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關於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論文

關於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論文

發布時間:2023-05-22 15:31:41

1. 畢業論文中的研究方法怎麼寫啊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什麼?——怎樣確定研究課題
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研究);進步與成果即成長。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來源於兩大方面:
A.實踐來源——客觀存在的或潛在的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其外部的矛盾(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
B.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理論體系中的空白和矛盾點(例如《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產生的過程)

2、怎樣進行研究課題的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A.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B.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D.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E.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F.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3、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觀察法 ⑵ 調查法 ⑶ 測驗法 ⑷ 行動研究法 ⑸ 文獻法 ⑹ 經驗總結法 ⑺ 個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實驗法(在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上方法)
3.1 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3.1.1 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3.1.2 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1.3 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3.1.4 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3.1.5 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3.1.6 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3.1.7 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3.2 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3.3 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3.4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一)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三)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四)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五)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分利用錄象、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3.5 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經驗的 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四、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3.6 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3.7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3.8 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2. 如何撰寫教育科研論文

教育科研論文的基本結構摘要:教育類科研論文撰寫的基本結構及方法,它有三個組成部分:前置部分,主體部分,附錄部分。三者應構建成鎖鏈結構,論文才達到神韻結合。關鍵詞:撰寫 教育類 科研論文在教育科學研究中,一般有三種類型的論文。一是理論研究類教育科研論文;二是實驗研究類教育科研論文;三是描述研究類教育科研論文。這三種類型的教育科研論文的基本結構共同的部分:一、前置部分前置部分是教育科研論文的第一部分,一般包括題目、署名、摘要和關鍵詞四個方面的內容。1、題目 這是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一般選題宜小,挖掘要深。題目的形式多樣,可以明確點明題意,可以僅指出研究的問題范圍,可以用提出問題的方式。實驗研究報告的題目常直接採用研究課題的名稱,指明所研究的主要變數,使人對研究對象一目瞭然。2、署名 為了表示對論文負責,要署上作者的姓名。3、摘要 3000字以上的正式發表的論文,一般應寫出論文摘要。摘要的目的:一是為了使讀者能很快地准確鑒別論文的基本內容,確定是否需要此論文,是否需要閱讀論文全文,也使讀者在無需閱讀全文的情況下能獲得足夠的信息。二是為了可以存儲入計算機,可以編制文摘頁和二次文獻。4、關鍵詞 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而從教育科研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數目的單詞或術語,一般是對所研究的范圍、方向作出的標志,方便論文在文獻檢索時分類。二、主體部分它是教育科研論文的主要部分,不同類型的教育科研論文,其主體部分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1、在教育科研論文中,主要為學術論文,它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其主體部分一般櫻絕包括前言、正文、結論、後記或志謝、引文注釋與參考文獻。(1)前言。寫在正文之前,用於說明寫作的意圖及研究方法。學術論文的前言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闡明研究的背景和動機,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簡介研究方法和有關研究手段;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脊信姿義。(2)正文。這是教育科研論文的主體部分。包括論點、論據、論證,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現,在整個論文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它著重討論取得研究成果所用的論證手段及所建構的理論觀點及體系,觀點與材料相結合,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推理,顯示研究的正確性。(3)結論。這是圍繞正文所作的結語,將研究成果進行更高層次的精確概括。結論是論題被充分論證後得出的結果,作者將自己的觀點鮮明地鋪墊出來,引出新的思考。(4)後記或志謝。這是對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或寫作過程中曾經給予幫助、參與討論、審閱或提出建議的單位或個人表示謝意。這是對他人勞動的一種尊重。(5)引文注釋與參考文獻。論文中應列出直接提到的或利用的資料來源。凡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數據、論占,應註明出處,這就是注釋。注釋的方式有三種:文內注(行內夾注)、頁末注(腳注)和文末注。參考文獻是指與論文有關的重要文獻,一般採用文末注。2、實驗研究類教育科研論文,這主要表現為實驗研究報告。它是對整個教育實驗研究的全面總結。其主體部分包括前言、方法、結果、討論,後記或志謝、參考文獻。(1)前言。一般也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提出問題、表明研究的有關文獻的考察,說明選題的依據,課題的價值和意義;目前國內外在這一方面研究的成果、現狀、問題及趨勢;該項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及研究的理論框架。(2)方法。要闡明實驗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要讓別人了解研究結果是在什麼條件和情況下,通過什麼方法,根據什麼事實得出來的,便於別人對整個研究過程的科學性加以評價和鑒別,便於他人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同樣的重復實驗。方法部分一般要寫明五項具體內容:研究課題中出現的主要概念的定坦粗義和闡述;被試的條件、數量、取樣方法;實驗的設計、實驗組與控制組情況;研究的自變數因素的實施及條件控制等之前的程序、通常涉及實驗步驟的具體安排、研究時間的選擇;資料數據的搜集和分析處理,實驗結果的檢驗方式。(3)結果。這是實驗報告的主要部分,要求說明每一個結果與研究假設的關系,將研究結果作為客觀事實呈現給讀者。其基本內容有兩個方面:對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數據、典型案例、觀察資料,用統計表、曲線圖,結合文字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對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分析的基礎上,採用一些邏輯的或統計的技術手段,得出研究結果或結論。(4)討論。討論是對研究結果的含義和意義進行評價。研究者根據研究的客觀事實和結論,結合自己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分析思考、討論和分析與實驗結果有關的問題,對當前教育理論或實驗的發展提出自己的認識、建議和設想。其基本內容包括:對實驗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和論證;對本實驗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局限性的探討,如對誤差、顯著性的分析等,進行必要的反省;對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和適用范圍進一步說明;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問題以及本實驗研究中尚未解決或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對未來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廣提出建議。討論與研究結果的主要區別在於:研究結果呈現的是研究中的客觀,它應該是基本肯定的,並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復出現;討論則是教育主觀的認識與分析,是研究者將研究的結果引向理論認識和實驗應用的橋梁。(5)後記或志謝。為了對那些對實驗的開展進行了有效的配合、給予了有力的幫助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可以寫一後記或志謝,它可以用腳注的形式,在論文題注中說明,而不作為論文主體部分中的一個部分。(6)參考文獻。實驗報告的末尾,應註明實驗報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資料來源。3、描述研究類教育科研論文,主要是指教育調查報告和教育經驗總結報告。主體部分一般包括前言、正文、結論與建議。(1)前言。教育調查報告和教育經驗總結報告的前言要交待清楚調查和經驗總結的目的、意義、任務和方法。一般要說清調查和總結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調查和總結,調查和總結的時間、地點、對象、范圍、取樣及調查或總結的方式方法等。(2)正文。正文部分即調查或總結的內容,通過敘述、調查圖表、統計數字及有關文獻資料,用綱目、項或篇、章、節的形式,把主體內容有條理地、准確地提示出來。(3)結論與建議。在對整個調查或總結內容進行總體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概括出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提出新的見解、新的理論和參考意見。在這一部分中,也可以進一步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改進意見。三、附錄部分實驗研究類和描述研究類教育科研論文一般都附有附錄部分。在實驗研究類教育科研論文中,一般把實驗研究中得到的原始數據、實驗觀察記錄、繁雜的數學推導、問卷或其它不便放入正文中的資料列入附錄,以便查證。在描述研究類教育科研論文中,一般把調查工具,部分原始材料附在報告後面,包括各種調查表格、原始數據、研究記錄等。把這些內容作為附錄,一方面可以使正文內容更集中,另一方面也是為讀者提供可供分析的原始資料,以便讓他人分析搜集方法是否科學,事實材料是否可靠,並供其他的研究人員參考。

3. 小學教育專科畢業論文

小學教育專科畢業論文範文

小學教育專科畢業論文範文,大學生活即將結束,論文是對每位同學來說意義都很重要,好的文章是可以拿來借鑒與學習的,那麼下面大家就跟隨我一起來看看小學教育專科畢業論文範文的相關文章吧,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小學教育專科畢業論文1

小學教育專科畢業論文範文

《探究影響初中語文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

摘 要:初中政治是一門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科,且理論性比較強,使得初中生很難對其感興趣,使得初中政治學科的發展不太順利,使得初中生的政治成績不夠理想。要想提高初中政治課的教學質量,讓更多學生喜歡上政治課,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激發初中學生對政治課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創初中生;政治;學習

作為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語文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與人文情懷不可或缺。教學風格,是指我們教師在長期教學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適合自己個性特徵一貫的教學觀點、教學技巧和教學作風的獨特結合和表現,是教學藝術個性化的穩定狀態之標志。顯而易見,創造一種教學風格,是在教學藝術的園林里栽培一棵新樹,教學風格的形成,標志著教師教學藝術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於教育事業的教師所孜孜以求的。但在現實教學在過程中,影響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很多。

一、傳統因素

1、有利因素

(1)五千多年的中國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中國古代的教育雖然基本是貴族階層的特權,但從孔子興辦私學以來,民間的窮苦子弟也總有受教育的機會。如遍及大江南北的私塾、後來興起的書院以及「科舉制度」,都極大的推動了具有的發展,「尊師重教」的沿襲下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深入人心,為教學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氛圍。

(2)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被阻斷的文明,從三皇五帝至至今,優良的傳統教育已傳承下來。正如著名的海外學者杜維明所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相當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2、不利因素

(1)歷史悠久的中國,延續了兩千多配侍年的封建君主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的束縛。在封建君主下,教育帶有家長制和專制的色彩,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嚴肅而古板,是絕對的權威,神聖不可侵犯。

(2)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以高度的理念經營教育,可是在「」時期,不尊重人才,迫害知識分子,將教師稱為「臭 老九」,一度中斷了高考,使教育「威望掃地」,特別是語文教師,更是噤若寒蟬。

二、環境因素

1、社會環境

每一輪教育改革的啟動以及每一種的教育理論的誕生和傳入,都必然對教學實踐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正在進行的素質教育的改革和新一輪課改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教師角色、教學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教學策略等的轉變,這將迫使教師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風格,以適應新的要求。

2、人文環境

中國是「儒家文化圈」發源地和核心,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在長期的演化流變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適應性。儒家文化以孔子的「仁」為核心,強調「以人為善」,崇尚和平,主張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事物的變化,接受既成事實,即改良主義的漸進,反對暴力和疾風驟雨式的革命。

3、教學環境

學校的教學管理是否有彈性培搜吵,是否重視語文教學,是否鼓勵教師的大膽創新,是否將教學風格的形成作為主要的評價標准,以及是否為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成長和教學改革提供和創造條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此校語文教學的活躍性和發展前景。

三、教師因素

1、道德因素

教師的道德修養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職業道德修養;二是個人品質修養。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事實證明,越是發達國家,職業道德水平越高。在中國的歷史上,漏山教師地位和經濟收入一度很低,「兩袖清風」、「一貧如洗」多用來形容我們的人民教師。而且教師的個人品質修養決定了他所形成的教學風格的品味和境界。

2、教學能力

我們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還要有駕馭教材、開發教材的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教育學生的能力,以及應對教學突發事件的能力等。其中,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

3、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

我們教師的知識結構是指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教育技術知識和教學方法論,以及其他知識儲備的數量、質量及其廣度、深度、系統性及各種知識間的整合。文化素養是指我們教師對各種知識和文化想像的理解力和悟性。這樣我們的教師要不斷地學習知識,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有利於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知識結構。

四、學生因素

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家庭教育、學習方式等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也有影響。初中是由小學向高中過渡的時期,學生的身心發展也由少年向青春過渡時期,他們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最佳時期,又是為今後發展創造條件的重要時期。初中學習是重要人生歷程。

1、年齡特點

初中生正處於青春期,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開始在朦朧中,渴望的是快樂自由,但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求知慾,學習的基本知識、能力,慢慢地由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過渡,而且易沖動,注意力不集中、浮躁的現象。

2、學習方式

雖然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束縛,這種能力被大量的抹殺和抑制,沒有能充分的釋放和有效發揮。因此,我們的教師在教學方式以及學生在學習方式的轉變中應注意過渡,避免造成學生的不適應。

3、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學生的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性格和行為習慣。所以與孩子的朝夕相處中欣賞他,在享受親情與溫情的同時,讓教育如呼吸一樣自然。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經過了長期醞釀、初步形成、逐步發展的過程。有些教學風格在改革開放前就已經有所醞釀,到改革開放初期逐漸形成並發展;有些教學風格則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快步成長起來。無論哪一位教師都應該具有教學風格的意識並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努力實踐,爭取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

參考文獻:

[1] 葉瀾著、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鍾祖英 現代教師學導論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北京,2001(12):168―170

[3] 黃金花、論教師課堂教學風格[J].教書育人,2006(5)

小學教育專科畢業論文2

小學教育專科畢業論文範文

《小學體育素質教育教學》

【摘要】體育教學,也同其它學科一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述的道理、傳授的知識、提出的要求。小學體育作為體育教學的啟蒙階段,對學生日後的體育素質有重要的引導、奠基作用。因此提倡素質教育,發展素質教育,是新的歷史時期小學體育教學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小學體育;素質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12-0058-01

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貫徹學校教育中「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是小學體育教師的光榮職責。作為小學體育教師應該在提高自身教學的水平上,提高體育教學素養的同時吃透小學素質教育的概念,把握其真正的教學內涵,切實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作者結合實踐作探討。

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小學體育教師在日常的體育教學工作中,德育在整個學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於體育之中。那麼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為人師表、做好表率。要求我們要加強自身修養。教師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在教學崗位上教師一方面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等教師作用的體現都會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養成,綜合素質的提高。

2、結合教材特點進行滲透。課堂中,選擇合理、科學的組織教法,教材的靈活應用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利用課堂的組織教法中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於體育之中,能增強學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調節能力,對學生的意志品質具有很好的鍛煉作用。

二、在體育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實施素質教育應強調讓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均有發展,具有個性特長,實施素質教學則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磨練學生的意志,增長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還可以幫助建立協調的人際關系,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質。

1、彰顯學生個性發展。個性發展是人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個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掘,在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例如在每次課結束時,把下次課的內容告訴學生,鼓勵他們根據教學內容去開發創編下次課的熱身運動,讓他們自己做主,決定自己的體育課,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將體育課上的知識和技能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不斷發展自己的個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全面了解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小學生具有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好奇心持久度有限的特點,對體育的興趣十分容易轉移。因此教師要想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就必須全面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這是小學體育教師應有的價值追求,也是專業成長的重要體現,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三、體育教學有利於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

體育課的教學,應是一種力與美相結合的教學。科學的體育鍛煉能幫助學生塑造健康健美的體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身姿,提高學生追求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想像力和理解力,有助於學生體質因素與個性品質的和諧發展。

1、多種形式,寓審美教育於豐富多彩的設計之中。尤其是在低年級體育教學中,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我力求在每節課的教學中體現隊列教學,充分利用美感有其自覺性這一特點,在整潔的運動場上,畫上各種清晰的、悅目的標記或隊形練習的圖案,學生也可以逐漸養成積極地心態和健康的審美觀。

2、榜樣激勵,寓審美教育於人格教育之中。對教材中的動作要求給學生講明解釋清楚,通過教師完美的示範,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動作的連貫的整一體的形體美、藝術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四、讓學生獲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成功體育思想強調了體育學科在培養合格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成功教育理念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激勵促使成功,促使學生不斷地積累自信心,這樣也能使學校教育者及參研教師迅速成長、成熟起來,教學技能更加嫻熟,

1、在體育課基本活動中設計游戲。例如在籃球課上,學生掌握了基本動作要領以後,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設計一些游戲來促進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體會新鮮的感受,滿足他們好奇的心理,同時又讓學生追求成功的體驗,這樣學生在玩耍中學習了知識,也增長了見識,又享受了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

2、注重體育課的每個細節,讓游戲和模仿成為教學的主渠道。玩是學生的天性,興趣是課堂的「催化劑」,因此我們要把孩子們最喜聞樂見的模仿、游戲作為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如在准備運動中,運用簡單輕松的游戲或器械操等作為課的開始,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以及自己在身體運動技能水平與新學技術之間的關系,學生在這種「戰斗」情境中,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既寓教於樂,從而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

在素質教育中不能忽視體育教學,彰顯學生個性發展,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每個學生的自我鍛煉、自我保健能力、良好的耐力、速度、力量、靈巧、柔韌等體能素質及自我調節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適合學生健康發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喜歡體育,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體質,這樣我們的體育教學也就能達到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史紅梅、淺析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J].成功(教育),2011.9.

[2]劉珍芬、無聲似有聲――談體態語言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體衛藝教育,2010(12).

4.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所採用的方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採取多種方法﹐以探求教育內部各要素之間和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以及教育的質與量之間的變化和規律。

2、古代的中國和西方﹐都有總結教育經驗的記載﹐所用方法有的是有關事實的記錄﹐也有初步的經驗概括﹐但都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隨著資本主義段侍生產的發展﹐教育事業的興起﹐社會科學研究的調查法﹑文獻法﹑歷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學研究的歸納法﹑實簡返驗法﹑統計法等﹐都先後進入教育科學研究領域。

3、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教育握咐吵科學研究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使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5. 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

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 篇1

【論文摘要】

民族振興依靠教育,教育振興依靠教師,教師技能提高依靠教學實踐和研究,而教師的教學實踐和研究都離不開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導和引導。本文試就中小及教師的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進行探討,以便同仁借鑒。

【論文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

什麼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論為武器,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的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單地說,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夠在工作中發現教育上的問題,並能運用正確的,系統的方法,去求得科學的結論,去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這種活動就稱之為教育科研。

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有個目的。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過教育科學理論為武器,以中小學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探索新形勢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規律,以便發現中小學教育過程中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正確地指導今後中小學教育的工作,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事物總是前進的、發展的。我們的教育工作,它必將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指導教育運行的規律也必然在豐富、在完善、在發展。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只有聯系本職工作認真地、不斷地探索,才能培養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會勞動者。因此,開展和加強中小學教育科研,對於深化教改,切實搞好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為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改革現行教育中的思想、體制、結構、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經過時或落後了的東西。而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給予正確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廣泛地動員和組織開展中小學教育科研活動,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聰明才智,集思廣益,這是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提供科學理念依據的源泉,是推動教育改革與實踐發展的動力。進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因此要積極行動起來,發揮主人翁作用,為推進素質教育,做出各自應有的貢獻。

2、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

我們知道,學校的每一門學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學的理論;每一門學科的教學,都需要教育科學理論去指導。教育是一門藝術,廣大中小學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地進行教 改實驗,勇於創新,用取得的成果解決教學中的新問題;對學期或學年度所實驗的課題或項目應進行書面總結,找出差距,繼續研究。這樣邊研究,邊實踐,自編自導自演,既可以優化「教」,也可以優化「學」,既經濟快捷,又方便實惠。所以說,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廣大教師所掌握,就可以變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現實力量。目前許多學校都總結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帶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遼寧盤錦市實驗中學,非常重視學校科研組織和科研活動的建設。他們不僅把科研成果通過報刊雜志進行宣傳報道,而且還積極主動地把經驗豐富的教師派出去巡迴講學、作報告。這樣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論,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數十年長期堅持,因而成為全國一流中學。該校的科研帶頭人魏書生,也逐步鍛煉成為教育實驗改革的專家,全國知名。

3、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學教師素質的需要

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依靠科技。科技的發展要靠教育。而教育發展的關鍵在教師。也就是說,教師的素質決定著教育發展的水平。從古今中外教育史的發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無不是經過教育科研——長期不斷的教育實踐發展而來的。我國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學的理論,並終身為之實踐,因而成為歷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國現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論,就是他在數十年教書育人的不斷實踐中總結創立的。我國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邊實驗、邊總結、邊研究,才不斷取得優秀成果的。……概言之,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與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緊密聯系的教育科研活動,經過選擇課題,定向研究,不斷總結積累,不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素質和實踐能力。可以說,教育科研活動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經;也是提高廣大中小教師素質的有效手段。

4、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需要

科學的教育理論,來源於教育實踐。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豐富的教育實踐(包括教育教學的經驗總結和教育科學實驗)上升為教育科學理論的必由之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教育科學研究,就沒有教育科學理論的發展。教育科學理論得不到發展、完善和提高,怎麼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呢!只有廣泛開展和加強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導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順利實施,確保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目標的實現。

那麼,怎樣開展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方面,努力轉變觀念,樹立參與意識,擴大科研組織,充分調動廣大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積極性。通過加強中小學教育科研專門機構的建設和管理,集中人力物力,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開展科學研究,以推動教改的深化和素質教育的落實。各學校也可藉此開展結合本校實際的科學研究,以促進本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完善和提高。具體方法可採用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總結法等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另一方面,作為教師,直接面對學生,活動於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之中,具有進行教育科研最有利的條件。廣大中小學教師,應立足本職,立足自身實際,努力學習,勤奮鑽研,注意挖掘和發現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聯系有關科學理論,開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動,積極撰寫科研論文,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努力使自己退出「教書匠」行列,逐步鍛煉跨入到「科研型」甚至「學者型」教師的行列。因為,教師在科研道路上的鑽研精神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正是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一個有力因素;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他較高的自身素質和科研水平上的。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樹立起強烈的工作責任感和危機感,勇於創新,大膽實踐,爭創佳績。切勿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萬木苦爭春,何患未成林」。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實踐出真知,為教育科研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做出應有的貢獻。

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 篇2

電化教育在今天迎來了高速的發展,通過電化教育的手段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運用,為中小學教育的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因此在以後的教學發展中電化教育也將成為教育發展的趨勢。

電化教育是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因此它的目的仍是要實施教育,電教部門和學校電教工作者要為普及電教而提供電教資料,編寫電教教材,他們的工作仍然是教學,只有懂得教學具備教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學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好電化教育。實踐證明,好的電化教育,能夠對中小學的教學成績有顯著的幫助。

一、電化教育改變了傳統教學環境,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慾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的形式就是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為了使學生更加有興趣,更能夠投入,教師必須使自己的語言更具有鼓動性、幽默性或者加入一定的肢體動作。但是這種外部的刺激具有瞬時性,只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效果,同時還存在審美疲勞的弊端。加之,這與教師的性格、環境、語言表達具有較大的關聯性,遇到表情嚴肅、性格內向的教師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單一的表情、較少的肢體語言、單調的語調就很難能夠形成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抵觸情緒,從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布魯納是美國的一位教育學家,他曾表示: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由此可以說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化電化教育就是應用計算機的多媒體,藉由它的生動、形象、直觀,集中了視覺聽覺,通過靈活多變的視聽效果來改善教學的新型教學方式。藉助計算機多媒體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表達出平時語言難以表達的思維,從而達到比傳統教學更方便高效的效果。

二、電化教學發掘學生的思維

創造思維是相對傳統的思維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就像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創造思維具有傳統思維卻又高於一般思維。創造思維也來源於生活,了解的越多思維越發散,越能夠產生創造思維,但中小學的學生大都僅限於學校的生活,因此思維局限性大。對於中小學學生來說課堂就是激發他們創造性思維的唯一場所,教師想要學生具有極佳的創造性思維就需要豐富的課堂教學素材。那麼教師的教學就不能僅僅局限於一本教材,因此電化教育就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通過教材和多媒體電化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誘發他們產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發散思維產生創造思維,最終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綜合素質,開拓視野。

三、提高了教師的信息素質和教育的實時性

信息素質代表了兩個方面即計算機素質和網路素質,計算機素質主要表現為熟練地操作電腦,熟悉電腦系統解決常見問題、應用文字編輯軟體、靈活運用各種軟體解決教學問題、能夠製作和編輯處理需要使用的圖片、演示文稿製作使用等各項在教學中需要使用的各項關於電腦的基本能力;網路素質則包含收發電子信息、網頁瀏覽查詢、信息查詢收集、軟體下載等基本互聯網素質。上海師范大學黎教授在出版的《基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信息教育》一書中,通過下面的語言來定義什麼是信息素質,黎教授的表述如下: 信息獲取、加工等能力可以簡稱為"信息能力",通過信息教育使學生將這些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從而形成影響人一生的品質。通過這段表述,我們能夠對信息素質有所了解,也能夠判定什麼才是所謂的信息素質。

電化教育就是通過連接的互聯網來形成一個三維的、空間的教育體系,藉助互聯網強大的信息化來達到充實課堂使得課堂能夠與時俱進,時刻獲得最新資訊、最新動向,從而遠離"閉關修煉"的教育困境。這樣既可以增強了教師自身的信息素質培養,也能夠樹立學生對信息化的觀念,增強學科教育的實時性,避免教育與社會的脫節。

四、提高了學生主體作用,有助於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傳統教學中是以教師為教學中心,教師發揮主體作用而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性。電教化則相對平衡了二者在教與學的作用,將講述和吸收轉換為互動式的課堂。將計算機的圖、文、動畫結合,形成屏幕內、屏幕外教師、學生多方面的互動,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一起觀看,一起分析比較,一起提出問題,一起解答問題,從而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此過程中教師就是引導的作用,轉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式課堂,形成了以課堂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創新課堂。

同時信息化的今天,合理、正確、高效地使用現代化電化教學,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法和方式、不同的教學模塊和形式,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而設計的個性化教學,突出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作用。學生除了能夠在老師固定的模式下學習,還能夠利用互聯網的豐富資源自行學習,從而形成師生之間雙向的信息傳輸,加強信息的溝通,形成知識的多向網路,形成教師與學生的學習共同體。

五、結論

運用現代信息和計算機技術和創新的課堂形式,結合傳統教育和電化教育,優勢互補,形成全新的課堂文化。在現代化的整合型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傳統教學與現代技術、創新思維與能力培養完美融合的新課堂。新的課堂具有更多的創新意識和民主意識,傳統的師生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變成了組織者和引導者; 傳統的課堂中心發生了轉換,教師為中心變成了課程內容為中心; 傳統師生關系發生變化,師授生學的關系變為了教師與學生的學習共同體。同時教材也不再是不變式的標准教材而是求知型的探索式的新教材。這樣形成了新的和諧的教學氛圍,同時為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有利於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和學習積極性。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為目的的教育,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達成以上要求為學生提供創新空間和條件,電化教育是構建創新學習環境的技術支持,因此需要體會它與傳統教育各自的優缺點,將兩者有機的相結合從而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振紅. 中小學電教.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顧明遠. 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南國農,李運林,祝智庭. 信息化教育概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 篇3

摘要:

在中小學教育中,美術教學由一開始的不受重視逐漸地進入到人們的視線中,在美術教育地位逐漸提高,教學工作開展的越來越好的情況下,美術教育對中小學創新思維培養所具有的作用也慢慢地突顯出來。因此,本文以美術教育對中小學創新思維培養意義為題,對美術教育對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性、原則以及意義等進行了深入地分析,並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希望可以為教師更好地開展美術教育,充分發揮其作用,促進中小學創新思維培養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

美術教育;中小學創新思維培養;意義

在中小學教育中,美術教學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在有效開展美術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還可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所以說,美術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一舉多得的作用。因此,在合理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美術教學,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美術教育對培養中小學創新思維的重要性以及原則。

(一)對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性。

中小學生的思維還不是十分成熟,正處於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這一階段,若是不能有效的開展創新思維培養工作,那麼當學生思維已經成熟之後在開展就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中小學階段是最好的培養時期。在此時期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從美術教學入手。

要知道,美術這一學科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而且對於教學方式也沒有固定的要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這樣就使得教學的靈活性比較強,而教學方式的靈活多變,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有著積極的作用[1]。多樣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想像力以及直覺思維的發展,而此兩者的發展有助於學生形成創意想像,進而促進其創新思維的形成。

(二)美術教育培養創新思維的原則。

教師在開展美術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不能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且還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並按照自由、平等等原則來開展教學,只有這樣進行的美術教學才能夠推動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的時候,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發揮美術教學具有的創造性,在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思維發散環境,學生在此環境中學習美術知識,可以自由創造,這樣其思維就可以得到創新的發展。

二、美術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教師想要通過美術教學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進行培養,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只有當學生具備了此種精神,才能在學習中自主開拓,久而久之,其創新意識以及能力都會得到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精神引導,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多啟發學生動腦。與此同時,因為美術知識是比較靈活的,所以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維想法融入到知識學習中,這樣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可以得到培養。

(二)注重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思維創新的一種引導方式,所以教師在教學可以根據美術這一科學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同時,教師還可以將發散思維訓練融入到教學中,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說,當教師想要讓學生自己創作一幅作品的時候,可以先給一個命題,就以《夏》為命題,對於夏天每個學生都不陌生,而且此命題和生活實際也可以結合在一起,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將自己認為的最具代表性的內容畫出來。很多學生可能會畫花朵,會畫藍天白雲,這樣的想法是較為固定,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教師可以說:「同學們,夏天天氣熱,怎麼可以降暑呢?」這一問題提出之後,學生就會想到,夏天還可以游泳,還可以在樹蔭在乘涼等,當這些想法從腦海中浮現之後,學生進行夏的創作就會多樣化,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得到了發散。

(三)構建創新思維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通過構建創新思維教學情境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教學中,應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並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夠得到放鬆,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創新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此情境中思維得到碰撞,進而產生新的火花。綜上所述,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培養,要知道,創新思維對於學生的發展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在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以此來促使學生形成創新思維,並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進而為其以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金迎弟.淺談小學美術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3):274-275.

;

6. 誰有《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論文》啊有的話可不可以發給我特別急!謝謝!

一、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意義、概念、特點)
1、意義:①開展學前教育科研,為深化學前教育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②探索學前教育規律,為學前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③豐富學前教育研究成果,促進學前教育科學發展。 ④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科研能力。 2、概念:
①科學研究的概念。
科學研究是一種認識過程,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採用科學的方法認識自然和社會現象,探索客觀真理,並能
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它是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活動。
科學研究的目的不在一成不變地記錄或收集事實資料,而是要經由概括、演繹與實證的方法,建構出一套科學的理論,用一
組精要的理論性架構來描述、解釋及預測復雜的事實。
②科學研究的特點。
客觀性:資料來源於客觀。研究過程客觀。研究結果客觀。 創造性: 繼承性: 系統性: 控制性:
③學前科學研究的概念。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是一種認識過程,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採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學前教育科學的知識體系,認識學前教育現象,探索與發現教育與人的全面發轎配展、教育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規律,深化學前教育改革,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創造性活動。
④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特點。科學研究的一般特點:客觀性、創造性、繼承性、系統性、控制性。 自己的特殊性:多因素、實踐性、持久性、有條件的控制。 二、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一) 生態化、現場化與跨文化
① 生態化:就是強調在真實的自然與社會的生態環境中研究教育規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
② 現場化:是指在學前教育的現實環境中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的規律。 現象研究、現場觀察———自然觀察法。
現場實驗:在自然的真實的環境中盡可能地控制無關變數,操縱自變數來 觀察因變數的變化,以揭示變數間的因果關系的
方法。 ③ 跨文化:
將同一課題應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此作為研究的對象,探討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共同規律,或從不同文化背景的學前
教育差異中,研究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對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影響的一種方法。(即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文化背景中個體或群體的比較研究。)
(二)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綜合化、現代化與數學化。 ① 綜合化:
是指強調採用多種方法和從多學科角度去探清握討學前教育現象及其規律。
學前教育科學綜合化表現、學前教育科學跨學科的研究。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 ② 現代化:
主要是指研答帆慶究技術設備和手段的現代化。 ③ 數學化: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越來越注重於以數學、數學方法作為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工。(計算機專用統計軟體包:SPSS社
會科學統計軟體包。) 三、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 1、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的涵義。

7. 淺談教育科學研究在新課程改革中和作用論文

淺談教育科學研究在新課程改革中和作用論文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為了適應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社會發展,各個國家在競相展開各個領域的競爭,歸根到底的人才的競爭;哪個國家能夠在未來的世界舞台上占居主導地位,將取決於這個國家的教育能否培養出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只有應用科學研究方法理論作依據,才能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我國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培養出國家、社會需要的人才。基礎教育的改革也不例外,在新課程改革實驗開展幾年的過程中有許多可喜的收獲和經驗;也有一些有待探索、討論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用所學的科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科學地總結自己和優秀教師的教育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並從理論上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動力,能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教學科學研究指的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序,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預測和控制,探索教育規律的一種認知活動。」在此概念的基礎上,可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涵義概括如下:它是按照某種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系統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構建教育理論的方式。它既是一種知識體系,又是一種行為規則。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學發展中的主要作用表現在:

1.促進教育改革的動力。

教育必須變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各個方面都要相應的變革,一靠政策、二靠教育科學研究指導。教育科學研究,作為促進教育改革的動力,這一功能集中表現在:通過教育科學研究促進教育觀念轉變,從而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轉變教育觀念,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促進教育改革的前提條件。所謂教育觀念,指按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會群體的意見,對教育功能、教育對象、教育結構、過程及發展等根本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正確、先進的教育觀念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發揮著導向、調控的功能;而保守、落後的教育觀卻嚴重阻礙改革的順利進行。面對21世紀我國現代化教育體制的構建,首先必須有對傳統教育中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突破和超越的意識;而觀念的轉變,只能通過參與教育科學研究逐步實現。正是通過近年來的教育科學研究使人們逐漸確立了新的教育觀,這就是:強調以促進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相統一的價值取向;強調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以及生存發展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發展。

2.為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提供決策依據。

通過教育科學研究,探索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徑手段,不僅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據。教育領域的科學研究,涉及學校教學、德育、管理以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職業教育等方方面面。比如,關於我國近十年來區域性教育發展戰略的研究,針對中國地域遼闊,東部、中部、西部的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極不平衡的特點,如何構建合理的教育結構,學制、課程、教材教法應做什麼樣的改革來適應不同地區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又有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微觀研究,如何優化教學過程,改進教學內容伏爛、教學策略與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問題。通過教育科研,探索教育規律,把經驗上升到理論,再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掌握,從而在教育科學中發揮出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為適應21世紀教育的發展,我們必須盡快造就一代未來教育的改革家,他們應具有從事科學研究的實際動手能力,有強烈的改革意識,是具有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的開拓型人才。科學研究就是培養這樣人才的途徑。科研的過程是教師重新學習的過程,是使教師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改善並趨向合理的過程。近年來缺神漏,正是通過科學研究,我國廣大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勇於探索,總結經驗,認識、學習和運用教育規律,提高了教育質量。

二、我國新課程改革的瞎散現狀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教育改革。基礎教育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對課程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包括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著眼於新時代的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個性潛能開發作為核心,培養符合新世紀需要的有用人才。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悄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逐漸走下講台,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教材逐漸蛻去了「聖經」的外衣,成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和教材資源的組成;課堂也從教室擴展到校園、社會和學生生活的空間,緊緊根植於社會現實與學生生活實際;課堂教學從刻板、僵化、單一的傳統模式與程序,逐漸走向民主、開放和富於個性的探索與創新,變得越來越鮮活和富有生命的活力。 新課程改革出現在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標准、課程管理等六個方面:一是改革了課程功能,強調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二是要改革課程結構,以適應時代要求及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要求,具科學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三是改革課程內容,加強了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四是改革課程實施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五是改革課程評價標准,發揮評價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素質提高、改進教學實踐、推進素質教育的功能;六是改革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了課程的適應性。此次改地通過在一些地區的實驗已取得可喜成績。

三、用教育科研為指導,解決新課改中的問題,全面推進課改

1.課改中的問題及教師面對的挑戰。

隨著課改實驗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作為新課程教學的精神內核,已基本獲得廣大教師的認同與理解,但新的困惑和問題逐漸浮現:學生「自主」帶給教師更多的是「輕松」還是「挑戰」?面對學生「自主」後序充滿挑戰性、開放性的多樣化思維,教師如何引領?「討論」就是「合作」嗎?怎樣創設並促進學生的有效「合作學習」?「動手做」就是「探究」嗎?如何解決動手「探究」與有限的「40分鍾」之間的矛盾、沖突?如何解決課改與「應試」的矛盾。如何解決課改與「管理」的矛盾。如何解決課改的熱情與時間缺少的矛盾。等等。無疑,新課改對教師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標准和要求。知識結構不能只具備局部的專業知識,而且還需要跨學科的知識;教學能力也應能駕馭多種教學方式,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對教師無疑是一大挑戰。課改的進行,課堂氣氛活躍了,孩子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不須「先舉手後發言」,教室里一片「熱鬧」,不能保證大家在一起學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怎樣組織才能既吸引所有學生,又做到活而不亂?因賞識,對犯錯誤的學生能不能給予懲罰(不是體罰)?課改後形成了良好的過程性評價、多元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孩子們的積極性提高了,老師的動力空前高漲,但期末考試卻影響著學生和老師。考試的評價學生的'一種方式(不是唯一方式),在現行機制下,高考、中考沒有改革,考試就不可能取消,該注重過程還是結果?同時對老師的教學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才合理?面對以上種種問題,教師該如何應對?

首先,在課改中,教師應轉變角色,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其次,面對新課程,教師間要緊密地合作,每位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如果原來形容「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則現在應比喻成「教師要有常流水,才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同時,教師還要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再次,面對新課程,教師需要新的技能,即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整合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能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索性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最後,面對新課程,教師的教學策略應發生變化,由重知識的傳授向重學生的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2.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應對挑戰。

改革就是對舊觀念的改革,對新觀念的確立,而改革的往往是我們熟悉的東西。作為教師就是要改掉長期以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所以教學改革是課改革的一場攻堅戰,要求每位教師緊密結合課程改革實驗需要,積極開展教育科研,科研課題要產生於課程改革實踐,教育科研成果為課程改革實踐服務;通過實驗,讓教師、教研人員和基礎教育研究的專家,圍繞新課程實施中是教學問題、評價等問題,發揮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優勢,集中力量,尋找對策,協同攻關。

為迎接新課程改革,提高教師素質應大力開展學校教育科研。教師應積極參加學校教育科研,教師參與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了解自己行為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只有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行為進行研究,才能夠了解自己在課堂上做了什麼,這些行為有什麼意義,反映了什麼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對學生有什麼影響。同樣,教師只有通過對自己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探詢,才有可能理解學生到底在做什麼,想什麼,他們到底學到了什麼,這些學習對他們的發展有什麼作用。新課程改革即將全面展開,我們應通過教育科學研究促進教育觀念轉變,在教師中掀起教育科研的熱潮,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

;

8. 論教師學習《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1000字作業 謝謝!

淺談教育科學研究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 在這個不斷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就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不思進取,故而我們必須注重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指教師教育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指顯性之下的隱性發展。如教師人格的完善,教師個性的張揚,教學風格的樹立,教育境界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科學研究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教育科研勢在必行。 首先開展各方面學習,更新教師觀念。 一、加強學習,大力開展「校本教研」。 開展教育科研,既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師從「教書匠」向「學者型」教師轉化的關鍵,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我們學校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起初,發給每位教師一本專用學習筆記本,要求教師寫讀書筆記或教學心得,有課題的教師每月要有一份課題研究小結。為將學習落實到位,教務處採取自學與集中學習的方式,並安排每周教研活動,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閱讀教育、教學專著,學習他人開展教科研的成功經驗,撰寫教育教學心得,加強教學反思的落實,定期交流學習體會,並最終行成於文,交教科室存檔,作為業務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提高教師學習自覺性。 二、開通網路,利用多媒體教學。 我校為每個班級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方便教師的課堂教學。為營造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學校積極為教師創設學習條件,派專人負責接

收遠程教育學習資源,學校為老師配備了五十多台電腦,教師可隨時上網查閱所需資料,為教師理論學習提供了資源保障。 三、走出學校,開闊科研視野。 學校應該經常性選派老師們到外調研、學習新理論。老師們帶著問題與困惑走出去,帶著啟迪與思考歸來。 四、學校組織教師召開專題培訓會。學校安排專人負責科研培訓,內容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如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新課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上好一堂課,如何評好一堂課等。要求每位教師作好筆記,並寫學習心得,以此幫助教師成長。 其次教育科研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專業成長是教師按照職業崗位需要,實現學科專業發展和教育專業發展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科知識的專業化;二是教育科學素養的專業化。我認為,教育科研的場域就在於在學科知識專業化的基礎之上幫助教師有機地實現教育科學素養的專業化。所謂的「研究熱情」「研究步驟」「研究成果撰寫」能力等等都隸屬於教育科學素養。它們是教育的靈魂,因為惟有其才能使教師的教學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化為對學生心性的滋養。 在教研活動中,一些教師講述了發生在課堂上的一些教學「故事」,其中包括和孩子在相處過程中的一些收獲、用合作形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用愛心轉化後進孩子等等。而在教師的教育隨筆中,我們同樣也看見了很多蘊含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充滿了教育智慧的教育行為。很顯然,這些教育素養更多的是教育科研過程潛移默

化帶給老師的。 培養教師的反思力。要求教師每節課後都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這堂課的閃光點在什麼地方,失誤的原因是什麼,做好分析紀錄,即教後記;每兩周總結一次教學中的得失,寫一篇反思紀錄;每半學期在總結課堂教學中發生的事件的基礎上,寫一篇敘事研究。使老師在反思中提高課堂效益,在反思中成長。 老師通過寫作,促進了教師學習由閱讀型學習、實踐型學習、研究型學習向寫作型學習的轉變,發揮出促讀、促思、促選擇、促創新的綜合功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我們只有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把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形成教研相長的良性循環。這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面向未來的過程,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9. 試論高等教育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試論高等教育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 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論文摘要: 本文對蘭州大學教育學院71篇碩士學位論文進行了研究,對其採用的研究方法及論文的性質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研究方法應用方面存在研究方法表述缺乏規范性、思辨研究當道、實證研究匱乏、研究方法單一落後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加強對研究方法的理論認識、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並舉、多元化、綜合化研究方法等建議,以使蘭州大學及其他教育學院能夠更好地發展,培養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一、研究緣起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研究緣起

蘭州大學教育學院(以下簡稱「我院」)自2002年成立以來,目前已建有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幾年來,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基礎良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作為尚在發展的初級學院,我院在課題研究方法的選取和運用上和其他院校尚有一定的差距,為了進一步鞏固在校研究生相關知識的學習,培養更高質量的人才,我們有必要引導學生科學地選取和應用研究方法,更好地為科研打好基礎,有針對性地指出並及時糾正學生在該方面現存的問題,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另外,從理論層面來看:方法是深入了解一門學科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學者曾經指出,一部科學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科學方法不斷更新和使用的歷史,理論的探索,歸根到底是方法的探索。高等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自1984年誕生以來,在20多年的時間里有了很大發展,學科體系逐步建立完善,理論探索水平不斷提高,但縱觀其研究方法,從「無獨特的研究方法」到「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一直頗受爭議,其發展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學科的不成熟。教育學者周川曾撰文指出,我國高等教育學理論發展相對滯後的表現之一,即「研究方法尚未成型,研究規范尚待建立。既缺乏嚴格的科學實證研究,也缺乏嚴肅的理論思辨研究。」

高等教育中方法本身不成熟的發展狀態又極大地影響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應用。高校學生,尤其是高等教育學研究生,他們初涉研究領域,對方法的應用還不能得心應手。本文以蘭州大學高等教育學為基點,通過對我院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研究方法運用的狀況研究,揭示其存在的問題,並試圖探尋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釐清我院碩士研究生進行畢業設計時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及他們應用研究方法的規范性程度,分析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對研究方法的掌握情況,以及存在什麼樣的不足,而後針對不足,探尋出路,同時也力圖為今後教育研究方法的教學提供指導與幫助,為我院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應用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議。

本研究的意義,一方面,它有一定的理論價值:把方法作為研究對象,對方法進行探究與思考,有利於方法自身理論的不斷完善;對方法的深入探究,有助於促進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的發展和理論的完善;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對研究方法的進一步探索,有助於指導學生對方法的掌握和應用,在教學中為課程設置提供參考依據,為學院研究方法整體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鑒。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文獻為樣本,在對所選文獻進行梳理、分析的基礎上了解當前我院研究生使用研究方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為實現這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採用文獻計量法。文獻計量法(又稱文獻調查法)是情報學與數學、統計學等相互交叉和結合而產生的研究方法。文獻計量法產生以後,首先被大量地運用於科技文獻中,但近年來,它的理論和方法也逐步運用到教育研究領域,如《論教育研究方法更新與現代教育家的培養》、《我國教育科學發展狀況的文獻計量學研究》、《通過引文分析看我國教育理論發展的現狀》、《教育理論與實踐》等,都試圖用文獻計量法對教育科學的`學科發展及研究狀況加以統計分析,並探討了其中的某些規律,為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和學科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策略啟示。

2.抽樣方法

由於歷史原因,我院建院較晚,可供選擇的樣本總體較小,所以本研究以完全抽樣的形式選擇了研究對象。從蘭州大學學位論文庫里,搜集到高等教育學專業2007學年至2009學年碩士學位論文71篇。

3.研究框架

(1)樣本總體中對研究方法的表述情況,列出所有的表述方法,以便觀察研究方法敘述的規范程度。

(2)研究方法的總體頻次分布情況:用表格直觀顯示論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發現研究方法的應用特點。

(3)從定量和定性(思辨與實證)兩個方面統計論文分布情況:用表格直觀顯示定性和定量論文的研究數量,立足數據,發現問題,尋找規律。

4.研究的結果

通過對學位論文庫里的71篇論文的分析,從研究方法部分,共找出了22種研究方法的表述形式,分別如下:文獻法、比較法、歷史法、調查法、調研法、案例分析法、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法、訪談法、學科交叉分析法、實證分析法、歸納演繹法、數據分析法、統計分析法、網路調研法、質的研究方法、系統分析法、理論分析法、圖表法、資料分析法、經驗方法、數據比較方法、經驗交流法。

研究方法的總體分布情況:由於研究對象中研究方法應用混雜,敘述模糊不清,本文主要統計幾種常用的研究方法,這里的「常用」是指出現頻次5次以上的,即主要是文獻法、比較法、歷史法、案例分析法和調查法。(見表1)

定量與思辨及定量與實證的分類比較:其數量與構成見表2,在71篇學位論文中,定性與思辨論文65篇,佔91.5%,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思辨研究是我院教育科學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定量與實證論文6篇,占學位論文總量的8.5%,這一結果表明,在定量與實證研究方法的應用方面,我院有某種程度的欠缺。

三、問題與不足

通過對每篇學位論文中作者自己標注的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的考察與統計,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很多畢業生在表述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時,缺乏規范性和邏輯性,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比如《大眾化下研究生規模化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把研究方法表述為圖表法;再如《我國高水平大學教育學科建設研究》,把研究方法表述為規范分析方法。諸如此類的表述混亂現象不在少數。另外還存在一些邏輯混亂、重復表述的現象。比如在介紹自己應用的研究方法時,有把調查法和問卷法並列等現象。

;
閱讀全文

與關於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6除以101簡便方法 瀏覽:883
氧氣焊使用方法 瀏覽:406
特殊規定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瀏覽:980
肌肉腿部訓練方法 瀏覽:207
中國電化研究主要研究方法 瀏覽:510
電力管枕圖片施工方法 瀏覽:974
最簡單的眉毛分解方法 瀏覽:940
做葡萄酒的方法視頻 瀏覽:899
學校武當武術教學方法 瀏覽:351
有哪些可以治療囊腫的方法 瀏覽:862
黃梔子鹵肉上色方法視頻 瀏覽:673
三頭龍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866
金日飲水機的安裝方法 瀏覽:67
內衣的穿著正確方法 瀏覽:742
mc6航模教練器的連接方法 瀏覽:919
752紫外光度計使用方法 瀏覽:29
如何管理顧客浪費方法 瀏覽:841
消毒傷口正確方法如下 瀏覽:101
丁香理化鑒別方法 瀏覽:927
洋甘菊單方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