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兩小兒辯日中兩小兒各自用什麼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白話譯文:
一天,孔子向東游歷,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是什麼原因。一個小中碼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
《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如下: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兩個小孩辯日用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兩小兒在對話中都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並用比較的方法,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第一個小孩用面積大小相比,帶有直觀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個小孩比較了人對太陽在不同時間冷和熱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可見他們勤於思考,富有想像力;從他們針鋒相對模豎的論辯中還能體味出對話者的虎虎生氣和音容笑貌。但他們的認識畢竟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只能各執已見而不能獲得正確的答案。
最後兩小節寫兩小兒譏笑在他們爭論面前「不能決」的孔子。
從故事本身看,兩小兒敢於探討艱深問題,不管多麼幼稚和膚淺,卻賣攜反映了古人渴望認識自然現象的強烈願望,這種探求精神是值得贊許的。孔子作為大學問家,也不能通曉各科知識,而況當時人類認識自然現象的水平還很低。孔子「不能決」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態度是對的,不該受到譏諷。
② 兩小兒辯日
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③ 《兩小兒辯日》中,他們探索自然現象時採用的方法是
(1)兩小兒在辯爭中,用到了物理學中【熱現象和光現象】 (2)他們探索自然現象時採用的方法是【對比法】 (3)他們探索自然現象時的態度是【實事求是】 (4)他們在辯爭中,各執己見,不接納對方觀點,表現了他們【認識上有片面性(或欠缺交流合作意識,或敢於堅持自己的看法)】 (5)他們對孔子的議論說明兩小兒【不迷信權威(或敢於向權威挑戰)】.
④ 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探索自然現象用了什麼方法
單一變數法。即除了需要探究的性質為變數之外,其他的外在條件均一樣。 這篇文章中一個為通過太陽的大小變化判斷太陽離地球的遠近,一個為通過不同時間的溫度變化判斷太陽離地球的遠近。當然,這兩種方法看待問題的角度都是不全面的。同一天中,太陽與地球同一地點的距離是相同的。兩個小孩觀察到的現象是地球自傳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