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方法派、體驗派演技
體驗派和表現派,是兩個不同的戲劇表演派別,而方法派脫胎自體驗派。體驗派褲擾,是指,不只在旁觀者的角度上,冷靜的表現角色的情緒,而是去體會角色的內心,演員用自己的藝術手段為工具,沒搭而以角色的情緒為核心,創造出一個所謂舞台上的生胡察旦命。(方法派將體驗派擴大化,演員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角色中,把角色帶到生活中,在這段時間里需要表演什麼角色,就在完全以這個角色的情感,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來生活,無論台前幕後,無論鏡頭內外。)表現派,是指,演員以自己的藝術手段,來控制角色的情感,要超脫其外,不為角色而瘋魔,而是冷靜的,隨心所欲的塑造這個角色。
Ⅱ 《方法派 》電影是什麼內容
《方法派 》電影內容是:
實力派演員李載河與人氣偶像金英佑合作出演同性題材的話劇《UNCHAIN》,他們在漸漸融入角色後,開始分不清楚究竟是真的愛了上對方,還是只是沉迷到了劇中的角色中。
此時,李載河交往多年的女友熙媛開始擔心他們的關系。在戲劇與現實之間,慾望帶引他們開始了一場危險的拉鋸戰。
(2)什麼是方法派擴展閱讀:
在《方法派 》中,載河和英佑束手無策地彼此痴迷,他們連一個眼神和小動作都成為了劇情線索,與觀眾展開了一場關於愛情的游戲。
兩個人陷入愛情的契機並不明確,就像仲夏夜的夢想一樣,這是一場幻想和偶然造成的事故,也是層層積累的感情爆發。
簡單開始的愛情,多少會遇到通俗而又早的結局,如果該片在這里結束的話,不過是單純的愛情片而已,但是隨著片中話劇舞台的到來,電影又迎來了一個轉折點。
Ⅲ 表演藝術中的「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分別指的是什麼
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意思如下:
1、「體驗派」對表演的要求就是:從自我出發,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體驗派是在中國被誤讀最多的一個表演學派,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對體驗派的理解基本都是錯誤的。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體驗,即「真聽、真看、真感覺」。
如果你已在模仿一個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一個與你的生活常態不同的表演的狀態下,那是無法完成真實體驗的。所以必須要強調的是,「從自我出發」是體驗派表演整個塑造角色過程中的基礎,而並非其中一個階段,也就是說體驗派要求演員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始終從自我出發」。
2、「方法派」傳承自體驗派,同樣要求演員達到下意識的真實反應,但有一點顯著不同,那就是方法派允許演員替換交流對象,而體驗派不允許。方法派允許直男演員將對手替換想像成一個女人,而體驗派則要求你必須從這個同性身上找到你愛的部分。
這是因為體驗派認為替換交流對象不利於捕捉對手反應的細微變化,尤其對於舞台劇表演來說,一出戲演幾十上百場,替換交流對象容易讓演員在重復中失去臨場新鮮感,最後使表演僵化。
不過在電影的拍攝中,演員不是每次都能有一個真實的交流對象,而且最真實的表演只需要一條就夠了,不用反復重復。所以在電影拍攝中,演員替換交流對象有時既是必須也無傷大雅。美國的電影演員有許多使用方法派的成功例子。
3、「表現派」不強調從自我出發,而是強調在內心中先構建出一個「角色的形象」,強調模仿。同時表現派不提倡下意識生活在情境里,而是強調「跳出來」拿捏和設計。
有人說體驗派就是斯坦尼,表現派就是布萊希特。前半句是對的,後半句不對。布萊希特提倡的「間離」是一種演出效果,更多通過編劇和導演手段來達到,而非一種表演手段。
布萊希特在他自己的演劇實踐中,希望觀眾能間離,但仍然要求演員是體驗的。國內某些表演者為了給自己的表演方法找理論依據,拉了布萊希特來當大旗而已,很多人受騙了。
各個派別的追求和方法之間涇渭分明,但在實際表演中不可能做到100%純粹。表現派演員不可能完全不動真情實感,體驗派演員也不可能完全不設計。所以「某派的演員」是說該演員認同某派的美學追求,主要使用某派的方法,而不是說他完全不使用別的方法。
另外,由於國內缺少成體系的表演教學,大部分演員並不遵循某一個派別,而是在實踐中摸索合適自己的表演方法。
優秀的演員往往是感性強於理性,加上他們需要綜合運用各個派別的方法,所以演員自己闡述自己的表演派別,未必能說得清楚准確。比如有的演員主要使用的是表現派的方法,卻說自己是斯坦尼的追隨者。這樣的例子很多,也造成了大眾的一些誤會。
Ⅳ 表演藝術中的「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分別指的是什麼
體驗派:"我騙起人來連自己都會騙到,我發起瘋來真以為自己瘋掉了。"
表現派:橡皮雀"我在試著理解那個人。"
方法派:"我向我爸騙錢的時候就像在騙一個傻子。我騙你們,但我知道我在騙你們。"
「體驗藝術」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梳理的表演的核心。
「方法派」(The Method)是對「體系」的發展,是用具體方法解決其中的問題。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基於20世紀初的表現主義戲劇。
一直以來一直有爭論,方法派似乎只適用於鏡頭前表演,不適用於舞台表演,而所謂的「表現派」是與「表演主義」戲劇相伴出現。
總結如下:
所以從觀眾角度看,「體驗派」和「方法派」其實很難區分(本握燃質上也不存在明顯區別),而「表現派」更多針對舞台表演領域,在20世紀蓬勃的電影發展中並不常被提起,既不想「體驗派」那樣有理論和「體系」支撐,梁早也不像「方法派」那樣有工作方法支持和傳播。
從結果來看,幾乎所有的表演派系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塑造角色,將故事中虛構的生活經驗再現,並將體驗傳遞給觀眾。
Ⅳ 電影《方法派》主要講了什麼
影片講述年輕偶像和老戲骨合作出演一部電影,為進入角色兩人一同生活,逐漸相互吸引。老戲骨的女友也察覺到二人的改變。在戲劇和現實之間,慾望展開了一場危險的拉鋸戰。
Ⅵ 「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分別指的是什麼
同學你好鄭飢
1、體驗派的提出和倡導者是前蘇聯著名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和理論家、舞台藝術改革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只是系統而科學地闡述了表演藝術的規律。斯氏體系的精華在於體現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員不是好像存在於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於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員應當永遠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邏輯和有機性的規律,在規定情景中真誠地去感覺,去想,去動作。
舉個例子說,你在舞台上飾演一位老人時,喊跡返你不可能真的成為一位老人,那麼你只能從生活中去觀察,去了解一位老人。觀察他的動作,比如身體遲緩,眼睛看不清楚,耳朵聽不清,或者關節不靈敏,去了解他的這些身體問題是怎麼形成的,是單純的上了歲數還是年輕的時候疲勞過度形成的,他的脾氣秉性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這樣是成長環境還是經歷了什麼。了解了這些以後,你再把你自己替換到這個老人的身份中去,去體驗去感受他的一切,然後再有感而發的將其演繹出來,而不是單純的模仿這個老人的動作。這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表演體系。
2、我們再來說方法派,方法派出自體驗派,但又和體驗派有些不一樣,那就是方法派會使用一些小技巧用類似的情感去替換角色的情感以達到表演的效果,但是體驗派卻不允許這么做。
舉個例子,州消在戲中有需要表現父母雙亡的戲,體驗派要求我們去想像去深入感受這種情感,但是方法派就是讓我們將自己比較親近的人去世的那種悲痛的感覺替換並加深到這個情感狀態中去,以此來完成這個演出的過程和情感的表露。這樣的方法和技巧常用於影視創作當中來表現人物。
3、最後我們來說表現派,表現派是先在內心先構建一個「角色人物形象」,然後再去模仿這個人物形象。表現派強調模仿人物,然後將人物體現出來,表現派是站在人物之外去審視和拿捏人物將人物塑造成型後,再去演繹人物,不像體驗派那樣,將自己的身心完全的替換到自己所塑造的人物當中去有感而發的演繹人物。
Ⅶ 請問有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方法派」,就象馬龍白蘭度和得。尼羅那種
「方法派」是御塌一種心理學表演方法,需要演員以自身經歷來激發表演,而不是僅僅作為僵化的類型人物。是美國根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發展而來的一種表演方式。
美國表演教育界的頭號人物李.斯特拉斯伯格年輕時曾師從博爾拉夫斯基,算是斯者拆皮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隔代弟子。他從一接觸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開始,就立即沉浸入其中,並最終學有所成。他主持開辦的「演員工作室」(Actors Studio)培養了好幾代演員。馬龍白蘭度和羅伯特德尼羅都在那裡首差學習過。
Ⅷ 對於演員來說,體驗派和方法派分別的好處壞處是什麼
體驗派是把自己變成角色。讓思想更貼近角色。
方法派就只是什麼都有模式。太死板。
Ⅸ 誰知道「方法派演技」是什麼含義,代表人物是誰
方法派演技(method acting),又稱「方法演技」或「方姿態法派表演」,是一種影視戲劇表演技巧,脫胎自前蘇聯戲劇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創立的寫實主義表演體系的演技訓練,主要通過演員外在的肢體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復雜性。它要求演員在鏡前幕後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樣的精神狀態。後輾轉傳入美國,經過另一番詮釋,改稱「方法演技」。「體系表演」分為兩在部分,即演員自我修養和演員創造角色,方法演技是令演員完全融入角色中的表演方式,除了演員本人的性格之外,也要創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務求寫實地演繹角色。
方法演技由俄國戲劇大師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提倡,他十分關注演員的表演亂乎方法,並認為演員必須精於觀察事實,揣摩現實生活中的行為,亦應對心理學有基礎認識,想像出演繹角色的心理狀況,演活角色。
大家熟知的馬龍·白蘭度、跡陪源保羅·紐曼、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達斯廷·霍夫曼、傑克·尼科爾森、瑪麗蓮·夢露、簡·方達、梅麗爾·斯特里普……,便擅於透過方法演技演繹角色。
Ⅹ 表演藝術中的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分別指什麼
「體驗派」對表演的要求就是:從自我出發,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
體驗派是在中國被誤讀最多的一個表演學派,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對體驗派的理解基本都是錯誤的。這里有非常復雜的歷史原因,我不細說了,就直接給大家說說這些誤解是啥。
首先就是不承認「從自我出發」。請注意,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體驗,即「真聽、真看、真感覺」。如果你已在模仿一個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一個與你的生活常態不同的表演的狀態下,那是無法完成真實體驗的。
那麼「從自我出發」與成為角色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因為你得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舉個例子,如果年輕人演一個老頭,用體驗派的方法不是去模仿老頭,而是讓自己去相信老頭的情境發生在了自己身上,比如去相信自己關節不好、眼鏡看不清、耳朵聽不清……自己還是自己,只是情境變了。
那麼「從自我出發」不就是本色演出嗎?是否沒有技術含量呢?錯了,從自我出發是最難的。首先就要求暴露自我或許不想為人知的性格。比如體驗派直男去演同性戀,他不能把自己偽裝成別人去模仿,而只能把自己內心中哪怕只有一點點對男人的好感拿出來給角色,真的用自己同性戀的那一面來示人。其次要求相信情境,比如將一把假槍當成真的死亡威脅來相信,要求在情境中能下意識地反應,而不是設計好的表演,這種相信可比設計難得多。最後還必須做許多功課才能讓角色的情境豐滿,讓一個虛構的情境如同生活一樣豐滿,其中需要填充的內容量是相當驚人的。
那麼「從自我出發」是否意味著一個演員只能塑造一種性格的角色呢?不是的。因為人的性格是多面的,是一個大集合;而劇作家筆下的人物不可能像一個活人一樣性格豐富,所以是一個小集合。一個大集合可以套住許多不同的小集合。也就是說一個演員可以一輩子本色演出,而又演出了許多不同的角色。所以體驗派從自我奔向角色的過程先得做減法——將自我大集合中不符合角色小集合的部分去掉,盡量讓兩個集合重合,即是自我又是角色;而不是做加法,去添加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那麼如果自我的大集合不包含角色的小集合該怎麼辦呢?一是拓展自我大集合,也就是挖掘自己的隱藏性格,解放自己未解放的天性。二是如果自我實在離角色太遠,那就不要演那個角色了,用雞肉做牛排是炫技,不是美食。
總的來說,體驗派是三派中最難的,也最需要天分:解放自我的天賦,相信情境的天賦。能有天賦達到體驗派要求的演員百里無一,所以有不少進行不下去的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天分不夠,轉而篡改或者反對體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