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合作學習也是一種教學策略,它的特徵是以學生的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
【答案】:A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余橋歲為中心的教學策略,不同於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豎睜主導消飢教學。
㈡ 小學合作學習是哪種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Team-Based Learning,簡稱TBL)教學方法。
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於其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各國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其具體形式和名稱上不甚一致。如歐美國家叫「合作學習」,在前蘇聯叫「合作教育引」。
綜合來看清衡,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遲段的成績為評價標准,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小組合作學習的注意要點
在小組討論階段,教師參與小組學習,並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調控。學生學習《夏夜荷花》第一段時已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第二段時學生按照上一段的學習方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學習前提出要求:
1、在組內交流之前,每個學生先獨立思考、自學(有的還要求學生寫出思考的要點)。
2、組內交流方式要多樣化,主要方式可答旦做以是:中心發言式、指定發言式、組內議論式或兩兩配合式等。總之,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㈢ 什麼是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世界各國的合作學習實踐雖然在其具體形式上和稱謂上不甚一致,如歐美國家稱「合作學習」、「合作授課」,在前蘇聯等國家稱「御敬合作的教育學」,在我國稱「合作教學」等,但它們卻有著許多共同的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有著許多質的不同,並由此形成彼此鮮明的對照。
一般認為 ,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 ,以學習小組為教學基本組織形式
,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 ,彼此通過協調的活動 ,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並以小組總體表現為主要獎勵依據的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合作學習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堅實、科學的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於美國,首先是由蘭凱斯特和貝爾兩人於1700年在英國創立的,並進行團體施教。數李1806年,合作學習小組的概念從英國傳入美國,受到美國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並被廣泛應用,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美國掀起合作學習研究的高潮,70、80年代鎮畢慎中期合作學習取得實質性進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由於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並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㈣ 什麼是合作學習選擇合作學習方式教學應注意些什麼問題
一、合作學習的定義: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選擇合作學習方式教學應注意以下方面:
1、培養合作精神。
從客觀上看,世界各國的教育都在強調合作,人類今後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要解決這些問題,光靠個人力量已很難實現。因此,當代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而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加重缺少形成這種意識的氛圍,而合作學習無疑是這種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由4人或6人組成的學習小組,要想在整個班級中取得優異成績,就必須精誠合作,將個人融入這個小小的集體中,一切以集體利益為出發點,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學習的合作能力肯定會大大提高。
2、培養交往能力。
社會越發展,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顯。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增強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此過程促進了學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學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規范、約束和指導自己的課堂行為。
3、培養創新精神。
釋放學生的創造力是當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對於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來說,教學不應當是傳道,教學必須是伴隨著喜悅與感動的探究發現過程,或是伴隨著驚異的問題解決過程。合作學習由於採用的是異質分組方式,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知識面寬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間、師生間的互相啟發、相互討論,都會將另一些同學的思維導向一個新的領域,出現一些新的視角,提出一些值得爭論的問題。可以肯定,這樣一個知識不斷生成、不斷建構、具有創造性的過程,要比傳授性教學更受學生歡迎,更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
4、培養競爭意識。
當今社會無處不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作為勞動力再生產基礎的學校,就應該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使之成為具有較強的上進心、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合作學習將整個班級分為若干個小組,在問題的討論與解決過程中,組與組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競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意識會逐漸增強。班級可以看作是社會一個小的縮影,在這個小社會中培養出的競爭意識,對學生們進入未來的大社會,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5、培養平等意識。
在學校里,每個班級中都存在著歧視性、階層性的結構,如性別的男與女、體力的強與弱、長相的美與丑、家庭的貧與富、能力的高與低、尤其是學習成績的好與差等等的差異與對立。這樣一來,創建民主平等型集體的任務,尤顯突出。在合作學習中採用異質分組的方式,將不同學習能力、學習興趣、性別、個性的學生分配在同一組內,同學們可以相互啟發、補充,不存在誰更行、誰更聰明的問題,大家都是討論成員之一。這樣,學生之間的關系會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於一個良好班集體的形成。
6、培養承受能力。
無論在學習中、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失敗的機會總是比成功的要多。失敗是一種常見的挫折,挫折可以使一個人徹底消沉、憂郁下去,從此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激發其潛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一個人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越高,他成就的事業也就越大。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組內真誠地合作,組織公平競爭,在合作與競爭過程中逐步完善人格,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7、激勵主動學習。
合作學習能使學生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一些問題放手讓小組合作討論,這時的學生已主動參與了學習。在合作討論中,學生或多或少都會得到一些結論,注意這些結論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是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得出來的。如果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對方法、結論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這其中有自己的學習成果。
㈤ 教學模式和方法有哪些
教學模式和方法有哪些
教學模式和方法有哪些,在教育方面上對我們是有很大的意義的,教學的方法對我們來說是有很大的意義的,教學模式也是有針對性和教學方法的,以下分享教學模式和方法有哪些。
教學方法是指「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所採用的方式、手段。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的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統一」。
一般的教學方法應該有以下的幾種: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訓練和實踐法、合作學習法、示範模仿法、強化法、實驗法、練習法等。
教學模式是指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學樣式,是就教學過程的結構、階段、程序而言的,長期而多樣化的教學實踐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模式」一詞是英文model的漢譯名詞。model還譯為「模型」、「範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對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最先將模式一詞引入到教學領域,並加以系統研究的人,當推美國的喬伊斯(B.Joyce)和韋爾(M.Weil)。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範式或計劃。」實際教學模式並不是一種計劃,因為計劃往往顯得太具體,太具操作性,從而失去了理論色彩。將「模式」一詞引入教學理論中,是想以此來說明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表現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的策略體系。
結構
教學模式通常包括五個因素,這五個因素之間有規律的聯系著就是教學模式的結構。
分類
關於教育模式的分類,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有不同的分類。喬伊斯和威爾根據教學模式的理論跟根源,區分出四種類型的教學模式:1、信息加工教學模式2、人格(人性)發展教學模式3、社會交往教學模式4、行為修正教學模式。
國內對教學模式的分類也很多。有有的研究者把教學模式分成三類,一類是師生系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一類是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自己學習教學模式,還有一類是折中於兩者之間的教學模式。
理論依據
教學模式是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規范。不同的教育觀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學模式。比如,概念獲得模式和先行組織模式的理論依據是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論依據則是人的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理智與情感活動在認知中的統一。
教學目標
任何教學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模式的結構中教學目標處於核心地位,並對構成教學模式的其他因素起著制約作用,它決定著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組合關系,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尺度。正是由於教學模式與教學目標的這種極強的內在統一性,決定了不同教學模式的個性。不同教學模式是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
操作程序
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它規定了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各步驟應當完成的任務。
實現條件
是指能使教學模式發揮效力的各種條件因素,如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教學時間等等。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各種教學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方法和標准等。由於不同教學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和達到的教學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條件不同,當然其評價的方法和標准也有所不同。除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已經形成了一套相應的評價方法和標准外,有不少教學模式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評價方法和標准。
教學模式的特點
1、指向性
由於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設計的,而且每種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因此不存在對任何教學過程都適用的普適性的模式,也談不上哪一種教學模式是最好的。評價最好教學模式的標準是在一定的情況下達到特定目標的最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在選擇教學模式時必須注意不同教學模式的特點和性能,注意教學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學模式是一種具體化、操作化的教學思想或理論,它把某種教學理論或活動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簡化的形式反映出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比較抽象的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行為框架,具體地規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使得教師在課堂上有章可循,便於教師理解、把握和運用。
3、完整性
教學模式是教學現實和教學理論構想的統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結構和一系列的運行要求,體現著理論上的自圓其說和過程上的有始有終。
4、穩定性
教學模式是大量教學實踐活動的理論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學活動帶有的普遍性規律。一般情況下,教學模式並不涉及具體的學科內容,所提供的程序對教學起著普遍的參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但是教學模式是依據一定的理論或教學思想提出來的,而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又是一定社會的產物,因此教學模式總是與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的水平聯系,受到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制約。因此這種穩定性又是相對的。
5、靈活性
作為並非針對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體現某種理論或思想,又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操作的教學模式,在運用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學科的特點、教學的內容、現有的教學條件和師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細微的方法上的調整,以體現對學科特點的主動適應。
教學模式的功能
1、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
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學模式能為各科教學提供一定理論依據的模式化的教學法體系,使教師擺脫只憑經驗和感覺,在實踐中從頭摸索進行教學的狀況,搭起了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
教學模式的這種中介作用,是和它既來源於實踐,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形式的特點分不開的。
一方面,教學模式來源於實踐,是對一定是具體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優選、概括、加工的結果,是為某一類教學及其所涉及的各種因素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提供一種相對穩定的操作框架,這種框架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的理論依據,已經具備了理論層面的意義。
另一方面,教學模式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表現方式,它可以通過簡明扼要的象徵性的符號、圖式和關系的解釋,來反映它所依據的教學理論的基本特徵,使人們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比抽象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程序性的實施程序。便於人們對某一教學理論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論得以發揮其實踐功能的中間環節,是教學理論得以具體指導教學,並在實踐中運用的中介。
2、教學模式的方法論意義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教學研究方法論上的一種革新。長期以來人們在教學研究上習慣於採取單一刻板的思維方式,比較重視用分析的方法對教學的各個部分進行研究,而忽視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或關系;或習慣於停留在對各部分關系的抽象的辨證理解上,而缺乏作為教學活動的特色和可操作性。
教學模式的研究指導人們從整體上去綜合地探討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樣化的表現形態,以動態的觀點去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同時對加強教學設計、研究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歷史發展
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每個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只不過這里有一個你採取的存在一個是否科學合理的問題。了解教學模式的歷史發展有助於人們借鑒傳統和對當代各種新教學模式的理解,有助於人們把握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教學模式的演變
系統完整的教學模式是從近代教育學形成獨立體系開始的,「教學模式」這一概念與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不過在中外教學實踐和教學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學模式的雛形。
古代教學的典型模式就是傳授式,其結構是「講—聽—讀—記—練」。其特點是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書中文字與教師的講解幾乎完全一致,學生對答與書本或教師的講解一致,學生是靠機械的重復進行學習。
到了17世紀,隨著學校教學中自然科學內容和直觀教學法的引入,班級授課制度的實施,誇美紐斯提出應當把講解、質疑、問答、練習統一於課堂教學中,並把觀察等直觀活動納入教學活動體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記憶—理解—判斷」為程序結構的教學模式。
19世紀是一個科學實驗興旺繁榮的時期。赫爾巴特的理論在相當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科學發展的趨勢。他從統覺論出發,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認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當新經驗已經構成心理的統覺團中概念發生聯系時,才能真正掌握知識。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選擇正確的材料,以適當的程序提示學生,形成他們的學習背景或稱統覺團。從這一理論出發,他提出了「明了—聯合—系統—方法」的四階段教學模式。以後他的學生萊因又將其改造為「預備—提示—聯合—總結—應用」的五階段教學模式。
以上這些教學模式都有一個共性,它們都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片面強調灌輸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壓抑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在19世紀2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強調個性發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與流行,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挑戰,應運而生的杜威的實用主義的教育理論得到了社會的推崇,同時也促進了教學模式向前推進了一步。
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做中學」為基礎的實用主義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創設情境—確定問題—佔有資料—提出假設—檢驗假設」。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學模式單一化的傾向,彌補了赫爾巴特教學模式的不足,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活動教學,促進學生發現探索的技能,獲得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辟了現代教學模式的'新路。
當然,實用主義教學模式也有其缺陷。它把教學過程和科學研究過程等同起來,貶低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片面強調直接經驗的重要性,忽視知識系統性的學習,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受到了社會的強烈批評。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面臨著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戰,促進人們利用新的理論和技術去研究學校教育和教學問題。現代心理學和思維科學對人腦活動機制的揭示,發生認識論對個體認識過程的概括,認知心理學對人腦接受和選擇信息活動是研究,特別是系統論、控制論、信息加工理論等的產生,對教學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給教學模式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因此這一階段在教育領域出現了許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
幼兒教學方法有哪些
1、啟發探索法。啟發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兒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其去探索並獲得新的知識,這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2、游戲法。游戲法的目的是通過游戲引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游戲是幼兒學習數學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和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
3、歸納演繹法。歸納法是藉助已掌握的知識,概括出簡單本質特徵和規律,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演繹法是運用帶有規律性的知識進行推理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
4、比較法。比較法的目的是通過兩組或兩組以上物體的比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處。按照比較的形式來分,可分為對應比較(如重疊等)和非對應比較(如單雙排的不對應等)。
5、操作法。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由於幼兒時期的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所以一些新穎的、有情節的、變化的、讓他們動手的活動,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幼兒通過操作活動,通過操作具體的材料。
6、講解演示法。講解演示法目的是通過教師展現直觀教具並結合口頭講解把抽象的數、量、形等知識呈現出來。
幼兒園啟發教學要注意些什麼
1、啟發探索法要貫穿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以及教師指導下幼兒進行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過程。
2、啟發探索法應與操作法結合進行。
3、教師的提問要能起到引導幼兒思路、引導探索方向的作用。
4、在教師的啟發下,鼓勵幼兒獨立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5、當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予以開導、鼓勵,並給予幫助。
總的來說,幼兒園的教學方法不簡單。幼兒園教學方法有哪些?大概是以上6種教學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易於小孩的接受。因為小孩上幼兒園,還小,接受能力不及小學生。所以其教學方法比小學生的要更為復雜,多樣化,並不是單一的教學。
㈥ 合作學習包括哪些類型的教學活動
合作學習是目前較為流行、較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分別有「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討論分享」、「教師評價」、「同伴評價」等類型。其中,「師生對話」和「同伴評價」在教學中效果較為明顯。如「師生對話」中,教師扮演的不是一般的「教導」、「總結」、「權威」的角色,而是「參與者」、「商討者」、「問路人」的角色。當然,教師要有一定的智慧和深度,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合作的最終效果。而「同伴評價」則能開拓學生的思維,並在同伴的描述、爭慧昌論此碧和、對比中整理出正確的思路,感悟出學科的特性。總之,在諸多合作學習的類型中,找到適合的森盯方法是重中之重的方法。
㈦ 合作探究法是教學方法嗎
關鍵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摘要:《初中數學課程標准》十分強調通過數學學習,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獲得充分的發展,不斷提高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法是素質教育中所倡導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培養,給學生的獨立思考提供了機會,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滲透自主學習理念,深化學生主體意識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過程,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中,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作用,真正做到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如「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探索中,教師讓學生先通過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組中交流。事實上就是要讓學生先進行獨立觀察和思考,這樣對這些圖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獨立的見解,再交流時就能各抒己見。
構建合作小組,引導合作教學
為了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學習,教師應組織學生分成多個不同的合作小組,將學生放置在小組中,使其成為小組成員之一,感受並體驗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與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分組的過程中,應從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盡可能按照能力強帶動能力較弱學生的這種基本分組原則來分組,否則會影響整個小組學生的進步與發展,無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這種學習模式的作用。例如,在教學「角的比較與補(余)角練習」的內容時,教師可把全班同學分成每四個人或者六個人為一組的多個不同小組,然後通過多媒體呈現出幾組角度不同的角,並讓學生自主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這些角的大小。或者,組織每一個小組自主准備學習工具,如兩個三角形,其中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度數分別是30°、60°、90°,另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度數分別是25°、45°、90°,通過組與組之間比賽的方式,嘗試一下這兩個三角形可畫出哪些度數的角。通過這種合作小組的建立,組織學生自主動手操作,並在此過程中自主思考和探究,最終把問題的答案解答出來,讓學生增強了集體合作的學習意識。
鞏固探究性實踐,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究者、發現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一種學習、探究問題的情感中,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動力、明確方向。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合作探究,通過嘗試、體驗、實踐等一系列學習過程,培養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掌握基本學習技能和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因而為了更好地讓數學探究學習方法廣泛應用,首先要了解其內涵,以及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創設探究性的問題。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教學中,教師若先讓學生先通過折紙(給每位學生一張長方形紙,裁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猜想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學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熱情。以此形成學習交流的小組,自主分析,得出結論。教師加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師生合作交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類似問題的創設,應用於數學教學當中,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於學生自身發展,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同時也提高了數學教學的質量。
綜上,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組織課堂教學,能變傳統的接受學習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下,自主探索,團結合作,討論總結,獲得成功,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
㈧ 小組合作學習是教法還是學法
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般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因此也稱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有多種學習形式,一般的形式是:為完成特定任務,小組內部分工協作,最後整合成統一的學習成果,在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小組成員可以保留或發表自己的觀點作為統一結論的補充。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把合作學習教條化、模式化,應根據學習任務不同而靈活採用有效的合作形式。
㈨ 什麼是合作學習選擇合作學習方式教學應注意些什麼問題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生生互動為主要取向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關於合作學習的定義目前沒有統一的說法,合作學習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斯萊文教授認為,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並依據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得獎勵或者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沙倫博士認為合作學習是組織和促進課堂教學的一系列方法的總稱。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則是所有這些方法的基本特徵。在課堂上,同伴之間的合作是通過組織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實現的,小組通常由3-5個人組成。小組充當社會組織單位,學生們在這里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開學習,同樣也通過個人研究進行學習。我國合作學習研究學者王坦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亂納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並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合作學習的定義表述的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所揭示的許多共性的東西對於我們認識合作學習的內涵及其活動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合作學習的各種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合作學習主要是以生生互動合作為教學活動取向的,它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准,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具體而言,合作學橡伍習的內涵涉及以下幾個層面的活動:
首先,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教學活動。在小組活動中,合作學習通常採用異質小組,力求小組成員在性別、成績、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補性。
其次,合作學習是以教學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的一種教學活動。合作學習要求所學的教學動態因素(教師和學生)都應當保持互動,特別是合作性的互動,由此推進教學過程。強調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性互動是合作學習所具有的重要特徵之一。
再次,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教學活動。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圍繞著達成特定的共同目標而展開的。
最後,合作學習是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合作學習通常不以個人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而是以各個嘩如沒小組在達成目標過程中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與獎勵的標准。這種機制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從而促使小組內部的合作,使學生在各自小組中盡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1.合作學習不是要求小組成員在某個能力的培養上得到同樣的提高。
由於學生個體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要求學生在某個能力的培養上得到同樣的提高是不現實的。合作學習的目的在於最大程度地促進每個學生的學習,因此作為教師不能強求學生一定要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扮演某一個角色,而是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表現出他們的特長。
2.合作學習中要避免「搭車」現象
將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教學中時,如果組織的不好,會出現小組中一個成員承擔了所有de任務,而另外一個成員無所事事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搭車」現象。「搭車」現象會使那些能力相對差一些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遭到冷漠,另外,在學習過程中,一些比較積極的同學也可能很少去和那些表現不積極的同學商討。「搭車」現象不利於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會損壞學習的效果。消除這種現象需要依靠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使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都負責承擔獨特的一部分任務另外一個辦法就是使學生各自為他們自己的學習負責。在最後的實驗評價中,教師可以綜合考慮小組中每個成員的表現,以每個成員的成績的總和作為小組成績,這樣小組的任務就是確保每個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都能達到教學目標,這種情境下,沒有逃避責任的人。對於任何一個小組來說,忽視小組任何一名成員的做法都是得不償失的。
說明一下: 這可是我研究生階段的一個作業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