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作的認知階段2. 動作的聯系階段3. 動作的完善階段動作的認知階段 在技能學習的初期,練習者的神經過程處於泛化(或類化)(generalization)階段:內抑制過程尚未精確建立起來;注意范圍比較狹窄;知覺的准確性較低;動作之間的聯系不協調,特別是肌肉的緊張與放鬆配合不好;多餘的動作較多,整個動作顯得忙亂緊張,完成的動作在空間、時間上都不精確;能初步利用結果的反饋信息,但只能利用非常明顯的線索;意識的參與較多。在此階段,練習者主要是通過視覺觀察示範動作並進行模仿練習,較多地利用視覺來控制動作。因此,動覺的感受性較差,對於動作的控制力不強,難以發現自己動作的缺點和錯誤。 動作的聯系階段 練習者經過一定的練習之後,初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動作,並開始把個別動作聯系起來。這時,練習者的神經過程逐漸形成了分化性抑制(或差別抑制)(differentialinhibition),即只有條件刺激才能引起條件反射性反應,而近似刺激具有抑製作用,不引起條件反射性反應。近似刺激在相應皮質細胞內形成的抑制過程叫分化性抑制。在動作的聯系階段興奮和抑制過程在空間和時間上更加准確,內抑制過程加強,分化、延緩及消退抑制都得到發展;注意的范圍有所擴大;緊張程度有所減少,動作之間的干擾減少;多餘動作趨向消除,動作的准確性提高;識別錯誤動作的能力也有所加強;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技能,但在動作之間的銜接處常出現間斷、停頓和不協調現象。在此階段,練習者的注意主要指向技能的細節,通過思維分析,概括動作的本質特徵,逐步完善地意識到整個動作,把若干個別動作結合成為整體。這時視知覺雖然起一定作用,但已不起主要作用,肌肉運動感覺逐漸清晰明確,可以根據肌肉運動感覺來分析判斷。 動作的完善階段 在這個階段,練習者的動作已在大腦中建立起鞏固的動力定型,神經過程的興奮與抑制更加集中與精確,掌握的一系列動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有機系統,各動作都能以連鎖的形式表現出來,自動化程度擴大,意識只對個別動作起調節作用。此時,練習者的注意范圍擴大,主要用於對環境變化信息的加工上,對動作本身的注意很少;視覺控制(controlbyvision)作用減弱,動覺控制(controlbykinestheia)作用加強,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動作的錯誤。
❷ 細胞的分化教案範文
細胞的分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也是當今生物學研究的 熱點 之一。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細胞的分化教案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細胞的分化教案範文一
教材分析
《細胞的分化》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內容包括以下3個方面:1.細胞的分化和癌變
2.細胞的全能性
3.幹細胞
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細胞的相關知識,上一節也學習了細胞的增殖,這為過渡到本節知識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另外了解了細胞分化的相關知識,為後續細胞衰老和凋亡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了解了細胞的全能性、癌變以及幹細胞的用途之後,對今後認識防癌、核移植等實際生活問題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本節教學在第四章的教學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也是本章教學的重點之一。
[課時安排]:1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等有關知識,掌握了細胞增殖的方式,各種方式的特徵以及意義,為本節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邏輯性也已經初步建立,但還不是很完善;他們對事物探究的好奇心強,但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目的性,此時若給予正確的學法指導、學習指導,將對完善學生的思維品質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另外學生對此內容的好奇心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並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癌變的原理
2.理解細胞的全能性,並了解全能性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3.了解幹細胞的概念,掌握其分類、特點和用途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讓學生課堂回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信息交流以及歸納 總結 的能力
2.通過分析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3.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 創新思維 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學習,增進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學生體驗到生生合作、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的重要性
啟發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產生的原因
2.全能性的原理及其用途,幹細胞的種類和特點
(二)難點:
細胞全能性的原理及運用。
教學策略
動機激發策略:創設情景,從人的出生到死亡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交互教學策略: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討論問題
比較的認知策略:比較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區別,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進行學習
聯系實際策略:教師多引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並學會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激發學習
先回顧上節課細胞的增殖中的有關內容,以此檢測學生掌握知梁肆識的程度。
講述人是由受精卵開始發育,經過分裂橡培轎、分化,最終發育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從自身角度出發,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出今天學習的內容《細胞的分化》。
細胞的分化教案範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⑴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個體發育中的意義。
⑵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在生產實踐與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說出細胞全能性的實質及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全能性的不同點,能夠區分具體細胞全能性的大小。
能力目標
⑴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探究,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⑵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 方法 和生物學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通過細胞分化的學習,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⑵通過細胞全能性的學習,進行有關幹細胞研究進展資料的搜集和分析,中培養成關注生物科學發展、關注生命健康、關注社會熱點等問題。
重點難點分析
細胞分化既是細胞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階段,又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細胞全能性的知識涉及植物組織培養和克隆技術等,內容較抽象,學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認識,細胞分化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設計思想和教材分析
在教學設計中,本著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 教育 理念,採用半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結合圖像信息、多媒體課件及相關的閱讀資料、思考討論題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本課的探究教學,從而增大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使其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養成愛學、會學的學習習慣。本課內容涉及細胞分化的概念及在個體發育中的意義,由高度分化的細胞能否繼續進行分化引出細胞的全能性,在細胞全能性的教學中,盡量結合生產實際,把與之相關的內容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以使學生更易於理解。
教學策略
細胞分化是多細胞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學習中要注意理解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在個體發育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起點是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可以增加細胞的數量,但需經過細胞分化才能使生物體中的細胞形成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功能的組織和器官,並最終發育成性成熟的個體。細胞分化的原因,是細胞中相關基因的打開與關閉的結果。對於本課的教學,教師應結合圖像信息、多媒體課件等形勢,把細胞的形態結構多樣、功能多樣以感性材料的形式展現在同學們面前,讓他們通過聽、看、思考等形式去領悟分化的內涵,區分分化與分裂的不同。同時教師應設計出本部分的探究思考題,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探究。由分裂的結果,染色體和DNA數目不變來分析細胞的全能性問題。一般來說,生物體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經過細胞的有絲分裂繁殖而來,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徵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在一定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的能力。在教學中,應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如克隆羊多莉、胚胎移植、幹細胞移植等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有利於本節的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細胞主要是經過有絲分裂產生的。那麼一個受精卵,如果只進行細胞的分裂,能形成我們這些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生物體嗎?(學生回答:不能)細胞除了要進行細胞分裂之外,還需要進行怎樣的變化呢?(細胞分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板書) 第二節 細胞的分化
一、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請同學們結合新學案學習探究1、2、3、4,閱讀教材P117-118頁,並思考下列問題
1.你能舉出一些細胞分化的實例嗎?
2.構成不同組織和器官的細胞,為何形態、結構和功能多樣?
3.細胞分化的特點和意義有哪些?
4.細胞的分裂與細胞的分化有哪些異同點?
5.細胞出現了分化,是不是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或各種細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麼會出現細胞的分化呢?)
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有關細胞形態、結構多樣的圖像信息,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引發思考,相互討論,以解決第1和第2 個思考題。並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到底什麼是細胞的分化?(同學們討論解決)老師要走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思想動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比較、歸納等方法,可以答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及細胞分化的特點及意義,也就是第3個思考題。第1、2、3小題的答案如下:
1.細胞分化的實例:如根尖的分生區細胞不斷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細胞、薄壁組織細胞、根毛細胞等;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發育成果實;受精卵發育成蝌蚪,再發育成青蛙;骨髓造血;皮膚再生等都包涵著細胞的分化。
2.因為不同的組織和器官的細胞,在分化過程中,要執行不同的功能。為了使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所以在結構和形態上也有了變化,具有了多樣性。
3.細胞分化的特點是持久的、穩定的漸變過程,是不能逆轉的過程。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於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問題了,由於在前面的章節中,剛剛講過關於細胞分裂的問題,在引出細胞分化的時候,也涉及細胞的分裂,因此教師可以從細胞發生的變化、發生的時間、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的意義角度,通過列表的形式來進行分析。同時也起到了溫故知新的目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信心。列表如下:即第4小題的答案
細胞分裂 細胞分化
細胞變化
數量增多 細胞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發生穩定性差異,且這種變異是不可逆轉的
發生時間 從受精卵開始,有些部位的細胞終生保持分裂能力,有的細胞發育到一定的時期就停止分裂。 胚胎早期開始出現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在胚胎期達到最大限度。 在個體發育中的意義 保持了親代和子代之間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沒有細胞分化,生物體就不能進行正常的發育。
通過細胞分化的概念分析,我們知道細胞分化的結果是產生了穩定的變異,這種變異是不是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呢?這個問題自然而然的由學生提出來了。然後教師引導學生來解決這個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的設想,以培養其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科學創新的精神。答案如下:
5.不是;雖然各種細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信息,但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是不同的,在某些細胞中,控制性狀的基因是打開的,而控制另外一些性狀的基因是關閉的,所以出現了功能不同的細胞,也就是細胞的分化。
鞏固性練習
細胞的分化教案範文三
一.教學設計思路
新課程改革的四項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和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生物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領域中核心基礎內容的掌握情況。
本節教學設計圍繞「細胞分化」這一核心概念,用感性信息,讓學生通過聽、看、思考等形式領悟分化的內涵。通過對科學史上經典實驗的分析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分化對生命的意義及其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建立關於細胞分化的原因、時間、結果、特點、意義等概念要素,從而達到課程標准所要求的理解層次。
科學史資料的分析旨在讓學生領悟科學發展與實驗探索關系的同時逐漸豐富對細胞的全能性的認識,關注引起細胞分化與全能性體現的內外因素,不同細胞全能性表現能力的差異,同時從外因和內因小結出細胞分化的兩個特點。這樣的設計,使整節課始終圍繞細胞分化這一主要線索,既突出了重點又將知識進行了聯系,加深了學生對細胞分化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知識鋪墊少,內容抽象。本節內容學生之前接觸到的相關知識儲備少,且細胞分化是無法直接觀察到,學生缺少切身體會,在沒有基因選擇性表達的這一概念基礎上進行細胞分化的學習,對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十分困難。
(2)與遺傳、現代生物技術等多方面知識聯系緊密。由於細胞分化過程受機體嚴格精巧的控制,但其內部遺傳物質一般卻是相同的,因此與全能性相關。根據細胞的分化潛能的大小可以進行分類。所以,細胞全能性、幹細胞、癌細胞都是圍繞細胞的分化拓展而來的。它既是對細胞分裂等知識的延伸,又為學習遺傳變異打下基礎。同時,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不同的能力又是選修教材中克隆技術和胚胎工程的理論基礎,因此,本節內容與其他知識的聯系緊密。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通過閱讀教材獲得知識的前認知。但由於缺少感性認識,學生對細胞分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對概念的描述上,理解十分困難,遇到相似的現象不會判斷是否是細胞分化。其次,缺少將知識串聯起來的綜合能力。本節涉及細胞分化,細胞癌變,細胞全能性,幹細胞等知識點,概念多、且各有不同的特點,學生容易將其混淆。因此,學生希望教師能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幫助他們找出本節內容的主要線索,圍繞其進行深入地學習分析,從而建立知識結構,提高學習效率。
四.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分析,舉例說明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幹細胞的種類、特點和應用價值,比較各種幹細胞的功能。
2.通過科學史上的實驗分析,舉例說明細胞全能性的概念,解釋細胞全能性的原因,比較不同細胞分化程度的大小與全能性的大小。
3.通過閱讀資料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說明細胞發生癌變的原因,構建細胞分化、幹細胞、細胞全能性、細胞癌變的知識結構。
4.關注人類的健康問題,認同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意義,樹立內因與外因影響生命活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2.難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原因及全能性的大小比較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依據布魯納、古德諾等的思維研究理論,在概念的獲得過程中要非常注重概念的屬性,實例及其他概念的相互關系。因此,以科學史實為重點分析資料,採用概念獲得式教學模式和情景教學法,通過問題串引導學生從概念的應用去思考概念各要素的體現及其相互關系,加強對細胞分化的理解。
本節主要採用的教學策略一是創設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的情景引導學生思考,二是探究式學習,挖掘科學史中所蘊涵的教育資源,使學生探尋細胞分化的應用價值,認識不同細胞全能性的大小,總結出細胞分化的特點,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多媒體與學案相結合是本節內容的主要教學手段。圖片、視頻等直觀地給予學生感性認識,史實資料給予學生深入思考的空間,實驗設計給予學生活動的空間。
七.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一、細胞分化
二、幹細胞
三、細胞的全能性 1、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2、動物細胞的全能性
四、細胞癌變
課堂小結
反饋矯正 播放文昌魚胚胎發育視頻
人類個體的發育是從哪一個細胞開始的而來的?
展示人體各種細胞的電鏡圖片
從受精卵最終形成一個個體的過程中,細胞要發生一些什麼變化?
能否推測出這些細胞功能是否相同?為什麼?
這樣的變化對生物個體發育有什麼意義嗎? 你覺得它有什麼應用前景?
與學生共同分析小結細胞分化的概念、意義。 (意圖: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觀察圖片,說出對細胞分化的感性認識
(意圖: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啟迪學生用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思想思考細胞分化的意義,使抽象知識具體化。)
討論交流,獲得認知
受精卵能分化成各個部位的各種類型細胞,所以是全能幹細胞。就好像樹干一樣,每一棵樹都有一個主幹,它能長出許多不同的分支。那麼有的細胞也象樹的主幹一樣,它能分化出許多各種類型的細胞來,因此,我們就把有這種能力的細胞叫做幹細胞。
展示造血幹細胞分化成血細胞的圖片
指導閱讀教材中的內容
展示學生收集的有關幹細胞研究進展的資料。
展示植物體內細胞的分化圖片
由受精卵有絲分裂後形成的子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是否發生了變化?為什麼?
一旦細胞開始沿著一定方向分化,還能否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具備分裂分化能力呢?
沿著科學家的足跡……
展示植物細胞全能性研究的過程的資料
= 1 GB3 ① 為什麼會想到用一個細胞去嘗試培養一個完整的植物?
= 2 GB3 ② 懷特和崔徽等人實驗沒有成功,但從中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細胞的分化教案範文相關 文章 :
1. 七年級生物復習教案
2. 高中生物教案評課稿範文
3.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東漢的興亡》教案優秀範文5篇
4.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 《原始農耕生活》教案優質範文5篇
5. 七年級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範文
6. 2020班主任計劃教案參考範文
7. 七年級歷史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範文
8. 高一生物《細胞增殖》教案
9. 高中生物教師個人有效工作計劃範文
10. 2020幼兒園班務工作計劃精選五篇教案範文
❸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解決 「兩極分化」問題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師感覺小學生銷歲虧學習上出現了明顯的兩級分化,而且分化的時間提前,分化的距離變大。教師普遍反映,一些學生能力上顯得更優秀了,一些學生在學習上顯得更困難了。明顯感覺兩級分化現象很嚴重。學生學習上的差異雖然始終是存在的,但分化時間提前,分化距離加大,給我們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課堂上往往出優秀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很難提高班級的整體成績落差,因此兩極分化現象是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實際問題。導致小學生兩極分化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兩極分化。為了縮小差距,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小雀則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互相取長補短,縮小兩端學生的差距,雙方都能獲益,尤其對後進生有很大的幫助。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中,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但又不敢問,也沒機會問。問題得不到解決,**積月累差距越來越大。假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他們就有可能在自己熟悉的小團體中提出問題,因為小組討論學習的氣氛有助於緩解內心的緊張情緒,使他們敢於提出問題,並且小組的集體智慧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同時對提供幫助的同學來說也是一次鍛煉。雙方都會有合作成功的喜悅。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小組人人去肯想,肯動腦筋,讓他們在課堂上會想,會說,會做。為差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創設成功機會,進行分層教學,分層要求,精心設計練習,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悅。根據小學生不能長久堅持學習,愛動,精力不集中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用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比喻,直觀的演示,形象的圖畫,啟發性的提問,變化多樣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徹底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使教學本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更要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二、轉變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方式。傳統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課堂教學法是教師教,學生學,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新課改要改變這種單一的他主與被動的學習方式,提虧神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在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不是旁觀者,更不是局外人。教師要真愛學生。有些學生由於家庭環境,社會環境,遺傳等因素造成很大的能力差異,無論如何他們也是有獨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總有他們的優點,作為教師要善於用真心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而不要根據成績的好壞「喜歡」優生而「厭惡」差生。在課堂上應當恰如其分地使用激勵性,鼓舞性的語言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正確的回答立即給予肯定,對待回答錯的學生或回答不出來的學生可以用「是這樣嗎?」「再想想」「你能站起來說大家已經很高興了,沒關系,慢慢來」,這樣更能有效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會使學生有一種心理自由和安全感,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會對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慾望。有利於學生對問題進行大膽的探索,研究,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適時地引導他們進行交流,認真觀察了解各個小組的活動情況,如發現有個別學生不能認真參與交流,或個別小組交流不認真時,教師要及時地加以引導,提出明確的要求。對於因思維受阻而不能深入的問題,進行及的點撥,使學生很快地排除障礙,對討論中出現的層次淺,表面化的問題,要深化引導。面對新課改,「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一個普遍的教學原則,我們要牢記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一名話,「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是教學生學」。因此,我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要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
三、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新課程提出把現代化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因此教學時可以適時通過現代多媒體技術,用栩栩栩如生的鮮活畫面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
四、改變評價方式。新課改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要能體現出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評價發展的趨勢,關注全人發展,強調評價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發展。1、重視評價促進小學生發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一是承認差異,不搞一刀切,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小學生。二是重視每個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轉變。三是給學生多次評價的機會,在學生得到指導幫助後,肯定其改進,完善的計劃和行為,使每個小學生都增強自信心,樹立「我能」,「我行」的意識。2、注意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對於小學生數學學習中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和成功,都要給予發自內心的贊美,對小學生一般只是激勵,不指責。
合作學習一個復合型的多層面的概念,合作學習的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四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師互動和全員互動。目前世界各國所研究的合作學習主要是指以生生互動為特徵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觀念與實踐,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就道出了合作學習的真諦,也闡明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王坦在《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中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相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並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結合數學教學實踐,我認為合作學習的含義是:在教學上,利用小組使學生一起工作,使他們自己和他人都達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合作學習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它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培養了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以及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下面是我對合作學習在數學教學中運用的以下策略。
一、合理分組
很多的數學課堂中,分組合作往往是為了顯示課堂熱鬧而採取的教學行為。其實不然。數學合作學習中的分組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能之間影響學生在這堂課中的學習效果。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
在擔任班級教學後,教師就應該開始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水平、性格特徵等等。通過認真分析整理後,把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搭配分組。在課堂上,我一般是採用異質分組。也就是這樣分配的:每個小組的人數在2-6人之間,一般4人小組是最佳的組合,4人中,包括一名成績好的學生、一名成績差的學生和兩名成績一般的學生。中差學生結合一組,讓差生先發言,好學生總結,避免差生成了聽客、旁觀者。由教師先進行授課,授課結束後,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再學習,使每個成員都牢固的掌握。這種分組方式比較復雜的類型。例如:在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的教學中,雞兔同籠的問題,可以要求學生在小組內獨立思考,然後要求每位學生在小組中交流、並通過進一步的討論深化,找到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巧妙的策略。這個過程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合作交流的價值。
但是長期的異質分組,也會導致學習方式流於形式。因此為了改變呆板的組合形式,有時我會引導學生自由組合小組學習。這種組合一般是學生水平相當。因為學生一般在自己的心目中會有想要競爭的對象,所以會選擇自己的競爭對手組合。這種自由小組合作方式,使得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相互比較,學習效率可明顯提高,但必須注意的是自由組合也並不是讓學生自願組合,對於有些學困生來說,我要求一些學優生與其組合,幫助學困生。這類組合比較適用於綜合性的課型。例如:在教學《數字與編碼》中,我採用自由分組,學生組合後,在課間自由調查生活中的數字與編碼,如電話號碼、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等等。這樣組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個性。
除此之外,有時我在課堂上採取的分組方式是鄰近組合。這組分組方式比較節省時間,比較適用於簡單的內容。但是這種分組往往最後會流於形式,學生在合作中不能得到收獲。因此,個人比較偏向異質分組和自由分組。
二、明確分工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老師提出要求後,學生幾人一組就熱熱鬧鬧地討論起來(往往是各說各的),討論結束後就請每組代表發言(這個代表往往也是優生),而代表的發言往往是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小組的意見,這樣的合作並不是有效的合作。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還得進行合理的分工,使得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特定的職責,並且得遵守一定的規則。我班一般是每四人一組,對此我作了如下分工:
組長:負責組織合作內容的分工,保證每個成員都有參與機會,組織好紀律並在活動中給予學差生幫助。
記錄者:負責記錄本組合作中發現的問題和討論的結果等,並將檢查者的角色整合其中。
報告者:集合組內研究成果,代表小組在班內交流。
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在小組中,每個職位都是輪流擔任的,這樣可以增進小組合作意識,增強合作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參與其中。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課時,小組合作,組長分配任務,提出活動的目標及要求並在活動中給予組員指導,有兩個組員負責測量1角、5角、1元硬幣的周長和直徑,一個組員負責記錄並匯報成果。
周長(單位:厘米) 直徑(單位:厘米) 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1角
5角
1元
在活動中教師應進行適當的引導和示範,適時鼓勵學生的方法。調動其合作的積極性。
三、合作探究
每個小組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後,各組根據任務分工進入合作探究階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並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讓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例如:在學習《實際測量》時,我讓學生分組測量,於是學生有的指揮,有的手拿粉筆做記號,有的充當標桿,有的用尺子量……每個人都興高采烈,洋溢著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測量,也鍛煉了動手能力,更嘗到了合作的樂趣!
4、交流互動
交流是合作的開始,是合作的重要表現形式。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它會帶給學生視覺的「明亮」。讓每個小組的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進行學習成果匯報,了解每個小組學習的情況,在匯報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數學語言來表達,鼓勵學生敢表達,對於一些表達能力差的同學,要調動學生的表達慾望,培養他們敢說的勇氣。除此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要認真聽每個同學的發言,不插嘴,要聽別人發言的過程,從總體上把握別人發言的要點,要邊思考邊吸納,自己准備隨時質疑或補充。同時注意了解每個小組學習有困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於每個小組提出的疑問,可以請其他小組介紹解決辦法。在《圓的周長》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測量出結果後,由匯報者組織語言匯報。幾組匯報結束後,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交流,教師進行指導,最後通力合作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通過合作,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重點,學生不僅能比較直觀地理解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也體驗到了收獲的喜悅。
5、小組評比
我認為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評價必不可少。可以激勵學生互助。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但小組合作組織不當,更會導致好的學生始終唱主角,差的學生總等待幫助、答案,會出現更嚴重的兩極分化。因此開展小組評優活動,可激勵每個學生互助的精神。因此,在課堂上,我經常會開展一題多解,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多而妙,並要小組內任選一個作講解;每次小測驗評比最佳小組;每月評比個人優秀獎、進步獎等等。這樣成績好的學生就會感到為了小組的榮譽不能只顧自己學會,應該幫助差一點的組員;差的學生來自集體的榮譽感驅使他主動學習,這樣小組內便容易產生互助互學的好作風,也給了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使他們學會取長補短,使交流的過程成為大家共同發展的過程。
數學合作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共同工作來實踐其社會技能,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同舟共濟海讓路」……合作學習就有這樣的功效。
新課程所倡導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化思維問題,在數學合作學習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把原來課堂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學生的積極參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❹ 兩級分化嚴重的班在數學教學中怎樣進行分層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學生因為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智力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對相同的學習內容,會出現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正在實施的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學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倡根據學生發展的不同水平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標准,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創造適宜的條件。新課程提出的課程目標胡隱好不是固定的,它允許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對學生提出「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攜中把原來統一的教學內容變為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要求,並為達成目標而積極主動的學習。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以面向全體學生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立足點,從充分欣賞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出發,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去,分層次有效遞進,讓每個學生學會基本知識,全面提高素質。
一、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新知的活動。
課堂教學中,運用數學知識具有明顯的系統性和延展性的特點,創設有效情境,激發興趣,讓各層次的學生愉快地參與探究新知的活動,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增強學生的信心。
二、精心設計,讓各層次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精心設計來幫助學生盡快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例如:游樂場的門票原來每張30元,「六一」期間八折優惠,購買一張門票能省多少元?教學中,首先弄清打八折是什麼意思,把什麼看做單位「1」,接著讓學生思考,這道題應怎樣解答?當學生回答第一種解法後,再問:「還可怎樣列式解答?」引導學生先求出節省的百分率,再求節省了多少錢?這樣精心設問,有的放矢,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去思維,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很快理解和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組織討論,讓各層學生各抒己見。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互相作用和互助交流,才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學生對新知疑惑不解,產生問題時,就要抓住時機釋疑,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針對教學的疑點和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組織大家交流展示,讓各層次的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利於學生之褲鉛間的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優秀生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識更有條理,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培養,有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受到群體教育的影響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四、分層實施練習,讓各層次學生在練習中體驗主動參與的樂趣。
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影響新的學習質量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學生牢固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必須重視課堂練習,如果用劃一的練習題去要求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要麼使學生「吃不飽」,要麼使學生「吃不了」,根據學生不同發展水平的實際,布置基本題和思考題。在分層施練的同時,也可精心設計多練題,來彌補各層次學生練習的時間差,開闊學生的解題思路,使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五、分層評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以其在原有知識水平上進步的大小作為評價學生成效的一個基準,這是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各層次達標學生給予表揚,讓有進步的學生及時遞進到高一層次,鼓勵學生向高層次努力。讓所有學生保持良好的上進心態,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分層遞進,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在探索中獲取成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立足點。在課堂教學中,只有以全體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參與學習過程,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最大限度的調動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使每個學生得到尊重,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❺ 如何解決兩極分化
初中二年級往往會出現兩極分化,這種兩極分化直接影響著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學習成績。 造成兩極分化的原因主要來自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學生升到初中二年級後,增加了平面幾何、物理等課,學習負擔比初中一年級重,教材的內容也廣泛、復雜得多,要求相應地有了提高。 二是學生的心理變化迅速。到了初中二年級,學生在心理上表現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在性格上,兒童和成人的成分都有,極不穩定。他們不再唯老師之命是聽,對老師的教育時違時從,對枯燥的說教和單一陳舊的訓練方式都不感興趣,他們的注意力也比較難於集中到學習上來。 三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特別是對新教材既缺乏教學方法,又缺乏教學經驗,大部分教師把初中一年使用的聽說領先的方法丟棄不用,而採取一味領讀,叫學生背誦、默寫、翻譯等,學生整天疲於奔命,毫無興趣可言。 根據分化原因的分析,在初中二年級階段,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防止兩極分化的出現 一、為學生排憂解難,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心 作為一名外語教師,最重要的是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自信心,而樹立這種自信心的基礎是無「憂」無「難」,其具體做法: 1 端正教學指導思想。首先確定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對學生的認識,學生具有主動獲得知識的願望虛宏和能力。面向全體學生,做到每個學生都有提高,把起點、進度、訓練量定在中等偏下水平的學生身上,一切從他們的實際出發,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且特別注意給原來不及格的學生多跳一跳的機會,也能摘到幾個果子。尖子學生要從速度和分量上給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們也感到摘果子並不那麼容易。 2 創造語言情景。一是繼續藉助實物、圖片、簡筆畫等,讓學生在語言和實物之間建立直接關系,學得輕松;二是以手勢、表情、動作配合教學;三是發揮教師語言的直觀作用,把學生帶入真實的語言情景中;四是組織對活表演,讓學生在情景中使用語言;五是堅持少講漢語,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以上幾項可總的概括為:初中二年級的英語教學始終要做到「假戲真演」,學生「樂在其中」。 3 語言知識系統化。初中二年級一定要加強對語言知識的總結和歸納,便於學生記憶。最常用的是圖表法,把學過的知識用線條或者圖表表示出來,讓學生記憶深刻。 4 指點學習方法。如中等水平以下的學生總覺得單詞難記,那麼就要及時地教給他們「聽懂—讀准—辨形—歸類」的記憶方法,經常不斷地給學生介紹一些好的學習法,有了苦乾的決心,加巧乾的方法,就可以收到顯著的效果。 5 要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作業最好放到課堂內完成,這樣至少有四點好處: 一是學生精力集中; 二是可以對差生進行輔導; 三是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四是不加重學生的課外負擔。 1 培養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察覺,學生的行動還是受自己情感的支配,因此,不間斷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興趣逐漸成為一種穩定的愛好,是激發初中二年級學生求知慾的主要途徑,應當從得益感和創新感上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學生的得益感主要來自會運用英語。初中二年級學生要是能聽懂老師和別人說的英語,自己能用幾句英差慎冊語來表達簡單的思想,能看懂課外的幾段簡易英文,他們就會感到有收獲,興趣盎然孝侍。要保證學生每節課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練功夫(包括說英語、讀英語、寫英語),學生的語言技能才得以形成,得益感也就油然而生。 學生的創新感主要取決於學生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尖子學生由於基礎比較扎實,智力發展水平也較高,教師要允許他們在教材所能達到的程度有獨特的見解和新的運用,讓這些人的興趣不受到抑制。 2 愛護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他們的自尊心,要多鼓勵,不要動輒批評,批評也要考慮場合,特別是要與事實相符。課堂提問要因人制宜,循循善誘。 3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認識過程的主體是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主要看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得如何,知識主要是學會的,教是為了更好地學。如何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來端正學生的動機。我們還讓學生成立外語課外活動小組,發揮每個人外語方面的優勢,對外語從不感到無味。 三、探討新的教學方法,保持言語技能的延續和發展 學生在初中一年級獲得的十分薄弱的言語技能,能否在初中二年級得到延續和發展,是防止兩極分化要解決的又一個問題,在教學方法上應抓住以下幾點: 1 側重聽說訓練。初中一、二年級同屬英語學習的入門階段,聽說仍然是訓練的側重點。對詞彙、句型和課文教學的每個環節,都應和初中一年級一樣,通過聽說的方式進行,只是在內容上要有所增加,面要有所加寬。 2 繼續開展會話活動。繼續堅持在課內進行,每次三五分鍾,費時不多卻有較大收獲。 3 聽寫訓練。聽寫內容要源於教材,也要活於教材,才有利於培養學生聽英語和寫英語的能力。原原本本地照搬教材只能把學生引入死記硬背的死胡同。 4 及時地進行課文問答和課文復述。在各項訓練中必須抓住「及時」二字。比如,在學生預習之後,聽一遍課文錄音就要求學生作口頭問答練習。聽兩遍之後就要求尖子學生能夠復述課文。聽三遍之後就要求大部分學生能用簡單的幾句英語把課文內容記下來。這樣訓練可大大加快學生言語技能的發展,而掉隊現象也並不明顯,減少了學生在外語學習上的兩極分化。 綜上所述,研究和改進英語教學方法,對於每一位教師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有好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和縮小兩極分化。建議每位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試驗,總結經驗教訓,來推動教學工作的改進。
❻ 在運動技能形成不同的階段,體育教學上有什麼樣針對性的要求
體育運動技能形成分三個階段
1、認知定向階段(泛化階段):初步掌握、體驗技術動作,動作學習以分解模仿、徒手學習為主。
2、 聯系形成階段(分化階段):深入理解肌肉活動感覺,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動作規范,基本上建立動作定型。
3、自動化熟練階段(自動化階段):形成牢固動力定型做動作熟練、省力、自如。
體育運動技能是動作技能的一種,是通過練習獲得的、為完成體育運動活動的特定任務而將種種動作活動方式順利表現出來的能力。在體育教學、訓練中,我們無時不在運用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現在從運動技能形成的三個階段來分析體育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和要點。
一、認知-定項階段。學生在開始掌握一種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這種技能的興趣,學習與它有關的知識,在頭腦中形成這種技能的表象,這就是技能的認知-定項階段。例如,在教學生學習前滾翻時,首先應向悉褲學生示範前滾翻的連貫動作,並將動作分解開進行講解,使學生全面掘行了解關於前滾翻的知識,形成前滾翻的動作表象。動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正確的表象能幫助學生順利的掌握各種運動技能,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形成了錯誤的動作表象,技能的學習就會出現偏差,清晰而正確的動作表象,依賴於教師的示範動作以及技能學習者對示範動作的正確感知。另外,學生們根據自己學習的動作知識,也可以在頭腦中建立起必要的動作表象,並促使其主動地學習和表現某種技能,校正自己的錯誤動作。
二、動作系統初步形成階段。在掌握局部動作的基礎上,學生開始把各個動作環節或不同動作結合起來,以形成比較連貫的動作,或者學生會在了解一種技能的大致特徵之後,對其中的個別動作做更多的練習。這時,他們的注意力將從認知轉向運動,從個別環節轉向動作的協調與組織,這是把個別動作系統的關鍵。
三、動作協調和技能完善階段。這是技能形成的最後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學習的各個動作環節與各種動作在時間和空間上彼此協調起來構成一個連貫的穩定的動作系統。他們在完成動作時的緊張狀態和多餘動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識對動作的控製作用減小到最低限度;整個動作系統從始至終幾乎是一氣呵成的。
在不同的人身上,同一技能的動作模式可能不完全相同,它們體現了動作技能間的不同結合,因而形成得了不同的技睜散簡能風格,如武術的不同流派、體操動作的不同特點等,都體現了技能的相對的穩定性。技能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它是刻板的、一成不變的。熟練的技能是與各種變化了的情境相適應的技能。因此,當情境出現變化時,技能熟練的人,能靈活地運用自己的技能動作,使技能的發揮不受某種固定的動作模式的限制。技能的靈活性是長期學習和練習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