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爾雅前三篇在訓詁方面有什麼特點
漢語訓詁學,中國語言文字學中傳統的解釋語詞和研究語義的學科.訓詁的原意是用通行的語言解釋古字古義,後來用作解釋詞語的泛稱. 訓詁的萌芽 訓詁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近百餘年間的事,但作為訓詁事實——解釋詞義的材料——早在先秦時期就存在了.有依據字形說解字(詞)義的,有依據字音推求字(詞)義的,有用轎純掘同義字(詞)來做注釋的.當一個字(詞)賦予特定的某種學說或思想時,就用語句加以說明,如《孟子·離婁上》:「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孟子講解恭、敬、賊三個字詞),完全是為了闡述自己的政治觀點.以上可以看成是訓詁的萌芽. 漢代的訓詁學 訓詁發展於漢代.秦末社會的大動盪,引起了語言的大變化.先秦典籍多憑口耳傳授,漢代用隸書褲畢寫出,稱為今文經.從漢武帝時起,用「古籀」、「大篆」等書寫的古文經陸續出現,其中多有古字、古義,不盡為人所識 ,訓詁由此而興盛發達 .訓詁最先從經書注釋開始 .《詩經》有齊、魯、韓、毛四家傳本,四種不同注釋,其他經書也有各種傳本和注釋.同時,在漢代產生了《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四種訓詁專著?這一切為訓詁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訓詁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人民播遷流轉,語言起了很大變化.而古書詞義深奧,不易理解,於是注釋之風日盛.在這一時期里,不僅儒家經典反復注釋 ,而且還注釋了《史記》 、《漢書》、《老子》、《莊子》、《楚辭》等書,其中精義頗多.南朝宋齊以後,出現既注釋經義,又注釋注文的「義疏」體注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訓詁學的內容.這時的字書有《字林》、《纂文》、《字統》、《文字集略》、《玉篇》等書,但大多亡佚. 隋唐時期的訓詁學 隋唐時期進一步發展「義疏」體注釋,儒家主要經典都有義疏,其中孔穎達《五經正義》最著名.孔穎達的義疏不僅有關於詞義的注釋,而且有對文法的說解,此外,這時期還大量注釋子部書籍和史部書籍,如楊倞《荀子注》,成玄英《南華真經義疏》,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顏師古《漢書注》等.這時期還有解釋雙音詞的《兼名苑》、解釋日常口語的《字寶碎金》、《俗務要名林》等.此外,繼承發展了音義書.音義書產生於魏晉,唐代陸德明編撰的《經典釋文》是音義書的集大成者,還有唐代高宗時玄應的《大唐眾經音義》,唐憲宗時慧琳的《一切經音義》.上述注釋書代表了隋唐時期的訓詁學水平. 宋元明時期的訓詁學 宋元明時期的訓詁有以下幾個特點:①不墨守前人成說,常常另創新義.如王安石的《字說》,王聖美倡導的右文說等;②對古韻(兩漢以前的韻部)開始有所認識,吳棫的《韻補》,鄭庠的《古音辨》是研究古韻的先導;③明代朱謀?的《駢雅》,方以智的《通雅》是發展雅學的著作,在雙音詞和方言俗語研究方面有很多創見. 清代訓詁學 清代是訓詁學大發展時期,不僅對前人已經注釋過的經典著作進行再注釋,而且還提出訓詁學的若干理論問題.這一時期出現很多訓詁大家,如:顧炎武、江永、桂馥、戴震、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阮元、朱駿聲等.清代學者從事訓詁研究的主要方法是:①依據對文字形體的分析確定本義,說明引申義.②依據音同音近的道理識別假借字,用本字去闡釋文義.③用比證文句的方法考釋詞義.④因聲求義,從同源詞角度研究詞義的系統性. 以章太炎、沈兼士、黃侃等人代表的近現代學者,宣告傳統訓詁方法的結束,把西方語言學理論引進訓詁學之中,最主要表現在推求字源和語根、研究同源字閉核.從訓詁學的發展歷史看,兩漢是第一個高峰,清代是第二個高峰.訓詁一直附屬於經學,直到清末才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語言科學.
⑵ 清代訓詁學的治學特點是什麼
苗苗vitas:你好。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釋解古文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最早見於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注釋《詩經》等書。
⑶ 關於訓詁學的聲訓方法概述
訓詁學的聲訓方法
聲訓是與形訓、義訓相對而言,是訓詁學中的一種重要的訓詁方法。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而字是記錄語言的一個工具,因而僅靠字形來確定字義是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的,這不僅因為古代用字出現通假現象,更因為形聲字的產生,形聲法的出現,使漢語出現了衍聲的現象,而同音字的產生,方言字的分化,更是以語音形式為紐帶的。因而聲訓的出現,就為訓詁學提供了一個新的釋義方法,在訓詁學史上是一個長足的進步。下面我就從聲訓的定義、源流、理論依據、作用和影響等方面對聲訓做一淺顯的介紹。
一、聲訓的定義
聲訓就是因聲求義,也叫音訓,即通過語音線索尋求語義,是一種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訓詁方法。換言之就是從被釋詞的語音形式著眼,利用語音,語義的關系來推求它的意義解釋詞與被釋詞之間往往具有音同,音近或音轉的關系。
二、聲訓的發展歷史
聲訓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先秦、漢、唐、宋、清五個重要的發展時期。聲訓一法在先秦時期就已萌芽。周、秦時代為聲訓產生與初步發展的階段,聲訓材料散見於諸子論著之中,如《孟子·滕文公上》:“癢者養也,校者教也”。到兩漢、魏晉發展大盛,產生了聲訓專著,以劉熙的《釋名》為代表,得到全面的推廣。在晉代出現了聲旁兼表字義的學說,晉初的楊泉《物理論》已有“在金曰堅,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的說法,說明當時已經意識到形聲字的聲符可以兼表字義的原理。這一時期聲訓研究成為一門相對較獨立的學問,解決了很多詞語訓釋的難題;唐以後聲訓漸微;發展到宋朝,有學者進一步把聲旁兼表字義說深化,如王聖美提出
了“右文說”,“ 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如斯之類,皆以戔為義也”。這樣的研究成果對後世的學者影響深遠;到清代,聲訓達到最高水平。這一時期,由於加深了對音義關系的認識,古音研究有新突破,聲訓便有了更大的發展。訓詁學家明確提出因聲求義的主張,並整理出了不同時期的語音聲韻特點,注意聲訓中語音的時代性。把語音相近的字歸納為雙聲、迭韻兩類,而這兩類字,都存在聲近義通的關系。學者們對於聲訓的研究特別強調“訓詁之旨,本於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共貫。譬如振裘必提其領,舉網必挈其綱”(王念孫《廣雅疏證序》)”,強調語音的重要作用,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晚近章炳麟、 黃侃等先生又把訓詁學進一步提高“語言學”的理論上來。他們把“文字”“聲音”“訓詁”結合起來,組織成有體系的“語源學”。
三、聲訓的方法
古人在訓詁實踐中常用的聲訓方法有三種:
(一)同字為訓:
1、同字為訓:用字形相同而音義、詞性並不完全相通的字來訓釋。《易·序卦》: “物之始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之中的“蒙者蒙也”,前一個“蒙”是卦名,而後一個“蒙”是蒙昧的意思。
2、同音為訓:用同音字來解釋被釋詞。《爾雅·釋言》:“樊者,藩也。”《釋名·釋山》:“山頂曰冢,冢,腫也,言腫起也。”
(二)音近為訓 :用多個讀音相近的詞,相互訓釋。《禮記 哀公問》:“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正。”《說文解字·一部》:“天,顛也。”(註:顛,頭頂的意思)《中庸》:“仁者人也,義者宜也。”
(三)音轉為訓: 指在雙聲字之中,韻母相近,主要母音相同的字可以相互訓釋,轉換。音轉又可分為對轉和旁轉。
⑷ 《爾雅》的體例和訓詁方法
《爾雅》的體例和訓詁方法
《爾雅》作為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訓詁匯編,其體例和訓詁方法,對中國的訓詁學和詞書編纂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代的古漢語詞典和方言詞典,體現的還是它的編纂宗旨:「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即用今言解釋古語,用通行語釋方言。這一編纂宗旨,體現了人們對詞書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需要。
《爾雅》是先秦訓詁材料的匯編(西漢又有所增加),其編早敬坦排體例採用分類法——把詞語分為兩大類,大類中再分小類,有的小類再分目,井井有條,非常便於檢索。這種分類組織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爾雅》訓釋詞語採用的是先單詞(《釋詁》、《釋言》)後復詞(《釋訓》)的編排體制。現代的詞典仍按這種體制編寫。對名物詞陸桐語的編排體制是根據內容分類,然後逐類分條訓釋;同一大類又可分為若干小類,部分小類再分目,一目瞭然,檢索方便。現代許多網路全書匯編,也都繼承了這種體例。
《爾雅》用義訓的方式訓釋詞語。義訓,是以詞語在語言中的實際意義直接解釋詞義,以通語、常語解釋文言、古語或方言俗語。這也是後來解釋古書詞語的字書、辭書所通用的方式。《爾雅》主要使用了以下義訓方法:(1)直訓,直接用一個單詞解釋另一個單詞;(2)同訓,把一組同義詞彙集起來用一個常用的詞語進行解釋;(3)遞訓,即為了說明詞義,幾個詞輾轉相訓;(4)分訓,對多義字的訓釋,或分條分別說明它們的意義,或在同條中分別列幾個義項;(5)互訓,即用意義相同的語詞互相訓釋,也就是用甲釋乙,又用乙釋甲;(6)義界,即用一句話或幾句話對所釋語詞的意義作出概括的界說。此外,《爾雅》還運用了以共名釋別名、以學名釋俗名的訓詁方法。
《爾雅》解釋的有單詞、復詞,也有四字的成語和古籍中難懂的句子。成語和語句大多出自《詩經》。我國詞典把成語單列為詞條,也始自《爾雅》。總之,《爾雅》多種多樣的訓詁方法,稿哪大多被後世的訓詁著作和字書、辭書所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