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中小學美術教學方法研究課題

中小學美術教學方法研究課題

發布時間:2023-05-22 17:34:05

㈠ 小學美術教研課題有哪些

01、我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現狀的調查

02、審美教育的作用、途徑、內容、形式的探索

03、美術教育與人豎仔的全面發展的關系的研究

如何進行美術教學課題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和享用價值。而評價,就是人類發現價值,揭示價值的一種根本方法」.在課程研究發展史上,第一次把課程評價納入課程開發過程並使之成為課程開發的核心環節之一的,是美國著名課程學家拉爾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把課程評價問題作為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問題之一,從而使課程評價研究成為新課程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自泰勒之後,課程評價領域從價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經歷了幾代嬗變與演化,每次嬗變和演化都直接體現了整個課程領域的變化;每一次的嬗變和演化也都體現了人類不斷擺脫盲目被動而走向自覺能動,同時間接地折射出了時代精神的發展軌跡。

近觀歷史文化,自20世紀後半葉起,世界文化格局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呈現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對主義的發展趨勢。世界各國藝術教育改革的焦點集中於一種具有開放、互動、多元特徵的,能不斷擴展的藝術課程,而作為小學藝術教育的主幹課程-美術與這一趨勢相對應,其研究方向也向這一方向聚焦。21世紀中國的藝術教育在繼承全世界藝術教育成就的同時,也必須保持本國藝術教育特色,同時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新時代特色的藝術教育新格局。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把課程評價觀的轉變作為一條重要樞紐,新課程更重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美術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美術教育評價也面臨新的挑戰,立足於素質教育的美術教育也更應重視對每位學生發展的可能性作出積極的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二、研究動因

要提高美術教學活動的質量,保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實,就離不開評價。評價不僅是個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手段,而且也是群體間交流的一種必要手段。無可否認,美術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雙邊的交流活動,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准確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平,這種學習反饋形式-學業評價會促使教與學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從而完整地、准確地體現出美術教育思想。因此,如何進行作業評價成為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從評價標准看:美術作業的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在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往往採取當堂評價的方式,如學生、師生共評,教師點評等,作為美術教學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當堂評價美術作業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作業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識問題,更難以做到深入的恰當的分析,只能泛泛地點到為止。尤其是面對一些大班額的具體情況,僅憑有限的課堂上三五分鍾的作業評價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除了在課堂上的當堂評價外,在辦公室批改學生的美術作業,是大多數老師所採用的對學生美術作業評價的主要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屬於靜態的對於學生學習實踐結果的評價,由於離開了學生本人,多少帶有一些教師的主觀意識,因此在評價時,教師如何通過學生的作業來和學生進行客觀的平等的意識上的交流,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從評價結果上看,發現很多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個分數就算完了,至於那個分數是怎麼打的?為什麼那樣打,大多數老師都沒在等級分數之外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交待,更有甚者,對一些自認為不好的作業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當著學生的面。毫無疑問,這種行為更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人以這種缺乏溝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確指導的作業評價方式,是對學生勞動成果和學生本人的不尊重,是與《課程標准》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相違背的。

三、課題界定

就當前情況看,提到「評價」,人們大都把它與「判斷」
「價值」等概念聯系起來。本課題所提出的學生作業評價,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學生學習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但要想把握它的准確涵義,還要結合幾個具體問題,其中包括:學習計劃、活動以及結果,即評價內容的問題;學習主體及其心理,即評價對象的問題;關於價值或特點的問題,即將涉及評價的標准;關於評價的方法、途徑問題等等,而其中的具體問題既相互關聯又互相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提出了「評語+等級學業評價體系」這一概念。

鑒於美術教學跨年級段多,我們主張應該視具體的學習任務評價,與其他的學習評價模式相互補充。事實上也是對當前學生美術學習評價領域發展趨勢作一種全面的、整體的、合理的概括和總結,同時通過實踐與研究誕生新的評價模式和方法等評價元素。

(一)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這是美國認知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突出了多元化,認為人的智能結構由7種要素組成,不同組合使每人的智力結構各具特點,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2.教學論指出:評價是構成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布魯姆曾對評價做出過精闢的論述:A評價是一種獲得和處理用以確定學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論證方法。B評價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試更多種類的證據C評價用於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倡導把評價的過程與結果作為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源泉。

3.烏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有歸屬、尊重、實現自我的需要。兒童的這種認同感來自於各方面對他的評價。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最優秀,如果他們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會失望、情緒不振。

(二)研究意義

綜上所述,對於本課題提出和建立,也是基於四種不同的需要:學生心理的需要、家長認識的需要、學校教學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認為:它的現實意義具體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作業,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同時便於家長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術學習情況。

2. 課題實踐和研究過程,能促使我校美術教師在積極參與教改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教育、科研等各種能力均得以提高。

3.在此過程中,運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美術作業的實踐與研究,為教學決策提供科學、可操作性的依據。

四、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經查閱大量文獻等資料表明;教育界這對於「學業評價」「課程評價」等資料方面略有著述,但顯現出「大教育」的跡象,對於「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研究目前還未領略。因此,關於新課程中小學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建構與研究方面的課題及論文專著在國內尚屬冷門。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本課題具體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分別是:

(一)研究內容

1.構建多元化操行評語模式

操行評語是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本身是一種操作過程,當然不可能方法單一,需要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體系。評價的正確性與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多元化是密切相關的。隨著評語的改革與發展,評語的功能日漸突出。因此,在科學、正確的「指揮棒」的導向和推動下,對受教育者的評價不再是以往的學期末一段簡單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①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

所謂主觀評價也叫做自我評價。學生根據一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自己的學習、個性特長、與人交往等各方面進行主觀的評估,完成相應的評價任務。主觀評價應當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評價手段。學生的主觀自我評價是進行積極的自我反饋、自我鑒賞、自我總結、自我調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觀評價沒有外界壓力,是在高度自覺、積極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保護和激發被評價者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學生的主觀評價往往是比較深入、貼切的,但是自我評價往往受到評價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對評價的觀點、內容、標准和效果,有很強的主觀色彩,缺少客觀標准,如果主客觀差異比較大,就難免會影響評價的准確性。因此,老師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基礎上應組織學生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小組評價或老師綜合評價,這樣就彌補了自我評價的局限,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既有自己的主觀認識,又有同學及老師的客觀評價。

②相對評價與標准評價

相對評價指在接受評價的一個群體中,按照一定的評價要求,將每個學生的情況與評價的要求相比較,來確定每個被評價學生所達到的水平,實現評價目的。這種評價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評估每一個學生達到的高度,並確定其在群體中的位置,同時使學生可以客觀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激發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此種評價方式可根據不同年級段,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但是,該評價是有相對性,有很大的「相比較而言」的弱點。

標准評價是一種相對絕對評價,它告訴學生明確的客觀標准,例如:「你是一位美術愛好者,美術成績優秀,懂得在美術作品中如何表現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標准評價使被評價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沒有達到某種標准,而並不清楚自己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

③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定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其特點在對學生學習的表象進行全面的深入細致的考察和分析,進而揭示一個學生的基本特點、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和學習效果。定性評價多用評語的形式表述,反映學生學習的質的既定性。好處是方法較簡捷,由評價者根據平時學習的直覺和理性分析予以評定,但它完全局限於評價者的教學經驗和洞察力,主觀性強,客觀依據不足。

定量評價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方法,主要運用統計學原理,考察學生的學習有個量的搜集和積累。雖然操作起來較復雜,但有具體的數據作基礎,作為分析、評價依據,就比較客觀,也比較科學。

④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

學生受教育的過程評價,指的是不單純依靠對學生結果的測定來進行評價,而是重視對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的進展情況進行觀察記錄,來評定每個學習時期或學習步驟本身的優缺點。如某位學生,剛開學一段時間學習很努力,且學習效果很好,但後期學習鬆懈,效果較差,這樣在評價時應體現他的這一學習的過程體現

結果評價主要依靠學生的最終的學習效果的測定成績,這個測定結果雖然很重要,但不能作為我們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因為我們要考察學生好的成績是怎麼得來的,同時,也要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所獲得的結果如何。在實踐中,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為了提高評價質量,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是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各種情況,就必須建立科學、公正、多元的現代評價體系,我們必須用好評價這一杠桿,勇於探索,積極創新。如何就學生的受教育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的監控、解剖、收集和運用有關信息,對他們的學習效能和質量作出准確判斷和評價,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深感任重而道遠,我願在此課題不斷探索和研究。

㈢ 如何化解美術教學中的難點的策略研究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欣賞的策略研究方案及總結
一、課題的提出背景及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美術課程標准》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2、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3、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4、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
5、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本美術教研組確定了《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欣賞的策略研究》這一課題。小學美術欣賞課業在美術教學中佔用的課時雖然最少,但教與學的矛盾卻常常比較突出,因此也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所在。美術欣賞教育能全面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課標》中指出「美術教育在於激發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美術欣賞是學生通過對大自然、美術作品、生活環境的感受、想像、體驗、理解和判斷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心理活動,達到以美促知,以美啟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從而獲得終身的、可持續的審美創造力。如何提高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和探討。
二、課題界定、理論假設
(一)小學美術欣賞的概念界定
欣賞:欣賞就是從一個作品中發現有意義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種很愉快的感覺,是個看似簡單卻十分深奧的東西.
美術欣賞:美術欣賞是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其作品背後的藝術現象的活動。
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形式,它和繪畫及工藝教學組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從美術教學總的目標和任務出發,欣賞教學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還應重視思想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他們引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發展的道路。
(二)理論假設
1、眾所周知,審美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羅克韋爾肯特曾說過:「藝術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們更深地懂得生活,進而更加熱愛生活。」
馬克思曾引用黑格爾設想的一個生動比喻,來說明人類在創造活動中實現其本質力量叫產生的愉悅:一個小男孩,將一塊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漣漪不斷變大,他欣賞自己的創造,從中得到無比的欣喜 …… 學生從中獲得審美喜悅,正是和藝術再現世界相對應的,即熟悉,親切,又陌生新鮮的心靈體現,學生獲得知識是一個主動發現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
2、莎士比亞在《風月通鑒》中曾經寫道:人們齊心贊賞新玩具,不理會他們是用舊物捏成,寧願歌頌鍍金的劣貨,不願欣賞蓋了灰的金泊。
因此,作為美術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欣賞好一張畫,一件工藝品,而更重要的是帶動學生能獨立的去認識美,有選擇的接受新的觀念。
三、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教師把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並以情感為主導因素,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理解、欣賞其內涵。
2、通過研究,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徵,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引導孩子提升美術欣賞能力
3、通過研究,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靈活運用教材,善於結合實際培養、提高學生欣賞能力。
四、研究的對象、方法及過程
(一)研究對象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小學五年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美術課堂教學及美術興趣活動課為載體進行研究。
(二)研究過程
1、准備階段:2010.3月至2010.4月.
(1)調查美術課堂現狀,了解學生美術欣賞興趣
(2)收集資料、學習理論
(3)撰寫課題申請報告
(4)嘗試研究
2、具體實施階段:2010. 4月至2010. 9月.
(1)撰寫開題報告,調整課題實施計劃。
(2)繼續收集文獻,充實理論基礎.
(3)進行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策略的探究.
(4)撰寫中期報告,調整實施方案.
3、總結成果階段:2010.9月至2010.12月.
(1)全面總結,歸因分析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3)整理研究論文、教學案例等資料
(三)研究方法
採用調查研究法、訪談法、比較法、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文獻資料法、現場觀賞法、案例分析法等開展研究。
五、研究內容
1、在欣賞課中凸現人文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新的教學理念,對相關資料進行調查、整和與研究。在實踐教學中提倡要注意營造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
2、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美術欣賞學習,逐步提高審美能力,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開發學生智力。
3、課堂教學整體優化,重視多媒體等等不同教學方式的相關資料的調查、研究。
4、在直觀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探索,加強直觀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認同,增強學生對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重視。
5、美術第二課堂的確立。如:美術興趣小組的建立;校園文化對美術教學的重視;家庭美術學習氛圍的創造;
六、實驗研究保障 :做到了研究任務,制定了學習研究制度,每學年都走出去,學習借鑒其他學校的先進經驗。
七、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反思。
我們所提出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研究」在研究中雖體現了一定的優越性,但也有必須努力加強與改進的地方:
(一)在美術欣賞中,教師往往在課始出示範作後,便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場面,欣賞成了「講賞」。美術欣賞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同時也忽視學生創造個性的培養,有時會埋沒了部分學生個體的創造思想。
(二)教師在欣賞教學過程中會忽略作品的背景及創作的社會生活。欣賞要達到教師的理解與學生的體驗相結合;介紹作品的背景與作品內在藝術性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達到 「內外」結合,逐步豐富學生的知能結構,提高對藝術形像的審美感受能力。
(三)如何將美術欣賞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的課內外活動、及其他學科有機結合起來,還需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八、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過一年時間的實驗和研究,教師和學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其效果的顯著,特別是對學生的美術欣賞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豐富了學生的視覺語言,受到了學校各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
(一)學生方面
1、逐步培養學生美術欣賞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高低對一個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小學生自身要加強美學知識的學習,增加審美知識的積累,明確什麼是美,什麼是審美,為什麼審美,努力把這些基本的審美知識弄清楚了,才能為審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欣賞教學中,看、講、辨、談這四種教學方式在作用過程中有一種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滲透的關系,,高年級欣賞評述教學則以「辨」、「談」為主,「看」、「講」為輔的教學形式,著重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要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要在平常多加強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比如說音樂、舞蹈、歌劇等等,還要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只有積累更多更廣泛的知識才能逐步積累自己的審美經驗,才能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同時,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觀察周圍的世界,在觀察中要善於用眼用心用腦去觀察,使審美能力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步提高起來。
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更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成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健康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同時,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欣賞課在教學時喚起了學生的生活聯想,補充了必要的審美經驗,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2、運用提高美術欣賞評價的能力。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通常的美術欣賞可缺少切身的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因而在校園宣傳窗開辟美術欣賞專欄,展示學生優秀作品,組織學生觀看畫展和有關美術方面的錄象等等。通過各種途徑,逐步提高他們對美術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從思想性到藝術性的欣賞評價的能力。
美術欣賞是在主體參與下進行的,個人的視野和知識經驗決定了評價具有主觀成份,這些成份造成欣賞活動的復雜性,也造成評價難於統一。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對自己的判斷作內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審美的和非審美的成份。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並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於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一。
3、實踐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
我們的學生由於有著不同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因此他們的想像思維和繪畫水平也各不相同。課後,我會盡可能多地去接觸自己的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畫畫習慣,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不足、正視自己的不足、彌補自己的不足。例如,當我發現有個學生的造型能力比較弱時,我不會對他的作品,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因為這樣不僅增加了他的學習負擔,更會讓他因此厭惡繪畫。所以在平時的美術課上,我讓他在一段時間內只要完成事物的基本形狀便可。除此之外,我還會再找一些簡單易學的圖片資料,讓他欣賞、臨摹。這樣他也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繪畫領域也能找到屬於他自己的那片天空。等到時機成熟以後再對他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造型能力相對弱的學生,我不僅要耐心進行個別指導,盡可能多地鼓勵他們,還要提供一些適合他的圖片資料,拓寬他們的思維。
在平時的美術課上,我也注重增強學生繪畫的靈活性。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盡可能地畫大,或適當的畫一些彎曲幅度特別大的線條。學生在美術欣賞過程中也能將學過的知識用起來,這更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技能。
4、滲透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新課程標准注重對美術語言以及美術界的發展規律等基礎性內容的學習;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外美術課程資源,增加課程的多樣化,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這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自我提升鑒賞能力打下基礎。
美術鑒賞活動是對美術作品的再認識、再創造的過程,美術作品本身通過外在的現象、色彩等畫面因素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作用於人的可感因素共同傳達著豐富的信息。美術作品所包含的信息層次異常豐富且有一定深度,鑒賞者因個人閱歷、文化層次、生活環境等的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鑒賞者主觀上的好惡、藝術上所持觀點及與原作者創作時想法的差異也影響著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美術作品的多樣性及鑒賞者的差異性要求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必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且重在能力的培養而非知識的灌輸。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改變學生的一些觀念,培養他們勇於開口、敢說真話的良好品格及敢於向權威提出疑問的精神。並且結合每個人自己的經驗背景,對美術作品作初步的評價,老師所要做的是繼續豐富充實他們的經驗世界,並且給他們一個衡量藝術的天平。在我們創造的這個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的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他們自我感覺到了對美術作品也有自己的鑒賞能力,這為深層次的鑒賞做好鋪墊。
(二)教師方面
美術欣賞課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發現美、表現美、進而創造美的重要環節。小學美術教師應該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水平,並且注意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嘗試改變固有的教學方法,採用新的教學手段,上好小學的美術欣賞課。
1、美術教師應該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水平。
美術欣賞課所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幾乎涵蓋了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甚至是科學等學科;而且欣賞課可以欣賞的作品種類繁多,如國畫、油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園林等。面對如此豐富的內容,教師必須博覽廣學。所以,作為美術教師,應平時就注重廣泛收集查閱資料,對美術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性、作者的生平、主要事跡等都要進行認真的提取、融於作品介紹之中,在此基礎上,若能在教學時選擇一些適當的音樂來烘托課堂氣氛,創造美的意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將更能使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認為欣賞課富有情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2、教師也要注意語言的藝術。
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好的引言所帶出的藝術魅力既是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是使學生對美術欣賞產生興趣的辦法之一。「萬事開頭難」,一堂出彩的美術欣賞課,首先就是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地吸引到所要欣賞的作品上來。在此,就必須要求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句開場白上進行仔細推敲,既要符合學生的口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又能與所要欣賞的作品聯系起來。所以,美術教師也應該加強自身的美術及美術教學能力的修養,提高自身的美術素質,同時也必須精心准備教案,並且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積極地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美的環境。在此,教師應該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以及各種現代化教學工具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在處於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欣賞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欣賞中國美術作品時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進入狀態:這節課,我們將有一個機會去了解我國的稀世珍品——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以及規模宏大、被世界稱為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另外我們還將欣賞到著名的雲岡石窟大佛。這節課,我們將通過對這些文化遺產的欣賞、分析,去了解一下我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美術作品,去認識祖國豐富的藝術文化遺產。這樣啟發,使學生對新課和教師要講的內容產生興趣和好奇,可以增強學生們求知的願望。
3、改變教學方法,嘗試新的教學手段,來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優化欣賞課的辦法之一。
通常的欣賞課,全靠教師講解,教學方法呆板,效果並不佳。現在,教師可以結合新的教學理念,採取一系列的新教學措施來提高美術欣賞課的教學質量,例如:讓課堂與平時相結合,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也就是讓學生在業余課後自行搜集美術資料;可以這樣來操作:讓學生任選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畫,要求學生加上自己對這幅畫的簡單評語或是自己的理解,內容和形式可以不限。這樣既能教會學生學會自己欣賞,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對美術欣賞產生一定興趣;還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可以一舉兩得。另外在學生為美術作品寫評語時,必然會使學生的審美與評價相結合,這樣可一通過評價美術作品來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動腦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教師的給予,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㈣ 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理論建構的探究

關於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理論建構的探究

論文關鍵詞:課堂生態化生態系統建構

論文摘要: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的立體建構,教師、學生和環境三部分組成了課堂生態系統。我們必須在遵循開放性、整體性、動態平衡性、多元共存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路徑,去建構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理論。

生態學認為,任何生物都具有生命及其多樣性,都有其完整無缺的自然整體,是一個穩定、有序和完整的生命共同體,相互之間直接或間接地不斷發生某種聯系。現代生態學的思想就是要求人類從精神上或思想上發生一定的革命性改變,要求人類轉換生存價值體系和生態價值體系,思考生存環境的生態平衡問題。中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的生態化課堂教學,指的是把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環境等要素看做一個交互作用的動態系統,並以此來建立一種整體、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模式,以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的教育教學目標。

一、中小學美術教育課堂生態化理論建構的原則

隨著生態化社會的來臨,教育將最終實現向自然回歸的整體規定性。課堂是一種學習場域,是在社會文化的情境制約下,眾多的學生與教師在展開各自活動的同時,進行著藉助交互作用而產生影響的活動。中小學美術教育課堂中,教師、學生和環境三部分組成了課堂生態系統。他們每個部分後各隱藏了一個復雜的源於自身的組織。生物多樣性是衡量生態系統生命力和持續性的重要指標,正是這種多樣性使得課堂教學擁有活力。

(一)開放性原則。生態課堂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有物質、能量、信息的進出和交換,以達到自身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同時,生態課堂作為一個交互作用的關聯系統,其內部生態因子之間、生態因子與外部環境之間也在發生著多元的、互動的聯系,使其發生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互作用。在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成為對教學起主導作用的因子,他們共同承擔著信息的傳遞、分解和加工,將生產、消費和分解融為一體。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中,生態主體通過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知識吸收,並將積極構建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方式傳遞給其他生態個體,促進課堂生命體的共同發展,同時完成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因此,某種程度上,我們說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的開放,實質上也就是解放學生的心理,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促使學生自由地想像、大膽地思考,從而充分挖掘自己潛能,全面展示自己個性的過程。提倡開放,目的是為了生成,為了每一節美術課的教學都能使學生有所收獲,對生命有所感悟。

(二)整體性原則。課堂教學的生態環境就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手段等諸因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氏含相互作用、互利共生的一個整體。作為課堂教學整體的一部分,教師的知識狀況、技能、態度、情感、行為對系統整體性起作用,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當然,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系統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具有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情感體驗、知識結構殲脊笑、認知水平,而且,在整個課堂生態中的功能、地位也不盡相同。因此,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及個人的獨特價值,突出對人的整體性的認同,以及對不同的具有合理性觀念的寬容,相信每一個具體的個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個體生命是以整體的方式存活在環境中,並在與環境一日不可中斷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構成中生存與發展。美術課堂教學中,要求我們要重視課堂中各因素之間的'和諧,也即是整體的和諧。具體來說,就是實現師與生和諧、教與學和諧,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手段和諧、課內與課外和諧等等。整體和諧的生態課堂,會使師生間相互認可,心理相容,諧振共鳴,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和諧教學情境和教學氛圍。

(三)動態平衡的原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每一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它處於縱向的各個系統中,也與橫向的系統發生著各式各樣的聯系。平衡與不平衡能夠在這些大小系統里流動與轉移。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育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整個生態的一部分,也是一個整體的有機系統。課堂中有各組成要素,也有各自的運演規律,但它們之間絕非是相互獨立、互不相乾的,而是一個統一的整野好體,各組成部分之間進行自發轉移和人為的推動,促進課堂系統的不斷發展。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育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生態課堂把學生作為教育本體,作為教學的第一資源,為他們建立一個自由和諧並富有個性的獨立自主的生態學習環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整體協調發展,使課堂中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轉換由不平衡到平衡、由新的平衡到新的不平衡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從而使課堂教學效益與生命質量不斷獲得提升,實現課堂整體與動態的統一發展。

(四)多元共存的原則。一個物種的進化必然會改變作用於其他生物的選擇壓力,引起其他生物也發生變化,這種相互適應、相互作用的共同進化的關系即為協同進化。因此,人在對自然的探索、改造過程中,要始終以一種寬闊的視野、胸懷和眼光對待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生態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多樣性的豐富個體。多樣性是課堂生態系統內在豐富聯系性的外在表現,在課堂教學中,要承認學生的多樣性,允許並保護課堂教學中學生個性的存在。生態課堂應遵循個體的生命發展規律和原則,促進學生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諧,體現教育本質的回歸,走進學生的生命世界,促成課堂教學的各元素之間和諧運作,使師生在豐富多樣的環境中共同發展,實現多元共存與和諧共生的統一。

二、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理論建構的路徑選擇

課堂教學是一個豐富的、復雜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態系統,課堂教學活動牽涉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具有復雜性的特徵。實現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育,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是教師、學校和社會都必須關心的問題。只有發揮全員力量,齊抓共管,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的教育目標。

(一)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相對再現性思維而言的,它不是單純依賴原有知識記憶,不照搬現成的規律和程序,而是重新組織頭腦中已有知識、經驗,靈活運用規律和原理,形成有利於問題解決的新程序和新方案的思維活動。它往往表現為發明新技術、形成新觀念,提出新方案和決策,創建新理論。其成果具有新穎性、獨特性和價值性。時代邁入21世紀,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它要求教學工作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表現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要允許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問題。在美術作品欣賞課中,教師要鼓勵同學們發表自己獨立的理解和感受,要保護學生獨特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們深切地感受到美術作品藝術的豐富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多樣性。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的根本目標是生態課堂主體—學生學習生態的建立。新形勢下的課堂生態化教學要求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全面依靠學生的觀念,要構建以學生為本位的自主課堂,相信學生學習的天性和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著眼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要為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創設一個和諧和充滿關愛的課堂人際氛圍,讓學生獨立探究學習內容和方法。任何一門學科,並不只是單純傳授專業知識,還肩負著教育的重任,都要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美術教育也不例外。它同樣要求教學著重於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三)教學方法從灌輸過程走向人的主動發展過程。當代青少年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而多變的時代,只有學會獨立思考與分析事物,不斷發現新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才能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與發展。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能力。然而,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是編劇、導演,更是唯一的演員,學生是觀眾,是木偶。這種教學方法異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扭曲了學生的個性與人格,窒息了學生的創造性與想像力。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目的是使廣大學生努力學會從不同方面豐富自己的經驗世界,學會實現人的經驗世界與社會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溝通和富有創造性的轉換,逐漸完成個人精神世界對社會共有精神財富具有個性化和創造性的佔有。它要求教師要更新知識結構,拓展視野,把課堂放在開放的、互動的、實踐的基礎上,要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給學生創造一種受關注、能展現自我價值的的氛圍。教師要採用啟發式、討論式、開放式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開創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的創新時代。

(四)提倡動態教學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的豐富多樣性、生物的演化適應能力、種群之間及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是系統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的學生發展指的是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體學生全面人格、全面個性的可持續的終身發展。美術生態化課堂教學具有多樣性、開放性和隨機性的特徵。也就是,它所表現出的教學關系不是靜態的、固定的關系,而是動態的、變化的。教與學有著交往、互動的本質要求,是一個發展的、增值的、生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動態生成課堂資源,通過主觀能動的學習,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促進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它要求教學中要重視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學效率,要關注學生的滿意度,要不斷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改進和學生、教師的生命發展。總之,可持續發展的促進性目標是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的發展方向和最終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朱開炎.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4,(5).

[2]徐陶,彭文波.課堂生態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0).

[3]孫志楠.有效教學理論下生態化課堂情境系統構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3).

論文相關查閱: 畢業論文範文 、 計算機畢業論文 、 畢業論文格式 、 行政管理論文 、 畢業論文

;

㈤ 初中美術課題研究題目有哪些

課題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解決我們教師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但美術課題研究的題目,是踏出課題研究的關鍵一步,課題題目的好壞對美術課題申報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那麼,初中美術課題研究題目有哪些參考?
初中美術課題研究題目有哪些參考?
1、初中嫌答美術教育現狀的調查
2、初中美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的研究
3、中小學美術教育相互銜接的研究
4、構建中小學美術創新教育模式的的思考和實踐
5、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沒有藝術天賦學生的實踐與探索
6、任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美術涵養的研究
7、目前學校美術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8、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
9、關注課堂細節,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研究
10、在美術教學中加強學生生活體驗的研究
……洞者伍
課題研究,在如今的教師職稱評定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沒有課題參與的教師,往往在晉升職稱,特別是高級職稱晉升中被淘汰。所以,我們不僅要積極的申報課題,也要注重實踐中發納或現的問題。

㈥ 小學生美術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可以通過以下這幾種方法來選擇一個適合你課題的研究的方法進行研究。

1、調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學生美術問題的現狀。通過分析進行調研。

2、文獻資料法: 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 運用這一方法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採取相應措施逐步推進研究進程。

4、經驗總結法:把研究過程中的事實資料和依據通過理性歸納,將局部的、個性化的經驗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性認識。

有關具體的課題研究細節問題不妨來億百出版網看看。

㈦ 有小學美術課題研究的方案和結題報告嗎

「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美術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梁山縣第一實驗小學 陳峭岩

摘要:隨著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的進行,現代美術教學正朝著求立體、多層次、重效果、講效益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對與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本文以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出發點,把受教育主體能力的提高作為歸宿點,從本質出發分析影響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的原因,提出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創設民主、平等氛圍,創設探究式學習環境,學生自主選擇操作,運用多種評價機制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愉悅。
關鍵詞:自主 探究 成功 體驗
一、「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教學模式的提出
(一)正在進行的新的教育改革把學生的發展作為目的,重在培養和塑造人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教和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功能,是我們教育者所面臨的不可迴避的問題。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具有時代性與挑戰性的課題。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和主動精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跨世紀的新一代具有自主探究精神,有著良好學習習慣的善學者。
(二)盡管當前廣大美術教師針對各種教學實際也探索出了各種有效的手段,也用各種新鮮的組織形式豐富了課堂,但是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觀方面並未發生深層次的變化,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教師角色投入太多、學生自主發揮太少的問題,大多數美術課堂仍處於指令性、灌輸式等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模式中。
(三)當前,小學評價制度雖然已經從「百分制」改為「等級制」,但是評價的內容和方法依舊未出現較大的改變,評價的最終目的仍然是要分出「高低優劣」,評價的結果照舊是製造出一批「失敗者」。
在「自主探究·體驗成功」研究領域里我之所以選擇了教學模式研究主要基於以下考慮:推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歸根結底是個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學生學習能力的問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教學迫切需要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新模式,而眼下各地尚在探求之中。教育家朱紹禹教授說:「為什麼研究教學模式?因為教學模式就是教學的一切,它包含教學的所有內容。教學目標只有通過一定的模式方能完成,教學內容只有通過某種模式才能體現出來,教學方法只有在一定的模式中才能得到運用,課本只有放在一定的模式中才能發揮特有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說,把握了教學模式就把握了教學的整體,就把每一局部納入了全部之中。總之,我們進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教育實驗,構建美術教學新模式,是為了扎實推進農村小學素質教育運行機制的構建,當然,建立模式是為了最終超越「模式」,擺脫「模式」。
二、構建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哲學的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強調人的認識的能動性,認為主動性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反映。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教學只有通過主動學習的方式,將知識內化,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才能求得主動發展。
(二)素質教育的理論——素質教育就是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諸方面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三)自主學習理論---自主學習的思想可追溯到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的個別化教學以及杜威「做中學」思想。其基本理論是從以學生為中心出發的,尊重學生自主性。後來米勒等人總結了自主探究的一般特徵:(1)自主學習是基於學生的一種個別化學習。(2)自主探究要適用於中小學的各科教學。(3)自主學習是一切距離教學的本質特徵。(4)自主學習提倡學生積極參與。我國進行自主學習已很長一段時間了,認為廣義上的自主學習是指人們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進行有目的有選擇的學習活動,從而達到實現自主性發展。狹義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教師的科學指導是前提條件和主導,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徑;實現自主性發展是教育教學活動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本質要求。
自主學習強調學生要以課內學習為主,同時強化學生在課余的選擇性學習,給學生留有更多的選擇性學習機會和空間;學生要以書本知識學習為主,同時要強化對實踐的學習,不斷地把書本知識的學習與實際生產生活的體驗相結合;學生要以接受學校教育為主,同時要強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學生要以知識學習為主,同時要強化技能的訓練和實踐的鍛煉,在學習掌握「是什麼、為什麼」的知識的同時,要強化「怎麼做」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技能的訓練轉化為素質,通過實踐的鍛煉升華為素質。
三、教學模式研究目標及應用范圍
「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教學模式研究,從微觀領域著實於研究教學策略。旨在探究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突出體現對人的教育,通過審美教育,藝術實踐,藝術體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及獨特的個性品質。在交流中架起連接師生情感、傳承美術文化和審美思想的橋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愉悅的體會成功的情感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並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構建的教學模式。此模式適用於小學美術課堂,應用於:「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究」四個學習領域。
四、「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教學模式特點
本模式的特點:以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出發點,把受教育主體能力的提高作為歸宿點,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基礎。以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基本條件為前提,以教學活動為中介,以探究研討為關鍵,以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主動發展為結果。
五、操作要領與評估標准
(一)遵循的原則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藝術學科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遵循以下教學原則:教學目的性原則,美術教學活動要明確教學目的,師生要圍繞著教學目標而組織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提高學生美術文化素質和促進人格全面發展的目標。
民主開放原則,高度民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體現和諧友愛。充分發揮學生作為主體的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激發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審美性原則,突出以美育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具有審美價值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美的感受,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美的能力。
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原則,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既要面向全體,又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與思想,因材施教。
教學相長原則,注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通過互動作用而實現師生在各方面雙向得到發展。促進教師不斷學習、發展和創造。
(二)操作流程
「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教學模式通過創設情景——自主探究——自主質疑——反饋調整——體驗成功五個環節。
「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美術課堂教學模式流程圖

六、 教學模式應用顯現的效果
(一)教師方面
1、.創境導學目標明確引發學習動機.運用語言與非語言調動學生參與.尊重學生的見解使人人都能加入,給學生之間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
2、初步積累了經驗,在美術教學中,不但重視知識形成,而且十分重視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培養了自主探索和自覺反思的學習能力,努力尋求一條美術教學的新路子。
3、提高了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並使實驗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
(二)學生方面
1、學生的思維被充分調動起來,自主質疑、自主交流,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從多種解決方案中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2、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完成作業情況很好作業完成質量較以前有了很到提高
由於傳統教學的影響,有一部分學生對美術課的態度是可有可無,經過一學期後,試驗班已經沒有這種態了。由於自主教學模式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學生感到美術課有意思,實驗班的學生對課的興趣高於對照班,可見該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對美術課興趣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其次在課堂教學上,試驗班的學生繪畫積極性和表現欲遠遠大於對照班的學生。特別是兩個班的「後進生」比較,試驗班比對照班表現出更大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並能積極主動參與思考,自已主動提出總題,主動參與討論,在體驗成功的喜悅後進一步探索。作業的完成率和質量上,試驗班明顯的高於對照班。
七、模式結論
1、「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教學模式是符合學生的美術學習中生理、心理的需求的,運用於美術教學中是可行的。
2、「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教學模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課堂模式,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積極探索意識、自主探究能力和養成自覺反思的良好習慣。
3、「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教學模式確立了學生主體地位,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
綜上所述,「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教學模式在一定的科學理論指導下並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實踐,從實驗的理論依據到應用,從模式的流程到教學評估標准,提供了具體的方法,便於教師操作和發揮。充分體現了美術課堂教學的特點和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更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相信在貫徹實施美術課程標准和深化教學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應用性。
主要參考文獻:
《走進美術》尹少淳 主編 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
《美術課程標准》(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兒童美育概論》 杜衛 等 主編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教育 的 智慧》 林崇德 主編 開明出版社
《創造性思維論》 何克抗 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研究與實踐》 徐芬 趙德成 2001年第4期

㈧ 美術在品德課中的研究與應用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當代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變得越來越復雜,進行移植與交叉,通過多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常常能夠獲得單一學科研究無法獲得的創新成果。多學科融合或通過跨學科研究問題也是當代科學和技術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方法,體現了廣泛聯系和發展的辯證法。

而德育與美育貫穿整個小學教育體系,屬於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德育與美育的內在聯系,研究美術在思品課中的作用,有助於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

二、理論依據

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育和美育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通過適當交叉融合,通過融入美術的教學手段,引領每一個孩子達到德育目標。

德育任務:

①培養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②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③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往往只是將各學科簡單堆疊,課程間缺乏緊密配合,遠沒有達到融合的程度。德育專業的老師往往不了解美術知識,美術教師不了解德育的要點。在教學過程中不知道該如何將自己所授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因此,往往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做到了知識的簡單疊加,並沒有進行深層次的融會貫通,影響了德育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美術教學來激發學生學習品德的興趣。

2.如何讓美術融合在思品課堂當中。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方法:

(一)研究內容:

1.小學生思品課程創新的研究。 

2.美術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動中滲透的研究(途徑及方法)。 

3.美術教學手段對學生學習思品課程的積極意義,即指對學生素質提高及學習效率發揮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主要指磨正搜集、鑒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我們通過在報刊書籍和網路中搜集、整理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及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經驗,加以認真學習總結,結合我校實際,確定了研究課題,並形成研究方案。在研究過程中,還要進一步注意文獻資料的積累、總結,堅持以先進的理念指導實踐,以創造性的實踐豐富理論的內涵。

2.教育觀察法。在較為自然的條件下,通過感官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的條件下進行有目的的、有計劃地考察並描述教育對象,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從而提供有效的指導。

3.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一種融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於一體的教育研究方法,體現的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研究過程,為開展教學研究和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導。本課題組成員在實踐中要遵照「計劃—行動—反饋—調整—再行動」的研究要求,提高研究的實效。

六、 實施階段

由於中小學美術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教學對象的差異性,就決定了美術教學方法的復雜性和教師運用教學方法的靈活性。下面將分別通過美術教學方法和思品課題環節來分析兩者間的研究與應用。

1、美術教學方啟轎法。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常用的一些美術教學基本方法如下:

(1)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為了達到向學生傳授美術技能知識,教師和學生通過口頭語言進行信息交流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對教學方法,語言是教學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對傳播媒介,大量的視覺信息是藉助他得以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傳遞的。

(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參觀法、比較法等。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通過實物或直觀教具的演示繪制示範以及組織教學瞎旁悔性參觀等,使學生在直接感知客觀事物或現象中獲得美術技能知識的方法。其特點是形象生動、具體真實、感受直接,體現了美術學科教學以視覺教育為中心的特點。

(3)以情境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情景法和欣賞法兩種。以情境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依據教學對內容創設一種藝術的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體驗其藝術美對魅力,達到陶冶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正確對審美態度、審美趣味和一定審美能力的教學方法。

(4)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和發現法兩種。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經教師組織和引導使學生通過獨立的探討和研究活動獲得技能知識和發展能力對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主動的學習,創造性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提高美術能力。

(5)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實踐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高繪制實踐活動,形成、鞏固、完善相應技能知識的教學方法,輔導練習法是以實踐為主的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它能促進學生在美術活動中能眼、手協調並用,從而提高與發展美術的創造能力與審美素質。

2、思品課堂環節。在實施階段,我們主要採用了觀察法、情景法、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等。並通過以下環節融入課堂當中:

(1)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慾。調動學生一時的積極性易如反掌,但維持長久的興趣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不斷在教學過程中注入新鮮血液,運用各種方法抓住學生的眼球。採用觀察法,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或視頻,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2)講授新課:

學生對於書本上較為晦澀的內容,一時不能理解。這個時候可以採用情景法,引導學生創造一個情景,如「表演體會情境」,通過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

當然,表演體會情境只是情景法的其中一種,具體到美術的方法上,就可以採用「圖畫再現情境」,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課文插圖、特意繪制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課文情境。

(3)課堂總結:

課堂總結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歸納、理清知識脈絡。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良好的課堂總結不是課堂的結束,而是高效數學課堂教學可待續發展的開始。

課堂總結除了教師總結部分外,也可以讓學生自行總結,這樣可以檢驗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程度。再者,課堂總結除了使用文字描述外,在本階段,還可以適當融入美術教學中的「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繪畫等形式進行總結。透過繪畫的作品,教師可以直觀的看到學生掌握新知識的程度。

七、 結論與分析 

(一)結論 

1、融入美術教學手段後,對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的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2、適當的融入美術教學手段,可以在有限時間內達成思品的課堂目標,提高了學習效率。

3融入美術教學手段後,豐富了教學方式,避免了長時間的枯燥無味,能長時間集中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

(二)分析 

近一年的實驗研究雖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因樣本小、局限大,很多問題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的部分問題,通過進一步實踐得到解決,例如部分學生因繪畫技巧有限,即使吸收並掌握了新知識,也難以通過繪畫展示出自己的學習成果。對於這部分學生,課題組簡化了作品的表達形式,通過藝術加工的思維導圖,也可以直觀反映出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水平。如六年級下冊第四課《健康成長》,學生基本能通過形式豐富的思維導圖表達出知識要點。

但是目前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常用的美術教學手段有限。除了直觀的圖片,實踐繪畫的思維導圖和小漫畫,其他適合運用的美術教學方法還有待研究。

2.容易喪失興趣。長期使用同類教學手法,也容易讓學生審美疲勞,出現注意力渙散的現象。如何解決該問題也有待研究。

如何更好的把美術教學手段融入思品課中,將是我們今後重點研究的課題。課題組爭取把學科融合細致化,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思品教育的發展。 

 

㈨ 幼兒特色教育美術的科研課題有哪些

關於這方面的課題包括中小學美術課應解決的問題、從激發興趣入手培養幼兒的繪畫能力、如何正確對待兒童美術素質教育、淺談中小學美術繪畫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繪畫創作中增強美術素質等等。

1、中小學美術課應解決的問題

該課題視角新穎,體現基礎課程改革的精神,關注幼兒的家鄉文化意識、藝術興趣和動手能力,幼兒園教師很有創新精神,重視實踐研究,課題研究與園本教研有機結合,以吳文化為內核的幼兒園美術教育正在形成新的品牌。

2、從激發興趣入手培養幼兒的繪畫能力

課題對核心概念理解到位,對於幼兒美術教育的理論認識非常到位,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有序推進,方法選擇正確,特色活動與環保相結合,促進多領域目標的達成。

地方文化資源、美術課程、幼兒創作實踐活動這三個概念各有側重,教育價值取向各不相同,協調發展。

3、如何正確對待兒童美術素質教育

人類最可寶貴的時代是孩童時代,童心無暇、童真可愛、聰慧乖巧、率性不羈。

兒童有一種超越具體事物的心理,同時擁有偉大的想像力,兒童在作畫時隨心所欲,形狀、顏色、構圖變化無窮,不受任何限制,表現了兒童特有的質朴、純真、自然、幼稚的美。

而小學美術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所以教學方法和內容必然有著內在的對應性。

4、淺談中小學美術繪畫技能的訓練

近二十年來,我國中小學美術教育經歷了以技能訓練為重點轉到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隨著對審美教育的重視和DBAE美術教育體系傳入我國,又出現了輕視技能訓練的作用,重視學生創造、理解和欣賞美術作品的教學傾向。

目前,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已成為教育的目標。當人們思考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的美術學科的時候,也要圍繞這樣的教育目標來確定自己的教學計劃,其中美術繪畫技能訓練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

5、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繪畫創作中增強美術素質

正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核心素養教育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如何在學科教育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素養成了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點。

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學科,而學生美術素養的提高應該從主動參與繪畫創作入手,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繪畫能力和創新能力,更加深層次地把握美術內涵,既鍛煉了繪畫技能與技巧,又促進了美術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㈩ 《怎樣培養小學生美術學習中的美感》小課題研究結題報

美術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通過美術學習,不僅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可以令其美感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來培養學生的美感。
一、什麼是美感
所謂美感是指學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或通過繪畫等方式養成的對美的一種認知。它的初步建立能夠使學生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欣賞事物,產生愉悅感,積極面對生活。而通過小學美術教學正好能夠培養學生的美感,也能使小學生思考問題、看待問題有一個新的思路。
美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要通過後天的培養。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美感認知,還要滲透一些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悶念相關知識,通過美術教學逐漸培養學生對自然美、藝術美的鑒賞能力,使他們提高審美能力。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美感
學生美感的培養並不簡單,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美感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靈活採取多種有效方法,以幫助學生建立對美的認知,更好地去欣賞生活中各種美的事物,從而逐漸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向學生展示世界上的優秀繪畫作品
世界上優秀的繪畫作品有許多,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欣賞它們,教師就要做好引導工作,挑選一些適合小學生欣賞的優秀繪畫作品,讓他們在課堂上感受這些優秀的繪畫作品有什麼樣的意境,並在教師的帶領下,品讀這些優秀的繪畫作品,弄清楚作品的創作意圖、蘊藏含義等,從而使學生對美產生初步的認知。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荷蘭的後印象派畫家梵高的經典作品《十五朵向日葵》,讓學生觀察之後,分組討論交流:這部作品中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給了人一種什麼感覺,你看到這幅畫時想到了什麼。學生眾說紛紜,各有各的看法。這就代表了在學生的心裏面美往往可以有不同方面的詮釋,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美術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優秀繪畫作品,使得更多的學生走進了藝術的殿堂,激發了他們內心對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從而使學生初步建立了美感。由此可見,向學生展示世界上的優秀繪畫作品是培養小學生美感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注重「美感」的知識傳授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不懈地對學生傳授與「美感」有關的知識,這可以讓學生正確理解什麼是美,並逐步形成美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色彩、質感、大小、空間等美術元素的講解,逐步引導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明白什麼才算是真正的美;教師可以通過美術實踐,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學生理解美的應用,形成審美情趣。
(三)走進大自然,欣賞自然之美
大自然作為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它是一種天然的美,是一種沒有經過雕琢的美,如春天的萬物復甦、鳥語花香,夏天的蟲鳴蟬叫、綠蔭如蓋,秋天的碩果累累、霜天紅葉,冬天的白雪皚皚、滴水成冰……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在自然中進行美術創粗粗作,將大自然千姿百態的美描繪於筆下,讓學生通過觀察、描繪等方法展現出他們眼中的大自然之美,從而使他們體驗到自然之美,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四)讓小學生走進美術評論
讓小學生走進美術評論是指讓學生對美術作品認真地進行理性觀察分析後,做出自己的判斷。這種判斷既能體現出學生個體的審美觀,也能體現出學生不同的審美標准。而他們學會了怎麼評論一幅作品,也就自然增加了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先出示一幅作品,並進行簡螞凳困單介紹,再讓學生談談自己認為這幅作品想表達什麼、好在哪裡、不足在何處,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之後小組總結派代表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學生不僅能學會怎樣正確地鑒賞一幅作品,提高自身判斷能力,還能深化對美的認知。
三、結語
美感只能通過後天的實踐才能形成與發展,且不是短時間或者僅靠幾節美術課就能讓學生完全領悟的。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注重給學生灌輸美學的知識,將對學生美感的培養貫穿於美術課內外,始終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標。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對美的認知,真正實現美術教育的價值。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美術教學方法研究課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丁香理化鑒別方法 瀏覽:925
洋甘菊單方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586
簡單紅包燈籠製作方法 瀏覽:821
菠蘿蜜最簡單種植方法 瀏覽:962
空調保溫粘棉方法圖片 瀏覽:872
高考物理數學常用方法 瀏覽:153
微鯨電視掛牆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563
廢物手工花盆的製做方法圖片 瀏覽:651
預制構件有哪些吊用方法 瀏覽:895
大學生擇業期計算方法 瀏覽:731
研究心理學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 瀏覽:617
自來水前置過濾器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649
奶推是怎麼操作方法圖 瀏覽:481
三七花如何食用方法 瀏覽:956
唱歌教學法屬於哪種教學方法 瀏覽:801
新小米筆記本電腦使用方法 瀏覽:670
烤羊肉串最簡單的方法步驟 瀏覽:868
促進規則學習的有效教學方法 瀏覽:972
掛鎖怎麼開的方法介紹 瀏覽:514
五金篩選機檢測方法 瀏覽: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