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小學生學習困難的表現原因及對策
小學生學習困難的成因及對策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素質教育的需要
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義就是面向全體學生,保證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但在我校由於生源素質的差異或學生入學後自身發展的差異等原因,導致同一年級、同一班級中的學生學習產生分化現象,從而出現一部分學習困難學生(以下簡稱「學困生」),這是一種普遍的教育現象。我校的學困生課題研究就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
2、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情感,但隨著學生年級的變化,學科知識的要求、能力不斷提高,在班級中出現了一部分對學習態度消極、興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學困生」。要改變這一現狀,就有必要對這些「學困生」特點、成因、轉化策略進行研究。
3、學校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心小學,復雜的社會原因和家庭氛圍造成學困生日益增多。要提高我校的辦學質量,必須研究學困現象,採取有效措施改變現狀。長期以來,我校廣大教師在轉化學困生工作上進行了多種嘗試,但由於沒有形成理論體系,效果不太明顯。因此,我校把學困生課題研究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二、課題的界定
1、本課題限定在我市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對策的研究上。
2、對學困生定義的界定。學困生,即學習困難學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於非智力因素學習成績不合格而影響或無法進入下一階段學習的學生。
3、對非智力型學困生定義的界定。非智力型學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會、家庭、心理障礙、學習方法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學習成績低於智力潛能的期望水平、遠未到教學目標要求的學生。本課題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非智力型學困生。
4、本課題預定研究小學語文、數學學科的學困生,找出成因,實踐轉化對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5、本課題擬重點研究怎樣在課堂教學中轉化學困生。建構不影響優生學習的前提下,加強學困生的轉化,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課堂教學模式。
三、課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1)、前蘇聯的霍姆林斯基「矯治」「難教兒童」的理論和實踐、贊科夫關於轉化「學困生」的理論和實踐,有利於大面積的學困生轉化,為實驗對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變差生的學習習慣、品行表現以及心理素質,為學生今後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美國心理學家在有關社會知覺和人際關系認識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歸因論」中關於學困生的論述及美國心理學家贊德和福華特的「角色理論」中關於學困生的論述。有利於提高教師轉化學困生的積極性。
2、實踐價值:
(1)、通過研究探索轉化學困生的教學對策,有可能改變我校乃至我市低分率嚴重存在的狀況,從而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2)、有利於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真正體現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3)、通過研究促進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有利於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四、研究的目標及要解決的問題生的認知特點及規律,尋求有效的教學對策,豐富當前教學理論。
1、把握生的認知特點及規律,尋求有效的教學對策,豐富當前教學理論。
2、探索我市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成因,探索學困生轉化的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體系。
3、構建有利於學困生轉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4、通過對現代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成因和轉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師重視並研究學困現象,提高教師對學困生的教育能力,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五、本課題在國內外同領域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學困生的成因和轉化是既古老又不斷推陳出新的永恆的命題。課題組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查詢,我們對國內外關於學困生的研究進行了分類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關於學困生的分類
關於學困生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角度:
1、按學習困難程度分類有:嚴重學習困難學生、中度學習困難學生、輕度學習困難學生;
2、按心理特徵分類有:慢智型、懶惰型、自卑型、逆後型、模糊型、遲鈍型;
3、按學習動機分類有:被動型、隨波型、混日型、虛榮型。
4、學習困難學生綜合分類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關於學困生的成因
關於學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論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蘇聯)對學業不良原因的分類,蓋里蒙特的分類,波里索夫的圖式,翟特林的分類,何家鏗的差生成因分析,萬智儒的差生個案研究,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陳仙梅的結論,金星明、郭迪的調查,科爾曼報告,王敬國分層抽樣調查等。這些理論和成果分別從不同角度考察了學困生的成因。
1、從非學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學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動力因素等等。
從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學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為影響,家庭教育不當,家庭氣氛不良,家庭經濟困難,家庭環境惡劣,家庭缺乏溫暖,不當激勵、過分期望等。
從社會環境因素方面考察,學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不良文化環境關系的影響等;
2、從學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學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辦學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揮棒導致學校機制的形變,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學困生的發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師職業道德有待加強,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對學生壓抑有餘理解不足;學校內部各種教育力量沒有形成合力,致使學困生的產生;教學方面的問題,教材要求偏高,課業負擔過重,班級人數多教師工作量過大導致輔導學生不足等等。
3、從對學習困難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分類,主要有:
缺乏學習的動機。缺乏動機,學習沒有干勁是學習不良學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徵。研究發現,大約一半的學習不良學生學習意願弱。
情感上存在障礙。學習不良學生遇到挫折容易焦慮、抑鬱,有時面對小小的冒犯就情緒失控,頂撞老師,違反校規。
六、完成本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的條件分析
1、人才條件優越
學校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青年教師,他們朝氣蓬勃具有開拓精神,積極投身各項教改實驗,科研氛圍比較濃郁,課題組的核心成員都是從事教學的骨幹,主要來自於語文、數學學科,他們教學的經驗豐富,教科研能力較強。
2、地理位置適合
我校的地理位置正處於農村,所招收的學生皆來自於我校附近的及個自然村,學生所具備的認知特點即為農村小學生所具有的認知特點,有區域的代表性。
3、教學條件比較完善,有微機室、遠程教育收視室等先進教學設施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大領導力度。學校成立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研究工作。
2、充分發揮專家組的學術引領作用。聘請市、鎮教科所、教研室的老師作為課題研究顧問,充分發揮專家組的把關作用、指導作用和輔導作用。
3、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參與教師的研究素質。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時間、定地點、定研究內容,保證研究落到實處。
5、學校對本課題的研究大力支持,在課題使用經費方面提供6000元經費充分的保障。
七、研究對象、內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的對象是我校所有的學困生。他們主要表現為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學習方法欠妥,學習被動,學習習慣較差,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對學習感到困難,對完成學習任務有一定的困難。
(二)研究內容
1、學困生的認知特點及規律,尋求有效的教學對策。
2、造成農村小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包括社會文化對學困生影響、家庭教育氛圍與家庭結構對學困生影響、學困生與家長關系等。
3、怎樣在語文、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的轉化學困生。
4、對學困生進行個案輔導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5、如何通過密切家校聯系轉化學困生。
(三)研究方法
1、文獻法:了解國內此類研究狀況及成果,搜集相關理論與資料,為課題提供理論支持。
2、調查法:有問卷調查和跟蹤調查,分析學生學習現象,確保研究對策,進行定量定性分析。
3、實驗法:注重案例分析,採用教育激勵,心理疏導,學習輔導等措施促進學習順利克服學習障礙,進行有效學習。
4、個案研究:對具有典型特點的學生,進行調查、跟蹤,從個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規律。
5、經驗總結:從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煉,及時總結,以形成有價值的成果。
2. 現代教學的五個特點及其成因
現代教學方法的特點
現代教學方法的特點是什麼,有多少,見解不一。我們通過對現代國內外比較著名的、影響比較大的一些教學方法的分析,認為以下五個特點是比較鮮明的。 一、 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出發點
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把發展學生的智能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這自然就引起了教-學方法的相應改革。如果說五十年代以前的教學方法是以保正"雙基"的傳授為主,而現代教學方法則 是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出發點。可以說,這是今天的教學方法的時代特色。布魯納的發現發之所以風靡全球, 就是因為它適應了發展學生創造精神與能力的時代要求。布魯納在論述發現法的優越性時曾指出,發現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潛力,強調"學習中的發現確實影響著學生,健之成為一個'構造主義者',學生對遇到的 事物進行組織時所抱的態度,不僅力圖發現規律性和聯系性,而且還想使信息不至於陷於自流狀態,以保證信息隨時發揮其可能發揮的作用"。同時,通過發現學習可以學會發現的探索方法,"人們只有通過練習解訣 問題和努力於發現,方能學會去現的探索方法。一個人越有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就越能把學習所得歸納成一 種解決問題或調查研究的作風,而這種作風對他可能遇到的任何工作都有用處。"即使是對發現學習並不完全贊同的人,也承認發現陸對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益的。
眾所周知,五十年代在蘇聯,教學方法也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好知識技能,這種觀點除反映在影響深廣的凱洛夫《教育學》中以外,在被譽為"教學論的奠基性著作"的達尼洛夫、葉希波夫合著的《教學論》〈1957 年版〉中,表現得也非常清楚:"蘇聯學校對所採用的教學方煌的基本要求,是保證學生在意識中正確反映所 學的事物和現象,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分析事實,進行概括,循序漸進地將所掌握的知識系統化,培養技能和技巧,並且能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基於這種認識,當時所提出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最初階段的教 學方法、提高學生知識技能和技巧的方法、檢查和評定學生知識技能和技巧的方法。時過十八年,到11975年,達尼洛夫的觀點發生了顯著變化,他在與斯卡特金合著的《中學教學論》中提出了圖例講解法、復現法、 帶有研究問題因素的講述法、局部探討法、研究法等幾類教學方法。顯而易見,前兩類教學方法的主要功 能在於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但他還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活動的經驗,因此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