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少先隊科研課題研究方法

少先隊科研課題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3-06-03 12:45:58

如何可以在少先隊活動中開展感恩教育的研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准則,是做人的基本修養。對於今天的少先隊員來說,感恩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只要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感到世界原來是那麼美好。只要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的校園、我們的社會也將會更加和諧。

在對當前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中我們發現,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感恩意識淡薄、家庭和社會責任感弱化,他們對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憂少;對老師挑剔多,尊重理解少;關心同學少,對自己考慮多;對社會抱怨多,客觀分析少……這些現象,已成為新形勢下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潛在危機,同時也折射出學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學校作為少先隊員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必須把「感恩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切入點,精心培育學校的「感恩文化」,對學生實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讓學生從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身邊人的開始,對給予自己關懷和幫助過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當報湧泉」的情感在每一個學生心目中生根、開花、結果。

二、課題研究目的和意義
感恩既是一個系列的心理過程,又是一個行為過程,它是人類本體與生俱來的一個契約規則,一種道德規則。就是知曉,感激,報答,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謝,並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別人,回報社會。
感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素質具有深遠的意義。知恩、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生感恩教育屬於一種心理范疇,教育者在教育中採取說服、引導、體驗等教育方法,幫助小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言行、體態語言等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謝,並以行動回報別人,回報社會。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時期,我校獨生子女學生群體不斷增大,他們常受到幾代人的關懷,有的是富二代,甚至是富三代。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感恩意識缺失,情商極差,普遍缺乏愛心、良心、責任心,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發揮少先隊組織的作用,開展少先隊感恩教育的研究。

從小培養隊員學會分享與感恩,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培養他們健康的心態。學會感恩,就會懂得尊重他人,發現自我價值。讓隊員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視,就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個生命,重新看待身邊的每個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應該大力弘揚感恩文化,教育我們的隊員學會感恩,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項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少先隊開展感恩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少年先鋒隊是中國少年兒童的群眾組織,是少年兒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預備隊。少先隊組織教育的本質是通過隊組織去進行革命理想、社會主義道德和紀律的教育,具有很強的思想政治鍵擾性。少先隊活動具有自主性的特點,發揮少先隊組織的這一特殊作用,能彌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方面的不足。從新世紀道德教育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來看,我們要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在學校教育中的優勢,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以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對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實施《公民道稿蘆旦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鑒於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嘩握主義滋長,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機給廣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帶來的嚴重的負面影響;腐朽落後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傳播,漸漸地腐蝕著未成年人的心靈,使得少數未成年人精神空虛,情感蒼白,行為失范。
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還是一種責任意識,自主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經過深刻的反思與研討,我們認為根據亳州市譙城區青雲中心小學的校情,對全體學生全方位地實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學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辦學特色。
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在少先隊活動中開展感恩教育》的課題,研究有利於學生從小就養成一種感恩意識,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伴、感恩身邊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國,使少先隊員們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則、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為孩子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准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是一種處世的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也是小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學生必上的一課。

三、課題的概念及界定

感恩:在《牛津字典》的解釋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感恩在西方本義上是感謝上帝賜予人類以生存的食物,後來擴大為社會成員要常懷一顆寬容與回報之心,記得周圍人對自己的幫助而忘卻不快樂的事。《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一詞出自晉代潘岳的《關中》:「觀遂虎奮,感恩輸力」,有「感恩戴德」之意。胡虹霞教授提出的「感恩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並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
感恩教育:就是通過多種教育活動讓孩子形成感恩意識,學會感恩,理解並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大自然的賜予之恩。它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通過感恩教育,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其側重點在於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通過心靈與心靈的交流,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從而形成靈魂的默契,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引導學生過健康的生活,從而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四、同類課題國內外研究狀況
(一)國外研究狀況:
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是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設定的節日。為了學會感恩,在這一天,全家人歡聚一堂感謝上蒼在過去一年裡的仁慈和恩惠。人們要感謝上帝在過去一年裡的恩惠,要按傳統用時令的果實招待親朋好友,人們還送食物給那些素不相識的飢餓的人。
印度上世紀初的泛神論者的感恩,是對世界萬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應該更與現代思想相契合。重視環境、重視他人,即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又是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種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人們從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義教育。西方發達國家的慈善事業非常普遍,人們的慈善行為也比較常見,這就是感恩教育的結果。
新加坡在編制道德教科書的過程中,不僅對在校的學生、教師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而且徵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還對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進行反饋性調查,制定出一套既適合社會發展需要又適合學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計劃和內容。
日本則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把德育內容分解為不同的層次、深度和側面,在各年級反復循環,由淺入深,形成循序漸進的過程。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國外特別強調德育的實用性。他們一方面把一些具體的、實用的、相對穩定的道德規則通過課堂教學灌輸給學生,另一方面強調通過課外活動(諸如學術活動、文體活動、咨詢活動等)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美國大學進行德育的一個突出環節,包括有組織的和無組織的。
西方大多數國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見,德育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受到重視,在具有優良傳統的中國,更加應該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從小時候,就要讓他們學會感恩。

(二)國內研究狀況:
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是一個崇尚仁義、知恩圖報的民族。孝道是做人的一個起碼原則。從《詩經》中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到今人常說的「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等等,都從不同的方面告訴了我們該怎樣去感恩,怎樣去報恩。
在上海,學會「感恩」已寫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學生守則》;黑龍江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內容的「大學生素質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學,更有學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積極投身到山區和基層崗位工作,將自己對父母、他人和社會的感激與責任,轉化為回報社會、建設祖國的動力。

隨著社會對感恩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很多研究機構和學校紛紛把感恩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開展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如中央教科所《全國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與實踐》、四川省普教科研所《農村中學感恩教育的實踐研究》、天津市河西區教科所《新時期感恩教育創新研究》、黃山市屯溪四中《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感恩教育活動研究》、浙江海鹽實驗中學《以「感恩教育」構建校園主體文化的實踐與研究》、江西省上饒市逸夫小學課題研究《加強感恩教育,培養感恩心》,都以感恩作為一種教育而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學》被譽為「教育網路全書」和「活的教育學」。他在加強學生感恩教育方面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2、心理學人本主義理論。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認為人類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准,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關鍵在於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
3、心理學行為主義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4、中國感恩教育創始人——彭成。彭成老師在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發現到感恩意識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並深深為這種感恩意識缺乏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所痛心。2002年,他開始潛心研究感恩教育,並積極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廣和教學實踐中。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師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講風格和教學模式,並將感恩教育由原來單獨的學校教育延伸到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企業內訓等其它領域。

5、感恩教育研究者推廣者羅明。中國成功學研究會創始人之一,中國成功學研究網創始人,感恩勵志教育研究者與推廣者。13年來在各級報刊以及知名網站發表各類作品800餘篇(部),代表作有教學論文《成功學與當代素質教育》、《羅明成功學》、《成功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需要成功學》等。

六、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使學生感受、體驗到別人對自己的關愛,激發他們的感恩意識,學會運用適當的感恩方法。

2、通過教育,使學生擁有健康的、積極的心態,學會用愛心回報他人、回報社會。使學生知恩圖報,不忘國之恩,黨之恩,社會之恩,老師之恩,養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攜之恩,幫扶之恩……使「滴水之恩當報湧泉」的情感生根、開花、結果。真正成為胡錦濤總書記致少先隊建隊60周年的賀信中所提出的爭當「四好少年」的要求。 3、通過對學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等體系。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施,積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並進行推廣。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小學生感恩意識現狀的調查研究。 2、小學生感恩教育內容的研究。 通過各種感恩活動,培養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動回報各方。主要為:
(1)感恩社會的關愛

開展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活動,引導他們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演講比賽、讀書報告會等形式,使學生體會到社會對他們的至關至愛。繼續利用「學雷鋒活動」、「服務社區活動」、「志願者活動」等形式,激發和增強學生「報答社會、感恩社會、報效祖國」的深刻情感。
(2)回報父母養育之恩
開展為父母多做事,對父母多說知心話,為父母過生日,給父母送禮物,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腳,幫父母做飯洗衣等,體會和感激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培養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情。
(3)感激老師的教誨之恩
開展學生向老師獻真情活動,自選「八個一」(寫一封信,談一次心,做一張賀卡,獻一束鮮花,提一個建議,表一個決心,送一句話,寫一首詩歌等)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學間的愛心相助
開展以「同學如手足」、「我們手拉手」為主題的作文比賽、演講比賽、以及給同學做一件有益的事,給班級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動,掀起同學之間互幫、互助、互學、互進的熱潮,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5)感恩自然的賜予
開展愛護自然,愛護環境活動。每一個同學主動植一棵樹,養一盆花,保護一片綠地,自覺成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自願者。開展謳歌大自然對人類恩賜的書、畫比賽和演講比賽,使學生能夠形成感激自然給予的情感,使「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成為同學們的自覺行為。
開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詩歌,傳唱感恩歌曲,讀感恩美文,講感恩之言的活動。
3、小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研究。 (1)學科滲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學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覺的、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 (2)在校級、班級工作和各種教育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在學校、班級范圍內定期請名人、專家進行感恩教育的專題講座,安排專題的感恩教育活動。 (3)家校聯通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學校和教師經常和家長溝通,向家長介紹感恩教育成功的經驗,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協調一致。
(4)利用社會上的專用場所和教育設施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組織學生到社會上的專用場所和教育設施進行活動,在活動中使學生獲得某種感恩體驗教育。

七、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在少先隊各種各樣的活動中開展感恩教育。從小處入手,從身邊入手,教育小學生認識、感受、體驗父母、老師、同伴、身邊人對自己的關愛和幫助,讓學生知恩圖報,從而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身邊人,進而推恩及恩,發展成愛自然、愛祖國等,並使感恩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品德。
難點:學生的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培養的研究

八、課題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研究思路:通過學科教學、少先隊活動、學校大型主題活動等形式,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將感恩教育融合在學校的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並通過感恩教育對學生人際關系影響的評價,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過程:本課題研究周期為三年。(2011.10----2014.10)
第一階段:從2011.10~2012.9
成立課題組,明確年度研究目標,明確課題的研究目標及組成人員,分解研究任務。負責人周曉麗、劉艷秋。
第二階段 從2012.10~2013.9
1、在少先隊活動中開展各種感恩教育活動。負責人:周曉麗、劉艷秋;
2、進行「感恩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教育」,成果資料為教學設計、論文、教育敘事等。負責人:木敏、吳曉燕、盧玲;
3、感恩之歌比賽,進行「學校少先隊活動與感恩教育的融合教育」,成果為光碟資料,負責人劉艷秋、李潔、張曉玲;
4、完成感恩作文,成果為學生優秀作品集,負責人懷春燕、張曉玲、張薇;
5、舉辦感恩教育論壇,邀請社會人士、家長出席,進行家長對學校感恩教育的態度及其參與程度對子女的影響,成果為會議記錄冊和光碟,負責人劉艷秋、王俠、陳雷;
6、挖掘本土感恩教育材料,研究成果為學生作品集和論文,負責人懷春燕、張曉玲、吳曉燕;
第三階段 從2013.10~2014.10
1、家校聯通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學校和教師經常和家長溝通,向家長介紹感恩教育成功的經驗,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協調一致。負責人:劉艷秋
2、完成感恩教育校本課程編寫,成果為校本課程讀本一本,負責人木敏、劉艷秋、李潔。完成結題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結題,負責人:周曉麗
3、結題論文、研究報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展示、課題結題。
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為核心,輔之教育調查法、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活動研究法及經驗總結法等方法。

九、課題研究的創新
(一)主要觀點: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 2、小學生感恩教育的質量與其人際關系、生活態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關 3、感恩是愛心的表現形式之一。(二)發展與創新: 1、將感恩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加以研究並傳承弘揚,通過全方面營造一種感恩文化氛圍來達到教育目的。感恩教育不僅是一個感恩技能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實現自我完善,最終回報社會。
2、從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學校心理健康的發展,拓展了學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以感恩教育帶動學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實效。
3、感恩教育不僅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切入點,而且依賴於社會、家庭的參與。感恩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德,而且有利於學生人際關系的改善,有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十、課題研究成果形式
1、《在少先隊活動中開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報告
2、《學生感恩活動集錦》(文字、照片、錄像等)
3、少先隊員參加主題探究活動後的體會、感想、日記、周記等 4、感恩教育途徑及成功案例結集。
5、教師的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教育敘事等結集。

完成本課題的研究能力
近幾年來,我校在上級科研部門的領導下,在程宏傑校長的關心和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課題事業與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積累了大量的研究經驗,同時培養了一支科研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課題組成員配備合理,本課題負責人周曉麗、劉艷秋在少先隊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扎實的理論研究水平和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及較為充足的研究時間。課題組其他成員均是長期從事一線教育工作,都是青年教師,朝氣蓬勃,具有開拓、進取、奉獻的精神,平時積極投身各項教育、教學、教改的實驗,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全部達到大學本科學歷,都是小學高級教師、骨幹教師,撰寫的論文多次獲國家、省、市級獎。我們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本次課題的研究。
(1)學校專門成立了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具體負責研究工作。組織參研人員圍繞本課題積極開展前期的准備工作,包括文獻收集工作、調研工作等。 (2)充分發揮專家組的學術引領作用,聘請市、區教科所有關專家作為課題研究顧問,充分發揮專家組的把關作用、指導作用和輔導作用。 (3)加大實驗研究上的培訓力度,提高參與研究教師的整體素質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周五晚在多功能教室進行課題的商討研究,保證研究時間內容落到實處。 (5)學校每年設立專項研究資金,竭盡全力保證研究工作的投入,確保課題研究的有效、順利的進行。

十五、資料設備
所需經費包括:列印材料費、研究組成員超課時費、活動費、購買所需資料費、設施費、專家驗收費、會議費、專家咨詢費等所需費用。
設備所需:列印機、攝像機、照相機、電腦等必需用具。

十六、科研手段
我們採取集中研究與分散學習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做到邊學習,邊探討,邊實踐,邊論證,邊總結。將感恩教育與基礎道德相結合;階段性與持續性相結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結合;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學校特色相結合;感恩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根據隊員們的年齡、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在少先隊活動中開展感恩教育,要通過一系列的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將感恩教育深入每個孩子的心田。把兒童的品德教育做得更扎實、更生動、更優秀,孩子在活動中成長,在體驗中進步。把「感恩」教育推向一個高潮,有效推進德育工程。

十七、研究預期成果
1、組織學生談感想,並寫寫自己的體會,讓感恩教育成為一種習慣。 通過本次本次課題的實施與研究,讓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去感激父母,感激老師,感激社會,感激祖國。同時讓這種氛圍永久地充滿校園。
2、感恩教育途徑及成功案例結集。在課題研究實施過後,組織課題組成員探討適合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徑,比如說在節日里給父母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在校園里教師教育學生去感恩等等。
3、感恩文體活動及感恩文化環境展示。把課題研究實施當中做的一些項目,如演講比賽、徵文活動當中的問題展示給學生,讓大家重溫本次活動,同時加深印象,使學生受到更深的熏陶。
4、在少先隊活動中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如感恩節活動現場的實錄光碟以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動的電視片、宣傳片;
5、學術報告。包括課題的研究方案、中期報告、結題報告;
6、發表的系列研究論文。通過課題研究,我們的老師一定會有所思考,我們將對發表或者獲獎的系列論文,按照不同的領域進行匯總,形成課題研究論文集。
7.課題研究資源庫。(感恩教育故事、光碟、兒歌、繪畫作品等)

❷ 少先隊活動特色化研究與實踐

          少先隊活動特色化研究與實踐

        我們一致認為,經常性地開展形式創新、內容豐富的少先隊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感悟、在感悟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這是少先隊工作的靈魂。而寓教於樂、富有特色的少先隊活動,不但可以為學生展示特長、發展特長、弘揚個性、健康身心搭建廣闊的舞台,而且還可以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如何才能使少先隊活動更加序列化、特色化呢?近幾年,仁師附小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實踐:

一、在「爭章達標」活動中求特色

        深入開展「雛鷹爭章達標」 活動,努力構建「新三好學生」評價體系,這是學校整個少先隊活動的主體,也是學校少先隊活動向特色化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開展「雛鷹爭章達標」活動,就是要充分調動每一個孩子的積極性,發現每一個兒童的每一個閃光點,培養他們從小快樂生活、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我們根據少年兒童的年齡身心特點,把對孩子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體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內化為全學年爭創12枚獎章的活動中,一月一枚,即:一月友愛章、二月勤儉章、三月禮儀章、四月好學章、五月勞動章、六月自護章、七月家務章、八月實驗章、九月自律章、十月自理章、十一月體鍛章、十二月環衛章。以學期為單位,每個學生只要一學期爭創到四枚及以上獎章者,就能參加「新三好學生」的評選。「新三好學生」是指,在家庭是個好孩子、在學校是個好學生、在社會是個好少年。以章定三好,在評選時如果某學生不能獲得「新三好」殊榮,但只要有一個方面表現突出並堅持做到、做好了的,也可以獲得「創三好」單項獎。這樣,一學期下來,人人都有了一分收獲、一份榮譽,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我們堅持把「爭章創三好活動」和「新三好學生評價體系」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的育人工程,不但堅持開好,而且使之規范化、科學化、序列化。「爭章達標」活動始終納入學校常規德育管理的重要位置,由政教處具體負責、少先隊大隊部具體指導、各班級具體操作、家庭社區反饋意見。我們設計了定章、爭章、考章、頒章、護章五個活動環節,全校各班橋廳實行「一周一評歲慧,一月一結,期末匯總表彰」的動態過程管理。對學生的要求是:前一周獲得了章,第二、三、四周要保持,第一學月爭得了章,第二、三、四學月也要保持。對老師的要求是:利用每天夕會課小評,每周班會課小結,每月板報提醒。每月末,班主任將「爭章記錄家校聯系卡」發放給每位學生,讓家長綜合評價、填寫意見,然後將聯系卡返回學校,最後由班主任老師根據每周記錄和家長意見評選出當月獲得獎章學生並在班上公示。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從2010年起,我們乎消答又將「爭章達標」活動與胡總書記提出的爭做「四個好少年」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賦予它時代的精神。

二、在「科技實踐」 活動中創特色

        學校少先隊活動的又一突出點是:堅持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培養新世紀科技小能人。經過多年地努力,我們構建並初步形成了「以多渠道分享中國數字科技館資源為重心、以著力舉辦學校科技節活動為載體、以積極參加四川省科技創新活動為依託」的科普教育工作體系,在引導學生自主動手動腦、發現創新實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我們堅持把中國數字科技館資源作為學生課余學習、課外閱讀、知識拓展的重要途徑,從小激發學生熱愛科技的興趣。2004年,仁師附小被四川省科技廳聘為「中國數字科技館觀測合作學校」。中國數字科技館將大量的科技知識用生動、直觀的動畫、圖片呈現給孩子,深受學生家長喜愛。學校首先把信息技術課作為學生認識中國數字科技館的起點。從一年級開始學校利用信息技術教育課首先向學生介紹中國數字科技館,教給孩子們中國數字科技館的網址,找到閱讀在線資源的方法。讓孩子們在學校學會瀏覽中國數字科技館資源。信息技術課老師還利用信息技術課的靈活課時向學生介紹有用的、適合學生閱讀的科普資源,並布置學生寫出心得體會在學校的「小龍人報」、小龍人電視台、校園網站上發表、交流。與此同時,學校還要求老師們為學生設計家庭作業、周末作業、寒暑假作業時要充分滲透孩子們在家上網閱讀中國數字科技館的科普知識,並將閱讀心得寫成讀書筆記班級傳閱、交流,老師收集、選擇優秀的學生作文創辦校園科普專刊。學校經常組織教師在多媒體教室、語音室上閱讀課,將中國數字科技館資源作為學生閱讀課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中國數字科技館資源,從小養成熱愛科技的好習慣。

        另一方面,我們堅持舉辦一年一度學校科技節活動,讓學生從小感受科技魅力、分享探究樂趣。學校已連續開展了二十二屆「科技節活動」,每年的9——10月,我們都要舉辦一年一度的科技節,為孩子們提供展示創新的舞台。

        每次活動都會有鮮明的主題。如結合「五自」、「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活動,我們開展了主題為「動手動腦長智慧,爭當科技小能人」活動;結合仁壽縣爭創省級「衛生城市」行動,我們開展了主題為「放飛綠色希望,共建美好家園」活動;結合當前自然災害屢屢發生、人類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的嚴峻形勢,我們開展了主題為「珍愛地球,守護生命」的活動;結合六十周年國慶,我們開展了主題為「發明創造我能行,立志實現強國夢」的活動等等。每次科技節活動都會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比如第八屆「崇尚科學,傳播文明」科技節活動中,同學們通過廢物回收再利用的方式,製作出了模擬無線電、航空、航海、車模、建築、動植物、環保時裝秀等。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有的獨立思考,有的與同學、家長合作完成,他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充分發揮自己創造的智慧。又如第二十一屆「珍愛地球,守護生命」的科技節活動中,同學們結合08年汶川大地震實際,人人上網收集相關資料、圖片,結合親身經歷,了解抗震救災知識,了解自己周圍環境保護情況,學習有關水土、地質、環保知識,寫出了發人深省的環保調查報告;規劃出了家鄉的城市建設、描繪出了美好的自然風光;設計出了精美的手抄報、抗震方案等等。看著自己的「作品」能派上用場,能對解決現實生活起一點點小作用,孩子們高興極了。今年的科技節,我們側重體現「三小」,一是「小觀察」,要求學生們在老師、家長的指導下善於去觀察、發現生活,與大自然做朋友,其中低年級學生學習寫觀察日記,中年級學生寫觀察作文,高年級學生寫觀察報告;二是「小製作」,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設計或製作一些科技作品;三是「小論文」,要求中高年級的孩子們學習寫科技小論文,創辦學校科技論文手抄報。這樣,從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和實踐技能。

        第三,我們堅持以參加四川省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為契機,從小培養學生科技的創新意識。自1994年開始,我校連年組織師生參加四川省科技創新大賽均有獲獎。每一個人都渴望成功,都想有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勵孩子們參加科技創新比賽,能不斷激發他們的自信,使創造活動在良性循環中得到強化,這種強化不斷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據不完全統計,94年至今,我校已有123名同學先後榮獲四川省科技知識、技能等級獎;學校連年獲仁壽縣青少年科技輔導工作先進集體。自03年起,已有7個班級組織的科技主題活動分獲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三等獎,學校也因此連年被評為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工作先進集體。

三、在「聯誼互助」活動中展特色

        建立校外幫扶基地,拓展師生活動途徑,我們堅持開展以「結對聯誼、互幫互助」為主題的手拉手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師生互訪學習交流、慈善幫扶共同發展、資源共享教育均衡三大主題。目前,仁師附小先後已與縣內的六所學校(白鳳希望小學、文宮中壩小學、大化小學、松林小學、高店小學、黑龍潭大壩小學)建立了幫扶、聯誼關系。

        09年4月21——22日我們分批次、有計劃地組織五、六年級全體師生,首次到我們的聯誼學校高店小學、黑龍潭大壩小學開展了「在實踐中收獲、在體驗中成長」的一日訪問、體驗活動。我們的孩子愉快的和山區的小夥伴結對子,向結對夥伴贈送了書籍,與小夥伴一起上課、交流、活動、吃集體午餐,到學校附近貧困夥伴家參觀、訪問、體驗,感受城鄉差別,還和聯誼學校的夥伴們進行象棋、乒乓球、籃球友誼賽等等。這樣的活動安排,一方面增進了城鄉學生間的交流、交往和互助,另一方面讓我們的孩子們近距離的了解農村孩子真實的生活、學習情況,感受農村孩子的朴實、善良、熱情,品味農村孩子苦難艱辛的成長經歷,從而培養我們的孩子們「珍惜幸福、懂得感恩、積極進取」的精神品質。

        實踐證明,沒有活動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而沒有特色的少先隊活動則缺乏蓬勃生機和時代活力。開展特色化的少先隊活動,我們堅持做到「在爭章達標活動中求特色、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創特色、在聯誼實踐活動中展特色」,深入挖掘教育內涵,不斷拓展活動空間,採用各種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起隊員主動參與教育活動過程的興趣,讓隊員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明理、導行、益智,並享受到成長的快樂。                   

                                    2010年3月26日

❸ 科研課題研究選題6大方法

(內容來自網路)

科研課題的選題方法有很多,可以通從不同角度看待課題,確定科研課題選題。科研課題選題是課題今後研究的核心,關系著課題能否立項,及後續課題能否順利研究和結題。因此,大家在擬定課題的時候最好通過多個方向考慮,再確定課題。下面給大家介紹科研課題的選題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同步選題法

就是科研選題要順應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要和科技發展的主流相同步。它是對選題的一種宏觀控制,它主要是針對科研領導部門和管理人員所作的一種規范准則。幾百年來.科學技術是按照一定的趨勢向前發展的:即由宏觀層次向微觀層次.由低能量水平向高能量水平,由專一性向綜合性發展。每門科學都有自己不斷變化著的前沿性課題。採用同步選題法,要注意層次性、相關性、當采性、前沿性、適應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主流。

二、階段分析法

根據文獻統計.確定某一學科所處的發展階段,然後依據學科的成熟情況來選題。如果說同步選擇法主要用來確定一個國家或研究部門的科研主攻方向.階段分析法則更多地適用於選擇具體的研究課題。

三、邊界選擇法

就是在不同學科交叉點的邊緣地區選題。在各學科領域都向尖發展的時代、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空隙當然就變得越來越明顯了,恰恰在這種空隙之中堆積著重大課題。

四、機遇線索法

及時抓住實驗中的偶然發現、奇異現象、思想上的火花。在探索紛繁復雜的未知世界時.許多科學發明、發現寓於意外現象的探索之中.科研者要不失時機地抓住這些意外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

五、興趣選擇法

選題時可以根據自己對所在學科中比較感興趣的方向選擇課題。我們經常說:興趣是課題研究的動力。缺少動力的研究,要想成功是非常困難的。

六、選擇自己擅長的選題

不管大家通過哪種方式確定課題選題,選題時最好不要脫離課題指南中給出的研究范圍。這是因為另擬的課題研究前景無法預估,立率成功率會很低。

❹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❺ 課題研究常用方法有哪些

1、觀察法:研究者按照定的目的和計劃,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例如對於一些植物,一些動物等進行研究,以每日或者每周為單位,做出准確,具體的相關記錄。


2、文獻法:通過閱讀國內外的相關圖書,資料和文件,或者將國內外的相關課題成果進行對比參考,全面拿握所需材料。


3、調法:通過訪問,發問卷,開調查會,測驗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必要時可同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


4、統計法: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求出數量分析結果,用於支持研究。


5、歷史研究法:通過對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歷史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吸其精華,探索事物發晨的規律性,用於指導今天的研究。


6、比較法:對某類研究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環境下進行觀察,記錄相關表現,以便於進行比較研究。


7、實驗法:針對於研究對象和方向,來進行相關的實驗,例如做一些相關的化學或者物理實驗,並將相關數據進行記錄,以便於今後做相關對比。



(5)少先隊科研課題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實施課題研究,主要是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概括結果。


1、收集資料方法:


一是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進行資料收集;


二是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


三是採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廣泛搜集資料;


四是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基礎材料和原始數據;


五是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


❻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種,掌握好這些基本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下面大家就跟隨我一起來看看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的相關知識吧,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

1、觀察法

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論述進行直接、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研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觀察3700名學生,並做好詳細記錄;陳鶴琴用文字和攝影像的方法記錄下808天的孩子兒童心理)

2、調查法

通過現場考察、觀察、調查、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收集資料,從而對現狀作出科學分析,得出規律性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種方法。

3、經驗總結法

以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為對象,對其進行科學的篩選分析、核實、驗證,從而使人們對相關事物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善於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

4、文獻法

對文獻進行查詢、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等。

5、比較法

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某類教育現象進行對比研究,通過揭示其異同,找出教育現象的普遍規律及主要對象的特殊規律,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或具體作法。

6、個案法

把個體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直接或間接調查了解其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特點,並據此設計和實施相應措施,促進其發展變化,然後把對這些條件、措施與結果之間聯系的認識和結論推廣到一般上去。

7、統計法

通過觀察,調查和實驗,對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計算、分析解釋和統計檢驗的原理和方法。

8、行動研究法

由社會情景的參與者,為提高對自己所從事的'社會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某依賴的背景的理解,進行反省式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2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具體是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

1、確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等。

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

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准,按階段研究任務確定方法,以研究對象的性質為標准,按研究對象確定方法,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將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

1、積極開展理性思維。

2、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一是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二是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理由;三是假設應是可檢驗的;四是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3、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是:⑴提煉問題;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⑶推演出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結構化;⑷形成基本觀點;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4、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

5、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

(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

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

課題設計:要突出「應用」。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

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

課題特點: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預先提出的、十分明確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與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識地運用教育科研的有關方法;依據科研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採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搜集的資料全面、完整等等。

課題設計:要突出通過經驗總結得出理性認識和揭示規律的主題。

3、實驗性課題設計。

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數關系揭示教育規律的活動。

課題要求:研究者必須有一個關於解決該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徵理論;用比較嚴密的研究程序組織研究,便於重復驗證;預設實驗條件,把變數明確區分,加以控制;對測量的事物規定操作定義。

課題設計:要突出「實驗」的特點,充分體現實驗要求。

(6)少先隊科研課題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實施課題研究

1、認真搜集資料。怎樣搜集資料,一是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進行資料收集;二是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三是採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廣泛搜集資料;四是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基礎材料和原始數據;五是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

2、制訂調查計劃。通過調查手段搜集資料,必須搞好調查計劃設計。設計調查計劃內容包括明確調查題目、闡明調查目的、選定調查單位、規定調查規模、研究調查對象、說明調查方法、編寫調查提綱、擬定調查順序和時間安排等等。

❼ 如何做好少先隊課題研究

一、在競爭中樹立民主、自主意識。
通過競爭選拔少先隊幹部,可以使所有隊員明確自己的自主權,樹立自主的意識,即每個隊員都有權利參與競爭,爭當一名隊幹部;
每個隊員也都有權利投票選出自己認為合適的隊幹部。

閱讀全文

與少先隊科研課題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快速懷孕的好方法 瀏覽:741
髖關節置換術後鍛煉的方法 瀏覽:837
自媒體分析的方法 瀏覽:595
治療白癲最佳方法 瀏覽:411
刮東西的凹槽板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177
江蘇省養老金計算方法 瀏覽:724
電機電壓波動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511
解決暖氣片不熱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06
礦物的鑒定方法有哪些 瀏覽:946
哪裡有信用卡提額方法 瀏覽:778
硬碟檢測電源有哪些方法 瀏覽:332
怎麼腌制辣椒方法教程 瀏覽:741
中秋節懶人蒸粽子的方法怎麼做 瀏覽:606
dna同位素標記用了哪些方法 瀏覽:690
dha核桃油食用方法 瀏覽:148
鋼筋移位安裝方法 瀏覽:833
擬研究的內容思路與方法怎麼寫 瀏覽:847
q74螺紋安裝方法 瀏覽:897
簡單去毛又不疼的方法 瀏覽:172
紅利轉投份額計算方法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