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陳姓的歷史研究方法

陳姓的歷史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28 14:57:37

『壹』 誰能告訴我姓陳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啊

陳氏起源

1、陳姓最早出自姚姓或媯姓,舜帝的後裔。

舜,也稱虞舜,黃帝八世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武王為籠絡天下,特封媯滿為諸侯,並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稱為胡公,在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舜帝的後裔媯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以國為姓,受姓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

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

齊王田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

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

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

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

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

田軫復姓陳。

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

2、出自於陳國公族後裔。

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陳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

一是陳哀公之子媯留,顫野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

二是陳閔公之長子陳衍。

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縣東北)。

三是陳閔公次子陳全溫之後的陳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3、劉氏改姓陳,《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陳氏,實為劉氏.陳矯,東漢廣陵東陽(今安徽天長)人,曹魏名臣,本姓劉氏,因過繼與外祖父家為嗣而改姓陳. 4、隋朝時文帝楊堅有一心腹大臣陳茂,本是河東猗姓人,冒姓陳氏; 5.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後成為海寧望族; 6. 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於陳氏之家,改為陳姓; 7、西晉末年陳元達,原姓高,占因卜者說他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 8、明初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8.隋將領陳永貴,原是隴右地區胡人,龜茲王帛氏之後,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封北郡陳公,便以封號中陳字為姓氏; 9、元末明初,陳友諒與朱元璋逐鹿天下;陳友諒祖上原本姓謝,因贅於陳家,改姓陳。

10、陳姓疍民與墮民。

疍民或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以船為家,其中有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便以陳為姓。

關於墮民,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一說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入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

但保留家族系統稱號,仍然姓陳。

11、侯莫陳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茄顫喊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實行孝文漢化改革,易胡姓為漢姓,於496年把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12、女真族陳氏,據陳述《漢姓女真姓的對照和說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顏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為陳氏。

13、明成祖時,出兵越南,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14.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行洞瑤民有李、陳、鄧三姓;麻雷洞瑤民有雷、藍、陳三姓:圳源洞瑤民有楊、陳、藍、匡四姓:汝城縣瑤民有陳、李、張三姓。

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中有陳、李。

《過山榜》九姓中也有陳、李。

15、蒙古族陳氏。

據《續通志·氏族略四》載,陳氏,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 16、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壯、黎、彝、朝鮮、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陳姓。

17、滿族陳氏,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滿洲旗分內高麗姓載:「陳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顏鑲藍旗包衣人。

天聰時來歸,其曾孫二達色任護軍。」其後多由高麗人(其祖上多為漢人)融入滿族。

劉慶華《滿族姓氏錄》載,世居東北張當地方的陳佳氏,後改為陳氏。

其實陳佳氏因明代居於遼東,後為金國努爾哈赤所統治。

被逼改為雙宇,滿族姓陳佳,即陳家的同音宇。

陳氏遷徙史

先秦至晉代遷徙 陳國滅亡後,陳閔公的長子劍,為避亡國之禍,改名為衍,稱陳衍,逃到陽武戶牖(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娶談氏為妻,生二子,長子叫陳璉,次子叫陳雞,都在齊國做官,其後裔有西漢名相陳平;陳閔公的二兒子全溫,避禍逃到晉國(在今山西境),其後裔陳孟璉,任固始(今屬河南)侯相,因之移家於固始,其六世孫陳引奇為信都別駕,有德政,無子,於是以東漢時潁川陳宴為嗣,陳宴裔孫陳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陳達信於南朝宋時遷往壽州固始縣,以繼承固始陳氏基業。

在陳姓的早期遷徙中,還有一支是因避難而移居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到了秦朝末年, 出了中國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作為屯長,奉命領著被征發的人去屯戍漁陽(北京市密雲縣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依照法律,失期者當斬首。

陳勝和吳廣被迫鋌而走險,襲殺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義,天下群起響應,聲勢迅速壯大。

進入陳縣吟河南淮陽)時被部下推舉為王,國號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

他派兵四處攻城克池,佔領了很多地方。

後來秦軍反撲,進逼張楚都城陳縣,陳勝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 城父(今安徽渦陽縣東南)時,被車夫庄賈殺死。

他的骸骨葬於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碭山西南麓。

劉邦建立漢朝後,曾撥30戶為陳勝守墓,每年祭祀。

陳勝墓歷經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圍松柏蒼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題「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頻仍,各界人士紛紛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遷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陳氏。

陳氏與林、黃、鄭、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進入福建者,此即《閩書》中所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隋唐五代遷徙 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年),閩南少數民族發生動亂,攻城克池,斬將搴旗,把地方政權沖得七零八落,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向朝廷。

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兵3000多人前往討伐,陳政招架不住,只得據城固守。

高宗見不能取勝,加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固始58姓軍校前去增援。

不料陳敏、陳敷不適應瘴癘之鄉的惡劣氣候,先後染疾死去。

一時軍中無主,亂作一團,陳敏之母魏氏(據說是唐太宗宰相魏徵之妹)適在軍中,便挺身而出,統率軍隊,駐扎在福建雲霄縣。

陳政於儀鳳二年(677年)死於軍中, 由他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

當時元光正是Z0歲的青年,他博覽群書,通曉文韜武略,指揮軍事,得心應手。

經過9年苦戰,終於平息戰亂。

為了開發閩南這片沃土,他奏請朝廷設立漳州郡,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文化建設。

元光不憚辛勞,親自經營擘(b6)畫,選賢任能,開墾荒田,招徠流亡,興修水利,勸課農桑,設置學校,使南大地上無烽火干戈之擾,百姓安居樂業,被人稱為樂土,陳元光後來就長眠在這里。

他祖孫四代一直擔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長官,歷時一個世紀之久,使這塊荒涼偏僻之地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陳元光的後裔也在這里繁衍生息,成為當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饒平、澄海等地,當地人稱元光為「北廟」始祖,並尊稱為開漳聖王,這個稱呼是名副其實的。

陳元光的子孫稱「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

當地百姓為了表達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許多地方建有陳聖王廟,福建有一百多座,台灣有53座,南洋諸島也有20多座。

閩南的幾座「開漳聖王廟」,如燕翼宮、威惠廟等,其規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亞於內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觀。

唐朝中期,潁川陳宴後裔陳忠之子陳邕,為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玄宗時率家由京兆萬年 (今陝西長安)遷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

陳邕的裔孫陳洪進,福建仙遊人,在閩主王廷政手下任統軍使,以才勇聞,屢立戰功。

延政死後,陳洪進降南唐,並把延政之子紹鎡送去做見面禮。

南唐後主李煜大為高興,封陳洪進為泉南等州觀察使。

不久,南唐被北宋攻滅,陳洪進自知無力與宋朝抗衡,於是去朝見宋太宗,主動獻出漳、泉二州,封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開封市)。

陳洪進的兩個兒子文福、文灝分別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孫興旺,後在閩南發展成為望族,以先祖陳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稱「太傅派」陳氏,並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公元313年,一個叫陳英的人來到莆田,此為陳姓入莆田的開始。

隋朝大業二年(616年),一個叫陳邁的人領兵鎮守莆田,後來歸唐,出任開莆縣令,此為入莆田的第二個陳姓。

陳邁任縣令期間多有惠政,因愛這里林壑優美,致仕後便卜居於此。

他逝世後當地百姓曾立廟祭祀。

他的後裔號稱「十八陳」,已成為莆田著姓。

陳氏族人在今縣政府東側建有祠堂,命名為「崇功祠」,其主體建築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築風格。

五代時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王潮,在王緒部下為軍正,隨軍至漳州,後任福建觀察使等職,死後由其弟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度使。

909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

跟隨王氏弟兄入閩的有2了姓軍校,第一便是陳姓。

據劉球《陳公振行狀》雲:「陳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亂,有諱檄者,從王審知入閩。」 陳姓分之的遷徙 廣東第一大姓陳姓 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5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4.53%,分布很廣,以南方居多,除台灣外,以廣東為最,廣東陳姓約佔全省人口的10%以上,廣東、四川、福建、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9省陳姓,約佔全國漢族陳姓人口的67%。

陳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古今許多少數民族中亦有分布。

例如:宋代黨項羌所建的西夏國有陳姓;金時女真人完顏氏,漢姓為陳;明、清時雲南臨安府落恐甸長官司副長官為陳,系哈尼族;世居沈陽、遼陽的清代滿州人有陳姓;清代高麗人有陳姓;清代滿州入旗姓陳佳氏,後改為陳氏;清代雲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中甸廳土守備,均為陳姓,系藏族;拉祜族瓷氏,漢姓為陳;雲南芒人度旺氏,漢姓為陳;佤族斯木古氏,漢姓為陳;鄂倫春族卡格吉爾氏,漢姓為陳;台灣土著曾被迫使用志良、比野等日本姓,台灣光復後奉命廢除日本姓,選擇了漢族陳姓,朝鮮、哈尼、布依、土家、蒙古、僳僳、保安、東鄉、京、黎、壯、侗、苗、瑤、彝、回、土、白、羌等民族中均有陳姓。

此外,在日本侵佔台灣期間,台灣陳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潁川、東、東村、東澤、東田、安田、伊東、田中等,至1945年台灣光復,才奉命全部恢復陳姓。

台灣地區的第一大姓陳姓 據台灣當局「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地區共有姓氏1989個,前10大姓氏依序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占總人口數的53%。

陳姓是台灣地區的第一大姓,占總人口數的11%,除宜蘭縣和雲林縣外,陳姓是其餘縣市的第一大姓。

台灣地區的姓氏中,71%是單姓,占總人口數的99%;27%是復姓,前五大為張簡、歐陽、陳黃、范姜、張陳,以高雄縣分布最多;其餘為三字姓以上或其他。

有些姓氏非常罕見,包括一、胖、頭、某、雞。

台灣媒體引述台灣當局「內政部」的分析說,出現這些罕見姓氏的原因包括姓氏分化更改、文字形變音轉衍生新姓、邊疆民族用漢化姓氏、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等。

陳姓在廣東、浙江、福建、台灣、香港、澳門都是第一大姓,,在上海排第二或第三,在廣西排第三,在海南排第二,在江西是第三,在湖南排第四,江蘇、安徽、湖北第五,四川第五或第六... 長沙陳姓:有的說是陳朝陳宣帝陳頊之子宜都王陳叔明之後。

叔明因陳朝滅亡,遷居江州。

他的九世孫陳旺又遷到義門地。

陳旺的七世孫為陳崇、陳端。

唐僖宗時,陳端與蔣良傑起兵招討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將軍,敕鎮潭州(長沙市)。

同光二年 (924年),陳端年老辭官,卜居於長沙務陽鄉(即清泰都)的大墉塘。

江州義門分支時,陳端的後裔也遷到長沙大塘、金鏗梅藪、斂田滄浪、稅河力頭、花灰浮潭、桑田廟、田師村;繼而分遷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螢火橋、菖蒲塘、官橋西北市、本府煙霧巷、碧湘街;再遷水渡河,黃泥沖、洲湖、韶塘;又遷往赤條河、平塘、清塘灣等地。

到了陳端的八世孫陳團這一代,生有 11個兒子,分房時,大致徒居長沙、平江、瀏陽、湘陰等縣,而長沙仍居首位。

也有人根據其他長沙的陳氏支譜說,長沙的陳姓並非都來自陳端一脈,有來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的,有來自浙江仁和縣(杭州市)的,有來自浙江會稽(紹興市)的—…·但這都出自陳姓的支派,萬支歸宗,仍然要追溯到陳姓家族史的源頭上去。

歷史朝代

陳(公元557—589年) 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

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

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

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梁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陳的統治被局限於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

公元五八三年,陳宣帝卒。

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陳武帝 陳霸先 (503-559) 字興國,漢族,南朝陳吳興下若里(今浙江省長興縣)人,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

初仕梁,曾輔佐王僧辯討平侯景之亂。

天成元年(公元555年),殺僧辯,立敬帝,自為相國,封陳王。

敗北齊,排僧辯餘黨,受百姓所擁戴,後受禪稱帝,國號陳,都建康,在位三年,謚武皇帝,廟號高祖。

陳霸先是南北朝時期陳朝的開國皇帝,志度弘遠,恭儉勤勞。

中國眾多的封建皇帝,賢明君主不多,陳霸先卻屬於其中的一代英主。

下面的地址里還有陳姓家譜介紹

ke./view/662525.

『貳』 有關陳姓的歷史和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自己姓陳,我對我自己的姓很感興趣,我很想了解一下我的姓氏。在一次上語文課的時候,我聽周老師說如果有空可以了解一下自己的姓氏,我便對我的姓氏有了有了更濃厚的興趣,所以我對陳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侍鬧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陳姓的來源和陳姓歷史名人。

2.問有關人士來了解陳姓的歷史。

3.走訪有關部門,了解陳姓人口和分布情況。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 陳姓的來源 陳武帝異軍突起,成就了陳姓近半個世紀霸

業;陳姓一躍而為帝王家,這對陳姓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陳王朝之際,陳姓子孫繁衍極快,足跡遍布長江兩岸,尤其在江南,成為顯族大姓。······

書籍、報刊、 歷史上陳姓 陳景潤、陳圓圓、陳獨秀、陳阿林、 陳 安、

教科書 的來源 陳霸先、陳邦瞻 、陳 東 、陳伯之、 陳 常、

陳 忱、陳 誠、陳 寵 、陳得才、陳 登、

上網 陳姓人口數 人文社科最佳答案陳姓是人口列全國第五的

量 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 陳姓陳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報刊 陳姓的分布 陳姓遍布大江南北,所有省市都有陳姓,每個

情況 省都過萬。

四、結論:

1. 我國的陳姓歷史悠久,陳姓族譜等級觀念森嚴。對於那些曾任高官顯宦,

封妻蔭子,榮宗耀祖者,往往大書啟沖特書,惟恐不詳盡,而對一般的陳姓子弟,僅寫上姓名,沒有其他介紹。陳姓視耕讀為正業,對其他職業採取鄙視態度,如對經商者,即使擁資巨萬,經營有方,族譜上也是只錄其姓名,不提成就,更無贊譽之辭。同是死亡,因身份不同,稱呼也就不同,有官者稱「卒」,其他人不能享受這一殊榮,只能稱「死」或「不祿」。重男輕女為陳姓族譜乃至所有族譜的共同點,男子的結發妻子叫「元配」,繼娶者如系未婚女子稱「繼配」,所娶如系改嫁之婦,則稱「繼娶」,不能有一點混淆。夫亡不嫁者予以旌表,再嫁者受歧視。

2.在歷史的長河中陳姓人才輩出,有數學家陳景潤、明代美女陳圓圓、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陳毅、歷史家和畫家陳三立、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人物陳獨秀、戲劇家陳白生······我為我們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3.目前,陳姓的人數雖然在歷史上並沒有居第一位,但是在全國姓氏排行為第四老旁罩,總人口人數超過一億。

『叄』 如何研究陳姓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有幾個同學姓陳,我常常想:難道500年前我們的祖宗是一家,讀了《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以後便對陳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研究方法
1.上網搜索,查找相關資料
2.了解陳姓分布情況資料
3.閱讀報刊,了解陳姓來源和陳姓名人
4.了解陳姓名人的故事

三、調查研究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 陳姓來源 出自媯姓,是虞
舜之後,故曰陳
胡公。
上網 陳姓名人 陳勝,陳壽,陳
景潤……
資料 陳姓人口 陳姓人口保守大
約8000萬人。
講述 陳姓家譜 陳姓族譜有3
卷,在淮在周口
市淮陽縣城。

四、結論
1.陳姓歷史源遠流長,傳說周武王滅商後,封媯滿於陳,殲坦並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侯,媯滿死後,封為陳胡公。這是陳姓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陳國開國公胡公滿也因此而成為陳氏的得信開山祖。在東周初年,陳行改慶國與陣國、蔡國等同為中原大國。其國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陳國滅亡後,陳國以國為姓,在中國各地艱難生存。姚,虞,陳,胡,田五姓同宗,合稱「媯檔握汭五姓」。也有其他姓氏改姓:劉氏改姓,白氏改姓,曹氏改姓,高氏改姓,侯莫陳氏改姓……正因為多有其他姓氏改姓,才有了陳氏家族今天的龐大。
2.陳姓歷史名人也有很多:唐朝時期有宰相陳叔達,唐代高僧玄奘,愛國實業家陳佳庚,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愛國將軍陳化成……陳氏真是人才輩出啊!
3.陳姓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名義上第五位,人口約8000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4.5%。城陳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省多此姓,在台灣省和廣東兩省,陳氏約占當地人口的10%以上。

『肆』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陳姓在我國眾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來說,是中國的第五大姓。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了,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
陳姓除了源於國名,還有從其他姓氏改名而來的,凱首穗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而成的。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
一、陳姓遷變
經過數千年的繁衍生息,陳姓人已遍及中華大地,形成了以潁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等地為中心的陳氏家族。陳姓由發源地向南遷移,始於西晉太尉陳伯,他舉家南遷到今江蘇丹陽縣。後來,他的孫子陳世達做了長城(今浙江長興)縣令,於是陳姓人又遷居到了浙江。陳霸先建立南朝陳,使陳氏家族顯赫一時,遍布長江和粵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唐高宗芹猛時候,陳姓人進入福建和廣東等地。五代十國以後,中原地區長期戰亂,又有大批陳姓人南遷,甚至向海外發展,從而進一步壯大了江南陳姓人的隊伍。今日,陳姓已成為中國大陸第五大姓,台灣第一大姓。
二、陳姓輝煌耀乾坤
縱覽古今,陳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春秋時有孔子弟子之一陳元。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先河。漢朝初年的陳平曾輔佐劉邦,漢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學家陳琳。西漢後期的陳湯曾多次出擊匈奴。王莽統治時期的陳遵,權重一時,被封為嘉威侯。三國時有陳登,曾與父合謀離間呂布與袁術。晉朝陳壽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歡迎的史書之一。南北朝時期則有名將陳慶之、陳伯之等,而這一時期最著名的陳姓人就是南朝陳的建立者陳霸先了。
唐宋時期,陳姓人也是名家薈萃、人才輩出。在政治上,唐朝時期有宰相陳叔達、陳希烈、陳夷行;宋代有與宦官斗爭的陳禾、剛正不阿的陳俊卿。在文學、詩歌上,唐代有陳子昂、陳鴻、陳陶;宋代有陳彭年、陳師道、陳與義。此外,還有思想家、文學家陳亮,畫家陳居中。唐宋時期還涌現出一批農民起義領袖,如唐末農盯卜民起義軍的女首領陳碩真,南宋時期的陳、陳峒、陳三槍等。除此以外,唐宋時期的陳姓名人還有本姓陳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將陳玄禮等。元有紅巾軍將領陳友諒;明有散曲家陳鐸,愛國詩人陳子龍,文學家陳繼儒,旅行家陳誠、陳忱;清代有旅行家陳恭尹、陳文述、陳維崧、陳沆、陳端生、陳澧,思想家陳建、陳獻章、陳確,畫家陳洪綬等。出將入相的則有明末抗清名將陳子龍,清乾隆年間的東閣大學士陳宏謀,鴉片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陳化成。領導農民起義的則有清末天地會的首領陳開,太平天國運動中的青年將領陳玉成、陳得才。清代還有經學家陳奐、陳立、陳喬樅,文學家陳澧。近現代有民主革命家陳作新、陳天華,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潭秋、陳延年、陳毅、陳賡、陳雲以及早期共產黨的領導人陳獨秀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叔通,國民黨高級將領陳立夫、陳果夫、陳誠等。還有近代史學家陳寅恪、陳垣,著名學者陳望道,數學家陳景潤,文學家陳衍,著名詩人陳三立、陳去病,畫家陳衡恪,戲曲音樂家陳彥衡,劇作家陳墨香,電影藝術家陳波兒。此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華僑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陳宜禧、愛國實業家陳嘉庚、孫中山的密友陳友仁等。
三、陳姓名人
1。農民起義領袖陳勝
陳勝,字涉,陽城人。陳勝年輕時靠給別人當長工為生,一次跟夥伴們在田間休息,他對夥伴們說:「如果我們之中有的人將來富貴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大夥聽了好笑,說:「你給人家賣力氣種地,哪裡來的富貴呢?」陳勝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唉,燕雀怎麼能懂得鴻雁的志向!」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人被征去屯戍漁陽。當他們走到大澤鄉的時候,連降暴雨使他們耽誤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應該處斬。陳勝、吳廣決定起義。他們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在一塊白綢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把它塞在別人家捉的魚的肚子里。兵士們買了魚回來,發現了這塊白綢上面的字,十分驚奇。到了半夜,吳廣又悄悄跑到營房附近的一座破廟里,點起篝火,先裝作狐狸叫,接著喊道:「大楚興,陳勝王。」全營的兵士聽了,更加又驚又怕。
陳勝、吳廣見起義時機成熟了,於是殺掉帶領他們的兩個軍官,在大澤鄉發動了起義。起義隊伍發展迅速,並在陳縣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自立為王。接著陳勝派兵攻打趙、魏等地,並派主力進攻關中地區,但由於秦軍優勢兵力的反撲,陳勝兵敗後被叛徒庄賈殺害。
2。《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自幼師從著名學者譙周,成年後在蜀漢任衛將軍的屬官主簿,後來成為皇帝身邊管理奏章的重要官員。蜀漢後期,他被劉禪降為無級別的文書小吏——書佐。西晉建立以後,晉武帝又舉他為孝廉,讓他負責編修國史。他所著《三國志》被視為史學名著「四史」之一。
傳說陳壽將要編纂《三國志》的時候,一天偶然遇到一位姓丁的梁州刺史,此人是丁儀、丁兄弟的後人。陳壽非常傲慢地對他說:「如果你給我一千斛米,那麼我就給你的父輩們寫一個非常好的傳記。」那位刺史對他未加理睬,於是陳壽竟真的沒有給丁氏兄弟立傳。因此,當時的人們都以此事鄙薄其為人。不過陳壽所著《三國志》,文筆簡潔,記事詳實,是研究三國鼎立時期的重要史料,也成為後世《三國演義》的藍本。
3。醉眼丹青陳洪綬
陳洪綬,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老遲、悔遲、悔僧等,浙江諸暨楓橋人,明末著名畫家。
陳洪綬幼年即喜愛畫畫,傳說他五歲時,母親叫他到舅舅家借竹篩,他見舅舅家新粉刷的牆案,忍不住登案畫起了關羽像。畫中關羽一手捋須,一手執《春秋》,長八九尺,神采奕奕,嚇得舅舅直叩頭。陳洪綬10歲時,拜著名畫家孫伙、藍瑛為師。據周亮工《讀畫錄》上說,陳洪綬少年時曾把杭州府學李公麟所書的七十二賢石刻拿回家來反復進行臨摹,並拿摹本向藍瑛徵求意見。藍瑛說很像了,他很高興;再進行臨摹後又問,藍瑛說,不像了,他反而更高興了。由此可見,陳洪綬自幼就領悟出摹古不能擬古,而要從學習前人成就中創造自己的風格來。
陳洪綬的習畫興趣主要集中在人物畫。14歲那年,他的作品只要一上集市,就有人出錢購買。15歲時他就應邀為人作壽圖、壽文。他的代表作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九歌》、《西廂記》等綉像插圖,均被名工木刻,被當代國際學者推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寶綸堂集》、《避亂草》等。
陳洪綬雖然是明末傑出的畫家,但一生境遇坎坷。他年輕時曾數次赴京應試而不中,不得已賣畫積錢進入國子監,後看透了朝政上的黑暗、腐敗,就拂袖而去。清朝政權建立後,有位王姓朋友勸陳洪綬去應試,他在詩中寫道:「二王莫勸我為官……一雙醉眼看青山。」他對明王朝既留戀又絕望,終於落發為僧,死時55歲

『伍』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歷史】:
陳姓自古就是名門望族,陳姓出自姚姓,後歷經媯姓,商氏,虞氏,最終因封地而得陳氏,是舜帝的後代使用的姓氏。舜帝,生於姚地,所以姓姚。在中華姓氏中,媯、陳、姚、胡、田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前文已述,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這就是溈汭的名稱來歷,所以媯姚二姓為同宗,曾經互用。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並封媯滿為諸侯,還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謚號稱為胡公。他在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舜帝的後裔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使用主要從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開始,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姚姓的後代。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後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發源。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為正朔,姓虞;西周和春秋時媯滿正朔,姓陳;戰國時承繼舜帝香火的是陳完一支,姓田;此後舜帝一系姓氏又不斷地分化。《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在談及自己的族系時說: 舜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姚、媯、陳、田、王氏,凡五者皆舜帝苗裔。 王莽在這里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變遷的歷程。舜帝後裔歷經數千年繁衍播遷,蔚為望族,並從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為中華大姓。 天下舜裔子孫,姓氏字面上有所不同,但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具有巨大的親和性和凝聚力陳姓發展歷程: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餘歲。《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自黃帝至舜、禹,雖不同姓卻都為炎黃子孫,以彰明德。因舜帝生於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於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夏代虞後,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後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後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詳細見右表(點擊放大),虞舜帝部分後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在此不再累述。另外根據唐書記載,漢族李姓出自陳國,始祖李利貞為陳國大夫,老子亦陳國人。孔子亦在陳國居住了三年。 補充:殷墟甲骨卜辭載商人高祖夔,據王國維考定,「夔」為「帝嚳」之名,因形訛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嚳、夋二神,同見於《山海經》神話中,唯「夋」寫作「帝俊」,為全書中最主要最顯赫的一個上帝神。「帝嚳」只偶爾提到兩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晉郭璞至近代學者多認為「舜」自「夋」音變而出。是「嚳」與「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來已可論定。可參閱《山海經》郭璞《注》、郝懿行《箋疏》、畢沅《新校正》、王國維《殷先公先考》、郭沫若《古代社會研究》、《卜辭通纂》、袁珂《山海經校注》,這也同時證明了虞族和商族的血緣關系.
【現狀】:
陳姓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地區,向西北的方向逐步地減少。
陳姓在浙江、廣東、福建、台灣、、海南、香港、澳門都是第一大姓,在上海排第二或第三,在廣西排第三,在江西是第三,在湖南排第四,江蘇、安徽、湖北第五,四川第五或第六。

【古今結合】:
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字面名義上為第5大姓,因為包括出生時候為陳姓和改姓後為陳姓的人,如上文的某些其它姓改為陳姓的,即某人的姓的字是"陳"就符合這個條件。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4.53%,分布很廣,以南方居多,除台灣外,以廣東為最,廣東陳姓約佔全省人口的10%以上,廣東、四川、福建、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9省陳姓,約佔全國漢族陳姓人口的67%。陳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古今許多少數民族中亦有分布。例如:宋代黨項羌所建的西夏國有陳姓;金時女真人完顏氏,漢姓為陳;明、清時雲南臨安府落恐甸長官司副長官為陳,系哈尼族;世居沈陽、遼陽的清代滿州人有陳姓;清代高麗人有陳姓;清代滿州入旗姓陳佳氏,後改為陳氏;清代雲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中甸廳土守備,均為陳姓,系藏族;拉祜族瓷氏,漢姓為陳;雲南芒人度旺氏,漢姓為陳;佤族斯木古氏,漢姓為陳;鄂倫春族卡格吉爾氏,漢姓為陳;台灣土著曾被迫使用志良、比野等日本姓,台灣光復後奉命廢除日本姓,選擇了漢族陳姓,朝鮮、哈尼、布依、土家、蒙古、傈僳、保安、東鄉、京、黎、壯、侗、苗、瑤、彝、回、土、白、羌等民族中均有陳姓。

『陸』 關於陳姓歷史的調查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有好幾個同學姓陳。我常常想:難道五百年前我們的祖宗是一家。但讀了《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以後,我便對陳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陳姓的來源和陳姓的歷史名人。
2.訪問有關人士,收集陳姓的名人故事。
3.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陳姓的人口和分布的情況。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 陳姓的來源 陳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內分布極廣,按人口統計為第五大姓。
上網 陳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有800萬以手譽上。
上網 陳姓族譜 河北、山西、遼寧、上海、江蘇都還保存著陳姓族譜。
同學的告訴 歷史上陳姓名人 陳勝、陳琳、陳子昂、陳壽、陳毅、陳名夏、陳貞慧、陳確……
四. 結論
1.我國的陳姓源遠流長,傳說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舜帝的後裔媯滿。武王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河南淮陽)候,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媯滿氏後,謚號陳胡公,陳氏是他的後代,歷代視為正宗。這也是後來陳姓人口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2.在歷史長河中陳姓人才輩出。有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漢末文學家陳琳,唐代文學家陳子昂,西晉史學家陳壽,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陳毅,清臣陳名夏,明末清初散文家陳貞慧,明清之際思想家陳確……我們為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陳姓是當代中國第五大姓。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超過8000萬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有好幾個同學姓陳。他們常開玩笑說:「我們一千年前是一家噢!」這個星期剛好有讓我們研究姓氏。於是,我和我的家人對陳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百家姓的書籍,閱讀書籍報刊上網瀏覽,了解陳姓的來源和陳姓名人。
2.問老一輩人,了解陳姓族譜。
3.通過教科書與網際網路
三:調查情況與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 網路
陳姓的來源
傳說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後,找到順後人胡公溝,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外族的改姓也是來源之一。
書籍、教科書、報刊
歷史上的陳姓名人
陳元、陳勝、陳壽、陳亮、陳子昂、陳玄奘、陳毅、陳景潤……
上網
陳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目前陳姓人口總數已超過8000萬以上
爺爺的講述
陳姓的族譜
在湖南韶山,有一米多厚的陳氏族譜。足足50卷之長
四:結論
1.我國陳姓歷史源遠流長,若按人口來說,是中國第五大姓。陳姓最要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從資料中發現,北魏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
2.縱覽古今,陳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向下了輝煌的一筆。春秋時有孔子弟子陳元;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西漢《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唐朝高僧陳玄奘, 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陳友諒;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還有近代談吵數學家陳景潤……我為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驕傲
編輯於 2020-05-20
查看全部40個回答
的電子詞典-電子教育,開啟趣味學習之旅!
關注英文的都在看
的電子詞典學習新伴侶,成長好含薯侍夥伴,智能體驗,開啟趣味學習之旅-「京東」!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廣告 
佛山調查公司找福爾摩斯
值得一看的佛山相關信息推薦
廣州偵探市場調查公司服務全國正規注冊,佛山調查公司專業代理您自己不便處理的一切私人事務,忠人之事 受人之託!
廣州偵探尋人市場調..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研究報告是什麼
研究報告包括多個行業,網站評價分析報告可以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及時發現和改善網站的問題、為制定網站推廣策略提供決策依據專業人士的分析建議用於指導網路營銷工作的開展,檢驗網站前期策劃及網站建設專業水平等等。 獲得專業網路營銷顧問的分析建議,讓網站真正體現其網路營銷價值。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可以咨詢無錫行動數據科技有限公司,謝謝!
102020-05-01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關於陳姓的歷史、現狀和由來的研究報告 我們班級里姓陳的同學最多,姓氏是怎樣來的呢?於是,我進行了有一次調查,關於陳姓的歷史現狀和由來。 我同過查閱書記,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了陳姓的由來和歷史上的陳姓名人。 陳是以地名命名的姓 氏.在海內外分布極廣,按人口統計為中國第五大姓。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舜帝的後裔媯滿。武王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在河南淮陽)侯,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媯滿死後,謚號陳胡公,陳氏就是他的後代,歷代視為正宗。 陳姓的名人 陳勝 陳武帝 陳後主 陳友諒 陳平 陳玉成 陳化成 陳壽 陳煒 陳子昂 陳嘉庚 陳寅恪 據統計,全國有5665萬人口姓陳 原來陳姓是這樣來的:陳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內外分布極廣,按人口統計為中國第五大姓。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舜帝的後裔媯滿。武王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在河南淮陽)侯,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媯滿死後,謚號陳胡公,陳氏就是他的後代,歷代視為正宗。 歷史上的陳姓名人有陳勝 陳武帝 陳後主 陳友諒 陳平 陳玉成 陳化成 陳壽 陳煒 陳子昂 陳嘉庚 陳寅恪等等。 陳姓是中國第五大姓,據統計,全國有5665萬人口姓陳。 自己再加一個信息來源,涉及內容,具體內容就OK啦
6 瀏覽13182019-07-12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表格、資料(詳見五年級下冊P128)拜託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姓陳。 有一次,我看語文書上一篇課文叫《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看完後,覺得姓氏也是一種文化,很值得研究,於是,我對陳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陳姓的來源和陳姓的歷史名人。 2. 訪問有關人士,收集陳姓的名人故事。 3. 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陳姓的人口和分布的情況。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雜志 陳姓的來源 陳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內分布極廣,按人口統計為第五大姓 上網 陳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將近一億 爺爺的講述 陳姓族譜 在江蘇溧水保存一卷較早的陳姓族譜 電視、廣播 歷史上陳姓名人 陳獨秀,陳景潤,陳三立,陳毅、陳子昂、陳勝 四:結論: 1. 我國的陳姓源遠流長,傳說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舜帝的後裔,武王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為陳候,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陳候死後,謚號陳胡公,陳氏就是他的後代,歷代視為正宗。 2. 在歷史長河中,陳姓人才輩出,有政治家陳獨秀、數學家陳景潤、詩人陳子昂、軍事家陳毅……等等,我為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 陳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五大姓氏之一,據上網調查,目前陳姓人口總數將近一億。 金卓的話:我為自己是陳姓人而感到驕傲,立志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我的「足跡」!
278 瀏覽7800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300字
陳姓歷史悠久,是舜帝之後。舜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後因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於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於虞城,不久又移封於商。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後人虞思公卻滯留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他的另一支後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虞遂的一支後裔被封於遂國,春秋時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商朝統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朝所滅。周朝初年,商均的後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滅殷商後,正想尋找舜的後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後裔,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並封地於陳,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為姓,陳姓自此流傳至今。 到了陳宣公的時候,內室叛亂,太子禦寇被殺,好友陳完怕受到株連,逃到了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掌管製造器械。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殺陳閔公,將陳地劃為楚國的縣,至此,陳國宣告滅亡。自胡公滿受封陳地,到陳閔公亡國,共歷二十世,26代君主,前後一共588年。陳國滅亡後,除了一部分貴族遷徙他處,大多數陳姓後裔仍居留原地,保留原來的姓氏。前邊提到的陳完後來改姓田,到了第五世孫田乞,當上了齊景公的大夫,聯合另一個大夫鮑攸發動政變,趕走齊國國君晏孺子,立其異母兄陽生為齊悼公。齊悼公死後齊簡公即位,田乞之子田常當上了簡公之相,大權在握,又發動政變,誅殺齊國貴族鮑、晏及公卿中有實權的人,最後連簡公也殺了,立其弟為平公。自此,田氏掌握了朝廷大權,世代為齊相,國君成了田氏擺布的傀儡。田常之子田盤又把田氏族人派到齊國各邑任大夫,把地方政權也控制在手。到了田盤之孫田和為相時,終於按捺不住篡齊自立,為齊太公。周王朝和其他諸侯見事已至此,便認可了既成事實。到了齊太公田和之孫田齊因時,自稱為齊威王,傳至玄孫齊王建時為秦國所滅,共傳八君,綿延183年。秦滅齊國,使田姓蒙受了奇恥大辱,於是田姓子孫紛紛改姓,其中一支該姓王,意為王室後裔,後來成為陳留、北海兩地王姓祖先。齊王建的第三子田軫投奔楚國,任楚國相,被封為穎川侯,於是攜家遷往穎川,恢復陳姓。 二.陳姓的諸多分支。 敬姓、靖姓、慶姓、胡姓、胡非姓、胡母姓、袁姓、爰姓、轅7、掾姓、夏姓、少西姓、宗姓、揣孫姓、原仲姓、原姓、來姓、子仲姓、子宋姓、偃師姓、司城姓、司徒姓、車姓、恩姓、公良姓、斗門姓、嘗姓、孔姓、子石姓、子占姓、子沮姓、子獻姓、子鞅姓、子穆姓、穰姓、陸姓、法姓、賜姓、第姓 三.陳姓郡望。 所謂郡望,古代是指某郡中有名望、聲望的氏族,今天是指出身何地。周朝實行分封制,秦漢則實行郡縣制,秦分全國為36郡,漢則為103郡,每郡都有一些家世顯赫、聞名遐邇的家族。他們重視出身門第,與別人交談,往往自報家門,稱某郡某氏,以抬高自己的身價,比如唐代就有太原王氏、滎陽鄭氏等。陳姓作為我國人口占據第五位的大姓,自然也有一些郡中有名門望族,這些郡主要是:穎川郡、廣陵郡、河南郡、東海郡、汝南郡、下邳郡、武當郡、新安郡、廬江郡、馮翊郡、京兆郡。 四.陳姓歷代名人。 1.帝王篇 陳勝(?——前208年)字涉,陽誠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領袖,由陳勝領導的大澤鄉起義,雖然只有六個月,但席捲了當時大半個中國,他首倡起義的歷史功績,受到歷史學家司馬遷的高度評價。 陳武帝(503——559)即陳霸先,南朝陳朝的建立者,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吳興長城人,小史出身,公元549年在始興起兵,討滅侯景,任征虜將軍,公元555年擊敗北齊的進攻,受封陳王,不久代梁自立。 陳後主(553——604)即陳叔寶,南朝陳皇帝,公元582——589在位,字元秀,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日與嬪妃、文臣游宴,製作艷詞,如《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被俘,後在洛陽病死。 陳友諒(1320——1363),出自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屢立戰功,升為元帥,1360年殺害徐壽輝,稱帝建都江州,國號漢。後屢為朱元璋所敗,1363年大敗於鄱陽湖,在九江口中箭身亡。 2.名臣篇 陳平(?——前178)漢初陽武人,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陳勝起義後,他投魏王咎,為太僕,後從項羽入關,任都尉,旋歸劉邦,任護軍中尉,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不信任謀士范增,並以爵位籠絡大將韓信,為劉邦所採納,惠帝、呂後時任丞相,因呂後專權不理朝事,呂後死後,與周勃定計誅殺呂產、呂祿等,迎立文帝,任丞相。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廣西藤縣人,貧農出身,十四歲參加金田起義,立下大小戰功,1859年受封英王,率軍收復浦口,1862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途中被苗沛霖出賣,同年6月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化成(1776——1842)清末福建同安人,字蓮峰,行伍出身,歷任總兵、提督,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調任江南提督,鑄銅炮、制火葯、修炮台、練士兵,積極在吳淞設防,1842年6月英艦進犯吳淞口,反對兩江總督牛鑒求和,率部猛烈發炮,擊傷英艦多艘,後英軍從寶山登陸,從後抄襲炮台,督部孤軍奮戰,與所屬官兵共殉國難。 3.學子篇 陳壽(公元233——297)三國蜀巴西安漢人,師事名士譙周,後任觀閣令史,因不阿附宦官黃皓,屢遭貶降,鬱郁不得志,西晉太康年間,陳壽搜集史料,集中官駐著述撰成《三國志》六十五卷,以紀傳體記述魏、蜀、吳三國史事,此書為後世所推崇,被世人稱為「有良史之才」,他留下的著作除《三國志》外,還有《益耆日傳》、《古國志》,但如今都已失傳了,只剩下一部光耀古今的《三國志》。 陳煒出家後叫玄奘法師,三十餘歲時就已經是唐朝佛教界的一位頗有聲望的人物了,他在十九年間共翻譯經論75部,1335卷,1300多萬字,並著有《大唐西域記》,玄奘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但他的貢獻已經遠遠超出了宗教的范圍,他西行取經,對促進中國同中亞及印度等國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陳子昂(1661——1702)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少時尚俠,君進士,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官拜拾遺,敢於陳述時弊,後得罪權貴解職回鄉,為縣令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他的詩標舉漢魏風骨,反對柔靡之風,所作《感遇》等詩指斥時弊,風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詩發展頗有影響。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7697926.html
82 瀏覽4044
關於胡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gnk*jjkjjjjkk*k
1 瀏覽13962020-03-27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研究報告家長寄語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一問題的提出:我們班有好幾個同學姓陳。他們常開玩笑說:「我們一千年前是一家噢!」這個星期剛好有讓我們研究姓氏。於是,我和我的家人對陳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二:調查方法1.查閱有關中華百家姓的書籍,閱讀書籍報刊上網瀏覽,了解陳姓的來源和陳姓名人。2.問老一輩人,了解陳姓族譜。3.通過教科書與網際網路三:調查情況與資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內容書籍 網路陳姓的來源傳說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後,找到順後人胡公溝,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外族的改姓也是來源之一。書籍、教科書、報刊歷史上的陳姓名人陳元、陳勝、陳壽、陳亮、陳子昂、陳玄奘、陳毅、陳景潤……上網陳姓人口數量據統計,目前陳姓人口總數已超過8000萬以上爺爺的講述陳姓的族譜在湖南韶山,有一米多厚的陳氏族譜。足足50卷之長四:結論1.我國陳姓歷史源遠流長,若按人口來說,是中國第五大姓。陳姓最要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從資料中發現,北魏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2.縱覽古今,陳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向下了輝煌的一筆。春秋時有孔子弟子陳元;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西漢《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唐朝高僧陳玄奘, 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陳友諒;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還有近代數學家陳景潤……我為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驕傲。3.陳姓是中國百家姓排名第五的姓氏。據統計,陳姓人口數量超過8000萬。
4 瀏覽26792019-06-05
評論兩句

『柒』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陳姓圖騰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是全國第五大的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香港、澳門及台灣都是第一大姓森緩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
[編輯本段]一 陳姓的來源:
1、陳姓最早出自媯或姚姓,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黃帝八世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後改為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 2、出自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陳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媯留,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二是陳閔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縣東北)。三是陳閔公次子陳全溫之後的陳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3、劉氏改姓陳,《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陳氏,實為劉氏.陳矯,東漢廣陵東陽(今安徽天長)人,曹魏名臣,本姓劉氏,因過繼與外祖父家為嗣而改姓陳. 4、隋朝時文帝楊堅有一亂帶心腹大臣陳茂,本是河東猗姓人,冒姓陳氏; 5.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後成為海寧望族; 6. 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於陳氏之家,改為陳姓; 7、西晉末年陳元達,原姓高,占因卜者說他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 8、明初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9.隋將領陳永貴,原是隴右地區胡人,龜茲王帛氏之後,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封北郡陳公,便以封號中陳字為姓氏; 10、元末明初,陳友諒與朱元璋逐鹿天下;陳友諒祖上原本姓謝,因贅於陳家,改姓陳。 11、陳姓疍民與墮民。疍民或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以船為家,其中有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便以陳為姓。關於墮民,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一說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入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但保留家族系統稱號,仍然姓陳。 12、侯莫陳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實行孝文漢化改革,易胡姓為漢姓,於496年把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13、女真族陳氏,據陳述《漢姓女真姓的對照和說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顏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為陳氏。 14、明成祖時,出兵越南,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嘩春蘆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15.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有李、陳、鄧三姓;麻雷洞瑤民有雷、藍、陳三姓:圳源洞瑤民有楊、陳、藍、匡四姓:汝城縣瑤民有陳、李、張三姓。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中有陳、李。《過山榜》九姓中也有陳、李。 16、蒙古族陳氏。據《續通志·氏族略四》載,陳氏,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 1 7、滿族陳氏,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滿洲旗分內高麗姓載:「陳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顏鑲藍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曾孫二達色任護軍。」其後多由高麗人(其祖上多為漢人)融入滿族。《滿族姓氏錄》載,世居東北張當地方的陳佳氏,後改為陳氏。其實陳佳氏因明代居於遼東,後為金國努爾哈赤所統治。被逼改為雙宇,滿族姓陳佳,即陳家的同音宇。 18、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壯、黎、彝、朝鮮、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陳姓。
[編輯本段]二 名人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以上邽(甘肅天水)為根據地,攻佔附近各縣。次年,前趙國君劉曜親自督軍圍剿起義軍,他率軍血戰,戰死。隴上人作歌以悼之,稱他為「隴上壯士」。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謚武。 陳伯之,南朝梁將。濟陽睢陵(江蘇睢寧)人。有勇力,為盜鄉里。鄉人車騎將軍王廣之愛其勇而用之。齊時以軍功遷至驃騎司馬、刺史。天監元年(502)降魏,官為平南將軍。後梁伐魏,他於壽陽率眾歸梁,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聖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要求人們讀讀《陳書》,了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歷。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一朝開國皇帝,還在於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謚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文帝時為開府。煬帝時,歷仕驃騎將軍、武賁郎將、御衛將軍。大業五年(609),曾奉詔與張鎮周率眾萬人渡海入流求(台灣),以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宿衛有功遷左光祿大夫。參與鎮壓楊玄感及江淮農民起義。江都兵變,煬帝被殺後,投杜伏威。後為其所殺。 陳碩真(?-653),唐高宗時農民起義女首領。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眾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僕射。起義軍先後攻克睦州、桐廬、於潛等地。後為婺州刺史崔義玄等所敗,她與叔胤均遇害,余眾皆降。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縣)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後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專習胎息服氣,辟穀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後有《睡功圖》傳於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鑒》等。
火燒陳友諒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毅元帥像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賡將軍像陳錫聯 1915.1-1999.6.10,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漢族。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曾用名陳普慶。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氣超邁,喜論兵事,力主恢復,反對和議。曾多次上書,遭當權者嫉恨,三次下獄。為學反對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提倡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與朱熹友善,在學術思想上,卻屢辯「王霸義利」。為永康學派主要代表。議論縱橫,說理透闢。詞作豪放激越。有《龍川文集》、《龍川詞》,近經整理為《陳亮集》。 陳亮,元末明初詩人。字景明。長樂(今屬福建)人。洪武中,郡縣累召不起,潛心著述。結草屋於滄州中,建一小樓,名為「儲玉樓」,購四方古今圖籍藏庋其中。工詩文,為「閩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滄州儲玉齋集》。 陳誠(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實。江西吉水人。洪武進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歸還所佔廣西思明府、丘溫等五縣。永樂間三使西域,遍歷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蘇聯撒馬爾罕等中亞十七國,歷時八年,行程六萬余里。為發展各國友好關系作出貢獻。並留意圖記各國山川、城池、風俗、物產,撰成《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累官光祿寺,事右通政。有《陳竹山文集》。 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他認為前典史閻應元智勇過人,因推應元為義軍首領。二人共率眾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後,他持刀巷戰,壯烈犧牲,全家也投水死。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浙江諸暨人,字章候,號老蓮。從藍瑛習繪畫,求理學於劉宗周。鄉試不中,捐為國子監生。清兵陷浙東,去紹興雲門寺為僧一年余,自號悔遲,亦稱老遲。善畫人物、花鳥、草蟲、山水。崇禎間,與北京崔子忠(青蚓齊名,號南陳北崔。繪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及《九歌》、《西廂記》等綉像插圖。能詩文,有《寶綸堂集》。
民間珍藏的陳圓圓畫像碑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留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清軍破雲南,自縊死(一說絕食而死)。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後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復官。累遷史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爾袞,請其纂位。《清史稿》載帝謂其「輾轉矯詐之小人」。數被論死奪官、寬免。終以諸罪處死。有《石雲居士文集》。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為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於廷之子,為復社重要成員之一。曾與吳應箕寫《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鋮。明亡後隱歸故里。他表揚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憤,頗富民族氣節。後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著》。 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明亡後,隱居著述。晚歲病困十餘年而卒。一生對宋、明理學和佛教進行激烈批判。反對《大學》中「知止於至善」的觀點,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貫通」之說。肯定人的善惡取決於後天積習。提出「天理正從人慾中見。」抨擊佛教「度盡眾生」是「滅絕眾生」。著有《大學辨》、《葬書》、《瞽言》等。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棄文投鄭成功軍,任參軍,成為謀士。成功北伐,留守廈門。鄭經嗣位時,官至東寧總制使,盡心力佐。由守廈門,退守台灣,建立屯田制,提倡種蔗以製糖,興辦學校。後為馮錫范、劉國軒妒忌,遂自解兵權,憂死。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字卧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因朝政腐敗而辭職歸鄉。清軍破南京後,在松江起兵,稱監軍,事敗,避匿山中,復連結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時善詩賦古文,尤精駢體。著有《陳忠裕公全集》。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明亡後,絕意仕進,賣卜自給。與顧炎武、歸庄組織驚隱詩社。身名俱隱,窮餓以終,詩文雜著多散佚,僅小說《後水滸》(一名《三續水滸傳》)傳世。 陳王廷,明末清初武術家。溫縣(今屬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後隱居鄉里。曾以戚繼光《拳經》為藍本,創長拳十三勢。拳勢螺旋纏繞,快慢相間,意、氣、形密切配合,把養生、健身和技擊合而為一。後經人增益,遂成陳式太極拳。今遺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槍方法等。著有《拳經總歌》。 陳文龍(1232—1277),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區闊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干以私」之譽。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字其年。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少時即擅長詩文,稱天才,受推重。其詩沉鬱雄麗,詞多達一千八百多首,駢體文則被稱為唐天寶之後無匹敵者。年逾五十始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幼時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避匿閩浙得生。桂王時以父蔭授錦衣衛指揮僉事。南明亡,歸里隱居,以詩自解。後曾受三藩叛亂牽連入獄,獲釋。其詩多謳歌抗清志士,憂懷故國。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又與程可則、方還等並稱嶺南七子。亦工書法。有《獨漉堂集》。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順治間為河道總督靳輔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為僉事道。坐輔罷,削職逮問,病卒。《清史稿》載其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主,有所患必擬其致患之由」。用車水攻沙法,使水歸故道,並開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陳明智,清崑曲演員。江蘇蘇州人。原在鄉村演凈腳。偶充演《千金記》中霸王,氣勢雄偉,嗓音高昂,觀者咸稱絕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來自角直鎮,故稱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蘇州,賞識其技藝,選入宮廷任教習二十年,以年老告歸。 陳宏謀(1696-177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字汝咨,號榕門。雍正進士。選為庶吉士,授檢討。乾隆間,歷任陝、湘、蘇等省巡撫,兩廣、湖廣總督。內遷累官兵部、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外任三十餘年,歷十二行省二十一職,期間重農田水利、疏河道,興教化,嚴吏治,頗有政績。後以年老辭官,卒於歸途。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字雲貞、春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謫戍。聰慧善詩詞。十八歲始寫彈詞《再生緣》,寄離別之悲憤。自謂婿不歸,此書無完日。夫釋歸途中,她已悲憤而逝。史學家陳寅恪評其所寫十七卷為「敘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長篇巨制」,是「彈詞中第一部書」,「可同希臘、印度的著名史詩媲美」。另有《繪影閣詩集》,已佚。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福建長樂人,名念祖,一字良有,號慎修。乾隆舉人。嘉慶中,官直隸威縣知縣,有賢聲,遇水災、大疫親施方葯救民。晚歸田,以醫學教授,弟子甚眾。著有《靈素集注節要》、《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時方妙用》、《醫學三字經》等。簡明易懂,對醫學善及工作有所貢獻。 陳豫鍾(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儀,號秋堂。師法丁敬等,直取漢人風范,工緻規矩,蒼勁秀麗。與陳鴻壽合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又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時稱「浙派」。兼畫蘭竹,亦秀逸有致。嘗集古人畫家為傳有《求是齋印存》。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拔貢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漢兼及丁敬,切刀縱肆爽利,清秀明快,靈動灑脫。與陳豫鍾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工畫山水花鳥蘭竹。知宜興時,改造陶茶具製作工藝,制銘鐫句,時為珍品,稱曼生壺。有《種榆仙館詩集》等。 陳壽祺(1771-1834),清經學家。字恭甫,號左海,福建閩縣(福建閩侯)人。嘉慶進士。累官會試同考官,記名御史等。歸養母不復出。後歷主泉州清源書院、鰲峰書院等。《清史稿》載「為諸生言修身勵學,教以經術」。初治理學,後究漢學。解經析義,多有創見。有《尚書大傳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經辨》等。 陳文述(1771-1843),清詩人。字退庵,號雲伯,原名文傑,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舉人。官知縣,開伊婁河故道。少以詩名。應杭州鄉試,以《仿宋畫院制團扇》,為題詩作,考績最佳,人稱陳團扇。齊名楊芳燦。晚年詩去華就實。有《碧城仙館詩鈔》、《頤道堂集》、《西泠懷古集》、《閨詠》等。 陳化成(1776-1842),清將領。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歷官參將、副將至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嘉慶中,從提督李長庚打擊蔡牽海上武裝,屢有功。鴉片戰爭爆發,調任江南,訓練水師,修台鑄炮。道光二十二年,抗擊英國侵略軍於吳淞西炮台,重創敵軍,戰死。封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謚忠愍。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初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湖北浠水)人。嘉慶進士,授編修。官至四川監察御史。工詩,宗中、晚唐。風格平淡幽雅。有《簡學齋詩存》、《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等。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參將。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擊退盤踞珠江口官涌之英軍,升為三江口副將。二十年(1840)十二月,與其子武舉人陳長鵬及官兵六百人堅守沙角炮台,奮勇抵抗來犯英軍,因眾寡懸殊,力戰陣亡。其子亦投江殉難。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字倬雲,號碩甫,晚號南園,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諸生出身。專攻《毛詩》,「博征古書,發明其義」(《清史稿》),成《詩毛氏傳疏》、《毛詩說》、《毛詩音》,於禮教名物諸方面,多有見地。另有《師友淵源記》、《宋本集韻校勘記》等。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又字默齋,江蘇句容人。道光進士。曾任刑部主事。於《春秋公羊傳》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獲,擇精語詳」(《清史稿》),成《公羊義疏》,至為精湛。另有《白虎觀疏證》、《說文諧聲孳生述》、《句溪雜著》等。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字朴園。壽棋之子。宣宗道光間舉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臨江(今江西清江)、撫州(今屬江西)知府。傳其父輯遺之學,續成《今文尚書經說考》。《齊魯韓三家詩遺說考》等。輯撰各書收入《小琅檈館叢書》,又名《左海續集》。 陳澧(1810-1882),清學者。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道光舉人。曾任廣州學海堂長數十年,晚年又主講菊坡精舍。「與諸生講論文藝,勉以篤行立品,成就甚眾」(《清史稿》)。其學淵博,天文、地理、樂律、音韻,經學無所不涉,治經以不拘門戶之見為特色。著有《東塾讀書記》、《聲律通考》、《切韻考》、《漢書水道圖說》等。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山東濰縣人,字壽卿,號簠齋。道光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喜收藏青銅器、陶器、印璽、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為最有名。著有《十鍾山房印舉》、《吉金文釋》等。善拓墨,曾據其經驗著為《傳古別錄》。後人編有《陳簠齋尺牘》、《簠齋吉金錄》。 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雇農出身。1854年7月,在廣東佛山鎮領導紅巾軍武裝起義,會合李文茂、陳顯良等率十數萬群眾圍攻廣州十個月,與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軍作堅決斗爭。次年偕李文茂進軍廣西,與梁培友會合,攻克潯州(桂平),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自稱「平潯王」。1861年8月清軍攻陷潯州,被俘犧牲。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潯州(治今桂平)人。陳玉成之叔。參加太平軍。咸豐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遠捻軍,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後自皖遠征西北,回援時,擬東進遇阻,復奉命往西北擴軍,遂經鄂至陝。同治三年(1864)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後,轉入鄂、皖,後在霍山黑石渡戰敗自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原名丕成。廣西藤縣人。農民出身。十四歲參加太平軍,為童子兵。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歷任左四軍正典聖糧、檢點、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軍主將,封成天豫、英王先後從西征軍兩次攻克武昌,轉戰廬州、蕪湖,解鎮江之圍,擊破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咸豐六年(1856)天京「楊韋事變」後,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國軍事。率部再破清軍江北大營,徹底摧毀清軍江南大營;與湘軍主力大戰於三河鎮,攻廬州,援安慶,會攻武漢不成,回師安徽,再退廬州,派部將遠征西北,擴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廬州突圍,至壽州被叛將苗沛霖誘捕。六月,被殺於河南延津。

『捌』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姓氏源流

陳(Chén 陳)姓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實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 ,是為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之陳氏。
4、齊國王子軫的後裔。秦滅齊後,軫逃到楚國為相,被封為潁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潁川陳姓的開始。
5、他姓或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改革,將鮮卑族一支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姓為陳,稱陳氏。是為河南洛陽陳氏。據《河南官氏志》所載,隋初白永貴改姓陳,是為萬年(今陝西西安)陳姓之源起;據《通志·氏族略》載,劉矯的後裔改陳姓,其子孫居廣陵之陳(今江蘇省鎮江東)。
得姓始祖:陳胡公。陳姓來源於媯姓,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歷史名人

陳 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東南)人,秦末農民起義將領,建立張楚政權,第一個翻開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歷史篇章。
陳 平:陽武(今河南省原陽)人,漢初名相,曾六齣奇計,佐劉邦定天下,後與太尉周勃合力而誅諸呂,迎立文帝。
陳 琳:字孔璋,漢末著名文學家,江蘇省揚州人,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鋒姿操老基腔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陳 群:三國魏時尚書,河南許昌人。曾建議選任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後來演變成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 壽:西晉著名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人。著有《三國志》65卷。書以三國並列,亦屬首創。
陳 禕:法號玄奘,河南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人,生於官吏家庭。曾歷險去天竺(今印度)取經,他是佛教經典名著的翻譯家,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始人。
陳 摶: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縣)人。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著有《無極圖》、《指玄篇》、《正易心法注》等。對理學和道教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陳 雲:上海(原江蘇省青浦)人,是中國共產黨的高級領導人之一,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
陳 毅:四川省樂至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的領導者與組織者,是新四軍中唯一被授元帥軍銜的人。
陳 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原名陳庶康,字傳瑾。生於湖南湘鄉二都柳樹鋪。1916年入湘軍當兵。因為不滿軍閥混戰,1921年脫離湘軍,在長沙半工半讀,參加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的愛國活動。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著有《陳賡日記》和《陳賡日記(續)》。
陳霸先:字興國,南朝梁名將,陳開國皇帝。吳興長城(今浙江省長興)人,出身寒門,好讀兵書,精於武藝,明達果斷。公元557年代梁自立,是南朝陳的建立者。侍衫
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著名詩人,梓州射洪(今屬四川省)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是詩歌革新的先驅,其文學理論對當世影響很大。
陳友諒:元末沔陽(今湖省仙桃)人,農民起義領袖。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隸倪文俊為簿書掾,漸升至元帥。曾建國大漢,曇花一現,在位僅三年。
陳洪綬: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老遲、悔遲、悔僧等。浙江省諸暨人,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畫家,曾師蘭瑛,長於花鳥、山水、尤精人物。清入關後,不作貳臣,出家為僧。
陳天華:字星台,號思黃,湖北省新化人。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驅者,1903年留學日本,與黃興等人從事反清革命活動。他的著作《警世鍾》、《猛回頭》,宣傳革命思想,影響甚大。
陳玉成:原名丕成,廣西省藤縣人,貧苦農民出身,自幼失去父母,由祖父撫養長大。十四歲參加金田起義,為太平天國青年名將,授英王,末能挽狂瀾於既倒,含憾而死。
陳寅恪: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江西省修水人,當代著名史學家、國學大師,是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之一,通曉多國文字及蒙、藏、波斯、西夏等文字。其中《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是巨著。
陳嘉庚:福建廈門人,著名愛國華僑,他早年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抗日戰爭時期更是慷慨解囊,解放後,又獨資創辦了廈門大學。

『玖』 陳姓是如何來的

陳姓研究結論是白氏、劉氏等都曾被改為陳氏。陳姓的來源歷史十分悠久,據記載,白氏、劉氏等都曾被改為陳氏。陳姓到今天已經有近3050年的歷史。陳姓是中國五大姓氏之一。

陳姓得姓始祖

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人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拍歷攔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

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爛猛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由於陳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東晉、隋唐的北方地區戰亂對陳姓的傷害相對要輕。

陳姓在宋初由福建大批遷入廣東的潮州和梅州地區,北宋末年,河襲胡南陳姓南逃抵廣東南雄,由北向廣東各地散移。

『拾』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姓陳。

有一次,我看語文書上一篇課文叫《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看完後覺得姓氏也是一種文化,很值得研究,於是我對陳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 了解陳姓的來源和陳姓的歷史名人。

2、訪問有關人士,收集陳姓的名人故事。

3、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陳姓的人口和分布的情況。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體內容包括書籍、報刊、雜志、上網等。

爺爺的講述:陳姓族譜在江蘇溧水保存一卷較早的陳姓族譜。

電視、廣播:歷史上陳姓名人陳獨秀,陳景潤,陳三立,陳毅、陳子昂、陳勝

陳姓的來源,陳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內分布極廣,按人口統計為第五大姓,陳姓人口數量,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將近一億。



四、結論

1、我國的陳姓源遠流長,傳說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舜帝的後裔,武王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為陳候,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陳候死後,謚號陳胡公,陳氏就是他的後代,歷代視為正宗。

2、在歷史長河中,陳姓人才輩出,有政治家陳獨秀、數學家陳景潤、詩人陳子昂、軍事家陳毅....等等,我為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陳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五大姓氏之一,據上網調查,目前陳姓人口總數將近一億。

金卓的話:我為自己是陳姓人而感到驕傲,立志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我的「足跡」!

閱讀全文

與陳姓的歷史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園節能減排研究方法 瀏覽:154
科學的跑步訓練方法 瀏覽:319
局部用葯有哪些方法 瀏覽:783
快速除車漆的方法 瀏覽:864
皇冠大燈安裝方法 瀏覽:984
識別表格中圖片的方法 瀏覽:782
求子方法放床上什麼好 瀏覽:906
碌鵝如何腌制方法 瀏覽:318
剛買的保溫杯用什麼方法清洗 瀏覽:195
手機如何消磁最快的方法 瀏覽:2
提升電腦內存的最好方法 瀏覽:206
檢查家禽呼吸頻率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401
子彈墜連接魚鉤的方法 瀏覽:943
半干法脫硫硫酸鈣檢測方法 瀏覽:550
惡性腫瘤化療有哪些方法 瀏覽:519
電動汽車支架安裝方法 瀏覽:699
幼兒鼻塞不通氣有哪些方法 瀏覽:924
犬布病診斷方法研究進展 瀏覽:292
ios微信聊天文件夾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86
頸椎牽引器安裝方法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