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師如何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師如何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是新課程改革中的熱點問題,也是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重要內容。教師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形成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素養,把握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具體操作步驟。
一、形成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素養
教師的課程資源開發意識、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取向和教師的創造性,是影響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加強這些方面的素養,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過程中,確立強烈的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注意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取向並創造性地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確立強烈的課程資源開發意識
教師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首先要確立強烈的課程資源閉飢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所謂「課程資源意識」,簡單說就是「什麼是課程資源」的意識,或者說是面對各種事物時考慮它「是否是課程資源」的意識。所謂「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是指面對各種資源時考慮它對課程教學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怎樣才能把它挖掘出來使它為課程教學服務的意識。具有課程資源意識、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是進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本前提。缺乏這些意識即使身邊存在大量的課程資源教師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教師確立強烈的課程資轎褲返源意識、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有助於教師形成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能力,更好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課程資源開發意識的確立需要教師在頭腦中形成課程資源概念,就課程資源對課程教學的意義有深刻的認識。確立意識需要相關知識的支持。因此,教師應學習課程資源的相關知識,加深對課程資源的認識,通過實踐強化、鞏固課程資源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意識。
2.注意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取向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並不是價值中立的,也並不是客觀的,而是具有極強的主觀性與個性色彩。教師如何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和教師的教育觀念、課程教學觀及教育價值取向等密切相連。具有不同教育理想、教育價值觀念的教師在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時所傾向的課程資源不同,不同取向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對課程教學的影響也不同。因此,教師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時要注意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取向。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取向一般有如下四種。 (1)內容取向。當圍繞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時,即是內容取向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這種取向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中心是課程內容。開發課程資源是為了豐富優化課程內容或課程設計,利用課程資源是為了完成課程教學內容。即使在內容取向上,不同教師也會傾向於開發與利用不同的課程資源。新課標提出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並不一定能夠很好地平衡三者的關系。由於教師在個人興趣、愛好、特長及教育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造成教純兆師在實際課程教學中對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會有所偏重。比如,重視知識與能力的教師可能注重知識資源和能力資源的開發利用,而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師可能注重這方面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2)學生取向。當圍繞學生的心理邏輯、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時,就是學生取向的。這種取向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關注的中心是學生的發展。開發課程資源是圍繞學生的發展需要,利用課程資源也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3)教師取向。當圍繞教師的需要、興趣、愛好和特長等進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時,就是教師取向的。這種取向過多地關注教師自身的情況,而對課程內容和學生需要關注較少。一般而言,新手教師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與教師的專業發展處在自我求生的階段相關。(4)混合取向。當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充分考慮到課程教學內容的需要、學生的需要和教師的實際情況時,就是混合取向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這種取向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謀求課程內容、學生需要與教師實際的協調與整合。
實際上,任何取向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都含有混合的性質,前三種取向並不完全否認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我們只是根據側重點的不同做出上述區分。前三種取向中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關注點相對集中,但由於眾多因素的相互照應不足,往往會影響課程教學效果。因此,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宜採取混合取向,但也應看到混合取向的操作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平衡,或採取適當傾斜以謀求最佳的開發與利用效果。
3.創造性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說它是有限的,因為並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夠直接為課程教學服務;說它是無限的,因為生活中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是教師要能夠發現、挖掘、利用。資源無限,貴在選擇;資源有限,創意無窮。不論是選擇還是創意都需要教師智慧的投入。在現實課程教學中,課程資源是有限的,但人的創造性是無限的。有限的資源經過無限的創意可以生成充裕的課程資源。創造性應內含於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之中。創造性是一切教學活動的靈魂,也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靈魂。沒有創造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沒有前途。創造性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才能使課程資源化匱乏為豐富,化平淡為精彩,化腐朽為神奇。
開發課程資源是利用課程資源的前提,利用課程資源是課程資源開發價值的實現。相對於傳統的沒有課程資源開發意識而言,我們強調要創造性地開發各種類型的資源或者創生所需資源;相對於傳統的課程教學的「書本中心」、「課堂中心」、「照本宣科」,我們強調要創造性地利用課程資源。如果得到豐富的課程資源還像原來那樣繼續「照本宣科」,那麼,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價值和意義就沒有得到很好體現,並且課程資源的價值也沒有得到體現。
要創造性地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必須解放思想,打破束縛,堅持創新。因循守舊、缺乏創新、沒有個性,也就沒有突破、沒有發展。思想上辭舊迎新是行動上發展的前提。馬爾庫賽說過思想不能改變現實,但思想可以改變人,而人是可以改變現實的。因此,教師要確立生活中處處有課程資源的觀念、確立用課程資源教學的思想,通過創造性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使課程教學不斷呈現出新的面貌。
二、把握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步驟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教師若能把握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一般步驟則會有助於開發與利用工作的展開。根據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過程,教師進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時可把握以下步驟。
1.解讀課程教學目標
課程教學目標決定了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教學方式方法及課程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同樣也決定了課程資源的選擇與利用。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總需要一定課程資源的支撐,課程資源總是服務於某一特定的課程教學目標。所以,教師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首先要從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解讀開始。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解讀應該是多維度的,每一維度的目標所需要的課程資源是不同的。新課程改革之前,人們往往採用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個維度進行解讀;新課程標准頒布後,可以考慮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解讀。通過解讀會分解出許多具體目標,在此基礎上需要考慮以下問題:為了實現具體的和整體的課程教學目標,需要什麼樣的課程資源?需要多少課程資源?怎樣開發這些課程資源?這些課程資源怎樣進入課程教學過程?通過什麼方式利用這些課程資源最有效?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會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指導與定位。
2.根據目標尋找資源線索
課程教學目標規定了基本的課程資源,也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必須針對課程教學目標進行。圍繞課程目標的實現,教師應多方面尋找課程資源的線索。課程資源線索是開發課程資源的基本前提,教師應該知道從何處可以找到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線索具有多樣性、差異性的特徵。不同類型的課程資源、不同的教學需要、教師素養的不同等多重因素,決定了課程資源線索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因此,尋找課程資源線索的途徑與方法因人因事而異。一般而言,課程資源的線索是比較豐富的,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教學內容出發,從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策略出發等等尋找課程資源線索都是可以的。教學一篇課文與它相關的一切內容都可能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線索。如,《荔枝蜜》一文的導語設計需要相關課程資源的支持,教師可選擇以作者為線索、以荔枝為線索、以蜜蜂為線索、以蜂蜜為線索等眾多線索中的一種或多種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在動態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教學情境、教學氛圍、教學靈感、突發事件、學生的問答及插嘴等都是很好的課程資源線索。
尋找課程資源線索時,會出現線索中帶出線索的情況,比如,查找某方面的文獻資源,在某一文章的注釋或行文中還會提及其他相關資源,這些注釋或行文話語就成為尋找課程資源的新線索。如果需要更多更詳細的資源可以根據新線索繼續查尋。當然,課程資源線索也可能會在開發過程中斷掉。這時就需要從其他方面想辦法繼續尋找該線索或重新尋找新線索,或尋找相關資源線索。課程資源線索是課程資源開發非常重要的因素,應給予充分重視。
3.依據線索多途徑開發資源
線索只是一種端緒,一個引子。要開發出翔實、具體、豐富的課程資源還必須進行實際的開發工作。所以,在尋找到課程資源線索之後,就要通過鑒定、篩選、挖掘及捕捉等基本方式開發課程資源。具體到各種類型的課程資源的開發,還有許多具體的途徑。參觀、訪問、調查、文獻檢索、網路查尋以及活動實踐等都是基本的課程資源開發途徑。教師要掌握不同類型的課程資源開發途徑,合理、有效地進行課程資源開發。
4.實現課程資源與課程內容的結合
開發出課程資源只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一個步驟。課程資源畢竟還不是課程教學內容,從課程資源到課程教學內容還有一個轉化過程。因此,面對開發出的課程資源,教師必須實現課程資源與課程教學內容的結合。這一工作至少存在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把開發出的課程資源直接轉化為課程內容。如,教師選擇教科書之外的期刊或書籍上的文章進行某一課程教學目標的教學。教師對課文替代文章的選擇過程即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這一課程資源直接進入課程教學實施過程就實現了課程資源到課程內容的轉變。第二種情況是,教師對課程資源進行加工之後把它變成課程內容,即把課程資源與現有的課程內容進行結合,使課程資源對現有課程內容進行補充、替換、滲透等。如,教師以課文為課程教學內容,同時又吸納其他課程資源與課文內容共同構成課程教學內容。課程資源與課程教學內容的結合是以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為根本鵠的的。
5.創造性多方式利用資源
課程資源的利用千人千法、萬人萬樣。課程資源的利用貴在創造性。掌握多種課程資源利用的基本方式對課程資源的利用是必須的,但通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開創更多具體的、獨具特色的課程資源利用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師應在掌握基本課程資源利用方式的基礎上,開動腦筋,發揮聰明才智,創造性地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只有靈活多變地採取各種策略和措施,創造性地進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能力才能不斷發展、不斷提高;課程教學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走向一次又一次成功。
2. 新課程改革教師如何開發課程資源
一、建設目標
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高中課程資源建設的基本目標是:
1、學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動態課程資源基本滿足普通高中課程實施的需求。
2、學校人力資源配置更為完善和優化,形成數量適當、結構合理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教師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和運用能力切實增強,並實現教師這一重要課程資源對其它課程資源建設的有效帶動。
3、學校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等各類教學場地、設施設備等的配置更為完備,使用更為充分,潛在的各類物力資源得到更為積極的挖掘和利用。
4、教材、教輔等教學素材得到科學、靈活地開發、加工和利用,以學科為單位的教學素材的建設與利用有效支持和保障課堂教學。
5、全省城鄉間、區域內、校內外各種有利於課程實施的人力、物力資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和利用,初步形成校內外有機結合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機制。
6、各級教育行政、教科研等部門對課程資源開發建設的規劃、統籌、管理和指導作用充分發揮,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課程資源開發、建設、利用、共享制度。
二、建設要求
1、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培養優秀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建設一支適應課程改革發展需要,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歲告專兼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要根據課程要求,認真規劃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抓好薄弱學科和新增科目的教師隊伍建設,保證所有學科必修模塊有專任教師。對部分專業性較強的選修模塊的任課教師可採用校際共享的辦法,提高選修模塊的開設率和開設質量。通用技術課程選修模塊教師可採取與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高職和高等院校或其它相關機構選聘共享的辦法予以解決。各級師訓部門要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教師對課程方案的理解程度和對新增內容的掌握程度。教研部門要加強教研培訓和指導工作,不斷提高教師課程實施的能力。高中學校要強化校本教研工作,以教師隊伍素質提高為突破口,促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切實服務課程實施。
2、教學場所和教學設備。要根據課程實施需求,做好現有教學場所功能的調整和改造工作,保證各教學場所滿足課程需要。要做好區域內高中學校教學場所的統籌規劃,尤其要加強短缺教學場所如新增科目教學場所的建設完善工作。要建立通用技術等課程的專用基地,並促進通用技術等專業性較強的教學場所的共享。要健全教學場所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等在促進師生教與學方式轉變上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滿足師生教與學的需要。
學校要根據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准要求,不斷補充短缺教學設備,保證有較為完備的設備資源支持課程實施。特別要根據學校規模和選修模塊開設的需要,完善物理、化學、生物、通用技術、信息技術、音體美等課程所需的教學儀器、設備、器材,充分發揮使用效益。要建立實驗室開放制度,向學生開放。要因校制宜地開發學具、教具、教學課件等,建立電子備課庫,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更豐富的課程資源。
3、教學素材。要高度重視教學素材的開發與建設。乎帆明要建立教材使用反饋制度,根據使用情況,定期向相關出版社反饋修訂意見;要科學、靈活地處理教材,鼓勵教師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提倡教師對同一學科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比較研究,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調整、篩選與補充;要注重對各種教學輔助材料進行比較、分析、加工和利用,使之更好地服務於教學,鼓勵教師開發與新課程教材相配套的教學輔助材料。要發揮教學素材在教學服務與學習支持中的功能,既要重視知識資源特別是學科知識資源的開發,又要重視學科知識的新進展和各學科知識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尤其要關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轎團考、學會合作、學會創新。要本著引進與開發並重的原則,以學科為單位,加強教學素材的建設與利用,建立共同分享的優質教學素材資源庫、案例庫及備課平台,逐步形成教師協作、共享、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資源建設工作機制。要善於從教學過程中捕捉課程資源,關注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教學素材,使課堂得到更為豐厚的素材資源的支持和保障。
4、教育實踐基地。要依據地域產業結構布局和產業特點,因地制宜,構建與科技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前沿結合密切的獨具特色的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科技含量更高的實踐場所。農村普通高中要結合新農村建設要求,在原有農業基地基礎上,建設新型的與課程實施密切結合的教育實踐基地,並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要充分挖掘利用農戶的資源價值,通過與專業戶、示範戶、科技戶建立緊密聯系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直接的實習實驗和技術示範基地,使基地從校內延伸到家庭。要充分發揮職業高中、職教中心等在師資、設施等方面的優勢,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資源共享。充分發揮校外科技活動機構或場所的作用,為學校選修課程開設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提供更有效的資源。要規劃並協調教育系統內部的其他可用資源,形成普通高中與大中專院校、教科研等部門的交流與溝通,實現在師資、設備、場所、信息等方面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共享。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協調社會各界為學校的課程實施提供支持,免費開放博物館、科技館、德育基地等。還要建立起與科研院所、公共圖書館、科技館以及工廠、農場、養殖場等企業資源和社區資源的互惠共享機制,為學校教學服務。教研部門要加強對校外資源使用的研究和指導工作,促進校外資源的使用。
5、網路資源。要切實加強網路資源建設。各級教研部門要積極探索網上教研方式,促進網路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學校要充分利用全省統一的「校校通」應用平台及資源庫等網路資源,加強學習化學校建設,優化課程開發和實施。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有效培養學生收集、傳遞、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能力,提高信息技術素養。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速農村學校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學的組織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優化,使課堂教學向著現代化、科學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三、建設途徑
1、課程資源開發途徑包括普查、分析、規劃、具體開發等環節。各地各校要根據課程實施需求,對本地和本校已有和待開發的課程資源進行全面普查。通過普查,掌握本地、本校已擁有的課程資源項目;在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對本地、本校的各種資源進行綜合評估,確定有利於學校未來發展的課程資源開發策略;在資源普查、分析的基礎上,制定資源建設的整體方案,包括建設目標、步驟、方式、措施、保障條件和具體負責人,確保課程資源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發。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根據資源建設的整體規劃,本著先校內後校外,先必修後選修的原則進行開發。
2、課程資源利用途徑包括以下幾種:充分發揮名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優化學校師資資源;整合學校硬體資源,提高使用效率;從學生的經驗、興趣、差異、問題、學習活動過程中捕捉課程資源,關注課堂教學活動的動態資源;根據學校課程發展需求,加強區域內、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與利用;建設案例素材庫,建立電子圖書館和虛擬學校以及開設網路課程等,用好網路資源。
3、課程資源共享途徑包括校際間課程資源共享、教育系統內部資源共享、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和區域間課程資源共享等方面。學校之間應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開放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要結合本校實際,選編或改編外校的選修Ⅱ課程,通過「聯校開發」的形式,形成選修Ⅱ課程資源的共享;要爭取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機構對普通高中學校的支持,做到教育系統內部課程資源的有效共享。要爭取社會對教育的支持,實現與企業、社區等方面在資源上的共享,使社會的文化設施、場館等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財富。要建立優秀教師人才庫,為學校及本地區高中課程改革提供必要的專業支持,以縮小不同區域、不同學校間師資資源的差距;要建立課程資源管理資料庫,拓寬校內外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共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不同地區之間應加強交流與合作,積極研究解決新課程中遇到的問題,探索積累典型經驗,主動為本地區高中課程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的案例。
3. 小學教師課程研發,教學方式方法怎麼寫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碼梁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磨模孫中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瞎鏈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4. 初中語文之課程開發與利用的方法
【—之課程開發與利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進行的主題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進行的研究活動。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游伏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2.各地區、學校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學校應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特別是人的資源因素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因素。(增神備攜)
3.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總結: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滾孝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 高中課堂的教學方法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柏拉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名言都告訴我們興趣的重要性。在激發學生興趣發面,我感覺可以從以下內容和手段等方面著手,在內容上,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從生活中截取典型事例,從學生身邊尋找事例,更能激發 學生參與的熱情。比如,我們講文化的創新,我就選擇亳州目前文化旅遊的現狀作為切入口,結合亳州發展旅遊城市的現狀,讓學生為亳州文化旅遊發展獻計獻策。這樣的切入口,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教學手段方面,我覺得傳統教學注重教師的精心備課,重在內容的深入淺出,而課程改革注重教學的有效性,注重師生互動,通過師生雙邊活動,提高上課的效率。所以在教學中多設計情景活動,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調動師生雙方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問題教學,從善於思考中提高教學效率。
高中政治內容理論性強,比較抽象,在調動小學積極性方面比較難,為了更好的進行思想整整教學,必須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問題教學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式。在上課的過程匯總,把教材內容進行整理,讓學生以問題為切入口,去整理教材,梳理教材知識點。整個政治教材內容知識性理論性的比較強,必須從教材的邏輯體系中去發現問題,尋找教材知識的脈絡,把握教材的知識系統。我們一般喜歡讓學生進行知識體系的治理,可以通過核心關鍵詞整理,也可以圍繞主體進行整理。比如經濟生活,可以圍繞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塊,讓學生圍繞核心關鍵詞,整理教材知識點。也可以通過國家、企業、個人三個主體角度整理教材內容。學生在整理知識點過程中,提高了學習興趣,對教材有個整體把握,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因材施教,注意學生的差異性。
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對於不同學生採取的方式應當有所差異。我們一般可以採用分層教學,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合理選擇教學模式,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整個課堂教學效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教學只從教師角度思考問題,容易導致教學的效果的降低。可以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在了解學生狀況的基礎上進行分層設計,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總之,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追求有效教學,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效率,為此,作為政治教師應該善於發現問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靈活設計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從而促教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6.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有: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法。
1.講授法:講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對重要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採用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快速、精煉的讓學生掌握,為學生在實踐中能更游刃有餘的應用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
2.案例教學法: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對選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審理和討論,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這種教學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加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案例教學法在課程中的應用,充分發揮了它的啟發性、實踐性,開發了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
復式教學
指一個教師在同一教室進行的一堂課上給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上課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在一節課內巧妙地同時安排幾個年紀或班級的活動。
適用:學生少、教師少和教學設備條件較差的地區,主要是普及農村和山區教育。
不足:教師直接指導學生的時間少;相互干擾多;教師工作量繁重。
現場教學
定義:是任課教師、現場有關人員或二者協同在事物發生、發展的現場上課,上課時限可長可短。
意義:加強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聯系;擴大學生的信息來源改變信息性質,幫助消化、鞏固和系統化知 識;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不足:種種因素制約,使用有限;學生只能了解現實的局部情況或局部過程。
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經歷了口頭語言、文字和書籍、印刷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路技術等五個使用階段。 現代化教學手段是與傳統教學手段相對而言的。
(1)先有了麥克斯韋方程人們從教學上論證了電磁波,其後赫茲才有可能做發射電磁波的實 驗,接著才會有電磁波聲光信息傳遞技術的發展。
(2)愛因斯但相對論的質能公式首先從數學上論證了原子反應將釋放出的巨大能量,預示了 原子能時代的來臨.隨後人們才在技術上實現了這一預見,到了今天,原子能已成為發達國家電 力能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3)牛頓當年已經通過數學計算預見了發射人造天體的可能性,差不多過了將近三個世紀, 人們才實現了這一預見。
(4)電子數字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完全是在數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數學家圖靈和馮諾依 曼的研究對這一重大科學技術進步起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5)遺傳與變異現象雖然早就為人們所注意。生產和生活中也曾培養過動植物新品種。遺傳的機制卻很長時間得不到合理解釋,十九世紀60年代,孟德爾以組合數學模型來解釋他通過長 達8年的實驗觀察得到的遺傳統計資料,從而預見了遺傳基因的存在性。多年以後,人們才發現 了遺傳基因的實際承載體,到了本世紀50年代沃森和克里發現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這以 後,數學更深刻地進入遺傳密碼的破譯研究。
7. 怎樣學習名師的課堂教學
通過模仿,感受名師的教學藝術 我覺得學習書法的一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在學習書法的初始階段,大多要描紅與仿寫,我覺得模仿課就類似於描紅與仿寫。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這種模仿還是需要的。通過對名師課堂的模仿,我們能切身感受到名師的教學藝術。當然,我們不能一味地模仿名師的課堂,站在技術層面上演練名師的經典手法,簡單移植和照搬名師的教學技巧與方法,而應該不斷地去感悟思索名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因為教學情境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如果我們脫離了具體的教學對象,把名師的一些具體「招式」從整個教學情境中剝離出來,生搬硬套,其效果自然不理想。
首先,我們要學習名師先進的教學理念。 學習他們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學習他們怎樣對教材進行有機的刪減和整合,做課程的開發者。學習他們如何在課堂中進行高效教學和有效提問。更要學習他們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看他們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時代特色,讓教育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內心。
其次,我們應該學習名師的教學設計。比如名師是怎樣導入新課的。在這方面,英語組的邊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往台上一站,她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讓學生感受到她的活力和熱情,加上她激情的語言,一個精彩的開頭就產生了。邊老師的個人魅力你也許學不會,也學不來,但是思考一下,你總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特點的導入語。
再比如怎樣實現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的自然銜接。在聽名師的課時,我們要注意觀察在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上,師傅是怎樣做到環環相扣,絲絲相連的,思考一下自己該怎樣優化自己的教學語言,讓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更加自然呢?
最後我們在去聽名師的課之前一定要先備好自己的課。在聽課的過程中,對比一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師傅的教學設計,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哪些是你不曾想到的,或者思考不夠深入的。師傅的教學設計給了你哪些啟發?你的教學設計還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完善它?如此等等。
我在名師講課時,發現她在某個點或者某個面上往往講得比我更深入,也更細致,她能以點帶面,也能深入淺出。所以聽完她的課,我總是要修改自己的某個教學環節,進行二次備課。使得教學環節的設計更為合理。在張老師的引領下,我在講單詞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當然,從名師的課堂上我們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比如他們的課堂機智,他們是如何啟發學生等等。只要用心學習,總能捕捉到令我們心動的東西。
無論是同課異構還是師徒結對,學校都是在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搭建平台。成長是你個人的事情,所以,青年教師學習名師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聽師傅的課,而不能應付差事,把聽課當成任務。最後,我想說的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守住自己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多聽名師的課,我相信經過內化和思考,結合自身特點,我們每個人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
8.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有哪些
1、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參觀教學法,現場教學法,自主學習法,任務驅動法,課堂教學等。
2、教學手段:經歷了口頭語言、文字和書籍、印刷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路技術等五個使用階段。傳統教學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幾副歷史掛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電影機、VCD機、DVD機、計算機等等搬入課堂,作為直觀教具應用於各學科教學領域。
(8)名師成果課程開發與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1、由於時代的不同、社會背景、文化氛圍的不同、研究者研究問題的角度和側面的差異,使得中外不同時期的教學理論研究者對「教學方法」概念的界說自然不盡相同。
2、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能夠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熟練地把握各類教學方法的特性,能夠綜合地考慮各種教學方法的各種要素,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並能進行優化組合。
3、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軟體技術水平直接制約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一方面,教學媒體軟體的製作技術尚不全面成熟;另一方面教學軟體的製作確有相當的技術難度,因為它涉及到多門學科的理論與技術,而同時精通多方面學科、熟悉製作全過程技術的人員較少。所以,教學軟體成為世界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