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叫動力學
動力學是理論力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作用於物體的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動力學的研究對象是運動速度遠小於光速的宏觀物體。動力學是機械工程與航空工程的基礎課程。許多數學上的進展也常與解決動力學問題有關,所以數學家對動力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動力學(Dynamics)是經典力學的一門分支,主要研究運動的變化與造成這變化的各種因素。換句話說,動力學主要研究的是力對於物體運動的影響。運動學則是純粹描述物體的運動,完全不考慮導致運動的因素。更仔細地說,動力學研究由於力的作用,物理系統怎樣隨著時間的演進而改變。動力學的基礎定律是艾薩克·牛頓提出的牛頓運動定律。對於任意物理系統,只要知道其作用力的性質,引用牛頓運動定律,就可以研究這作用力對於這物理系統的影響。在經典電磁學里,物理系統的動力狀況涉及了經典力學與電磁學,需要使用牛頓運動定律、麥克斯韋方程、洛倫茲力方程來描述。自20世紀以來,動力學又常被人們理解為側重於工程技術應用方面的一個力學分支。動力學是機械工程與航空工程的基礎課程。
動力學的基本內容包括質點動力學、質點系動力學、剛體動力學、達朗貝爾原理等。以動力學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應用學科有天體力學、振動理論、運動穩定性理論,陀螺力學、外彈道學、變質量力學,以及正在發展中的多剛體系統動力學、晶體動力學等。
兩個抽象模型
質點和質點系。質點是具有一定質量而幾何形狀和尺寸大小可以忽略不計的物體。
兩類基本內容
質點動力學有兩類基本問題:一是已知質點的運動,求作用於質點上的力;二是已知作用於質點上的力,求質點的運動。求解第一類問題時只要對質點的運動方程取二階導數,得到質點的加速度,代入牛頓第二定律,即可求得力;求解第二類問題時需要求解質點運動微分方程或求積分。
動力學普遍定理
動力學普遍定理是質點系動力學的基本定理,它包括動量定理、動量矩定理、動能定理以及由這三個基本定理推導出來的其他一些定理。動量、動量矩和動能是描述質點、質點系和剛體運動的基本物理量。作用於力學模型上的力或力矩,與這些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動力學普遍定理。
剛體
剛體的特點是其質點之間距離的不變性。歐拉動力學方程是剛體動力學的基本方程,剛體定點轉動動力學則是動力學中的經典理論。陀螺力學的形成說明剛體動力學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多剛體系統動力學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新技術發展而形成的新分支,其研究方法與經典理論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
達朗貝爾原理
達朗貝爾原理是研究非自由質點系動力學的一個普遍而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在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礎上引入慣性力的概念,從而用靜力學中研究平衡問題的方法來研究動力學中不平衡的問題,所以又稱為動靜法。
Ⅱ 請教高手:佛洛姆所提出的動力學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弗羅姆(Erick Fromm,19001980)不過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代表罷了,他的研究方法沿襲了弗洛伊德的做法,所以讀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就知道了,相關著作:
《夢的解析》(1900)
《性學三論》(1905)
《精神分析引論》(1915一1917)
Ⅲ 心理動力學途徑的研究基礎是什麼
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s),又稱心理動力心理學(Psychodynamic Psychology),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是一種心理學的方法,它強調系統地研究作為人類行為、感覺和情緒基礎的心理力量,以及它們與早期經驗的關系。它對有意識動機和無意識動機之間的動態關系特別感興趣[1]。
心理動力學一詞也被一些人用來特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及其追隨者所發展的精神分析方法。弗洛伊德受到熱力學理論的啟發,用心理動力學這個術語把心理過程描述為有機復雜的大腦中的心理能量(libido或psi)的流動[2]。
關於心理治療,主要有四大流派:心理動力學、認知行為學、生物學、人本主義治療。在心理困擾的治療中,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往往比弗洛伊德經典的精神分析治療(每周3-5次)強度小(每周一次或兩次)。心理動力學療法依賴於內部沖突理論。在其中,被壓抑的行為和情緒浮現到患者的意識層面。而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沖突是無意識的[3]。
前排:西格蒙德-弗洛伊德、G-斯坦利-霍爾、卡爾-榮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G-斯坦利-霍爾,卡爾-榮格;後排: 亞伯拉罕-A-布里爾,歐內斯特-瓊斯,桑多-費倫齊,在:克拉克大學,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市。日期:1909年9月。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Hall_Freud_Jung_in_front_of_Clark_1909.jpg
概述
一般來說,心理動力學是研究精神、人格或心理的各個部分與精神、情緒或動機力量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在無意識的水平上[4][5][6]。心理動力學所涉及的心理力量通常分為兩部分[7]:(a)影響行為和心理狀態的情感和動機力量的相互作用,特別是在潛意識水平上;(b)影響行為的內在力量:研究影響行為和心理狀態的情感和動機力量。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能量是恆定不變的(因此,情緒變化只包括置換【displacement】),它通過釋放(宣洩)而趨於靜止(點吸引)[8]。
在擇偶心理學中,心理動力學被定義為對人類最深層需求所產生的力量、動機和能量的研究[9]。
總之,心理動力學研究的是人格內部 "心理能量 "的轉化和交換[5]。精神動力學中的一個重點是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情緒狀態的能量學與幼兒發展和過程的聯系。弗洛伊德認為,心理過程的核心是自我,他設想自我與三種力量進行斗爭: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4]。本我是無意識的性慾庫,是激發本能和心理過程的心理能量。自我作為人格的總管,就「本我要求追求的快樂」、「人的安全要求」以及「超我要求遵循的道德要求」做出決定。超我指的是個人道德價值的儲存庫,分為良知(社會規章制度的內化)以及自我理想(個人目標的內化)[10]。因此,心理動力學的基本模型著重於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動態互動[11]。隨後,心理動力學試圖用先天的情感力量或過程來解釋或詮釋行為或心理狀態。
歷史
弗洛伊德用心理動力學這個術語把心理過程描述為有機復雜的大腦中心理能量「力比多」(libido)的流動[2],這個想法來自於他第一年的顧問維也納大學的恩斯特-馮-布呂克,他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體基本上都是能量系統,能量守恆原則適用於這個系統。 這一原則指出:"任何特定物理系統中的能量總量總是恆定的,能量量子可以改變但不能消滅,因此,當能量從系統的一個部分移出時,它必須重新出現在另一個部分[12]。"這一原則是弗洛伊德思想的根源,即主要被視為性能量的性慾被轉化為其他行為。然而,現在很清楚,物理學中的能量一詞與心理功能中的能量一詞的含義完全不同。
恩斯特-馮-布呂克,精神動力學的早期開發者。(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Ernst_willhelm_von_bruecke.jpeg)
心理動力學最初是由卡爾-榮格、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梅蘭妮-克萊因進一步發展起來的[5][6]。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精神病學家埃里克-伯恩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動力學模型,特別是 "自我狀態 "模型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被稱為交易分析的人際交往心理學[14],醫生詹姆斯-R-艾倫認為,這是一種 "認知行為的治療方法,它是處理自我和他人的內部模型以及其他精神動力學問題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14]。"
20世紀70年代前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背離心理動力學模型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許多人認為,這些證據過分依賴治療中的想像性話語,以及病人對自己心境的報告。這些主觀經驗是其他人無法獲得的[15] 。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認為,弗洛伊德主義的很多內容是無法檢驗的,因此不具有科學性。 1975年,文學評論家弗雷德里克-克魯斯(Frederick Crews)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反對弗洛伊德主義的科學可信度的運動[17],最終有本叫《弗洛伊德:幻象的製造》的書聚合了多年來來自許多方面的批評[18] 。根據2007年的一項調查,醫學院和心理學系不再提供太多精神動力學的培訓。埃默里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解釋說:"我不認為精神分析會存活下來,除非有更多的人欣賞經驗的嚴謹性和測試[19]。"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理論
據美國心理學家卡爾文-S-霍爾(Calvin S.Hall)在1954年出版的《弗洛伊德心理學入門》:
「弗洛伊德非常欽佩布呂克,並很快被這種新的動態生理學所熏陶。由於弗洛伊德天資迥異,他在大約20年後發現,動力學規律可以應用於人的人格以及身體。當有了這個發現後,弗洛伊德就開始創建動力心理學(dynamic psychology)。動力心理學是研究人格內部能量的轉換和交換的心理學。這是弗洛伊德最偉大的成就,也是現代科學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它無疑是心理學史上的一個關鍵事件。
弗洛伊德認為,心理過程的核心是本我,他認為本我與三種力量搏鬥:本體、超我和外部世界,[4]。因此,基本的心理動力學模型關注的是本體、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動態互動[11]。隨後,心理動力學試圖用先天的情緒力量或過程來解釋或詮釋行為或心理狀態。弗洛伊德在其關於 "人類行為的發動機 "的著作中,使用了德語單詞Trieb,這個單詞可以翻譯成英語,即本能或驅動力[20]。」
20世紀30年代,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開始將弗洛伊德關於 "自我 "的心理動力學理論運用到親子依戀特別是剝奪的研究中,並以此發展了自我心理學。
卡爾-榮格和分析心理學
20世紀初,在這段決定性的歲月里,一位名叫卡爾-榮格的年輕瑞士精神病學家一直在關注弗洛伊德的著作,並給他寄去了他的文章和他的第一本書《1907年痴呆症心理學》(Praecox)的復印件,在這本書中,他堅持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觀點,盡管有一些保留。這一年,弗洛伊德邀請榮格去維也納拜訪他。據說,兩人彼此被對方深深地吸引,他們連續交談了13個小時。這導致了他們的職業關系,包括每周都有書信往來,持續了六年之久[21]。
卡爾-榮格在心理動力心理學方面的貢獻包括:
· 心理趨向於整體性。
· 個性(self)是由自我(ego)、個人無意識( personal unconscious)、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組成的[22]。集體無意識包含了原型(Archetypes),它以每個人特有的方式表現出來。
· 原型是由動態的張力構成的,在個人和集體心理中自發地產生。原型是人類物種共有的自主能量,它們賦予心理以動態的張力,並在個人和集體心理中自發地產生。它們賦予了心理的動態屬性並幫助組織它。它們的影響可以在多種形式和不同文化中看到。
· 超越的功能。第三種能量的出現解決了原型結構中動態兩極張力之間的分裂。
· 對人類心理的精神層面的認識。
· 人類心理中自發產生的圖像的作用(圖像包括情感、圖像和本能之間的相互聯系),以溝通個人和集體無意識中發生的動態過程,圖像可以用來幫助自我向心理整體性的方向發展。
· 認識到心理和心理生活的多重性,心理內有幾種組織原則,它們有時是沖突的。
約翰-鮑爾比和瑪麗-安斯沃斯:依戀理論
約翰-鮑爾比原本是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弗洛伊德傳統的追隨者,但他脫離了弗洛伊德的關鍵思想,並對該領域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革。鮑爾比的靈感來自於閱讀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倫理學或動物行為學領域的創始人康拉德-洛倫茲的作品。特別是鮑爾比被洛倫茲在鳥類身上研究的印記現象所打動,他看到了嬰兒可能會以類似的方式印記在母親身上。他和他的學生瑪麗-安斯沃斯一起研究了嬰兒的行為,並發展了他所謂的依戀理論。他否定了弗洛伊德關於受挫沖動造成損害的觀點,而認為母性被剝奪是造成嬰兒發育受阻和日後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後來他意識到,嬰兒需要一個穩定的、安全的人,提供一種安全感,讓他們可以從中冒險探索。此後,該領域的許多其他工作者在嬰兒和動物身上進行了實驗,似乎證實和完善了這一觀點[23]。
鮑爾比的依戀理論被廣泛認為是當前大多數研究的基礎,並使以前被稱為精神分析的領域建立在一個更有科學依據、可實驗檢驗的基礎上[23]。
Ⅳ 地球化學動力學研究步驟和方法
地球化學動力學研究步驟如圖4.11 所示:首先根據研究的地質-地球化學問題,視問題的主次,忽略次要的、突出主要的,使問題合理簡化,形成地球化學動力學的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s)。如在研究熱液成礦系統的熱流體對流遷移過程時可側重熱驅動流體的動力學過程,而忽略流體與圍岩的化學反應;在研究礦物蝕變導致礦物自中心到邊緣成分變化、礦物與流體同位素交換等過程時則主要考慮組分的擴散和離子交換反應;研究矽卡岩化過程除考慮流體的滲濾外,還要考慮流體中主要組分K、Na、Ca、Mg、Si、Al的擴散和流體與圍岩的化學作用。對經歷了多期次、多階段、多物質來源的地球化學作用的地球化學系統要重點研究主要階段和主要物質來源。對諸如區域地球化學演化這樣復雜的動力學問題,應對所涉及的各個子系統和過程分別建立動力學模型,從各個側面去把握復雜體系的動力學行為。
圖4.11 地球化學動力學研究的步驟和方法框圖
建立地球化學動力學概念模型,主要有兩條研究途徑:一是應用化學動力學、流體動力學等原理及其相應的數學表述,建立地球化學動力學的數學模型,也稱動力學模型(dynamic models),並在此基礎上,應用有限元、有限差分等數值計算方法,通過計算機數值模擬,獲得動力學系統的演化規律;另一途徑是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目前主要限於兩類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一類是高溫高壓水-岩反應動力學實驗,典型的實驗裝置和原理見圖4.12,側重於開
放體系中流體與礦物或岩石顆粒之間的化學反應機制和反應速率研究;另一類實驗是在一個大的容器(稱tank)內通過激光攝像和各種探頭實時檢測容器內流體的運動和成分變化,可以模擬宏觀尺度的地球化學輸運-反應動力學過程,但較難控制溫、壓條件,大多在常壓下實驗。
圖4.12 典型的水-岩反應動力學實驗裝置示意圖
無論是數值模擬還是實驗模擬,都需先確定模型所需的各種動力學參數如流體的密度、粘度系數、圍岩的孔隙度和滲透率、顆粒比表面積等,還要根據實驗研究對象確定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
數值模擬和實驗模擬各有其長,可以相互補充。計算機模擬的優勢是可以模擬較復雜的地球化學體系,且可以方便地修改模型,或改變動力學參數和邊界、初始條件,得到各種模擬結果,從而研究不同條件下地球化學體系的演化規律。但數值模擬的成果取決於所建立數學模型的合理性和計算機軟體系統的正確性,受研究者主觀判斷和水平的影響。實驗模擬能較為宏觀地模擬地球化學過程,結果更為可信,但受實驗設備和實驗條件等限制,實驗研究只限於比較簡單的地球化學過程和簡單的邊界條件,且較費時費力,目前研究比較成熟的主要限於水-岩反應動力學實驗。
Ⅳ 葯代動力學的研究方法
根據不同的葯,有具體不同要求。如果是人的葯代動力學,可以找CRO公司;如果是動物的,也可以找臨床前CRO,在我的網站上有很多。
Ⅵ 如何進行葯代動力學研究中的給葯方法
葯動學參數計算及意義:1、峰濃度和達峰時間:指血管外給葯後葯物在血漿中的最高濃度值及其出現時間,分別代表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度。2、曲線下面積:指時量曲線和橫坐標圍成的區域,表示一段時間內葯物在血漿中的相對累積量。3、生物利用度:葯物經血管外給葯後能被吸收進入體循環的分量及速度。4、生物等效性:比較同一種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劑型,在相同試驗條件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是否接近或等同。5、表觀分布容積:指理論上葯物均有分布應佔有的體液容積。6、消除速率常數:指單位時間內消除葯物的分數。7、半衰期:指血漿中葯物濃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時間。8、清除率:指單位時間內多數毫升血漿中的葯物被清除。
Ⅶ 海岸動力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
理論分析,數值模擬,模型實驗,現場調查
Ⅷ 什麼是動力學研究
動力學是理論力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作用於物體的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動力學的研究對象是運動速度遠小於光速的宏觀物體。動力學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基礎,也是許多工程學科的基礎。許多數學上的進展也常與解決動力學問題有關,所以數學家對動力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動力學的研究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基礎;牛頓運動定律的建立則以實驗為依據。動力學是牛頓力學或經典力學的一部分,但自20世紀以來,動力學又常被人們理解為側重於工程技術應用方面的一個力學分支。
動力學的發展簡史
力學的發展,從闡述最簡單的物體平衡規律,到建立運動的一般規律,經歷了大約二十個世紀。前人積累的大量力學知識,對後來動力學的研究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天文學家哥白尼和開普勒的宇宙觀。
17世紀初期,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用實驗揭示了物質的慣性原理,用物體在光滑斜面上的加速下滑實驗,揭示了等加速運動規律,並認識到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值不因物體的質量而異,它近似一個常量,進而研究了拋射運動和質點運動的普遍規律。伽利略的研究開創了為後人所普遍使用的,從實驗出發又用實驗驗證理論結果的治學方法。
17世紀,英國大科學家牛頓和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建立了的微積分學,使動力學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明確地提出了慣性定律、質點運動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力的獨立作用定律。他在尋找落體運動和天體運動的原因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並根據它導出了開普勒定律,驗證了月球繞地球轉動的向心加速度同重力加速度的關系,說明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建立了十分嚴格而完善的力學定律體系。
動力學以牛頓第二定律為核心,這個定律指出了力、加速度、質量三者間的關系。牛頓首先引入了質量的概念,而把它和物體的重力區分開來,說明物體的重力只是地球對物體的引力。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建立以後,人們開展了質點動力學的研究。
牛頓的力學工作和微積分工作是不可分的。從此,動力學就成為一門建立在實驗、觀察和數學分析之上的嚴密科學,從而奠定現代力學的基礎。
17世紀荷蘭科學家惠更斯通過對擺的觀察,得到了地球重力加速度,建立了擺的運動方程。惠更斯又在研究錐擺時確立了離心力的概念;此外,他還提出了轉動慣量的概念。
牛頓定律發表100年後,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建立了能應用於完整系統的拉格朗日方程。這組方程式不同於牛頓第二定律的力和加速度的形式,而是用廣義坐標為自變數通過拉格朗日函數來表示的。拉格朗日體系對某些類型問題(例如小振盪理論和剛體動力學)的研究比牛頓定律更為方便。
剛體的概念是由歐拉引入的。18世紀瑞士學者歐拉把牛頓第二定律推廣到剛體,他應用三個歐拉角來表示剛體繞定點的角位移,又定義轉動慣量,並導得了剛體定點轉動的運動微分方程。這樣就完整地建立了描述具有六個自由度的剛體普遍運動方程。對於剛體來說,內力所做的功之和為零。因此,剛體動力學就成為研究一般固體運動的近似理論。
1755年歐拉又建立了理想流體的動力學方程;1758年伯努利得到關於沿流線的能量積分(稱為伯努利方程);1822年納維得到了不可壓縮性流體的動力學方程;1855年許貢紐研究了連續介質中的激波。這樣動力學就滲透到各種形態物質的領域中去了。例如,在彈性力學中,由於研究碰撞、振動、彈性波傳播等問題的需要而建立了彈性動力學,它可以應用於研究地震波的傳動。
19世紀英國數學家漢密爾頓用變分原理推導出漢密爾頓正則方程,此方程是以廣義坐標和廣義動量為變數,用漢密爾頓函數來表示的一階方程組,其形式是對稱的。用正則方程描述運動所形成的體系,稱為漢密爾頓體系或漢密爾頓動力學,它是經典統計力學的基礎,又是量子力學借鑒的範例。漢密爾頓體系適用於攝動理論,例如天體力學的攝動問題,並對理解復雜力學系統運動的一般性質起重要作用。
拉格朗日動力學和漢密爾頓動力學所依據的力學原理與牛頓的力學原理,在經典力學的范疇內是等價的,但它們研究的途徑或方法則不相同。直接運用牛頓方程的力學體系有時稱為矢量力學;拉格朗日和漢密爾頓的動力學則稱為分析力學。
動力學的基本內容
動力學的基本內容包括質點動力學、質點系動力學、剛體動力學、達朗貝爾原理等。以動力學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應用學科有天體力學、振動理論、運動穩定性理論,陀螺力學、外彈道學、變質量力學,以及正在發展中的多剛體系統動力學等。
質點動力學有兩類基本問題:一是已知質點的運動,求作用於質點上的力;二是已知作用於質點上的力,求質點的運動。求解第一類問題時只要對質點的運動方程取二階導數,得到質點的加速度,代入牛頓第二定律,即可求得力;求解第二類問題時需要求解質點運動微分方程或求積分。
動力學普遍定理是質點系動力學的基本定理,它包括動量定理、動量矩定理、動能定理以及由這三個基本定理推導出來的其他一些定理。動量、動量矩和動能是描述質點、質點系和剛體運動的基本物理量。作用於力學模型上的力或力矩,與這些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動力學普遍定理。
剛體的特點是其質點之間距離的不變性。歐拉動力學方程是剛體動力學的基本方程,剛體定點轉動動力學則是動力學中的經典理論。陀螺力學的形成說明剛體動力學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多剛體系統動力學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新技術發展而形成的新分支,其研究方法與經典理論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
達朗貝爾原理是研究非自由質點系動力學的一個普遍而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在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礎上引入慣性力的概念,從而用靜力學中研究平衡問題的方法來研究動力學中不平衡的問題,所以又稱為動靜法。
動力學的應用
對動力學的研究使人們掌握了物體的運動規律,並能夠為人類進行更好的服務。例如,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開普勒定律,為近代星際航行,發射飛行器考察月球、火星、金星等等開辟了道路。
自20世紀初相對論問世以後,牛頓力學的時空概念和其他一些力學量的基本概念有了重大改變。實驗結果也說明:當物體速度接近於光速時,經典動力學就完全不適用了。但是,在工程等實際問題中,所接觸到的宏觀物體的運動速度都遠小於光速,用牛頓力學進行研究不但足夠精確,而且遠比相對論計算簡單。因此,經典動力學仍是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基礎。
在目前所研究的力學系統中,需要考慮的因素逐漸增多,例如,變質量、非整、非線性、非保守還加上反饋控制、隨機因素等,使運動微分方程越來越復雜,可正確求解的問題越來越少,許多動力學問題都需要用數值計演算法近似地求解,微型、高速、大容量的電子計算機的應用,解決了計算復雜的困難。
目前動力學系統的研究領域還在不斷擴大,例如增加熱和電等成為系統動力學;增加生命系統的活動成為生物動力學等,這都使得動力學在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Ⅸ 汽車空氣動力學的研究方法
車輛所受的空氣阻力以及相應的空氣動力系數可通過風洞實驗和外場實驗進行測定。縮小尺寸的車輛模型風洞實驗一般用於車型空氣阻力的測量。因為小尺寸模型很難反映實車的結構細節,不能准確測定表面阻力、干擾阻力和內部氣流阻力等分量,測出的空氣阻力系數往往低於全尺寸風洞實(汽)車實驗的數據。在沒有全尺寸風洞的情況下,可以利用汽車在道路上滑行實驗測定的總阻力和轉鼓試驗中測定的機械阻力,來計算空氣阻力。火車的外場實驗包括縮尺模型實驗和實車實驗兩種,均能得到有用的結果。但工作量大,數據重復性差,往往不夠經濟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