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本主義教學法在職高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羅傑斯人本主義三原則
人本主義教學(HumaIlisticAppmaches)是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沉默教學法、咨詢法和暗示教學法的一個統稱。人本主義教學法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強調以人為中心,培養人的創造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人的價值。而在這個過程中。情感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本主義教學法以此為出發點,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主張:1,重視學習者自我人格的發展。外語教學不僅是傳授外語知識,也應幫助學習者發展健全的人格。2,倡導著重於過程的教學。關注教學過程就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將學習內容、自身情感與周邊關系這三者和諧統一起來。3,強調學習自主性的培養。教師應將學習者看做學習的主導者,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外語學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習得過程,它涉及各種因素。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外語學習成績。特別是外語學習者消基自身的因素,也是學習者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意志和性格等是最直接的和最主要的因素。
聯繫到職高學生的實際上。職高學生普遍帶著「中考拿顫謹失敗」、「無可奈何讀職高」的心情人學,普遍存在著「讀職高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並由此派生出種種不良心理。而這些不良心理,影響著學生在校期間心理的健康成長,而且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為了構建良好的教學模式,喚起學生的自信,在完成教學的同時完成對學生人格塑造的任務,我在英語教學中引入了人本主義教學法理論。
1,打破僵局。敞洞氏開學生的心扉。教師和學生的人際關系在教學環節中是至關重要的。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去推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建立起良好的同學情誼,讓他們感受到這是一個緊密團結、活躍友好的團隊,他們是在這樣的集體中學習,而不是抽象意義上的班級,這就是人本精神、人性化教學的引入。
2,創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CLL(以人為本的教學法)中,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壓力、退縮、害羞、局促是語言學習最大的障礙。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於建立一個良好、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其目的在於克服學習外語的緊張和不安。
3,在教學中想方設法地使學生的心理障礙降低到最低點,鼓勵他們建立自信心。減輕焦慮情緒。如在課前、課中唱些簡單易上口的英語歌曲,做些輕松的游戲。讓學生解除防禦心理,不要讓他們覺得課堂是個使他們暴露弱點、使他們難堪的地方。
4,發現優點,啟動學生心理潛能。青少年學生朝氣蓬勃,富有理想,具上進心,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特長出發,多角度地尋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以此鼓勵他們不甘落後、奮起直追。
5,磨煉意志。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意志在心理認識轉化為心理行為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是個鍛煉人的各種心理素質(主要是意志、毅力等)的重要活動。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一定要從學生現狀出發,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創設情境,設置關卡和疑難,鍛煉每個學生的心理意志,促使學生克服困難,通過習得完成強化知識、培養意志的過程。同時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向更高目標攀登。
6,結合英語教學與生活實際,注重趣味教學。由於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根據英語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要求,中學英語教學應該更注重趣味教學。我們知道,情緒對智力活動的影響具有兩重性,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智力操作活動,沮喪、憤怒等消極情緒不利於智力活動。英語教師要樂於去開發一些在學生中喜聞樂見的英語活動,將知識和游戲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保持一種積極參與、大膽表達、勇於挑戰的狀態,將知識在有趣的游戲中進行練習、鞏固。
7,正確對待學生在學習中的錯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在以交流為目的的教學中,英語教師不應把著眼點放在糾正學生的錯誤上,而是應多鼓勵學生,關注學習者的情感體驗。保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從人本主義的價值觀出發,學習者的錯誤不是簡單的對錯,而是體現了學習者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從這些錯誤中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因此教師布置給學生的學習任務不應僅以學生答對問題為目的,還應是獲得學習者反饋的一種手段。
8,發展個性。強化學生心理機制。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共同的規律,然而每個學生又各具特點。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過程中要具體分析每個學生存在的各不相同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採取切合其心理、生理特點、知識狀況和接受能力等不同的措施和方法,滿足每個學生的心理要求,使他們在強化心理機制的同時發展個性。
總之,人本主義教學法強調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參與者,而且還應該是設計者,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實踐獲得知識。教師除了關心學生的智力狀態,還應注意學生的情感需要,將學生作為獨立的、受尊重的個體看待,而不是簡單地將學生當成一個個待盛的容器。聯繫到職業高中的英語教學,由於學生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人本主義的教學法能以人為本,更多地挖掘和發揮學生的潛質,重視在教學中發展學習者健全的人格,強調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於從事職業教育的英語教學工作者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啟迪。
2. 人本主義與教育
人本主義教育觀評述
一、人本主義的教育觀
1.人本主義的教育目標指向學生個人的創造性、目的和意義,是培養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義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目的時,無不重視人性的培養,普遍關心教育對培養兒童獨立人格所起的作用。強調以自我為核心,強調人的自我實現和理論。
2.人本主義的教學論思想。人本主義教育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這是其自我實現的教育目的的必然產物。在教學方法上,人本主義者主張意義學習。第一,人天生有好奇心、求知、發現和探索的慾望,甚至不惜痛苦或危險(如探險者)。第二,當學習內容和學習目的之間的聯系被學習者發現時,學習效果最好;第三,對學習者自我結構改變較大的學習,會對學習者構成一種精神威脅,如高考前的復習。第四,學習者認真參與學習過程可以促進學習。第五,學習者整個身心灌注其中的自發學習(即認知和情感均捲入其中的學習)。學習效果最為持久和深入。
3.人本主義的師生關系。人本主義者非常重視教師的態度和師生相互作用的心理氣氛。在教學中,師生關系應該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而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人本主義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其表現為:(1)真誠,(2)認可,(3)移情。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自身表現應表裡如一;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重視他們的感情和意見;深入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教師只有以這些品質處理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才可能免除學生種種精神上的威脅和挫折,才可能使學生的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得以自然地表現。
二、對人本主義教育觀的評價
1.人本主義哲學對教育的貢獻。人本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以斯洛和羅傑斯也是教育改革家。他們在教育上所做的努力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教育。人本主義者認為學生的自我實現和為達到目的而進行創造的能力才是他們行為的決定因素,個人所處的物質、社會和文化環境只能促進或阻礙學生的潛能的實現。人本主義重視教育者對學生內心世界的了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別差異等,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這對於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促進教育事業的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
2.人本主義教育觀的消極作用。第一,過分強調人的本質的自然性,忽視人的本質的社會性。第二,過度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影響了教育與教學的效能。第三,不恰當地拘泥於滿足學生個人自發的興趣與愛好,低估社會與教育的力量。
3. 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對教學的指導體現在哪些方面
(1)教學目的
羅傑斯在人本主義的「性善論」、「潛在論」和「價值論」的基礎上,多次明確提出了他的有關教育目標的觀點。他認為,教育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富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創造性的人,教育應該注重具有主動性、獨創性和創造性的人。概括地說,羅傑斯認為,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應該是個性充分發展的人。這種人具有主動性和責任感,具有靈活地適應變化的能力,是自主發展的人,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人。
(2)非指導性教學及其特點
羅傑斯將心理咨詢的方法移植到教學中,提出了非指導性的教學模式。他極力批判傳統教學將教師和書本置於教學活動核心位置的做法,認為這種方式只能使學生成為「奴隸」。在羅傑斯看來,教學活動應把學生放在居中的位置,把學生的「自我」看作教學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學活動不僅要服從「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圍繞著「自我」進行。基於此種認識,羅傑斯所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要求具有以下特點:在課堂中創造一種接受的氣氛;圍繞著發展個人的和小組的目標而進行;教師的角色不斷變化。由此可見,非指導性教學並不是完全站在傳統教學的對立面,只不過強調了傳統教學忽略的而確實對學生的發展有利的方面,即應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支配教學過程。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拓展了教學研究的視角。
(3)非指導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羅傑斯倡導過程哲學觀,反對任何固定、僵化、一成不變的東西,他從未明確和系統地描述過非指導性教學的系統方法,但我們從其基本理論假設中還是可以發現「非指導性教學」的以下實施策略。
第一,教師應對自己堅信不疑,教師當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充滿信任。
第二,教師應同其他人共同擔負起教學活動責任,課程計劃、教學管理、經費預算、政策制定等都應是一個小組的共同責任。
第三,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
第四,學生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探索的過程中,每個人就自己的學習方法作出選擇,並對這些選擇所產生的結果負責,據此形成他們自己的學習計劃。
第五,提供一種有利於學習的氣氛,這是一種充滿真誠、關心和理解的氣氛。
第六,學生的重心集中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學習內容雖然重要,但卻是第二位的。
第七,強調自我訓練,學生將訓練看成他們自己的責任。
第八,重視自我評價,小組成員或教師的反饋信息也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
最後,在這種促進成長的氣氛中,學習活動得到有效開展。
(4)非指導性教學中的新型師生關系
羅傑斯將教師定位於「促進者」角色,認為教師不應是傳統的控制者,而應在教學過程中著重承擔起「促進者」的角色並履行相關任務。他認為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幫助學生引出並澄清問題;二是幫助學生組織材料,幫助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活動;三是作為一種靈活的資源為學生服務;四是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小組成員而參與活動;五是主動與小組成員分享他們自己的感受。
羅傑斯認為,要發揮促進者的作用,教師應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因此,要求教師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真誠。教師必須去掉假面具,與學生坦誠相見,暢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虛偽。二是接受。接受有時也稱信任、獎賞,教師應分擔學生碰到問題時產生的痛苦和壓力,分享學生取得進步時產生的喜悅和歡樂。三是理解。作為促進者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和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師的標准審視學生的一切。
4.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如何體現人本主義思想
人本主義是一種關注人的發展和需求、推崇人道與公正的教育思想,幼兒教育應該重視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和需求,體現人本主義思想的方法有:
1、尊重幼兒: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人格,欣賞和肯定幼兒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情緒和行為,與幼兒交流平等,在聯系中促進幼兒的發展。
2、關注幼兒的發展與需求: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提供適宜的環境、材料與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關注幼兒的體驗和需求,培養幼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3、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和探究精神:提供自主性的材料和機會,建立自由、開放的幼兒教育環境,培養幼兒的夠玩性,探究性,創造性,激發幼兒對世界的好奇、探究和探索精神。
4、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提供不同形式的活動,如游戲、探究、繪畫、音樂、體育等,讓團歷幼兒在多種學習方式中獲取知識、體驗、感受和信息,體驗到生活豐富多彩的成長過程。
3、重視教育游戲和美育活動:游戲和美育活動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引導幼兒進行有效的交流,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
4、注重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教師在與幼兒溝通時,需要運用適當的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以便准確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在啟發幼兒思維方面更得心應手。
5、精心安排幼兒環境:幼兒善於模仿和觀察,教師應該精心安排幼兒所處的人文環境、物質環境和信息環境,慎搏以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6、與家長保持聯系:教師和家長應該密切合作,共同關注幼兒的發展和需要,及時反饋信息,開展互動溝通,共同為幼兒的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和幫寬或祥助。
總之,幼兒教育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情感、教育、教學和管理技能,重視幼兒的發展需要,注重肢體語言、口頭語言的運用。此外,提供有效的學習活動和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也是幼兒教育中很重要的方面。
5. 人本主義的教學原則包括
人本主義的教學原則如下:
(1)教學更多的注重於情感發展而不是知識的獲得;
(2)強調發展自我觀念;
(3)強調交往;
(4)強調發展價值觀。
人本主義
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譯,又譯人本學。希臘文詞源antropos和logos,意為人和學說。通常指人本學,是一種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人的形而上學學說。以19世旦激紀德國的費爾巴哈及之後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
費爾巴哈拒絕唯物主義,避免採用模則襪甚至反對唯物主義這個術語,因而將自己的哲學稱作人本主義或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
興起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有一個較長的醞釀過程。二三十年代美國人格心理學、新精神分析和盯咐機體論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論准備。
奧爾波特指出人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構成的統一體,每一成人都不同於他人而以他自身獨特的內在和諧方式對待世界,這一看法和排除意識經驗的行為主義理論直接對立。
以人格理論為基礎,奧爾波特後來成為創立哈佛大學社會關系學系的關鍵人物,這為學院中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的分立創造了條件。默里和墨菲這一時期也有重要的人格理論著作發表,他們把人格的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為人本主義理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霍妮、弗羅姆不同意弗洛伊德誇大性因素的作用,把美國工業社會發展中引起的社會問題看作是導致精神障礙的社會因素,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傳統精神分析的主要分歧之一。
1939年戈爾德施泰因《機體論》的發表,被認為是該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即自我實現論的基石,他第一次從機體潛能的發揮出發論述自我實現,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加強了這一本來是由哲學提出的概念。
6. 人本主義思想在教育實踐上提出了什麼樣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義教育主張以下幾點:
其一,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認識個人的存在,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形成真誠、選擇和負責任的生活態度。課程的目的就在於滿足學生個人自由發展、潛能開發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課程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學校應允許學習者犯錯誤、做實驗、表達自己,直至發現自我。羅傑斯曾經批評,過分地強調知識是現代教育的悲劇。
其二,人本主義者批評傳統課程過於注重學科邏輯,忽視學生的心理邏輯。他們主張從學生完整的個性、人格出發,關注學生學習的起因、情感森嫌、信念和意圖等方面,提倡學習者的心理發展與教材結構邏輯的整合、情感領域與認知領域的整合,以及相關學科在經驗指導下的整合,注重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強調課程設置應以人文學科為主,應有利於學生尋找並發現個人的意義。
其三,要求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情感關系。主張師生關系是「我與你」的關系,教師應該富有想像力地呈現課程和教材,以便形成溫暖的、有安全感的、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情境。教學是教兒童,而不是單純教教材,要展開真正的學習,兒童必須參與教學過程。教師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會,都能成功。
其四,反對各種機械、僵化的測量和考試,認為這些手段本身同學生自由發展的目標相沖突。人本主義者注重學習者的成長過程,重視啟發、討論、思考、探索、發現、表達等活動方式。強調教師和學生對課程的主觀評估,通過設沒嘩計陳述性報告、學習檔枯春行案法、契約評價法、自我評價法等多元評價法,鼓勵學生在想像、文字、圖片、表演、游戲、手工、詩歌等活動中獲得自由發展。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特徵:
(1) 人本主義。
人文主義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注重個性發展,在教育教學方法上反 對禁慾主義,尊重兒童天性,充分肯定人的力量、人的價值。
(2)古典主義。
開設古典課程,但是絕非純粹「復古」,實則古為今用、托古改制。
(3) 世俗性。
教育目的和課程設置都洋溢著濃厚世俗精神,教育更關注今生而非 來世,這是人文主義教育與中世紀教育的根本區別。
(4) 宗教性。
幾乎所有的人文主義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們雖然抨擊天主教會的弊端,但不反對宗教更不打算消滅宗教,而是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紀陳腐的宗教性, 以造就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5) 貴族性。
這是由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並非大眾運動)所決定的。人文主義 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上層子弟,教育的形式多為宮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眾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上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