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論語中闡述不去啟發教學方法

論語中闡述不去啟發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21 14:43:16

A. 論語中的六個教學原則

應該7個。分別是:
聽其行而觀其行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省也 以友輔仁 不遷怒不貳過 訥於言而敏於行」 6 各因其材 有教無類」

B. 問一下,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什麼意思

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
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
啟: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
悱: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於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
發: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後用比較准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舉一隅」三句:舉出一個角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於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

C. 我國古代《論語》中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所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不畢裂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弊亂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手卜閉

教學原則是:學生自學,老師引導.
這主要是因為,讓學生自己思索獲得知識則更為牢固,老師填鴨式的教學,則左邊進,右邊出.

D.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教學法的最早倡導者是

孔子。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語出《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孔子論早塵述啟岩慎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後世影響非常深粗睜敬遠。

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

E. 論語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這一原則主要是解決教學過程中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之間的矛盾。教學中自然不能沒有統一要求,但不從學生實際出發,忽視個性差異也不可能禪爛尺實現統 一目標。孔子時代教育的統一要求還沒有形成,因此教育目的基本上是孔子的仁學框架,實施個別教育也比較容易。

2、啟發誘導: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是教學過程順利完成的關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提倡啟發式教學,並使之成為一種日趨完善的賀高理論。這一理論的奠基人當之無愧應該是孔子。孔子己經認識到學生積極性的重要地位,他第一次精闢地論述了啟發式原則:「不憤不啟,不伴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學思並重:

在孔歷氏子的教育思想中,精闢地闡述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他說:「學而不思 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思並重」解決了學與思、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的矛盾。

F.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表明了孔子怎樣的教學

【原文】
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
【評析】
這里是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並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態納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於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復列舉,而是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准答案。我想這是值得我們今天的老師在教學中思考和借鑒的。
聰明的老師在向學生教授新課的時候,往往從提問或做游戲開始,那樣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學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如果只是單純地將現成的答案灌輸給學生,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會缺乏靈活運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這里的譯文和評論跡畝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試著從另外的角度來理解《論語》的原帆州沒文。如果你善於開動腦筋勤思考,往往會有意外的發現和驚喜

G.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耦不以三耦反,則不復也。」暗含了什麼樣的教學方式

啟發式教學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薯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
宋代理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培彎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這是配手悶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H. 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它符合的教學原則是

這個就是啟發式教育。孔子認為,要讓學生內心有所萌動,產生求知的慾望(即「憤」「悱」),教師再作適當的啟發引導,其教育的效果是最好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塵岩笑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派含《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棗培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I. 《論語》中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教學要求體現了教學的( )。

【答案】:B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做渣老白梁含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強調了教師在教學純升過程中要注重啟發誘導的時機。

閱讀全文

與論語中闡述不去啟發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力管枕圖片施工方法 瀏覽:974
最簡單的眉毛分解方法 瀏覽:940
做葡萄酒的方法視頻 瀏覽:899
學校武當武術教學方法 瀏覽:351
有哪些可以治療囊腫的方法 瀏覽:862
黃梔子鹵肉上色方法視頻 瀏覽:673
三頭龍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865
金日飲水機的安裝方法 瀏覽:66
內衣的穿著正確方法 瀏覽:740
mc6航模教練器的連接方法 瀏覽:918
752紫外光度計使用方法 瀏覽:27
如何管理顧客浪費方法 瀏覽:839
消毒傷口正確方法如下 瀏覽:99
丁香理化鑒別方法 瀏覽:926
洋甘菊單方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588
簡單紅包燈籠製作方法 瀏覽:824
菠蘿蜜最簡單種植方法 瀏覽:964
空調保溫粘棉方法圖片 瀏覽:874
高考物理數學常用方法 瀏覽:156
微鯨電視掛牆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