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吟誦教學方法的優點

吟誦教學方法的優點

發布時間:2023-05-16 00:38:21

① 小學生古詩吟誦的好處

吟誦是中國人傳統的讀書叢緩法。自古以來,漢詩文就是這樣讀的。

所謂「讀」,經常是有曲調、有節奏的。我們的孩子是唱著歌上學的,所以叫「書聲琅琅」。「琅琅」就是兩塊美玉相碰發出來的美妙的叮咚之聲。走到校園里,聽到孩子們在讀書,那聲音非常好聽、旋律十分優美。

其實在百年前,民國的教育部廢除了舊式私塾,推廣新學堂,同時也將吟誦這種讀書法廢除了。不過從那時起,就有許多大師們提出要讓吟誦回歸。實話來說,直到現在大多數教材里也沒有涉及吟誦相關的內容,更別說課堂教學了。

而我作為一個即將走上講台的教師,大可不必為難自己來學一個教材里沒有,教學當中不涉及的東西。那麼我為什麼要學吟誦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吟誦對孩子的好處是無可替代的:

吟誦解決了一個十分艱巨的問題,就是讀書

我們師范生有許許多多的專業訓練。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得我們把一堂課上的很精彩,可以通過講故事吸引學生,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吸引學生,不過這些手段都不能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讀書的問題。

孩子全都被老師吸引了,而不是書本上的文章本身。現代文還好,我們可以用朗誦的手段吸引孩子,可是一到古詩文,朗誦就有點行不通。不管多麼聲情並茂,總是離不開四個字:詰屈聱牙!長此以往,孩子會漸漸的遠離我們祖先3000多年來留下的瑰寶。這是很可怕的。

而吟誦很直接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唱唱歌就把書讀了,這可比坐那乾巴巴的念有意思多了,就像是小時候爸爸媽媽帶著我們唱兒歌做游戲一樣,老師帶著孩子們吟誦這些古詩文。當課堂都變成了游戲的樣子,孩子還會厭惡么?

吟誦可以讓孩子通過曲調感受那些遠離自己的文字

古人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滲察模」這三篇裡面前兩篇都是教材里收錄的課文,從來沒聽說過哪個老師在教這些課文的時候全班學生哭得涕泗橫流、淚如雨下的。

難道就說我們的孩子不忠不孝不友么?一定不是這樣的。那問題可沒兆能就是我們的孩子根本沒讀。古人說的讀就是現在的吟誦啊。文人們是吟誦著創作的,孩子當然也要吟誦著學,加上那些或堅定、或傷感的曲調,孩子們的理解才會更深刻。

那有人說,我們這么多作曲家,譜上曲子唱不就好了么?這可不一樣。譜的曲是我們後人加的,而吟誦是真的,是漢字本身就帶著的。

吟誦是一種傳統的教育和學習方法,是祖先們幾千年的總結和發明,特別適合於學習中國傳統

② 論小學古詩吟誦教學

中文摘要

我國的傳統吟誦文化積淀悠久。歷史經驗證明,吟誦是鑒賞古詩詞的行之有效的並獨具民族風採的重要途徑。但20世紀初以來,因受時代緣故的影響,吟誦逐步在古詩詞講授課堂中消蹤滅跡。當前,隨著人們對傳統國學等經典文化的重視以及對語文教學的反思,吟誦再次成為語文教學界熱議的焦點之一。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缺乏對吟誦教學的重視和探究。為探究有效的小學古詩詞教學方法,充分提高小學生誦讀好、品讀好、記憶好經典古詩詞的能力,本文將首先分析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的要求和現狀,繼而從心理學以及古詩詞角度闡明小學吟誦教學法的優勢,最後通過實際課例的分析探索出適用於小學生的吟誦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

引  言

吟誦是我國傳統國學的精華之一,是中國歷代傳承經典古詩詞的要領。吟誦除了是一種歷史悠長的語言文化藝術,亦是一門古詩詞的教學藝術。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漪老師在《往事依依》中曾這樣回憶當年學習古文的情景:「國文老師教古文喜歡大聲朗誦……老師朗讀時頭與肩左右搖擺著,真是悲歌慷慨,我們這些做學生的,愛國熱情油然而生……老師朗讀著,進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注在眼睛裡。這種感情感染了整個教室,一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深深感動了。」[ 江蘇教育出版社.往事依依.語文(七年級上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70]可見於漪老師的國文先生便是採用吟誦來傳授知識。吟誦教學對課堂氛圍的調控和對古詩詞情境的陶冶感化作用尤其突出。

然而,直到現在還是很多教師不知道吟誦為何物,以為吟誦就是語文課堂上常用的朗讀。因此,在本文進行闡述吟誦教學的運用方法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先把吟誦的內涵闡述清楚。只要弄清楚吟誦的概念,方可區分好吟誦與朗誦的本質區別,從而利用好吟誦這種傳統讀書方法實踐到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去。

何為吟誦?近代朱自清著述了語文朗讀教學的內容,按照文本內容不同,分出「誦」、「吟」、「讀」、「說」差異式讀書法。對於吟,朱自清指出「吟」需「注重音調節奏」[ 朱自清.論朗讀.載朱自清全集(第二卷)[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5],特別在古詩詞中,理當以「吟」為主。而陳少松教授則把吟誦比喻成:「吟誦是指拉長聲調像歌唱似的讀」[ 陳少松.古詩文吟誦[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7-8]。正如於漪老師的國文先生一樣,曾接受古代私塾教育的人都會採用拉長著像唱歌的形式來讀書。最近活躍在吟誦教學第一線的徐建順老師則把吟誦理解為「『吟詠』和『誦讀』的合稱。『吟詠』這個概念,對象是詩詞韻文,甚至可以做詩詞韻文的代稱。」[ 徐建順.吟誦的規則初探.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北京.2009]本篇論文以探索適合小學生的吟誦教學方法,從便於推廣吟誦和吸引小學生吟誦的角度出發,筆者傾向以陳少松教授對吟誦的通識定義——吟誦更像唱歌式的讀書法。筆者認為,吟誦可以定義為講究節奏、講究古文韻味的傳統讀書法。

事實上,吟誦以講究其獨特的音韻平仄,在古詩詞品讀上更勝一籌。但是由於社會歷史原因,吟誦曾一度消失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直到近年來,國家對國學傳統的關注和對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探討,吟誦重新成為現代人鑒賞和創作詩詞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課標對經典詩文教學的建議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溫儒敏 巢宗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41]

反觀我國目前的語文古詩詞教學,教師著重識詞解意而忽視對詩詞音韻和意境的品賞,在教學形式上相對單調,學生呈現對古詩詞的興致不濃,古詩詞鑒賞能力較低等不良教學效果。可喜的是,現今語文界已經有一部分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師們如葉嘉瑩先生、陳少松教授、戴建榮老師、徐建順老師和陳琴老師等看到了吟誦的價值,並把吟誦帶入語文教學實踐中。

盡管如此,在小學教學領域,吟誦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實踐之一,相關的關注和探索還相對較少。因而,本文將從小學吟誦教學為切入點,先分析目前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的要求和近況。其次,從促進古詩文理解的角度出發,筆者再剖析吟誦教學在小學生心理、生理接受能力上的優勢。最後,本文將利用實際的吟誦課例來闡述科學有效的適合小學生的新型吟誦教學方法

1. 小學古詩詞的吟誦教學要求和現狀

1.1 語文課程標准對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上的要求

小學古詩詞教學在知識能力上的目標是掌握詞語,品味語言之美,再者深入理解詩詞韻味;但要達到詩歌教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那更值得廣大教師刻苦鑽研。「小學古詩詞教學過程就是鑒賞美的過程。」[ 文衛國.淺析吟誦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4(53):4]筆者認為,古詩詞吟誦教學能作為語文創新課堂的實踐,教師必須分析新課標對古典詩詞等優秀作品閱讀教學的目標,從新課標的總體目標、新課標對小學生閱讀技能和方法還有古詩詞教學的評價機制出發,找到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的指南針。

1.1.1 新課標對小學閱讀方法和技能方面的目標

一、新課標的總體要求

在語文課程改革討論中,專家們重新反思語文學科的特點,並意識到要吸取幾千年來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精髓,探索語文教育發展的正確航道。因此,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中的總體要求便提出了:「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② 溫儒敏 巢宗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9-141]新課標的以上思想即側重語文的實用的工具性和閱讀的人文性,提升學生在閱讀中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反觀吟誦,它能流傳千年,必有其合理之處。吟誦作為中國傳統的讀書方法,不僅展示了中國古詩詞的博大精深,更是獨具能利用聲音的長短、發音的變化等音韻角度來另類走進詩詞境界,即新課標強調的情感體驗。以前的私塾先生從來都只讓學生自行在讀書中體會詩詞的含義。因此,吟誦中包含的個體個性的閱讀體驗也是符合新課標所要求的。小學古詩詞教學也同樣能利用吟誦做到通古詩文之義,明詩詞之情。

二、新課標對小學生閱讀方法和技能的要求

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新課標所規定的閱讀方法主要是要加強朗讀技能,要達到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1]其中,新課標特別推崇誦讀方法,並且針對小學教學有如下規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④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之美感特質[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108]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新課標使用了「語調、韻律、節奏」等中國傳統吟誦法的術語,可見新課標從古典誦讀中納其所長,倡導古詩詞教學回歸誦讀本身的傾向。古人創作詩詞十分講究「因聲求義」,吟誦恰可重新還原詩詞的情感原貌。盡管新課標沒有對吟誦和朗讀進行明顯的區分,但是不難發現,新課標依然把語文古詩文等優秀文學作品的閱讀偏向於中國傳統的誦讀方法,而非西方的朗讀方式。葉嘉瑩先生提出「吟誦是得窺中國古典詩歌之美的重要法門。」[]在《中國古典詩歌之美感特質》一文中,葉嘉瑩先生以朗讀中字詞的聲調、讀法等例子具體並詩意化闡述古典詩詞與吟誦的密切聯系。筆者認為,「吟」和「誦」跟古詩詞本是一家。要達到新課標對古詩詞的閱讀要求,同樣要藉助吟誦的特質讓小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會詩詞的意蘊。

1.1.2 新課標對小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評價目標

新課標對古代詩文教學提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溫儒敏 巢宗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0],即新課標希望廣大語文教師回歸古詩文閱讀不帶功利性閱讀的起點。然而,很多教師片面理解了新課標上述評價,以為古詩文考核重在背誦。誠然,記誦是古詩詞評價的重要衡量標准,但對於小學生來說,如果剛接觸古詩詞就是令人感到枯燥無味的背誦先行,那豈不是違背古詩詞教學的初衷?因此,新課標在誦讀評價上提出提高誦讀興趣,重在語感培養,情感領會體驗。要達到既能提高學生誦讀興趣,又加深詩詞文意的感悟,那吟誦必定是趣味十足而效果翻倍的教學方法。筆者曾在三年級課堂實踐吟誦教學,在課堂結束之後,在學生的反饋中可發現學生們基本達到樂背、能背、好背古詩詞的效果。

1.2 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現狀

中華吟誦學會掀起了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新篇章。中華吟誦學會旨在發揚傳統吟誦,始終走在吟誦教學的最前面。他們把青少年的語文課堂作為繼承傳統吟誦的至關重要的一線陣地,並且廣泛地開展「吟誦進校園」活動,讓古詩詞吟誦教學的種子撒向廣大的師生身上。在此過程中,涌現出一部分吟誦教學的名師名家名課例,如上海特級教師戴建榮老師的《靜夜思》,「平長仄短和半念半唱相結合的方式是戴建榮老師古詩吟誦教學的最大特色」[ 劉攀.小學古詩詞誦讀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5.]吟誦教學,開創了戴老師獨特古詩詞教學課堂。除此之外,還有獨具一格的陳琴老師開創「素讀」課堂,讓吟誦教學帶來一股脫俗清新之風,例如《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陳琴老師在《絕句》一課中,利用小學生的表演興致,充分把吟誦傳統的魅力與小學教學趣味性融為一體,可謂小學吟誦教學的教科書。在吟誦教學熱潮中,不管是中華吟誦學會成員,還是走在吟誦教學探索路上的一眾名師,都努力地把吟誦教學這一塊中國文化瑰寶綻放本來的光芒。

然而,在吟誦教學開展宛如語文古詩詞教學課堂中的一股東風襲來之時,當前語文教學課堂大環境下,依然還有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對吟誦教學毫無思緒,甚至是避而驅之。筆者曾在深圳市羅湖區某重點小學實習,經過為期兩個月的觀察,筆者發現盡管在深圳市教育局廣推吟誦教學的大號角下,該校依然沒有一位語文教師實踐了吟誦教學。據筆者了解,另有個別骨幹教師已經接受了吟誦課程的系列培訓,但是出於各種原因還是選擇了以往的保守教法在講解古詩詞。誠然,在大部分的小學古詩詞教學課堂,幾乎不會採用吟誦教學已經成為常態。因此,為更好把吟誦教學推廣在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真實課堂上,筆者認為必須先剖析當今小學語文課堂古詩詞吟誦教學的情況,找出吟誦教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方可「對症下葯」。

「三分詩,七分讀。」讀,尤其是以古人讀書的形式來吟誦地讀才是真正熏陶學生走進詩詞情感世界的好竅門。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入門先生,新課標強調要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那定要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但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老師以美其名曰創設語文綜合型學習新課堂,一是過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大量播放視頻、音頻、圖片等形式來營造古詩詞美感氛圍。二是教師嫻熟地使用多媒體設備,但是卻沒有教師獨特的聲音帶領學生陶醉地欣賞優美古詩文。

小學生語言表達以及朗讀能力依然非常需要教師的正確示範以及親身指引,孩子本身也善於模仿老師一言一行。然而,在古詩詞教學課堂上,鮮見老師開口親身示範,反倒是多媒體標准音頻先行。固然,專家的標准化朗讀確實必不可少,但教師才是語文課堂上的「導演」,既要在課堂上穿針引線,必要的時候還得「演」。否則,對於古詩詞的朗讀和解讀,小學生才可清楚哪兒需要大聲讀,哪兒需要有其他的肢體語言配合去理解詩文。

如果教師連基本的示範性朗讀都無法較好地實踐在語文課堂上,那就無法再把難度要求架設在吟誦示範上了。魯迅先生也寫文回憶了在三味書屋念私塾期間,先生讀書的有趣情境,除此之外,朱自清、於漪等一批語文教育學者也都一一深刻記得私塾老師念書神態、動作、甚至停頓。這些美好的回憶歸根到底是吟誦給學生帶來的難以抵擋又無法言喻的魄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是能用吟誦讀出對詩詞的領會與解讀,這可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古典文化深度。

1.2.2 小學教師古詩詞教學觀念陳舊

盡管素質教育的改革實踐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應試教育就好比指令牌,控制著語文課堂的實質性走向。應試教育背景下,功利性的課堂占據著較大分量。於是,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拉鋸戰中,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講授古詩詞的時候,便容易出現以下兩種教學觀念導致的教學情形。

第一,小學古詩詞教學全盤分解古詩詞,力求古詩詞知識點全覆蓋或是只抽取重點詞句,忽視詩歌的整體性。以全盤細致化講授古詩詞的思路出發,一部分教師往往是不管是講解思鄉情切的《靜夜思》還是同樣思鄉更突出懷念童年,想念親人的《夜書所見》,一些的小學語文老師都是從題目,到詩詞字句落實,翻譯到位,接著朗讀串講,體會情感這套教學思路。其次,部分小學教師根據詩詞考試要求出發,摘取詩詞考試重點來講解,對詩詞的誦讀,詩詞內涵的分析卻擱置一邊。毫無疑問,以上兩種教學法存在著瑕疵,要是教師都找不到每首詩詞的獨特之處,那教學過程中也是學生也只能囫圇吞棗地一概接受。這套教學觀念背後更是教師文學底蘊不深厚,語言功底不扎實的表現。小學語文教師機械地套用教學模式,忽視誦讀的地位,這不僅不利於學生掌握每篇古詩詞的意蘊之美,更扼殺了學生獨立思考,感悟詩詞的能力。課堂形式的單一,令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而且還會導致正處於求知慾望強烈,好奇心旺盛,思維活躍的小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嚴重稀釋了詩歌的意境和神韻」。[ 陳祝歡.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的創新實踐形式[J].東方教育.2014(7):228]

其二,借著新課標所提倡的「創設新型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課堂」理念,部分小學教師把課堂變成走形式的「多媒體獨角戲」或是「學生獨角戲」。例如,一些教師沒有正確對待多媒體的使用策略,使用過分的多媒體技術來創設學習古詩詞的情境。表面上,課堂一派「熱鬧」,學生受到了圖片視頻等直觀的「熏陶」式沖擊。事實上,對還處於鑒別能力和自控能力有待加強的小學生來說,卻容易被多媒體營造的豐富斑斕的「景象」掩蓋了古詩詞真正的內涵。古詩詞的教學本應該是加強對母語文化的熱愛,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為主,但是以多媒體技術的花俏來擠掉學生獨立思考和體會,將對小學生而言是弊大於利。

之所以把一些小學古詩文課堂比作「學生的獨角戲」,是因為部分教師誤解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是三者融為一體,並且是相輔相成的,強調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獨立化思維以及注重傾聽與交流。例如在講授「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品味「綠」字的妙用,可以與「到」等字作比較,讓學生自行探討,提出各自的理解;也可通過誦讀,利用平仄來趣味點授,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很多教師卻把鑒賞課堂的「探究性、合作性」單純理解為小組間的討論,簡單理解的誦讀意義便是「讀」,只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說多讀即可達到理解詩詞並完成背誦任務的效果。因而,在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常呈現為了讀而讀。例如,小組分組讀,個人特色讀,男女分組讀等諸多形式,以為把課堂的主動權就還給學生了。即便教師讓學生重視朗讀出發點是無可置疑的,然而,在讀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並沒體現,缺少適時的點撥,便導致學生對古詩詞「讀」得倒背如流但是要談上詩詞韻味,卻只言片語,僵硬不解。

2. 小學吟誦教學的優勢

小學古詩詞教學怎樣讓學生學得高效,達到「樂中學」的目的已經成為當今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在應試背景下,教師也會為了學生的高分,在課時緊張,課程內容大的壓力下,拋棄一些值得嘗試的古詩詞教學法。筆者認為,與傳統教學效果不佳的古詩詞教學法相比,吟誦既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把復雜的教學過程刪繁就簡。

走在小學吟誦課堂第一線的領軍名師陳琴老師和戴建榮老師,他們能把吟誦順利地推行下去,其教學法確實值得廣大教師深思細琢。而反觀吟誦教學能流傳千年,經久不衰,對古人的文學修養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兩位名師能向古人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現代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科學規律出發,跟吟誦教學的精華取經,因而能正確把握吟誦教學的脈搏。

2.1 從小學生學習心理學角度出發

如今物質文化的極速發展,社會生活多彩多姿,生活節奏的加快也影響著廣大小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聞報道曾指出,中國人的年平均閱讀量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而當代的小學生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把較多的時間放在了閱讀功利性較強的學科書籍,但是對古詩文等經典書目的閱讀時間卻較少。以至於有人指出對於小學生而言,「靜下心來閱讀古詩詞更是不可能,現代學生的文學修養令人汗顏。」[ 劉攀.小學古詩詞誦讀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5.]古詩文作為一項離當代小學生距離年代較遠的經典文化,要想吸引廣大小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提升小學生整體文學素質,吟誦無疑是最值得推崇的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在頭腦主動建構的過程,要順利完成建構知識的過程,不是要簡單地拼湊材料,也不是只完成信息載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搭建新舊知識或經驗間的橋梁。在建構主義觀念指導下的教學方法是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搭建知識的材料,而材料的吸收過程是靠學生親身地利用材料進行建構。換言之,建構主義倡導學生在學習當中的自我感受和反思。從學習的材料而言,經典古詩文內涵豐富,意境深遠,適合反復品味;從吟誦教學來看,利用聲音的韻味創設隱藏在文字下的詩歌意蘊,即吟誦就好比用聲音的平仄韻味把熟悉的文字構建起另類解讀古詩詞的橋梁。語文教育專家劉真福指出,「吟誦欲達於關讀 ,必以激情、豪情、深情、悲情、喜情、怒情為動力,為依託,然後以恰當的語音語調出之。」[ 江蘇教育(小學教學).關於古詩文教學的研究[J].2011(11):63]蘇霍姆林斯基也曾強調過學習過程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成功習得的慾望,要給孩子提供主動探索習得的成功機會。從建構主義學習觀出發,在古詩詞吟誦教學中,教師能通過抓住孩子們吟誦的心理特徵,找准文字到聲音的內在聯系,從而在課堂上創造學生主動吟誦而獲得的情感體驗。吟誦教學,充分調動眼睛、嘴巴、手還有打開大腦思維,即調動起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還有感覺對古詩詞的全方面感受。這相當於在古詩詞學習前已經為學生准備好學習的磚塊,只要教師在吟誦時候適時點撥,必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其次,教育心理學有觀點認為,尊重學生年齡段的個別差異性,從學生的差別化入手進行教學,能促進學生的自由個性化發展。在中國,差異化教學即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小學生最大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思維極度活躍,要讓學生從內心樂學、好學古詩詞,教師務必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在經典詩文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感覺自己是獨特的存在。吟誦講究自我品味,在保證吟誦情調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在入門之後可以自由地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創造屬於自己的吟誦調,筆者認為,可以從吟誦的特徵來把握住學生的對古詩詞的興趣。簡而言之,吟誦根據每位學生的興趣、學習激發點的不同講授古詩詞。比如在講授小孩子童年玩耍調皮的詩句的時候,可以讓男生先憑感覺吟誦,再讓女生進行點撥,互相促進,根據男女生的學習興趣點進行探索,深入學情把握好學生的課堂上的需要。只要老師肯下心思因材施教,古詩詞可以讓興趣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師,讓吟誦成為古詩詞學習的良師益友。

從學習記憶角度,吟誦對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育心理實驗的相關實驗證明,在記憶過程中如果能調動人體各種感受器官例如眼睛、耳朵、口和手等充分參與材料的組織,那麼比單純用一種器官的記憶效果要好得多。「前蘇聯心理學家沙達爾科夫的實驗結果表明,單通過眼看直接的記憶效果為70%,單通過耳聽直接的記憶效果是60%,而視聽結合直接的記憶效果是85.3%。」[ 董運玲.小學古典詩歌吟誦教學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2.]首先,吟誦強調詩詞韻律和感受融為一體,在吟誦過程中,每每念到低沉處吟誦者總會忍不住低頭吟詠,每次到高亢情緒處,也會不自覺抬起頭高昂地念,念之所及,詩之道,各方面的感受調動起來,記憶效率自然提高。其次,古詩詞的學習注重對文字的直覺,對詩人、詩歌詞句的感性的認識,吟誦有效使用詩詞格律中的聲韻和學生各種感官融合在一起,能提升學生對詩詞講究遣詞造句的語感能力。學生能通過吟誦敏銳地捕捉到詩詞語言中的情感,那麼,先有了學習主體的領會之後,學生背誦及識記能力便不再停留在死記硬背階段。再者,吟誦也伴隨著音樂進行,人在音樂刺激下容易處於放鬆狀態,亦易於接受知識的輸入。筆者曾參加過深圳市中小學吟誦講座,講座上的趙志祥老師能用吟誦把詩經篇幅較長的文章脫口而出,詩經當中很多句式相似但是個別字詞不同的背誦難點,但是趙老師卻一字不落,實在令人敬佩。這次經歷讓筆者對傳統吟誦的尊重及崇拜油然而生。

綜上只是一些對當代教育的一些看法!

③ 國學筆記:什麼是吟誦

吟誦,是漢文化圈中的文人們誦讀漢詩文的傳統方式,從先秦開始,通過私塾、官學等教育系統,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流傳至今。一百年以前,幾乎沒有一個中國人會朗誦,朗誦是後來從西方和日本傳入的。從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國讀書人,都是吟誦的。吟誦經典文獻,吟誦詩詞文賦,吟誦一切漢文作品。吟誦著弊空游創作,吟誦著欣賞,吟誦著學習和記憶。吟誦就是漢詩文的活態和原貌。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自己的私塾老師壽鏡吾先生有這樣一段回憶:

「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這里所謂的「朗讀」,為什麼要加曲線符號呢?因為那就是吟誦。吟誦的很多性質,在這一段描寫中都得到了說明:

第一,吟誦是傳統租銷的誦讀方式,是通過教育體系(私塾和官學)代代相傳的。

第二,吟誦是教學方法、學習方式,也是自娛的方式,修身養性,大有助益。

第三,吟誦中的吟詠是有曲調的。

第四,吟誦的時候,吟誦者是搖頭擺身,陶然自得的。

魯迅自己有這樣一首詩: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這首詩的後兩句,描寫了自己創作詩歌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吟」。詩是「吟」成的,而後才要找紙筆錄出來。再往上追溯,李白「吟詩作賦北窗里」,杜甫「新詩改罷自長吟」,韓愈「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白居易「終日歌吟如狂叟」。總而言之,吟誦是古代文人創作詩詞文賦的方式。也就是說,當李白們寫詩的時候,他們心中流淌的是吟誦的聲音。一直到魯迅們,也仍然是如此。而如樂府、詞、曲這類歌詩,在其音樂失傳之後,也是可以吟誦的。可以說,吟誦就是古代漢詩文主要的創作方式、誦讀方式、傳承方式。

吟誦是吟詠和誦讀的合稱。吟詠和誦讀都是按照漢語的特點和漢文作品的創作規律來進行的。兩者的區別在於,吟詠有曲調,誦讀沒有曲調。朗誦和吟誦相比,帶有更多的西方文化因素,而且和漢語、漢文的特點不完全契合。吟誦才是漢語文的原生態形式。

吟誦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中國文化之不同於西方,基礎在於生產方式不同,社會結構不同,表現在於價值觀不同、人生觀不同。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宗族社會,更重視集體利益,更重視推己及人,重視人生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國傳統的各種活動,從治國、濟世、做官到隱居、讀書、寫詩、琴、棋、書、畫等等,一切都是以修身為核心的。比如西方人寫poetry,是為了抒情,為了發泄,而中國人寫詩,是為了修身,為了觀照虧改。目的不同,因此形態大異。所以中國古代文化是禮樂文化。有禮以立規矩,有樂以和人心。只有在樂中,才能把社會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化成個人的自覺和快樂。樂者,樂也。中國的樂不是西方的music,西方的樂是人心的思索和發泄,中國的樂是人心的快樂與和諧。自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開創私學,「弦歌」《詩經》,吟誦就在中國的教育系統中,在中國的文人階層中,作為禮樂精神的繼承者,實際上承擔起了「樂」的作用。而雅樂、詞曲、民歌、曲藝等,並不是以教化為主要目的的。因此,吟誦從規則到形式,從外觀到內涵,從吟誦內容到吟誦神態,都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精神。

中華民族除了漢族以外,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也吟誦漢詩文,比如滿族、回族、朝鮮族、壯族、布依族、白族、納西族等等,這些民族的漢詩文吟誦,有的是直接使用漢語的,有的是使用漢語轉讀音的,有的是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漢詩文也是通過吟誦的方式進入了這些民族的文化之中。在我國的台灣地區,吟誦的教育是從幼兒園就開始的。同時,在東亞東南亞漢文化圈裡,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都有吟誦漢詩文的傳統,而且這個傳統一直在傳承。在日本,現今各種吟詩社的會員達500萬人以上,也就是說每20個日本人就有一個是吟詩社會員!實際上,會吟詩的人又超過這個數字,而他們吟誦的主要是漢詩文。吟誦在日本也早就進入了卡拉OK,一直是民眾生活的一個部分。他們每年都有多個代表團訪華。而歐美國家,很早就知道中國詩歌是吟誦的,並把這視為中國文化的魅力之一。因而,我們可以說,吟誦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發生影響的一個重要途徑。

④ 古詩吟唱的好處

1、增強記憶力。有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記憶力在兒童時期發展極快,到13歲達到高峰。此後,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強。從小背誦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記憶力。
2、增強記憶力。有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記憶力在兒童時期發展極快,到13歲達到高峰。此後,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強。從小背誦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記憶力。
3、擴大知識面。在誦讀古詩文過程中,詩文的風采格調藝術手法、思想情感無形中影響學生,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積累,眼界的開闊,利於學生明白事理,豐富情感。
4、培養學習興趣。背誦古詩文經典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活動,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開展「古文誦讀」活動,全班同學通過宏扮對詩、競賽等各種活動,激發了大家的學習興趣。
5、提高審美能力。詩文中蘊涵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其中美麗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愛國的熱情,對學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成,人格的塑造,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6、增強自信心。這個活動不同於其它活動的一個特點是,人人都能成為誦讀高手。越是那些在正規教學課程中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誦讀活動中走到前面,因為這使他第一次感到是與其它同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7、提高孩子的人格修養。背誦這些經典古詩文,對孩子們的眼界、胸懷、志氣、品格修養的提高大慧圓有幫助。
8、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操。背誦古典詩文對孩子的個人修養和人格發育有好處。古詩文是塑造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載體,讓孩子們自小就紮根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中,這是愛國主義最具體的表現。不管他們將來學前絕塌文學理,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對提高國民素質大有好處。

⑤ 為什麼古詩詞教學要採用吟誦教學

吟誦是按照一定節奏、韻律和腔調,有感情地吟詠、誦讀古典詩歌橡頌悶的梁彎一種讀書方法 ,是人們進行詩歌創作、鑒賞和傳播的有效的傳統方式。吟誦要依字行腔,根據一定的節奏進行,也要在吟誦時賦予一定的靈櫻頃活性和自由度,在古詩詞教學中,吟誦還要博採朗誦、歌唱等藝術形式之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吟誦效果。

⑥ 誦讀的好處

誦讀,是兒童深入學習語言,並通過語言「悟道」的最樸素、最可靠的途徑。

書讀百遍,做岩圓其義自見。「自見」意味著感棗悔悟的迴路形成,這是告訴和啟發不能代替的。有時候,寧可走得慢一點,寧可講得少一些,也不要剝奪了孩子體驗的快樂。工作的價值,在於形成具有豐富精神的個人。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是經歷一純塌種精神成長的體驗。

如果教師自己是有過誦讀體驗的,如果教師自己是深得語言學習三昧的,他就一定是一個吝於解說的沉靜的人。他就一定是一個把全部熱情投入到激發兒童閱讀、朗讀、誦讀興趣的好的牧羊人。

讓孩子且誦且喜吧。陶醉中漸漸鬆弛了勞累的意志,平常遭到壓抑的無意識、潛意識的右腦開始運轉起來。人在非思慮狀態獲得的東西,將融入骨血。

⑦ 古詩詞吟誦方法

1.吟誦古詩詞的基本方法

1 根據悶滾曲調,由聲入境吟誦區別於朗誦的主要之處就在於:吟誦是有曲調的。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第一步就應該明確吟誦的曲調。教師在教學時先要作吟誦示範,一句一句的地交給學生帶基本調子的吟誦,直到學生能夠獨立吟出模仿的調子來。

這樣一來,先是第一時間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通過聲音的感染力,把學生帶入了古詩詞的意境中去。吟誦雖有曲調,但不同於唱歌,因為吟誦的曲調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說,同一首詩可以用不同的曲調來吟誦。現有傳統吟誦、現代吟誦、自成曲調三種方式。

在學習吟誦的最初階段,我們可以先模仿現有的吟誦曲調。在模仿的過程中,再漸漸感受其中的情感、發掘其中的規律:比如,回環往復——吟誦的曲調大都比較簡單,每句都是同一個調,句句如此,消罩派回環往復;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據詩句中每個字的讀音的高低起伏來拉長聲腔,以此來形成簡單的曲調。

吟誦得多了,自然就會感受到其中的規律。在學生基本掌握吟誦的曲調之後,應要引導學生通過聲音走進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老師應帶領學生一起展開想像,一邊吟誦,一邊引導學生去想像詩詞中所描繪的畫面,去想像作者當年創作詩歌時的情景。音樂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緒,當學生們用著或低回沉鬱或高亢嘹亮的曲調吟誦時,作品所蘊含的感情會更深的鐫刻在他們心中,讓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圓,感受韻味在小學階段,要保證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還是要從基礎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謂的「字正」,再通過拖音,使聲腔飽滿,做到所謂的「腔圓」,字正腔圓是對吟誦的基本要求,以此來感受詩歌的韻味。

教學將分為以下兩個步驟:2.1 吟准音節,吐字清晰小學階段,對字詞的掌握屬於重點教學內容。在用吟誦教古詩時,教師以普通話吟誦為主,帶領學生吟准字音,使學生通過吟誦,掌握整首詩的字詞發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礎上,還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圓。漢字的音節是優美的,能夠准確清晰飽滿地讀出來,展現腔調的圓潤,給人以美的感受。

2.2 運用腔音,感受韻味中國古典詩詞,除了節奏鮮明之外,還要押韻。押韻不僅使古詩詞讀起來整齊、好聽,還可以使古詩詞充滿風韻。

古詩詞的韻味體現在韻尾發音時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鳴,讓人有一種盪氣回腸的感覺。在吟誦時,通過對韻尾拖腔的處理,可使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韻味、體會到詩人在創作時的情感,餘音裊裊,回味無窮。

3 根據節奏,培養語感在詩歌中,節奏能顯示語言的頓挫。節奏的停頓、延長等能夠表達不同的語義,語氣的急劇、舒緩又能表達不同的感情。

吟誦的「誦」字,本來就是指有節奏地讀,可見在吟誦時必須掌握好節奏的規律。在吟誦時,把握住不同的節奏規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體會詩句的情感,也能逐漸幫助學生培養語感。

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增強學生對詩句語言的感受力。漢語的音節本身由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不同,就有長短、高低、輕重、急徐等不同的節奏;其次,古典詩詞作為體現漢語節奏美的典型,也會因語義的群集、情感的波動等產生不一樣的停頓,凸顯出抑揚頓挫的節奏。

因此,在教學生吟誦時,主要需掌握每個字詞音節的節奏和每一句詩句停頓的節奏。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為平聲調,「上、去、入」為仄聲調。

現代漢語則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小學階段稱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把古代漢語中的「入聲」,歸到了「去聲」當中。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簡言之,平聲平緩而悠長,仄聲猛烈而急促。

這就是幾位吟誦大家們所提出的「平長仄短」的規律。·平仄與聲調有關,與韻無關。

現在是「平上去入」四聲,秦漢時聲調更多。· 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上聲高呼猛力強。

字例:孔、水、語、上 →仄去聲分明哀遠道, 字例:送、意、處、會 →仄入聲短促急疏藏。 字例:(沒講) →仄4 通過吟誦,領悟詩意,體驗情感教育家葉聖陶曾對吟誦做出過以下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一遍一遍地讀來入調,一遍一遍地體會親切。

自然拿賀達到熟練地境界。」當代著名語文教師陳琴也創建了「素讀經典」教育法,指的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將其反復誦讀,爛熟於心的讀書方法。

以上例子均證明在進行古詩詞吟誦教學時,需要讓學生反復地吟誦。學生通過反復地吟誦,可以不斷地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不斷地加深對整首詩的理解,逐漸的感悟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還可加深對作者創作情境的體會。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地吟誦,自然可以達到領悟詩意、體驗情感的效果。其一,吟誦的曲調就是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其二,音節的頓挫、節奏的鏗鏘,又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的波動與變化;其三,腔音的運用,詩人在餘音繞梁中體會詩歌的韻味,品味詩人的感情。

所以,在古詩詞教學的最後,教師需引導學生反復吟誦,在反復的吟誦中想像詩人創作時的情境,由此來領悟詩意。

2.古詩詞如何吟誦

當今東南一帶吟誦所採用的調都是唐文治的唐調。

·吟誦體現了讀者與古詩之間的平等關系(有別於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獲得「同情之了解(陳寅恪語)」

·吟誦基於中文的音樂性:聲韻和聲調。

·郭紹虞著有《中國語調中的聲音美》。

·律詩成熟於唐代,因此吟誦應該用隋唐音。故現在只能用「擬音」( 參照標准為方言),不能用普通話(普通話源自元代)。

·《廣韻》反應了唐宋的實際語音狀況。分為206部。各部字數多少不一。後人為了寫詩方便,整理成為只有106部的《平水詩韻》。在實際的詩歌創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與其他部中的字通用。

·平仄與聲調有關,與韻無關。現在是「平上去入」四聲,秦漢時聲調更多。

· 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聲高呼猛力強。 字例:孔、水、語、上 →仄

去聲分明哀遠道, 字例:送、意、處、會 →仄

入聲短促急疏藏。 字例:(沒講) →仄

3.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哪些

一、讀詩題。

古詩詞,除一部分詞、曲只有詞牌、曲牌外,多數是有標題的,它們或標明寫作對象,寫作重點,或表現感情基調。如《春夜洛城聞笛》就交代了時間、地點及引發情感的事件。

《聽鄰家吹笙》「鳳吹聲如隔彩霞」(釋義:吹笙的聲音如隔著彩霞從天而來),扣「吹笙」;「不知牆外是誰家」(釋義:不知牆外究竟是哪一家),扣「鄰家」。「疑是碧桃千樹花」(釋義: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樹的桃花),仍是扣題,即笙聲產生的幻覺(注意「疑」字),並非描寫庭院美景。

二、讀「明示」。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但也有些詩詞中個別詞句明示著思想情感傾向,閱讀時對這些可貴的信息應圈點出來,結合全詩加以體會。如唐代:趙嘏《江樓舊感》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釋義:我獨自一人來到這江邊的高樓,我思緒紛然好像有滿腹的憂愁。

我看見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我還記得我們曾經一同來望月,而如今同來的你們又在哪勾留?要知道這江樓水光相接的風景,和去年所見一樣幽美一樣輕柔。

起句「獨上」,表現了詩人孤單的身影,孤獨的情感,第三句「同來」與之呼應。「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悵惘的情思。

這種情思產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唐代: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釋義:一片平遠的樹林之上飛煙繚繞有如穿織,秋天的山巒還留下一派惹人傷感的翠綠蒼碧。

暮色已經映入高樓,有人獨在樓上心中泛起陣陣煩愁。她在玉梯上徒勞無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鳥兒飛回棲宿多麼匆急。

什麼地方是你回來的路程?一個個長亭接連一個個短亭。「傷心」、「愁」觸景傷懷,孤獨生愁;表現全詞感情基調;「空」表現苦等無果;「歸程」明確表達思歸之情。

高考所選詩歌,大都是絕句律詩。絕句一般是「卒章顯志」。

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見下渝州」(釋義: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春夜洛城聞笛》「何人不起故園情」(釋義: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等。

律詩一般是一二聯寫景敘事,三四聯議論抒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登岳陽樓》等。三、讀形象。

詩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較穩定的含義,如楊柳、春草、殘荷、禾黍、菊、梅、竹、杜鵑(子規)、沙鷗等等。

但又不能機械地理解,如「楊柳」一般用來抒寫離情別緒,但在「楊柳青青江水平」(釋義: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月上柳梢頭」(釋義: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柳暗花明又一村」(釋義: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等句中的「柳」則不諧音「留」,與離情別緒無聯系。意象應聯系起來看,多個意象組合起來,形成意境。

如有的學生看到「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釋義:竹林里筍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筍,還沒有人注重它們,剛剛孵出的小水鴨子,在沙灘上依偎著母鴨甜甜地睡著)。就將「無人見」、「傍母眠」片面地理解為杜甫的孤獨寂寞。

聯系其它意象如「糝徑楊花」(釋義:飄落在小路上的楊花碎片)、「點溪荷葉」(釋義:點綴在溪上的嫩荷)等看,詩人描寫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機和意趣,表現的是喜愛之情,並無孤獨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寫客體的形象,如「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釋義:蜀僧懷抱著綠綺琴,來自遙遠的峨眉山。

為我隨意揮手一彈,如同聽到萬壑松聲)」。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詩人)的形象,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釋義: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詩人)玉潔冰清的情懷。

四、讀注釋。注釋有交待寫作背景的,有解釋疑難字詞的,有揭示典故含義的。

它們對理解詩詞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聽蜀僧濬彈琴》,提供了三條注釋。

「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而鳴。(釋義:傳說豐山有九口鍾,霜降時發出聲音)」。

這三條注釋分別寫到了名琴,聽者的感受以及琴聲與鍾聲的交融。據此可推測理解本詩的基本內容。

五、讀「有無」。無中見有,有中見無。

古詩詞言簡意賅,是濃縮的作品,有很多空間需要讀者去合理填補。如:「西出陽關無故人」(釋義: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無中見有:再見不到故人,只見到黃沙、西風、夕陽殘照,只有綿綿無盡的思念之情…… 「唯見長江天際流」(釋義: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有中見無:只見流向天際的長江水,而極目遠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隨舟遠逝,思念逐水而來。「山圍故國周遭在」(釋義:圍繞在石頭城四周的山依然如舊),「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

類似的還有「國破山河在」(釋義: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空有姑蘇台上月」(釋義:只有明月空掛姑。

4.古詩詞的朗讀技巧

《水龍吟》詞牌的格律

水龍吟又名《龍吟曲》、《庄椿歲》、《小樓連苑》。一百零二字,前後片各四仄韻。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定格】

仄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韻)。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韻)。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韻)。

中仄中平中仄(增韻),仄平平、中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韻)。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韻)。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韻)。

--------------------------------------------------------------------------------

【變格】

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韻)。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韻)。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韻)。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韻)。

中仄中平中仄(增韻),仄平平、中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韻)。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韻)。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韻)。

蝶戀花,商調曲;原唐教坊曲名,本採用於梁簡文帝樂府:「翻階蛺蝶戀花情」為名, 又名《黃金縷》、《鵲踏枝》、《鳳棲梧》、《卷珠簾》、《一籮金》。其詞牌始於宋。雙片六十字,前後片各四仄韻。

雙調,上下片同調,押仄聲韻。共六十字,前後片各四仄韻,其規范格律如下:

正體,上下闋第四句尾三字可以用「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古代詩詞朗讀講究韻律美,但由於唐宋以來,語言的變化,許多的字音已經面目全非,故有人提倡用地方方言依聲律朗讀

5.古詩詞如何吟誦

當今東南一帶吟誦所採用的調都是唐文治的唐調。

·吟誦體現了讀者與古詩之間的平等關系(有別於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獲得「同情之了解(陳寅恪語)」·吟誦基於中文的音樂性:聲韻和聲調。·郭紹虞著有《中國語調中的聲音美》。

·律詩成熟於唐代,因此吟誦應該用隋唐音。故現在只能用「擬音」( 參照標准為方言),不能用普通話(普通話源自元代)。

·《廣韻》反應了唐宋的實際語音狀況。分為206部。

各部字數多少不一。後人為了寫詩方便,整理成為只有106部的《平水詩韻》。

在實際的詩歌創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與其他部中的字通用。·平仄與聲調有關,與韻無關。

現在是「平上去入」四聲,秦漢時聲調更多。· 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上聲高呼猛力強。

字例:孔、水、語、上 →仄去聲分明哀遠道, 字例:送、意、處、會 →仄入聲短促急疏藏。 字例:(沒講) →仄。

6.古人吟誦詩詞的基本規則是

古詩詞的規矩最重要的是押韻、平仄和格律。此外,律詩的表現形式還要求對仗,詞則要講究詞牌。

古詩詞是詩歌的一種,押韻是必需遵守和沿襲。即便是現代詩歌也要考慮押韻,別說古詩詞了。詩不押韻,那隻算文。

古詩詞的平仄變化也是詩音樂性的節奏性的體現。只觀不賞,那就不是觀賞了。吟誦是觀賞古詩詞很重要的一環,不了解平仄變化,不單吟誦不好,也阻礙了讀者的觀賞,無從深入體會詩者所寄託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如果說押韻是詩歌欣賞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平仄就是古詩詞欣賞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對於古詩詞作者,有句老話叫眼高手低,大部分人欣賞水平都高於創作水平。眼高手不一定低,但眼不高手肯定也高不了。古詩詞作者的如果連欣賞古詩詞水平都不高,詩基本也好不了。所以平仄不遵守和沿襲,貌似也不行。

單單只學古體詩的話,只講究押韻平仄不講究格律沒問題。如果想學好古詩詞,那還包括律詩和詞,那格律就很重要了。把律詩當古體詩,詞當古詩歌也是可以的,不過最精華的妙處你不欣賞,那再談欣賞水平就未免心虛了。格律是律詩和古體詩最大的的區別,也是對詩歌的藝術美更高更嚴格的追求。有人說律詩毛病多了就當古體詩,那畫小鳥還能出好畫家,沒聽過把鳳凰畫成小鳥的是好畫家。

律詩出韻、中間不對仗是犯大毛病,不粘不對拗而不救是犯小毛病。大毛病要從嚴,為了內容和內涵的更高要求不得不犯點小毛病可以從寬。有如畫鳳凰少根羽毛,可以說那是缺陷美,少個翅膀那可就畫殘廢了。

詞的詞牌也規定了格律和曲調,更注重音樂性。什麼樣的內容可以用什麼樣的詞牌,就如喜劇不能用哀樂一樣,用好了是美,用壞了就是悲劇。

7.古人吟誦詩詞的基本規則是

古詩詞的規矩最重要的是押韻、平仄和格律。此外,律詩的表現形式還要求對仗,詞則要講究詞牌。

古詩詞是詩歌的一種,押韻是必需遵守和沿襲。即便是現代詩歌也要考慮押韻,別說古詩詞了。詩不押韻,那隻算文。

古詩詞的平仄變化也是詩音樂性的節奏性的體現。只觀不賞,那就不是觀賞了。吟誦是觀賞古詩詞很重要的一環,不了解平仄變化,不單吟誦不好,也阻礙了讀者的觀賞,無從深入體會詩者所寄託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如果說押韻是詩歌欣賞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平仄就是古詩詞欣賞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對於古詩詞作者,有句老話叫眼高手低,大部分人欣賞水平都高於創作水平。眼高手不一定低,但眼不高手肯定也高不了。古詩詞作者的如果連欣賞古詩詞水平都不高,詩基本也好不了。所以平仄不遵守和沿襲,貌似也不行。

單單只學古體詩的話,只講究押韻平仄不講究格律沒問題。如果想學好古詩詞,那還包括律詩和詞,那格律就很重要了。把律詩當古體詩,詞當古詩歌也是可以的,不過最精華的妙處你不欣賞,那再談欣賞水平就未免心虛了。格律是律詩和古體詩最大的的區別,也是對詩歌的藝術美更高更嚴格的追求。有人說律詩毛病多了就當古體詩,那畫小鳥還能出好畫家,沒聽過把鳳凰畫成小鳥的是好畫家。

律詩出韻、中間不對仗是犯大毛病,不粘不對拗而不救是犯小毛病。大毛病要從嚴,為了內容和內涵的更高要求不得不犯點小毛病可以從寬。有如畫鳳凰少根羽毛,可以說那是缺陷美,少個翅膀那可就畫殘廢了。

詞的詞牌也規定了格律和曲調,更注重音樂性。什麼樣的內容可以用什麼樣的詞牌,就如喜劇不能用哀樂一樣,用好了是美,用壞了就是悲劇。

閱讀全文

與吟誦教學方法的優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縫紉機皮帶安裝方法 瀏覽:961
正確的站姿腿部鍛煉方法 瀏覽:470
養生雞蛋的食用方法 瀏覽:430
小雞搬磚新方法視頻 瀏覽:220
線稿設計圖起稿方法研究 瀏覽:466
v20手機卡頓解決方法 瀏覽:790
湖南國珍松花鈣奶粉食用方法 瀏覽:6
土星環的質量計算方法 瀏覽:603
寶寶簡單收驚方法 瀏覽:396
政府預算的編制方法有哪些 瀏覽:899
哈爾濱高三核酸檢測方法 瀏覽:51
一次性口腔通氣道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57
單杠背闊肌的鍛煉方法 瀏覽:38
木糖醇的功效及食用方法 瀏覽:933
讀懂課文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29
4d的改善方法報告怎麼寫 瀏覽:464
預制樓板安裝灌注的施工方法 瀏覽:953
高分復習方法視頻 瀏覽:640
豬皮凍用什麼方法熬最好 瀏覽:670
小孩抑鬱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