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育技術研究方法實驗設計案例

教育技術研究方法實驗設計案例

發布時間:2023-05-29 07:33:14

A. 中小學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1.實證方法
基本方法有:教育測量法、定量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教育實驗法、內容分析法
(1)教育測量法基本特點:根據一定法則,以測驗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測試,從而獲得數量化的結果,並通過進一步分析獲得相關結論。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反映個體發展水平、教育發展狀況的方便工具,並提供可靠的數據。
(2)定量觀察法特點:定量觀察法也是事先設計好的一種方法,有人稱之為系統化的、結構性的、標准化的觀察。
(3)問卷調查法特點:調查工具標准化、調查過程標准化、調查結果標准化 、研究效率高
(4)教育實驗法兩個基本特點:第一,揭示教育現象或教育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第二,教育實驗對因果關系的預先設想以假說形式表現出來,實驗過程圍繞假說展開操縱、控制等一系列干預活動,經觀察、分析,最後檢驗假說。
(5)內容分析法是對教育文獻的內容作客觀而系統的量化分析,並加以描述,從而對相關的教育現象作出事實判斷的研究方法
2.質性方法。訪談調查法、定性觀察法、敘事研究法
訪談調查法:調查過程靈活深入;獲取信息完整真實;適用范圍更廣泛
定性觀察法:指研究者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被觀察的人或事所作的開放性觀察。
敘事研究法:就是以敘述故事的方式來描述人們的經驗、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所敘述的故事來探究經驗、行為的意義,及其蘊涵的思想和哲理。

B. 求教育技術論文論文一篇(5000字以上)

望採納,謝謝~~~
教育技術學論文

[摘要]:21世紀的國際競爭,是經濟的競爭,科技實力的競爭。我國面臨著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是我們偉大祖國以富強、文明、民主的現代化強國的面貌屹立於世界名族之族衡配林的偉大任務。這就對教育如何迎接現代科學技術的挑戰,培養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廣泛應用的今天,現在教育技術發攔緩展也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變革,給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我們要把握時代脈搏。關注世界教育技術的前沿動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研究及實際應用,為培養適應新實際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早日實現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做出應用的貢獻。
一,有關教育技術的相關概念應該由不同層面的定義分別來表述,然後由它們組成完整的定義體系,對教育技術學科作出全面的闡釋,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體系由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和教育技術理論層而後定義所組成,並由此而導出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科;定義體系 視聽教學、個別化教學和系統方法的發展與結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術領域,它兆指的標志就是1970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的成立。 AECT成立後,致力於教育技術領域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工作,分別於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義,即「教學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最為簡潔、明確,最具有代表性。AECT94定義的引進,對我國教育技術事業的發展和教育技術學科的確立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由於對定義理解的不同,也產生了一些問題。第一,在美國,教育技術是作為一個「研究領域」而存在的。因此,他們認為只要是和教育相關的問題,就應該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術「是什麼」。正如《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一書的書名所示,94定義是屬於「領域」的定義,而不是學科定義。第二,盡管從歷史上看,美國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術」和「教學技術」,認為兩者是同義語。但從中國人的觀點來看,這兩個名詞顯然不屬於同一層面。教學技術相對於教育技術來講是微觀層面的,它理所當然地關注「學習」:而教育技術則應更多地關注教育績效的提高。第三,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學是兩個相關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們混為一談,則會引起理論和實踐的混亂。而在我國,恰恰把94定義既當作教育技術的定義,又作為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鑒於上述原因,為了教育技術學科的健康發展和正確運用教育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有必要對教育技術的相關概念作深入研究。筆者認為,教育技術的相關概念應該由不同層面的定義分別來表述,然後由它們共同組成定義體系,對教育技術學科作出完整的闡釋。一、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是解決「教育技術是什麼」問題的。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術的本質,我們首先需要對教育和技術的概念分別進行討論。1.關於「什麼是教育」的討論一般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同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含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以往,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大多定位在學校教育的層面上,認為人受教育的時間是從幼兒園開始,到高等學校(包括成人院校)畢業為止,實際上這是一種狹義的教育觀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人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終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時間延長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間則延伸至工作單位、家庭和社區,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為終身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後我們應該以廣義的教育觀念來指導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工作。2.關於「什麼是技術」討論英文「技術」一詞出自希臘文techne(工藝、技能)與logos(詞、講話)的組合,意思是對工藝和技能進行論述。最初,它僅指各種應用技藝,與直接的操作聯系在一起。「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技術一詞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而導致了對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樣(性)。」到目前為止,對「什麼是技術」的論述不下幾十種,要想給技術下一個「准確」的定義顯然是困難的。劉大椿先生在《科學技術哲學導論》一書中把技術的定義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分別引用了戴沙沃、R?麥基、G?羅波爾、C?米切姆、M?邦格、埃呂爾、H?馬爾庫塞等學者的觀點來進行說明。同時,他還論述了技術的要素和結構,對我們深入理解技術的本質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把它節錄如下:(1)技術要素的分類。①經驗形態的技術要素。它主要是指經驗、技能這些主觀性的技術要素。②實體形態的技術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產工具為主要標志的客觀性技術要素。③知識形態的技術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術知識為象徵的主體化技術要素。(2)技術的結構。①經驗型技術結構。就是由經驗知識、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經驗技能等技術要素形態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經驗技能為主導要素的技術結構。②實體型技術結構。就是由機器、機械性經驗技能和半經驗、半理論的技術知識等要素形態組成的,而且以機械等技術手段為主導要素的技術結構。③知識型技術結構。就是由理論知識、自控裝置和知識性經驗技能等要素形態組成的,而且以技術知識為主導要素的技術結構。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所掌握的各種活動方式、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它包括經驗形態、實體形態和知識形態三大要素,並由此形成不同的技術結構。實體形態的技術與具體的物質(工具、設備、材料)有關,我們把它稱為物化技術(即一般狹義理解的技術);經驗形態和知識形態的技術與人的智力技術(簡稱方法)。因此可以認為:技術由物化技術和智能技術兩部分所組成。據此,可以對技術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技術包括在解決某一問題時涉及到所有的物化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有機整合;狹義的技術是強調其一部分技術而並非全部。並且,「技術的本質決定了它具有雙重屬性,其自然屬性表現在任何技術都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其社會屬性則表現在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應用要受社會條件的制約。」六劍客職教園(最大的免費職教教學資源網站)3.關於教育技術本質的討論近年來,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發表了不少,但是能夠真正說清楚「教育技術是什麼」的卻不多。在這里,我們引用尹俊華先生的論述:「教育技術就是『教育中的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採用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它分為有形(物化形態)和無形(智能形態)兩大類。物化形態的技術指的是凝固和體現在有形的物體中的科學知識,它包括從黑板、粉筆等傳統的教具到電子計算機、衛星通訊等一切可用於教育的器材、設施、設備及相應的軟體;智能形態的技術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現出來,以功能形式作用於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如系統方法等。」我們把上述論述加以簡化,可得出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採用的一切技術與方法的總稱。(1)教育技術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育效果的優化,回答了教育技術能夠「做什麼」的問題。(2)運用教育技術時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在當時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相關的理論(包括教育觀念、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指導下,不能盲目實踐;二是要採用與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相關的技術和方法,而不是只考慮技術的新穎和高低,更不是先確定所使用的技術的新穎和高低,更不是先確定所使用的技術而後再到教學中去找可用之處。這一條回答了教育技術「如何做」的問題。對於教育技術實踐工作者和普通學科教師,他們不容易理解AECT94定義的含義,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的實踐相聯系。掌握上述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對他們來說就比較容易,而且能夠把定義和他們的工作聯系起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改革實踐。三、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教育技術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已經得到認可,這反映在「教育技術學」作為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分別列入了國家學位委員會研究生專業目錄(1986年)和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酶專業目錄(1993年)。在這一點上,我們要特別記住顧明遠先生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二,有關學科定義的論述關於什麼是教育技術學,有不少專家、學者都論述過,現摘錄有代表性的幾種:(1)教育技術學是應用技術學的概念、觀點、方法以及方法論,研究教育、教學過程及其管理過程的優化的技術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論的一門學科,其目的的是為了獲得更有效的教學。它以教學理論,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列有效的教學。它以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理論為基礎,依據教育過程的客觀性、可測量性、可再現性和可操作性,應用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和技術學研究方法,在確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技術手段、操作方法和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理論與方法。(2)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科學群體中一門新學科,它是以教育學的理論為基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系統科學的觀點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學效果的技術手段和教學過程優化的理論與方法。(3)教育技術學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領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開發人以及人以外的學習資源,以求達到最優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識體系……(4)教育技術學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來診斷教育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實施及評價解決方案的技術學層次的教育學科。(5)教育技術學是依據教育科學理論,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領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開發人及人以外的學習資源,優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習者學習的知識體系。(6)教育工藝學是對關繫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選擇、組合和控制兢後進行實驗的實際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門工藝科學。關繫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材教具、教育媒體、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環境、學生行為、教師行為、師生編組經及上述因素的相互關系。最終目標是追求教育的最優化。以上的論述從不同的側面對教育技術學進行了准確的描述。由於篇幅所限,就不展開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簡單、明確的話闡明教育技術學是什麼呢?筆者試著給教育技術學提出一個規定性定義,也就是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2.教育技術學規定性定義教育技術學是研究在教育中運用相關技術來提高績效的理論、規律和方法的一門科學。它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為基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系統科學的觀點、方法,通過對與教育相關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以促進教育績效的提高。
三,通過對上述定義及其描述條文的仔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1)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績效。也就是說,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目的不僅僅是優化教育、教學效果,而且還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對象是與教育相關的技術,也就是構成「與教育相關的過程和資源」的過程(智能)技術和資源(媒體)技術。與教育相關的過程和資源的層次如圖3所示。(圖略)教育資源是指人在接受終身教育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主客觀條件。從圖中可以看出,教育資源包括了學習資源在內;而學習資源又包括了教學資源在內。同樣,教育過程包括了學習過程;而學習過程又包括了教學過程。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狀況,應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給以更多的關注。在充分發揮原有教學資源的作用和繼續普及基於「教」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和辦法效益的同時,加快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信息化環境的建設和進行基於「學」的教學設計的實踐,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建立創造條件,加速教育改革的進程。(3)教育技術學研究的任務是總結、提出運用技術提高教育績效的理論、規律和方法,並由此提出教育技術學科的知識體系。(4)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領域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①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領域。教育技術學的理論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教育技術學科的基本概念。B.教育技術學科理論框架和實踐體系的建立。C.教學設計的理論與發展研究。D.媒體理論與開發研究。E.網路教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F.遠程教育理論的研究。G.教育技術的管理與評價。H.績效技術及其支持系統。②教育技術學的實踐領域。教育技術學的實踐領域也就是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的應用領域,主要由三大系統組成:A.學校教育系統:深化教學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優化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B.遠程教育系統:三網統籌;開展遠程教育模式的研究;開發網路課程和教學軟體,建設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積極、穩妥地進行網路教學試點。C.社會其他系統:社區教育、終身教育、科教興國、企事業業務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績效技術的應用。(5)教育技術學研究的范疇包括對相關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設計范疇主要指針對教學系統中不同層次的教學設計,以及由此而發展起來的績效設計。開發范疇主要指將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尤其是信息科學技術加以整合,用於教學系統和其他相關系統的開發研究。利用范疇主要指將各種技術、手段,尤其是信息技術手段應用到教育、教學中,以及相關系統中,以提高它們的績效。管理范疇主要指對相關系統、資源、信息以及研究項目的管理。評價范疇主要指對相關系編制定科學的評價標准並進行測量,給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斷,以使各相關系統達到優化。(6)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教育技術學科以系統科學為方法論基礎,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和質的研究方法,積極開展實驗研究。
四、現在遠程教育。進入信息化時代的21世紀,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遠程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促進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改革,推動教育現代化,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終身學習需求的重要手段。(1)准永久性分離。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其他學生在時間、空間和社會文化心裡上的分離是遠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徵。在(2)媒體與技術的作用。媒體與技術是遠程教育中有一個重要的特徵。遠程教育的本質是實現跨越時間、空間和社會文化心裡的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媒體與技術是關鍵因素,是遠程教育賴以生存的基礎。(3)雙向通信。教學活動的本質是教育在教師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傳遞,遠程教育業是如此。因此,通信是遠程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傳統
課堂教學中的雙向通信機制和多向通信機制是面對面的,而遠程教學中的雙向通信機制主要是非面對面的。是基於一定的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基礎之上的。
五、遠程教育技術應用於西部教育事業的應用前景。(1)現今我國西部地區教育技術相對東部地區,還有待發展。特別是西部部分偏遠地區,由於地理、文化差異、交通條件、經濟條件的限制,教育技術十分落後。同時,現今的人力教育技術又不能及傳送過去。所以發展遠程教育技術十分的必要。但是由於現今我國網路技術還不能覆蓋那些地區,所以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應用於西部遠程教育。(2)對於較發達的西部部分地區,可以運用現代化遠程教育技術。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是建立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雙向電子通信等技術基礎上的新一代遠程教育,具有交互性、網路化、實時性、綜合性和適應性的特徵。基於以上特徵,我們可以更好的把東部先進的教育技術,及時地傳送的西部需要的地區。(3)網路教育資源。已經被計算機網路覆蓋全球的今天,網路技術也已經運用到現代教育技術當中。

C. 論文開題報告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怎麼

你好啊,你的開題報告選題定了沒?開題報告選題老師同意了嗎?准備往哪個方向寫?
開題報告學校具體格式准備好了沒?准備寫多少字還有什麼不懂不明白的可以問我,希望可以幫到你,祝開題報告選題順利通過,畢業論文寫作過程順利。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什麼?——怎樣確定研究課題
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研究);進步與成果即成長。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來源於兩大方面:
A.實踐來源——客觀存在的或潛在的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其外部的矛盾(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
B.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理論體系中的空白和矛盾點(例如《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產生的過程)

2、怎樣進行研究課題的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A.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B.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D.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E.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F.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觀察法 ⑵ 調查法 ⑶ 測驗法 ⑷ 行動研究法 ⑸ 文獻法 ⑹ 經驗總結法 ⑺ 個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實驗法(在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上方法)
3.1 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3.4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一)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三)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四)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五)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分利用錄象、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經驗的 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四、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D. 教育科研方法主要將內容分析用法有哪三個方面研究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簡介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萌芽時期
教育研究方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文化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教育的需求和教育實踐領域的擴大,教育規模、層次的增加,教育質量的逐步提高和人們對教育的認識逐步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特別是學校教育)它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文化的進步,而不斷革新和日臻完善。原始社會時期,教育在生產勞動中進行,人們一方面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把知識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另一方面對傳授過程的方式方法以及對年輕一代的教育效果,進行自然的觀察和原始的擊了和總結,以便不斷改進。誠然,那時的觀察和總結往往是無計劃的、不自覺的,而且是零散的、低水平的;通過觀察獲得的新發現,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總結也只是停留在思維上,還不可能像今天一樣有文字上的描述和概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隨著文字的出現,學校教育的產生發展,教育實踐日益深入,各方面文化科學知識的積累和豐富,觀察法、經驗總結法等教育研究方法為教育家們自覺運用,
歷史法、文獻法、測量評價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法也隨之出現。我國古代孔子、朱熹等著名教育家對教育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觀察.研究和經驗總結。古代許多教育家為了對先輩教育思想和實踐進行深入研究,他們常查閱歷史文獻資料或對先輩教育言論進行註疏詮釋,這些做法均屬歷史研究和文獻研究。我國古代考試,特別是科舉考試,就是對考生進行測量評價。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觀察事實,用直觀思辨和簡單的邏輯推理,籠統地把握現象的一般性質的一種研究方法。古代的思辨法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如我國的「五行說」、印度的「四元素說」、古希臘托勒密的「地心說」等,對教育家們研究問題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推理三段論法和推理性猜測法貢獻更大,它簡直成為早期科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研究問題的思考模式。古代的教育研究方法曾有效地推動了古代教育研究,但它僅僅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觀分析推斷的水平上,還缺乏全面系統的邏輯論證、精確的定量分析、嚴格的科學實驗驗證。因此,當時所採取的各種教育研究方法還沒有達到真正科學研究的水平。例如,那時的觀察法是缺乏系統性的,教育觀察者往往以不完全的經驗或證據為基礎,忽視同時存在的復雜的教育因素在起作用,對直覺現象輕易地作出概括或結論。古代崇信「權威」的理念較為盛行,盲從權威,迷信古人是普遍現象,因此,人們觀察教育現象,總結教育經驗,思考教育問題,探索教育規律,常常以權威的訓諭為准繩。如我國古書記載的「聖人言」、「遵先王之道」等一類的話,就帶有濃厚的教條主義和權威主義的色彩。在歐洲的中世紀,上帝和神高於一切,宗教思想也嚴重地束縛著人們的科學思維。
2.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興盛時期
(1)實驗方法
歐洲「文藝復興」後,研究方法逐漸重視假設和實驗。實驗方法最早以物理學形式為科學家所應用,首先系統研究實驗方法的是英國的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在其《新工具》一書中指出,科學應當是實驗科學,要打破中世紀那種宗教式的「思辨枷鎖」,就應當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真正促成經驗和理性兩者的結合,並主張用歸納法來實現經驗的歸納和升華。16世紀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開創了實驗方法和理性方法、數學方法相結合的研究途徑。17世紀以後,經驗方法和理性方法結合的方法有了更廣泛的運用,數學方法、邏輯方法等各種科學方法也相對獨立發展起來。科學領域各種研究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尤其是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為以後教育研究走向科學化奠定了基礎。從17世紀開始,一批傑出的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第斯多惠、烏申斯基等人,把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大大地豐富了近代教育研究的理論和實踐。
從19世紀前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教育研究方法出現了以往任何時期不可比擬的嶄新面貌。首先,教育實驗運動迅速開展。19世紀前後,比較著名的教育實驗有:1768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創辦「新莊」實驗學校所進行的教育實驗;1825年英國歐文創設移民區「新和諧村」所進行的教育實驗;1896年,美國杜威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所進行的教育實驗。從19世紀末開始,在德國、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實驗教育運動蓬勃發展。自德國馮特首創心理實驗室(1879年)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以後,1882年英國的高爾頓又在倫敦成立人類學實驗室研究個別差異問題。20世紀初,心理、教育學家們大力提倡教育實驗,促進教育實驗的開展,如德國梅伊曼和拉伊主張用實驗方法來研究和實現教育,並提出了「實驗教育學」的學說;法國比奈主張用實驗方法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美國桑代克把動物,心理實驗的方法運用到教育上,還主張教育現象和教育理論必須有嚴格的實驗驗證。隨後測量工具的發展,統計方法的進步,又為教育實驗提供了技術和方法,從此以後,教育實驗作為一種比較嚴格的科學研究方法,在教育上得到廣泛的運用。我國教育實驗運動始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在美國教育實驗運動的影響下,各地紛紛建立教育實驗區,到1935年,各種教育實驗區有193處,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陶行知創辦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和山海工學團,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的定縣實驗區和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等。
(2)教育測量
這一時期,教育測量運動也蓬勃興起。1864年,英國的菲雪爾(George Fisher)編成世界上第一個成績量表。爾後,美國的來斯(Rice)積極提倡教育測量,並於1895-1905年間編制了算術、拼字、語言等測驗。與此同時,教育測量運動迅速興起,各種客觀標准化教育測量紛紛出現,著名的有法國比奈(A.Binet)、西蒙(T.Simon)的智力測量(1905年)。1909年,被稱為教育測量鼻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運用統計學的「等距原理」,發明了編制量表的單位,編成了《書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等標准測量工具,使教育測量走上科學化的道路。之後,各種學業成績測驗、智力測驗、能力傾向測驗、診斷測驗、人格測驗等各種客觀標准化教育測量的興起,推動教育測量運動迅速發展。
(3)教育調查
這一時期,教育調查開始被重視,並逐步走向規范化和科學化,19世紀以後,教育研究者開始重視運用調查法,早期著名的教育調查是1897年美國來斯進行的拼寫練習調查。此外,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還有一些影響比較大的教育調查,如19世紀末美國的斯坦和j·霍爾(Stanley Hall)採用問卷法進行教育調查;1910年哈佛大學教授哈諾斯(Paul Hanus)進行的學校調查;1911-1912年紐約市開展的大規模學校調查。所有這些教育調查,在其方法手段的使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規范化和科學化。以後,隨著教育調查法的廣泛運用,教育調查方法在其復雜程度和量表使用方面也有較大發展。此外,教育統計學及其他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也為教育研究向科學化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它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廣泛移植於教育研究領域,使教育研究法向科學化跨進了一大步。同時,教育研究者也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教育研究法,並不斷創立新的教育研究法,從而逐步形成了教育領域獨特的研究方法體系。
3.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從20世紀50年代起,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傳統的教育研究方法進一步完善,現代教育研究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手段不斷出現,豐富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內容和體系。現代教育研究方法的體系和運用技術又有許多新的突破。從縱向觀察,近50年來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狀況,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技術上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專業層次愈加豐滿和完善。按橫向掃描,教育研究從傳統的學校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已經擴大為校內教育和遠程教育、課堂教學和遠程教學、前期教育和終身教育等更為廣泛的研究領域,以及由於教育學科的分化和組成新學術專門領域,更加大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外延,或使用領域。其發展趨勢是:
(1)教育調查越來越多 調查研究法是社會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自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教育研究者採用此法越來越多。在我國,近年來既有面對數以萬計的個人進行的教育調查,也有很多協作進行或集體組織進行的教育調查,既有本地區教育調查,也有跨縣、跨省市或全國性的教育調查。其中,規模較大的是1986年進行的中國普及義務教育調查,這項調查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牽頭,中央各有關部門參加,組成三個調查組,分赴江蘇、湖南、四川三省進行調查研究。目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調查研究,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調查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教育關系的調查研究,關於素質教育的調查研究等,也普遍地在一些省市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起來。
(2)以開發智能為中心的多方面教育試驗越來越廣泛 從50年代開始,前蘇聯、美國、前西德以發展學生智能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實驗很多;例如在課程改革方面,出現了三大典型學派的改革實驗,在教學方法上出現了「發現法」、「探究法」、「解決問題法」等改革實驗。近20年來日本等國又在積極進行「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核心的教改試驗以及早期智力開發的早期教育實驗。在我國,以發展學生智能為核心的教育實驗也很多,例如,廣州星海音樂學院趙宋光教授設計的「綜合構建教學體系」教學實驗,該項實驗試圖在兒童心理中構建一個「井架」,使兒童智力的潛能如地底的原油噴涌而出。這項實驗從1978年開始,已在一些小學和幼兒園取得可喜的成果。又如,由北京市特級教師呂敬先主持的「小學生語文能力整體發展」實驗,該項實驗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語言為中心,通過對語文教學結構的整體改革,促進小學生語文能力整體發展,這項實驗從1962年開始,目前全國仍有許多省市的教育工作者在擴大進行此項實驗。
(3)長期追蹤研究法引起人們重視 長期追蹤研究的典型例子是美國自1921-1972年為期51年對超常人創造能力發展和培養的追蹤研究。許多研究資料表明,由於教育的復雜性和教育的周期長,用較短時間很難看出問題的實質性變化,因此,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或縱貫性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近50年來,運用這種方法研究教育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例如,美國布盧姆關於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對近千個兒童,從幼兒園到他們成人時為止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前蘇聯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研究,對實驗班各種教學效果的分析,依據的是長期跟蹤聽課、記錄所取得的數據。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身心發展和德育成長的研究,也進行了幾年乃至一二十年長期的追蹤研究。從國外七八十年代所發表的許多教育研究報告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運用長期追蹤研究或縱貫性研究而取得成果的。根據我國教育家長期教育研究實踐的經驗,以及在國外教育研究影響下,近20年來,我國教育界對長期追蹤研究已開始重視,如上述呂敬先的實驗,曾採用追蹤實驗的做法,由低年級到高年級(1-5年級)的追蹤研究,在北京市的5個區縣的18個班級進行。
(4)現代教育評價的興起 作為教育科學研究重要領域之一的教育評價,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產生於本世紀40年代前後。50年代以後教育評價迅速興起。1957年以後,美國政府大規模地開展教育評價工作。評價方法十分注重「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被稱為「評價之父」的美國教育家泰勒領銜主持的「八年研究」,確立了現代教育評價學的理論和方法。中國在1983年加入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
(5)新的研究方式方法的引入跨文化研究法(Cross-cultural study)…是利用各種不同文化為樣本,以其資料作比較研究,從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變數間的關系。這種方法最初為國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廣泛應用,以後逐步移植於教育研究。近年來,逐步為我國教育研究者掌握和運用。內容分析法是對於明顯傳播內容,作客觀而有系統的量化,並加以描述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最初用於傳播學的研究,後來廣泛應用於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現在已成為教育研究中一種主要的資料分析方法。例如,有人曾對《教育研究》創刊以來所發表的文章進行內容分析,從而發現該雜志發表文章的某種傾向。因徑分析法(path analysis)是尋找教育現象中諸不同變數間的因果結構的一種方法,它不是用來推論變數間的因果關系,而是用來檢驗一個假想因果模型的准確或可靠程度(它具有回溯的功能)。此法創於1921年,最初用於研究人口遺傳學,60年代後期為社會學家所運用,以後逐步運用於教育研究。目前國外運用此法研究教育問題的研究文獻很多。模糊論方法是建立在模糊集合論基礎上,對教育的復雜的模糊現象進行定量描述和處理,以揭示其規律性的數學方法。它創於本世紀60年代,我國80年代已將其原理運用於教育研究。各種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領域,為解決各種復雜的教育研究課題提供了新的武器。
(6)注重採用綜合研究法 由於教育問題常涉及到社會的、心理學的、政治的、經濟的等許多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心理學研究發展對教育的影響擴大,因此,把心理學診斷,多方面地具體分析條件,以及從中提出教學建議這三者結合進行綜合研究教育問題的方法,就受到人們重視。如美國已日益廣泛採用此法,前蘇聯也曾加強研究。譬如探討塑造學生的世界觀問題,他們通過綜合研究實驗,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建立形成信仰的心理診斷學,應當綜合研究社會、學校、家庭等環境及大眾傳播媒介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來解決。
(7)電子計算機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廣泛運用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導致了科學研究方法的革新,它介入思維領域,代替了人腦的部分功能。它使以往由於計算過於復雜而無法著手的教育科研課題得以順利進行;它在邏輯判斷、推理證明方面也展示了可喜的前景。目前,計算機已成為從事教育科研的有力助手,為教育科研儲存足夠多的研究信息,開展情報資料檢索,進行模擬實驗,迅速處理冗繁的研究資料,為大規模、大范圍和長周期的教育研究配備了工具。
(8)重視定性研究法與定量研究法相結合 定性研究法是為了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確定引起某一現象變化原因、變化過程的研究。常用邏輯分析、性質分析、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它要回答的不是數量上的多少問題而是性質上的「是什麼」、「屬於什麼」等問題。在教育研究中有很多現象是不能或不容易用定量描述的,一般只作定性分析,如教育的功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的特徵等等課題。定性分析的缺點是不精確,有的描述具有伸縮性和模糊性。定量分析是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數量的分析,它一方面作為一種認識工具,反映某種教育現象的特徵、傾向;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語言,能作為表達的手段,對復雜的教育問題作精確的描述。以往我國教育研究比較重視定性研究,但80年代以來,我國發表的教育論文開始重視定量研究,越來越多地注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據有關研究,1979年至1986年我國〈教育研究〉發表的文章,定性研究的比定量研究的要多得多(定性的:1380篇;定量的:140篇),但定量文章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定量研究已得到理論工作者和刊物的重視,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已從單純的定性分析走向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9)開放式的教育研究活動和協作研究方式的廣泛開展 近年來,在國內的省與省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在國際上的國與國之間,組織教育研究者互訪考察,開展學術研討活動,十分活躍;跨國跨地區的協作研究方式,也越來越多。綜觀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沿革及其發展趨勢,可以發現,教育研究法的發展與教育事業、教育理論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一方面,教育研究方法自身的沿革總是跟蹤教育事業和教育理論發展的足跡,為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研究者總是在繼承傳統的教育研究法的同時,結合教育發展的實際進行改革和創新;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研究者又不斷移植和應用其他科學的研究方法於教育,這就有效地促進了教育研究法從經驗描述階段向科學探索階段過渡。特別是目前,移植運用其他科學方法,已不是停留在簡單的照搬和模仿階段,而是注意結合教育的特點,力圖在繼承和移植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套富有教育特色的教育研究法體系。當然,現在的教育研究法體系還是很不完善的,其理論基礎十分薄弱,人們普遍注重的是單一方法的具體運用,至於各種教育研究方法的認識論基礎的研究,以及各個方法之間的內在關聯的研究,還很不深入,因而對於如何科學地組合某些方法以獲取最優的科研成果,也就缺乏堅實的理論依據。
科學教育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一)科學教育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1.網路全書時期
人類對教育的認識總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自然科學課程進入學校的時間比較起語言、邏輯等人文主義課程來要晚得多,將科學知識從其他經驗性課程內容中分離出來還僅僅是16世紀的事情。但也正是由於自然科學課程與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的密切關系,各種教育改革的思潮總是強烈地影響著自然科學課程。17世紀,由於以航海、礦山、軍事為主軸的製造工業產業技術的要求,物理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獲得了顯著的發展,使自然科學課程得以引入歐洲的學校,並建立了網路全書式的知識體系。由此,科學教育進入了它的第一個發展時期——網路全書時期。
2.要素主義時期
19世紀末,隨著新的產業革命的到來,自然科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人們繼而認識到,將羅列式的科學知識教授給學生已經不能滿足生產和科學發展的需要,因而轉向了以基本事實、概念、原理、符號和計量系統為內容,要素式地傳授科學的階段。這一階段被稱為要素主義時期。在這一時期里,科學教育的課程被建立在最低限度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上,學校被視為是「保存傳統的價值,使人適應社會的一種機構」,學生則處於「被指導、被鍛煉、被教授」的地位。基於這一認識,科學教育逐漸演化為「學科中心課程」,強調教人系統地掌握文化遺產,要求學生有條理地學習合乎邏輯地組織起來的教材,教師要有組織地傳授和教導。要素主義時期所形成的上述思想,對科學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至於成為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教育哲學,但是它所帶來的問題隨後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例如,偏重記憶,忽視理解;偏重知識,輕視兒童社會性的發展和身心健康;學生經過形式訓練所掌握的知識,並不能自動地「遷移」到現實問題的解決中去;不能充分按照每個學生的差別進行教學;科學課程難以與其他學科溝通和綜合等等。
3.「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時期
上述問題導致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興起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科學課程在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響下,大膽地進行了以兒童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的改革嘗試,廢除了學科的科學體系,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把兒童的生活引入教材,把教材變為個人直接的體驗,讓兒童從「做」中學習科學。這時的科學課程不是學科的知識羅列,而是由學生的活動或生活構成的,教學中強調學生在實驗中並通過實驗自己去發現知識,而不是填塞和吞食「現成」的知識。教學中要求教師尊重兒童的「自發心」和「創議性」,強調兒童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個性興趣才能的自由發展和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杜威明確指出,學科必須有主動的創造性的活動,「我們應當把一個人求學的渴念常常養得活潑潑的,他到了成年的時候,自然願意多學於他有益的東西。」在杜威思想的影響下,科學課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局面。
4.「結構主義」教育思潮時期
50年代末期,這項改革受到了激烈的國際競爭的挑戰。人們又開始重新重視起科學課程的學術性。以布魯納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教育思潮,明確主張要讓學生掌握每一門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加強科學課程的理論性和系統性學習。這時的科學課程被稱為「學問中心」課程,以美國的PSSC物理為代表,是通過科學的基本結構(基本概念)和科學方法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的。「結構主義」教育思潮認為,學生如果理解學科的結構,就能夠理解學科的內容,並在結構化的概念網中把知識保存下來,並會「遷移」到其他的概念和領域。這一時期的科學課程被大大加深了難度,使大量非學術性方向發展的兒童感到不適應,受到了教育學者的批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科學課程的改革,在繼承了要素主義教育哲學的基礎上,也吸收了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例如提倡學生要像科學家進行探究那樣進行學習,重視科學的研究方法,注意精選典型的教材,反對簡單的記憶和訓練。
5.科學、技術、社會時期
進入20世紀70年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予科學教育以強烈的沖擊,人們開始認識到,「在今天這樣高節奏的社會里,不能只傳授學生以知識,而必須著重進行方法、技巧的教育。要讓學生懂得,認識知識的來源及獲得知識的手段要比知識的本身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隨時都有可能變為陳舊。」英國科學家弗雷澤鮮明地提出了「科學為大眾」的口號,提倡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向所有的人普及科學教育以及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這一時期進行的科學課程改革,開始探索將科學的概念和內容與社會、經濟和技術緊密地聯系起來,並強調學生應當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從上面的簡單回顧中,我們不難看出,在科學教育近400年的發展歷史中經歷著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階段。從網路全書時期到科學、技術、社會時期,科學知識的呈現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知識呈現方式變化的後面更表明著科學教育觀念和方法的明顯進步。在這場變化中,始終存在著的是以「學科為中心」還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兩種課程觀念的較量,但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學教育發展的趨勢,將是這兩種觀念的相互融合。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在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新人的目標下,對教學內容的重新組合和對教學方式的改造。歷史在前進,科學教育也在隨著人類文明的演化,不斷揭開新的篇章。
碎煩。泰爭酒阿

E. 如何寫研究課題案例分析

隨著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念逐漸深人人心。開展和參與課題研究是教師獲得自我持續發展能力的最佳途徑。事實證明,通過開展課題研究,邊學習邊做課題,邊研究邊實踐,逐漸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不乏其人。 課題研
-

簡介:
隨著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念逐漸深人人心。開展和參與課題研究是教師獲得自我持續發展能力的最佳途徑。事實證明,通過開展課題研究,邊學習邊做課題,邊研究邊實踐,逐漸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不乏其人。工作方案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計劃或方案)如同建築師的藍圖。有了好的開題報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開展研究工作,以保證課題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制定開題報告是課題由設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關鍵步驟。當前許多教師由於過去從未做過課題研究,現在要申報課題,撰寫課題開題報告不知從何人手。為了使廣大教師更加積極而有效地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培養、提高教師撰寫課題開題報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針對當前教育科研的實際,結合從事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從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作用、結構等方面來談教師應該如何規范撰寫開題報告,力求對想開展教育科研的教師提供一點啟示。演講稿
一、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何謂有價值、有創見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從何而來呢?這需要研究者長期實踐、細心觀察和深思熟慮。當課題或自己提出的問題贏得社會認可後,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設計好,即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是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規劃和制定。換言之,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準的選題計劃。開題報告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有價值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准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
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是創新新知,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如學者文翁說過,「搞好開題報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設計」。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和安排,是為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提供探索的途徑。科研課題開報告,它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對於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講,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他們明確課題研究的方向,避免發生進行一段時間後不知道下一步干什麼的情況,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課題開題報告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反映。沒有科學的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沒有科學而有價值的成果。隨著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規范化不斷加強,開題論證問題越來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門的重視。
二、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基礎性工作
寫好科研課題開題報告要了解它們的基本結構與寫法,但「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重要的還是要做好基礎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別人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基本情況。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點就是要有創造性,熟悉了別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情況,才不會在別人已經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況下,重復別人走過的路,而是站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事更高層次、更有價值的東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與研究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理論基礎扎實,研究工作才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否則,沒有理論基礎,你就很難深人進去,很難有真正的創造。因此,我們進行科學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資料。要加強理論學習,只有這樣制定出的報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學、更完善。
三、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方案)的結構與寫法
撰寫開題報告是進行科研課題申請的首要工作。通過開題報告的思考與寫作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究竟想做什麼,想得到什麼,怎麼做,能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若分析後覺得不現實,則可以立即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使課題目標的達成有可能性,從而避免「大題小作」或「小題大作」。課題開題報告的寫法根據課題研究的類別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說,科研課題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整個課題的形象與質量。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那麼,如何給課題起名稱呢?
1、名稱要准確、規范
准確就是課題的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比如「小學語文指導自主教學模式研究」,這里研究對象就是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問題就是指導自主教學法。有時候還要把研究方法寫出來,例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其研究的對象是小學生,研究的問題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實驗法,這就說得很清楚,別人一看就知道這個課題是研究什麼。而有些課題名稱則起得不是很准確。如,「集中識字,口語突破」這個名稱,別人只看題目,就無法看出研究的是什麼問題,好象是語文,又象是英語,是中學或是小學,是小學高年級還是小學低年級更沒辦法看出來。若改為「集中識字,口語突破——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這樣就一目瞭然了。總之,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要准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要規范、科學。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個題目如果是一篇經驗性論文,或者是一個研究報告,筆者覺得不錯,但作為課題的名稱就不是很好,因為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開始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
2、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
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盡量不用,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但要盡可能表明三點:研究對象、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首先,要闡明課題研究的背景,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進行這項研究的。因為任何課題研究都不是憑空來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闡明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研究它有什麼價值,能解決什麼問題。第三,要認真、仔細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對本課題或有關問題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范圍、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研究起點,並從中發現以往的不足,確認自己的創意,從而確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這樣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課題研究的的價值、意義,也可以使自己開闊眼界,受到啟發,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有針對性,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寫成諸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一般性的口號。有位老師在課題申請表中對它的課題意義是這樣說的:「高考實施3十X方案後,化學學科作為一門選考科目,其教育、教學必將受到一定影響。如何在當前的形勢下進一步提高高中化學教學和教育水平,這是化學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本課題正是以3十X對高中化學教學的影響為引線,以1999屆至2001屆為觀察樣本,運用觀察、統計、訪問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實施過程中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問題,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水平進行有益的探討」。這樣有針對性地寫使別人一看就覺得科學性、實用性比較強,的確有價值。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通過研究,要達到什麼目標?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研究的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干擾。下面是「學科教學與素質教育」研究實驗方案所寫的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中小學各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和規律;2、提出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3、制定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評價方案;4、初步形成素質教育機制下的中小學學科教學基本理論;5、全面提高實驗學校學生的素質,促進實驗學校教育質量的大面積提高;6、促進實驗學校教師素質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確定課題研究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課題組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根據目標來確定這個課題要研究的內容,研究內容要比研究目標寫得更具體、明確。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2、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3、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這對我們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一點一點地去做。這里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某省「九五」重點課題《初中語文活動課研究和實驗》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課題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學有序、切實有效地開展初中語文活動課。具體內容包括下列三個方面:1、根據初中各年級學生的情況和語文教學要求,對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對學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素質的發展進行詳細的目標規定,從而建立初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目標體系。2、根據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安排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的內容,內容的安排力求充實、精確、有序,並初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活動課內容體系。3、根據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內容和初中各年級學生的特點,探索初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確定活動類課程的教學時間、空間及程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多種切實可行的可操作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以及要「做什麼」、「怎麼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種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們在應用各種方法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每一具體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憑經驗、常識去做。比如,我們要通過調查了解情況,我們如何制訂調查表,如何進行分析,不是隨隨便便發一張表,搞一些百分數、平均數就行了。這是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課題研究的步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性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一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不僅要胸中有數,還要落實到書面計劃中。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課題研究的管理也可據此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和管理。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課題研究成果預測即研究過程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問題?研究會帶來什麼成果?有什麼對策?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報告、教育論文、專著、軟體、課件等多種形式。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沒有完成。在開題報告中設計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確將來用什麼表現研究成果,以便從開始就可以著手努力積累材料、構思框架、進行分工,以利於研究成果的順利問世。同時也有利於課題管理者據此對課題進行檢查驗收。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確定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去做。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明確合理,讓每個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責任。當然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同時,還要注意課題組成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如果課題組成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難以得到批准立項。
(九)課題研究的經費及設備條件需要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經費和設備條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對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如有關測驗題和問卷題等研究工作與材料、經費預算及設備條件的需要,必須寫清。但要實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寫亂要,要加強管理,監督使用。
總之,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研究人員科研知識和能力的「縮影」。只有重視並認真、科學地做好研究課題方案的設計,制定好開題報告,才能為獲取教育科研優秀成果打開成功之門。一句話,沒有科學周密的開題報告,沒有對研究設計的精心准備,就沒有科研活動的發生,更不會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突破。
參考文獻(略)

案例——《小學數學「數的認識」典型教學案例研究》開題報告
安徽馬鞍山市實驗小學 吳學軍 裴振年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學案例分析研究為人們越來越關注,它已成為教師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中介。通過案例的分析可讓教師把新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有利於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教學案例研究是發達國家在學校教育、師資培訓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方法,它在我國起步較晚,基礎教育階段的案例研究是近幾年隨著新課程改革才出現的,有關教學案例研究的書籍不多,特別是學科按內容分類的教學案例研究更為鮮見。總而言之,教學案例研究在我國是起步晚、底子薄;缺乏深度、效度;可行性、權威性不大。但現在開始為我國教育界所重視,它十分適合於一線教師的運用,而被學校譽為「真科研」,被專家認為是培養研究型教師,全面提高教師素質,促進學校發展的最為有效的形式。
新課改以來,我市對教學案例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各學校的課題研究中都少不了教學案例這一載體。我校數學教師在市、區、校的各級教研活動中,大家從「什麼是教學案例?怎樣寫教學案例?…」逐步對「教學案例」一詞有了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記錄自己的教學經歷、撰寫教學經驗總結和反思教學得失,適時地矯正、調整自己教學行為,為同行間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載體。老師們對教學案例的結構、特性、撰寫的了解和認識也正逐步趨向成熟。但對案例分系列進行深層面研究,才剛剛開始。且在現行的小學數學案例研究上,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其表現在:
(1)大多是教師各自根據自己的教學所得撰寫教學案例,隨意性較大,研究性不夠。
(2)對同類教學案例的比較剖析,深層面的研究還不完善。
(3)針對數學學科的內容,進行分板塊的系統性研究還較缺失。
為此,在「備好課,上好課」的大教研氛圍下,為更好地開展校本研究,推動教研組的教研工作。我們想根據數學學科的內容,分版塊研究,這樣從下到上所有年級段的數學老師就可以圍繞一個內容,有目的針對性地進行深入研究,教師之間也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研討的題材,教研活動將更為實效。現集中優勢兵力,依據教材的內容體系,以小板塊「數的認識」 切入,從一年級至六年級開展典型案例的研究,以提高我校教師的教研能力。特申請《小學數學「數的認識」典型教學案例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申請此課題的研究旨在通過對「數的認識」這一內容教學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完善教師對教學案例的撰寫,逐步提高教師對教學案例剖析能力;促使本校數學教師對該教學內容有著較為系統全面地認識;同時了解不同年級段學生在學習本內容時所出現的問題和成效,為他們把握本內容,在教學實踐中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借鑒。
本課題研究的意義:1、發揮學校各數學教研組的功能,以促進學校數學教研。2、,積累教研經驗,提高數學教師的教學自省能力。
三、課題的界定
典型即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
案例研究的中心詞是案例。教學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有效研究方法。
教學案例是以敘事的形式來描述富有深刻道理的教學事件。它具有敘事的一般特徵:背景、沖突、問題、活動方式及結果。它展示特定教學活動的發生、發展和效果,包含著具體的處置方式和特有的教學理念,反映的是教師與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和情感。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徵的:1.案例是現實問題的縮影。2.案例敘述的是一個相對完整的事件或例子。3.案例的敘述要詳細。4.案例具有時代性。5.案例具有有效性。6.案例具有典型性。7.案例不是課堂實錄,對課堂信息的攝取有側重點。
本課題是在「數的認識」這部分教學內容里,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對其共性的內容開展相關研討,以獲取有價值的教學經驗。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調查分析本校數學教師對有關「數的認識」這一部分相關數學知識的掌握以及對教材的理解把握水平的現狀。
2、整理相關的教學內容,分年級段確立研討的實施方案。
3、分析「數的認識」同一類型教學案例的教與學的共性和非共性特點,完善教師對教學案例的撰寫,逐步提高教師對教學案例剖析的能力,探索總結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和成效,為在教學實踐中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供有效借鑒。(本課題研究的重難點)
五、課題研究預計有哪些突破
1、對小學階段的「數的認識」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梳理,有利於教師構建一個較為完整地「數的認識」內容體系和教學框架。
2、通過對教學案例的分析研究,完善教師對教學案例的撰寫,整理出相關教學內容的教案集或案例分析集。
3、開展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讓理論學習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幫助教師進行教學案例教與學的得失分析,逐步提高教師對教學案例剖析能力,積累教研經驗,提高數學教師的教學自省能力。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借鑒現有的教學案例研究成果,邊實踐邊研究,在不斷總結實踐中探索該內容框架下的教與學的策略和方法,並在實踐中檢驗。
本課題研究的方法有:
文獻綜述法:用文獻綜述法對各年級段的有關「數的認識」教學案例現狀進行文獻綜述後在全校數學教師中開展理論學習。
課例研究法:通過課堂教學跟蹤,對實踐活動的教學案例,進行教與學中的問題和成效作共性和非共性分析。
量表調查法:對課堂教學進行前測和後側,並對其效果進行檢測分析。
七、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人員結構:
校教導主任為課題組負責人,課題組成員有 13 名各年級組教研組長和成員,這樣的結構有利於課題方案在校各年級組順利傳達實施。從業務角度看,有市骨幹教師2 人(含市教壇新星1人),校骨幹教師 6 人,省教壇新星1人。從年齡結構看,既有一定教學經驗的中年教師,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師,有利於課題的順利實施。
資料准備:
校圖書室的藏書,教學報刊雜志都比較豐富,課題組成員都能熟練使用計算機網路,可以在網上下載資料。
經費保障:
學校提供一切課題所需費用。
八、可能存在的困難和解決對策:
1、運用量表的分析需要理論的支持,在科學性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難,一方面加強理論學習,另一方面需要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加強溝通交流。
2、對系列案例的剖析診斷,進行理論的提升,特別需要專家的引領和指導。
3、參加課題研究的都是一線老師,本身的工作繁重,再進行課題的研究,有時會感到有心力不足。這還需要我們的老師有更多一點的奉獻精神。
九、課題研究計劃
人員分工:
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吳學軍 裴振年 唐娟
分年級段進行文獻綜述:夏敏 翟 萍 董莉 吳學軍 邵中霞 唐娟
分年級段進行研究方案的制定:夏敏 翟 萍 董莉 吳學軍 邵中霞 唐娟
分年級段進行研究方案的實施:夏敏 翟 萍 董莉 吳學軍 邵中霞 唐娟 何德雲 易本貴 葉萍 梅偉正 曹文靜
本課題研究資料搜集整理: 何德雲 易本貴 葉萍 梅偉正 曹文靜 陶建軍
課題研究報告撰寫:吳學軍 裴振年 陶建軍
本教學內容分年級段劃分:(人教社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見附表一
研究步驟:
准備階段:(2009.10~2010.2)
制定研究方案,進行開題論證,對「數的認識」 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對本校數學教師有關「數的認識」這一部分相關數學知識以及教材的理解把握水平現狀,進行調查分析。
實施階段:(2010.2~2011.2)
分年級段進行案例分析和課堂教學跟蹤及教與學中的問題和成效分析。
總結階段:(2011.2~2011.7)
課題研究報告的撰寫。
十、成果形式:
典型教學案例集 研究論文集 研究報告
十一、參考文獻:
1、《新課程小學數學評課的理論與實踐》 ISBN 7-80602-904-4陳亞明編 寧波出版社 2005年9月
2、《小學數學新課程課堂教學案例》 ISBN 7-5361-2894-0陳清容主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3、《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研究與基本訓練》 ISBN 7-305-04560-8金成梁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10月
4、《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研究》 ISBN 7-80602-610-X/ G?279陳亞明著寧波出版社 2004年8月
5、《小學數學教例剖析與教案研究》 ISBN 7-5435-3782-6/ G?2936沈丹丹著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附表一:
對本校數學教師有關「數的認識」教學方面的調查問卷
老師,您好!下面所有的問題只需要按自己的理解回答即可。如果對某些問題非常陌生,可以不做回答。不必署名,但希望得到真實的結果,謝謝您的合作!
1、有人說:數字元號「0」就是表示「沒有」和「起點」。你是否同意?為什麼?
2、你認為最小的一位數是「0」還是「1」?為什麼?
3、一位老師教學「7的認識」時說了這樣一句話:「7的前面是6.」你覺得這句話有沒有問題?
4、古人試圖把全體自然數區分為兩類,一類是最本質的數,叫「質數」;另一類是非本質的數,叫「合數」。現在為什麼分為「1、質數、合數」三類?
5、一年級的准備課「數一數」內容簡單,針對現在的學生還有必要上嗎?
6、根據你的教學經驗,你認為「認數教學的結構有哪些方面」?
7、0是自然數的倍數嗎?0有倍數嗎?
8、0是偶數嗎?最小的偶數是幾?
9、21%與0.21的意義是否一樣?說明理由。
10、你認為「分數的重要特點是什麼」?
11、0/2 2/1 0.1/2 2/0.1都是分數嗎?
12、小數末尾的「0」有實際意義嗎?
13、為什麼將「負數」編進小學教材?你認為這樣編排好嗎?說明理由。
14、你認為應該如何把握好教材中「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要求?
15、教材對小數意義的闡述你是如何理解的?
16、 用0, 1, 3, 5組成的最大三位小數是多少?
17、60以上包括不包括60?
18、根據你的教學經驗,「數的認識」有關內容哪個章節最容易教?為什麼?
19、根據你的教學經驗,「數的認識」有關內容哪個章節最難教?你認為「難」的原因是什麼?
實驗小學數學教師有關「數的認識」教學方面問卷調查分析
一、試卷問答情況:

二、試卷問答分析:
通過從以上22位數學教師的問答情況,可以看出:
1、問題回答集中在50%以上的題是第1、2、3、4、5、7、8、9、10、11、12、13、16、題。這些大都屬於數學基礎知識題。不予回答佔比大的題是第6、14、15、17、18、19題。這些大多是有關教材的編排結構意圖題。
2、對同一問題,觀點不同差異較大的題有第1、2、3、4、7、8、10、11、13、15、17、18、19題。只有第9、12、16題的答案集中率在95%以上。
由此,我們初步分析我校的數學教師:
1、對有關的數學知識題的解答優於對教材編排的分析和理解。
2、對數學的一些概念性問題大家理解不一,不是十分的清晰。
3、部分教師對某些數學知識點理解有誤,對有些教學中的要點也困惑不解。
4、對「數的認識」的知識結構及教材的系統性編排意圖不是十分的清楚。

F. 教育技術領域中量的研究的特點有哪些

在在教育技術學領域中,定量數據分析與質的研究是教育技術研究的兩個主要范疇,其中定量數據分析,受到信息科學進步的影響,數據的處理更為簡易也較為客觀,因而目前多數研究論文仍傾向於量的研究。然而,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各有其適用時機與特色,研究者對其中一種方法不能有偏見,最主要的是根據自己研究所長,研究目的所需,以挑選適合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術研究強調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和探討教育現象及其現律。在教育技術研究中,可採用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方法部有其優點、不足及局限性。過去,人們在研究教育技術學領域問題時,常採用單一方法,因而只能獲取部分信息,而忽視、遺漏了許多其他有用信息,這樣就難以作出全面、准確的結論。而綜合地運用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方法,可以對不同方法所得的結果進行相互比較和驗證,從而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一)質的研究與定量研究的聯系和區別

關於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之間的區別,很多學者都試圖進行一對一的比較,我國學者陳向明博士根據有關文獻以及她的研究經驗總結出這兩種方法的一些主要差別(陳向明,2000),如表2所列。

表2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比較

比較項目
量的研究
質的研究

研究的目的
證實普遍情況,預測,尋求共識
解釋性理解,尋求復雜性, 提出新問題

對知識的定義
情境無涉
由社會文化所建構

價值與事實
分離
密不可分

研究的內容
事實,原因,影響,凝固的事物,變數
故事,事件,過程,意義,整體探究

研究的層面
宏觀
微觀

研究的問題
事先確定
在過程中產生

研究的設計
結構性的,事先確定的,比較具體
靈活的,演變的,比較寬泛

研究的手段
數字,計算,統計分析
語言,圖像,描述分析

研究工具
量表,統計軟體,問卷,計算機
研究者本人(身份,前設),錄音機

抽樣方法
隨機抽樣,樣本較大
目的性抽樣,樣本較小

研究的情境
控制性,暫時性,抽象
自然性,整體性,具體

收集資料的方法
封閉式問卷,統計表,實驗,結構性觀察
開放式訪談,參與觀察,實物分析

資料的特點
量化的資料,可操作的變數,統計數據
描述性資料,實地筆記, 當事人引言等

分析框架
事先設定,加以驗證
逐步形成

分析方式
演繹法,量化分析, 歸納法,收集資料之後
歸納法,尋找概念和主題, 貫穿全過程

研究結論
概括性,普適性
獨特性,地域性

結果的解釋
文化客位,主客體對立
文化主位,互為主體

理論假設
在研究之前產生
在研究之後產生

理論來源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理論類型
大理論,普遍性規范理論
紮根理論,解釋性理論,觀點,看法

成文方式
抽象,概括,客觀
描述為主,研究者的個人反省

作品評價
簡潔、明快
雜亂,深描,多重聲音

效度
固定的檢測方法,證實
相關關系,證偽,可信性,嚴謹

信度
可以重復
不能重復

推廣度
可控制,可推廣到抽樣總體
認同推廣,理論推廣,積累推廣

倫理問題
不受重視
非常重視

研究者
客觀的權威
反思的自我,互動的個體

研究者所受訓練
理論的,定量統計的
人文的,人類學的,拼接和多面手的

研究者心態
明確
不確定,含糊,多樣性

研究關系
相對分離,研究者, 獨立於研究對象
密切接觸,相互影響,變化,共情,信任

研究階段
分明,事先設定
演化,變化,重疊交叉

材料引自: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第11頁

這里僅就其中一些比較項目作進一步的說明。

定量研究是引用一定的數學方法,通過變換來判斷研究對象諸因素的關聯,最後用數值來表示分析研究的結果。它是對於研究對象的屬性進行數量上的分析研究,是對於事物量的關系的研究。

量的研究的資料比較客觀可靠,統計分析比較科學精確,但是難以研究教育過程中復雜模糊的現象。

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備的研究技術,包括抽樣方法、資料收集方法、數學統計方法等。

量的研究其基本研究程序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設並確定具有因果關系的各種變數,通過概率抽樣的方法選擇樣本,使用經過檢測的標准化工具和程序來採集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建立不同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時還要使用實驗干預手段對控制組和實驗組進行比較,進而檢驗某種關於研究對象發展變化的理論假設。

量的研究的適用范圍主要用於對研究對象各種相關因素的分析,如教師文化水平與學生學業成績的關系。家庭經濟文化背景與學生學業成績的關系等。

但與定量研究不同的是,質的研究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進行深人、細致、長期的體驗,然後對事物的「質」得出一個比較整體性的解釋性的理解。兩者相比較,主要區別是:

(1)與情境的關系,量的研究是與具體情境相分離,而質的研究是把自然情境作為資料的直接源泉。在質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花費相當多時間深人到學校、家庭和社會,了解有關問題,離開具體情境就不能理解教育活動的實際內涵及意義。量的研究是不要求研究者直接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去,而是追求研究資料、研究結論的精確性。

(2)對象范圍,量的研究比較適合於宏觀層面的大規模的調查與預測,而質的研究比較適合在微觀層面對個別事物進行細致、動態的描述和分析。

(3)研究問題的角度,量的研究注重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的普遍性、代表性及其普遍指導意義;質的研究則注重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的個別性、特殊性,以此發現問題或提出發現問題的新的角度。

(4)研究的動態性與靜態性,量的研究是一種靜態研究,它將研究對象可以量化的部分在某一時間范圍內固定起來後進行數量上的計算;而質的研究具有動態性,它是對研究對象發生、發展的過程進行研究,並且可以隨時修定研究計劃,變更研究內容。

(5)研究的假設,量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論假設,從假設出發,並通過分析數據來驗證假設;質的研究不一定需要事先設定假設,而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理論假設。

(6)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量的研究基本上排除了研究者本人對研究對象的影響,盡量保持價值中立;質的研究則存在著研究者對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影響,要求研究者對自己的行為以及自己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進行反思。

需要指出的是,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兩者又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事實上,質的研究也包含實證研究的因素。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反映了客觀事物質與量的辯證關系,任何事物的質與量總是統一而又不可分的。質是一定量的基礎上的質,量是一定質的量。對於事物質的研究,必然導致對於事物量的研究。因此i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是相輔相成的。

(二)質的研究與定性研究的聯系和區別

質的研究方法是相對於量的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但它與定性研究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定性研究,是關於事物性質的研究,是根據研究者的認識和經驗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某一現象變化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定性研究能夠有意義地處理教育過程中那些難以用定量方法描述的因素,從而從總體上掌握研究對象性質的基本情況。

質的研究與定性研究有不少相似之處。如都是注重關於教育對象的性質的研究;都是在自然情境中進行研究,研究者需深入到一定的教育環境中;都不只是關心研究對象的結果或結論,更關心研究對象的意義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都傾向於對資料進行歸納分析,然後得出結論,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過程;都是一種描述性的研究等。但是,質的研究與定性研究又有著諸多不同之處。這主要是

(1)定性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哲學,其研究傳統是一種形而上、思辨的傳統;而質的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人種學、現象學、解釋學、實證主義理論,具有跨學科、多學科的色彩。

(2)定性研究的方法包括歷史法、個案法、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而質的研究除了上述定性研究方法外,還包含實證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注重哲學思辨、邏輯推理,根據個人主觀經驗,然後用演繹的方法對自己的思考進行驗證。質的研究則注重在互動過程中系統收集、分析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展開討論。

(3)對於研究的結果,定性研究偏向結論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質的研究則更加強調研究的過程性、情境性和具體性。定性研究更多地是研究者個人觀點的闡發和個人的建議,質的研究強調在原始資料基礎上建構結論或理論

閱讀全文

與教育技術研究方法實驗設計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園節能減排研究方法 瀏覽:154
科學的跑步訓練方法 瀏覽:319
局部用葯有哪些方法 瀏覽:783
快速除車漆的方法 瀏覽:864
皇冠大燈安裝方法 瀏覽:984
識別表格中圖片的方法 瀏覽:782
求子方法放床上什麼好 瀏覽:906
碌鵝如何腌制方法 瀏覽:318
剛買的保溫杯用什麼方法清洗 瀏覽:195
手機如何消磁最快的方法 瀏覽:2
提升電腦內存的最好方法 瀏覽:206
檢查家禽呼吸頻率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401
子彈墜連接魚鉤的方法 瀏覽:943
半干法脫硫硫酸鈣檢測方法 瀏覽:550
惡性腫瘤化療有哪些方法 瀏覽:519
電動汽車支架安裝方法 瀏覽:699
幼兒鼻塞不通氣有哪些方法 瀏覽:924
犬布病診斷方法研究進展 瀏覽:292
ios微信聊天文件夾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86
頸椎牽引器安裝方法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