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通常指通過書面或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了解被試的心理活動的方法。它是有計劃、有目的並且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歷史狀況或現實狀況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了觀察法、歷史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且對調查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調查法可以分為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兩種。
02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啟發人們的思維、導致新的發現這幾個方面的作用。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
03
【實驗法】
實驗法是研究者有意改變或設計的社會過程中了解研究對象的外顯行為。實驗法的依據是自然和社會中現象和現象之間相當普遍存在著的一種相關關系——因果關系。其主要特點是:主動變革性、控制性、因果性。實驗法有實驗室實驗法與自然實驗法兩種,實驗室實驗法便於嚴格控制各種因素,並通過專門儀器進行測試和記錄實驗數據,一般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自然實驗法比較接近人的生活實際,易於實施。
04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既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又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還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並且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文獻法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
05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研究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實證研究法試圖超越或排斥價值判斷,只揭示客觀現象的內在構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聯系,歸納概括現象的本質及其運行規律。
06
【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方法。在企業管理上,定量分析法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為主要數據來源,按照某種數理方式進行加工整理,得出企業信用結果。定量分析是投資分析師使用數學模塊對公司可量化數據進行的分析,通過分析對公司經營給予評價並做出投資判斷。定量分析的對象主要為財務報表,如資金平衡表、損益表、留存收益表等。其功能在於揭示和描述社會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
07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亦稱非數量分析法,主要依靠預測人員的豐富實踐經驗以及主觀的判斷和分析能力,推斷出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趨勢的分析方法,屬於預測分析的一種基本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是解決研究對象「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定性分析常在定量分析之前進行,它為設計或選擇定量方法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並非所有的定量分析都必須事先進行定性分析,因為有時分析對象中含有哪些組分是已知的。這類方法主要適用於一些沒有或不具備完整的歷史資料和數據的事項。
08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09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10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和類比法很近似。它是在實驗室里先設計出於某被研究現象或過程(即原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間接的研究原型規律性的實驗方法。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⑵ 測繪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傳統的測繪學以地球和地球表面上的實體為研究對象,是研究對實體進行測量和描繪的科學。測繪學包括了測量和描繪兩個方面。測量就是利用測量儀器測定物體的形狀、大小和空間位置。描繪就是將測定的物體用地圖的方式表達出來。現代測繪學研究范圍已擴大到外層空間,是研究與地理空間分布有關的信息的採集、處理、管理、表達和利用的科學與技術。
⑶ 自然規律使用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觀察法。
人類最早認識自然規律使用的研究方法是觀察法。觀察法分人工觀察和非人工觀察,在市場調研中用途很廣。比如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觀察消費者的行為來測定品牌偏好和促銷的效果。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設計了一些專門的儀器來觀察消費者的行為。觀察法可以觀察到消費者的真實行為特徵,但是只能觀察到外部現象,無法觀察到調查對象的一些動機、意向及態度等內在因素。
注意事項
要培養兒童的觀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觀察法擴大兒童的生活環境,豐富生活內容,提供各種生動有趣的觀察對象,引導進行各種觀察活動。
教給兒童觀察方法:兒童可以運用比較方法進行觀察,這也是觀察法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如觀察比較蘋果和梨的異同。
正確組織兒童觀察。觀察前要提出明確的觀察目的和要求,而不是讓兒童胡亂觀察。觀察過程中要集中兒童的注意力,以語言和手勢指導觀察,啟發兒童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事物,並嘗試讓兒童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觀察法
⑷ 研究方法
應用開發測井解釋含水飽和度,在有代表性區域部署檢查井密閉取心分析,依據開發地質研究建立油藏模型和開采動態資料進行數值模擬等方法,綜合研究油層水淹狀況和剩餘油分布特徵。
1.單井研究油藏縱向波及狀況及水淹特徵
(1)常規測井水淹層解釋
通過對孤島中一區儲層物性、油水性質與電測關系的研究,得出一套適合孤島油田中一區館3~4層系不同開發時期的測井解釋方法,解釋處理了不同開發時期的100口井資料,反映不同時期的油藏含水飽和度情況。為了研究目前油層水淹狀況,選用高含水期的14口井解釋成果進行分析。
結果表明,油井進入高含水期開發後,油層厚度波及程度較高,水淹厚度占統計厚度的86.9%,除由於地質及構造因素影響,個別井有較多未水淹厚度外,其餘井油層厚度均已水淹,全部厚度水淹的井占統計井數的78.6%,說明油層縱向水淹較為嚴重。油藏剖面各小層厚度水淹程度也明顯不同。主力油層水淹厚度占其統計厚度的91%,水淹厚度比例很大,非主力層水淹厚度占其統計厚度的74.5%,表明主力層與非主力層縱向水驅動用狀況存在明顯差別。從水淹級別分類統計看,84.3%的統計厚度為中強水淹,說明絕大部分油層厚度都已得到較充分的水洗。
(2)碳氧比能譜測井
碳氧比能譜測井是一種效果較好的含油飽和度測井方法,在目前油田開發測井中,得到廣泛應用。對孤島油田中一區1991年到1992年11口井的碳氧比測井解釋資料進行分析。
結果表明,油層縱向水淹厚度占統計厚度的92.9%,表明油層厚度注水波及較高,未水驅的厚度較小。統計厚度主要分布在主力層。非主力層統計厚度較小,代表性較差。從統計結果看,油層縱向各小層水淹均很嚴重,主力油層水淹厚度占其統計厚度的94.5%,非主力層水淹厚度占其統計厚度的86.2%。從水淹級別看,弱水淹厚度僅占統計厚度的6.5%,表明絕大部分油層水淹厚度均為中強水淹。
(3)檢查井密閉取心資料
密閉取心檢查井是油田為了解地下油層油水飽和度狀況,在油田有代表性的部位部署的。用油基鑽井液或密閉液取心的檢查井,能直接反映油層的水洗狀況,准確可靠,得到廣泛應用。
統計分析11-Jll井有飽和度資料的92塊樣品,結果表明,主力油層樣品63塊,其中油層21塊,佔33.3%。從而可以看出,取心井資料反映油層比例較高。從水淹強度看,弱水淹樣品占水淹樣品的20.6%,即近80%的樣品為中強水淹。
該井反映的油層縱向水淹狀況明顯輕於測井統計分析結果。從小層情況看,在取心的5個目的層中,有4層在取心井位附近不同程度地存在小層尖滅影響,取心井位基本處於油井排上,避開注水主流線。這些因素都對小層水驅開發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導致在高含水區域內,存在較多比例的油層及弱水淹厚度,也說明了高含水期油層剩餘油的所在。
(4)吸水剖面資料
在開發生產過程中,對生產井和注水井分別測試產液剖面和吸水剖面,是了解油層動用狀況的重要方法,也是油藏分層開采配產配注的依據。
從統計的3~4層系小層吸水情況看,自1986年以來,不吸水層比例保持在10%左右,最高時達13.6%,最低時為5%,表明有部分油層始終未能動用,吸水動用井層數為90%左右。但統計數字隨每年的工作狀況有波動。
2.數值模擬方法研究剖面剩餘油分布
為全面准確地描述典型區的剩餘油分布狀況,應用三維三相黑油模型對典型區開采層系進行整體模擬,歷史擬合再現油藏20多年的開發歷程及油水飽和度的變化。
孤島油田中一區典型模擬區的面積約為2.5km2,館3~4層系分為9小層,共有油水井42口。根據該區的含油麵積,注采井網及邊界流動等情況,採用平面正方形網格,網格步長103m,整個油層橫切為16個剖面、每個剖面9層網格代表9小層。
結果表明,除受邊界外擴影響的1,2和15,16號剖面外,其餘各剖面的水淹百分比均已達80%以上,說明油層縱向波及狀況較好。從模擬情況看,未水淹層段主要是非主力層未投入開發的層段,其次為邊部或受岩性尖滅影響的局部層段。小層縱向水淹極不平衡,部分非主力層尚未投入開發或開發井點少,井網不能控制儲層,水洗效果差。對主力層情況進一步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主力油層水淹網格比例為92.6%,且72%為中強水淹,說明主力油層縱向波及較好,水洗程度也較高。
單井及剖面方法研究油藏縱向水淹結果對比見表8-1。
表8-1不同方法研究油藏縱向水淹結果對比表
(據俞啟泰等,1999)
3.油藏平面波及狀況及水淹特徵
油藏平面注入水波及狀況及水淹特徵研究是進行油藏平面調整,擴大波及面積及水淹區域,提高水驅採收率的重要前提。從孤島中一區館3~4區的油層發育情況看,主力油層多為片狀分布的高滲透率層。在不同注水開發時期,在油層非均質性的影響和作用下,注入水沿高滲透帶推進較快,使得同一時間內注入水在油層平面上的分布也有較大差異。
(1)新井(老區內所鑽的調整井或更新井)投產資料
油田在不開發時間對油藏井網系統進行加密調整,或補充更新井,這些新井投產時的動態情況真實地反映了油層的含水情況,也表明新井所處部位油層的水淹狀況。這些井分布在整個油層平面上,也反映著開采層平面油水分布狀況。新井含水率的高低通常反映出井位處油層是否受到水洗。這里,假定新井含水超過50%,則代表所處油層基本為水驅受效的水淹區。
從1990年到1992年,孤島油田中一區陸續投產了60多口井,進行井網加密調整,分年度對新井含水進行分級統計,統計結果表明:平面有90%以上井點位於水淹區域,油層平面水波及較廣。
對1991年到1992年新投產井中單采某些小層的生產井進行統計,分析其分層水淹情況。結果表明,油層水淹90%以上為中強水淹,未見油層厚度。但從新井投產層情況看,絕大部分井為4小層開采井,因而新井資料主要反映了4小層的水淹狀況,從新投產的4層水淹統計看,僅有4%的弱水淹,說明4層水淹分布較大,主要為中強水淹。
(2)常規測井及碳氧比測井解釋
根據測井解釋的新井分層含水飽和度,分析分布在油層平面上的井點位置水淹狀況。
統計結果表明,統計井反映的平面水驅波及較好,統計結果除受干層影響外,主要為0-22井與3-21井兩邊部水驅不受效井影響,一些小層統計值較低,其餘小層基本為100%井點見水,且除43層外,其它小層水淹厚度均超過90%以上。說明油層平面大面積水淹且水淹厚度較大,僅在邊界及受構造和斷層影響的局部存有零散未水淹區。
(3)數值模擬方法
將孤島中一區的歷史擬合結果應用於分析各小層的飽和度分布。結果表明,典型區各小層由於井網控製程度差別較大,反映的結果截然不同。一類為連片分布的主力層,水淹在平面上也大片分布,平面波及網格比多超過90%。另一類為零星分布的非主力層,未動用或只有一口井投產,平面水淹較小甚至沒有發生水淹。小區主力層疊合平面水淹面積超過90%。這主要是由於小層砂體分布較好且孤島油田進入高含水期,滲透性普遍增加的特點決定的,使注入水在高含水期有效地掃及油層,從而達到大面積水淹。
⑸ 屬於決定性研究方法的是
不同學科之間(尤其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之間)研究方式可能不一樣,甚至連研究方法的稱呼都不一樣。正因為如此,除了限定在各一級學科下可以討論方法及其分類,很難面對所有學科進行這種討論。雖然如此,還是有一些抽象的分類方式:
① 按用處分類
② 按性質分類
③ 按因果聯系分類
④ 按哲學范疇分類
⑤ 按目標分類
⑥ 按情智(藝術與科學)分類
⑦ 按可否重復和證偽分類
本文先介紹並簡要討論這七類分類方式。適當了解抽象分類能讓我們對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有一個整體印象,認識不同方法(尤其是理工科和文科的方法)的差異可以讓我們在面對自己的具體方法時借鑒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思路。不管是採取什麼類型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核心理應是相似的,為此,本文最後討論研究方法的核心在哪裡。
一、按用處分類
按用處,可以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A. 基礎研究:探索未知的世界、發現未知的現象、創造未知的知識,產生的結果是知識和發現,不一定產生具有直接使用價值的結果。
B. 應用研究:用現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遇到瓶頸時可能會提出基礎研究問題,成為基礎研究的背景和需求。
基礎研究描述了問題,隨後是建立在這種理解之上的應用研究。有一些研究,如評估研究,不屬於以上類型。
基礎研究給出的知識表面上看可能是無用的。上世紀30年代初,普林斯頓大學成立了高等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專注於基礎研究,引來了包括愛因斯坦等在內的眾多偉大科學家。創立者是對美國教育改革作出重大貢獻的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無用知識的有用性》一書的作者。斯科特·麥克萊梅(Scott McLemee)寫道: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的《無用知識的有用性》強調了追求知識本身是如何在世界上顯示出強大的力量的。
《無用研究的價值》一書封面
二、按性質分
按性質可以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以及兩者結合的混合研究。
A. 定性研究:如果你的結果和結論是用現象、行為和規律說話,那麼你的研究屬於定性研究,採用的方法也稱為定性研究方法。
B. 定量研究:如果你的結果和結論是基於數據說話,那麼你的研究屬於定量研究,採用的方法也稱為定量研究方法,獲得這些定量數據的手段就是你的方法。
一般情況下,定性研究以形成普適規律為目標,定量研究則形成具體的數據。
自然進化中存在由量變到質變的現象,與此相似,定量研究也可以產生定性結果。當定量研究的大量數據和不斷重復的發現支持某定性結論(如正反、對錯、優劣),那麼就可以認為獲得了一個定性結論。對與錯是定性區別。有多好(或有多壞),則是定量區別。
如果以結果是否為定性結果還是定量結果來區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則可能出現無法嚴格區分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情形。例如,數學研究和物理研究往往給出的是一些數學物理規律,類似於我們熟悉的牛頓定律和浮力定理。這種情況不能簡單地說成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而是兼具兩者的研究。例如,浮力定理給出的是規律,顯然具有定性結果的性質。除此之外,浮力定理能給出具體的數據,即能給出定量結果。
三、按因果關系分
按因果關系可以分為描述型研究和分析型研究兩大類。
A.描述型研究:通過觀測、個案研究、調查研究和檔案研究等方式得到結果,你得到的結果不需要找出因果關系,或者表面上看不存在因果關系。主要通過歸納來獲得或者表述結果。
B.分析型研究:通過預測和解釋等方式獲得結果,一般需要給出因果關系,例如受什麼因素的影響。需要用到演繹來獲得部分結果和結論。
有時採用兩者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描述型研究中含部分分析,分析型工作中含部分描述。
其實,萬事必然有原因,我們都熟悉黑格爾的一句名言:存在就是合理。
⑹ 擴展E-R模型方法研究
不得不說的是,資料庫實在是個麻煩的東西,從昨天搞到今天下午,終於算是決定了正式ER模型1.0版了。但是即使模型決定了,我們的命途依舊多舛,各個表如何設計又困擾了我們整整一天,我還算好的,由於主要負責Cobol,所以這兩天我只是參加一部分比較麻煩部分的討論,負責資料庫的那兩位,看來已經是痛不欲生,近乎暴走,就差沒口吐白沫了……
不過說來我也閑不得,這兩天里我的主要任務就是看往屆參賽隊伍的Cobol源代碼,對著滿屏幕的大寫字母看上半天也著實不是有意思的經歷……不過也還是獲益良多的,現在對我們的項目的Cobol程序結構已經大概有點思路了,提高代碼質量的招數也學到了些。現在嘛,一邊看代碼,一邊靜待我痛不欲生的那天的來臨,實在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心理狀態啊……
做過應用軟體開發的朋友們大多都熟悉傳統的開發生命周期:應用軟體首先從業務分析員畫在在紙上或者流程圖工具中的業務草圖開始,一個個功能被定義出來;然後交到開發人員手裡,設計,編碼,組裝;接著應用軟體又交付業務分析員做測試;業務人員按照當初設計草圖勾勒的功能去測試,發現問題後報一個Bug,提請開發人員修改代碼。反復多次,最後交付的軟體很少有和設計100%契合的,大部分是業務人員與開發人員互相讓步的結果。由業務人員直接參與測試,還是比較理想的情況,多數開發過程,測試由專門的測試人員按照他們對業務設計的理解做測試,他們對業務的理解又會同業務分析員以及開發人員有所偏差。
可以發現,整個應用軟體的開發周期中,在交流溝通上,以及為糾正溝通產生的誤解,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解決溝通的問題,特別是業務人員和技術人員之間的溝通,軟體開發過程中引入了許多模型。模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問題提供抽象,能夠作為不同領域之間有效交流的共通符號。
說到模型,就會想到常用的資料庫設計的ER模型,應用程序設計的UML,以及一些其他一些業務流程模型。隨著軟體開發工具的不斷進步,許多模型只要能夠提供完備的需求描述,完全能夠直接產生應用的實現代碼,而且也能夠按照實現代碼利用逆向工程產生對應的模型。這樣的模型多數是來自於技術領域的模型,例如:ER模型和UML中的模型。模型和代碼之間的雙向工程,極大的方便了應用系統的設計和維護。相對於改變代碼,對模型的更改更加迅速高效,而且避免手工編碼對模型的誤解。相對而言,來自於業務領域的模型基本上只能作為需求描述的工具,並不能直接映射到工作流程和業務系統的實現。而SOA的出現,讓這種情況得到改觀。
SOA之所以成為業界的熱門議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對應用系統的模塊做出了更高層次的抽象,同時提供了面向業務和面向技術的方法論。面向對象模型中對象層次的抽象——類、對象、屬性、事件,等等,是技術領域首次試圖通過模仿客觀世界的存在讓業務領域能夠更好理解應用系統。SOA把這種嘗試成功的推進了一步,通過更高層次的抽象,讓業務功能模塊——或者稱作「服務」包含更多業務的因素,而把實現的技術細節完全隱藏在標準的介面界面之後。更高抽象的「服務」,正好契合了業務流程模型的抽象粒度。業務人員熟悉的模型,就能直接映射到工作流程和業務系統的實現。
所以,SOA讓模型驅動的開發進入業務層次,業務人員而非技術人員成為這個層次上的創新主體。軟體開發的生命周期中,增加了「服務」組裝成復合應用(Composite Application)的環節,分工更加明確合理。業務分析人員有機會通過模型來直接產生需要的業務流程實現,減少和技術人員溝通的誤解。技術人員能夠專注特定的業務模塊的實現,特別是對完全定義的介面的實現。模型驅動的開發遵循敏捷化開發的思路,在循環的原型創建和細化中,業務模型、對象模型和數據模型,等各個層次的模型不斷完備,直到能夠直接生成應用系統。而隨後的系統維護也變成了對模型的維護。應用系統的模型和實現之間的雙向工程進一步擴展到更高的業務流程層次,對業務系統的修改直接針對模型完成,高效,快捷,減少錯誤。
總之,模型驅動SOA憑借更高層次的業務功能抽象,達成業務模型和業務系統實現的雙向工程,幫助提高開發團隊效率.
⑺ 開題報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運用比較廣泛的是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等。
在介紹論文方法時,不是對方法概念的解釋,而是要介紹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問卷調查法,就要闡述清楚問卷是自製,還是沿用的前人。在研究用,不要羅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煉一兩種研究方法,側重研究就可以。
研究價值就這個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羅列許多根本解決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師說他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某某地區的教育質量等等,別人一看「提高」這個詞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的質量不是一項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廣性,還有待實證。
研究的創新相對別人這方面的研究,別人沒有的,自己總結提煉出來的新亮點,也是文章的亮點。研究的價值與創新應立足於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無關的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的羅列上去。
(7)擴大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開題報告的內容:
1、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狀及分析。
3、主要研究內容及創新點。
4、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
5、為完成課題已具備和所需的條件。
6、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及解決的措施。
7、主要參考文獻。
⑻ 研究方法
大慶油田剩餘油研究主要採用精細地質研究、岩心分析、測井等方法。精細地質研究的重點是:在垂向上將油層細分成單層,在平面上細分出沉積微相,詳細解剖單砂體內部結構、構造、沉積韻律,微幅度構造及小斷層,尋找出與斷層切割有關的剩餘油。因此,精細地質研究的重點是影響油水分布的油層宏觀非均質性及其構造因素等。其關鍵是確定井間砂體的邊界位置及各砂體之間的連通關系,預測砂體內部的結構、構造及物性參數變化。通過對岩心的觀察、實驗分析,不僅可以取得其他方面的一些資料,還可以真實地了解油層水淹規律,認識和掌握在不同開發階段、不同含水階段油層水淹特徵,搞清剩餘油分布。注水開發的油田,對水淹層的確定,除依據極少量取心井對岩心觀察分析實驗外,主要參考測井對水淹層的解釋。
1.精細地質研究
(1)垂向上將油層細分成單層
以往沉積相研究重點是由河道砂體形成的厚油層。所劃分的沉積單元是單一河道或單一三角洲的沉積旋迴,而在每期河流或三角洲的沉積過程中,由於河流的多次決口泛濫或周期性洪水事件,在河間和三角洲前緣地區形成了復雜的多期砂體疊加沉積。現在調整挖潛的對象重點轉向了低滲透薄油層,精細地質研究中必須將薄互層在垂向上細分出單層。這種單層既是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追溯對比的同一沉積成因單元,也是相對獨立的油水流動單元。
(2)平面上細分出沉積微相
在以往細分沉積相研究中,只劃分出了河道砂、河間薄層砂、前緣席狀砂等沉積類型。根據油田調整挖潛的需要以及對砂體成因認識的不斷加深,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沉積微相。將河道砂細分為主河道砂、廢棄河道砂(或牛軛湖)、決口河道砂等微相類型,並確定出河道的類型。將河間薄層砂細分出天然堤、決口扇、泛濫薄層砂等微相類型。將三角洲前緣相細分出水下河道、河口壩、水下決口扇、水下天然堤、席狀砂等微相類型。根據不同的沉積微相預測砂體的幾何形態及其組合特徵。
(3)詳細解剖出單砂體的內部結構、構造
不同沉積成因的單砂體,其內部結構、構造和非均質特徵有所不同。在油田注水開發中,砂體內部結構及由各種沉積界面所形成的薄夾層,影響著油層的動用狀況和剩餘油分布。根據單砂體的成因類型,確定單砂體內部薄夾層的分布模式、延伸方向、規模大小、分布密度等是精細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並且要推測出砂體厚度和滲透率的分布規律,預測性地進行井間油層參數的插值,建立起各類油層的精細地質模型。
(4)研究沉積韻律
沉積韻律是指在沉積過程中岩性由粗到細或由細到粗的順序在地層縱向剖面上重復出現的組合。
大慶油田一般出現三種類型沉積韻律。即正韻律(自下而上由粗變細的規律)、反韻律(自下而上由細變粗的規律)、復合韻律(即細—粗—細或粗—細—粗的韻律)。由於沉積韻律不同,油層水淹規律也不一樣,如正韻律油層,水驅過程中,油層底部水淹嚴重,則剩餘油往往分布在油層上部;反韻律油層,水驅過程中注入水首先沿著油層上部較高滲透段向前推進,同時在重力的作用下,使注入水進入下部低滲透段,相對水淹較均勻。要搞清沉積韻律,首先必須詳細觀察岩心,再對照測井曲線判斷。
(5)研究微幅度構造
為了認清地下單砂體的埋藏狀況,必須繪制單砂層的微幅度構造圖。油藏的整體構造形態受大地構造運動和區域應力場的控制。但由於局部地區受小范圍古地形地貌及差異壓實作用的影響,不同層位的單砂層還會形成局部的微幅度起伏。這種微構造對注入水的分布也有一定控製作用,尤其是對大面積分布的厚油層。因此,必須以較密集的等值線(間距應小於5m)繪制出單砂層頂界或底界的等深圖,才能顯示出微構造形態。
(6)識別出小斷距斷層
利用密井網資料提高識別和組合斷層的精度,也是精細地質研究中的一項內容。對於低滲透薄油層,幾米斷距的小斷層也會影響其連續性,阻擋油水的流動,在斷層附近形成剩餘油富集部位。因此,必須把油層部分2~10m斷距的小斷層識別出來,並利用密井網資料合理地進行斷層組合,確定出小斷層的走向和傾向,分析小斷層對油田注水開發的影響,尋找出與斷層切割有關的剩餘油分布。
2.用岩心研究剩餘油分布
在高含水後期鑽取心檢查井(包括密閉取心),了解不同類型油層水淹狀況,取得油水飽和度資料,研究剩餘油分布特徵。
(1)用岩心資料判斷水淹層和確定驅油效率的方法
油田注水開采過程中,隨著注入水不斷地注到油層中,儲油層孔隙內油、水飽和度也隨之變化。在單一油層內受到注入水驅替部分叫水洗;未受到注入水驅替仍保持原始含油、含水飽和度的狀況稱未水洗。水洗後的油層在岩性、含油性、物性等很多指標發生明顯變化,這些變化特徵是密閉取心檢查井判斷是否被水洗的指標,或稱水洗指標。評價油層水洗程度一般用水洗級別、油層水淹厚度、水淹厚度百分比及驅油效率等參數表示,它是表明油層開采效果的綜合指標。
在判斷油層水淹過程中,是以單塊岩樣的水洗為基礎,以各項水洗指標變化進行綜合判斷分析,僅用一、二項指標是不可靠的。在各項指標中,應以含水飽和度的變化為主。目前已應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油層水洗圖版的研究,從而提高了判斷精度。
大慶油田目前單塊岩樣判斷水洗的方法是根據水洗後岩性、含油性及物性變化為主要特徵,其主要指標有:水洗岩心的岩性特徵,目前含水飽和度,氯化鹽含量等。
用上述主要指標確定岩樣水洗時,也可以配合岩石潤濕性測定結果及地球物理解釋成果等。同時,也要考慮油田實際注水系統,油層連通狀況,開采動態等資料綜合分析,從而作出正確的結論。
(2)用岩心研究油層見水規律
對水洗岩心觀察可以發現,同一油層的不同部位的岩心水洗程度差別很大,這是由於岩石的非均質性造成的。岩石的顆粒大小和均勻程度,層理發育程度,薄夾層及含有物的多少,都直接影響水洗效果。如顆粒粗而均勻的岩石,滲透率就高,水洗程度就好;層理越發育的層段,水洗越不均勻;薄夾層和泥礫、鈣礫發育的部位滲透性差,水洗效果就差。通過大量的密閉取心井岩心水淹實際資料得知,油層非均質類型不同,其水洗厚度、強水洗增長趨勢不同,開發效果差別很大。如正韻律油層在水驅開采過程中,層內矛盾突出,底部水洗嚴重,水洗厚度小,強水洗段出現得早,強水洗厚度小,強水洗段平均驅油效率高。整個油層水洗厚度、強水洗厚度隨注水倍數的提高增長緩慢。水洗特徵是:注入水首先沿著底部高滲透段向前突進,由於重力的作用、油水粘性竄流及偏親油油層的毛管力作用使其突進速度加劇,起到了不利於水洗波及體積擴大的作用,致使正韻律油層底部水洗嚴重,水洗波及體積減小,層內動用狀況很不均勻。在開采中,主要是底部發揮作用,隨著油井見水,正韻律油層底部耗水量迅速增加,很快造成底部含水飽和度並出現強水洗段。
由於注入水沿底部高滲透層沖刷,使正韻律底部強水洗段岩性、物性發生變化。室內實驗研究和檢查井岩心分析資料表明,由低礦化度的注入水對油層岩石顆粒間及其表面的粘土類、鹽類膠結物及附著物的機械沖刷破碎,水解稀釋等物理的、化學的改造作用增強。同時受到注入水大倍數沖刷後的強水洗岩心,岩石氯化鹽含量一般要降低50%~80%,孔隙半徑(主要是溝通孔隙的喉道半徑)約增大1倍左右,空氣滲透率由於孔喉迂曲率的改變也將增大,岩石原來的孔喉關系也會發生改變,主要表現為壓汞退出毛管壓力曲線左移,即水銀退出效率降低。
同時岩石表面潤濕性隨著含水飽和度的提高,由偏親油向偏親水方向轉化。
所有這些變化從微觀上提高了強水洗段的水驅油效率,加劇了正韻律油層的層內矛盾,不利於縱向上、平面上的水洗厚度的提高和水洗波及體積的擴大,使底部強水洗段滲透阻力越來越小而成為注入水的暢流通道,即注入水順著強水洗段被大量采出。
在油層頂部驅油效率較低,從而形成剩餘油的分布。
3.應用地球物理測井方法研究剩餘油分布
目前,大慶油田水淹層測井解釋主要是沿用常規水淹層解釋方法。C/O能譜測井與多井評價聯合確定區塊剩餘油飽和度分布取得初步成果。
90年代末,大慶油田針對目前剩餘油飽和度分布描述存在的周期長、精度差、成本高、易污染等問題,開展了利用碳氧比能譜測井資料、多井評價與三維精細地質建模相聯合尋找區塊剩餘油富集區並確定剩餘油飽和度分布的研究工作。這是一項最經濟、很有效的方法,其特點是可以獲得儲集層目前剩餘油飽和度分布。
利用該方法,1999年對大慶第五採油廠杏13區剩餘油飽和度分布描述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工作,並見到了初步效果:①多井解釋為區塊地質分析提供了基礎;②可分析出井間砂體分布、連通狀況,從注水井杏13—11—234井為中心與8口生產井之間的剖面圖看出注水井位於低孔隙帶,是較理想的注水井;③利用碳氧比能譜測井與多井評價聯合預測出了該區塊的剩餘油分布,給出了可動油分布預測圖,從所編繪的圖件看出杏13—丁2—檢P336井附近可動油飽和度較高,與第五採油廠精細地質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此項工作表明,碳氧比能譜測井與多井評價聯合不僅能描述區塊剩餘油飽和度的分布,還可進一步研究區塊可動油的分布,這對油田注采方案設計及三次加密調整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4.用其他多種方法研究剩餘油分布
研究剩餘油分布除主要依靠上述一些方法外,還可利用准確的分層測試資料搞清各井點的油水及壓力狀況,自噴油井常用渦輪測試、「204」測試及找水測試測出出油剖面,而抽油井可採用氣舉找水等錄取分層資料。
另外,對於未劃儲油層的含油狀況,可參考熒光測試結果確定含油程度。
總之,油層內油、氣、水交錯滲流,要搞清油、水分布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作,必須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在積累豐富的油田地質、開發動態資料的基礎上,應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才能比較清楚地搞清油層內剩餘油的分布。
⑼ 法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法學的綜合研究方法:
①當代西方綜合法學派首倡的一種研究方法,本世紀初開始,西方法學以自然法學;分析——規范法學、社會學法學為代表,形成三派鼎立之勢。他們之間進行無休止的論戰,各持法律的研究某一側面,對其意義無限擴大,試圖抹殺其他流派存在的意義。
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一些法學家紛紛指責上述三大法學派別的偏執和排他性,認為社會的、經濟的、心理的、歷史的和文化的因素以及價值判斷等,都影響到法的制定和實施,法律應是「形式、價值和事實」的特殊結合。
因此,用任何單一的絕對因素或原因來解釋法律制度、法律現象都是不科學的,必須在法學方法論上進行一場變革,要把對法律的價值分析、形式分析和事實分析結合起來,採取全方位、多層面的研究勢態,於是,法學的綜合研究方法便應運而生。
提倡這種方法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美國的哈爾及其《綜合法學》,丁·斯通及其《法律制度和法學家推論》,博登海默及其《法理學》,以及前西德的費克納等。綜合研究的方法,目前在西方法學界已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因為以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看,流派和方法論的相互吸收、兼采博取,乃是學科發展的推動力之一。
然而,作為一種方法論,綜合研究的方法實質上是對三大流派研究方法的折衷,其涉及的內容龐雜而無邊際,仍然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
②從多角度、多層次來研究法律現象的一種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具體包括哲學的、歷史學的、社會學的、比較法學的、注釋法學的、價值論的、語義分析學的方法等。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對法律現象的各個方面、各個因素有更深刻的把握。
(9)擴大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從法的形式角度說,包括憲法、法律、法規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從法的體系角度說,包括憲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訴訟法、社會法、刑法、國際法、程序法以及其他各種部門法;
從時間角度說,包括古代法、近代法、現代法和當代法;
從空間角度說,包括該國法、外國法、本地法、外地法;
從一般分類角度說,包括國內法和國際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別法、實體法和程序法;
從表現形態角度說,包括動態法和靜態法、具體法和抽象法、紙面法和生活中的法、理想法(如自然法)和現實法(如實際生效的法)等等。
法學只有將所有這些不同意義上的法盡收眼底,加以研究,才算是名副其實的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