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商業研究方法如何做出理論貢獻

商業研究方法如何做出理論貢獻

發布時間:2023-05-22 10:03:52

❶ 怎樣研究一個商業案例

永遠要相信,你遇到的問題,肯定有人之前遇到過。分析相似的案例,是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所以,分析商業案例是作為營銷人必須學習的一堂課。

什麼去分析?分析什麼?要怎麼去分析?

這是要擺在分析人面前的三個問題。

這也是這篇文章要講述的問題。

第一部分:為什麼要去分析?

「當然是為了解決我現在遇到的問題啊」。這是很多人脫口而出的答案。

是的,「以商解商「。從商業案例中,發現背後的底層邏輯,總結底層問題+解決方法,在實際商業中碰到類似問題時,借鑒以及參考其方法,從商業中來到商業中去。

在餐飲行業中,尤其是一些以上班族為主的美食城,就餐時間比較集中,對出餐速度的要求比較高。如何提高出餐速度,這是很多商家面臨的問題。

你可以去問一些有經驗的人,也可以去一些快餐店去餐館,如果沒有這些資源,研究商業案例就是最快的方法了。

《創業家》,一部以麥當勞創業史為原型的紀錄片電影,講述了麥當勞從創立到走上連鎖巨頭的過程。麥氏兄弟通過廚房廚具的擺放調整,流程優化,打造出「高速出餐系統「,解決了短時間內快速出餐的問題。

所以,這些店家是否也可以去嘗試優化後廚流程,打造出屬於自己獨特的高速出餐系統,從而提高出餐效率呢?

第二部分:我們研究商業案例的什麼?

主要從時間橫軸和多維縱軸兩個方面進行研究。這兩個方面,就組成了一個商業案例的骨架。13

13所謂「時間橫軸」,就是企業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經歷的不同階段。很多商業從發展來看,一般都可以分為:導入期、生長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我們研究一個企業案例,不必把它從初創到現在所有的階段都去研究,只要根據自己企業所處的階段,去研究其商業案例對應的某個階段就可以了,省時又高效。

再來說「多維縱軸」。在企業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一些重要的轉折點,一些生死攸關的決策,而這些關鍵決策,可能是資金維度的,比如如何引進投資,又或者如何增加現金流;也可能是地域維度的,比如在一線城市開店,還是在二三線城市開店;又或者是整個大環境維度的,比如剛好國家正在大力發展某個行業,又或者對某個行業進行大整頓。

當然,還有許多其它的維度,具體案例具體分析。同樣是導入期,擁有雄厚資金的大公司打造一個品牌和一個小公司開始做品牌,他們面臨的問題,所採用的方法肯定是有所差異的。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階段和維度,進行細致的分析。

第三部分:怎樣來研究商業案例?

按照我們的第二部分所講,商業案例具體的分析方法,可以三步走。

第一步:先梳理清楚整個案例對象的發展脈絡,確定它時間軸上各階段起點和截止點。這個基礎必須扎實。

我們可以通過影視、豆瓣、創始人傳記、網頁、微信、知乎等來去梳理。關於這里,我需要重點強調:如果研究的案例比較經典,那麼首先建議去搜搜影視相關的視頻,麥當勞、星巴克、還有Facebook,都有相關紀錄片,這個可以幫你准確、快速去梳理整個發展脈絡。然後再是一些文字方面的信息收集。

第二步,選取自己需要研究的階段,然後重點突破以下幾個小點:

可以從哪幾個維度去分析它,哪些是我研究的重點維度;影響它關鍵走向的節點一些大家不知道,但對後來者非常有啟發的點;有沒有哪些不合常理的地方;通過聯想案例、案例對比來發現問題。

第三步:以輸出倒逼輸入,去尋找相關的素材支撐以及理論依據。

來源:你可以去求助的人;得到;書籍;以及其它。

這樣,一個案例分析的基本框架和內容已經成型了。

如果是個人來分析案例,以上三步基本就完成了一個案例分析了。如果是和他人一起合作來完成一個案例,可能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了。

13

小組要進行案例分析了,最常見的場景是:組長說,他負責查哪方面,你負責查哪方面,我查哪方面。對於一個未知案例,這樣很先入為主的劃分每個人查的方面,容易造成兩個問題:1.就像盲人摸象,只是看到了一部分。大家沒有全局觀,就很可能導致各個側面都有分析,但卻沒有抓住重點。2.如果一個人臨時有事兒,會耽誤某個方面的進度,導致缺角。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每個人都去查資料,遇到有價值的信息及時微信共享,每天晚上進行群內交流碰撞。這樣的好處有這樣4點:

1.避免重復收集資料,各自收集的資料互相補充,節省時間;

2.大家每個人都有全局觀,又避免了個人因素造成的缺角。

3.固定時間交流,克服惰性,起到監督作用:這種方式逼迫著彼此每天都要有新收獲,不然晚上怎麼跟隊友交代。

4.信息交流,不斷碰撞出新火花,最終就案例分析的重點等一些認知達成共識。

綜上,我從為什麼要研究,研究什麼,怎麼研究商業案例做了拆解分析。在以後的商業案例分析中,你可以試試哦,可能會事半功倍。

❷ 關於創新的研究方法1

研究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目前在學術界,自上而下的研究在數量上有壓倒性優勢,而商業研究則不定。

為何學術研究更多是自上而下的研究呢?實踐決定理論,理論指導實踐,但要總結出一個理論,需要大量的實踐基礎,同時容易被人列舉出大量與理論相違背的例子,所以還需要花大量時間精力明確理論的各種邊界。相比之下,用理論指導實踐,則容易得多,研究的時間精力更少。而在商業領域,也更容易吹,先說出一大堆高大上的理論,再延伸到具體實際,聽起來就十分牛B啦。

然而對於創新而言,用理論指導實際則較難實施。由於理論本身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嚴謹性,在一定程度上與創新活動有所沖突,很多時候,創新往往是突破以往理論,拓展理論邊界甚至顛覆已有理論形成新理論,而要獲得如此成果的創新,是必定需要從實際出發的。雖然在理論范圍內也能進行部分創新,但一般而言,較難產出顛覆性成果。

學術界因為其嚴謹性,自下而上創新要獲得廣泛承認,需要付出超大量時間精力,而商業研究則不需要,因此,本人認為自下而上的研究,即從現有的實際和想像出發,往上進行思考,拓展和總結,是更為合適的研究方式。

❸ 怎麼做市場研究報告,需要研究調查哪些內容

要選擇企業真正關心的問題,運用實踐領域能聽得懂的語言,力爭給出對企業有幫助的解決方案。
調查研究、案例研究和咨詢研究三類報告是學術研究和企業實踐之間重要的載體形式,有利於形成二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加速企業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貫通從企業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循環。
把握大趨勢和新現象
研究真問題是前提,做負責任的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前提就是要選擇對企業有價值的研究題目,可以是中國企業群體面臨的普遍性問題,也可以是某一個企業的個性化難題,對此把握都脫離不開中國情境這一維度和對官產研大趨勢的把握。
1. 把研究報告寫在中國大地上
中國企業的發展已經由跟跑、並跑到了部分領跑的階段,很多管理經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是根植於中國歷史文化和改革開放這個大的制度背景下實現的,研究中需要關注中國情境。
在回答「為誰研究」和「研究什麼」這一根本性問題中,我們需要不斷總結中國管理經驗,完善中國管理理論,建立中國管理的話語體系,解決中國企業管理的實際問題。
2. 要有大時代的宏觀視野
研究企業管理,既要深入企業,又要跳出企業和管理本身,善於從宏觀大趨勢的判斷中剖析管理的本質。企業是經濟發展中的微觀主體,其成長方向和節奏受政策、產業和技術等多個外部因素影響,企業管理研究的發展變化也在大時代背景下進行。
有志於此的從業人員可以按照PEST模型中的維度來把握大勢。
一是政策改革領域,二是宏觀經濟、產業/行業發展,三是社會文化,四是技術變革。
這些因素的變化對管理實踐是深刻的,具有明顯導向性的。比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中,商業模式、組織方式、用工方式、企業制度、領導文化等發生了巨變等。了解大時代背景是做管理研究的基本前提,更是有價值研究命題的出發點。
當然,這不是對宏觀大趨勢和環境的被動應對,而是坦然面對和聚焦針對,甚至是在掌握足夠資源的前提下,影響和設計大趨勢。
3. 確定適度的研究方向和領域
管理研究涉及企業的大千世界,難以面面俱到,撰寫研究報告需要明確研究方向和領域。需要強調的是,相比學界之內的研究,學界之外的研究領域可以更寬一些。因此,確定一個大體的研究方向,最好能做到多博一專。多博就是要有大時代的意識和宏觀視野;一專就是要在某一個方向上持續發力,把一個領域的研究做精、做透。
同時,要在宏觀環境和微觀企業兩個維度之間就一個問題不斷相互驗證,持續交互優化。比如研究企業成長,既要看宏觀經濟增速、產業發展階段,也要看具體企業的發展戰略和思路。
4. 關注新現象,提出新構想
在研究過程中,對新現象的關注尤為重要。一方面,新現象是企業經營中的最新「苗頭」,數據資料往往不充分,但會成為社會熱點。同時,運用恰當的發表方式來闡述新問題、新現象,容易及時地獲得相對廣泛的關注,能提升研究命題本身的價值。
另一方面,中國管理話語權的建立基礎是先提出中國管理的構想,再加以分析和論證,從理論上形成系統模型,給出解決方案。中國企業發展日新月異,這正是從增量上做出新構想,發展中國管理理論的良好契機。
怎樣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管理研究的原材料是各類信息,無論哪種研究範式,都需要從龐雜的資料中抽絲剝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而深入研究。在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的虛假化、碎片化、粉塵化已經成為顯性特質,而破除信息繭房困擾並不容易,獲取有價值信息的成本可能會提高。因此,需要以目標為導向,圍繞研究方向去有效地篩選有用信息。
1. 持續關注權威信息
管理信息的獲取通常有以下幾種途徑:官方發布、官方媒體解讀、相關研究和企業訪談等,在此著重分析前兩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官方發布,其是權威且有效的一手信息來源,既是首要選擇,也是一個研究者具有獨立判斷、輸出有價值觀點的基礎。關注官方發布要講究持續性,只有這樣才能把握產業界的大趨勢。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不僅要看懂發布內容,還要了解發布內容背後的含義。官方發布有幾種類型。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定期發布的重要文件,這些能夠全面反映中國經濟社會在一個時期內的發展特點和發展方式。二是國家有關部委發布的重要政策和數據,這些可以反映總體的宏觀經濟形勢。三是權威機構發布的各類數據和報告,這些有很強的指引性,對把握官產學大勢非常重要。
第二種途徑是官方媒體解讀。單憑官方發布文件的字面意思,很難深刻理解文件背後的深刻含意,往往需要官方媒體解讀的幫助,藉此准確和清晰地理解政策導向和意圖。這些通常出現在央視、新華社等官方媒體的評論文章中。
2.從兩個維度選擇企業長期跟蹤
從企業出發是應用管理學研究的基本要義。無論是確定有價值的研究命題,還是獲得優質的研究信息,長期跟蹤企業都是必要的選擇,可以從兩個維度出發。
一是時間維。即根據研究方向,選擇那些可以長期跟蹤的企業。比如陳春花在中國領先企業的研究中,選擇了寶鋼、華為、聯想、TCL和海爾,制訂了30年的跟蹤研究計劃。
二是比較維。從技術、政策、社會文化等外部影響因素出發,選擇那些可以長出新企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領域,或者行業內的經典企業,至少選擇兩個企業進行對比跟蹤研究。比如比較聯想和華為,騰訊和阿里,一汽和上汽等。
在具體企業的選擇上要有典型性,比如規模足夠大、活得足夠久、足夠創新等。在這方面,可以參考楊杜提出的企業成長的八性模型——規模性、增長性、營利性、結構性、持續性、競爭性、創新性、社會性作為維度選擇。
企業成長過程中,成功或者失敗的表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其背後的邏輯。跟蹤企業的過程中,如能夠深入調研、訪談獲得一手數據,當然是好。如果沒有條件,就做一個旁觀者,密切觀察企業實踐動向。
△ 讓復雜變得簡潔,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經濟和企業發展實踐中找尋出研究的生命力
各類研究形式及寫作
1. 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大多數研究者和實踐直接對話並不容易,尤其是和企業領導人對話,需要平行的話語體系、深刻的洞察能力及強有力的觀點輸出,所以調查研究成為相對容易的路徑。從實用性來說,調查研究越來越成為一項基本技能和常規工作,調查研究能力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1)調查是基礎,研究是升華
總體上說,做好調查研究需要做到三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調查和研究相結合,問題分析和解決方案相結合。調查是研究的基礎,研究是調查的延伸和升華。
調查工作的質量至關重要。
○一是要有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才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二是要解剖企業,力求准確、全面、深透地弄清楚來龍去脈。訪談或者座談會都是解剖企業常用的方式,關鍵在於要有討論和互動,而不是只聽不說,要掌握調研活動的主動權。
○三是企業的選擇要有典型性,要講究分類思想,地域、行業、規模、所有制、發展的質量差異程度等都可以作為分類的考量。
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加以系統化、條理化的梳理,抓住事物的本質,找出其內在規律,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做出正確的決策。
(2)撰寫調研報告有道可循
撰寫調研報告是調查研究的展示環節。調研報告一般由三部分構成,即序言、主體、結尾。序言緊隨調研報告標題,在正文之前,主要是簡明交代調查的目的、意義、對象、方式和過程等。結尾可以是調研啟示或調研成果的運用建議。
報告主體是重點和核心,通常包含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所調查問題的基本情況,由描述性表述組成,有調研的定性說明和定量數據作支撐。
○第二部分是調查分析,為調查主題或調查對象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主要矛盾、主要機遇和挑戰等。這要通過大量調研資料整理分析,找出構成問題的基本要素,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進而梳理分析形成問題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是調查建議,就是針對存在問題及其造成問題原因的分析,有的放矢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辦法和建議。這部分是整個調研報告的關鍵和亮點,也是整篇報告質量高低、價值大小的重要體現。
一份有情況、有問題、有分析、有建議的高質量調研報告,是充分調研和深度思考的結果。思考基於框架體系產生,框架體系也用於指導報告寫作的全過程。框架體系可以有幾個基本遵循。
○一是要有大局觀,站在國家大局、產業大局的高度來分析問題。
○二是要有邏輯力度,歸納和演繹、分層和架構、個別和一般等要邏輯分明,理論要和具體實踐形成互動,要指導報告寫作,更要從實踐中汲取營養豐富理論。
○三是要有時間跨度,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觀來動態、客觀地剖析實踐,洞察大勢和主流。
(3)報告標題要有形式設計感
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和建議思路這三部分的大標題相對程序化,但給每一部分擬小標題卻是功夫。小標題力求完整准確闡述大標題,數量一般有3~5個。既要講究要點之間的內在邏輯,也要字斟句酌,講究形式的設計感。
一是「四六句」,注重形式上的貫通,不需要講究聲律,但講究對偶或字數相稱。比如,堅持改革開放、深化文化建設,增進戰略協同、強化夥伴關系。這類標題邏輯清晰、形態優美,較為常用。如果「四六句」形式和題意准確性出現沖突,應以准確性為主。

二是「數字組合」,把下級標題或從屬內容進行數字歸納。比如,構建「四大體系」、實施「六大工程」。這種方法相當於創造專有代詞,便於宣貫和記憶。
三是「一詞到底」,同級標題用相同的動詞或形容詞串聯。比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客戶至上,堅持技術創新,堅持持續成長,堅持自我變革。

四是「同維類比」,用類比邏輯實現標題間的呼應。比如,找准虧損根源,在「止血」上下功夫;加大政策扶持,在「輸血」上下功夫;堅持客戶導向,在「造血」上下功夫。這類標題脈絡清晰、目的明確,能夠通俗易懂地傳達主旨。
2.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打破學界禁錮的一個突破口,是學界內外研究緊密交叉互動的形式。從鮮活實踐出發的案例研究獲得了學界越來越多的重視,被期待成為探索當前中國管理現象、履行管理研究使命、形成中國管理理論的「非精緻但有靈氣」的方式。以下從三方面討論如何讓案例研究產生多類研究成果,推動學界內外研究循環的建立。
(1)關注企業對理論貢獻的需要
將企業實踐形成理論思想已經成為企業品牌建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案例研究的起意往往基於研究者的興趣和企業的意願,甚至有時候是企業品牌部門、市場部門有意推動的結果。
通常來說,龍頭企業會致力於制定所在行業的技術、產品、行為等標准,以此來提升話語權和影響力。過去幾年,海爾是最受我國研究者關注的企業之一。從「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到「人單合一」的生態模式,海爾在管理上的創新贏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評價。而初創企業可能會因為商業模式得到學界的認同,受到研究者有理有據的案例研究肯定,對估值融資、招兵買馬等方面大有幫助。
(2)關注案例研究和案例展現平台
案例研究和案例展現平台是理論和實踐、學界和非學界之間的重要橋梁。如中國企業管理案例和質性研究論壇、中國管理案例研究共享中心,以及其他各類案例研究中心和案例研究會議等。
(3)關注案例研究的團隊建立
因為案例研究工作量大、開展艱辛,需要一個好的團隊來協作完成,團隊成員要發揮各自優勢,扮演不同角色,以及相互激勵。案例研究的成果具有廣泛的出口,僅是學術期刊,一個案例就可以產生多個選題方向。案例研究還適合發表在內參、非期刊、圖書等多種媒介。如果研究團隊中的成員有多種成果發表的經驗,各種發表方式的異質性更容易碰出火花。
3. 咨詢研究
咨詢研究往往是由企業發出邀請,從商業需求和解決問題出發,研究過程往往隱藏在整個咨詢過程中。咨詢研究是研究者思想理論、挖掘提煉、溝通表達等多種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和實踐互動性最強,受實踐檢驗度最高的一種研究形式,對研究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
(1)咨詢服務過程三階段
從咨詢服務的過程來看,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並形成相應的文件成果。
○第一階段挖掘客戶真實需求,形成項目建議書等招投標文件。
○第二階段提出項目整體計劃和進度安排,以及問卷、訪談、對標研究等工作計劃。其中訪談環節是和客戶互動,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重要一環,考驗的是研究者的溝通能力和洞察力,尤其是對關鍵信息的把握能力。這一階段形成的文本包括調研問卷、訪談提綱、優秀實踐對標報告等。
○第三階段是形成咨詢成果和展示匯報環節。成果文件的形式一般包括項目要解決的問題、如何解決和具體方法、路徑。
(2)咨詢的方法論和能力
咨詢需要特定的方法論和能力。首先,要有一套用於指導咨詢全過程的體系框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方法論可以來源於管理學理論和模型,比如被廣泛使用的波士頓矩陣。也可以來源於身經百戰的咨詢經驗總結,這些來源於實踐的方法論更受歡迎,比如麥肯錫的七步法分析商業機遇和金字塔思維模式,又如知本咨詢在國企改革領域的「P+7」系統模型都獲得了廣泛應用。
其次,要有快速的歸納總結提煉和創新能力。咨詢往往會遇到全新的課題,僅僅靠幾種經典方法是不行的。和企業溝通互動所得到的信息往往瑣碎無序,咨詢研究者不僅要善於引導信息獲取和項目的相關性,還要挖掘信息背後的價值。
最後,要有持續優化和迭代能力。咨詢研究所接觸的企業實踐相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真實、具體和全面,積累的案例庫背後所蘊含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對學術研究和實踐指導都很有價值,研究者要善於利用這些思維框架和方法工具,咨詢過程往往是和客戶企業共成長的過程

❹ 商業倫理的研究方法

研究和學習商業倫理學的基本方法可以依從以下線索:
1. 從現實的商業現象、商業關系吵弊的事實入手,找到深層的商業倫理矛盾;
2. 揭示和把握隱藏在商業倫理矛盾中的內在必然規律,以及合理的商業倫理秩序目標;
3. 根據商業倫理規律和目標提出的客觀要求,設計出能夠調節商業倫理關系的社會制度,制定商業道德規范,以及相關的具體方法和措施。
商業活動中的基本倫理矛盾:1.自利與利他的矛盾; 2.經濟發展目標與人類社會發展終極目標的矛盾。
解決商業倫理矛盾的方法:
1.解決自利與利他這對矛盾的根本出路——社會公正:
1)社會公正是解決商業活動中自利與利他這對矛盾的根本方法;
2)在現實中,實現社會公正的首要問題就是創建良好的社會制度;
3)實現公正、合理的經濟倫理秩序,制度的建立只是條件之一,道德是另一個必要條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解決經濟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終極目標的矛盾之關鍵——處理好升禪族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1)「人的自由全面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經濟發展對於這一終極目標來說,只應作為必要的基礎條件和手襲櫻段,為實現這一總目標服務;
2)制約經濟發展的變數主要包括:A.保證公民與政治權利平等的社會制度; B.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平等; C.可持續發展模式。
總之,解決商業倫理矛盾總的方法和原則是:兼顧、結合、最優化妥協。為此,根本上有賴於商業主體道德的提高,要求政府、組織和個人根據合理的商業倫理秩序去決策和行動。

❺ 國際商務研究生從事研究(論文寫作)選題十步驟法

研究生從事研究(論文寫作)選題十步驟法

APEC跨境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教授/文

每位研究生在寫畢業論文時都會遇到研究的選題問題,我們總結以往的經驗,總結出從事研究,或確定研究題目的的思考步驟:

1、確定感興趣的研究范圍或題目(這個范圍也可能很灶或前大,從有指導意義的角度,該問題應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如果是在職人員,最好能夠結合自己的工作來確定研究的內容);

2、瀏覽與感興趣的研究范圍或題目有關的第二手文獻資料

3、在瀏覽文獻過程中,始終用「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如何(How)」研究這個題目來提出問題,並試圖解答並說服自己;

4、這個研究范圍或題目又包括了哪些可以分解的問題?

5、將范圍大的問題分解,並對每個分解後的問題重復1-3的步驟。選擇最重要的有待研隱清究的一個問題展開進行研究;

6、對所選擇的研究問題再問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

7、研究這個題目涉及哪些基礎理論?對這些理論有什麼貢獻?你需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得出最後研究的結論?

8、研究這個題目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或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有哪些啟示意義?如何?

9、如何收集第一手數據和資料?用什麼方法來驗證你的研究結果?有可能用測量的方式收集數據么?你的研究結果會有哪些局限性?

10、開始遵循上述所提出的問題的思路找文獻,看別人做了哪些工作?你可以做哪些工作……?

——第二手資料

。國際互聯網各種搜索引擎

。本校圖書館

。其它學校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如北圖

。權威統計資料

。其它研究機構的圖書館,如社科院等

。政府主管機構的文獻

。行業協會的文獻

。企業的存檔文件

——第一手資料:

。彼此交談啟發

。「頭腦風暴」式的討論,

。問卷調查

。個體采訪團空(或稱深度訪問,也是專家調查法,即Delphi法)

。集體小組討論(或稱座談會,即哥頓法)

❻ 商業研究方法的介紹

《商業研究方法》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商業研究中的各個步驟,以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並具有以下特點:結構清晰、內容判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戰性強、文獻豐富、觀點明確、語言生動流暢且案例精彩。本書的使用面較廣、包括全國各地商學院教師和學生、MBA、市場研究或管理咨詢專家、企業管理者,需要進行研究方法培訓的各類企業事業單位人員,以及對商業研究興趣的廣大讀者。

❼ 如何從已有研究中整合理論

理論在管理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作為管理學者,我們在從事研究時利用許多不同理論的見解,以更好地理解管理的許多不同方面。但是,許多研究問題僅僅依靠單一的理論是無法完全解決的。正如兩個公司組成聯盟來完成各自無法完成的任務一樣,學者們可能會將兩種理論結合起來,解決兩種理論都無法獨立完成的問題。然而,就像聯盟一樣,許多整合理論的嘗試都未能實現那些將理論結合在一起所要達到的目標。

雖然整合兩種理論需要一定程度的共性,但研究人員如何處理理論之間的差異,以及使用何種過濾器來確定從理論中匯集什麼,而這對於決定努力的成功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目標是研究整合理論的不同方法,並討論如何以最大化整合機會的方式進行整合,從而提供新的見解,影響未來的研究和最終的管理實踐。

我們認為有四種方法可以成功地整合理論。第一,兩種理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即同一因變數,不同解釋變數)對同一現遲孫象進行解釋。第二,兩個看似不同的研究流派可以被證明實際上並沒有那麼不同(例如,它們可能共享隱含的假設或其他一些不明顯的聯系)。第三,兩種理論可能主要針對不同的現象,但將一種理論應用於另一種理論的領域可以產生新的見解。第四,兩種理論可能對應著相關的現象,但可以利用一組相關或共同的解釋因素。

一、整合方法——單一現象,兩種理論視角

整合理論的一種方法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對同一現象進行分析。在這種方法中,共享一個共同的因變數是實現兩種理論整合的必要條件。這兩種理論不需要在它們所適用的領域完全重疊,但它們需要重疊到它們都能在給定的上下文中預測特定事物的程度。一個例子是Mayer和Salomon(2006年)對分包的研究,其中綜合了基於資源的觀點(RBV)的要素,側重於能力和資源在分包決策中的作用,而交易成本經濟學(TCE)則側重於將交易風險作為同一碼敗鏈決策的驅動因素。他們提供的證據表明,企業在缺乏相關技術能力時會轉包,但當情況逆轉時,盡管擁有較高水平的相關技術能力,企業並不一定會內部化。能力與合同風險聯合造成的反應差異,也導致了分包。強大的能力不僅有助於降低在內部實施項目的成本,而且有助於降低分包成本,因為技術能力幫助企業比缺乏此類能力的企業更有效地找到、評估和監督分包商。因此,將RBV和TCE的要素結合起來,可以比任何一種理論單獨使用更好地理解分包。

在一個組織行為研究者相當感興趣的話題上,有一個更廣泛的例子,它涉及到一項研究,試圖解釋一個群體中的一些成員是如何以及為什麼被團隊中的其他成員視為有影響力的(如以非正式領導人的身份出現)。描述這一枯信過程的一個理論框架是基於地位特徵理論(Bunderson,2003)。地位理論認為,成員尋找任務相關專業知識的線索,這些線索可以是特定的(與手頭的任務密切相關)或分散的(關於可觀察特徵的刻板假設,如性別;以及,任務方面的專家)。這些線索塑造了成員對彼此潛在貢獻的期望;期望反過來又塑造了互動,然後互動證實了期望,很快,一個非正式的專家(因此也有影響力)等級體系就形成了。第二個理論框架,自我分類理論(Hogg & Terry,2000),認為成員最初的互動方式塑造了理想群體成員的共享原型。一個成員代表的理想原型越多,他/她在團隊中的影響力就越大。地位特徵和自我分類都在說「涌現性」影響,但它們各自對影響如何產生的解釋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有重要的差異,從而為整合問題提供了機會:專業知識和典型性是可疊加的嗎?或者它們是乘法的:原型能增強專業知識嗎?與原型相比,什麼時候專業知識才是重要的?這個團體的性質重要嗎?

成功整合這類理論的一個障礙是以一種能讓各個領域的學者對整合結果感到滿意的方式來處理每個理論的假設。這方面的一個問題是,基於知識的企業觀(KBV)與交易成本經濟學(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之間就TCE的假設進行了對話,TCE假設,如果有機會,一些人會機會主義地行事,但誰可能這樣做,並不能事先知道。一些KBV學者反對威廉姆森的觀點,即機會主義是決定企業邊界的一個重要因素(如Connor,1991),因此尋求將KBV和TCE進一步分開,而另一些學者(如Foss,1996)則認為機會主義假設並不妨礙理論的生產性整合。爭論機會主義假設阻礙了努力有效地整合這些理論,代表了理論整合必須克服的一大障礙——建立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兩個理論的研究者都可以達成共識。

解決假設沖突問題有不同的策略,但關鍵是假設對理論整合領域是否重要。如果整合的發生方式與假設不相關,那麼在作者發展和整合時,可以將不同的假設放在一邊。然而,如果整合工作需要在一個或多個核心假設上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採取強有力的立場,那麼這必須明確地體現到整合工作中,並且很可能是在整合開始之時。這可能是假設是上下文相關的,或者只是需要稍微減弱;或者可能需要添加一個新的假設。無論如何,為發展一個理論,作者為相關假設鋪設明確的理論基礎,非常必要。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必要通過部分整合來為假設做好充分准備,但沒有一種關於理論整合的普遍正確的方法。然而,關鍵是要仔細選擇你的比較,只有在假設對理論發展至關重要的情況下才對其提出異議。即使是這樣,也需要以一種尊重理論的方式來完成,這是一種創造富有成效的對話的方式,而不是一種關於理論基礎里旁枝末節的尖銳斗爭。

我們認為兩個條件有助於這種理論整合的成功。首先,這項工作需要尊重每一種理論的基本假設,並在適用於整合領域時解決相關差異。第二,必須清楚地闡明每一種理論將如何利用,以及為什麼每一種理論不能單獨解決研究問題。

二、一種現象,看似不同的理論觀點  

整合理論的第二種方法是將兩個看似不同的研究流派結合在一起,揭示一個流派的隱含或很少被承認的假設是如何與另一個流互補的,反之亦然。這種方法與第一種整合方法相似,因為它涉及對同一組織現象的兩種理論觀點,可以通過一個共同的因變數(或一組因變數)來操作。使這種方法與眾不同的是整合的結構:它首先強調了兩個視角之間的明顯差異,然後顯示了綜合的可能性。一個例子說明了這種辯證法。社會網路研究(Brass,1984)關注的是關系的非正式結構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從而使他們在組織中被公認為「參與者」(Burt,1992)。領導領域的另一個研究分支,領導—成員交換理論(LMX)也關注於成員如何通過關系在組織中獲得影響力,但LMX研究的重點是成員與其正式指定的領導者之間關系的質量。因此,根據他們之間的差異,社會網路研究從關系網路中的結構位置來解釋影響,而LMX理論認為「相似性收益」是由單一關系的質量造成的。這兩種方法在Sparrowe和Liden(2005)的工作中結合在一起。他們的邏輯首先將這兩種觀點框定為對立,然後在每種方法的基本假設中發現對話的機會。因此,盡管LMX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關系質量上,但該理論的早期表述認為,資源領導者與成員之間的交流取決於他們所處的位置,這種「位置」被描述為「組織的底層結構」——本質上是一個網路(Cashman等,1976)。相反,Burt(1992)的結構洞理論認為,缺乏合法性的成員可以通過「贊助」來獲益,即成員借用贊助者的「社會資本」。因此,社會網路的方法提供了一個更完整的理解領導者如何贊助成員,而LMX理論闡明了成員與正式領導者之間的關系質量如何帶來合法性和影響力。

Argyres和Zenger(2012)提供了另一個整合理論的例子,這些理論在TCE和企業資源觀的研究中常常被定位為正交或沖突的。雖然先前的研究分別側重於比較能力或交易成本因素來考察企業的邊界,但Argyres和Zenger將這兩種工作流整合起來,表明這兩種理論之間存在著很強的跨時聯系。以前和當前的交易成本可能在幫助企業決定內部應該做什麼方面起到很強的作用,這可能會導致能力的發展。整合這兩種理論的一個重要Argyres和Zenger對中長期的關注。短期內,TCE和RBV確實指出了可能影響企業邊界的不同因素;但是,如果將重點轉移到中長期,這些差異可以通過管理活動來解決,然後需要考慮為什麼管理者要投資於開發某些能力而不是其他能力——一個被Argyres和Zenger用來處理由TCE引起的治理話題的問題。

我們能夠確定這類整合有效所必需的三個條件。第一,這兩種理論都需要對相同或高度相似的現象進行解釋。第二,必須有可能在兩種觀點中劃分出有意義的對立。要有說服力,這種對立不應該是被迫的或人為的,相反,應該反映出真正的側重點差異。第三,在對立內部,這兩種觀點之間需要有共同點,這些點構成了富有成效的對話的基礎。並不是說一種理論勝過另一種理論;對立點依然會存在。但是,在整合過程中,這些差異導致了對問題現象復雜性的更全面的理解。

三、將一種理論應用於另一理論的領域

整合理論的第三種方法可能涉及對不同現象的兩種理論視角,但將一種理論應用於另一種理論領域可以提供新穎的見解。Weber和Mayer(2011)就是一個例子,他們將監管焦點理論和預期違約理論的微觀視角與交易成本經濟學(TCE)結合起來,探討了不同的合同構成要素方式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理解合同如何在實踐中使用,並解決TCE與治理關系觀之間的緊張關系(例如,Dyer & Singh,1998),將TCE與社會心理學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們如何應對不同的合同條款,這將注意力從先前關於合同治理研究的一個主要焦點,即合同應該包含哪些條款,轉移到如何「框定」包含在合同中的條款。因此,任務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對新問題的敏感性被納入焦點理論。

要使這種類型的整合成功,兩個條件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這一理論與新領域之間應該有明確的聯系,以便進行富有成效的對話。其次,理論和新領域的基本假設要麼需要兼容,要麼整合工作必須找到克服任何(顯然)不兼容假設的方法。

四、分享相似解釋性說明研究的流派

推動生產性整合的第四種方法包括兩個(或更多)研究流派,它們在解釋不同的組織現象時採用了類似的解釋性說明。所謂解釋性說明,是指前置因素對結果產生影響的過程或機制。當多個研究流派共享一個共同的解釋性說明時,可能有對話的基礎。這種整合方法所帶來的機遇是開發一個更大的概念框架,將各個獨立的研究流派聚集在一起,從而提供更大的理論「簡約性」。

這種整合方法的一系列例子在從社會交換理論框架中得出的研究中顯而易見,這些研究解釋了成員的自主態度和行為,特別是組織公民行為(Organ,1990)。該文的主要解釋依據Blau(1964)對社會和經濟交換的區分,闡明了社會交換與自主態度和行為的關系。它揭示了交易性心理契約和關系性心理契約之間的區別(Rousseau & McLean Parks, 1992),支持關於組織支持感知的文獻(Eisenberger, Fasolo & Davis-Lamastro, 1990),並且對領導—成員交換觀點(Liden, Sparrowe, & Wayne, 1997)很重要。它已經成為理解公正對員工結果影響的主要理論視角(Colquit等,2013)。共同使用一個相似的解釋性說明使得開發一個綜合模型成為可能,這個模型顯示出相當大的概念連貫性。Dulac、Coyle-Shapiro、Henderson和Wayne等(2008年)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例子,其中社會交換理論作為一個模型的總體概念框架,在該模型中,組織支持和領導—成員交換感知通過心理違背和違規影響自主結果。

盡管Blau(1964)對社會和經濟交換的區分在許多試圖解釋自由裁量結果的研究中起到了解釋作用,但它絕不是唯一做出類似區分的理論。在心理契約研究中,Clark和Mills(1979)對公共關系和交換關系的區分為組織中人際幫助的研究提供了信息(如Konovsky & Pugh, 1994)。MacNeil(1985)對關系契約和交換契約的區分被用於類似於Blau(1964)對社會和經濟交換的區分,以將心理契約感知與自由裁量的態度和行為聯系起來(Robinson & Morrison, 1995)。Gouldner(1960)的互惠規范也經常被引用,通常與Blau(1964)一起,為涉及自由裁量態度和行為的假設提供證據。解釋性說明的多個版本似乎趨於一致,這構成了在元理論層面上進行對話和整合的機會;Cropanzano和Mitchell(2005)正是在對社會交換理論在組織研究中的應用進行深思熟慮的整合和批判時做到了這一點。

三個條件似乎對第四種類型的整合取得成功很重要。首先,幾個研究流派需要共享一個解釋性說明。其次,理想情況下,這些研究流派屬於一個單一領域或集中於一組共同的解釋變數;Organic(1990)在解釋公民行為時使用了Blau(1964)的社會和經濟交換的區別,這是針對LMX、POS(感知組織支持)和心理契約的文獻。最後,整合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展示不同的研究流派如何建立在相同的基礎上。只有當框架本身有意義時,更一般的概念框架所提供的簡約化才能提供洞察力;在我們的例子中,從一個整體來理解僱傭關系,而不是以分裂的方式,才是洞見簡約之源。

五、結論

許多現象和研究問題不能用單一的理論來充分解決。然而,重要的是,要確定如何整合來自多個理論的元素,以處理一個或多個理論無法單獨解決的問題。有多種多樣的方法來整合理論,所以我們不認為我們在這里研究的四個方法窮盡了所有。

此外,一些研究問題往往非常有效地利用了多個的理論,但未能將它們結合起來。例如,一篇文章可能有兩個基於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假設和兩個以上基於企業知識觀的假設。簡單地接受來自多種理論的假設並不需要整合。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理論的基本元素為產生新見解而結合在一起時,就會發生整合。這些新穎的見解可能涉及到一個新領域的應用,或者對一個或兩個理論領域中已經存在的東西有更豐富的理解。關鍵在於,這種結合產生了一些新穎的東西,使學者能夠回答或更好地回答一個或多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然而,和任何有價值的努力一樣,整合理論並不容易。一個挑戰是獲得那些經常使用某個理論的人的接受,他們可能不認為有必要進行整合,特別是在核心假設被扭曲或修改的情況下。另一個挑戰是准確地確定如何整合這些理論,具體的研究問題或感興趣的現象應該是過濾器,而不是幫助確定從每一個理論中吸取什麼和修改什麼,以及它們如何以一種新的方式結合在一起。雖然這項任務具有挑戰性,但潛在的回報是巨大的。

❽ 商業研究方法的內容提要

中國加入WTO以後,國內市場將更加放開,企業所在面臨的的環境也將更加復雜。如何走出困境,取得主動權、贏得相對競爭優勢,是每個企業秘須解決的問題。進行商業研究是一種很好地幫企業解決戰略決定和經營問題的有效方法。本書是了本廣受好評的優秀教材,具有同類教材中取得一見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本書共4篇20章:第Ⅰ篇商業研究導論闡述了商業研究的主要內容、將科學思維運用於解決管理問題、研究過程、研究建議、商業研究中的倫理問題;第Ⅱ篇研究方法的設計闡述了設計戰略、抽樣設計、測量、測量尺度;第Ⅲ篇數據來源與收集闡述了深討二手數據、調查方法;與參與者溝通、與參與者溝通的工具、觀察研究法、實驗法;第Ⅳ篇數據分析與表述闡述了數據加工與描述、探討、展示與檢測數據、假設檢驗、相關測量、多元分析;概述、表達結果;書面與口頭報告等問題。

❾ 創業為什麼那麼艱難——我們要如何研究商業

當今這個時代,商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不論經濟、技術、娛樂、消費還是政治隱衫,都已離不開商業的影響。而公司就像組成商業世界的原子,無時無刻不在定義著我們每天的生活。在這個前所未有、瞬息萬變的新商業時代,每個人都需要新的智慧來理解生活、面對生活、掌控生活。正因為此絕攜態,我會在今後的文章中,與大家一起剖析當代最重要的、和我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的一些公司、行業,以及商業人物,一起探索它們的來龍去脈和前世今生。

在開啟商業探索之旅之前,我想先借用張瀟雨老師的理念,來講一講研究商業時,「不要」做的事。我會試著破除一些概念,比如大家看待商業常有的一些誤區和不合邏輯的想像,最後,我會講講我們應該怎麼做,研究和分析商業的原則和理念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的。最終,我希望你能把這些原則和理念帶到你的生活里,受用終生。

要理解這句話,我們要先講講這里說的物理是什麼。

人類歷史上的物理研究大概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要對客觀世界有一個觀察。 比如,蘋果掉在了腦袋上。當然,很多時候這種觀察是反復出現的,也正因為它反復出現,我們才會重視這個現象; 接著,我們會根據對客觀世界的觀察,開始總結規律,並試圖用各種方式描述某種現象。 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就是我們總結出來的。很多時候這種定律,還是用數學來表達的; 再之後,就到了驗證的部分。 所謂科學精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實證精神。簡單來說,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能提出各種對客觀世界的解釋,甚至總結規律,但是你總結得對不對,還得用實踐來檢並源驗。

所以,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之後,物理學家們就會通過各種實驗來驗證這個定律是否正確。並且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可以參與驗證。一旦真的還原出來了正確的實驗結果,這個定律才算被承認。如果以後觀測到了新的現象,和已有的規律不符合了,科學家們又會試著提出一個新的定律,比如相對論,再來重復一遍剛才的整個驗證的過程。

現在我問你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科學或者商業呢?這個問題比較大,可能難以全面回答,但我覺得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我們研究科學或者商業,是希望能用它們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研究空氣動力學和流體力學,很多時候是為了造飛機、造汽車、造船。研究化學是因為可以造出更安全好用的塑料,使生活更加便捷。那為什麼要研究商業呢?除了我們人人都有好奇心,我們還希望在商業中看到各種現象,學到各種規律,了解我們所置身的這個世界,最後能夠為我所用。

不過,雖然商業和物理學都在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但它們有著一些本質的區別。研究物理的過程就是:觀察世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其中蘊含了兩個關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基礎邏輯:一是嚴格的因果律,二是定律的可重復性。

什麼是 嚴格的因果律 ?說的是,萬事萬物的發生都有原因,是原因導致了結果。因為一個蘋果存在,你把它扔到了天上,於是它掉到了地上。如果這個蘋果不存在,或者你並沒有扔它,那麼蘋果掉在地上的這個結果也就不會存在。換句話說,只要你湊齊了所有的初始條件,執行一遍這個物理過程,那麼結果就是必然的,是一個非常嚴絲合縫的,從初始條件推到最終結果的過程。相信你能理角軍。

那什麼是 定律的可重復性 ?簡單來說,任何人在任何時間站在地球上往上扔一個蘋果,它都一定會掉在地上,這個結果是可重復的。不管是牛頓在幾百年前扔,還是美國總統在白宮扔,還是我來扔,都沒有區別。換句話說,定律之所以是定律,是因為它能預測未來。所以,一旦你有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武器,你就可以非常大膽自信地和人說,現在只要你向上扔蘋果,它一定會落下來。結果是非常確定的。這兩個邏輯,可以說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習以為常的兩個邏輯了,相信很少有人把這么基本的事情拎出來給你講。你可以想像,沒有嚴格的因果律和定律的可重復 I 性,整個科學大廈都是無法存在的。如果一個規律不能重復,也就不能叫規律了。

說回真正的主題,商業:

張瀟雨老師說研究商業的第一原則,就是不要把商業當成物理學。它本質上的意思就是,當我們在研究商業、分析公司、總結各種商業理論的時候,要有一個清醒的意識。那就是, 構成科學大廈的兩個重要基礎 ― 嚴格的因果律和定律的可重復性——在商業世界都是不太成立的。 換句話說,我們千萬不能以為商業是科學,不要把研究商業當成研究科學。

任何商業事件,都是被千千萬萬的因素影響著的。作為觀察商業、分析商業的人,當然要去盡力總結、發現規律、學習借鑒,但是,要記得不要把商業當成物理。我們是不可能按照總結物理定律那樣總結商業,並且希望之後可以原封不動地重復很多遍的。實際上這也是商業有魅力的所在。它總是在發展、變化,沒有一個法則是萬用的、一定能保證成功的。

第一個原則,本質上是在說商業不是嚴格意義的科學,不應該像研究物理、化學那樣去研究商業,不要認為有什麼恆定不變、百試百靈的商業規律。嚴格的因果律以及定律的可重復性,在商業世界都不是嚴格存在的。第二個原則,說的就是因果,在研究商業中,應當避免的三種歸因謬誤: 一是簡單歸因,二是過度解讀,三是因果倒置 。

簡單舉例,當我們把阿里巴巴的成功歸結為創新商業模式的成功、把騰訊的成功歸結為產品文化的成功、把網路的成功歸結為頂尖技術的成功,就犯了 簡單歸因 的錯誤;為避免犯簡單歸因的錯誤,我們深入思考,這么厲害的產品BAT是怎麼想出來的呢?他們有哪些成功的訣竅使得他們能創造出這種產品?是他們挑選員工的時候特別挑剔,特別注意保護公司文化,還是有什麼特別的培訓機制?一旦開始想這些問題,我們就走進「 過度解讀 」的陷阱了;很多人並不知道企業發展過程一些細節的故事,但是他們在分析這些成功企業的時候,經常把企業的成功歸結於產品文化、對細節的追求,甚至是企業總部大樓的設計,這其實都是 因果倒置 。

王俊煌老師打了一個比喻,我印象非常深。他說,有時候企業就像一個飛速上升的電梯。電梯里有人靜靜地站著、有人在倒立、有人在不停地跑圈,最後等電梯上到最高層的時候,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做的事,才是讓這個電梯上來的最重要的原因。但實際上這和事實相差太遠了。實際上,我在研究和分析商業、公司的時候也經常會有這種感覺。人是喜歡因果的動物,很多時候我們希望能找到某種訣竅和秘訣,使得我們能重復商業上的成功。但這種盲目歸因的傾向,也會對我們研究商業、分析公司起到一些誤導。

在研究商業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的歸因都是極其草率、不理性的。我們有時會把原因簡單化,有時會過度解讀,有時候會把因果倒置。不管是一個公司的 CEO ,還是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不斷去鍛煉自己的歸因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在學習商業、分析商業中會獲得的一個重要能力。

你應該記得,小米公司在前幾年非常火的時候,提出過一個口號,「專注、極致、口碑、快」。我非常喜歡這個口號,當時也有很多分析師拿這七個字做了很多文章。但你可能也發現了,這兩年小米發展遇到了一些問題,整個企業速度也慢了下來,再也沒什麼人提這七字口號了。但是,難道因為小米發展慢了,我們做事就應該「不專注、不極致、不要口碑、不快」了么?顯然也是不對的。

小米這件事本身給我們三個很重要的啟發:

一是,我們應該意識到,任何概念都是高度抽象和模糊的。 就像雷軍說的「專注」和「極致」,其實都是對復雜現實狀況的一種高度概括。而一旦我們對客觀世界做出了這種概括,就會損失很多信息。比如,做企業「專注」很重要,但是什麼時候該專注,多專注叫專注,專注多久合適呢?譬如,小米還做很多投資,打造小米生態鏈企業,這種行為是否不專注呢?同樣,「極致」也有這個問題。多極致叫極致,在什麼方面極致,為了極致不計成本是否可行呢?在一句口號,或者一組概念里,為了表達簡練,這些問題都不得不被忽略了。當然這種概念和口號也有它的作用,比如能讓我們快速理解和記住一個東西,人與人之間交流也非常方便,但概念本身是必然有它局限性所在的。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一個方面。

二是,由於概念往往是高度抽象的 ,在理解概念的時候,我們容易進入一個經典的思維誤區,也是美國投資家,沃倫 · 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 · 芒格經常說的一個概念, 「證實性偏見」 ( confirmation bias)。說的是,當我們腦中有了一個概念之後,會不自覺地尋找支持這個概念的證據。比如當你知道了「專注、極致、口碑、快」之後,可能看很多公司時就都想套入這些概念。看到老乾媽,就想,老乾媽非常專注,這么多年只做辣醬,而且做到極致;看到順豐,就想,它口碑很好、服務非常快速,所以能夠火。這些說法雖然沒錯,但是它把一個公司的成功大大簡化了。因為沒有公司是因為口碑差成功的,也沒有因為產品特別難用,服務不到位而成功的。所以如果我說順豐因為口碑好和服務快速而成功,等於什麼都沒說。而當我們腦子里有了不完整的概念,又找一些事實來反復印證這個概念時,最後就會陷入對真正深入思考的停滯了。

三是,一旦陷入對概念的執著中,往往會有一種掌握了武功秘籍的錯覺。 好像能做到某些口號和概念,就一定能達到某種成功了。但其實,現實總是更加復雜。正如我們之前說的,商業沒有必勝的法則,有時候贏家自己給自己的歸因都不一定準確。

這也是商業的魅力所在,因為它不是恆久不變,而一直是變化發展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或者至少通過觀察和研究獲得很多新的知識。

所謂「不要站在原地」,有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層面是時間維度,不要站在此刻去看歷史,用現在的眼光判斷過去發生的事情。而是應該努力地回到歷史的情境里;第二個層面是空間維度,不要僅僅站在外面去揣度一家公司或一名企業家做的事情、下的決策。而是要盡可能走入公司內部、企業家的內心,去感受那個時刻他們做的決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研究商業、理解商業。只有在時間和空間中不斷觀察和轉換,才能最接近商業的本質。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在拍一個精彩的商業傳記電影,導演肯定一方面要還原當時真實發生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要走進關鍵人物的內心。其實研究商業和拍電影的道理是非常類似的。

只有理解了這四個「不要」,你才能夠真正明白,為什麼即使你看了無數的案例,繞開了失敗案例中所有做錯的事情,以及擁有了成功案例中所有好的特質,你也不一定能創業成功。歸根結底就是三個字, 不確定 ,商業與歷史一樣,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概率隨機事件,不是簡單的因果規律。那麼,既然看這些案例沒有意義,我們為什麼還要研究商業呢?商業研究到底是什麼?

所謂「歸納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歸納,二是過程。這里的歸納,其實取自一個邏輯學的概念「歸納法」。我們前面說過不要把商業當成經典物理學,不過,這二者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對歸納法的使用。歸納法指的是通過對客觀世界重復的觀察,並試圖總結出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比如先前人類發現,一些材料(金、銀、銅等)能夠導電,於是就有了一個猜想:是不是所有金屬都能導電?這就是一種歸納。之後,科學家們根據這種歸納,來試圖證明或者推翻這種猜想,從而就完成了一個物理規律得出的過程。

商業著作 《 創新者的窘境 》 中,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經典的總結。它歸納出了一套初創小企業如何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顛覆大公司的商業理論。這本書連根本不愛看商業書籍的喬布斯都非常推崇,理論非常流行。所以在我們看商業的時候,這種跨越時間、空間、行業的歸納,確實是要反復去做的事情,這也是這篇文章的核心使命之一。

但在這里我想更加強調的是,一定要明白: 歸納的過程比歸納的結果更重要。 當我們去做這些歸納的同時,應當要保持一種清醒的意識,就是雖然我們歸納出了這樣的規律,但它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甚至很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被證明是錯誤的。所以比起具體的結論,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過程更加重要。這就是歸納的過程。

首先,商業世界就像天氣一樣,也是一個關鍵因子非常多的復雜系統。其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擾動,就像那隻在巴西煽動翅膀的蝴蝶一樣,可能會在另一個地方造成巨大的風暴。這就是一個混沌系統里,微小因子的改變帶來的結果的巨大不同。但同時,我們不要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雖然我們很難預測北京明年的今天早上 8 點具體溫度是多少,但我們肯定知道,它一定在某個范圍內。比如一定不會是 50 攝氏度,也不可能是零下 20 攝氏度。也就是說,精確的天氣預測雖然幾乎不可能,但「氣候」確是可預知的。在一定的區域內,氣候是有規律的,可預測的,可感知的。

商業的規律也是一樣——雖然我們無法精準地做出具體的判斷,但是一些規律和邏輯是可以感知、歸納的,也是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當然,在使用任何規律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忘了,我們只是努力在一個混沌的系統中尋找秩序,哪怕能總結出一點規律、獲得一點心法,我們都應該非常滿意了。就像那句話說的:從來沒有什麼人對高山的征服,只有對高山允許我們去攀登的感激。面對商業,我們也應該有這種敬畏之心——這是一個非常復雜、多元、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地方,作為其中的一分子,我們應該抱著平和的心態努力尋找一些規律。

最後一點,研究商業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自我觀照的過程。所謂的「自我觀照」,指的是我們如何在商業史中看到自己、看到人性。因為慢慢你會發現,所有商業史、公司史,甚至金融史、貨幣史、娛樂史等等,最終都是人的歷史。歷史總在重復自己,但又常看常新。本質上是因為人性總是貫穿始終的,每個人都能在裡面觀照到自己。所以,在研究商業的時候我們應該能做到兩個層面的自我觀照。

第一點,研究商業鍛煉的應當是自己從多個維度分析和思考事物,同時又跳出各種思維誤區的能力。 商業世界如此復雜、但也因為它的復雜,反過來給我們提供了絕佳的案例和素材。讓我們能對這個真實的世界有所觀察、有所理解、有所連接。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中,去磨煉自己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第二點,也是我常常強調的,研究商業就是研究生活本身。 如何獨立思考、如何與人溝通、好朋友和好夥伴的特質是什麼、如何與他人競爭、關鍵時刻應該怎樣做決策、如何轉變自己的人生路線、怎樣激發最好的創意,甚至應該有什麼樣的消費態度.....這些問題,商業和公司們其實都告訴了我們。

所以在觀察商業、研究商業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學習人生的智慧。如果最終你能明白商業就是生活,就是對我們自身的觀照,你就真正掌握了商業的本質。

❿ 如何提升論文的理論貢獻

這要看你的論文的觀點的創新兆戚性吧,見解獨特且有研究價值的話自然是提升了論文的族帆陵理論貢轎裂獻,至於這方面的靈感可以在一些別人的文章里找一下,知網啊,網路學術,漢斯出版社官網都有很多的文獻資源

閱讀全文

與商業研究方法如何做出理論貢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6除以101簡便方法 瀏覽:883
氧氣焊使用方法 瀏覽:406
特殊規定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瀏覽:980
肌肉腿部訓練方法 瀏覽:207
中國電化研究主要研究方法 瀏覽:510
電力管枕圖片施工方法 瀏覽:974
最簡單的眉毛分解方法 瀏覽:940
做葡萄酒的方法視頻 瀏覽:899
學校武當武術教學方法 瀏覽:351
有哪些可以治療囊腫的方法 瀏覽:862
黃梔子鹵肉上色方法視頻 瀏覽:673
三頭龍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866
金日飲水機的安裝方法 瀏覽:67
內衣的穿著正確方法 瀏覽:742
mc6航模教練器的連接方法 瀏覽:919
752紫外光度計使用方法 瀏覽:29
如何管理顧客浪費方法 瀏覽:841
消毒傷口正確方法如下 瀏覽:101
丁香理化鑒別方法 瀏覽:927
洋甘菊單方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