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要是理論方法與綜合方法相結合,傳統的觀察方法、實驗方法和野外調查法也還發揮著重要作用.
2. 試舉例說明生態學是研究什麼問題的,採用什麼樣的方法
中文名稱:生態學 英文名稱:ecology 定義1:研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所屬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應用氣象學(二級學科) 定義2:研究生命系統與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所屬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總論(二級學科) 定義3: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所屬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基礎科學(二級學科)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有機體及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編輯本段生態學的基本內容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
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
按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
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
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流域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森林生態會計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生態保育、生態信息學、城市生態學、生態系統服務、景觀生態學等。 生態學的一般規律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人與環境的關系四個方面說明。 在環境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有保持穩定的趨勢。一個種群所棲環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載一定數量的生物,承載量接近飽和時,如果種群數量(密度)再增加,增長率則會下降乃至出現負值,使種群數量減少;而當種群數量(密度)減少到一定限度時,增長率會再度上升,最終使種群數量達到該環境允許的穩定水平。對種群自然調節規律的研究可以指導生產實踐。例如,制定合理的漁業捕撈量和林業採伐量,可保證在不傷及生物資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產量。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常見的有: 食物鏈,居於相鄰環節的兩物種的數量比例有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賴於被捕食者,其數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約;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數量也同樣受捕食者的制約。兩者間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競爭,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競爭:如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分;動物間爭食物、爭棲居地等。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系得到緩和,並使生物群落產生出一定的結構。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陽的喬木,又有矮小耐陰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動物或有晝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異,互不相擾; 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為生,大型草食動物依賴胃腸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幫助消化,以及蟻和蚜蟲的共生關系等,都表現了物種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以上幾種關系使生物群落表現出復雜而穩定的結構,即生態平衡,平衡的破壞常可能導致某種生物資源的永久性喪失。 生態系統的代謝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陽光提供的能量驅動著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停地循環流動,既包括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生物間的營養傳遞和生物與環境間的物質交換,也包括生命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等物質形式的轉換。 物質循環的正常運行,要求一定的生態系統結構。隨著生物的進化和擴散,環境中大量無機物質被合成為生命物質形成了廣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飛禽走獸。一般說,發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質代謝是進多出少,而當群落成熟後代謝趨於平衡,進出大致相當。 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須注意到物質代謝的規律。一方面,在生產中只能因勢利導,合理開發生物資源,而不可只顧一時,竭澤而漁。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積農田因肥力減退未得到及時補償而減產。另一方面,還應控制環境污染,由於大量有毒的工業廢物進入環境,超越了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凈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積累,損害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活環境。 生物進化就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由環境輸入並向其輸出物質,而被生物改變的物質環境反過來又影響或選擇生物,二者總是朝著相互適應的協同方向發展,即通常所說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隨著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展,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加明顯。 在改造自然的話動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不少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損害了自身利益。如對某些自然資源的長期濫伐、濫捕、濫采造成資源短缺和枯竭,從而不能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大量的工業污染直接危害人類自身健康等,這些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受破壞後所產生的一種反作用。
生態學內容
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人與環境的關系4方面說明。
● 種群的自然調節 在環境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有保持穩定的趨勢。一個種群所棲環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載一定數量的生物,承載量接近飽和時,如果種群數量(密度)再增加,增長率則會下降乃至出現負值,使種群數量減少;而當種群數量(密度)減少到一定限度時,增長率會再度上升,最終使種群數量達到該環境允許的穩定水平。對種群自然調節規律的研究可以指導生產實踐。例如,制定合理的漁業捕撈量和林業採伐量,可保證在不傷及生物資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產量。
● 物種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常見的是:①食物鏈。在食物鏈中,居於相鄰環節的兩物種的數量比例有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賴於被捕食者,其數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約;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數量也同樣受捕食者的制約。兩者間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②競爭。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競爭:如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分;動物間爭食物、爭棲居地等。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系得到緩和,並使生物群落產生出一定的結構。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陽的喬木,又有矮小耐陰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動物或有晝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異,互不相擾。③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為生,大型草食動物依賴胃腸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幫助消化,以及蟻和蚜蟲的共生關系等,都表現了物種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以上幾種關系使生物群落表現出復雜而穩定的結構,即生態平衡,平衡的破壞常可能導致某種生物資源的永久性喪失。
● 物質的循環再生 生態系統的代謝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陽光提供的能量驅動著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停地循環流動,既包括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生物間的營養傳遞和生物與環境間的物質交換,也包括生命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等物質形式的轉換。物質循環的正常運行,要求一定的生態系統結構。隨著生物的進化和擴散,環境中大量無機物質被合成為生命物質,形成了廣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飛禽走獸。一般說,發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質代謝是進多出少,而當群落成熟後代謝趨於平衡,進出大致相當。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須注意到物質代謝的規律。一方面,在生產中只能因勢利導,合理開發生物資源,而不可只顧一時,竭澤而漁。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積農田因肥力減退未得到及時補償而減產。另一方面,還應控制環境污染。由於大量有毒的工業廢物進入環境,超越了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凈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積累,損害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活環境。
● 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生物進化就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由環境輸入並向其輸出物質,而被生物改變的物質環境反過來又影響或選擇生物,二者總是朝著相互適應的協同方向發展,即通常所說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隨著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展,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加明顯。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不少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損害了自身利益。如對某些自然資源的長期濫伐、濫捕、濫采造成資源短缺和枯竭,從而不能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大量的工業污染直接危害人類自身健康等,這些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受破壞後所產生的一種反作用。
3. 生態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可分為哪些
實地調查、實驗觀察、推理演繹等
4. 分子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微生物分子生態學是利用分子生態技術手段研究微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科學,主要研究微生物生態學基礎理論問題。
1.3 16SrRNA序列分析
該方法在微生物分類學研究中最為常用[2]。微生物16SrRNA基因由保守區與可變區構成。可變區具有種屬特異性,不同種屬微生物間存在較大差異;保守區為所有微生物共有基因序列。微生物進化過程中,基因序列基本不變化,因此可根據保守區基因序列設計通用引物,或根據可變區基因序列設計特定引物,從而分析不同微生物的進化距離及親緣關系。
1.4 編碼蛋白質基因
該方法利用基因序列控制合成蛋白質[3]。微生物代謝過程實質為生物酶催化作用下的一系列顫閉嘩氧化還原反應,而不同功態猜能微生物的催化反應酶具有一定特異性,因此編碼功能蛋白的基因不同,主要用於研究特定功能微生物,尤其在毒理學方面。
5. 森林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生態學的研究長期處於定性描述階段。對群落結構、類型劃分和地理分布都採用靜態描述;對群落的演替變化,如群落的建立、發育、成熟、消失規律,加速、延緩或改變自然演替的途徑等則採用動態描述。20世紀60年代以來,森林生態學的研究,除藉助於傳統的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方法及其最新成就外,還藉助於氣象學、水文學的知識以及系統工程和電子計算機等手段。精敏測算儀器,如自記紅外線氣體分析儀、自記分光光度計、氧彈或熱量計,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的應用,也為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林業遙感技術的應用,使森林生態學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發展。近幾年來提出的生態界面系統的理論和方法,是從存在於生物與環境間的界面層的性質、結構、功能和作用,直接探索生態系統的運動規律,又使生態學關於生物與環境之間因果關系的傳統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改變。
6. 生態學研究方法(野外觀察、實驗方法和數學模型與數量分析法)的關聯
從生態學的發展歷史來說,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並且是第一性的。例如你要了解動物的種群數量變動,首先就要在自然中觀察和收集數據。野外和實驗研究室在20 世紀20年代劃分的。實驗研究室分析因果關系的一種有用的補充手段。利用數學模型進行模擬式理論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只有從野外獲得實驗物品和數據,回到實驗室進行室內重復實驗,得到一些規律,通過建模來鞏固這個結果,預測。也可以適當更改參數,是數學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現實。
7. 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一般認為,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為野外的(田間的)、實驗的和理論的三大類.
從生態學發展歷史來講,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並且是第一性的.實驗研究是分析因果關系的一種有用的補充手段,實驗研究的優點是條件控制嚴格,對結果分析比較可靠,重復性強,但也有缺點,就是實驗室條件可能與野外自然狀態下有區別.利用數學模型進行模擬研究是理論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模型研究的預測,必須通過現實來檢驗其預測結果是否正確,同時,也可以通過修改參數再進行模擬,使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現實.
8. 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簡單的說包括野外調查、實驗研究和系統分析、數學模型的使用等,現在還結合3S技術研究宏觀生態學。
你從任何一本生態學書上都能看到。
9. 生態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
生態學研究方法:野外調查研究,實驗室研究以及系統分析和模型三種類型。
野外調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位觀測和原地實驗等方法。
系統分
析和模型是指對野外調查研究或受控生態實驗的大量資料和數據進行綜合歸納
分析,表達各種變數之間存在的種種相互關系,反映客觀生態規律性,模擬自然生
態系統的方法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