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麻黃的服用方法研究進展

麻黃的服用方法研究進展

發布時間:2023-05-25 09:56:26

①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分別是什麼,麻黃的正確吃法是啥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分別是什麼,麻黃的正確吃法是啥?

麻黃是我國常見的一種中葯,它又有草麻黃、華麻黃的別稱。麻黃作為中葯由來已久,在多部中醫古書中均有關於它的記載。作為一種傳統中葯材,麻黃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應用歷史。其性溫,味辛、微苦,主要用於輔助鼻塞、咳外感風寒,頭身疼痛等病症。

麻黃辛散溫通,《葯性論》:「治的的的身上毒風頑痹,皮和肉不仁。」《日華子諸家本草》又言:「麻黃能調氣血,開臉上毛孔肌膚。」《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明確提出:麻黃「輕陽上達,無氣無色,無味,乃味道中又比較輕則,能透著皮膚毛孔以外,又能各個方面凝痰停血當中,凡葯效所不可以到個人見解,此能體貼入微,對比氣雄力厚者其力更高一些一些。」故宋、金、元、明、清至今,本產品作為佐使葯,普遍用以輔助風寒濕痹,肌膚病症,癰疽發脹,傷害瘀腫等證。口服外敷皆可。

麻黃的適度食用方法

麻黃一般可以用來協助止咳潤肺,麻黃之中帶有的其餘的方案設計相較為刺激性,在應用麻黃之中的情況下一定要留意不能應用的需要量太多,一般在十克下列或是十克上下。

大麻花在操作以前一般要先走紅煎開小火煲煮,那樣出去的嗎,麻黃對大家身體較為有效,目前的干麻黃還而言是比較好的,在採用的發展歷程中一定走紅煎開,用小火煮的發展歷程中會造成,有一些白沫子,這個時候要用咱們的飯勺把白沫子清除。

麻黃湯的用法其實相對是比較多的,很可以煮湯,將麻黃放水裡面煎煮後,再用大火燒開,煮到水當中喝麻黃湯,這對於身體來說還是有比較多的,能夠調節血壓,幫助興奮神經的作用,但在這里一定要注意食用量過多的可能,會引起我們的神經性的問題。

對於今天所說的內容,大家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都可以留言一起討論,期待你的回復哦!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幫忙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

② 麻黃的葯理用途都有哪些

麻黃是中葯材中非常受歡迎的一種,用麻黃來治療疾病的話,效果是非常令人滿意的,那麼麻黃的葯理用途都有哪些呢?很多人都這樣問,今天整理了相關的資料,將為大家詳細介紹關於麻黃的葯理用途,希望能給各位提供一些參考。

1、麻黃對於出現的一些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有非常明顯的治療作用。該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麻黃可以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本品對於止咳清肺有相當顯著的成效。

3、麻黃可以用於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葯,該品發汗利水,有助於消散水腫,常與生薑、白術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出現水腫的患者可以飲用本品進行緩解。

4、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葯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與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如陽和湯。

通過本文的講解,我們得知了很多關於麻黃的葯理用途,麻黃確實可以用來治療很多的病症,而且療效顯著,但是要注意麻黃的服用,必須要掌握正確合理的方法,這需要聽從專業的醫生建議和指導,如果盲目的亂用,可能會造成不適。

③ 03-08麻黃葯對整理(二)配伍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載麻黃「能透出皮膚毛孔念梁碼之外,又能深入凝痰停血之中,凡葯力所不能到之處,此能無微不至」。

研究結果表明,《傷寒雜病論》中含麻黃的方劑 32 首,佔全部方劑的比例為12.40%。其中可進行劑量轉換的為30 首。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麻黃單次用量與葯味數、用水量、單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數具有顯著相關性,而與剩餘水量無相關性,這與麻黃單次用量由單次服用水量、用水量、麻黃的劑量計算得出的結果基本相符。

同時,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麻黃是否為主葯與以上各因素均無相關性。

因此,麻黃的運用充分體現了其因證的輕重、病體的虛實、邪氣的兼夾等情況而相應施量配伍的辨證論治思想。

此外,從六經分布來看其在陽證、陰證、陰陽合證中均有使用,與《傷寒來蘇集》認為「太陽有麻黃症,陽明亦有麻黃症,則麻黃湯不獨為太陽設也,見麻黃症即用麻黃湯,是仲景大法」的認識相符。因此,麻黃配伍特點及其量效關系具有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

麻黃與杏仁配伍

麻黃為主葯以麻黃湯為代表,麻黃用量為3兩,杏仁為70個(1.65 兩)。非主葯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代表,麻黃用量為2兩,杏仁為40個(0.94 兩)。

劑量分析表明,麻黃為主葯與非主葯相比僅剩餘水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麻黃與杏仁配伍時無量效關系。一方面當表邪突出或里邪並不嚴重時麻黃需要在組方中居於最大劑量以祛邪外出,另一方面當配伍葯物的葯量大於麻黃時,並不影響其發汗解表的作用。臨床使用時,若組方為 6 味葯,每日2次,如麻黃為主葯,則其服葯劑量為 10.29 g(≈10 g),如為非主葯則服葯劑量為 7.43 g(≈7 g),其二者用量亦無差別。

麻黃與桂枝、芍葯配伍

麻黃為主葯的為麻黃升麻湯,其中麻黃2.5兩、芍葯0.25 兩、桂枝0.25兩,治療「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

非主葯以葛根湯為代表,其中麻黃3兩、芍葯2兩、桂枝2兩,方中更加葛根 4 兩,區別於桂枝加葛根湯,「無汗」時則需用麻黃以發汗解表。

劑量分析表明,麻黃為主葯與非主葯相比僅葯味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見麻黃與桂枝、芍葯配伍時,其主要作用仍為發汗解表。若表無外邪,可以通過調整配伍和用量發揮其「散」的作用而作為主葯使用,正如《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載麻黃「止咳逆上氣,輕揚能散渣岩肺邪。除寒熱,散榮衛之外邪。破症堅積聚,散臟腑之內結」均突出其「散」的功效。臨床使用時,若組方為 6味葯,每日 2次,如麻黃為主葯其服葯劑量為 2.96g(≈3 g),如為非主葯則服葯劑量為5.62 g(≈6 g),其二者用量亦無差別。

麻黃與附子配伍

麻黃為主葯時以麻黃附子甘草湯為代表,其中麻黃 2 兩、附子1 枚(0.76 兩)。

非主葯時以桂枝去芍葯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為代表,其中麻黃2兩、附仔哪子1枚(0.76 兩)。

胡希恕教授認為六經八綱體系中的太陽證和少陰證分別為表證的陽證和陰證,故在甘草麻黃湯證的基礎上出現陰證則需加用附子。

劑量分析表明,麻黃為主葯與非主葯相比各個因素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麻黃與附子配伍的作用亦為發汗解表,加大麻黃的用量組成麻黃附子湯則發汗力強,若寒證明顯則增細辛之熱、去甘草之緩,組成麻黃細辛附子湯以溫陽發汗。

雖然臨床應用時,組方為 6味葯,每日 2 次,如麻黃為主葯其服葯劑量為15.24g(≈15g)明顯大於其為非主葯的服葯劑量4.51g(≈5g),此因桂枝去芍葯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的葯味數為7個所致,因此在應用此方劑時應仍按照麻黃細辛附子湯的使用方法進行辨證應用,不能減少其用量。

麻黃與石膏配伍

麻黃均為非主葯,以越婢湯為代表,方中麻黃6兩、石膏8兩,此二葯均是《傷寒雜病論》中最大用量方。說明麻黃與石膏配伍時用法較為單一,主要用於表有邪而里有熱,且程度均較重,其中麻黃的作用為發汗解表。

此外,麻黃與石膏配伍時應作為非主葯使用,二者使用的最佳比例為 3∶4。

臨床使用時,若組方為6味葯,每日2次,麻黃服葯劑量為27.60g(≈28g)。

麻黃與半夏配伍

從半夏麻黃丸二者等量來看,麻黃在此方中為主葯,在厚朴麻黃湯和射干麻黃湯中麻黃則均為非主葯,其中麻黃均為4兩(55.2g),半夏均為0.5升(合64g)。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胡希恕教授認為此方證見於表實見心下悸者,用於「心下悸,由於水飲停滯引起,應或見浮腫、表實無汗等症」,說明麻黃具有散水氣的作用。

而厚朴麻黃湯和射干麻黃湯均治「咳」,麻黃的作用仍為「發汗解表」。

若組方為6味葯,每日2次,則麻黃服葯劑量為6.13 g(≈6g)。

《傷寒雜病論》中麻黃僅用於表證,主要功效在於發汗解表,僅麻黃升麻湯、半夏麻黃丸使用了其「散」的作用。

而且 麻黃無明顯寒熱屬性 ,出現合並證時則通過配伍其他葯物達到治療復雜臨床症狀的目的。

量效關系研究發現, 麻黃與其他葯物配伍呈非劑量相關 ,作為復方應用時多與杏仁、桂枝和芍葯、附子、石膏、半夏進行配伍合用。

另外, 麻黃不與少陽之柴胡,陽明之大黃、芒硝合用,可見發汗時禁與「和法」或「下法」同時使用。 因此,嚴格遵守麻黃的葯物配伍規律,並「依證組方用葯」,才能靈活掌握其使用方法。

1 外感發熱

仲景用麻黃治療外感發熱最為多見。對於太陽傷寒表實證,其用量多根據表邪郁閉程度的輕重來增減,多與桂枝配伍。代表方如麻黃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小青龍湯等。

《傷寒論》35條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為表寒外束,衛郁營滯之證,「無汗」為汗不得出,說明寒邪郁閉肌表較重。仲景治以 麻黃湯 ,用麻黃三兩開腠發汗,解衛氣之郁閉,配伍桂枝二兩透營達衛,溫通經脈,二者相伍,使發汗解表之力倍增。

桂枝麻黃各半湯 條文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反映了寒邪怫鬱在表,欲解而不能解的狀態,為表郁輕證。仲景取麻黃湯與桂枝湯各 1/3,麻黃減至一兩,桂枝一兩十六銖,小發其汗以解表散寒。

桂枝二麻黃一湯 證屬已用汗法之後,言「汗出必解」知表郁更輕,故麻黃僅用十六銖合桂枝一兩十七銖輕微發汗以解表。

仲景用麻黃還治療寒邪閉表,郁而化熱之發熱,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大青龍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越婢湯 等。 大青龍湯 證為外感寒邪郁閉肌腠較甚,衛陽郁滯化熱,症見「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仲景用麻黃開泄衛氣,以散寒邪,配伍石膏清泄郁熱,因石膏阻礙麻黃的發汗作用,故重用麻黃六兩。 桂枝二越婢一湯 條文言「寒少」為惡寒輕微,說明外邪已衰,「發熱」則是陽郁化熱未解,此處表邪郁熱皆輕,故用小量麻黃十八銖祛微邪,配伍石膏二十四銖微清郁熱。

另外,仲景用麻黃還治療少陰陽虛外感之發熱,其用量較小,多配伍附子,代表方如 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等。《傷寒論》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此為素體陽虛,外感風寒導致發熱,故以小量麻黃二兩解表散寒,以防過汗耗損陽氣,配伍炮附子溫經扶陽,助麻黃祛邪外出。

2 咳喘

仲景常用麻黃治療外寒內飲之咳喘,其用量多為三至四兩,常配伍細辛、半夏、乾薑,方如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表寒里飲日久,飲郁化熱則配伍石膏,方如小青龍加石膏湯、厚朴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等。

《傷寒論》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發熱而咳…… 小青龍湯 主之。」此為外感風寒,寒飲內停之證,故以麻黃三兩發散風寒,宣肺平喘,配伍乾薑、細辛、半夏溫肺散寒,化痰滌飲。

小青龍加石膏湯證 與小青龍湯證相比,病程更長,里飲郁久化熱,熱壅氣逆而出現「煩躁而喘」,故再伍石膏以清里熱。

仲景用麻黃亦治療外邪束表,里熱壅肺之咳喘,其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用治「汗出而喘」。外寒郁肺、邪熱上壅,則「喘」;里熱蒸津外出,則「汗出」。方中麻黃用四兩,解表散邪,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熱而暢表,二者溫寒相制,使麻黃宣肺平喘而不助熱,石膏清解肺熱而不涼遏。

3 身黃

仲景亦用麻黃治療身黃,其多以小量取微汗,或配伍赤小豆,或單用麻黃,方如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千金》麻黃醇酒湯等。對於傷寒表實無汗,濕熱蘊郁於內而發身黃者,治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本經疏證》言:「麻黃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從表分消者皆用之。」方中赤小豆清利濕熱,使濕熱從下而出,麻黃用二兩走表祛濕,使濕邪從皮膚外泄, 與赤小豆分消濕熱 。

《千金》 麻黃醇酒湯 用治傷寒表實無汗,風寒濕滯於肌表成黃之證,單用麻黃三兩發汗,並用清酒助之,行陽開腠,使黃從表解。

4 浮腫

仲景用麻黃治療浮腫,其用量較大,多配伍白術、石膏、附子,方如越婢加術湯、越婢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甘草麻黃湯、麻黃附子湯等。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 5條:「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術湯 主之。」本條為皮水挾熱之浮腫。肺失宣通,脾失健運,水濕內停,下輸膀胱,故脈沉、小便不利,水濕既不能上行,亦不可外達,郁滯化熱,泛溢肌表,則一身面目黃腫。方中重用麻黃六兩發越水氣、通調水道,伍白術健脾除濕,使濕從下走,二者合用可內利外散一身表裡之水,體現了「開鬼門,潔凈府」之旨。再配伍石膏,與麻黃合用可透表裡郁閉之熱。

對於風水挾熱之浮腫,仲景用麻黃六兩開鬼門,伍石膏清郁熱,如 越婢湯 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 大青龍湯 治「病溢飲者」。

對於素體陽虛,復感風邪之浮腫,則治以 麻黃附子湯 ,方中麻黃減為三兩伍炮附子溫經助陽、發汗散水。

5 肢節疼痛

仲景用麻黃治療肢節疼痛,多取小量,常配伍烏頭、附子、黃芪、薏苡仁、白術,代表方如 烏頭湯 、 桂枝芍葯知母湯 、《千金》 三黃湯 、 麻杏苡甘湯 、 麻黃加術湯 等。

仲景用 烏頭湯 治療「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以方測證,其病機當為風寒濕邪流注關節,痹阻經絡,症以關節疼痛,遇寒加劇,屈伸不利為主,故以麻黃三兩祛風發汗,通陽宣痹,祛逐寒濕,配伍烏頭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止痛。

桂枝芍葯知母湯 則用治風寒濕之邪郁久化熱傷陰之關節腫痛,症見「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方中用麻黃二兩伍附子開泄行痹、祛風除濕、溫經散寒,佐以知母養陰清熱。

《千金》三黃湯 則用於素體表虛,風濕困表,化熱內郁之證,症見「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以麻黃五分配伍細辛、獨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配伍黃芪益氣固表以息風祛濕,佐黃芩以清熱除煩。

仲景治療寒濕痹阻之「身煩疼」,方用 麻黃加術湯 ,以麻黃三兩發汗解表,散寒除濕,配伍白術,使濕亦從小便而去,且防止麻黃過汗。 麻杏苡甘湯 之表證較前者輕,治療風寒濕邪凝滯經絡,從陽化熱之「一身盡疼」,方中用麻黃半兩解表祛濕,配伍薏苡仁清熱除痹。

6 其他

此外,仲景還用麻黃配伍升麻、乾薑、黃芩發越陽郁、清上溫下治療上熱下寒之喉痹,如 麻黃升麻湯 ;用麻黃配伍半夏通陽蠲飲治療飲盛陽郁之心悸,如 半夏麻黃丸 ;用麻黃配伍人參、當歸祛風散寒、益氣養血治療氣血兩虛兼風中腠理、痹阻營衛之風痱,如 《古今錄驗》續命湯 ;用麻黃配伍牡蠣發越陽氣、軟堅消結治療牝瘧,如 牡蠣湯 ;用麻黃配伍桂枝、附子、生薑溫陽散寒、通利氣機、宣行水飲治療寒飲乘陽虛積結氣分之臌脹,如 桂枝去芍葯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

歷來有多數醫家言麻黃性味辛溫,發汗力強,畏其峻烈之性,特別是溫病學家懼之不用,致使此味良葯束之高閣。章次公亦曾提到「近世畏麻黃不啻猛虎」。通過梳理《傷寒雜病論》中有關麻黃方劑的條文,發現仲景用麻黃治療病症廣泛,且其根據不同的病機,靈活地選擇麻黃的劑量和配伍,為我們臨床更好地使用麻黃提供了指導。

「方證相應」理論源自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論》第 317 條:「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闡明的是方劑與證候之間的內在對應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經過歷代醫家長期臨床實踐,將方劑與證候的這種特殊性的對應關系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方證相應」理論。該理論集「理-法-方-葯」為一體,以「有是證用是方,用是方治是證」為原則,以「病下系證,證下列方,方隨證出,隨證治之」為特徵,強調了方劑對證候治療的針對性,逐漸成為歷代醫家臨床施治的用葯准則。

1 麻黃配桂枝

麻黃味苦辛,性溫,宣肺平喘,能開閉郁之肺氣,祛在表之風寒,為傷寒發表第一葯 。麻黃配伍桂枝含義有二:一是能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正如《本草正義》強調「麻黃與桂枝並行,乃為散寒之用」,桂枝不僅可以助麻黃解表,增強發汗之力,亦可扶金止咳 ;二是溫經止痛,可暢行營陰,緩解疼痛之症。

由表 1 得出,《傷寒論》中麻桂是仲景辛溫發汗的常用組合。經比較發現:1)麻桂辛溫發汗的常用比例為3:2,可用於各種外感風寒表實證,發汗解表,以開泄太陽表邪;2)若惡寒發熱重,急需發汗,如大青龍湯證,則加重麻黃用量至六兩,意在麻桂相須,發汗解表開郁閉;3)若用於營衛之小邪不解者,則麻黃用量較少,以減輕發汗解熱之力,配伍桂枝構成小汗方,如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等 ;4)若是用於素體陽虛、水濕不化而產生的痰飲,理應溫之,故以麻桂發散風寒,並加重桂枝的用量至與麻黃等量,既能助麻黃發汗解表,又能溫化寒飲,表裡兼治。

2 麻黃配升麻

在《傷寒論》中有一首比較特殊的方劑——麻黃升麻湯。本方是《傷寒論》中用葯最多的方劑,並且葯物劑量也很小,以麻黃和升麻為君葯。其中升麻辛甘微寒,性能升散。古代用升麻就像當今用犀角,它有解熱去溫毒的作用,善於宣透 。配以散寒解表之麻黃,一可升胃中津液,引甘溫之葯上行入頏嗓,抵咽喉從而達到實衛固表,宣散肺熱之功;二可升散陽明清陽,下至厥陰,培其元氣。此般配伍在寒熱錯雜的一個環境中寒熱並用,偏於宣發升散邪氣,發越陽郁。配合全方發揮宣上、溫下、溫中、宣透陽郁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寒熱錯雜,唾膿血泄利的證候。

3 麻黃配石膏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善於清熱瀉火,解肌退熱,為清瀉肺胃氣分實熱之要葯。與麻黃配伍後,主要作用於肺經,二者一溫一寒,一升一降,有宣肺平喘、清熱除煩的作用。根據《傷寒論》,麻黃與石膏的配伍應用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石膏用量最多的麻杏石甘湯,見表 2。該方石膏用量達到半斤,是麻黃的 2 倍。此方中麻黃與石膏兩味葯聯合,麻黃得石膏使全方不至於過分溫散,不會散之太過,亦可以不助熱,並且存其宣肺平喘之用;石膏得麻黃不會過分涼遏氣機,共同起到清宣肺熱之效,二者相制相成用於治療肺熱咳喘之主證。大青龍湯中太陽中風證伴見煩躁,衛氣郁而發熱、煩躁,說明肌腠有熱,故需配伍適量石膏以清熱散表,可以治療風寒表實證。表 2 中其餘二方均是由於表郁里熱過重而成疾,治療上應以發汗解表為重,兼清里熱。故應用石膏配伍麻黃解表開郁兼清陽郁之熱,體現了仲景主次分明、標本兼治的思想。

4 麻黃配附子、細辛類

《傷寒論》中麻黃與附子相配伍的方劑僅有治療少陰傷寒證的麻黃細辛附子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

從表3得知,麻黃和附子的用量比例是3:2,麻黃得附子可散表寒,溫補下元之陽,附子配伍麻黃可溫固下焦元陽,又可啟少陰陽氣兼散上焦肌膜之表邪 。二者配伍相得益彰,內扶少陰之命火,外散太陽之風寒,從而達到驅邪不傷正,陽復而寒不留之功。

細辛辛散能力強,為辛熱之品,配伍麻黃能夠走而不守,增強發汗之力。如麻黃細辛附子湯既能與附子配伍散少陰里寒,又可助麻黃散表寒,表裡兼顧,攻守兼施;小青龍湯祛在里、在下的寒水之痰,細辛可幫助麻桂散寒並溫散水飲。

而麻黃附子甘草湯病機為少陰病,病程時間長,陽虛更甚,需要附子配炙甘草以助溫陽,稍配麻黃以助發汗。

5 麻黃配杏仁

杏仁味苦降泄,為治療咳喘之要葯。清·周岩有言:「杏仁者,所以為麻黃之臂助也。」麻黃得杏仁,宣肺氣之中有降,不致肺氣宣發太過,杏仁得麻黃,降肺氣之中有升,不致肺氣肅降太過,是仲景治療肺系疾病常用的一對經典組合。經研究發現,仲景應用麻黃配伍杏仁的方劑中,杏仁用量最多的當屬麻黃湯,用至70個,相當於今天的23g,兩者一宣一降,恰似肺性。其次是麻杏石甘湯,見表 4。方中麻黃與杏仁相須為用,既能宣肺散邪,又能降肺平喘,加上石膏共同達到清瀉肺熱,止咳平喘的目的。大青龍湯中,因主證見「不汗出而煩躁」,重點在發汗,故麻黃用量加倍,少輔以杏仁發汗解表。其餘二方則以少量杏仁配伍麻黃,微微發汗治療在表之微邪。

6 麻黃配白芍

白芍味酸,收斂肝陰以養血,養血柔肝而止痛,常與桂枝配伍調和營衛,見表5。在麻桂配伍的方劑中,除了和桂枝來進行陰陽雙向調節外,還有兩點作用,一是可以利用酸收之性,制約麻桂,防止發汗太過而耗傷津液和陰血;二是根據陳永財等的研究發現白芍和麻桂配伍可以使得芍葯的有效成分 — 芍葯苷從體內消除速度減慢,滯留時間延長,有利於芍葯苷在體內持久的發揮緩急止痛的作用,在葛根湯及葛根加半夏湯中白芍就起到了滋津化陰以緩和筋脈之急的作用,所以白芍在麻黃類方中是個佐制葯。在用量方面,仲景應用白芍與同方麻黃的用量相近,一般用一兩至三兩。若因內有里寒出現疼痛症狀則需要加重白芍用量以緩急止痛。

7 麻黃配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葯、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等諸多作用,素有「葯中國老」之稱,調節著每一首方劑中的諸多葯物,為仲景常用配伍,見表 6。在《傷寒論》中麻黃配伍甘草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緩解葯性,補脾扶正。麻黃湯和大青龍湯中以甘草為使葯,既可緩和麻桂峻烈之性,避免汗之太過,又可補中助汗源,使正氣復而邪自去;麻杏石膏湯中甘草和中益氣,調和寒熱,避免其寒涼傷胃;小青龍湯中麻草配伍不僅具有祛痰止咳之功,還可以預防葯物辛散太過,耗陰動陽,損傷正氣;二是發汗解表。麻黃附子甘草湯中甘草不僅可助麻黃少許發汗解表之力,還可配伍附子以溫陽;三是緩急止痛。葛根湯和葛根加半夏湯中,甘草同白芍一起緩和筋脈之急,為佐使之用。仲景應用麻黃配伍甘草時後者的用量多在一兩至三兩之間,且一般情況下以麻黃: 桂枝: 甘草 = 3:2:1 為宜,根據麻黃用量多少可以適量進行調整。

根據「方證相應」理論,麻黃類方治療不同證候麻黃的配伍規律初步分析如下:應用麻黃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可以根據 3:2 的比例配伍桂枝以開泄太陽表邪;治療寒熱錯雜的證候可以配伍少許升麻以宣透陽郁;治療肺熱咳喘證候可以配伍適當石膏宣肺清熱,兼配合麻黃解表開郁;治療少陰傷寒證則需要配伍附子、細辛類以內補命火,外散風寒;治療肺逆咳喘證候時配伍適當杏仁與麻黃相須為用,宣肺散邪、降肺平喘;白芍配伍桂枝可調和營衛,甘草可緩解葯性,故多在麻桂配伍中加以少量白芍和甘草為佐使葯,配合麻黃及全方扶正祛邪,調和陰陽,避免汗之大過而傷正。

應用禁忌

體質虛弱者慎用麻黃。 麻黃發汗之力較強, 一般老人 、小兒及體質虛弱者應慎用。如臨床雖證屬外感風寒,但汗出較多者, 也應慎用麻黃 。

氣虛外感者慎用麻黃。 麻黃一般宜於實證, 凡氣虛外感風寒, 症見惡風惡寒 、氣短乏力、動則自汗 、舌質淡白、脈細弱無力者, 應慎用麻黃。

陰虛血虛和有出血傾向者慎用麻黃 。 麻黃味辛性溫,較燥烈, 易傷陰動血。凡陰虛、血虛感冒而症見惡寒怕風、口渴思飲、無汗或少汗、舌紅苔少、脈細者, 即使有胸悶咳喘, 也應慎用麻黃。凡肝腎陰虛、肝陽上亢, 症見頭暈頭痛 、盜汗、舌紅苔黃、脈弦有力者應忌用麻黃 。

凡心血虛衰 、心神不寧, 症見心悸、胸悶氣喘 、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數者, 應忌用麻黃。凡陰虛血熱, 症見咯血、吐血、嘔血 、尿血、便血、鼻衄 、皮下紫癜或婦女月經過多者, 雖證屬外感風寒, 或見咳嗽胸悶, 也應忌用麻黃。凡皮膚斑疹瘙癢、色焮紅灼熱者應慎用麻黃 。

葯理研究表明, 麻黃具有興奮中樞神經、升高血壓等作用, 凡有心情煩躁、易怒 、心悸、失眠及血壓升高者慎用。

麻黃鹼有興奮膀胱括約肌的作用, 如過用或久用麻黃可致尿量減少, 甚至尿瀦留或尿閉, 故凡小便不暢 、尿少不通者慎用。

麻黃用量不可過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載 :成人水煎劑每日3~9g, 一般中毒劑量為30~ 50g, 過量可能導致心悸氣促 、震顫及心絞痛發作, 嚴重中毒時可導致視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困難、驚厥等, 甚至導致呼吸衰竭和心室纖顫 。

麻黃不宜與洋地黃類強心甙葯物合用, 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④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

核心功效

發汗、平喘、利水

簡介

麻黃,中葯名。為中葯中的發散風寒葯,作為一種傳統中葯材,漢代名醫張仲景《傷寒論》中的麻黃湯一方用以治療傷寒。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列有引氣湯,用以治肺勞實、氣喘鼻脹。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用麻黃的方劑。中麻黃多分枝,直徑1.5~3mm,有粗糙感。

功效與作用

1、 發汗:麻黃輕揚上達,性溫辛散,善於宣肺氣,開腠理,透毛竅,散風寒,常用於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

2、平喘:麻黃辛溫則入肺經,宣暢肺氣,溫散肺寒。常用於風寒咳嗽,哮喘等證。

3、利水:取其有發汗、利尿的作用以減輕水腫。一般與白術同用。治療水腫而伴有表證者,偏寒的,配羌活、防風;偏熱的,配石膏。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適宜

禁忌人群

體虛自汗、盜汗、虛喘及陰虛陽亢者禁服

不宜同食

不宜與降壓葯同用;不宜與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同用。

食用方法

麻黃湯《傷寒論》:麻黃6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服。

⑤ 麻黃的功效出色 服用需要注意的地方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感冒了吧,這是很多人都會出現的問題了,這雖然不是特別嚴重的疾病了,但是我們也需要及時的治療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選擇用麻黃了,那麼麻黃這種中葯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吧。

麻黃的作用是主要可以治療外感風寒,這里大家首塵一定要注意,是外感風寒,因為風寒症的種類有很多,所以一定要分辨自己得風寒的種類,才可以對症下葯。另者數禪外,對於身體裡面的寒氣發布出去,而且鼻子堵塞,等症狀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如果用了這味葯,可以讓我們的身體發汗,將體內的寒氣散發出去。

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通過了上面的介紹之後,朋友們畢備一定能夠對麻黃這種葯材有更多的了解了吧,我們可以發現麻黃素是非常好的一種中葯材了,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有好處的了,但是在服用的時候也有很多需要我們注意的地方了,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吧。

在食用麻黃進行疾病治療的時候,會很容易讓身體流汗,而且非常的多,但是許多都是虛汗,盜汗。如果身體太過於虛弱的話,尤其是腎氣不足而導致咳嗽的人建議最好不要用的。此外,麻黃更是可以讓我們人體更加的興奮,主要是因為讓我們的中樞神經興奮,還有如果失眠機體汗本身就很多的人建議不要用。

這就是我們給大家介紹的有關麻黃的情況了,這是非常好的一種中葯材了,是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治療風寒感冒疾病的葯物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很有好處的了,不過麻黃雖好,食用時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了,我們要盡量避免。

閱讀全文

與麻黃的服用方法研究進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撿到松鴉崽怎麼養正確方法圖文 瀏覽:845
盤頭發的簡單方法有發夾 瀏覽:443
智能流量計校驗的方法及步驟 瀏覽:519
稚優泉666塗唇釉的正確方法 瀏覽:533
日本超市黃瓜的腌制方法及步驟 瀏覽:587
手工焊有哪些焊接方法 瀏覽:904
電腦主機組裝方法 瀏覽:289
種梨怎麼種植方法 瀏覽:657
記樂譜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114
蓮子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59
更改列印機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60
蘭花紅夫人的種植方法 瀏覽:430
少年白癜風採用哪些方法治療 瀏覽:759
大力馬線的編織方法視頻 瀏覽:788
畫幅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86
水電布線教學方法 瀏覽:797
動畫教學方法運用教學計劃 瀏覽:850
測量有源二端網路的方法及優缺點 瀏覽:975
把花朵比作眼睛是什麼修辭方法 瀏覽:770
教室強電分組最佳方法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