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英語戲劇課題研究方法

英語戲劇課題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25 11:06:50

㈠ 小學英語教師如何做課題研究

教師如何做課題研究?

(一)首先要選好課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非常重要,選題作好了,應當說研究就成為可能。
課題要反映現有的理論和實踐的廣度與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廣度與深度,需要創造力與想像力。
1、課題從哪裡來?
過去比較多的是從上之下,下達課題,往往大而空;我比較主張從自己身邊選題,從教育教學實踐的困惑中選題。如,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等。
2、選題的基本原則
(1)前瞻性原則:新意——對象新、視角新:如,小學生抄寫題目與解決問題正確率關系的研究。這個課題視角就比較新穎。
(2)科學性原則:如,利用氣功提高學生自理能力的研究 就缺乏科學性
(3)可行性原則:與主客觀條件相符,有實現的可能性。如,開發大腦潛能的研究,可行嗎?對於一線教師顯然不適宜研究。
(4)價值性原則:看其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
一是理論價值(學述價值):指課題對檢驗、修證和發展教育理論,建立科學教育理論體系的作用
二是應用價值:指選定的研究課題及其成果可直接運用於教學實踐,具有指導教學實踐的意義。如,新課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實驗與研究
(5)明確性原則:要求選題能准確反映各研究要素的內涵與外延,並且表述准確。
(6)倫理性原則:符合倫理道德、法律規范
3、選題注意事項
(1)從實際出發,研究中實踐,實踐中研究
(2)不要貪大求全。如小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就顯得大了些,如果改成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思維特點的研究,就比較適合一線教師做。
(3)注重平時積累,從小處著手:首先我們要有問題意識。要做教育、教學的有心人,平時時時處處留心觀察,在工作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善於發現工作中的問題,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如有的學生不喜歡舉手發言這個現象,就可以當一個問題:「學生為什麼不喜歡舉手發言?」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思考:僅僅是他的智力問題嗎?僅僅是她的個性問題嗎?有沒有心裡因素地影響?等等。如果你以科研的眼光去和學生交談,去調查一下,作一些個案分析,就會發現學生上課不舉手發言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反思:小孩的天生求知慾強,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滿腦子的問號。但他們為什麼在課堂上不想問?在課堂上為什麼選擇沉默?這就是問題。於是,我們就可以確定一個課題:「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參與意識的研究」。
(4)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大家知道,近兩年來,不少學校開展了教育敘事的研究,將回歸經驗總結法的問題提出來。教師將教學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激發出的新思考、新創意記錄下來,通過講自己的課程故事和案例來闡述新的思想理念。實時的反思就是是經驗總結,往上升華就是課題研究。觀察中小學相關研究,真正引起共鳴的是那些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高度的專家型教師的案例,而且課題研究越深入越是這樣!因為這是教師真正能夠模仿,真正能夠受益的。前蘇聯成就的一批教育家大多都有這樣的背景。何克抗教授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教育家出在中小學,不在高校。這句話的確意味深長。
(二)選題從哪些方面入手
1、選教育科研的前沿課題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達到特色創新的統一。把教學需要做為第一選擇,在學科間尋找交叉點與結合部,圍繞熱點問題下功夫、做文章。如,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方式關系的研究
2、選擇應用研究型課題
與應用研究相對的基礎研究。基礎研究以抽象、一般為特徵,主要是增加科學知識的組織體系,並不一定會產生直接的實際價值的結果。應用性研究以具體、特殊為特徵,主要是解決直接的實際問題,增加科學知識的目的是第二位的。一般地選擇帶有典型性教育實踐經驗為題,在司空見慣的教育現象中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法。如,《開放教育與普通教育實踐性環節比較研究》、《現代漢語網路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理研究》。一線教師應當以應用研究為主。這是因為學校是教育實踐的核心,它時刻產生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應用性研究的成果實用性、操作性強,可以推廣開來,並有效的使更多的老師運用這些成果。
3、選擇主觀條件比較成熟的課題
量力而行。從專業特長、愛好興趣、研究能力出發,選體驗深、實踐多、研究透的課題。如,課堂教學中如何營造和諧氛圍的研究
4、選客觀條件比較具備的課題
理論條件 資料信息 設備工具 氛圍環境
5、選擇大小較適宜的中觀、微觀課題
通常情況下,題域越窄,題目越小,越容易把問題講透徹;題域越寬,例證說不清楚,道理講不明白,面面具到,點到為止,沒有深度難成佳作,題目小一點、格調新一點、討論透一點。對教材、教法、教學對象的研究都可以有深度。如,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意識培養的實驗與研究等。
(三)做好方案
一個詳盡的課題方案,是課題研究成功的保障。曾不止一次地聽搞科研的專家說:課題方案

㈡ 英語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研究手段

開題報告的基本組成部分
1、畢業論文題目
論文題目用中英文撰寫,漢語在前,英語在後。目的是限定畢業論文的大致范圍和方向,即論題。應力求簡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過15—20字。必要時可使用副標題。
2、本選題的研究目的
以中學英語教學法方向為例,則須說明要解決英語教與學,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應是在教學實踐中比較突出又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是前人從未解決的,並且能填補某一領域的空白的問題。
3、本選題在國內外同行業中的研究現狀
國內外學者對該選題曾作過哪些方面的相關研究,本課題在國內外研究中處於何等地位?是屬於未開拓的領域,還是在前人已經研究過的基礎上作深層次的研究?國內外有哪些論文、論著涉及到本選題的內容?
4、研究本選題的動機及意義
提出本選題的根據是什麼?為什麼提出這個選題?本選題的研究有什麼意義?從理論的角度看,本選題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其價值取向是什麼?本選題與相關領域之間的關系如何?對英語教學會起什麼作用?從實踐的角度看,本選題是否有助於英語教師和學生把握教與學的動向,使人們在英語教與學的過程中少走彎路,是否有利於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5、本選題研究的主要觀點、內容、重點和難點
本選題研究有哪幾個重要觀點,其特點是什麼?研究的重點在哪幾個方面?研究的難點在何處?怎樣從理論與實踐出發,對英語教學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如何結合英語教學實際對改進英語教學作對策思考?本選題有哪幾個新觀點?是否填補了國內外同行業研究中的空白?
6、本選題的撰寫框架
框架可用提綱形式表述,一般構成如下:
引言:提出問題、擺明觀點。
論點:分析問題與闡明自己的觀點。大致包括:問題的原因及危害性;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理論上來論證問題的解決方法,並聯系教學實際闡述解決問題的策略與做法。另外,利用實際數據作為論據,證明方法的有效性。
結論: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論證,其結果如何?對人們在英語教與學中有何指導意義?有哪些方面需要繼續研究的?它還有什麼不足之處?
參考書目:參考書目一般是英文參考書在前,中文參考書在後,以字母拼音順序排列。
7、研究基礎
作者在選擇該題之前作過哪些方面的學習、研究或寫過什麼文章?說明能如期完成畢業論文撰寫的理由。
8、研究方法
常見的研究方法包括:觀察、調查、描述、實驗、實證、文獻、個案研究、比較研究、經驗總結、實踐反思、測量、量化、行動研究、表列、圖示、內容分析等方法。例如:實驗的方法就是對英語教學班級進行實驗對比;調查的方法就是通過調查表、詢問、問答等形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個課題根據具體情況可能需要一種或多種研究方法。

㈢ 陳瘦竹戲劇研究的方法是什麼

1940年10月,陳瘦竹應余上沅之邀去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任教,始從事戲劇研究,「偶然性的支配」成了其人生轉折的「重大關鍵」①,而後戲劇研究成為其畢生事業,由此他也成為了戲劇研究領域的大家。陳瘦竹在戲劇理論、戲劇美學、外國戲劇史研究、中國現代戲劇研究、戲劇批評、戲劇翻譯、戲劇創作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從學術角度看,其對中國戲劇學研究方法所作的貢獻相當重要。

一、泛讀群書與專題考辨

陳瘦竹在戲劇理論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是學界公認的事實。陳瘦竹之所以會對西方戲劇理論產生興趣,實乃一偶然之機緣。陳瘦竹到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任教後,校長余上沅希望其翻譯英國亞拉岱斯·尼科爾(Allardyce Nicoll)的《戲劇理論》(The Theory of Drama),且已和重慶商務印書館談妥出版。而此書便是把陳瘦竹引入戲劇理論研究殿堂的入場券。陳瘦竹認為「這是一部權威的戲劇理論專著」、也是「最有系統的戲劇理論著作」②。在翻譯過程中,他參閱了尼科爾依據的克拉克(Barrett H. Clark)編譯的《歐洲戲劇理論文選》(European Theories of the Drama),通過以書找書之法,閱讀范圍亦一圈圈往外擴大,加之其正在教授專業課「劇本選讀」,便又有意補閱了大量歐洲名劇。

在閱讀群書基礎上,陳瘦竹發現了西方不同戲劇理論派別對戲劇本體理解的差異性,在辨析差異性及分析其產生的緣由時,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如其對於「戲劇性」(The Dramatic)來龍去脈之研究。其先有《戲劇定律》一文,分析何為「戲劇」?何為「戲劇性」?「戲劇性」何以成為戲劇最為本質的要素?何為布雨納丹(Ferdinand Bruneti è re)之「戲劇性」?而布雨納丹又是如何融亞里士多德、馬修士、黑格爾之見解成一家之言?在此文中,陳瘦竹初步得出布雨納丹理論要義所在,即「意志之動作,不僅為戲劇的基本要素,且各類戲劇的優劣,亦由此而定。」③然西方理論家對「戲劇性」的探討並不止於布雨納丹的「意志沖突說」,於是其又有《戲劇基於人生關鍵說》一文來探討威廉·亞徹的「危機說」,威廉·亞徹否認沖突為全部戲劇作品所共有特徵,且反對布雨雷丹的「意志沖突說」,認為「戲劇的本質在於人生中的重大關鍵」④。陳瘦竹一步步往後追,便又形成《戲劇普遍律》一文,他在文中著重分析了亨利·亞瑟·瓊斯(Henry Arthur Jones)如何批判威廉·亞徹(William Archer)的理論,怎樣地調和布雨納丹的「沖突說」及亞徹的「關鍵說」而得出「戲劇普遍律」,即劇本乃「懸疑與關鍵的連續,或沖突迫近與沖突劇烈的連續,這種連續,在一前後關聯的組織從頭至尾所包含的許多加速上升的頂點之中,向前進行」⑤。而後陳瘦竹認為「無論亞徹所謂'危機』或尼科爾所謂'震驚』,都不過是沖突所產生的某種局勢和情緒,這種觀點不能取代布雷納丹'無沖突就無戲劇』的學說。」⑥且正是在梳理清楚「戲劇性」理論後,陳瘦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戲劇觀,即戲劇是「演員在舞台上演給觀眾看的人生中沖突的故事」,且戲劇無沖突就不能成戲,因為戲劇的本質在於「戲劇性」。「戲劇性」是用來區別戲劇和其他文學藝術作品的名詞,其為「構成戲劇動作的矛盾、沖突和斗爭」,「可以演出來給人看的東西」⑦。而這種戲劇觀又反過來影響了他一生對於戲劇的看法與理解。

顯然,陳瘦竹的「戲劇性」研究,為其建構戲劇理論大廈打下了堅實的樁子,於是其在點的基礎上開始展開面上的研究。《馬克思主義以前歐洲戲劇理論》一文便梳清了西方戲劇理論發展脈絡,從希臘戲劇理論、羅馬戲劇理論到文藝復興時期戲劇理論,再到古典主義戲劇理論、資產階級啟蒙主義者戲劇理論、浪漫主義戲劇理論、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戲劇理論,其不僅詳細分析每一種戲劇理論產生的前因後果及其主張,且以作品為例詳細解剖其重要觀點,再加上《象徵主義戲劇和現實生活》、《關於當代歐洲「反戲劇」思潮》、《談荒誕派的衰落及其在我國的影響》三文,就成了一部較為簡略但卻豐厚的「西歐戲劇理論發展簡史」。

正因為有縱觀西歐戲劇理論發展史之氣眼,陳瘦竹反過來進行具體問題研究時,便顯得游刃有餘。《亞里斯多德論悲劇》一文,對亞里士多德做簡單的時代背景介紹後,便切入其藝術觀——「藝術摹仿自然」的討論,為解釋何為「藝術」、何為「自然」、何為「摹仿」、何為「摹仿自然」等概念時,其引亞氏《氣象學》里的「烹飪」說及《詩學》,並參考英國蒲乞爾博士(Samuel Henry Butcher)《亞里斯多德之詩與美術原理》為證說明,又比較其與柏拉圖藝術觀之不同為佐證;其後,其筆鋒一轉開始討論瓦格納(Richard Wagner)、亞匹世(Adolphe Appia)及戈登·克雷(Edward Gordon Craig)的「戲劇綜合論」,而後指出這種觀念實出自亞里士多德;然後才正式切題討論亞里士多德的「悲劇論」,而關於「悲劇」的概念,其就參考了特威寧(Twining)、勃克萊(Theodore Buckley)、蒲乞爾博士、劉開士(F. L. Lucas)的譯文,且在討論的過程中,能隨手拈來西方戲劇理論家如戴尼羅、施平格等對其的解釋,因此其文不僅十分清楚地解釋了何為亞里士多德的悲劇觀,亦變相地梳理了對亞氏悲劇觀的研究及其影響。這就是陳瘦竹多讀書的優勢和因幾十年如一日讀書甚勤、思考甚切而獲得的潛在根基與功力。

二、中西比較之眼光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見出,陳瘦竹是以英語作為其重要的研究治學工具,而對於這門工具的掌握與熟練運用,促使其發掘出許多重要的新材料。且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治學工具又促使其形成新的研究方法,即通過中西戲劇比較來建構新的理論體系。陳瘦竹著手翻譯《戲劇理論》時,發現其書所論主要為英國戲劇,因此曾設想應該聯系中國話劇來舉例說明,「直到50年代初,這個意念忽又浮現在我腦際,是否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綜合外國戲劇和中國戲曲和話劇,建立一個新的理論體系。」⑧

陳瘦竹的喜劇理論研究便是其設想的實現,比如《論喜劇中的幽默與機智》、《說嘲弄》這兩篇討論喜劇因素的重要論文。《論喜劇中的幽默與機智》在解釋「幽默」與「機智」概念後,指出雖然「幽默中有機智,但機智並不是幽默」,但在「作品中幽默和機智常相結合」。而後以福斯塔夫(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為例詳析戲劇中的幽默形象,而《無事生非》的培尼狄克和貝特麗絲便是機智的典型。其後,陳瘦竹又告訴我們中國戲曲中,同樣也有著這兩種因素的存在,從元曲的《救風塵》、《望江亭》,明傳奇的《獅吼記》,到現代戲曲如川劇《評雪辨蹤》,再到話劇《一隻馬蜂》、《西望長安》等作品中亦存在。然而「嘲弄」(Irony)和「幽默」、「機智」在喜劇中很難截然分開,自19世紀以來歐洲便有許多有關「嘲弄」的專著,陳瘦竹在介紹其研究概況的基礎上,聯系中國戲劇中的「嘲弄」,把「嘲弄」(Irony)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由此開啟了中國喜劇研究的新窗口。

正是在中西戲劇比較之開闊視野下,陳瘦竹開啟了中國比較戲劇學的研究。《異曲同工——關於〈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便是其中的一篇力作。陳瘦竹注意到雖然湯顯祖(1550-1616)生活於明代末年,而莎士比亞(1564-1616)生活於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然就時代而論,兩人為同時代人,巧合的是兩人又同年逝世,並且「兩人都是詩人和劇作家,他們對於愛情不僅有深刻的理解和熱烈的贊美,而且都寫過以青年男女愛情為主題的劇作」。因此他試圖對16世紀末年文壇不朽之作《羅密歐與朱麗葉》(1594)與《牡丹亭還魂記》(1598)進行比較研究。

「這兩部名劇產生於兩個不同的國家和社會,彼此並無文學姻緣和相互影響,很難進行科學的比較研究,但是我們從兩劇在思想和藝術上的異同之處,還能看出一些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相似的劇作技法。」⑨

真是一語道破其方法,他著力於兩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之處。兩者所處的背景相同,且題材都非原創、有來源,此為兩者相同之處;兩者描寫愛情的風格雖不同,一熱烈奔放,一細致幽怨,然而兩人揭示內心奧秘卻殊途同歸;又因兩人所在國家的戲劇演出方式不同,故而兩者戲劇沖突展開的方式、戲劇結構亦不同。

又如曹禺和外國戲劇的關系,一直是曹禺研究的熱點問題,如李健吾早在1935年便指出曹禺的《雷雨》受到歐里庇得斯與拉辛的啟發⑩,而曹禺受易卜生的影響亦是學界不諱言的事實,而後劉紹銘的博士論文《曹禺所受西方文學的影響》亦主要討論了曹禺與契訶夫、奧尼爾的關系。然陳瘦竹的《關於曹禺劇作研究的若干問題》一文,憑借其對歐洲近代戲劇的諳熟,把曹禺創作思想和藝術形式的變化放在了歐洲近代戲劇發展中考察,其不僅看到了巧湊劇(well-made play)對易卜生的影響,亦指出了巧湊劇、易卜生與《雷雨》的關系,這無疑是他的創新之處;而且,在詳細地分析契訶夫創造的新形式及其劇作的情節、動作、人物和語言特色之後,再來分析曹禺《日出》與《北京人》,可謂是不證自明之法,我們不僅能清晰見出曹禺從《雷雨》到《北京人》的變化和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亦能清楚地看到契訶夫對曹禺風格之影響究竟在何處。

再如郭沫若成名雖早,然郭沫若戲劇研究並未引起學界相應的關注。而陳瘦竹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郭沫若在創作歷史悲劇中接受了適合其時代要求和與其創作個性相接近的劇作家——歌德與席勒的影響,於是,《郭沫若的歷史悲劇所受歌德與席勒的影響》一文在娓娓道來歌德、席勒在其時代背景下的創新與創作之後,詳析了郭沫若的歷史觀、歷史劇觀與其劇作之關系,由此郭沫若、歌德、席勒三者之間的關系便自然顯明明了。

三、在外國文化系統和文學發展中研究外國戲劇

由於陳瘦竹以英語作為其重要的研究工具,通過它能十分便捷地查看英文原始資料,加之1949年後,他在南京大學任教,所講授的乃為「文學方面各種課程」(11)。因此,在從事戲劇研究時,其亦注意到文學思潮與戲劇思潮之關系,自覺地把戲劇思潮、戲劇現象還原到其時的文學思潮與文學變革之中,把其放置於戲劇整體變革之中。

常人論之梅特林克獨創的「靜的戲劇」(Static Drama)時,一般是力圖解釋其理論內涵,指出其是一種專寫心靈世界的戲劇而已。然陳瘦竹卻把「靜的戲劇」放置於整個西方戲劇史與近代社會的發展中,他指出「靜的戲劇這個名詞,雖由梅特林克初次提出,但是靜默(Silence)在戲劇上的妙用,卻是古已有之。」(12)他梳理了從埃斯庫羅斯到狄德羅對於「靜默」的運用,然其緊接著告訴我們這種「靜默」與「靜默戲劇」有本質區別,並指出近代戲劇的轉向是近代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從根本上排斥外部動作,力圖「從人生的表面一直挖掘到心理的靈魂的世界中去」,「探究到真實(The True)方面」,而不滿足停留在現實(The Real)上。同時,陳瘦竹亦指出,對於梅特林克戲劇觀的理解不應只看到「靜的戲劇」這一面,因為梅特林克42歲時曾對其早年主張進行反思,其承認動作依然是舞台上最崇高的法則及最根本的要求。可見,正是基於這種全面的考慮與分析,陳瘦竹對「靜默戲劇」的考察十分深刻而具有洞察力,《靜的戲劇與動的戲劇》遠遠超出其時人們對「靜的戲劇」研究的水平。而在論及自然主義戲劇時,陳瘦竹則把它與自然主義思想、自然主義文學思潮聯系起來,在分析左拉的自然主義戲劇主張前,先剖析其自然主義小說理論。而在討論自然主義戲劇理論時,亦與自然主義前的戲劇變革聯系起來,指出自然主義戲劇的最大貢獻便在於革新了演出方法,在這點上他又發現自然主義戲劇主張其實是狄德羅理論的引申,如此這般給予自然主義戲劇客觀而公正的評價。

又如,在研究雨果《歐那尼》時,陳瘦竹在討論完何為「法國浪漫運動」之後,再來分析何為雨果的浪漫主義主張——「怪誕」說,隨後才再濃彩重墨地全面分析《歐那尼》,從演出到劇作情節、結構……這樣他不僅說清楚了奇情劇、莎士比亞、古典主義與其之關系,亦讓人明白了何以浪漫主義派能憑借《歐那尼》打敗古典主義派(13)。而在研究王爾德的喜劇時,陳瘦竹把王爾德置於英國喜劇發展長流中去,在交代王爾德其人、其怪異行為、其所處年代以及唯美運動始末後,給予研究對象充分的同情與理解,再來分析王爾德美學思想及戲劇創作,這樣陳瘦竹不僅對王爾德作品的把握准確到位,且對其戲劇思想的挖掘入木三分。其對莎士比亞、契訶夫、奧尼爾等等的研究,莫不如此,囿於篇幅,不再展開討論。

四、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運用」

在1949年前,陳瘦竹無論是做戲劇理論研究,還是外國戲劇研究,其都立足於戲劇本體,從戲劇本身出發,強調「在劇中求劇識」的重要性,《靜的戲劇與動的戲劇》、《自然主義戲劇論》、《新浪漫派劇作家羅斯當》、《戲劇批評家萊辛》等都曾是轟動一時的好文章。然而,人不可能脫離時代而存在,自1949年後,馬克思主義對學界、思想界的影響遠甚於前,馬克思主義方法幾乎成了各門學科通行的研究方法。陳瘦竹亦「受到」影響,50年代初,其曾設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綜合外國戲劇和中國戲曲和話劇,建立一個新的理論體系」。由於此言出自陳瘦竹之文《戲劇理論文集·後記》,如果我們不假思索,便會真以為他1949年後便是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為其主導方法。然本文在綜觀其全部論文後發現,此言恐怕只是陳瘦竹的「障眼法」而已,他在寫於五、六十年代的《馬克思主義以前歐洲戲劇理論》、《歷史唯物主義與戲劇》、《左聯時期的戲劇》等文中,確實運用了馬克思主義來討論一些戲劇現象,這些論文的局部也似乎真的烙上了時代的印記,而從其作於八十年代的論文之細微處亦能看出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痕跡。但盡管如此,陳瘦竹並未從整體上扭轉其原來的研究思路與治學方式,這點在老一輩學者中尤屬難能可貴。

陳瘦竹翻譯《戲劇理論》時,很是欣賞此書,對「其中一些唯心主義觀點」亦「贊同」(14)。的確,此書對陳瘦竹影響非同小可,其書大體分為「西歐戲劇理論」、「悲劇」、「喜劇」、「悲喜劇」四塊,但前三者是其討論重點。陳瘦竹的研究亦主要集中在這三塊,而其對於中國現代戲劇的研究,可以視為其新的擴展。且陳瘦竹研究的主要方法亦不外乎是採納了尼科爾的用歷史發展的觀點和科學分析的方法,對兩千多年來戲劇理論方面的諸多問題做了系統與詳盡的論述,且即便是對作品進行分析,尼科爾和陳瘦竹也是著眼於藝術上的分析。

據本文統計,收入《陳瘦竹戲劇論集》的文章共97篇,其中寫於1942-1948年間的有28篇(15),1949-1977年間的有23篇,1978-1989年間的有47篇。陳瘦竹在1949年前,基本上是按照尼科爾的思路展開研究與討論的。因「文革」的關系,其在1966-1977年間被批鬥摧殘、勞改,性命幾難保,寫作更不可能,且幾十年來所積攢的三十多萬字札記亦被毀。從1949-1965年的文章中,確實能看得出來陳瘦竹曾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如寫於1950年的《劇本創作問題》中已有「人類的歷史,在有階級的社會中,是一部階級斗爭的歷史;人的生活,是從矛盾到統一的發展過程」等字句,而在談及「沖突」概念時,其也引用了列寧、恩格斯有關「沖突」的解釋。而《文學和戲劇》(1961年)一文已認為「任何藝術都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論戲劇沖突》(1961年)、《談戲劇沖突》(1962年)兩文所受的影響便更為顯明。其實這種影響在八十年代也沒有全然泯滅,如寫於1988年的《悲劇從何處來——50至80年代英美悲劇觀念述評》中便有「馬克思主義的悲劇觀點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悲劇創作和研究的指導思想,但在資本主義國家,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在基本上還占統治地位」(16)等字句。

但陳瘦竹在五六十年代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運用並非自覺地運用,而是有意識地添加的,他並沒有根據形勢之需要而隨意改變其戲劇觀,其在《論戲劇沖突》中反對「今天的戲劇可以不再需要寫沖突」之觀念,而提倡「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他大量引用馬克思、恩格斯的戲劇觀點也是為了給其論點以強有力的支撐,他曾耿直地指出當時討論「社會矛盾和戲劇沖突」的誤區。而在《歷史唯物主義與戲劇——論李健吾同志所謂「經濟制約對戲劇的影響」》一文中,陳瘦竹雖承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但覺得「經濟制約對戲劇的影響」說法並不準確,其認為「研究文學藝術的本質、特徵及發展規律,不僅要從經濟基礎出發,而且還應看到各種上層建築對文藝的影響」,並從戲劇本身的角度指出李健吾的論據——對於希臘戲劇中的歌舞隊興廢的解釋是根本錯誤的,其認為歌舞隊的逐漸消失是古希臘戲劇性和動作性逐漸加強的結果,與戲劇的盛衰並無必然聯系。而前文所述作於1962年的《馬克思主義以前歐洲戲劇理論》一文,亦為實事求是分析歐洲理論發展經過之力作,並無牽強附會之處。

看陳瘦竹的文章,給人一種感覺,他無論是討論戲劇理論中的概念,抑或是品評劇作家,還是討論戲劇發展史問題,不但材料、論據、譜系、觀點等清晰明了,而且行文靈活自如,在旁徵博引中談笑自如地解決問題,讀到最後便有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然其在運用唯物史觀、馬克思辯證法討論問題時,卻給人一種窘迫的感覺,其行文用意格外讓人費解,似乎只是為了運用而平添幾筆,並未使他獲得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或新角度。

因此,現在我們讀陳瘦竹八十年代的文章,並無隔閡,我們發現其依然承續了其四十年代的風格與治學方式,如《象徵主義戲劇和現實生活》、《悲劇從何處來》、《悲劇往何處去》、《當代歐美悲劇理論述評》等,它們依然是立足於戲劇本體研究,依然是採用歷史與美學的方法,切切實實地討論戲劇史、戲劇理論問題。如陳瘦竹與高行健商榷「戲劇觀」一事便是旁證。陳瘦竹對荒誕派戲劇是素有研究的,《關於當代歐洲「反戲劇」思潮》一文便客觀地梳理了荒誕派戲劇發展及其理論主張,然而其卻不主張其時戲劇界把荒誕派原裝搬到中國舞台,因而他非常嚴肅地指出「因為《車站》的作者學習《等待戈多》,無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並沒有為我們提供任何寶貴的經驗」(17)。其後他又在《〈論戲劇觀〉讀後》一文中陳述其不贊成這種「戲劇觀」之原因,其認為雖然可以「借鑒其中某些形式和技法」,但因為「戲劇觀念不只是理論問題,而且是實踐問題」,故無論是何種戲劇觀,一定要考慮到舞台的因素。陳瘦竹一直堅持他的「戲劇觀」,而這種「戲劇觀」自四十年代形成後便沒有更改過,其認為戲劇的本質在於動作,沖突,而結構再如何創新也不能拋開塑造人物,因為人物永遠是結構的中心,而戲劇歸結到底還是需要集中沖突的。因此,陳瘦竹與高行健的分歧不是守舊與革新的沖突,亦不是左與右的沖突,而是「戲劇觀」不同、對戲劇本質的理解不同,顯然此次論爭能從側面證明陳瘦竹對其戲劇觀念的堅持。

當然,陳瘦竹也未能全然洗凈其所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痕跡,且陳瘦竹在學習馬克思主義以後,其價值觀確實有所改變。他在四十年代多是分析作品的藝術性,然在八十年代,其亦注意分析劇作家的思想傾向性,「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在文中的出現,便是最好的證明。又如在研究悲劇時,他忍不住要聯系中國實際唱點高調繞上幾筆,比如:「當前我國億萬人民正為建設高度物質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而斗爭,那麼悲劇所歌頌的叱吒風雲和崇高善良的正面人物形象,將會給我們以巨大精神力量,鼓舞我們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獻身。」然而,文末所說的「悲劇人物」形象其實並不符合其文中所討論的「悲劇人物」內涵,本文以為加上如此恐怕更多是出於「理論聯系實際」的考慮罷了。

五、戲劇批評的新樣式

陳瘦竹曾提出「應用歷史的、比較的和藝術的方法研究文學,這樣的文學評論就有立體感、透視力和審美性」。所謂「運用歷史手法,必然要求將作家同其作品放在當時文學的發展過程中進行比較研究,從相似或相異的作品的比較研究中,可以發現作家所接受和所產生的影響,可以看出成效得失以及作家及其作品的獨特風格。文學不是抽象的思想材料,而是生動的藝術作品,必須以情動人,使人在美感中接受教育。我們將某一作家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作品進行比較研究時,除思想外,必須強調藝術分析,細致分析創作過程、結構方式、遣詞造句以及語言的色彩和音律,充分揭示其美學特徵。」(18)的確,陳瘦竹以「歷史觀念與美學觀念相結合研究中國現代戲劇文學」,提高了「現代戲劇文學研究學科的理論品位」(19)。

那麼,陳瘦竹又是如何進入劇本分析的呢?他提出在展開劇本分析之前,首先要學會看劇本,那怎樣看呢?陳瘦竹十分贊同英國瑪喬麗·包爾頓的劇本為「走動的文學」之觀點,即「劇本並不真正是專供閱讀的文學作品。真的劇本是立體的,它是在我們眼前走動的和說話的文學」。因戲劇的生命在舞台,陳瘦竹去劇專任教後,便意識到「必須建立演出觀點和培養舞台敏感,才能正確分析劇本」(20)。在長期摸索中,陳瘦竹總結出科學的讀劇方法:「我的經驗是分三步:一、豎過來看;二、拆開來看;三、合起來看。」所謂「豎起來看」,即「看劇本時如同看演出一樣」,「盡可能地聯系演出情況,要將劇本的語言形象,變為演出中的舞台形象」。而「拆開來看」,即「根據主要劇中人的上下場而將每一幕分成若干場面加以分析」,在這樣的細細分析研究中,便可以對於劇本的主題、語言的特色、編劇的技巧及劇作家的風格逐步深入理解。而「合起來看」,就是「將各場各幕中的戲劇沖突貫串起來,將主題思想的各個側面集中起來」(21),而其根本目的便在於深刻理解劇中人。

由於獨特的研究方法加上科學的劇本閱讀法,陳瘦竹在展開戲劇評論時,每每點面兼顧,既能放之於宏觀背景之下,又能聚焦於一點上,因此其對劇作的分析,不僅能細致到位,亦常常能挖出常人所看不到的東西。如陳瘦竹在討論完《郭沫若的歷史劇》、《再論郭沫若的歷史劇》之後,又把郭沫若置身於世界戲劇發展之中來討論其悲劇創作的歷史地位,認為其「不僅在我國話劇創作中獨樹一幟,而且在現代世界劇壇上也大放異彩」(22)。因自易卜生和奧尼爾後,歐洲近代悲劇漸趨衰落,後又走向荒誕派如《等待戈多》等,因此他便認為郭沫若這種崇高陽剛的悲劇,在「悲劇衰亡」論籠罩的世界劇壇,具有著肯定意義的。

以其豐富的學識、獨到的眼光加之犀利的筆鋒,陳瘦竹所寫的戲劇批評已不再是單純的「戲劇評論」,其不僅糾正了時人慣以評論小說的方法評論戲劇之弊病或品評式的戲劇評論,還建立起了新的戲劇批評模式,把戲劇批評往科學化道路上推進了一大步。比如「他的田漢研究(1958年作,1960年出版)'在田漢研究史上是一個創舉。它意味著田漢的話劇研究已經由零星的片斷的研究進入整體的系統的研究』,'它結束了過去只重單篇鑒賞的局面,開創了綜合研究的新路』」(23)。在《田漢的劇作》一文中,陳瘦竹把對田漢劇作的分析與田漢的生平經歷結合起來,在勾勒出其劇作發展線條的同時,亦展開細部剖析,把田漢放在其所處年代,把其劇作放在現代戲劇發展史上,筆鋒犀利,既深刻又合情合理,即便今天讀來,有些觀點依然值得我們重視,不失其研究價值。而後,《關於田漢劇作評價問題》、《且說〈南歸〉》兩文則把田漢研究置於世界學術研究的背景下,開拓了田漢研究者的視野,陳瘦竹首次注意到了外國學者康斯坦丁·董葆中對田漢的研究,其力圖改變國內學者對田漢的輕視態度,又極力糾正外國學者對其評價的偏頗之處,可見其對田漢研究的水準提高有著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

又如,其時對丁西林喜劇的研究十分零散,陳瘦竹在1957年寫了《丁西林德喜劇》一文,對丁西林喜劇藝術作出了完整而客觀的評價與分析。其按年代與題材把丁西林的喜劇分為兩個時期,注意到時代影響了其劇作風格,指出後期的劇作因時代環境的變化,時已進入抗戰時期,因此它們比初期的喜劇更具有現實性。而後,陳瘦竹進入到對其精湛的語言與結構藝術之分析,尤其指出其結構的巧妙性——「善於將矛盾推到極端,造成似乎難以打開的僵局,然後很巧妙地翻將過來,在抑揚反正之間,產生很強烈的喜劇效果」,而「戲劇的嘲弄」又加強了喜劇效果。然陳瘦竹並不滿足於此,其常常保持著對其所關注問題的強勁興趣。其亦注意到國外學者劉紹銘博士的丁西林研究文章《作為情境喜劇的〈壓迫〉:丁西林》,在贊揚劉紹銘細致分析的方法之後,卻不贊同他的丁西林受法國巧湊劇影響之觀點,指出「戲劇情境是劇中人物在某種環境中所形成的某種矛盾或統一的關系,情境隨著人物關系而有變化」,他先詳細解剖《壓迫》的結構,然後才繞到「巧湊劇」的淵源與流變,指出《壓迫》是世態喜劇或機智劇,而非「情境喜劇」或「巧湊劇」。在此文中,陳瘦竹深厚的理論功底及細部剖析能力,無疑為此篇駁論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㈣ 通過英語戲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戲劇是學習語言最好的方式和手段。孩子們在真實的語言交流場景中以戲劇角色的身份去聽和說,這尤其符合兒童學習發展的需要。——余秋雨
戲劇教學 (Drama in Ecation) 是將戲劇的方法和元素應用在教學或社會文化活動中,讓學生在戲劇實踐中達到學習目標和目的。這種教學法的重點在於學生全身心參與,通過團隊合作和交流,從而領略劇本的知識意蘊,提高英語流利度和表達、團隊合作等多元能力。
將戲劇融入教學起源於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兩個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和「在戲劇實踐中學習」。經過多年的實踐和運用,戲劇教學在外國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能力的教學方法
戲劇教學的魅力在於,它不以學習戲劇知識和表演技能為目的,而是運用戲劇的元素設計各種體驗滲透到教育中,讓身邊的每一個地方都成為一個小小「舞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小小「演員」。通過角色扮演、虛擬情境等戲劇方式,讓孩子們在其中學會自信,堅定走好人生每一步;學會控制,獨立思考,以更好的狀態應對人生每一個挑戰。
不過目前國內開展戲劇教學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比如找不到好的劇本素材或是缺少專業的戲劇教學老師。這兩個都是開展成功戲劇教學課的關鍵因素,沒有語言經過打磨和設計的好劇本,學生很難去提高語言和表達能力;而沒有專業的老師,也無法更有效地開展戲劇教學。根據這兩個痛點,好的戲劇讀物教材,不僅提供分角色的高質量劇本,還提供如何開展教學的手把手教師指導。通過戲劇教學,提升英語閱讀流利度並培養多元能力。
學生在進行閱讀時,不僅追求閱讀量,而且還注重各項閱讀能力的培養。根據國外閱讀委員會National Reading Panel指出,閱讀能力的發展有五個核心組成部分,分別為:語音辨別Phonological Awareness、自然拼讀Phonics、詞彙Vocabulary 、閱讀流利度Fluency和理解Comprehension。

其中閱讀流利度 (Reading Fluency) 就是他們重點培養的一個技能,也是實現閱讀理解的關鍵。閱讀流利度顧名思義是指能夠快速准確地解碼文章中的表達和片語,讓閱讀過程更加流暢。許多孩子在閱讀時還是磕磕絆絆,看到一個陌生片語就會停下來想半天,正是因為忽視了對於流利度的訓練。

培養閱讀流利度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反復閱讀 (Reread),LeBerge和Samuels在1974年的一項研究中表明,當學生反復閱讀同一文本後,他們的閱讀速度、准確性和理解能力都有大幅提升。而他們在反復閱讀中所培養的流利度,不僅適用於所讀的那篇文章,也適用於其他從未讀過的文章。

而戲劇讀物正是通過反復閱讀來培養閱讀流利度的理想選擇。因為戲劇讀物的文本本身是與表演相結合的,作為反復誦讀的材料來說一點都不突兀,而且同時可以訓練語音、語調等方面。

此外,伴讀 (Paired Reading) 是培養閱讀流利度的另一個有效策略。這套戲劇讀物的每一本讀物劇本都含有六個角色,每個角色的語言難度都不相同。而語言最簡單的那個角色,所分配的台詞相對多一點,這樣設計的原因是為了鼓勵不願多說的孩子去展現自己並開口多說。而且這種劇本設計形式的伴讀,可以讓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幫助閱讀能力稍弱的孩子「跟上節奏 (move through the text at an appropriate rate)」。

英倫雲小學通過線上整合優質英國小學資源,讓孩子在國內也能體驗正統英國小學課程和真實的課堂。為孩子提供包括英語語文、數學、自然科學、藝術史、歷史、地理等,也為孩子提供全人素質培養課程,同時包含包含:PSED情緒管理、PE體育運動、STEM、音樂素養提升、Drama舞台表演等課程。更為孩子提供英語語言訓練、入學測試、申請和注冊、預約面試、參觀學校、辦理寄宿監護服務、體檢、簽證申請等一系列服務。如果您的孩子有相關的需要可以與我們取得聯系。

㈤ 英語論文開題報告擬採用的研究方法應該怎麼寫!!!!

定性方法Qualitativeapproach,定量方法Quantitativeapproach英語論文中的研究方法一、 外語教學和科研中的兩大研究方法(一)定性方法Qualitativeapproach定性研究的基本情況:1. 研究者調查之前沒有帶什麼框框;2. 研究者可以作為局外人觀察要研究的現象,讓一切事情讓本來的規律去發生,發展,研究者不加控制和干擾;3. 研究者也可以參與到所調查的活動之中或者以觀察者的身份參與活動;4. 在一般性的調查之後,可以進行深入的個案調查casestudy;5. 所採取的方法是綜合法和歸納法,最後成果多是描述性的或在描述過程中揭示一定的規律(即提出假設或結論) 。(二)定量方法Quantitativeapproach通過一連串的數字,表格,圖標來說明問題,如《廣告語言中的語用預設》,陳新仁1998分類:統計方法statisticalmethod:人口普查實驗方法experimentalmethod:交際教學法比翻譯法好定量研究的基本情況:1.定量法通常是從假設出發,事先有個看法;2.定量法往往是要控制和操縱變數的;3.定量強調研究的客觀性,遠離數據,遠離當事人,是局外人的視角;4.所得數據信度高,具有可重復性;5.所得結論具有普遍性。(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比較定性方法 定量方法現象學觀點 邏輯實證主義觀點1. 強調親身參與活動而獲得經驗;2. 只有通過個人主觀經驗才能認識人類行為;3. 了解就是移情;4. 依賴定性數據。1. 強調用實驗方法來獲取數據;2. 只有擺脫主觀狀態才能了解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3. 了解要保持距離;4. 依賴定性數據。綜合法 分析法1. 從部分到整體;2. 整體觀;3. 面向內部結構;4. 了解過程;5. 假設一種動態現時。1. 從整體到部分;2. 成分觀;3. 面向外部結構;4. 了解結果;5. 假設一種靜態現實。歸納法 演繹法1. 以觀察材料為出發點;2. 事先沒有形成看法;3. 探索性的,擴展性的,描述性的;4. 可以生成假設;5. 成果,描述或假設。1. 以假設為出發點;2. 事先進行預示;3. 簡約性的,推斷性的,驗證性的;4. 假設檢驗;5. 成果,理論。自然觀察 操縱和控制1. 觀察面廣,但較分散;2. 變數不加控制,有利於了解變數的復雜關系,但也容易顧此失彼;3. 注意內容,但容易忽視形式;4. 主觀,但解釋力強;(四)定性研究和統計研究中的調查手段1.觀察observation: participant and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ot knowing what is 訪談interview:openstructuredandsemi‐openinterview2. 筆記和日記log:. 錄音和錄像4 . 口 頭 自 陳 verbal reporting: 邊 想 邊 說 think aloud 內 省 introspection , 回 憶retrospection5. 問卷questionnaire:openclosedandsemi‐closed(五)實驗研究真正的實驗研究:研究者對自變數的控制;對被試者的隨機抽樣外 語 研 究 中 的 研 究 只 能 是 准 實 驗 研 究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和 前 實 驗 研 究pre‐experimentalresearch准實驗研究 交際法比傳統的翻譯法好 Objectives: 交際法比翻譯法好 Subjects: 兩組(班)學生,各種條件(年齡,性別等)都是等值的,尤其是成績也差不多。 Instruments: Procere: 前測,分別教學一段時間,後測 Resultsanddiscussion二、文獻綜述重要作用 讓研究者總觀全局,跟上形勢; 明確研究方向; 吸取他人教訓,避免同類錯誤;如何寫文獻綜述 選出與課題最相關的研究; 把這些研究的結果揉在一起, 使其相關性十分明顯。 不可把每項研究的摘要分段列出,似乎它們之間毫無聯系; 讓人看後感到,該領域還不完整,有待摘要:英語論文中的研究方法,外語教學和科研中的兩大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Qualitativeapproach,定量方法Quantitativeapproach擴展,這樣就為日前的研究做了鋪墊; 一方面文獻都應該有出處,另一方面,也不可能把評述寫成一串引語; 不可把文獻按時間順序排列,而應按其與課題的相關性組成一個整體; 告訴讀者那些文獻最為相關,那些文獻相關性差些; 結尾是要略加概括與評論,畫龍點睛。5. 接近現實,但所需時間較長。1. 觀察面窄,但較集中;2. 觀察面窄,但較集中了解它們的因果關系,但容易把問題簡單化;3. 注意形式但容易忽視內容;4. 客觀,但解釋力弱;5. 所需時間較短,但人為成分較大。描寫性 推斷性1. 沒有干擾的自然觀察;2. 歸納數據,進行描寫;3. 旨在發現規律或模式;4. 效度高,信度低;5. 可概括成度低:個案研究。 1. 有控制的實驗;2. 歸納數據,進行土斷;3. 旨在驗證已有的假設;4. 信度高,效度低;5. 可概括成度高:多元觀察。舉例《圖式理論與英語閱讀教學》在英語學習中, 閱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技能和環節,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對閱讀理論的研究,國外學者.1977etc.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馬博森(1995)歸納為三個基本的階段:強調語篇處理的自下而上(bottom‐up)模式,注重讀者自身知識作用的自上而下(up‐bottom)模式,以及主張把以上兩種模式結合的交互作用(interactive)模式。以上這些模式認為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和積極主動的思維過程, 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被動的字元辨認過程, 因而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對指導閱讀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此基礎上,Carrell(1983)等人提出了圖式理論(schematheory) 。該理論指出,任何語篇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它只是給讀者某種方向,指導讀者該如何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捕捉、組建該語篇的意義,換句話說,閱讀理解是一個讀者的已有知識與語篇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圖式理論不僅強調了讀者的主動積極性, 而且強調了讀者本身已具備的知識與語篇之間的相互作用, 為閱讀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開辟了新的道路。圖式理論一提出,國內學者(王初明,1990;林挺,1996;葉為爾,1998 等)就寄予了極大的熱情, 從介紹,評論,翻譯和應用研究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廣泛的探討, 尤其在教學方面,大量的文章論述了該理論對聽力,寫作,翻譯和閱讀教學的指導作用。然而,縱觀國內英語教學現狀,傳統的閱讀教學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即閱讀過程是一個從字母——詞——句子——語篇的有序的自下而上的理解過程。 語篇理解必須依賴於對構成該語篇的句子的理解, 而對句子的理解又依賴與對詞的理解,對詞的理解離不開讀字母的識別。因此,仍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圖式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指導作用。

㈥ 讓我們來討論:如何開展英語課題研究

前兩天,教研室的領導來我校對所有立項課題進行了中期評估。課題組的組長,包括組員都忙得夠嗆。為什麼要這么忙?因為別人要研究幾年的東西他們必須幾天研究出來,進行匯報。課題是這樣煉成的!到底為什麼要成立課題?課題研究或逗裂什麼?課題有何用?我從小學英語教學的角度出發,個人認為課題應該是對教育的某一方面發現了問題或產生了研究的興趣,從而制定出計劃、實施,得出研究結果的一個過程。而且這個課題必須本著對學生有利,對教學有利的原則。課題實施成功,那全面推廣,讓大家來享用你的研究成果,讓教育更上一個新台階;課題也有可能實施失敗,那也可引以為戒,讓其他教育工作者少走彎路,讓學生的學習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衫閉。我困惑為什麼現在好像人人有課題(甚至有人身帶幾個課題),卻無人真的沉下心來研究課題?(也許有些片面)等到評估檢查臨近,網上調資料,筆下編方案。一路下來,課題都結題了,有些成員還不知自己研究了些什麼?這樣的課題可有推廣價值?這樣的課題研究之後對學生,對教學有何幫助?這學期以來,我定下心來指謹做了一些應該做的基本工作。也就是真心地思考了一下教學,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盡量在每節課上課前能理一下:學生從這節課中應該學到些什麼?怎樣學?如何更有興趣地學?一兩個月下來,收獲很多:以前寫論文「癟芝麻炸油」,如今「一氣呵成」「下筆如有神」;以前茫然於教學該何去何從,如今本著「學生」原則,踏踏實實,愈教愈勇。

㈦ 高中英語課題研究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如何提高英語成績合理安排周末的活動時間中學生英語水平提高幅度與英文影視欣賞之間的關系調查(1)商品名稱中的英文與漢譯方法探究(2)中學生英語水平提高幅度與英文歌曲聽唱之間的關系調查(3)中西文化差異探討(4)中英美人之間的交際習慣(5)性格與英語學習(6)飲食行業的英語規范(7)趣味英語收集(8)旅遊景區的標識英語(9)西方國家節日談趣(10)興趣愛好與學習英語之間的聯系(11)英語口語訓練(12)說英語國家的不同問候方式(13)英語中的顏色與心情(14)英語中的動物習語(15)(某地)居民日常生活中英語使用情況與下一代英語啟蒙教育的關系(16)高中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困難與解放方法的研究

㈧ 急求如何完成英語研究性學習課題

「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

一、 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況
從加強研究管理入手,我們首先優化了研究人員的配備。從最初的語文學科擴展到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等學科,讓學科一線骨幹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實施,落實具體責任,加強人員的培訓,學習教育科學研究理論,貫徹課題研究的意義、目標、方法和步驟。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探索出了一條在網路環境下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活動新路,為學校構建創新型的數字化校園賦予新的內涵。
一)分層模式:即課程的開發是根據不同的標准分為不同的民展層次,主要有目標分層、主題分層、內容遞進分層三種類型。
1、目標分層:即課程的開發是根據不同層次的目標而設計的,一般主要是根據不同年級的培養目標來設計課程。
在研究型課程實踐中,將課程的培養目標在總目標的基礎上按照不同的年級分為三個分階段目標:
高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態度,增強學生的綜合意識和整體認識能力;在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中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出要研究的問題,並學會判斷問題的價值。
高二,培養學生搜集、分析、綜合信息,並具有初步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實驗方案)、構建知識模型、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三,著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與批判性反思的能力,為學生思維模式上的創新意識打下一定的基礎;為學生研究能力的發展奠定初步的基礎。
圍繞這些目標,學會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學校自己開發的課程"知識論"為載體,通過思辨學習,初步形成發展方向。
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將整個課程的過程放長,目標具有明顯的實踐性、反復性、遞進性。
(1)第一階段(初一年級第一學期):以"選題"為載體,學習查閱文獻和網路資料、問卷調查、訪談、演說答辯等幾種常見研究方法的基本常識,並通過親身嘗試初步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著重培養以下幾種實踐能力:查閱文獻資料的技能,網路技能,與陌生人溝通的能力,數據歸類統計的能力,與人談話的技巧,演說技巧,答辯中的臨場應變能力等。
(2)第二階段(初一年級第二學期):以"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為載體,在實踐中繼續運用和鞏固已經學過的幾種常見的研究方法,同時嘗試觀察、實驗等新的研究方法,著重培養: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團隊精神,資料搜集、數據整理的科研意識,分析資料、提煉觀點的能力,制訂計劃、獨立構思的能力,觀察生活、獨到地分析問題的意識等。
(3)第三階段(初二年級第一學期):以"實施研究"為載體,在研究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不斷鞏固和熟練掌握各種技能,同時著重培養:預見困難並進行預防的能力,面對困難的應變和處理的能力,堅韌的耐挫力和意志力,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協作互助的團隊合作精神,多角度思考問題並提出個性化觀點的能力,關注社會、他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等。
(4)第四階段(初二年級第二學期):以"撰寫研究報告、演示匯報"為載體,重點培養學生以下能力:整理並利用資料佐證觀點的能力,熟練操作、運用多媒體的能力,清晰自如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條理明晰的書面表達能力,綜合思辯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等。
2、主題分層:即按照主題序列將課程分為不同的階段,並最終形成一個整體。
如上海市七寶中學的"開放性主題活動課程":
高一年級上學期的主題是"文藝與人生",偏重人文教育,要求在提高人文素養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社會科學基本研究方法的訓練,學習觀察社會、了解社會。
高一下學期的主題是"人與自然",偏重於科學教育,要求學生體驗一個課題研究的完整過程,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流程,嘗試圍繞一個問題,通過自己的研究進行解決與證明。
高二下學期的主題是"我與祖國",偏重於德育教育,要求學生進行比較規范的調查與研究的訓練,從形式、方法、分析到結論都強調規范、完整,讓學生從自己的調查或研究中接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自己的祖國、了解社會、了解人、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高二下學期的主題是"我的未來",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經過前三個學期的訓練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在設計研究題目、實施調查、實驗、製作、發明等研究活動中,體現個性發展,課題結果要有一定的創造性。
高二、高三之間的暑期,主題是"社會實踐",全部學生到本區的街道、居委會掛職鍛煉,獲得對社會實際的深入體驗,鍛煉社會工作能力,結合掛職鍛煉,提出合理化建議,直接參與社區服務。
再如蕭山臨浦鎮中學"農村初中研究性主題活動課程開發",將五大活動主題--社會實踐系列、科學探索系列、報評書評系列、語言操演系列他別按年級進行分列(主要是初一、初二兩個年級):以科學探索系列為例--
初一年級:學科背景下的問題研究。比如實驗的改進、實驗的設計,以及學科知識的綜合、融匯和對外遷移等。專題有《關於簡易啟普發生器》、《化學實驗室廢氣回收的設想》、《初中階段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系列研究》、《恆等變形》等。
初二年級:綜合理科背景下的問題研究。比如生活中的科學技術、計算機軟體的應用、高科技動態等,專題有:《生活和生產中的壓強知識》、《鳥類的飼養--生物的多樣性和我們的未來》、《信息技術和我們》、《關於納米技術》等。
3、內容遞進分層:即根據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規律,在不同的階段採用不同的探究方法來組織課程。在這方面比較突出的是瑞安中學所設計的研究型課程方案。
本著"生活是創造源泉"的基本理念,首先讓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生活,因此在高一上半學年首先實施"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專題調查研究課程,這一課程的設置,旨在使學生通過對自然、社會、生活進行專題調查,掌握發現矛盾和問題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懷疑和探究性思維的品質,培養學生的探索興趣與能力。同時通過這一課程使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增進學生對自然、社會、生活的關注與了解。
本著讓學生獲得創造發明的切身體驗的考慮。在完成"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專題調查研究課程後,在高一下半學年實"追尋創造發明的蹤跡"體驗性研究課程,通過追尋一項創造發明,使學生了解創造發明的全過程,重演創造發明的各個環節,進而體驗其中的甜酸苦辣;並利用榜樣效應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初步掌握創造發明的基本技能,獲得創造發明的真實體驗,從而增強學生創新的興趣與信心。
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研究課題的能力,在高二學年,開設"探索未知的領域"小課題研究課程,包括小論文、小製作、小發明等有關的活動,通過對科學、技術、社會某方面問題的簡單研究,實現知識的綜合運用,訓練學生解決綜合性問題創造能力。使學生參與創新性的活動,並形成一些創造性的成果。本課程主要是為了鞏固前兩個階段所取得的成績,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自然、社會、生活的關注,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促使學生認識創造發明對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價值,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以上是對分層模式的一些簡單劃分,實際上,在許多情況下,目標、主題、內容等方面往往是結合在一起,同時分層遞進的。如江蘇太倉高級中學高中三年的研究性學習,在課程的內容和目標上就是同時按照"分清層次、由低到高、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來規劃與構建的。
高一年級通過教師的參與,以人文、社會等為主要內容,使學生了解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體驗科研的艱辛,打好學科基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交際能力、想像力及實踐能力,學會尋找信息源,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
高二年級:通過教師的協助,以自然科學研究為主要內容,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從社會、生活、實踐中學會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發現不同學科知識的聯系,具有獨立、合作開展工作的能力以及多渠道獲取、分析、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
高二年級:通過教師的指導,以綜合性跨學科研究為主要內容,使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研究性學習與未來相結合,樹立遠大理想,明確人生目標,嘗試不同學科之間的綜合;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拓展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
(二)單一模式:既課程的設計是以一個單一的主題或單一的研究方法的方式展開。
1、單一主題模式:指以單一主題為中心展開的課程。比如有的學校設計的研究型課程圍繞一個研究主題,如"人與社會"、"環保"、"青少年發展研究"等,讓學生圍繞這個大的主題設計自己的研究主題。這樣做可以使課題比較集中,學生的研究、教師的指導都比較容易,對資源的要求相對與其他類課程也不高。適合於一些基礎條件與師資條件中等的學校。
2、單一方法模式:以單一的研究方法實施課程,這主要指一些研究型課程實驗。研究型課程在一些學校首先是在某個試點班級或年級甚至少部分學生中進行課程實驗,這種實驗一般採取這種單一方法的模式。比如有的學校選擇在德育方面進行社會調查研究課程,要求全體學生圍繞社會問題進行調查,進而增加德育主體體驗,在這種社會調查成功實施後再將課程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在各科教學中的滲透擴張

研究性學習的含義,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理解,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可以貫穿在各科、各類學習活動中。從狹義解釋,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本文前一部分論述的課程開發模式主要取的是後一種含義。而從廣義來說,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從目前情況看,在學校教學中普遍實施還有困難。但只要教學處理得當,原有的課程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展開。上海市二期課改的目標之一就是將研究型課程的活動方式向必修基礎課程輻射,使每門必修學科都能把接受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我們的許多優秀教師,正是原先的學科課程教學中,既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的意識和能力。這方面各地學校已開發出了不少的成功的案例。
下面以敬業中學高"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研究性學習為例進行剖析:
案例:高二"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研究性學習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激素的調節功能,人體內主要激素及其調節功能;理解激素的概念;拓展關於激素和激素調節的知識面;培養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進行收集、處理的能力。教學主要採用學生研究活動、實驗演示和課堂討論等方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大致包括以下六個階段:(1)教師介紹"體育運動與興奮劑"相關知識,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2)學生研究活動一:作"對興奮劑的初步研究"報告。(3)教師引出"激素及激素調"的概念。(4)學生研究活動二:腎上腺素對小白鼠的生理影響的實驗。(5)學生研究活動三:對糖尿病的調查研究。(6)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激素調節功能表"。
敬業中學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的教學形態,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它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有利於解決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的教材載體的問題;有利於提高學生研究課題的質量,便於克服學生在基礎性課程學習和研究性課程中學習方式相悖的問題;有利於高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作文教學中開展了研究型作文教學的改革嘗試。其具體操作如下:
1、設計論題,激發興趣。根據研究型課程的特點,設計出三個命題:《漢字的演變》、《書籍的變遷》、《說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對寫作對象熟悉的程序,任選一題,自行搜集材料,寫一篇3000字以上的科研性小論文,時間為半個月,課外完成。
2、作好指導,打消顧慮。為了使學生掌握論文的一般寫法,教師做了如下指導:(1)指導學生結成合作小組;(2)指導學生查找資料;(3)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4)指導學生編寫論文提綱。
3、師生共評,分享成功。作文評講以原來的合作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成員相互傳閱各自的作文及老師的評語,歸納總結出優缺點。同學們還可就文章的某一內容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最後,教師在肯定了這次作文的成功之後,針對論文存在的問題如文章的構思,提綱的編寫,標注的位置,材料的搜集,用語的准確等不足之處作總結,並提倡學生在自願的原則下,寫出對本次作文全過程的心得、體會、思考和意見,以鞏固教學效果。
類似的課程教學改革在各地不乏其例。總的來看,在各科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大致有如下特點:一是把接受式學習與問題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二是把知識的傳授民應用研究指導有機結合起來;三是把知識的系統性學習與經驗性學習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滲透一點經驗性學習;四是把邏輯的論證與歷史的敘述有機結合起來,融入一點知識發展的過程史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基本情況和主要做法:
目前正在開展的"基於網路應用的探究性學習"的小學,比如有:上海市虎林路小學的"internet學習環境下,小學語文互動拓展閱讀";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學的"internet環境下,小學生綜合主題單元探究活動";上海市六一小學的"網路環境下兒童哲學學習";上海市彭浦新村第一小學的"網路夥伴學習";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的"基於網路運用的小學生綜合主題活動";北京丁香胡同小學的"主題化互聯網教學";杭州勝利小學的"網路綜合主題探究";上海市寶山區一中心的"基於互連網資源的社會課探究活動";上海市寶山區三中心的"基於網路應用的"創造發明探究活動"……
1、從學習的目標來看:
(1)能夠把網路信息素養、探究學習和學科領域的有關目標統合起來進行思考。
比如虎林路小學的"internet環境下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培養目標中,從網路信息素養、專題問題的研究以及拓展閱讀三個緯度進行思考。
(2)對不同年齡段的探究學習的目標存在不同看法。
這是上海市寶山三中心的探究性學習的分年級目標:
低年級(1-2年級):讓學生體會同學間合作的快樂;激發對自然,對社會現象的強烈好奇心;知道收集信息的基本方法;養成愛觀察、愛動腦的習慣。
中年級(3-4年級):讓學生體會同學間合作的必要性;學會提問,啟發探究願望;養成開放性和多維性的思維習慣;根據給予的問題,進行信息收集;根據給予的信息進行分析練習。
高年級(5-6年級):讓學生體會合作的有效價值;能圍繞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並能把問題轉化為研究的課題;能按研究的課題,具備較獨立的收集、分析和判斷信息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摘自《上海教育》2000年第六期,作者:錢慧萍】
但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認為分年級的區別,不是在探究的完整性上加以區分,不管是低年級,中年級,還是高年級,都要體現探究學習的基本過程,即發現問題、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在學習目標上的區別主要在於問題涉及的范圍、理論思維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難度。
例如,在"傘的技術改進"的課題研究中,三年級的學生提出了傘具有"傘面淋濕後攜帶不方便"的問題,想進行面料改進或其他補救的研究;而五年級的學生也同時發現了這個問題。第一組試驗用海綿貼附在傘面上,試驗結果不僅沒有解決傘面濕的問題,反而加重了傘的重量,試驗失敗了。第二組學生利用中國專利發明網,查找了關於能夠防水的面料,並試圖和廠家聯系,最後,面料的改進存在現實困難後,提出了兩個解決的方案,一是在每個傘尖裝一個滴水管,二是在傘柄處加一個能反套的傘套,並製作了模型。
因此,對於能否發現問題,能否去主動尋求信息,能否形成獨立的觀點,能否解決問題,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對於發現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是不是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到哪兒去尋求信息,找到了多少信息,採用了什麼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這是存在差異的。虎林路小學的語文拓展閱讀也有類似的情況,不同年級的學生基本都能根據老師提供的研究范圍找到自己的研究專題,但對於閱讀信息的聯系比較、理解感悟和觀點表達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
2、從學習的課程形態來看:
(1)有學校獨立開發的校本課程,如六一小學的"兒童哲學課程"。
(2)有基礎學科的拓展延伸,或跨學科的主題研究,但課程相對獨立,如虎林路小學,主要是就語文基礎教材中閱讀文章或主題進行專題性的閱讀拓展,但它區別於基礎教材中的閱讀學習。月浦新村小學,結合自然常識、社會等學科進行有主題范圍的探究活動。
(3)有結合基礎學科融合式的探究學習,如上海市寶山區一中心小學,結合社會課"香港和澳門"一課,學生進行有自己獨立專題的學習研究。
(4)由原來學生的興趣活動發展而來,如寶山區三中心小學的創造發明活動、杭州勝利小學等等
3、從學習的內容上看:
內容來源:
(1)基礎學科知識的拓展延伸,如虎林路小學的拓展閱讀
(2)某一學科領域的問題,如寶山一中心的社會課學習
(3)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具體現象或問題,如寶山區三中心的創造發明、六一小學的兒童哲學
(4)與社會生活相關又涉及跨學科內容,如月浦新村小學的綜合主題學習
內容組織:
一般以探究的大主題單元為基本單位,在學習網站上建立一個學習內容素材的教學資源區,其實是一個數字化的教學檔案,有一定范圍的主題是進行網路信息組織的基本依據。
4、從問題探究的開放程度來看:
按照各個學校實踐情況,對於問題探究一般都採取半開放的策略,就是教師給定一個共同的范圍或主題,學生然後由學生提出一個在該主題范疇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題目,交全班討論後由教師協調、學生按照研究興趣相近的組成協作小組。根據實踐教師陳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主題集中便於學生研討與交流;二是導師一般由執教的教師負責,因此指導的力量非常有限,大主題的集中有利於教師統籌指導;三是由於小學生在網路上搜集信息的能力還很有限,因此需要教師做一定的信息代理,大主題集中有利於教師為學生做必要的信息代理。
5、從問題探究的方法來看:
上述學校開展的探究性學習學生採用的方法,多數是文獻法、觀察法和調查法,也涉及到少量的實驗法和模擬法。
6、從學習的組織形式來看:
集中上課的教學單位主要還是原來的教學班(40人左右),或是重組的教學班,(一般20~30人左右)。
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時主要採取協作小組的形式進行,一般小組由3~5人組成,每個小組一般按照研究主題的興趣分組,並共同協作完成一個研究課題。下一輪的研究再按照研究的課題興趣分組。
為了避免集中上課時一人一機造成的小組協作不充分,缺乏人與人直接面對的研討機會與氣氛,同時也為了緩解計算機配置上的有限數量,一般在集中學習時採取一個小組一台計算機,大家合作並分工搜集、瀏覽信息,按照一定的分工做記錄。以小組的名義研討發貼子,並參加集體討論等。
7、從學習的一般操作流程來看:
由於各個學校開展的探究性學習,所涉及的學科領域不同,因此主要的學習流程也由所不同,網上網下的教學組織也各有不同。下面,以例舉三所學校逐一說明。
(1)虎林路小學----"internet環境下小學語文拓展閱讀":(V為虛擬,R為現實)
廣泛閱讀(以V為主)------深入閱讀(V R結合)---------協作作業(以R為主)---------展示反思(V R結合)
(2)月浦新村小學----------"internet環境下小學綜合主題單元探究學習"
問題發現、確立課題(V R結合)---------實踐研究(V R結合)----------成果共享(V R結合)
(3)六一小學-------"基於互連網應用的兒童哲學學習"
主題展示、創設問題情境(V)-------網上討論(V)-------課堂辨析(R)--------主題研究(V R結合)-----交流反思(V R結合)------修改報告(R)-------成果共享(V)
8、一個研究項目的基本周期:
從各所學校實踐的情況來看,一個專題或課題的單元時間基本在一~二個月左右。大家普遍認為課題的研究周期太短,不利於研究尤其是實踐階段的落實。但周期過長,對於小學生恐怕難以堅持,在教學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困難。當然這個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9、從教學的時間安排來看:
堅持長期實踐的學校,一般每周安排2課時左右,另外,也包括課余時間向學生開放網路教室,學生在自己的時間開展實踐研究。但教學時間主要安排在學校里完成,校外的實踐主要依靠學生的自主活動、小組活動或家長協助完成,教師一般不安排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開展實踐性的研究活動。上網的時間也主要在學校完成,學生在家裡基本不上網。
另外,除了與基礎課程融合的學習,學校一般把教學時間安排在原來的活動板塊,也有把信息技術課整合進去同時進行的。
10、從學生參與的情況看:
目前參加"基於網路的探究學習"的學生,由於學校的機房有限,以及能夠從事這項教學的教師還非常有限,因此,基本上處於教學實驗階段。最多的一個學校是五個班參加實驗,其次是三個,絕大多數的是一個實驗班(原始教學班或重組教學班)。從參與的年級段上看,根據實踐情況,大家認為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可能是開展"基於網路應用的探究學習"的合適年齡。
11、從教師的基本條件、准備狀態和輔導情況來看:
教師在應用網路與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教學觀念上。
有一位參加實驗的教師談到,"我簡直就是和學生在賽跑,他們在研究專題中涉及的內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一開始,我非常擔心,怕自己在學生面前出醜。有一次我們在研究』我喜愛的風景名勝』專題,有些小組對研究瀑布有興趣,當時,我對世界各地的瀑布也是一無所知,於是,我急忙通過搜索引擎,找到了很多著名的瀑布風景,還有很多的珍貴的圖片資料,通過超鏈的方式,我把它們做在導航頁上,但孩子們在深入研究的時候,自己找到的已遠遠不止我所找到的,從孩子們的研究中,我又學到很多原來所不知的。後來,我想通了,不知道就和他們一起學。網路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們一起研究,它的開放與便捷往往使我和學生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它使我的生活節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對教學有一些懈怠。為了跟上學生學習的節奏,我總感覺自己不斷的往前跑啊跑。"
通過實踐,發現能夠象上述那位老師一樣放下包袱與學生一起研究的,在知識領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並不存在很大的困難,反而樹立了終生學習的正確觀念。
另外,各校學生的研究課題,基本上由上探究課的教師直接擔任導師。也有個別的學校讓學生自己邀請其他老師擔任自己的導師。或在網上發貼子或e-mail尋求一些網上專家的幫助。
12、從學習的評價來看:
主要是網上網下相結合的評價。
從評價的標准看,主要是先有一個最核心和簡單的初始目標,按照學習的不同水平制訂階梯性的目標,按照研究的不同大主題制訂伴隨性的目標,按照每個小組或學生的研究課題制訂發散性的目標。初始目標是預設的,但實踐的過程中發現,還有很多的目標是在過程中生成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主要是考慮如何確定恰當可測的生成性目標。
從評價的主體看更為開放,基於網路應用的探究學習,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比例上升。他們可以通過BBS或留言版的方式相互評價。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小組協作自評和導師評價。
從評價的方法來看,現在的幾所學校主要採用"課題檔案袋法"和"課堂辨析法"、以及"個案分析"。到目前還沒有形成相當成熟的做法,正在實踐摸索階段。
13、從網路在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運用來看:
(1)信息資源的獲取、組織與利用:
教師根據探究學習的主題為學生做一定的信息代理工作,製作一些導航頁。一些學校也利用學科或教師製作的個人學習網站開展學習活動。
(2)互動式的學習討論:
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尤其需要相互交流,根據幾所學校實驗的情況,一般採用BBS的方式,由於採用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因此,聊天室的應用還非常有限。
(3)學生探究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探究性學習中,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學生自我效能感尤其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需要一個學生作品的展示區。但是由於技術上的有限,現在學生作品,還不能做到自動上傳,一般由教師幫助上傳。

㈨ 如何在小學開展英語戲劇教學

在小學開展英語戲劇教學,首先你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英語教學的試驗,如果學生們反應熱烈或者是興趣比較濃培禪銀厚的話,可以展開一些配宴英語戲劇教學的活動,這樣可以較高的提高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讓他們更直接的學習到戲劇教學的襲櫻魅力,從而讓開展更加的順利

㈩ 如何做英語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步驟一般分為准備階段-實踐階段-總結階段這三個大模塊。 一、准備階段 主要做好收集、查閱、分析有關課題資料的工作。選題後要做的工作就是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重要文獻。才能確定好課題的研究基點。 二、實踐階段 1、抓課題研究小組。 首先,引導教師廣泛參與課題研究,強化理論學習,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對課題的理性認識。這就是課題探究的重要內容和成果、質量的保證。每項課題都有其課題思想和理論依據。一個課題組也是一個理論學習班。學校應根據課題的研究內容,聘請專家加強指導,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 2、抓課題研究時段計劃。 3、抓研究過程的檢查與調控。 4、做好信息的管理與收集。 5、開展課堂教學研究。 6、尋找多方合作。 7、力求體現特色。 三、總結階段 課題研究最終成果通常以書面文字形式來反映,而且以研究報告和論文為多數。因此,抓研究總結也是課題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 每位教師做課題研究都有一個基本過程,經過整理得到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開題論證-收集資料-處理資料-撰寫報告-煉制論文的過程。 這樣制定確保課題有序的進行。選題後要做的工作就是查閱與課題有關的重要文獻,對所選題目進行進一步的了解。通過學習既可提升自己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素養,為做課題尋找到理論的支撐,也能確定好課題研究的基點。作為一線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1、學習專業理論知識,閱讀一些如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和報刊,通過閱讀獲取最大的科研信息量。2、學習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指導我教學工作的理論依據,也是新的教學觀念,理論,在學科中具體反映。就目前來說,《新課標解讀》是有必要反復學習的,它能使我們以最快捷的方式汲取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持。了解課程最新發展的趨向。3、學習他人的優秀經驗。當確認了研究課題後,還有必要去收集別人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的資料,學習他人的經驗。這樣能使我們了解自己所做的課題是在什麼層面上,別人在這個問題上做了哪些工作,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什麼有待去研究,他們是用什麼方式研究的,結果是否科學。

閱讀全文

與英語戲劇課題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智能流量計校驗的方法及步驟 瀏覽:519
稚優泉666塗唇釉的正確方法 瀏覽:533
日本超市黃瓜的腌制方法及步驟 瀏覽:587
手工焊有哪些焊接方法 瀏覽:904
電腦主機組裝方法 瀏覽:289
種梨怎麼種植方法 瀏覽:657
記樂譜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114
蓮子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59
更改列印機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60
蘭花紅夫人的種植方法 瀏覽:430
少年白癜風採用哪些方法治療 瀏覽:759
大力馬線的編織方法視頻 瀏覽:788
畫幅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86
水電布線教學方法 瀏覽:797
動畫教學方法運用教學計劃 瀏覽:850
測量有源二端網路的方法及優缺點 瀏覽:975
把花朵比作眼睛是什麼修辭方法 瀏覽:769
教室強電分組最佳方法 瀏覽:931
校園節能減排研究方法 瀏覽:154
科學的跑步訓練方法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