: 是對所確定的研究內容或調查指標進行有效的觀測與量度。具體地說,測量是指根據一

定的規則將數字或符號分派於研究對象的特徵(即研究變數)之上,從而使社會現象數量化或類型化。

定類測量: 也稱為類別測量或定名測量,測量層次最低。本質是一種分類體系,將研究對象的不同屬性或特徵加以區分,標以不同名稱或符號,確定其類別。數學特徵是(不)等於。具有對稱性和傳遞性。如性別:男、女。

定序測量: 也稱為等級測量或順序測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研究對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或者說,定序測量按某種特徵或標准將對象區分為強度、程度或等級不同的序列。數學特徵是大於和小於。具有區分類別的對稱性和不等於的非對稱性及傳遞性。如城市規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定距測量: 等距測量或區間測量,不僅能將社會現象或事物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不同的等級,而且可以確定它們相互的間隔距離和數量差別。其結果可以相互進行加減運算。比如溫度的測量。

定比測量: 也稱為等比測量或比例測量,除具有上述三種測量的全部性質之外,具有一個有實際意義的絕對的零點,其數據可以加減或乘除運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實際意義的非中介性質的零點的存在,是定比與定距測量的唯一區別。

概念: 是對現象的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概念是構造理論的磚石,它是對研究范圍內同一類現象的概括性表述。概念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思維相互作用的產物。概念 可分為實體概念和非實體概念。實體概念是指可直接觀察到的物體、事物或現象;非實體概念則是無法直接觀察的概念。

變數: 是指具有一個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說,就是包括一個以上范疇的概念。變數是概念的

一種類型,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具體化而轉換來的。變數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狀態或屬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變動性,它說明了現象在規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變化情況,或現象在程

度差異上的變化方式。從變數之間的影響關繫上可分為:自變數和因變數。

指標: 指表示一個概念或變數含義的一組可觀察的事物,稱為這一概念或變數的一組指標。指標是反映社會現象變異特徵的范疇。是對社會范疇的變異方面的規定性加以具體化。它把現象的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密切的結合起來,以便精細描述社會現象的某一特徵。

操作化: 把我們無法得到的有關社會結構、制度或過程,以及有關人們行為、思想和特徵的內在事實,用代表它們的外在事實來替換,以便於通過後者來研究前者。或者說,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是對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進行具體測量所採用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的詳細說明。是社會研究過程中最困難、最關鍵的步驟之一。

具體化: 從抽象下降到經驗層次,使概念具體化為可觀測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對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確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內容的維度、基本單元的分類、給出概念的描述性定義;3.選擇測量指標,即對概念的具體度量方案;4.編制綜合指標。

指數: 由多個不同的回答所構成的一個簡單累加的分數。是由一組有關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見,然後按照某種標准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起來,就得到了該回答者對這一事物態度的量化結果。

量表: 用於測量人們的態度、看法、意見、性格等內容的一種量化工具。是一種具有結構強度順序的復合測量,即全部陳述或項目都按照一定的結構順序來安排,以反映出所測量的概念或態度具有的各種不同程度。

總加量表: 由一組反映人們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意見,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並進行計分。然後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他的態度得分。

李克特量表: 總加量表的特殊形式。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李克特在原有的總價量表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里克特量表也有一組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組成,但與總加量表不同的是,回答者對這些陳述的回答被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類,或者「贊成、比較贊成、無所謂、比較反對、反對」五類。由於答案類型的增多,人們在態度上的差別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來。

社會距離量表: 鮑格達斯量表,又稱社會距離量表。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鮑格達斯於1925年創用的。定量測量人們相互心理距離、相互關系的程度或人們對某一群體所持的態度及所保持的距離的量化工具。由在內容上具有某種趨強的邏輯結構的一系列陳述構成,不同陳述代表人們在態度上的不同程度。

語義差異量表: 用於研究概念對於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義。由處於兩端的兩組意義相反的形容詞構成,研究者通過對被調查者在適當位置標下的記號所代表的分數,來研究人們對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態度,或進行個人或團體間的比較分析。用於文化比較分析、個人與群體的差異,人們對環境和事物的態度等的研究。

社會計量法: 社會計量法又稱社會交往計量,是「評量某一群體、組織中的人際吸引或拒斥關系的工具」,或更進一步說是「用以決定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被接受的程度,發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現存關系,並揭示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徵的工具。」社會計量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等人1930年所 創用的,主要用於小整群體的人際關系與群體結構的研究。

信度: 即可靠性,指的是採取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進行測量時,其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測量結果能否穩定的測量所測得事物或變數。包括:再測信度,復本信度,折半信度

再測信度: 不同的時間對同一對象採取同一種測量,根據兩次測量結果計算相關系數,此相關系數即為再測效度。這種信度能表示兩次調查結果有無變動,反映了測量的穩定程度,故又稱作 穩定系數 。使用這種方法時,兩次測量所採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再測信度的缺點是容易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即在前後兩次測量之間的某些事件、活動的影響,會導致後一次測量的結果客觀上發生改變,使兩次結果的相關系數不能很好地反映兩次測量的實際情況。

復本信度: 復本是相對於原本而言的,它是原本的復製品。對一項調查的問題,讓被調查者接受問卷測量,並同時接受這份問卷的復本的調查,然後根據調查結果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復本信度。使用復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測信度的缺點,但使用的復本必須是真正的復本,即在題數、形式、內容、難度及鑒別度等方面都與原本一致,僅在問法與用詞方面與原本不同。復本調查可連續或相距一段時間進行,連續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等值系數,相距一段時間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穩定與等值系數。

折半信度: 折半法是將調查來的結果,按題目的單、雙數分成兩半記分,再根據各個人的這兩部分的總分,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折半信度。它可檢查出問卷或量表中所詢問的各項問題是否都針對同樣的研究內容。

評分者信度: 檢查評分者信度,可計算一個評分者的一組評分與另一個評分者的同一組評分的相關系數。

若信度低,則說明測量工具不標准,不客觀,且易於受評分者主觀因素的影響。減少這種影響的方法是刪除極端的評分或評分者,由多人評分並計算平均值。

效度: 測量的有效度或准確度,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准確測出所要測量的變數的程度,或者說是能夠准確、真實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即測量標准或所用的指標能夠如實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義的程度。含義是內容性質與程度重合的統一。

表面(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又稱表面效度或邏輯效度,是指測量內容或測量指標與測量目標之間的適合性 和邏輯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指測量所選擇的項目是否「看起來」符合測量目的和要求。檢查內容效度即檢查由概念到指標的經驗推演是否符合邏輯,是否有效。對此只能憑借人們的主觀判斷和共同定義,因為對一個概念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但在科學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的概念定義為標准。

准則效度; 實用效度或預測效度,指用一種不同以往的測量方式或指標對同一事物或變數進行測量時,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標為准則,新的方式或指標所得到的結果與原有準則的測量結果相比,將二者的相關系數來反映測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准則效度三種形式:預測效度,共變效度,實用效度。

結構效度: 通過利用現有的理論或命題來考察當前測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個理論的關系結構中其他概念或變數的測量。比如兩種具有一致方向的變數,是否在測量的結果中表現出一致的方向性。

預測效度: 預測效度是指效標或准則依據將來實際發生的情況建立的准則效度。預測效度是將已經得到的測量結果與未來實際發生的情況進行比較,以檢查兩者的一致性。例如,設計一種預測學

生學習成績的量表或測驗,用它來測量學生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如果在學生畢業時,實際的學習成績確實與預測值相一致,那麼這一量表或測驗就具有預測效度。

共變效度: 如果效標識於某種測量方式同時被證明為有效的,則稱之為 共變效度 。共變效度是用來判斷其他的測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為效標的測量工具。

實用效度: 如果效標是以實際經驗判斷為準的,則稱為 實用效度 。實用效度通常用來檢查測量工具的實際效果。由於對某些現象的測量過去並沒有一定的標准,所以只能依據實際經驗來檢驗測量工具的有效性。

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測量都是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對具體的調查對象所作的觀測。如果在一項具體研究中,對內容效度、准則效度、建構效度的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的話,就可以認為這一研究具有 內在效度 ,它的資料和結論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問題。可以說, 內在效度 是指一項研究的資料和結論的有效性。而 外在效度 是指這種研究結論的普遍有效性。對外在效度的檢查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時間、地點、情境和研究內容的普遍意義。

㈤ 素質教育視角下《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素質教育視角下《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社會研究方法;教學改革;方法素養

論文摘要:《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學專業的基礎課程,能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掌握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傳統教學方法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應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改革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完善實踐練習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科學的方法意識與方法素養,掌握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由於涉及各種具體的方法技術與操作過程,並需大量實例講解與實踐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效果不佳。加之受到當今一些學術研究腐化現象的干擾,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學習這門課是不必要的,影響到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通過教學改革的探索發現,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專業知識素質;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能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並發展協作精神與團隊意識,提升人文素質修養;完善實踐練習,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增加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樹立科學研究的精神。

一、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社會研究方法包括調查方法、實驗方法、實地方法和文獻方法四種,每一種方法又包括具體的技術與操作過程,涉及內容龐雜且聯系性較強,每一個知識點都關繫到實際的操作,需詳細講解。傳統教學方法的「滿堂灌」既不能對每個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也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限的課時限制下,要完成教學任務,可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採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其對教學空間的拓展和教學效率的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課堂藝術的優化等特點,證明其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現代教學手段,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1]。結合教學內容,採用情景教學,改變「一塊黑板二支粉筆三寸不爛之舌」的落後教學手段,創設一種新穎、活潑的教學情境,化抽象為形象、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

具體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採用情景教學。比如,在講調查方法時首先播放社會學大師費孝通《江村經濟》寫作背景的視頻短片,使學生初步了解調查方法的大致過程與面臨的困境,然後再結合短片講具體內容;講實驗研究方法時播放心理學的「電擊實驗」 短片,讓學生們思考實驗研究的設計邏輯;講實地方法時在課件里設計一些相關圖片等。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多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能力,拓展空間概念,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學生的認知難度,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

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正在從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中心走向以學生、能力、發展為本。要堅持「以教師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教會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而不僅僅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簡單的記憶,使學生能自主學習。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如果把講課看成旅遊,教師應是一個導游員。因為教師已經事先看過了,已經熟悉一些情況了,然後領著去,一路介紹,但是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發揮教師引導作用的前提是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高校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教育過程必須建立在每個受教育者主動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基礎之上[2]。傳統教學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僅僅將教材內容按照學科的.邏輯順序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其實,學生獲得知識、提高素質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動性,「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在乎的是學分,並不能真正內化所學知識。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精神和選擇性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主體責任和主體力量,從而形成自覺、強烈的創新意向和動機,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自身的創造潛能。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採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手段。如講到測量與操作化,給定抽象概念(如社會地位),讓學生們自己找測量指標(包括職業、教育、收入等用來觀察一個人社會地位高低的具體變數),然後集體討論這些指標的優劣,學生們能主動思考並增強記憶,學習效果遠勝過單純的講授。又如調查中的問卷設計方法,教師設置一個題目,提出有關該題目的具體假設,然後把學生分組,每組在課下都要准備一份設計問卷,課堂上派代表發言,闡述本組問卷的設計過程與結果,其他組成員進行點評,最終教師進行總結並點評。這一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僅課堂氣氛活躍,課下的准備工作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加強人文素質修養。教師雖只是一個引導員,但卻起著關鍵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高業務水平,要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善於挖掘蘊涵在教學內容中的人文精神資源,使自身的言傳身教體現出強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以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完善實踐練習,培養學生方法素養,樹立科學研究理念

社會學研究的經驗性特徵使得從事社會學研究的人不僅僅是對具體方法技術的簡單學習,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方法素養。方法素養是將研究者的方法意識「內化」所形成的一種「本能」行為,將各種具體的、瑣碎的研究技術和手段,有機地「整合」在處理研究問題時的思路、角度、方法和程序之中的能力[3]。這種素養能使研究者在思考所研究的現象和問題時,自覺地從探討的可行性、設計的周密性、方法的合適性等角度來進行綜合判斷,是社會學研究做得更好的一種保證。但受到當今一些學術腐化現象的干擾,有些學生認為「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認識不到學習《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不重視培養自己的方法素養,這對於知識的科學性是非常有害的。由此,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成為端正科學態度的當務之急,教學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這一問題。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練習,讓學生參加到具體的調查工作中,同樣以小組的形式布置任務,用設計好的問捲去實地收集資料,根據資料給出的信息去驗證原來的假設是否成立。整個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進一步完善實踐練習的結果,整理出一篇文章,該文章可用作最後結課的作業。在此基礎上,鼓勵並幫助學生發表該論文。論文的發表對學生是一種激勵,正是這種激勵能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性。由於學生自己是遵循規范的方法做出的文章,以後他們也會以同樣科學的精神去對待研究,並對目前不規范的學術論文具備審視與批判的態度。也許以他們現有的能力還不能做出較高水平的文章,最起碼,他們知道什麼是錯的。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成果,應最終體現在大學生知識的提高、精神的培育和行為的塑造上[4]。教學過程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的發展總是在傳統和變革中進行。對於高校教學改革而言,圍繞素質教育的實施,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教學觀顯得尤為重要。學會學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積極倡導的學習觀念[5]。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注重自己如何教、忽視學生如何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佔有主動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有效的學習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但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則更加倡導教師的指導是建立在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之上。《社會研究方法》的學習能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樹立科學的研究精神,對於改變目前的學術腐化也大有裨益。所以,在素質教育的視角下,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應注重改革,大膽探索,有益嘗試,既要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也要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敏,楊孝春.「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多媒體教學優勢分析[J].齊齊哈爾職業學院學報,2009,(9).

[2]張靜.素質教育理念下對《經濟法概論》教學模式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09,(7).

[3]風笑天.社會學者的方法意識和方法素養[J].社會學研究,1999,(2).

[4]吳成福.論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三個層次[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5]吳曉紅,周桂芳,陳峰. 素質教育對高校教學改革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7,(3).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熱門畢業論文

;

㈥ 09年自考社會研究方法筆記第六章

第六章社會研究中的測量

第一節測量的概念與過程

1.S測量——是人們通過對現實世界細致的系統觀察而把握某種現象存在程度的過程。

2.測量對於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具有哪些意義? 第一,測量可以使人們客觀和精確地把握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存在的狀況。 第二,測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過一定工具而進行的測量往往比僅靠人自身感覺的測量要精確得多。 第三,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測量,有時候還可以發現一些未知的物體和現象。 第四,靠一定標准化工具測量的結果不會隨特定觀察者而變化。 第五,測量還能幫助人們觀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3.測量過程;

首先,要把測量對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來,或形成概念化認識(概念化過程)。其次,針對需要測量的概念,構造相應的測量工具。

最後,用測量工具對測量對象進行經驗觀察,這是「資料收集」的任務

4.測量的評估:測量的成功與否,主要靠信度和效度兩項技術性指標來評判。

5.自然科學測量;社會測量也是一種自然科學測量,是一種科學測量;

首先它是按照一定的程序的系統測量,每一步都有詳細的記錄,可以重復的,客觀的和能被檢驗的,

其次,它不僅有明確的目的,而且還是在一定理論背景下發生的;

最後,它有精心設計的測量工具,特別是有針對類似偏見這種非物理存在,發展出了特殊表工具;

第二節概念化與操作化

1.S概念化——是社會測量的第一個環節,是對概念的含義和應用范圍給予清晰說明的過程,即在理論層次上對概念進行了名義定義。

2.操作化;把概念抽象的名義定義進一步具體化,使其轉化成能從經驗上進行觀察和測量的變數和指標,即在經驗層次對概念進行操作定義。變數:是概念的具體化,可以在經驗層次上觀測,表面事物在數量、等級或類別上的變動狀態;可以直接觀察的變數稱為指標;指標比變數更加具體,直接從經驗層次反映出概念內涵中某個層次的內容;指標和變數沒有實質性的區別,都是從經驗層次上對概念含義的說明,只是綜合層次略有差別而已。

3.四種測量層次:在量化測量中,測量指標的精確度是用測量層次來衡量的;按精確度由低到高,分為四層:1.定類測量。(即根據屬性不同對人或者事件進行分類;)如1表示已婚,2表示未婚。2.定序測量。(不僅根據屬性進行分類,而且還根據屬性強度的不同對人或事件進行順序排列。這個距離不等於所測屬性強度的間距。),如1表示好,2表示非常好,3表示差。3.定距測量。(以相等的固定間距來確定屬性強度的實際距離。但數字相互之間的關系不等於屬性強度的關系。)4.定比測量。(將屬性強度間的比例關系用間距數字間的比例關系表示出來)

4.L進行概念化的原因;

首先,概念是人們主觀上對同一類事物或現象的抽象概括。 其次,有些測量對象純粹是一種理論建構,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概念定義

第三節指數與量表

1.S指數——是將多個指標構成的指標群整合為一個單一的分數。

2.量表——是一種將所測量的復合變數的各個方面都按同樣的方式將其可取值按一定順序排列出來的測量工具;

3.指數的建立過程;

首先:指標的選取。這是對指標進行表面效度檢驗(經可能挑選效度較高的指標)和相關性分析(應排除不相關的指標);

其次:指標的加權。即考慮每個指標在指數構成中的分量如何,對重要指標賦予特殊的分量。

最後處理缺失值的方法;

A、如果數據中缺失值占的比重不大(如3%~5%之間),可以考慮刪除那些含有缺失值的被訪者。

B、如果指數有多個指標,可以考慮用已有數據的平均值來代替缺失值。

C、在大樣本和指標較多的情況下,還可以用隨機方法給缺失值賦值(不要採用隨機賦值的方法);

4.量表的類型:

1) 李克特量表:在實際測量中,一般總是針對某個議題的不同層面,設計出不同的陳述,然後將每一個陳述的測量得分進行加總,用加總的綜合得分來代表該議題的測量結果,這種測量形式就是李克特總加量表,,簡稱總加量或李克特量表。

2) 羅森伯格量表:是按照李克特總加量表的形式而設計的一個具體的量表,它反映了李克特總加量表的基本特點。

3) 語義差異量表:主要用來測量人們對觀念、事物或他人的感覺。這種以形容詞正反語為基礎建立的量表稱為語義差異量表。這種形容詞大致分為三大類:評價(好與壞)、力度(強與弱)和行動(主動與被動),其中最常用的是評價。

第四節測量質量的評估

1.信度——指使用相同指標或測量工具重復測量相同事物時,得到相同結果的可能性。常見的信度有再測信度、復本信度、折半信度。

a) 再測信度:又稱穩定性信度,是用同一測量工具,在兩種不同場合對同一群受試者前後測量兩次所得到結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最簡單,最直接評估信度的方法,但是其存在不足是第一次測量產生的練習效應會對第二次測量產生影響。

b) 復本信度:是在一個測量中採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復本來對同一群研究對象進行測量時所得到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也稱為等值性信度。如學生考A卷和B卷的成績都大致相同的話,說明信度較高,但是復本很難構造。

c) 折半信度:是為克服復本信度操作上的困難,心理學家斯皮爾曼使用了一種變通的方法,即只用一個測量工具對同一組一群受試者實施一次測量,但將奇數題和偶數題分開計分,再計算奇數試題和偶數試題分數之間的相關系數。

2.效度——指測量工具能夠測出其所要測量的特徵的正確性程度。常見效度有表面效度、內容效度、效標效度。

3.表面效度:指測量結果與人們頭腦種的印象或學術界形成的共識之間的吻合程度,如果吻合程度高則表面效度高,測量是否有表面效度,主要基於個人主觀判斷。它是最容易評估,也是最基本的效度類型。

4.內容效度:指測量在多大程度上涵蓋了被測量概念的全部內涵,實際是在檢驗由操作化得到的經驗指標是否能夠全面地代表概念所包含的內容。其也是通過主觀判斷來實現的,但是比表面效度隨意性小。

5.准則效度:又稱效標效度,是指測量結果與一些能夠精確表示被測概念的標准之間的一致性程度。根據比較標准與測量結果之間是否在時間上有延遲,可分為預測效度和同時效度兩種類型。

6. 信度與效度的關系:信度與效度是評估測量質量的兩個標准。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條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條件。沒有信度就不可能有效度,但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首先,有效的測量,一定是可信的;

其次,不可信的測量,一定是無效的; 再有,可信的測量,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㈦ 《社會研究方法》風笑天

來源《社會研究方法》風笑天

目錄

第一編 社會研究基礎

第一章 討論

第一節 社會研究的概念與特徵

第二節 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

第三節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

第四節 研究的過程

第二章 理論與研究

第一節 理論及其層次

第二節 理論的構成要素

第三節 理論與研究的關系

第四節 理論建構與理論檢驗

第三章 選題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研究問題及其來源

第二節 選題的標准

第三節 研究問題的明確化

第四節 文獻回顧

第四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性質

第三節 研究方式

第四節 分析單位

第五節 時間維度

第六節 研究計劃書

第二編 定量研究方式

第五章 測量與操作化

第六章 抽樣

第一節 抽樣的意義與作用

第二節 概率抽樣的原理與程序

第三節 概率抽樣方法

第四節 戶內抽樣與PPS抽樣

第五節 非概率抽樣方法

第六節 樣本規模與抽樣誤差

第七章 實驗研究

第一節 實驗的概念與邏輯

第二節 實驗的程序與類型

第三節 基本實驗設計

第四節 影響實驗正確性的因素

第八章 調查研究

第一節 調查研究及其應用領域

第二節 問卷設計

第三節 調查資料的收集方法

第四節 調查的組織與實施

第五節 調查研究的特點及應用

第九章 利用文獻的定量研究

第一節 文獻與利用文獻的定量研究

第二節 內容分析

第三節 二次分析

第四節 現存統計資料分析

第五節 利用文獻的定量研究的特點

第十章 定量資料分析

第一節 資料的整理與錄入

第二節 單變數統計分析

第三節 雙變數統計分析

第四節 多變數統計分析

第十一章 定量研究的結果表達

第一節 研究報告的類型及撰寫步驟

第二節 導言

第三節 方法

第四節 結果

第五節 結論

第六節 小結、摘要、參考文獻及附錄

第七節 撰寫定量研究報告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編 定性研究方式

第十二章 定性研究概述

第一節 定性研究及其相關概念

第二節 定性研究的類型

第三節 定性研究的本質特徵

第四節 定性研究的方法論意義

第五節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差別

第六節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結合

第十三章 實地研究

第一節 實地研究及其類型

第二節 實地研究的過程

第三節 觀察法

第四節 無結構訪談法

第五節 實地研究的特點及應用

第十四章 定性資料分析

第一節 定性資料及其分析

第二節 定性資料分析的若乾性質

第三節 定性資料的整理

第四節 定性質量分析的過程與方法

第十五章 定性研究的結果表達

第一節 定性研究報告與定量研究報告的比較

第二節 寫作程序與方法的建議

第三節 定性研究報告各部分的寫作

第四節 定性研究報告的幾個例子

閱讀全文

與社會研究方法通論操作化課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防止蹭網最簡單方法 瀏覽:503
散裝苦蕎的食用方法 瀏覽:883
治療hpv有什麼好方法嗎 瀏覽:954
方差分析數據變換方法 瀏覽:65
和田玉籽料玉器鑒別方法 瀏覽:381
導線計算方法 瀏覽:319
票房的計算方法 瀏覽:570
少兒象棋教學方法探討 瀏覽:891
口腔黏液囊腫治療方法 瀏覽:412
什麼是密度測量方法 瀏覽:588
衛生間做防水的正確方法 瀏覽:551
快速認識圈子的方法 瀏覽:256
前臂肌肉鍛煉方法 瀏覽:627
爆炸掛鉤正確掛餌方法 瀏覽:160
兒童過敏了起包怎麼辦最快方法 瀏覽:547
避之寶的使用方法 瀏覽:1006
hvlp噴槍使用方法 瀏覽:269
狗吃糖果的正確方法 瀏覽:495
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474
生肖位數的計算方法 瀏覽: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