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我以學案教案為載體,強化學生的自學行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發、誘導、啟迪、導學、導練,把學生由聽眾席推向表演舞台;讓學生在動眼看、動腦思、動耳聽、動口說、動手做的過程中,參與知識創新的過程,自我領悟知識的內涵,從而牢牢地掌握知識,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為此採用以下課堂教學模式。
1、新授課
自學質疑 完成學案中的有關問題是學案導學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師將預先編寫好的學案,在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同時,教師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輔導。教師指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閱讀相關學習素材進行自主學習,嘗試知識建構,基本解決學案中的相關問題,完成基礎練習,提出自主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要求學生:①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根據學案和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自主學習,養成獨立閱讀、思考、完成知識建構和基礎練習的學習習慣。②先看書後做題。研讀教材時不浮在表面,應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握知識的內涵,弄清知識點和嘗試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等。在圍繞學案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後再做學案上的問題。③循序漸進完成學案。通過自學能解決學案中一半以上的問題,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學案中更多的問題,然後帶著強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慾進入課堂。建議使用雙色筆完成學案,課前自學、合作學習時用黑筆,課堂及課後修改時用紅筆。④注重糾錯反思。學案上能做和會做的問題要准確規范完成。確因能力要求過高,自己不能做的可以不做,在課堂或課後用紅筆完成。在學案上的指定地方把本節課的內容梳理成網路;同時反思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⑤兩次上交學案。一是課前做好的學案,上課前交任課教師審閱,以便教師了解學情;二是將用紅色筆改過的學案再一次交任課教師審閱,用以查驗學習情況。對課堂上還沒有解決的問題由科代表或組長匯總交給任課教師,教師在下節課或在單元小結時解決;也可以在教師輔導答疑時解決。⑥及時整理學案:保存好所有的學案,作為課堂筆記,以備復習時查閱。
互動交流 交流展示學案中學習問題的思維過程和解題方法,教師要善於組織互動交流,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通過交流展示共享學習成果。可先小組交流展示,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擴大交流展示的面。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學案中的有關問題,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形成共識。而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應及時匯總,以便在精講釋疑時幫助學生解決。
學生行為:上課時學生板書、展示、交流發言、質疑、互動(形式不拘,服從教學實際需要)。①交流展示的同學聲音要洪亮,口齒要清晰,教師要傾聽並關注同學的反應。不要頻繁打斷學生發言,要注意傾聽與歸納。板書的同學書寫要規范,圖文要清楚,符號要准確,盡可能精煉表達。注意突出展示清楚解題思路、解題方法。②其他同學要主動質疑和補充,促進課堂互動生成。③按照學生自願組合、互幫互助、充分發揮個人特長的原則,組成學習小組,每位學生都要積極參與活動。要注意輪換小組代表,注意學生自發交流展示與教師臨時指定交流展示人員相結合。其他同學觀察展示、思考正誤,注意質疑、矯正。
教師行為:觀察學生交流展示中討論和板書的問題答案,傾聽學生的發言,進一步把握學情,考慮調整互動探究的問題、精講點撥的要點等。在對學生交流展示進行評價時,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追求的境界,目的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參與,要營造民主的氛圍,提倡學生創新,著力點定位在學生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上。
合作探究 教師可通過新奇有趣的實驗、生動形象地日常生活事例進行設問,提出本課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圍繞教學目標,教師應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本人的特長、學校的實驗設備狀況、教學時間等各種因素,把目標中的問題具體化,採用集中、組合講授、讀書、討論等各種物理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或探索性實驗。教師及時掌握、調控探究的方向,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探索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應用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得出結論。讓學生在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選擇具有探究價值的質疑問題,組織學生進行互動探究,教師要為互動探究提供材料支撐和方法指導,要注意麵向全體學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層指導,尊重學生人格,鼓勵大膽質疑,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探究氛圍。
互動探究問題的選擇。一是選擇有助於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達成的問題進行探究,可以由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經驗進行預設;二是選擇學生自學中發現的困惑和疑點進行探究,注意這些困惑和疑點應是本節學習的核心內容或對核心內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對多個問題進行探究時可分配給不同的學習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有明確的探究任務,通過小組各個成員的合作,把自己負責的主要問題探究透徹,在下一步交流互動中讓全班共享探究過程和探究結論。
教師要針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進行精講點撥,要注重剖析知識要點,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突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還要針對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進行點撥,對疑難問題點撥時要注意學習層次,注意點撥的范圍,注意把握教學難度等。
師生行為:鼓勵個人先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在此基礎上,組長組織組內認真討論,逐步形成解決問題方案,並按方案去解決問題。還可討論形成本組的交流展示方案,為交流作準備。教師在此階段內應巡視班級各小組的活動,主動參與1個或幾個小組的探究活動,關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或奇特想法,及時把握學情,一是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適時調控各組的探究進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級交流時注意適時點評(有時需要精講),不能放任,應中肯、恰當評價,使評價既有利於調動積極性,又有利於形成正確的觀點和解題思路等。
教師行為:針對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精講點撥或調控。如,各組完成任務中的精彩表現,不足之處,教師要予以激勵性評價和矯正性評價;有些知識與方法,學生難以在現有的認知水平上去認識和體會的,教師要予以精講點撥、補充。精講點撥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把握好度;要把握時機適時進行,不要頻頻打斷學生的發言;教師語言要簡潔、精煉,准確、規范,形象、生動;講解重點要突出,要有變式講解;例題要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難點突破要有階梯設計;要給學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間。對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迂迴一下,設計階梯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逐步達成學習目標。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適時引導學生突破學生自學不會、探究不出的疑難問題,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同時要注意發揮傳統教學手段(如板書、板圖、掛圖、模型等)在教學中的作用。
矯正反饋 練習的設計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通過練習既能消化、鞏固知識,又能為教師提供直接的反饋。教師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應及時發現,給予指正,做出正確的評價。
矯正反饋要注意突出針對性、及時性、層次性和有效性。對學困生的輔導工作要做到「三優先」,即優先輔導學困生;優先表揚學困生;優先讓學困生交流展示。反饋體現在學案收改時、抽查時,在學生交流展示時,在互動探究情況的把握時,在課堂生成問題的解決時,在二次上交學案時等,矯正可隨時進行,也可專段時間進行,可在精講點撥前進行,也可在下節課開始前進行。要完成導學案中的習題,及時鞏固學習效果,拓展思維,形成相關技能。遷移應用的題型要多樣,要有書面的和操作性、實踐類問題。還可設置思考題、必做題、選做題等。要讓學生通過一定的遷移應用訓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與處理能力。在進行遷移應用訓練時,要注重獨立性、規范性,要及時反饋、收交和批改。對遷移應用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矯正,及時進行變式練習。
⑵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不同的 教學 方法 ,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下面,我給大家帶來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轉變教師角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提高探索知識的能力,這是我時常思考的問題。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每節課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自做課本上的練習題,當堂布置作業,當堂檢查。先學後教的「教」,不是老師教,而是老師對學生做的練習題做出評價,不會做的由老師指導。
根據多年的教學 經驗 ,我認為教學改革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改革,以前的教學基本採用滿堂灌的方法,不管學生聽不聽得懂,反正我講了,學生就該仔細聽,課上做筆記,課後大量做練習鞏固。但是,有學生根本聽不懂,課下只能抄作業,結果學生疲勞厭學,老師疲勞厭教。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大膽創新,從上課到下課,都是學生自己學習,教師由教授者變為組織者、指導者。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引導學生自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老師領著學生學習往往比學生自己摸索快一些。可是這樣做會使學生養成不動腦筋的習慣,只是被動地聽課,不願主動地學習。其實,書本上大部分內容都是學生通過自學就能掌握的,學生自學幾分鍾後做題,不會的再看書,最後相互討論。這個過程是不斷反復的過程,不是看一遍就能全部學會的,這樣,學生自學積極性更高,學習效率也更高。
我常常對學生講:「老師講過的問題你聽懂了,這不叫真正的會學數學,老師沒有講到的問題,你領會了,這才叫真正的會學數學。」在教學中,有許多新知識與舊知識緊密相關,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學這些知識,我大膽讓學生自學,只在新知識的生長點給予關鍵性的點撥。
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多表揚勤鼓勵。教師的鼓勵才是學生前進的動力,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擁有成就感,體會通過辛苦勞動獲得肯定後的快樂。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很多教師在提問時往往會偏重於對成績好一點學生的提問,對成績差基礎薄弱的學生往往是很少提問或者是不提問,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採取批評點評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是錯誤的落後的,會極大的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消極心理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課堂上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不論學生回答的正確與否,教師都應當進行表揚和鼓勵,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增強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
(二)拓展性教學方式。教師應當結合數學教材,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性的設置學習任務,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教學亦是如此,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夠主動的去學習,將學習數學融入到日常學習生活中去。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把練習帶入到生活中去,在家中運用樹葉進行加減法的練習,運用分 蛋糕 鍛煉學生的除法運算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使學生的運用能力得到了提升,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學生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和對學習的積極性的差異,導致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想要做到教學的最優化,讓不同成績的學生都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應當讓學生自主學習,不能讓教師的教學方法束縛了他們的思維,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對於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應當對其加強輔導,幫助學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並引導他們能夠學會獨立的學習和思考,使他們的學習成績逐步得到提高。這種分層教學的方法避免了傳統教學中「一刀切,齊步走」的落後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各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數學課堂教學方式
更新觀念,積極踐行新教學理念,做具有創造性的教師
打造 高效課堂 ,應具有新理念的教師。建立一種具有生命性、主體性、社會性的深刻的 教育 教學新觀念,培養創造性的教師,是課改的迫切需要。教師眼裡要有學生,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人。師生相互交流與合作,把學生好學、自學等 學習態度 及 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學習品質的培養貫穿於課堂教的始終。新課改的春風在呼喚著教師的勞動應具有創造性,做一個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沒有創造性的教師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
沒有創造,教育也就沒有發展。只強調知識結果而不注重知識的來源過程及情感的傳統課堂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變革。於是我一邊學習創新的方法和有關方面的理論知識,一邊實踐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去。不斷進行教法和學法方面的探討。邊學邊試驗邊 總結 。
激發數學的興趣,注重習慣養成,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要向全體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快樂的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長數學探究能力,獲取數學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就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思考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實踐中,課前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導入新課,對引發學生探究興趣,激發 兒童 學習的好奇心和上好每節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防止學生的厭學情緒。要培養學生個性化學習、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活動。
教師在一節課前應做好導入激趣這一環節,通過談話、講 故事 和游戲等活動,給學生以懸念和激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考力和 想像力 ,探究活動就能開好頭。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節時,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入。師:同學們,為了創建和諧平安校園,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學生: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學生間團結、友愛……)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教育學生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能隨便扔垃圾,且讓學生知道了那些垃圾是可回收的,這樣既凈化了學生美好的心靈,又引入了本節課所探究的課題,激發了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興趣。
數學課堂教法研究
給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
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並指引正確的方向。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對已有認知結構進行同化、重組、改造、構建的過程,只有注重知識結構的集約化處理,加強知識結構的優化教學,才能引導學生從因果關系、類屬關系、部分與整體關系、作用與效應關系等方面進行聯想,並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
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結構的構建過程,根據新舊知識間的不同關系,用演繹、歸納、類比的推理方法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從本質上說,數學活動是一種思維活動。數學思想、 思維方式 與方法不僅是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是促進學生逐步學會探索和掌握新知識必需的科學方法。因此,要上好一堂數學課,就必須實現「數學化」、「再創造」,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入手,沿著數學發現、發展的軌跡,從生活中的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問題到抽象問題。
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上講台講,自己在下面提問,通過討論、啟發、點撥,一堂數學課不但上得生動活潑,而且教學效果好,把學生都帶動了起來。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相關 文章 :
1.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2.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的注意問題
3. 常用高效的數學教學方法
4. 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5. 如何運用高效的數學教學方法
6. 數學教學方法滲透六大核心素養
7. 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8. 數學課堂如何有效操作
9.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方法大全
10. 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
⑶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1、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它主要通過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現象,基本目的在於描述與解釋,在描述過程中進行解釋。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教師和研究人員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以改進教育工作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動。它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融為一體,將教育者和教育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強調在「行動」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大致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環節,即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3、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採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方式對現狀進行了解,對事實進行考察,對材料進行收集,從而探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敘事: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
(3)通過具體上課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學的方法,對教育有關的因素進行分析測試,研究教學的過程。
數據有兩種類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數據。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數據。數據的特徵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數據包括:觀察、訪談、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論文、日記、照片或者博客)
教育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基礎,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地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言之,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探索新的未知規律,以發現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務。
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個學科不同程度的交叉。這些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哲學。這些學科交叉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發現應該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釋,可能不適合其他的時間、空間。
⑷ 第三節 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觀察法的含義與特點
1.觀察法的含義
觀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直接觀察、記錄、分析的一種方法。觀察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來認識教學現象。通過觀察來積累關於所研究的教學現象的具體資料是教學研究中普遍應用的方法,它可以為教學研究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觀察可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也可觀察教學的某些部分,此外根據研究對象的復雜程度,還可以通過多次觀察去完成。
2.觀察法的特點
觀察法的主要特點∶(1)適用范圍較廣,研究課題較小;(2)直接、客觀,有表面性;(3)有目的,有計劃,不能控制條件。
3.觀察的作用
觀察在教育教學和教學研究過程中的作用歸納起來,表現在以下方面∶(1)觀察是假設、觀點和理論產生的手段。(2)觀察是解決特殊問題的手段。(3)觀察是提供真實具體信息的重要途徑。(4)觀察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學生的行為和個體差異。(5)觀察是基礎教育較為有效的評估方法。
(二)觀察的類型
教學觀察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觀察的情境條件可分為∶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中的觀察;根據觀察的方式可分為∶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根據觀察者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所從事的活動可分為∶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這里主要介紹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
觀察一般分為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兩種。參與性觀察是觀察者參加到觀察對象的活動之中,在共同的活動中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最容易得到真實的、有價值的材料。非參與性觀察是觀察者不參加觀察對象的活動,以某種方式把自己或自己的觀察目的隱蔽起來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成功的關鍵是不讓觀察對象發現有人在對他們進行觀察。
(三)運用觀察法的要求
科學地觀察要求研究者必須遵循以下要求∶
1.具有一定的知識准備
2.目的明確
3.嚴密的組織計劃
4.保持觀察情境的自然性
5.克服觀察中的主觀傾向
6.正確記錄,科學解釋
(一)調查法的含義與特點
1.調查法的含義
調查法是指研究者在科學方法論和教育理論指導下,圍繞一定的教學問題,運用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有關的事實材料,從而做出科學分析並提出具體建議的研究方法。
2.調查法的特點
調查法與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有以下特點∶
(1)調查對象的廣泛性。
(2)調查手段的多樣性。
(3)調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4)調查結果的延時性。
(二)調查法的類型
根據調查研究的對象和目的不同可分為四類∶現狀調查、相關調查、發展調查、預測調查。
1.現狀調查
也稱常模調查,主要用以調查、研究某一類教學現象目前的基本情況或特徵。這類調查目前在整個教學調查中佔有較大的比例。如小學生錯別字的調查;中小學生學習負擔的調查;中小學生數學能力發展情況調查等。
2.相關調查
這是指調查分析研究兩種以上教學現象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目的是尋找相關因素以便探討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成績的關系的調查,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師的教學態度的調查等。
3.發展調查
發展調查是對某一調查對象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的特徵變化進行的調查。目的是了解研究對象前後的變化和差異情況。如了解兒童的學習行為的年齡特徵,就可以利用發展調查,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學習行為的變化情況。
4.預測調查
預測調查是指調查未來某一時期的教育發展趨勢和動向,目的是為研究對象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狀況進行預測。如對我國辦學體制的發展前景調查,就可以通過對當前社會力量辦學等有著問題的調查,結合經濟情況,做出預測調查。
(三)調查法的一般步驟
1.確定調查課題
調查課題一般是根據教學研究或教學實踐的需要提出來的。課題提出來後,要對調查課題作準確的界定,明確課題的性質、目的和任務。同時還應對調查課題的核心概念做出准確的界定,對課題中的有著變數要下操作性的定義,准確操作指標。
2.選擇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的選擇主要受制於調查的性質、目的和任務,同時還受調查類型的制約。
3.確定調查方法和手段,編制和選用調查工具
教學調查包括多種調查方法和手段,在確定調查方法和手段時,要根據課題的不同情況,針對各種方法和手段的長處和不足,恰當地選用。
4.制定調查計劃
制定凋查計劃是整個凋查工作的重要環節,一般而言,用於制定調查計劃的時間要佔整個調查研究的1/3。調查計劃一般包括∶調查課題和目的;調查對象和范圍;調查手段和方法;調查步驟和時間安排;調查經費預算;調查人員(包括課題負責人、調查員、協作者或協作單位)的組織。
5.調查的實施
調查的實施是整個調查研究的中心工作,它是調查者根據計劃運用各種調查方式,藉助各種調查工具收集資料的過程。這是調查的主體工作。研究者應盡量使收集的材料真實可靠、完整和系統化。調查者在收集材料時不能帶有主觀性和傾向性,切忌用自己的觀點去尋找材料。同時要注意將事實和意見區分開來。事實是客觀的,而意見則往往有主觀色彩。對事實要進行核對,去偽存真。
6.調查資料的整理、分析,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一般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言。主要概括敘述調查課題的背景、本次調查的目的和任務、調查的對象和范圍、調查採用的手段等內容。第二部分是正文。這是調查報告的主體部分,調查者根據調查的事實,從理論上進行闡述、分析、解釋,並表明自己的觀點或見解。第三部分是結論。即根據第二部分的分析得到的結果以及有關的建議均是第三部分的內容。除此之外,要把有關參考資料附在報告的尾端。
(四)教育觀察的基本途徑有:
1、上課
親自為學生上課,是觀察學生最普遍、最經常、最方便、最理想的觀察途徑。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觀察,獲取信息之准確、豐富是其他途徑不能比的。很多教師已深有體會和備受其益。
2、聽課
聽課的目的是觀察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情況與學生學的情況,可以直接了解教師課堂教學的表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技能;還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心理特徵。此外通過聽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見解了解教師的備課情況。這是教學研究人員或管理人員研究課堂教學改革、評價課堂教學優劣經常採用的途徑。
3、參加有關活動(參與觀察)
如參加學校的各種集體活動,「身臨其境」,考察師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了解校風、學風的情況。在參與觀察中,不能讓觀察對象知道和察覺觀察意圖,這樣才能觀察到想要知道的本來面目。
4、實地參觀考察
觀察學校的自然環境、校舍建設、設備儀器和清潔、衛生、紀律制度、校風教風等,並觀察學校教學、生活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運轉情況,這是參觀學習的外地人員或上級領導者經常採用的途徑。
列席學校各種會議或召開座談會,傾聽學校領導、中層幹部以及班主任、教研組長和學生的發言,觀察會場氣氛和大家的情緒;查看反映學校以前運轉情況的各種資料,如計劃、教案、作業、檔案等,可以了解該校辦學思路、辦學水平、教改情況和團結情況等,這是教育督導人員經常採用的途徑。
5、訪談
與觀察對象訪談,可以直接觀察和了解對象的個性心理特徵、思想傾向、儀表神態以及身體狀況等。訪談包括個別訪談和小組訪談。訪談時研究者要善於察言觀色。
(1)訪談法的含義∶訪談法是調查者通過與調查對象面對面、有目的地談話來收集資料的方法。
(2)訪談法的特點∶訪談的優點∶一是靈活性。它可以向不同類型的人提問不同的問題,以了解不同類型人的材料。當調查對象不理解問題時,可以重復或進行恰如其分的解釋。談話中發現新的問題疑點,可以深人了解,持續追問。二是范圍廣。既有調查對象的廣泛性,同時又有涉及交談方面的廣泛性和深人性。三是真實有效。訪談時,調查者還可觀察調查對象的表情與行為,以判斷回答的可靠程度。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點是費時費力,另外調查結果還受調查者的能力、水平態度等思想束縛的影響。
(3)運用訪談法的注意事項∶在進行調查,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事前准備好訪談計劃、訪談提綱;二是要盡量取得調查對象的合作;三是要作好詳細記錄。
6.調查表法
(1)調查表法的含義∶調查表法又叫報表法。它是調查者按照一定的組織關系,把設計好的調查統計表格請被調查的單位或個人填寫,以便了解某一地區或單位的工作現狀及發展情況的法。
(2)調查表法的特點∶它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機構向下級進行調查的常用方法。它具有格式規范、有比較統一的標准,可廣泛的收集資料等優點。但是所獲得的資料只能限於一般隋況,很難深人事物的本質。
(3)編制調查表的基本要求∶一個好的調查表應符合三個要求∶一是適用;二是規范;三是美觀。
7教育觀察法的優點是:(1)最大優點是可以在自然狀態下獲取教育事實資料;(2)不幹擾觀察對象的自然表現,可以獲得客觀、真實的資料,適用范圍廣;(3)花費少。
8教育觀察法局限性1、取樣小。由於受感官和儀器的局限,觀察的范圍不大,觀察樣本小,使教育觀察法一般限於小樣本的研究,在研究對象數量多且分散的情況下難以應用。
(一)實驗法的含義和特點
1.實驗法的含義
實驗法是研究者按照教學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學現象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學實驗是教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目前,國內外的教學研究都很重視實驗,並已取得了多方面的實驗成果。
2.實驗法的特點
(1)教學實驗是有意識、人為地控制與實驗無關的變數,但在實驗中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2)實驗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實驗結果會影響他們的發展。因此,必須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在設計實驗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對實驗產生的不良後果,應有彌補的有效措施。
(3)教學實驗會產生所謂的「實驗者效應」,即實驗者的期望會影響實驗的結果。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實驗者的期望,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對實驗班發生了偏向,影響了實驗的結果。
(二)實驗法的類型
從不同的方面或按照不同的標准,可把教學實驗分成不同的類型。從性質和目的上劃分,可分為確認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和推擴、驗證性實驗三種;從手段上劃分,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兩種;從組織形式上劃分,可分為單組實驗、等組實驗和循環實驗三種。
1.確認性實驗
實驗的目的在於收集事實材料,確認所研究的對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說內容的基本特徵。特點是∶研究問題來自實際,在現場情境中進行,研究方法帶有很大的試探性,操作程序是開放的不太規范的,內外效度均不高。
2.探索性實驗
包括有預測作用的超前實驗,是以探索某種教育現象以及受教育者個性發展的規律為目標,通過探索研究對象的因果關系及問題解決嘗試建構某種理論體系,具有較強的創新性。特點是∶有科學的理論假設,嚴格合理的條件控制,比較規范的實驗程序以及對資料數據的統計處理,尋求盡可能大的內在效度,並以科學理論解釋實驗結果。探索性實驗一般研究教學理論體系中的根本性問題,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能夠有效地指導教學改革。
3.推擴、驗證性實驗
是以驗證已取得的實驗成果為目標,是對已取得的認識成果用再實踐的經驗來檢驗、修訂和完善。特點是∶具有明顯的重復性,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不僅對實驗條件有明確分析,而且實驗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關注實驗結果應用的普遍性,追求較高的外在效度。
4.實驗室實驗
這是在特設的心理與教育實驗室進行的。實驗室內採取各種實驗儀器和現代化技術,在人為的情況下,嚴格控制外界條件而進行實驗研究。由於實驗室內條件完善,便於控制,得到的結果較為准確。
5.自然實驗
這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按照實驗研究的目的,適當地控制某些條件,有計劃地變更某些條件,以便觀察或測試研究對象發生的變化的實驗方法。自然實驗法是在教學實際情況下進行的,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教與學中的各種問題。教學實驗一般採用自然實驗法。由於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學實驗的條件控制較難,給分析研究帶來一定困難。進行教學實驗必須認真考慮以下因素∶班級的基礎、學生年齡、知識基礎、業余愛好、智力水平、生活經驗等;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事業心、責任感;學生的家庭條件(家長的知識修養、職業愛好、學習條件、對子女的教育);教材的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時間和練習時間的長短;學校設備、環境等。
6.單組實驗
這是指向一組研究對象施加某一個或數個實驗因子,然後測量其所產生的一種或數種變化,藉以確定因子的效果如何。這種單組實驗法比較簡單易行,條件也比較容易控制。但是上面介紹的單組實驗法,其實驗效果只能證明試驗的新教材和新教法是否可行,卻無法進行比較,如要想證明新教材是否優於普通教材,就需要採用等組實驗法。
7.等組實驗
這是指以不同的實驗因子分別施行於兩個或幾個教學條件基本相等的組,然後比較其所產生的變化,得到比較科學的結論。
採用等組實驗法最關鍵的問題是,除了實驗因子(如教材)不同外,其它教學條件(如師資水平、班級基礎、教學時間等)要求基本相等。在等組的條件下,採用比較的實驗方法,能較科學地確定一種新教材或新教法的優劣。但要選擇教學條件完全相等的幾個組是不容易的,而且要保證實驗過程中除實驗因子外,其它因素的影響也相等是很困難的。這點必須特別注意。
8.循環實驗
它是把不同的實驗因子,按一定的排列順序。輪換地施行於不同的班組,然後根據每個實驗因子所發生變化的總和來決定實驗的效果。循環實驗法與單組實驗法、等組實驗法相比較有兩大優點∶其一是在循環實驗法中,兩種教學方案(兩個實驗因子)都被每個教師實施過,都在每一班學生中實驗過,所以,即使教師教學水平有高低,學生班級基礎有好差,由於循環實驗的結果,把這些差異的情況所產生的影響平均分配給各個實驗因子,對於實驗因子都無所偏向其二是在循環實驗法中,由於各個實驗因子的實驗次數增多,因而可以提高實驗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靠性,但增加了實驗的復雜性。
4.創造實驗條件,准備實驗用具
實驗進行前,根據實驗的目的,擬定測驗題目,准備教具、儀器、記錄表格、統一標准,擬定記錄方法、符號等,設法控制實驗因素,使重要因素不變或少變。
5.實驗的實施
在實驗過程中,要控制無關變數。要作精確、詳細的記錄,在各階段中要作準確的測驗。為了排除偶然性。可進行重復實驗。
6.對實驗結果進行測定和統計
研究者要編好測試題,測試時的指示語要統一,不要給學生任何暗示。統計時要實事求是,尊重實驗的客觀結果。
7.驗證假說,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對實驗的假說進行驗證,對實驗的探索結果、實驗中提出的問題、今後還要繼續深入研究的問題等做出分析,並提出建議。
8.撰寫實驗報告
這是對教學實驗工作的總結。實驗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教學實驗的課題、目的、意義;教學實驗方法;教學實驗的結果;討論;結論,最後還可以列出參考資料。
(四)運用實驗法的要求
運用實驗法進行教學研究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教學實驗要在現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指導下進行,這是進行教學實驗的關鍵。
2.認真搞好實驗設計,這是實驗研究成功的基礎。
3.進行必要的預備實驗,為了保證教學實驗的效度和信度,在正式實驗前可選擇少量被試進行預備實驗,為正式實驗提供必要的資料。
4.做好實驗的抽樣、分組、調控、統計等工作,重視檢查實驗結果。
5.實驗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時,為能在教學中得以廣泛推廣,還需進行驗證性實驗或縱深研究。
(一)個案分析法的含義和特點
1.個案分析法的含義
個案分析法就是通常所說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對單一人或事進行個別深入研究的方法。它通常是以一個典型的人物或事例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了解此人某事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和特點。個案分析法往往需要藉助其它方法。如個案分析必須進行詳細調查,佔有大量材料。要通過談話、觀察等方法,了解情況,搜集材料。對學生的個案研究還要經常使用各種測驗量表。
2.個案分析的特點
(1)研究對象容易確定,簡便易行;
(2)個案分析容易得到個案對象和有關人員的支持;
(3)研究的時空范圍較大,研究的持續過程較長。
(二)個案分析的一般步驟
1.進行了解、確定個案研究對象;
2.進行個案現狀的觀察、調查,收集資料並進行分析;
3.理出個案發展變化的脈絡,進行初步的判斷及因果分析;
4.根據判斷結果,提出個案發展的意見;
5.總結、撰寫個案分析報告。
(三)運用個案分析法的要求
1.選擇對象要恰當,要有代表性、典型性;
2.要在詳細佔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
3.要善於抓住必然性、本質性的材料,運用教學理論進行分析和研究;
4.要考慮相關因素,綜合地加以分析;
5.要善於通過特殊事物和現象,從中探索規律性的東西個案法在於通過特殊事物、現象探索共性、一般性,不能停留在具體材料、具體經驗的描述上,只有從中探索出規律性的東西,才具有科學研究的意義。
6.個案發展的教學意見,要注意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行動研究法的含義和特點
1.行動研究法的含義
行動研究法是指實際工作者(如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及本單位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期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
2.行動研究法的特點
(1)教師和研究人員結合,是一團體互動的過程,形成優勢互補;
(2)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任務;
(3)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研究;
(4)在計劃和實行的循環中不斷前進;
(5)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即時性。
(二)行動研究法的一般步驟
1.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行動研究的第一步,教學中可能存在著許多問題,到底確定哪一個,一般來說,所確定的問題應是教學實踐中迫切解決的,有一定理論和實用價值的,研究者能夠解決的。
2.收集資料
發現和確定了研究問題,就要廣泛收集與研究課題有關的資料。首先要通過查閱文獻來了解此問題的過去和現狀;其次要通過觀察、訪談、問卷等方法對與問題有關的人員和部門進行調查,徵求他們對問題的意見;第三徵求專家的意見。然後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和分析,以准確地把握問題的症結所在。
(三)應用行動研究法應注意的問題
1.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是運用行動研究法的前提條件。
2.認真制訂嚴密、科學的行動方案是行動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3.行動研究過程是一個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過程。
4.研究結果不能輕易推廣。
(一)比較法的含義和作用
1.比較法的含義
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某類教學現象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進行比較研究,找出教學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本質,力求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的研究方法。運用比較法的條件∶一是必須存在兩種以上的事物;二是所要比較的事物必須有共同的基礎;三是所比較的事物必須有不同的特性。
2.比較法的作用
(1)比較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教育的普遍規律;
(2)能促使人們正確認識本專區、本單位的教學狀況;
(3)能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發現,促進教學研究的發展;
(4)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二)比較法的類型
比較法的種類很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按屬性的數量,可分為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按時空的區別,可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按目標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按比較的性質,可分成定性比較和定量比較。
(三)比較研究法的一般步驟
1.明確比較的問題
比較研究首先要明確比較什麼,這是比較的前提。這一環節包括以下細節∶(1)選定比較的主題。(2)確定比較的內容。也就是確定比較的項目。(3)確定比較的范圍。要明確是班內的比較,校內比較或是跨校學區甚至跨國比較。
2.制定比較的標准
沒有標准就無法進行比較。比較的標准可據實際情況制定,但要求明確化、具體化,即具有可操作性。
3.搜集資料並加以分類、解釋
要通過各種途徑盡可能多地收集相關的各種資料,並對資料進行鑒別,保證資料的權威性和客觀性。然後,對各種資料按比較的指標進行歸類,並列,最後,對這些歸類好的資料作出解釋,即賦予資料以現實意義,為下一步的比較分析奠定基礎。
4.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常採用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定性比較主要比較事物間的本質屬性,而定量比較事物的數量差異。
5.結論
做出比較的結論,就是對比較對象的材料、比較過程和比較結果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從而作出結論,論證說明預先確定的比較主題,揭示教學的規律。
(四)運用比較法的要求
1.資料的可靠性與解釋的客觀性
2.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比較
3.比較事物的本質
4.比較法要與其它研究方法相結合,以克服其不足
⑸ 如何進行課堂行動研究
1、首先確立教育行動研究主題。
2、制定研究目標,以學校某個班級或學生事件為研究對象,進行問題研究歸類。
它可能以一項試行性研究探索某項行動在實踐中運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也可能對行動過程本身加以描述。診斷性研究主要為被診斷的組織的領導服務,研究報告僅供領導參考。
所以它多在行動付諸實施之前或事後進行。行動之前的研究稱為「試行性研究」;事後進行的研究稱為「評估性研究」。這兩類研究可採用專家評估法、訪談法或實證性研究法進行。
行動研究屬於實驗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它主要研究某些行動對組織系統的影響。最早由K.勒溫提出其構念和操作程序。勒溫認為,在實驗室中對真實的、復雜的社會事件加以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容易實現。
所以他提出,應對實際生活中的變革過程進行准實驗研究,以加深對社會事件變化過程動態的理解。行動研究包括診斷性研究、參與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3種方式。診斷性研究側重於對行動本身的研究。
⑹ 如何在課堂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文昌市田家炳中學 李傳寶 研究性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計研究情境,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操作,師生、生生討論,信息收集與處理等研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和接受性學習相比,研究性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開展研究性學習十分有利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作為學習者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更容易激發,也能很有效的掌握所學的知識。以下是本人在化學課堂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體會。 一、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 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的能力並非是天生的,它需要激發和培養。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把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了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能力的激發和培養,為了喚起學生能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我們要了解些什麼?我們想在哪些方面有所發現?透過實驗現象怎樣看待實驗原理?只有知道自己了解了些什麼,才能暴露出自己所不知道的,才能明確想在哪方面有所發現。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產生想要學習的意圖,明確自己學習的方向,激發起思考意識,產生對問題的答案進行假設和預測,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的意識。 二、關注假設,正確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當學生明確了研究的問題後,在興趣的驅使下,他們大都會積極地就問題的解決提出自己的假設。老師在這個時候,是不宜於對這些疑問進行評判的,那麼,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就不做指導嗎?假如我們教師什麼也不做,只是在一旁聆聽這些觀點,並尊重學生的意見。那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在這里,教師還應充分關注學生假設背後的思想,"你是怎麼想的?""這樣做體現了什麼?"這樣在學生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同時,進一步闡述自己是怎麼想到要這樣解決。這樣,老師就能夠真實地了解學生的思路,為後面的指導提供保證。 同上述實驗,學生紛紛提出設計方案。根據學生的設計,教師演示:把一端浸濕的紅色紙條放進一瓶乾燥氯氣中。觀察實驗現象:浸濕一端的紅色紙條褪色,乾燥一端無明顯現象。由實驗現象,學生得出結論:氯水具有漂白性。師問:為何氯氣無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學生推理:這說明氯氣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氯氣與水反應後生成哪些物質?哪種物質具有漂白作用?要求學生在閱讀有關材料後,設計一系列實驗證明氯氣與水發生了反應,而其具有的漂白作用是由於生成次氯酸的緣故。在得出結論的同時再通過實驗驗證是否所有的氯水都有漂白作用。 三、巡問實驗過程,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用實驗來驗證假設是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去發現真相。我通常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但由於時間和班級人數等原因,教師不可能參與每一組的全部驗證過程,故大都採用巡視的辦法,在各個組間流動指導。在參與每個組活動的有限的時間里,想盡可能多的了解到每一組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老師的介入和指導是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該怎麼做。在出現問題時,用提問幫助學生找到問題所在;在發現有價值的思想時,用提問引發學生的深入探究。 在上述實驗中,我在巡問實驗過程和與學生交流基礎上,學生們獲得共識:1、新制氯水有很強的氧化、漂白性;2、久置氯水主要成分為HCl,無次氯酸存在,無漂白性。 四、提升討論交流的意義和價值。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可以把自己的教學意圖傳達給學生,而學生也會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反饋給教師,實現了師生之間的雙向信息交流,這樣比原先那種由師到生的單向交流要有效的多。在強調合作能力的今天,生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討論過程中,特別是小組討論中,學生在不斷的交流中去分析自己與他人的認識,取長補短,分析問題的能力會不斷增強,合作的意識與合作能力也會得到鍛煉。 如在上述實驗的討論過程中,有一學生認為在驗證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時,可擴展驗證鹽酸是否具有漂白性。面對這一備課時沒注意到的問題,雖然答案瞭然於心,但我並沒有匆忙地下結論,而是先肯定了他的想法,然後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討論。最後不僅得出了滿意的答案,同時使學生們對鹽酸的認識更上了一層摟。 五、幫助學生完善實驗記錄,及時鞏固知識點。 幫助學生完善實驗記錄與以上幾個環節的介入指導有所不同,需要老師對學生的記錄進行更為具體的指導和幫助。教師要時時給予提醒,指導他們學會將最關鍵的東西記錄下來。由於知識是由學生自己構建,學生們的收獲不盡相同,所以,記錄只有在交流的時候,其價值才能充分體現。學生通過交流這些記錄,學習書面表達的技能,學習他人的成果,總結自己的收獲。故此,教師需要精心指導學生實驗記錄。就本次研究課我及時地指導學生撰寫實驗報告並以有關氯氣和氯水的練習加以鞏固學生知識點。 六、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反饋。 學生的反饋通過問卷調查得到。從學生中反饋的信息顯示有幾種不同的傾向:1、喜歡研究性學習,意識到這種學習過程有利於自己能力的提高;2、喜歡研究性學習,是因為做實驗好玩;3、不喜歡實驗探究,因為浪費時間;4、無所謂。
⑺ 課題研究的研究方法具體分為幾類
我正進行一個課題研究,結合自己的實踐,主要研究方法有:
1.文獻研究法。有關研究資料主要見於各種相關的談話與學術文章中,可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進行梳理,並通過知網等論文專業檢索手段,查詢、收集、分析、整理和歸納有關的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2.調查研究法。研究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課題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實依據,明確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案例研究法。本課題研究屬於應用性研究,來自於教學實踐,又服務於教學實踐。教學案例是研究的基礎和樣本。在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啟發和指導下,對中小學語文學科各種類型的「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反思成敗得失,並提出改進意見,通過實踐檢驗,進一步提高研究結論的普遍意義和可借鑒性。
4.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指的是實踐者在行動中為解決自身問題而參與進行的研究,其目的在於提高對自己所從事的實踐活動的理性認識,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以期引導、改進和評價自己的決定與行動。參與課題研究與實驗的教師,不僅是一個行動者,而且是一個研究者。要通過行動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評價自己的教學活動,認識制約課堂教學效益的各種因素,探索新課程背景下高效教學,不斷改進策略與方法。
5.比較研究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才可以取長補短,獲得可靠的研究成果。
6.實踐經驗總結法。收集分析和歸納整理出新課程背景下優化課堂教學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經驗,並揭示經驗的實質,使之上升到理論高度,歸納出可資利用和借鑒的規律性東西,為優化課堂教學提供指導和幫助。
不知是否對您有用,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