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航天領域決策研究方法

航天領域決策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22 18:36:49

❶ OMG!王巍院士發布2021年十大航天難題,請你來解答

在以「新起點 新征程 新願景」為主題的2021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宇航學會發布2021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它們分別是:太陽磁場周期性反轉與太陽全球磁場探測、星系生態環境中的反饋效應及「重子缺失」問題、利用太空原位資源實現人類長期地外生存、空間准絕對零度超低溫熱管理技術、可重復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技術、基於核聚變推進系統的空間飛行器設計技術、大空域跨速域高超飛行器氣動布局設計方法與盯塌局技術、吸氣式高速飛行器內外流耦合聲振環境評估與預示技術、地球同步軌道星地全天時安全通信技術、空間高壓大功率發電與電力管理技術。

作為2021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的發布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 科技 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表示,在 科技 創新活動中,尤其是原始創新活動,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顯得更為關鍵。在過去的一年裡,世界航天活動持續高度活躍態勢,主要航天國家加強太空領域頂層戰略規劃,積極布局太空資源開發與利用,搶占太空發展制高點和主動權。在航天強國和 科技 強國宏偉目標引領下,我國經濟 社會 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航天 科技 解決方案和航天發展創新動力。

此次發布是繼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首次發布宇航領域問題難題以來的第二次發布活動。作為宇航領域廣泛聯系一線 科技 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中國宇航學會將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的徵集和發布作為重點工作持續推進。學會推薦的問題難題連年入選中國科協組織的評選活動並在中衫賀國科協年會發布,撰寫的 科技 工作者建議已陸續報送中央及上級單位,參與撰寫的相關文獻分析、科普作品等已公開出版。

2021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1.太陽磁場周期性反轉與太陽全球磁場探測

太陽活動周期本質上是由太陽磁場的周期性反轉引起的,太陽磁場問題進一步制約著太陽物理學科的發展。缺乏觀測數據是問題難以解決的關鍵,需要太陽物理和現代航天技術相結合,打開突破的大門。

2.星系生態環境中的反饋效應及「重子缺失」問題

在星系演化過程中存在著超新星爆發或黑洞噴流對環境的反饋效應,由於缺乏觀測手段,其物理過程仍不確知。設法精細觀測該效應產生的熱氣體是解開「重子缺失」之謎的關鍵,對理解星系演化、促進宇宙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利用太空原位資源實現人類長期地外生存

太空原位資源利用技術是人類通過勘測、獲取和利用地外天體的天然或廢棄資源,走出地球、邁向深空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這一技術突破將催生地外天體采礦、太空製造和太空移民等新興領域。

4.空間准絕對零度超低溫熱管理技術

空間准絕對零度是指無限接近熱力學的最低溫度,是粒子動能低至量子力學無限接近最低點時物質的溫度。空間准絕對零度超低溫熱管理技術是面向宇宙微弱信號超高靈敏度探測感知亟需的關鍵技術。該技術突破將對探測宇宙微弱信號,了解宇宙起源和探尋外星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5.可重復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技術

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是航天運輸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可重復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技術是其關鍵支撐技術。該技術將為我國可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研製打下堅實基礎,大幅提升我國進出空間和控制空間能力。

6.基於核聚變推進系統的空間飛行器設計技術

基於核聚變推進系統的空間飛行器是通過核聚變反應獲得大推力進行深空飛行探測的飛行器,具有高比沖、大推力、長壽命等顯著特點。這一技術將大幅提升空間飛行器的性能,是人類進入月球以遠太陽系的重要技術保障。

7.大空域跨速域高超飛行器氣動布局設計方法與技術

大空域跨速域高超飛行器氣動布局設計方法與技術需適應大范圍的飛行空域及速域變化要求,是氣動設計的關鍵和難點,也是跨速域高超飛行器所面臨的重大共性基礎問題。該技術凱讓的突破將大幅拓展高超飛行器的活動范圍。

8.吸氣式高速飛行器內外流耦合聲振環境評估與預示技術

吸氣式高速飛行器內外流耦合聲振環境技術的研究將建立精確的評估與預示方法,是保障吸氣式高速飛行器實現寬速域、多空域靈活機動飛行的重要基礎。該技術突破對於新型吸氣式航天運輸系統及工程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9.地球同步軌道星地全天時安全通信技術

地球同步軌道星地全天時安全通信技術是實現天地一體化保密通信的重要技術,是未來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在金融等安全等級高和保密時效長的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10.空間高壓大功率發電與電力管理技術

空間高壓大功率發電與電力管理技術是突破人類大規模 探索 太空和利用太空資源瓶頸、支撐未來超大型航天器發展的關鍵技術。該技術突破將推動載人登月、月球基地建設開發、深空探測、空間太陽能電站等重大空間任務的發展。

校對:張艷

❷ 航天領域的雙喜臨門,人造軌道衛星投放,打破美技術壟斷

據先前報道可以了解,我國於9月4日在酒泉發射基地成功發射新型無人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它跟我國以往發射的航天器有很大區別,首先該實驗的發射彎迅的高度保密特徵,沒有提前發射通報也沒有任何相關航天 科技 領域研究突破信息新聞,只有新型航天器在酒泉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後官方短短幾條的喜訊通報,返航也是如此。

其次該試驗航天器區別於以往發射成功的航天器,新型航天器通過利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送上太空預定軌道,航行一段時間後悶灶按系統設置自主返回預定著陸場,其中無人駕駛自主返回標志著該航天器不同以往航天器的特徵——無人駕駛可重復利用。新型無人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的成功將為後續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是我國航天 科技 的一項重大突破,除了向天空飛機邁進一大步以往,我國還同時在另一項技術技術上成功打破了美國技術壟斷!

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國「空間新聞」網站發布文章,文章里透露了美國防空司令部對我國前段時間成功發射的新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的研究的新發現。文章稱雖然該航天器只在太空中航行了兩天,但是它航行期間在軌釋放了一個「物體。運行在近地點332千米、遠地點348千米,傾角50.2度的軌道上,發現該「物體」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負責監控太空領域的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給了它一個正式編號NORAD ID 46395 (2020-063G COSPAR ID),這一「物體」得到了北美防空司令部的編號,意味它被證實承認為一個人造軌道飛行器。這代表著我國前段時間的新型可重復利用航天器的成功發射不只是簡單的航天器領域的突破而已,而是標志著我國同時可以使用該航天器部署衛星,這真是航天領域的雙喜臨門!!

一直以來用太空梭來部署衛星,是太空梭時代的理念。但是這一操作一直以來需要載人飛行,費用太高,風險太大導致美國逐漸放棄這種方式,後續發明無人太空梭X-37B來部署衛星,大大降低了費用和風險。用無人太空梭部署衛星一直以來有幾項技術極為關鍵,首先是開合式貨艙技術,保證航天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貨艙門要能關得嚴實,保護內部的載荷與結埋罩此構。其次空間機械臂技術,這對於衛星能否精準投放進軌道非常重要,這決定被部署的衛星會不會與航天器發生碰撞。最後無人航天器的姿態和軌道控制技術,衛星離開後,航天器本身的重量和質量特性將發生巨大改變,控制系統能否自主適應變化繼續飛行並成功返航。

因為這幾項關鍵技術的要求復雜精細難度,導致除了美國以外的國家,無人使用太空梭部署衛星。但是中國NORAD ID 46395的成功入軌,意味著在中國已經掌握了上述技術。美國多年以來的航天技術壟斷被打破。同時報告也表明中國航天不單單只是將衛星放出去,也能收回來!這一技術的突破加上新型可重復利用航天器的成功發射真是給我們帶來了航天領域的雙喜臨門。在航天領域這種極限領域,面對著越來越復雜的航天技術發展,能進一步發展的國家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我國今年一連兩項突破真的是給人意外之喜,蔚藍星空的征程只有進步沒有退後,期待有朝一日我國空天飛機航行於天空中。

❸ 航空航天什麼方向好發文章

航空航天是一個非常廣闊的領域,包括了航空、航天、航空航天材料、氣動力學、衛星導纖友航等多個方向。如果您想要在航空航天領域發表文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入手:
1. 技術研究:航空航天領域一直處於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狀態,因此您可以嘗試關注最新的技術研究進展,例如新型材料、新型發動機、新型航空器等等,撰寫相關的論文或者文章。
2. 工程實踐:除了理論研究,航空航天領域也需要大量的工程實踐和應用。您可以通過對於實際項目的研究和分析,撰寫相關的實踐性文章和報告。
3. 國家政策和發展規劃:航空航局純天領域是一個高度關注的戰略性領域,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您可以關注國家政策的動向,撰寫相關的分析和評價文章。
4. 國際合作和競爭:航空航天領域是一個全球化的領域,各個國家和毀臘槐機構之間的合作和競爭非常激烈。您可以關注不同國家和機構之間的合作和競爭動態,撰寫相關的分析和評論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航空航天領域是一個比較專業和復雜的領域,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背景才能夠撰寫相關的文章。如果您對於該領域比較感興趣,建議您可以從學習和研究相關知識開始,積累經驗和背景,進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❹ 關於航天的資料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航天活動呈現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主要航天國家相繼制定或調整航天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航天事業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動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影響進一步增強。
中國航天事業始於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過五十年光輝歷程。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航天事業,在若乾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一貫主張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種活動,積極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不斷為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已確立了在本世紀前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推進航天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自2000年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又取得長足進展。為增進世人對過去五年及今後一段時期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了解,這里就有關情況作些介紹和說明。
一、發展宗旨與原則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旦基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原則是:
——堅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滿足國家需求,體現國家意志。中國將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項強國興邦的戰略舉措,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業長期、穩定的發展。
——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航天事業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創新中不斷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基點。根據國情和需求,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有限目標,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航天科技對國家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與支撐作用。加強戰略籌劃,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以航天科技進步為先導,帶動高技術和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保護空間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
——堅持對外開放,積極開展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空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二、過去五年的進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製和試驗基地,進一步完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航天科技基礎能力顯著提高;空間技術整體水平明顯提升,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載人航天取得歷史性的突中此破,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空間應用體系初步形成,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應用效益顯著提高;空間科學實驗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空間技術
1.人造地球衛星。過去五年,自主研製並發射22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四個衛星系列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六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和「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列。此外,海洋衛星系列即將形成,構建「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計劃正在加緊實施。一批新型高性能衛星有效載荷研製成功。各種應用衛星初步投入業務運行,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業務氣象衛星系列。地球靜止軌賣遲迅道大型衛星公用平台的各項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大容量通信廣播衛星研製取得階段性成果。微小衛星研製及應用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2.運載火箭。過去五年,自主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24次發射成功,運載火箭主要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明顯提高。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46次發射成功。新一代運載火箭多項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研製進展順利。
3.航天器發射場。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建設取得新進展,提高了綜合試驗和發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種運載火箭、各類人造衛星、無人試驗飛船和載人飛船的發射任務。
4.航天測控。航天測控網的整體功能進一步增強和拓寬,多次為各種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無人試驗飛船和載人飛船的發射、在軌運行和返回著陸提供測控支持。
5.載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之後又成功發射三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發射並回收「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次取得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突破了載人航天基本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實現「兩人五天」的載人航天飛行,首次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活動,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又一個重大成就。
6.深空探測。開展了繞月探測工程的預先研究和工程實施,取得重要進展。
空間應用
1.衛星遙感。衛星遙感應用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一批應用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應用系統的技術水平和業務化運行能力明顯提高,初步形成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設和完善了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以及國家有關部門和許多省市的衛星遙感應用及論證機構。光學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建成並投入使用。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積累形成覆蓋范圍廣、時間序列長的多波段衛星對地觀測數據資源,提供多種遙感產品和服務。在一些重要領域,衛星遙感應用系統已投入業務化運行,特別是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業、林業、土地、水利、海洋、環保、減災、交通、區域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土資源大調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及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2.衛星通信廣播。衛星通信廣播技術發展迅速,應用日益廣泛,應用產業已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中國擁有國際、國內通信廣播地球站80多座,全國共有衛星廣播電視上行站34座,國內幾十個部門和若干大型企業共建立了100多個衛星專用通信網,各類甚小口徑終端站達5萬多個。衛星廣播電視業務的開展與應用,提高了全國廣播電視,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范圍和覆蓋質量,衛星通信廣播技術在「村村通廣播電視」和「村村通電話」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衛星遠程教育寬頻網和衛星遠程醫療網初具規模。中國作為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成員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海事衛星通信網路,跨入了國際移動衛星通信應用領域的先進行列。
3.衛星導航定位。通過「衛星導航應用產業化」等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利用國內外導航定位衛星,在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開發、應用與服務方面取得長足進步。衛星導航定位的應用范圍和行業不斷擴展,全國衛星導航應用市場規模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長。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基礎測繪、工程勘測、資源調查、地震監測、氣象探測和海洋勘測等領域。
空間科學
1.日地空間探測。與歐洲空間局合作實施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協同歐洲空間局的四顆空間探測衛星,首次實現世界上對地球空間的六點同步聯合探測,獲得重要的探測數據。開展了月球和太陽系探測的預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學實驗和空間天文觀測。利用「神舟」號飛船和返回式衛星,開展了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和微重力科學等領域的多項實驗研究,進行了農作物空間誘變育種探索和高能空間天文觀測,取得重要成果。
3.空間環境研究。開展了對空間環境監測和預報研究;在空間碎片的觀測、減緩和預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具備對空間環境試驗性的預報能力。
三、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展航天事業置於重要地位。根據上述兩個規劃綱要,中國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及稍長一段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按照這一發展規劃,國家將啟動並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點領域的優先項目,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和發展航天領域的若干前沿技術,加快航天科技的進步和創新。
發展目標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
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主要任務
——研製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最終實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全面完成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的研製工作;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發射適應性。
——啟動並實施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工程;研製、發射新型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開展立體測圖衛星等新型遙感衛星關鍵技術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多譜段、不同解析度、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體系,實現對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統籌發展衛星遙感地面系統和業務應用系統;整合並完善現有遙感衛星地面系統,建立和完善國家級的遙感衛星數據中心,建設和完善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等定量化應用的支撐設施,初步實現社會公益服務領域的遙感數據共享;建立衛星環境應用機構和衛星減災應用機構,形成若乾重要業務應用系統;在衛星遙感主要應用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研製並發射長壽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發展衛星直播、寬頻多媒體、衛星應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廣播等技術。繼續發展和完善衛星通信廣播的普遍服務功能,增加衛星通信領域的增值服務業務。積極推進衛星通信廣播的商業化進程,擴大通信廣播衛星及應用的產業規模。
——完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系統,啟動並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計劃。發展衛星導航、定位與授時的自主應用技術和產品,建立規范的、與衛星導航定位相關的位置服務支撐系統、大眾化應用系列終端,擴展應用領域和市場。
——研製並發射新技術試驗衛星,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設備的空間飛行驗證,提高自主研發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與可靠性。
——研製並發射「育種」衛星,推進空間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的結合,擴大空間技術在農業科研領域的應用。
——研製空間望遠鏡、新型返回式科學衛星等衛星;開展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加強對空間環境與空間碎片的監測能力,初步建立空間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載人航天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進行航天器交會對接試驗;開展具有一定應用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的研製,開展載人航天工程的後續工作。
——實現繞月探測,突破月球探測基本技術,研製和發射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主要進行月球科學探測和月球資源的探測研究;開展月球探測工程的後期工作。
——提高航天發射場綜合試驗能力和效益,進一步優化航天發射場布局,提高航天發射場設施、設備的可靠性和自動化水平。
——進一步提高航天測控網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擴大測控覆蓋率,具備初步滿足深空探測需求的測控能力。
四、發展政策與措施
中國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個領域,推動航天科技自主創新,促進航天活動發揮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證航天活動有序、規范、健康發展,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主要政策與措施包括:
——統籌規劃、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優先安排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的發展,適度發展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積極支持空間科學探索。
——集中力量實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術。集中優勢力量,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實現航天科技的重點跨越。通過加強航天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若干前沿技術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續創新能力。
——加強空間應用,推進航天產業化進程。加強空間應用技術的開發,推進資源共享,擴大業務應用。以通信衛星和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運載火箭為重點,積極構建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製造、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加強空間技術的推廣轉移和二次開發,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
——重視航天科技工業基礎能力建設。加強航天器、運載火箭研製、生產、試驗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航天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加強信息化工作、知識產權工作和航天標准化工作。
——推進航天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引導航天科技工業改革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形成國際一流的大型宇航企業。積極構建以航天科技企業和國家科研機構為主,產學研相結合的航天技術創新體系。
——加強航天活動的科學管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積極創新科學管理的體制機制,強化質量、效益觀念,運用系統工程等現代化管理手段,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系統質量,降低系統風險,提高綜合效益。
——加強政策法規建設。研究制定航天活動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航天產業政策,指導和規范各項航天活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營造有利於航天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
——保障航天活動的經費投入。中國政府將繼續加大航天投入,同時鼓勵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資體系,保持航天事業持續、穩定發展。
——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航天活動。鼓勵工業企業、科研機構、商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航天政策指導下,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航天活動,參與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衛星經營企業和應用部門優先選用國產衛星和衛星應用產品。
——加強航天人才隊伍建設。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注重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人才,特別注重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航天人才隊伍。普及航天知識,宣傳航天文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航天事業。
中國政府不斷加強對航天活動的管理和宏觀指導。中國國家航天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民用航天管理及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履行政府相應的管理職責。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政府認為,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國都享有自由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及其天體的平等權利;世界各國開展外空活動,應有助於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有助於人類的安全、生存與發展,應有助於各國人民友好合作。
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聯合國《關於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的宣言》(《國際空間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則。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統籌考慮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合作。
——支持聯合國系統內開展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支持政府間或非政府間空間組織為促進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所開展的各項活動。
——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性空間合作。
——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合作,重視與發達國家的空間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科研機構、工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神舟」三號飛船艙蓋被打開,陽光照在「模擬宇航員」的臉上,擬人載荷試驗取得良好效果,「模擬宇航員」安然無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神舟一號:橫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在完成預定的科學試驗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人成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神舟一號飛船座艙內放置有一個高1.70米左右、身著航天服的男性模擬人。這個模擬人是一個感應器,用於收集返回艙在太空中的溫度、濕度、氧氣等各種試驗數據。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在全國各有關部門和科技人員的大力協同下,航天科技人員僅用7年的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三大技術難題,即研製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安全返回技術,建造了載人太空飛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
「我們的飛船比美、蘇的晚40年才發射,但飛船技術水平要和他們現在的相當,要體現技術進步,不能照抄,要迎頭趕上。」王永志說。
短短七八年的時間,中國航天人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所走過的路。
中國第一艘神舟號無人飛船的發射升空,揭開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發展新的一頁。
神舟二號:全新亮相
神舟二號雖是第二艘無人飛船,但卻是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也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與載人時基本一樣。
飛船在軌飛行7天後返回地面。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美國一家報紙發表評論說,隨著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二號飛船,「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中國航天員離上天的日子更近了。」
神舟三號、四號:百折不撓
神舟三號飛船在產品進場的第4天,出現了飛船穿艙插座信號有一個點不導通的問題。決策者們毅然決定:進度服從質量,推遲發射!
當飛船船艙內3000多個接點個個導通之後,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
試驗結果表明: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預定試驗目標全部達到,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9個月後的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射成功。
前所未有的持續低溫天氣:-28℃,比發射《大綱》規定的最低發射溫度-20℃足足低了8℃!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就是由於一個O形橡膠密封圈因低溫變形失效而導致的!
經過充分的試驗數據論證和氣象會商,專家們優選了一個較好的窗口,並調整了發射程序。低溫嚴寒下,參試人員用149件保暖物品,嚴嚴實實地將火箭關鍵部位包裹起來,同時不斷地吹送熱風,直到臨近發射前15分鍾,才把這些保暖物品撤下來。
2003年1月5日,飛船安全返回並完成所有預定試驗內容,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神舟三號、四號在全載人狀態下連續發射成功,預示著中國人「摘星攬月」已為期不遠。
神舟五號:神州圓夢
歷史將銘記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
21個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這一刻,距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發射3年零329天,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僅11年零25天。
在發射載人飛船之前,前蘇聯進行了5次不載人的飛船升空試驗,美國進行了8次不載人的飛船發射試驗。中國的神舟號飛船在進行了4次飛行試驗後,就成功地把人送上了太空。神舟五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著陸,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不過,在神舟五號飛船進場前進行最後一輪地面試驗時卻發現,返回艙坐椅緩沖機構不能完全滿足緩沖發動機的備份的要求。……70天以後,科技人員攻克了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決的問題。
「我們用了10年時間,完成了一個偉大的歷史任務,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國為和平利用空間做出的重大貢獻。」 原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說。.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❺ 今年的中國航天大會上我國科學家有哪些新研究新方向

中國航天大會(China Space Conference)是由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一場綜合性行業盛會,已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科協重要學術會議指南。

今年,中國航天大會提出了許多在2020年宇航領域的科學與技術難題。這些難題由中國航天大會學術委員會的專家以及學者,以“面向2050年對航天技術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對航天技術或產業創新具有關鍵作用;切中航天技術發展重點和要點,具有代表性”為重要評判標准,進行審議,最終確定的。

事實上,蔚藍的藍色星球的外表面,已經不復當年藍色的某樣,它的周圍環繞著大量的衛星,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太空垃圾,以及航空航天留下的碎片和已飢則經無法繼續工作的垃圾,由於地球周圍的空間越來越緊張,對空間隨拍呢的清理,就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議題。

3.可重復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

有理論計算,把一公斤物體發射上太空,需要一萬美金,其價格之高昂可以象限,所以重復利用,可以用多長時間,就成為了一個必須研究的方向,其對於材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能射得出去,還要收得回來!

❻ 航天科技知識

航天又稱空間飛行或宇宙航行,泛指航天器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航行活動,分為載人航天和不載人航天兩大類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供大家閱覽!

資料

1、什麼是空間站?

空間站,也稱為軌道站或太空站,是一種能長期在地球低軌道上執行的大型載人航天器,航天員可以長期在上面生活和工作,這種大型航天器能在軌道上祥辯與飛船或太空梭對接,由飛船或太空梭為它運送人員和物資;空間站與飛船或太空梭的主要區別是它沒有主推進系統和著陸裝置,因此它不能在軌道上作機動飛行和返回著陸。

根據不同國家和不同的歷史階段,發展空間站有不同的動機和目的。一般講一個國家發展空間站主要有四個目的:第一是政治目的,即為了顯示國家的綜合實力,或者是為了在政治上「壓倒」對方,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領導地位,上世紀冷戰時期,這是美蘇發展空間站的主要目的;第二是科技目的,即將空間站作為建在太空的科學實驗室,在上面進行各種科學研究和實驗;第三是經濟目的,利用空間站進行太空生產,或者發展太空旅遊;第四是軍事目的,將空間站作為建在太空的「軍事堡壘」。

2、空間站的型別?

按用途分,空間站可分為民用和軍用兩種型別:民用空間站如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和美國的國際空間站;軍用空間站如前蘇聯的禮炮2,禮炮3和禮炮5號空間站以及美國空軍曾經計劃研製的「載人軌道實驗室」。另外按發射方式劃分,還可分為整體式和模組式兩種。早期的空間站都是整體式,如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前蘇聯的禮炮號,它們都是在地上組裝好,並裝上各種生活用品和實驗儀器,然後整體發射上去,航天員則乘坐載人飛船上去訪問;後來由於技術的改進,採用模組式建造,即先發射一個核心艙,然後將不同用途的艙室一個接一個發射上去,在軌道上組裝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如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和現在的國際空間站。

3、迄今為止在太空一共發射或建造過多少空間站?

到目前為止美國和蘇聯/俄羅斯一共發射或建造過4種類型的空間站,共10艘,其中包括前蘇聯在1971-1986年間發射的7艘禮炮號空間站,它們是禮炮1號至7號,不過禮炮1號對接失敗,禮炮2號發射失敗,禮炮3號對接失敗,除了禮炮4號,其餘的禮炮5、6、7號都曾發生過一次對接失敗。此外美國於1973 – 1974年間發射的「天空實驗室」;前蘇聯和俄羅斯於1986 – 1999年間建造的和平號空間站,以及至今還在軌道上執行的國際空間站。

4、誰最早提出建造空間站的設想?

有關空間站的設想最早是由俄國的康斯坦²齊奧爾科夫斯基和德國的赫爾曼²奧伯特分別提出來的。1895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在一本科幻小說中首次提出建造空間站的設想,1903年他提出在空間站上要安裝人工重力裝置,並提出建造太空溫室,以便人類能長期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1923年奧伯特首次使用「空間站」這個詞,並認為這是人類飛往月球和火星的起始站。1929年渃爾丹在一本名為《太空旅行問題》的書中提出建造大車輪形空間站的設想,這種空間站直徑為30米,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執行。1950年,馮²布勞恩進一步發展了車輪形空間站的設想,車輪的直接擴大到76米,由可重復使用並帶有機翼的謹圓缺航天器為其運輸人員和物資。這種空間站可作為地球觀察站、太空科學實驗室和飛往月球和火星的「跳板」。1959年,美國宇航局計劃在月球旅行前建造一個空間站,同年美國眾議院太空委員會決定在水星計劃完成後即開始建造第一個空間站。1969年阿波羅11號的兩名航天員成功登月,宇航局立即決定要在1975年建造一個能承載100人的大型永久性空間站。不過宇航局的這些空間腔則站計劃都是紙上談兵,而前蘇聯在與美國的登月競賽中失敗後,專心致志發展空間站,在上世紀70年代先後發射了7個禮炮號空間站,80年代又建造了大型空間站 – 「和平」號。直到1997年國際空間站開始在太空組裝,美國發展空間站的夢想才變成現實。

5、一個大型空間站由哪些系統組成?

一個大型空間站至少由十大系統組成:1結構系統;2電力系統;3熱控系統;4姿態測定與控制系統;5軌道導航和推進系統;6自動化和機器人系統;7計算與通訊系統;8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9航天員居住系統;10人員和物資運輸系統。

6.我國是否也要發展空間站?2010年10月27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已正式啟動實施,2020年前後將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空間實驗室。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分為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兩個階段實施。2016年前,研製並發射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2020年前後,研製並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在軌組裝成載人空間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站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並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建設,將充分繼承載人航天工程前期成果,繼續使用已有的神舟飛船、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場和著陸場。載人空間站建成後,將全面實現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進一步推動我國載人航天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為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提升綜合國力、提高民族威望做出重要貢獻。

7、我國空間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空間實驗室系統的主要任務有:1進一步掌握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2突破航天員中期駐留、飛行器長期在軌自主飛行、再生式生保和貨運飛船補加等關鍵技術;3驗證天地往返運輸飛船的效能和功能;4進行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天宮」三號空間實驗室將主要完成驗證再生生保關鍵技術試驗、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貨運飛船在軌試驗等,還將開展部分空間科學和航天醫學試驗。

目前我國正在研製的空間實驗室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由密封的前錐段、柱段和後錐段組成,密封艙可保證艙壓、溫溼度、氣體成分等航天員生存條件,可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在軌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後錐段安裝再生生保等裝置。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訊裝置,用於支援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

8、空間實驗室有什麼關鍵技術?

空間實驗室階段關鍵要突破飛船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難度很大,在對接過程中,如果計算不準,就可能發生飛船相撞事故。因此,需要進行大量試驗才能掌握這一技術。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航天器通過軌道引數的協調,在同一時間到達太空同一位置的過程稱為交會。對接是在交會的基礎上,通過專門的對接機構將兩個航天器連線成一個整體。實現兩個航天器在太空交會對接的系統稱為交會對接系統。

交會對接系統通常包括跟蹤測量系統、姿態與軌道控制系統、對接機構系統等。兩個航天器在太空進行對接,其初始條件是兩者保持對接機構的同軸接近方式和確定的縱向速度,以及在其他線座標和角座標上的速度為零。但兩個航天器之間的實際相對運動引數總是有偏差的。一般情況下,兩個航天器之間的相對位置及其平動速度通常是靠主動航天器軌道控制系統和兩個航天器的姿態控制系統來維持的,前者適用於控制質心的平動運動,後者適用於控制繞質心的轉動運動。航天器的空間交會對接控制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人工控制、另一種是自動控制。用人工控制來完成太空交會對接可以提高交會對接的成功率。自動控制交會對接可靠性高,不需考慮人員的安全和救生問題。在航天器的交會對接技術方面,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人工控制和自動控制相結合,以提高交會對接的靈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9、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是什麼意思?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共分「三步走」:第一步載人飛船階段,通過神舟五號和六號已圓滿完成,把中國航天員送上天,完成了多人多天飛行,而且能准確回到預定地點;第二步是空間實驗室階段,這一階段要攻破四項技術關鍵,為第三步的空間站建設做技術准備。我國將在2011年發射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並在2年時間內逐步實現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的三次交會對接試驗。此後「天宮一號」將被改造為一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空間實驗室階段是目前正在進行的階段。它的第一項技術關鍵是出艙活動,神舟七號完成了這個任務;第二個技術關鍵是交會對接,通過「天宮一號」在太空飛行2年左右的時間里,先後完成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的太空對接,突破並基本掌握航天器交會對接技術。第三個技術關鍵是補加,為飛行器補給推進劑、空氣、水、食品等;第四個關鍵則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

10、什麼是「天空實驗室」?

「天空實驗室」是美國第一個試驗性空間站。1973年5月14日發射,進入離地面 435公里的近圓軌道。同年還先後發射了 3艘「阿波羅」號飛船與「天空實驗室」對接。這 3艘飛船分別稱為「天空實驗室」2、3、4號。1979年 7月 11日「天空實驗室」進入大氣層燒毀。「天空實驗室」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在上升飛行過程中,高速氣流沖掉了軌道艙的防護罩和一個太陽電池翼,另一個太陽電池翼被防護罩碎片纏住而沒有開啟,以致「天空實驗室」入軌後嚴重缺電,艙內溫度上升到50左右。1973年 5月25日,三名航天員乘「阿波羅」號飛船與「天空實驗室」對接。航天員用一頂遮陽傘伸出艙外,擋住陽光,使工作艙溫度下降。他們切去纏繞的防護罩碎片,使剩下的一個太陽電池翼展開發電,終於使「天空實驗室」開始工作,接納航天員。「天空實驗室」共接待三批航天員,這三批航天員在空間站內分別工作和生活了 28天、59天和84天。用58種儀器進行了 270多項天文、地理、遙感、宇宙生物學和航天醫學試驗研究。重要的專案有:用太陽望遠鏡觀測太陽並拍攝了18萬張太陽活動的照片;用6種遙感儀器對地球進行了觀測,共拍攝4萬多張地面照片;用7種儀器研究太陽系和銀河系的情況;用自行車功量計和下身負壓裝置等醫療器械研究長期失重對人體生理的影響;還進行了失重下的材料加工試驗。

「天空實驗室」由軌道艙、過渡艙、多用途對接艙、太陽望遠鏡和「阿波羅」號飛船 5個部分組成。全長36米,直徑6.7米,重82噸。軌道艙是「天空實驗室」的主體,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第三級箭體改裝而成,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工作區,下層為生活區。生活區又由隔板分成卧室、餐室、觀測室和盥洗室。軌道艙內充純氧,保持33千帕大氣壓和20°C左右的溫度。

「天空實驗室」計劃持續6年,耗資26億美元。美國宇航界、政界和科學界都給予極高的評價。

❼ 中國的航天世界的航天 專家解答 謝謝(高分哦)

前 言

人類的活動范圍,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從大氣層到外層空間的逐步拓展過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航天技術,開辟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活動的新時代。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人類航天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航天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高技術群中對現代社會最具影響的高技術之一,不斷發展和應用航天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中華民族在人類發展史上曾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中國最早發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現代火箭的雛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開展航天活動,於1970年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迄今,中國在航天技術的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二十一世紀,中國將從本國國情出發,繼續推進航天事業的發展,為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邁進二十一世紀之際,有必要對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原則、發展現狀、未來發展和國際合作等作簡要的介紹 。

一、宗旨原則

中國政府一直把航天事業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使外層空間造福於全人類。中陪唯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其根本任務是發展經濟,不斷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航天活動在維護國家利益、實施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和喚州原則。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宇宙和地球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維護國家利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原則是:

--堅持長期、穩定、持續的發展方針,使航天事業的發展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航天事業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在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將航天事業的發展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鼓勵和支持。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立足於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航天技術攻關,實現技術突破;同時,重視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則,把航天技術自主創新與必要的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

--根據國情國力,選擇有限目標,重點突破。中國發展航天事業以滿足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基本需求為目的,選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集中力量,重點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

--提高航天活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重視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中國謀求更加經濟、更加高效的航天發展道路,力求技術先進性和經濟合理性相統一。

--堅持統籌規劃、遠近結合、天地結合、協調發展。中國政府統籌規劃並合理安排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促進航天事業全面、協調的發展。

二、發展現狀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和亂蔽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間技術

1.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運載火箭。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3.航天器發射場。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4.航天測控。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5.載人航天。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空間應用

1.衛星遙感。中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國科學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已經建立起來。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了氣象預報、國土普查、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和地圖測繪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極大地提高了對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使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有了明顯的減少。

2. 衛星通信。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在衛星固定通信業務方面,全國建有數十座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聯結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衛星通信話路達2.7萬多條。中國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話路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甚小口徑終端(VSAT)通信業務近幾年發展較快,已有國內甚小口徑終端通信業務經營單位30個,服務小站用戶15000個,其中雙向小站用戶超過6300個;同時建立了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和新聞等幾十個部門的80多個專用通信網,甚小口徑終端上萬個。在衛星電視廣播業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中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了佔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負責傳送中央、地方電視節目和教育電視節目共計47套,以及中央32路對內、對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衛星教育電視廣播開播十多年來,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教育與培訓。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試驗平台,通過數字壓縮方式將中央和地方的衛星電視節目傳送到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現有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約18.9萬座。在衛星直播試驗平台上,還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多媒體傳輸網路,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服務。

3. 衛星導航定位。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外導航衛星,開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技術開發工作,並在大地測量、船舶導航、飛機導航、地震監測、地質防災監測、森林防火滅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許多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中國在1992年加入了國際低軌道搜索和營救衛星組織(COSPAS-SARSAT),以後還建立了中國任務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飛機和車輛遇險報警服務能力。

空間科學

中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氣球開展了高層大氣探測。在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開展了一系列空間探測和研究,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環境探測資料。近年來,開展了空間天氣預報的研究工作及相應的國際合作。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利用返回型遙感衛星進行了多種空間科學實驗,在晶體和蛋白質生長、細胞培養、作物育種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國空間科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創新成果,在空間物理學、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空間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具有支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近年來,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對近地空間環境中的帶電粒子及其效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測,並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體物理兩層流體空間實驗,實現了空間實驗的遙操作。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國家通過宏觀調控引導中國航天活動的發展方向,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推動航天領域中重大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系統集成,促進航天科技在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等方面的應用,深化航天科技工業的改革,實現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國家加強法制建設和政策管理,建立航天法規體系,制定航天產業技術政策,保證航天活動有序、規范發展。國家鼓勵科研機構、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和高等院校在國家航天政策引導下,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航天活動。國家支持航天科技創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航天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中國航天技術實現產業化。國家支持公益性航天活動以及具有商業前景的航天研究開發工作,並不斷強化對航天行業的監督。中國國家航天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民用衛星管理及相關的政府間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

三、未來發展

二十一世紀將是世界航天活動蓬勃發展的新世紀。中國根據國家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長遠目標,正在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的航天發展戰略和規劃,加快發展航天事業。

發展目標

近期(今後十年或稍後的一個時期)發展目標:

--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以氣象衛星系列、資源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和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群組成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實現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甚至全球的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建立自主經營的衛星廣播通信系統。積極支持商用廣播通信衛星的發展,開發長壽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初步建成中國衛星通信產業。

--建立自主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分步建立導航定位衛星系列,開發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系統,初步建成中國的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

--全面提高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開發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運載火箭,建成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化系列,增強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的能力。

--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載人航天工程研製試驗體系。

--建立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統一規劃和建設各種衛星遙感地面應用系統,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面衛星遙感數據接收、處理和分發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在對地衛星遙感主要應用領域,形成較完整的業務化應用體系。

--發展空間科學,開展深空探測。建立新型的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加強空間微重力、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文研究;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遠期(今後二十年或稍後的一個時期)發展目標:

--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實現產業化和市場化,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廣泛需求,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

--按照國家整體規劃,建成多種功能和多種軌道的、由多種衛星系統組成的空間基礎設施;建成天地協調配套的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形成完整、連續、長期穩定運行的天地一體化網路系統。

--建立中國的載人航天體系,開展一定規模的載人空間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

--空間科學取得眾多成果,在世界空間科學領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開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

發展思路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思路是:

--促進空間技術及應用實現產業化。引導和鼓勵航天科技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

新,建立面向國內外市場的運行機制,以通信衛星和衛星通信、運載火箭為重點,分步實施,推進空間技術及應用產業化進程。

--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與空間科學。採用"優先安排"、"積極支持"、"適度發展"和"跟蹤研究"四種不同方式部署航天活動三個領域的各項工作,以實現中國航天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加強預先研究和技術基礎建設。集中力量攻克重大關鍵技術,掌握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加強航天活動三個領域的技術基礎建設,擴大國際空間合作,繼續保持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勢頭。

--加速航天科技隊伍建設,構築航天人才優勢。發展航天教育,培養航天人才,採取特殊政策,加速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年輕的航天科技隊伍。普及航天知識,宣傳航天事業,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支持航天事業的發展。

--加強科學管理,提高質量和效益。針對航天活動投資大、風險大、技術密集、系統復雜等特點,運用系統工程等現代管理手段,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系統質量,降低系統風險,提高綜合效益。

四、國際合作

中國一貫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種活動,主張在平等互利、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增進和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

指導原則

中國政府認為,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1996年第五十一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的宣言》("國際空間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則。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合作中,一貫堅持以下指導原則:

--國際空間合作應以和平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為全人類謀取福利為宗旨。

--國際空間合作應在平等互利、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以及公認的國際法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國際空間合作的優先目標是共同提高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航天能力,享受航天技術的惠益。

--國際空間合作應採取必要措施保護空間環境和空間資源。

--支持加強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的作用,支持聯合國的外空應用方案。

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以及國內外航天科技的市場需求,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空間合作。

--支持聯合國系統內開展的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多邊國際合作。

--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性空間合作。

--重視與發達的空間國家的空間合作,同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外科研機構、工業企業和高等院校,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主要活動

中國在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來,中國開展了雙邊合作、區域合作、多邊合作以及商業發射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國際空間合作,取得了廣泛的成果。

1.雙邊合作。1985年以來,中國先後與美國、義大利、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瑞典、阿根廷、巴西、俄羅斯、烏克蘭、智利等十多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政府部門間空間科學技術及應用合作協定、議定書或備忘錄,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雙邊合作的形式多種多樣,從制定互利的空間計劃、互派專家學者、組織研討會,到共同研製衛星或衛星部件、進行衛星搭載服務、提供商業發射服務等等。

1993年,中國與德國合資成立了華德宇航技術公司。1995年中國與德國、法國的宇航公司簽訂了"鑫諾一號"衛星的研製生產合同,並於1998年發射成功。這是中國與歐洲宇航界的首次衛星合作。

中國與巴西開展的地球資源衛星合作進展順利。1999年10月1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中巴雙方除了整星合作外,在衛星技術、衛星應用以及衛星零部件等方面也開展了多項合作。中巴在空間領域的合作是發展中國家之間在高科技領域進行"南南合作"的典範。

2. 區域合作。中國十分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1992年,中國與泰國、巴基斯坦等國聯合倡導並發起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多邊合作研討會"。在此區域合作的推動下,中國、伊朗、韓國、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國等六國政府於1998年4月在曼谷簽署了《關於多任務小衛星項目及有關活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除簽字國外,其他亞太國家也可以加入。該合作項目的確定,促進了亞太區域空間技術和應用的發展。

3. 多邊合作。1980年6月,中國首次派出觀察員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第二十三屆會議,同年11月3日,聯合國正式接納中國為該委員會成員國。此後,中國參加了歷屆聯合國外空委員會及其下屬的科技和法律小組委員會屆會。中國於1983年和1988年先後加入了聯合國制定的《外空條約》、《營救協定》、《責任公約》和《登記公約》,並嚴格履行有關責任和義務。

中國支持和參與了聯合國空間應用方案的實施。1988年以來,中國每年都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定數額、為期一年的長期培訓獎學金。1994年,中國政府與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合作在北京召開了首屆亞太區域"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部長級會議",並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北京宣言》。1999年9月,中國政府與聯合國和歐空局合作,在北京舉辦了"空間應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2000年7月至8月,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與聯合國外空司和亞太經社會合作,在北京舉辦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衛星技術短期培訓班",來自亞太地區十個發展中國家的學員參加了培訓。

空間碎片問題是人類進一步開展航天活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中國有關部門十分重視空間碎片問題,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與有關國家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1995年6月,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加入了"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中國將繼續與各國共同探討緩減空間碎片的途徑和辦法,積極推進這一領域的國際合作。

中國還參加了諸如"國際對地觀測委員會"、"世界天氣監測"、"聯合國減災十年"、"國際日地能量計劃"等多邊合作項目。

4. 商業發射服務。自1985年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放國際市場,承攬國際衛星發射服務業務以來,至2000年10月,先後為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瑞典、美國、菲律賓、巴西等國家及中國用戶成功地發射了27顆國外製造的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是對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有益補充,也為國外用戶提供了新的選擇。

優先領域

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在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等領域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將優先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國際合作:

--積極推動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多邊合作,利用空間技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環境和災害監測。

--支持中國航天企業在平等、公平、互利的原則下積極參與國際航天商業發射服

務。

--支持利用中國成熟的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技術,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為合作國家提供服務。

--支持開展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環境探測、微重力科學、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文等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與空間生物技術等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❽ 什麼是航天領域

航天領域指的是研究和開發用於太空探索悉褲梁和利用的技術、器材和設備的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載人航天:研製載人航天器,睜運進行太空探索和宇航員生命保障等。

無人航天:研製無人探測器、衛星、空間站等,進行太空科學研究、地球觀測和通信等。

航天工程:研製和生產用於航天領域的工程設備和器材,如火箭、航天器、衛星等。

航天材料和技術:研究和開發用於純寬航天領域的特種材料和先進技術,如高溫材料、新能源技術等。

航天安全和環保:研究和開發用於保障航天安全和環保的技術和措施,如衛星遙感監測、廢棄物處理等。

航天領域的發展,對於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國家綜合實力、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航天領域的研究和開發也面臨著技術難題、資金支持等方面的挑戰。

❾ 航天器運動分析方法的三個要素

航天器運動分析方法的三個要素分別是:動力學模型、運動狀譽彎態觀測和數值解法。1. 動力學模型:航天器運動的分析與研究都離不開精確的動力學模型,它是實現航天器精確控制和設計的核心基礎,能夠對航天器在空間中的運動進行精確預測,並為航天器控制提供數學依據。動力學模型包括剛體動力學模型和柔性動力學模型。2. 運動狀態觀測:觀測航天器的運動狀態是航天器運動分析的第二個要素,它是通過各種感測器獲取航天器運動數據的過程。常見的觀測數據包括位置、速度、角速度、加速度等。在實際觀測時,需要考慮到各個感測器的誤差和雜訊,以保證獲取的數據質量。3. 數值解法:數值解法是航天器運動分析的第三個要素,通過對上述動力學模祥悉型和運動狀態觀測數據進行數值計算,得到航天器在空間中的實際運動情況。常見的數謹虛乎值解法包括歐拉法、RK4方法、基於模型預測控制演算法等。這三個要素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動力學模型提供了航天器運動的數學基礎,運動狀態觀測提供了實際運動數據,數值解法則將兩者聯系起來,計算出航天器的實際運動情況,為實際航天任務提供了幫助和保障。

❿ 人工智慧在航天領域的應用

人工智慧在航天領域的應用包括機器人、衛星操作、數據分析、天體地質學、火箭回收,具體如下:

1、機器人

AI有能笑核力在障礙物周圍自主導航,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好奇號這樣的火星車已經在火星表面進行了十多年的全自主導航工作。火星車的感測器可以探測環境中存在的危害,例如岩石、隕石坑和其他情況。然後,車載AI系統分析數據以確定最佳前進路徑,確保火星車可以安全通過而不會有任何碰撞風險。

閱讀全文

與航天領域決策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焊單面焊雙面成型的教學方法 瀏覽:597
查詢電腦圖片有多張的方法 瀏覽:425
兒童口腔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336
七星漂走漂解決方法 瀏覽:974
醫療垃圾微生物殺滅率檢測方法 瀏覽:120
漢服打結方法圖片 瀏覽:255
花繩最簡便的方法怎麼樣玩 瀏覽:517
宮頸糜爛最好的治療方法 瀏覽:692
檢測大分子蛋白質的方法 瀏覽:664
如何創建新的教學方法 瀏覽:894
痘印快速消除的方法 瀏覽:906
用白醋美白的正確方法 瀏覽:207
一樓樓頂漏水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713
快速切紅辣椒方法 瀏覽:704
格蘭仕微電腦壓力鍋頂蓋拆卸方法 瀏覽:448
豬腳鹵水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981
養青斑魚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921
訓練氣質的方法 瀏覽:853
脊柱損傷治療新方法和新葯物 瀏覽:509
串鉤主線與子線無結連接方法 瀏覽: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