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析5種管理基本方法的優勢和劣勢
所謂優勢是指自身獨特擁有的、能利於成長與發展或競爭制勝的因素,然而,企業優勢就是企業內部存在的、有利於促進生產經營發展的或提高企業生產力的或競爭制勝的因素或資源,如科研力量雄厚、人才儲備充分、領導有遠見和活力、企業文化先進、生產設備先進、市場營銷能力強、員工隊伍整體素質較高、具備大批高質量的人才、管理機制科學合理、管理效率高,而不是如國家政策好、行業環境不錯等。優勢就是資源;有資源,才有發展。
企業劣勢是企業自身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具有制約作用的因素。如,企業領導缺乏遠見、員工思想陳舊、生產設備落後、管理制度不健全、技術創新不足、成本管理粗放、員工素質較低、企業文化滯後、缺乏拳頭產品、研發力量不足、人才斷層、缺乏高質量人才等,而不是國家政策不利、行業不景氣、競爭過於激烈、國家限制出口、稅務較高等。
『貳』 什麼是5WHY管理
5why分析法,又稱「5問法」,也就是對一個問題點連續以5個「為什麼」來自問,以追究其根本原因。
雖為5個為什麼,但使用時不限定只做「5次為什麼的探討」,主要是必須找到根本原因為止,有時可能只要3次,有時也許要10次,如古話所言:打破砂鍋問到底。5why法的關鍵所在:鼓勵解決問題的人要努力避開主觀或自負的假設和邏輯陷阱,從結果著手,沿著因果關系鏈條,順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問題的根本原因。
這種方法最初是由豐田佐吉提出的;後來,豐田汽車公司在發展完善其製造方法學的過程之中也採用了這一方法。作為豐田生產系統(Toyota Proction System)的入門課程的組成部分,這種方法成為其中問題求解培訓的一項關鍵內容。豐田生產系統的設計師大野耐一曾經將五問法描述為:「……豐田科學方法的基礎……重復五次,問題的本質及其解決辦法隨即顯而易見。」
目前,該方法在豐田之外已經得到了廣泛採用,並且現在持續改善法(Kaizen),精益生產法(lean manufacturing)以及六西格瑪法之中也得到了採用。
實施方法
5WHY從三個層面來實施:
一、為什麼會發生?從「製造」的角度。
二、為什麼沒有發現?從「檢驗」的角度。
三、為什麼沒有從系統上預防事故?從「體系」或「流程」的角度。
每個層面連續5次或N次的詢問,得出最終結論。只有以上三個層面的問題都探尋出來,才能發現根本問題,並尋求解決。
大多數財務分析都是從報表開始的,通過各種財務指標的計算得出一個結論,比如資產負債率過高,流動性差,固定資產佔比過高等等,如果分析人是投資機構或債權人,一般也夠用了。如果是為企業的管理者提供財務分析的報告,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得分析業務,分析各種管理制度,分析企業文化,甚至分析人性。
下面我就舉個案例,也是我目前做過最好的一個財務分析,主要講思路,你可以把它當偵探故事看。
背景公司是一家大型出版集團,集團有十家出版社,合並報表上顯示三年多的時間,集團的圖書庫存從7個億漲到了10個億,集團領導和上級主管都很崩潰,大會小會都開了,目標也很明確,壓庫存,可庫存就是壓不下來,原因到底在那?
第一個層面——財務指標分析
為了壓庫存集團財務出過很多財務分析報告,很多都停留在這個層面,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圖書分類,圖書庫齡,圖書種類,各種數據都有。大部分都是無用功,幾十頁紙的報告,主要結論就是圖書庫存大,但這有什麼用?把三年報表拿出來一對比就行了,外行也可能看出來,庫存漲了!你把大家都知道的事換個花樣再說一遍有什麼用,問題是為什麼漲對不對?!
第二個層面——分析業務實質
財務是發現問題,造成問題的責任人還是業務,所以財務分析報告一定要分析業務。集團的財務人員當然也會從業務上找原因。大家認為圖書庫存的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印多了賣不掉!有可能是市場誤判,一本書編輯很看好,一印就是二萬冊,結果只賣了五千,剩下的就積壓了,所以有人建議加強市場調研,加大對當事人的獎懲,在選題時就把印數壓下來。
又有人出來說這都是表面現象,圖書多印的主要原因是多印的印製成本低,在印刷廠的報價里,印五百本書和印五千本書的價格是一樣的(當然紙張成本不一樣),為了降低單書成本,所以社裡才多印的,解決辦法是更新印刷設備(印刷廠也是集團內部的),把印製成本降下來,如果五百本的印製成本只有五千本的十分之一,出版社當然會選擇先少印點,不夠再加嘛!
還有人說是渠道問題,因為傳統出版社的銷售渠道以門店為主,一個門店放五十本書,一百個門店就要放五千本了,印少了發貨的門店就少,會影響銷售。解決的辦法是調整渠道,加大線上銷售的比重,比如在當當、淘寶上做推廣,網店不用放那麼多書,誰賣直發過去就行,可以實現零庫存。
『肆』 企業戰略管理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企業戰略管理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企業戰略管理的分析方法有哪些你知道嗎?你對企業戰略管理的分析方法了解嗎?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企業戰略管理的分析方法,歡迎閱讀。
一、戰略管理分析工具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於80年代初提出的戰略管理分析工具,對企業戰略制定產生全球性的深遠影響。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五力分別是: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五種力量的不同組合變化 最終影響行業利潤潛力變化。
二、戰略管理分析工具之安迪·格魯夫的六力分析模型
六力分析的概念是英特爾前總裁安迪·格魯夫(Andrew S. Grove),以波特的五力分析架構為出發點,重新探討並定義產業競爭的六種影響力。他認為影響產業競爭態勢的因素分別是:
1.現存競爭者的影響力、活力、能力;
2.供貨商的影響力、活力、能力;
3.客戶的影響力、活力、能力;
4.潛在競爭者的影響力、活力、能力;
5.產品或服務的替代方式;
6.協力業者的力量。
透過此六種競爭力量的戰略管理分析,有助於釐清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點出產業中競爭的關鍵因素,並界定最能改善產業和企業本身獲利能力的策略性創新。
三、戰略管理分析工具之新7S原則
新7S原則(Principal of New 7S),由美國管理大師達·維尼提出,強調的是企業能否打破現狀、抓住主動權和建立一系列暫時的優勢。新7S原則的經營思維架構,具體包括:
(1)更高的股東滿意度(Stockholder satisfaction)。這里的「股東」是一個十分廣泛的概念,即客戶的概念,包括過去企業最重視的股東、市場導向管理中迅速得到重視的顧客以及近幾年人本管理的主角即員工。
(2)戰略預測(Strategic soothsaying)。要做到客戶滿意,公司就必須用到戰略預測。了解市場和技術的未來演變,就能看清下一個優勢會出現在哪裡,從而率先創造出新的機會。
(3)速度定位(Speed)。在如今超強競爭環境下,成功與否在於能否創造出一系列的暫時優勢,所以公司快速從一個優勢轉移到另一個優勢的能力非常重要。速度讓公司可以捕捉需求、設法破壞現狀、瓦解競爭對手的優勢,並在競爭對手採取行動之前就創造出新的優勢。
(4)出其不意的定位(Surprise)。經營者們要做的工作,是探尋價值創新的道路,而很少去控制和管理現有的業務運作。
(5)改變競爭規則(Shifting the rules against the Competition)。改變競爭規則可以打破產業中既有的觀念和標准模式。亦步亦趨,是被動應戰,常常取不到好的效果。
(6) 告示戰略意圖(Signaling Strategic intent)。向公眾及產業內同行公布你的戰略意圖和未來行動,有助於告誡競爭對手,不要侵入你的市場領域;同時,還可以在顧客中有效地形成「佔位效應」,即有購買意圖的顧客會等待告示公司的該種產品研製生產出來後再購買,而不去購買市場上已有的其他公司的同類產品。
(7) 同時的、一連串的'戰略出擊(Simultaneous and sequential Strategic thrusts)。僅有靜態的能力,或是僅有優良的資源都是不夠的,資源需要有效地加以運用。公司戰略成功的關鍵,在於將知識和能力妥善運用,以一連串的行動奪取勝利,並將優勢迅速移到不同的市場。
四、戰略管理分析工具之藍海戰略(Blue Ocean Strategy)
藍海戰略(Blue Ocean Strategy)是由W·錢·金(W. Chan Kim)和莫博涅(Mauborgne)提出的。
藍海戰略認為,聚焦於紅海等於接受了商戰的限制性因素,即在有限的土地上求勝,卻否認了商業世界開創新市場的可能。運用藍海戰略,視線將超越競爭對手移向買方需求,跨越現有競爭邊界,將不同市場的買方價值元素篩選並重新排序,從給定結構下的定位選擇向改變市場結構本身轉變。
藍海以戰略行動(Strategic Move)作為分析單位,戰略行動包含開辟市場的主要業務項目所涉及的一整套管理動作和決定,在研究1880年~2000年30多個產業150次戰略行動的基礎上,指出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是藍海戰略的基石。價值創新挑戰了基於競爭的傳統教條即價值和成本的權衡取捨關系,讓企業將創新與效用、價格與成本整合一體,不是比照現有產業最佳實踐去趕超對手,而是改變產業景框重新設定游戲規則;不是瞄準現有市場「高端」或「低端」顧客,而是面向潛在需求的買方大眾;不是一味細分市場滿足顧客偏好,而是合並細分市場整合需求。
五、戰略管理分析工具之戰略十步驟系統
戰略管理十步驟系統是有助於企業從受眾的角度發現市場的一種工具,十步驟每一部分的內容自成體系。
"十步驟系統
企業理念
環境分析
競爭控制
客戶分析
自身狀況分析
潛力分析
目標描述
視覺化工作程序化
市場營銷戰略
市場營銷控制
六、戰略管理分析工具之四種戰略類型
雷蒙德·邁爾斯(Raymond Miles)和查爾斯·斯諾(Charles Snow)在1978年《組織戰略、結構和方法》(Organization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一書中認為, 企業戰略並不是取決於組織的類型或風格,而是取決於那些需要戰略解決的基本性問題:
事業問題(Entrepreneurial problem): 企業如何管理市場份額。
工程問題(Engineering Problem): 企業如何執行解決事業問題的方案。
行政問題(Administrative Problem):企業應該如何架構以適應解決前兩個問題的需要。
基於這三種類型的問題,他們將企業分為四種戰略類型:
1、防禦者(Defender)。作為成熟行業中的成熟企業,採用高效生產、嚴格控制、連續、可靠的手段,努力尋求保護自己的市場地位。
2、 探索者(Prospector)。一種致力於發現和發掘新產品和新市場機會的企業。它的核心技能是市場能力和研發能力,它可以擁有較多的技術類型和較長的產品線。
3、分析者(Analyser)。這是一類規避風險同時又能夠提供創新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它致力於有限的一些產品和技術,以質量提高為手段,力爭超越競爭對手。
4、反應者(Reactor)。這是一類對企業外部環境缺乏控制的企業,它既缺乏適應外部競爭的能力,又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機能。它沒有一個系統化的戰略設計與組織規劃。
『伍』 現代管理:管理學中的幾種分析方法
管理學中常用的幾種分析方法:
1、對比分析法(將A公司和B公司進行對比)
2、外部因素評價模型(EFE)分析
3、內部因素評價模型(IFE)分析
4、swot分析方法
5、三種競爭力分析方法
6、五種力量模型分析
不常用的:
1、SWOT分析法
2、PDCA循環規則
3、5W2H法
4、SMART原則
5、時間管理——重要與緊急
6、任務分解法(WBS)
7、二八法則
8、OGSM計劃法
9、頭腦風暴法
10、德爾菲法
11、名義群體法
12、魚骨圖分析法
『陸』 戰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戰略成本管理指會計人員運用專門方法提供企業本身及競爭對手的分析資料,幫助管理者形成和評價企業戰略,從而創造競爭優勢,使企業有效地適應外部持續變化的環境,亦可表述為「不同戰略選擇下如何組織成本管理」,即將成本信息貫穿於整個循環過程中,通過對公司成本結構、成本行為的全面了解、控制與改善,尋求長久的競爭優勢。
每一種最終產品從其最初的原材料投入到達最終的消費者手中,都要經過無數個相互聯系的作業環節,這就是作業鏈。價值鏈分析法由波特首先提出,它將基本的原材料到最終用戶之間的價值鏈分解成與戰略相關的活動,以便理解成本的性質和差異產生的原因,是確定競爭對手成本的工具,也是SCM制定本公司競爭策略的基礎。我們可以從內部、縱向和橫向三個角度展開分析。
1.戰略成本管理的內部價值鏈分析
這是企業進行價值鏈分析的起點。企業內部可分解為許多單元價值鏈,商品在企業內部價值鏈上的轉移完成了價值的逐步積累與轉移。每個單元鏈上都要消耗成本並產生價值,而且它們有著廣泛的聯系,如生產作業和內部後勤的聯系、質量控制與售後服務的聯系、基本生產與維修活動的聯系等。深入分析這些聯系可減少那些不增加價值的作業,並通過協調和最優化兩種策略的融洽配合,提高運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時也為縱向和橫向價值鏈分析奠定基礎。
2.戰略成本管理的縱向價值鏈分析
它反映了企業與供應商、銷售商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這為企業增強其競爭優勢提供了機會。企業通過分析上游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特點及其與本企業價值鏈的其他連接點,往往可以十分顯著地影響自身成本,甚至使企業與其上下游共同降低成本,提高這些相關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
3.戰略成本管理的橫向價值鏈分析
這是企業確定競爭對手成本的基本工具,也是公司進行戰略定位的基礎。
比如通過對企業自身各經營環節的成本測算,不同成本額的公司可採用不同的競爭方式,面對成本較高但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可採用低成本管理策略,揚長避短,爭取成本優勢,使得規模小、資金實力相對較弱的小公司在主幹公司的壓力下能夠求得生存與發展;而相對於成本較低的競爭對手,可運用差異性戰略,注重提高質量,以優質服務吸引顧客,而非盲目地進行價格戰,使自身在面臨價格低廉的小公司挑戰時,仍能立於不敗之地,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
從競爭角度看,對成本措施的抉擇分析,不僅來自於對企業內部因素的分析判斷,還來自於對競爭態勢的分析判斷。成本的強勢——弱勢——機會——威脅(SWOT)分析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對企業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的分析,明確企業可利用的機會和可能面臨的風險,並將這些機會和風險與企業的優勢和缺點結合起來,形成企業成本控制的不同戰略措施。
標桿法是通過將企業的業績與已存在的最佳業績進行對比,以尋求不斷改善企業作業活動、提高業績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是找出差距,尋找不斷改進的途徑。其方法是對同類活動或同類產品生產中績效最為顯著的組織或機構進行研究,以發現最佳經營實踐,並將它們運用到自己公司。最佳業績通常有三類:內部標桿、競爭對手標桿和通用標桿。比較理想的是與競爭者比較,即使用競爭標桿來確認競爭者中最佳實務者,判斷其取得最佳實務的因素,以資借鑒。這實質上是進行競爭對手分析。
利用標桿法進行競爭對手分析,首先要明確誰是企業的真正競爭對手。其次要明確競爭對手所採用的基本競爭戰略,因為它決定了企業對成本的措施。採用成本領先戰略的企業以低成本為第一目標,使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來降低成本;而採用差異化戰略的企業則以差異化為第一目標,降低成本的方式和手段以不影響企業差異化為限度;實行目標聚集戰略的企業以佔領特定細分市場為目標,在特定細分市場里,他們仍然會採用成本聚集或差異化戰略。成本標桿分析以採用相同基本競爭戰略的競爭對手分析最具有價值。第三要分析競爭對手的價值鏈和成本動因,並與企業自身價值鏈和成本動因加以比較。若競爭對手向目標市場提供相似產品或服務,並採用相同的基本競爭策略,則他們所處的市場環境基本相同,分析的重點應是企業內部因素。
標桿分析在成本控制中的用途是多重的。首先,它是企業進行優勢與弱點分析的有效手段,能確定競爭者中最佳實務及其成功因素,並且通過價值鏈和成本動因分析後,能認識企業自身的優勢與威脅,是SWOT分析方法的基礎。其次,標桿分析可以改進企業實務,通過與最佳實務相比,明確企業需改進的方面,並提供方法與手段。第三,標桿分析為業績計量提供了一個新基礎,它以最佳實務為標准計量業績,使各部門目標確定在先進水平的基礎上,使業績計量具有了科學性並起到指針作用。
『柒』 生產管理都有哪些分析方法
生產管理的分析方法:
伯法認為,管理科學中用到的關於生產和業務管理中的各種分析方法,不外是在遵循科學方法的基礎上利用各種模型,並且以這些模型來表示所研究的系統整體或某些分支部分。在分析各個領域中的問題時,首先需確定研究的系統邊界,這樣才能劃定研究的范圍。確定范圍的指導原則是准確判斷哪些因素或變數可能對所研究的系統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問題的界限或范圍越寬,出現次優化的可能性就越少。
其次是構造模型。構造模型時,應該與實際的生產情況相適應,抽掉一些次要的因素,具體分析對生產過程有影響的因素,同時需要考慮到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的關系,進而確定使用哪一種模型。模型的選擇主要是根據因素間的關系和作用來決定。分析方法中必須確定衡量效率的尺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標准,來衡量生產行動中各種可供選擇方案的效果。這些方面的衡量尺度可以包含利潤、貢獻、總成本、增量成本、機器停工時間、機器利用率、勞動成本、勞動力利用率、產品單位數量和流程時間等等。
所有運用數量方法研究生產問題的模型,都可以概括為一個公式:E=f(xi,yj)。其中E為效率,f代表函數關系,x代表可控變數,y代表非可控變數。可控變數是指那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按照管理者的意願操縱調節的因素。非可控變數是指那些管理者不能控制,至少是不在所限定的問題范圍內的因素。這個公式的含義為:E(效率)可以表示為那些限定該系統的變數的函數。模型建立起來後,就可以用E作為衡量生產行動中各種可供選擇方案效率的尺度,並在分析的基礎上產生出可供選擇的各種方案,並對這些可供選擇的方案做出評價。
伯法列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成本分析、線性規劃、排隊模型、模擬技術、統計分析、網路計劃模型、啟發式模型、計算機探索求解方法、圖解和圖像分析等。這些方法在生產系統的各個方面都有著相應的用途。
1、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以關於不同成本因素的特性知識為依據,具有多種形式。它並不是一大堆會計數字的簡單堆積,而是經營狀況的數據表現。從相關的數字中,管理者能夠獲取有效的信息。管理者並不關心抽象的成本,他們感興趣的是自己考慮的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涉及到的具體成本變化。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損益平衡分析法,即利用經營規模變化時不同成本在變化上的差別來進行分析。
增量成本分析法是最有價值的簡單分析方法之一。它僅僅用來研究那些受到可能會採用的方針或行動影響的成本。伯法指出,對成本進行分析,並不是要計算出每一個可供選擇方案的運行總成本,而是只研究不同方案相比較時有差別的具體成本。這些成本主要指的是存貨成本、調整勞動力成本、加班加點費和外包成本。增量成本分析在生產系統分析的各個領域內被廣泛應用,通常在線性規劃和排隊分析模型中很常見。
2、線性規劃
線性規劃的實質是最優化,即在滿足即定的約束條件情況下,按照某一衡量指標,來尋求最優方案的數學方法。線性規劃是非常重要的通用模型,主要用來解決如何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進而在限定條件內獲得最大效益的問題。線性規劃被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管理和軍事科學等各個領域,是現代管理與決策者最常用的一個有效工具。在生產中決定多個品種的最優構成問題、庫存控制問題、原料供應問題等等,都可以採用線性規劃。線性規劃在實際運用中,往往存在著求解困難,對此,一般採用「單純形法」來解決。
3、排隊模型
很多生產問題都會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排隊。只要在生產過程中存在隨機分布現象,就肯定會產生排隊。各種庫存實際上就是對排隊的緩沖。完全的均衡分布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在這一類問題中,會在隨機不定的時間間隔內遇到需要某種服務的人、部件或機器。為滿足這種服務所需要的活動,往往會花長短不一的時間。在一定的到達率和服務率的條件下,可以運用數學方法計算並安排排隊問題。在當代,排隊分析被廣泛應用在諸如通訊系統、交通系統、生產系統以及計算機管理系統等服務系統上。排隊論提供了一種數學手段,能夠預測某個特定排隊的大概長度和大概延誤時間,以及其他相關重要數據,包括排隊場地安排、優先服務處理、排隊成本控制、排隊長短與發生事故的關系等等。掌握這些信息,會使人們更有針對性地解決相關的隨機分布問題,做出明智的決策。
4、模擬技術
生產管理問題的模擬技術是一項迅速成長的技術。盡管模擬所依據的基本觀念很早就有,但模擬技術的迅速成長實際上是由高速的計算機發展帶動前進的。這種方法是運用數理模型來進行模擬試驗,用計算機處理相關數據,以選定的效率標准E作為衡量尺度,觀察和檢測各項變數在模型中的運行結果。這種模型是試驗性的,不一定能產生出最優答案。模擬方法的長處是可以在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之間進行比較,實際上是一種系統地通過反復試驗以求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法。
5、統計分析
統計分析為精確處理數據提供了一套方法結構。它不僅能夠根據所建立的預測模型得出各種結論,而且能夠估計到預測可能發生錯誤的風險有多大。統計分析經常應用於假設檢驗,能夠使我們處理某一系統中的因素或變數在測定數值上的巨大變動問題,而這些因素或變數有可能規定著相關系統的范圍。運用統計推斷的方法,可以對相關系統的問題做出結論,而且可能是很精確的結論。在生產和業務管理中,統計分析方法本身有著廣大的獨立應用領域。統計原理作為分析方法的一種通用工具,常常能對其他分析方法的應用提供幫助,並在總體分析工作中做出貢獻。
6、網路計劃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與發展工作和其他的大型一次性工程項目在經濟活動中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導彈工程和太空計劃的龐大規模和復雜性,要求用特殊方法來提供工程規劃,安排進度並進行控制,這些促成了網路計劃的誕生。網路計劃的基本原理是,把需要完成的工作以網路的形式做出計劃,工作中涉及到的所有事件都列入網路,這些事件的分布安排應按照施工操作的時序和階段間的相互依賴關系進行。根據網路計劃模型,可以計算出作業進度的具體數字,從而使管理者對作業的計劃進度了如指掌,能更靈活合理地支配時間。網路計劃技術採用的形式是獨特的,尤其是「關鍵線路」的觀念,負荷平衡、最低費用法和有限資源的安排。這些互相聯系的概念,能夠給工程項目的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據。網路計劃模型有兩大具體方法,一是關鍵線路法,一是計劃評審法。
關鍵線路法(CPM,CriticalPathMethod)本來是20世紀50年代杜邦公司的一種內部計劃方法,曾用於化工廠維修工程的計劃和管理,進而被廣泛應用到很多工程之中。幾乎在同一時期,美國海軍也致力於發展一種規劃和管理北極星導彈研製生產的方法,這一項目要對近三千個訂立合同的單位實現計劃和管理,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其結果就是使計劃評審法(PERT,)應運而生。杜邦公司運用CPM,使路易維爾工廠的維修工程項目的所需時間從125小時下降為78小時;美國海軍運用PERT,使完成北極星導彈的研製開發比預定時間縮短了兩年。盡管這兩種方法在細節上有所差別,但二者所依據的原理異曲同工。二者的差別,恰恰能說明管理的現實需要對技術方法的影響。關鍵線路法是從具有大量實際經驗的維修工程作業中發展起來的,因而其各項工作的活動時間是已知的,線路上的時間是確定的;計劃評審法則是從探索研究和發展的環境中產生的,因而其各種工作的活動時間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所以它用概率方法來形成線路上的預期時間。在如何制定箭頭圖的細節方面,二者存在一定的差異。關鍵線路法所形成的網路系統略微簡單些,它用節點表示事件活動,用箭頭表示項目中各項事件的順序。計劃評審法則需要用變數來安排時間。
網路計劃模型以緊湊的形式概括了很多重要信息。從網路計劃中,能夠很容易地計算出諸如最早和最晚的完成時間、活動進度安排中可利用的時差、關鍵線路等等。給定了活動網路、關鍵線路和計算進度表的統計資料,就能給管理者提供安排工程的具體計劃。由於存在事件活動本身的時差,以及項目完成日期上的時差,就能夠提供計劃進度安排上的靈活性,得出不同的進度安排方案。然後,可以從資源負荷平衡的角度來比較運用情況,還可以通過活動費用的高低來評價方案是否有價值。不同的活動,對資源運用情況變化的響應是不同的,有些活動可能對資源的變化沒有任何反應,甚至放慢進度有可能會比正常進度耗費更多。由於不同活動具有不同的「費用-時間」特性,因而就有可能對費用進行權衡。如果遇到有限的關鍵資源供給問題,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就需要從恰當安排有限資源的角度來審查計劃方案,並利用存在的時差降低資源消耗,甚至可以在時間和資源利用之間進行權衡,採用延長工期的方法。
7、啟發式模型
所謂啟發式,本身就意味著能夠引導管理者去尋求答案。就管理上的意義而言,啟發式模型是指用於決策的指導原則。或許,這些指導原則算不上是最優的,但是在被人們應用時是始終如一的,而且是有效的,能夠避免更加復雜的問題求解程序。在這里,伯法明顯借鑒了西蒙的滿意型決策思路,他強調,有很多問題,我們或沒有時間或沒有興趣去探究更徹底的答案,但是,現有的原則足以使我們找到可行方案。或許它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但這種簡單的法則是最適用的。管理者碰到的問題,大多數都很復雜,如果要進行嚴密精確的分析會步履艱難,很難用數學的方法來求解,但又不得不尋求答案,這時,憑借經驗法則形成的邏輯依據就不失為可用的最佳方法。所謂啟發式模型,就是這樣一套符合邏輯的和具有連貫性的法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啟發式方法是管理工作中歷史最悠久的思考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以有可能放棄最好的解決方案為代價,減少了探索的工作量。在業務管理中,這種方法大量用於裝配線的平衡、設備布置、車間作業進度計劃、倉庫位置選擇、存貨控制以及一次性工程項目的進度安排等領域。
8、計算機探索求解方法
對於某些非常復雜的問題,利用計算機探索求解不失為一劑良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啟發式模型的應用,運用計算機可以對某些准則函數的一組有限的可行試解方案按順序進行審查。通過規定每一個獨立變數的數值,計算準則函數並記錄下有關的結果,就可以得出一個試驗評定值。把每一個試驗評定值與以往得到的最佳值進行比較,若發現它有著明顯的優越性,就採用它而摒棄先前的最佳值,以此類推,直至無法尋求優化解為止。這就是登山式的逐步探索法。在這一基礎上,計算機就能按照預定的工作程序,把已發現的各項獨立變數的最佳組合方案列印出來。採用計算機直接探索方法的優點在於建立了准則函數模型,它沒有線性數學形式的局限,突破了變數的數目限制。在業務管理上,計算機探索求解方法已被用於制定總體計劃和作業進度計劃問題,還被用於解決資源有限的工作安排問題。計算機探索求解方法在企業管理中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它不需要精密的模型設計和嚴格的數學形式,所以比較自由,能夠在成本模型中更貼近現實。因此,伯法認為計算機探索求解方法在現實管理中具有越來越大的用途。
9、圖解和圖像分析
圖解和圖像分析法是在生產系統中所用的傳統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手段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表示活動順序或時間安排的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