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袁

研究方法袁

發布時間:2023-05-15 17:56:38

A. 關於"袁"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製作表格

1. 表格名稱: 袁姓攜橘殲歷史和現狀研究報告
2. 表格格式:
(1) 歷史研究:
欄位1: 起源
欄位2: 發展歷史
欄位3: 名人
(2) 現狀研究:
欄位1: 現狀
欄位2: 問題
欄位3: 展望
3. 表格內容:
(1) 歷史研究:
欄位1: 袁姓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初源自地名辯沖「袁」,其本義為「楚國(今河南省)袁氏家族」。
欄位2: 唐代,袁姓開始流行,大量袁氏家族在政治上發揮重要作用,歷史上有多位袁姓名人,例如袁崇煥、袁紹等。
欄位3: 歷史上的著名袁姓名人有袁崇煥、袁紹、伍絕袁宏道、袁世凱等。
(2) 現狀研究:
欄位1: 現在袁姓已遍布全國各地,人數也較多。
欄位2: 雖然袁姓人數較多,但在社會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差異,需加大力度開展教育宣傳等活動,增強袁姓自豪感。
欄位3: 隨著社會的發展,袁姓的現狀也在不斷發展,未來也將會有更多的袁氏家族在政治、文化和社會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B. 研究方法都有什麼

研究方法都有: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法、定量分析法、跨學科研究法、個案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數量研究法、模擬法以及信息研究方法。

研究信晌,漢語詞語,意思是主動尋求根本性原因與更高可靠性依據,從而為提高事業或功率的可靠性和穩健性而做的工作。出自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1.鑽研;探索。

2.商討;考慮。

3. 仔細詢問。

4. 特指審訊。

5.「研」指審查、細磨;「究」是指窮盡、追根求底。

6.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質、規律等

英文「research」=「re」+「search」,也就是反反復復尋找的意思。

因此,「研究」指人對事物真相、性質、規律等進行的無窮盡的積極探索,由不知變為知,由知少變為知多。「研究」簡單地說,就是一個認真的提出問題,並以系統的方法尋找問題答案敗耐的過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殷仲堪 精覈玄論,人謂莫不研究。」

唐李山甫 《古石硯》詩:「波浪因文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

《元史·鐵木兒塔識傳》:「 鉄木兒塔識 天性忠亮,學術正大, 伊 洛 諸儒之書,深所研究。」

清 劉大櫆 《潄潤樓記》:「日有餘暇,則又自取六藝而研究之。」

曹禺 <<北京人>>即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察坦春,第一幕:「 袁先生並不是個可怕的怪物!他是研究人類學的學者。」明唐順之 《與洪方洲郎中書》:「近來講學,多是游談,至於為己工夫入細處,則其說頗長……何日得與兄一研究之?」

老舍《茶館》第二幕:「 崔先生 叫,你快去!咱們的事,有工夫再細研究!」

C. 北京大學研究生新媒體和網路傳播專業的指定書目是哪些

首先,北大專業課官方是不指定參考書目的。。
招生專業:傳播學 (050302) 人數:25
01.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
02.大眾傳播(含廣播影視)
03.新媒體與網路傳播
04.廣告學
05.媒體經營管理
06.編輯出版學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615傳播學綜合知識
(傳播學理論與方法)
847大眾傳播 、848廣告學與媒體經營管理

其實,每個考上北大傳播學的同學,參考書目都不一樣,甚至相差很大。但核心的幾本,都是有的。以下是核心的幾本,供你參考吧(PS:借鑒成功人士的):
一、基礎書目
1、《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是最經典的基礎讀本。甚至有的同學都看了七八遍。它和中華傳媒網的精編都可以作為傳播學的框架。我覺得精編做框架更好一點兒。先看郭的書,然後看別的書,每看一點知識就想:可以補充到哪個章節,慢慢地傳播學的大網就越織越密了。
2.《傳播學引論》增補版 李彬(著)新華出版社
通俗易懂,可以作為入門的讀物。李老師的文采大贊!今年的考題中結構功能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本書涉及到了。
3、《傳播學概論》許靜 北京交通大學 清華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是考北大的必讀書目。2010年有兩道原題。但是2011年沒怎麼涉及到。事實上這本書有幾處錯誤,特別是傳播方法那一塊。(我自己認為的)
不管怎麼樣,把這本書細小的知識點都扣到位是正確的選擇。臨上考場前,我還看到研友抱著這本書在啃。許老師的書有很多新的東西,可以補充到郭書里。
4、《傳播學概論》吳文虎 著
可能是給自考生的,有大段的章節和別的書一樣。
5、《傳播學概論》周慶山 著
和其他的概論書差不多。沒時間的話不讀。
二、基礎中的提高書目
1、《新聞傳播學考研復習專題精編·傳播學》
這個我想大家都比較熟悉吧。我的框架用的是這本書。
2、《新聞傳播學考研復習重點熱點難點50題透析》
可能每個人的知識補充來源不同吧。有很多同學的熱點分析來自這本書。我沒有把這本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時事熱點我主要是通過網上評論和學術論文補充的。我同學的反映也是,覺得不像想像中那麼實用(可能之前對它的期待太高了)。我不知道最新版的出來了沒。看看還是不錯的。
3、《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 劉海龍
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可以很好地提高理論深度。絕對值得扎實地看好幾遍。考北大,廣度與深度並行。不過別放在最前面讀。
三、必讀書目
1、《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 沃納·賽佛林(著) 郭鎮之、孟穎(譯)華夏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也很好。不過有人說這本書翻譯地很差勁。其實,考研的我們還到不了做學問的深度。翻譯地再不好,這本書對我們知識的補充還是有用的。我們畢竟沒有到達對它的翻譯吹毛求疵的水平。理論新發展的介紹還是不錯的。
2、《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第三版)(美)巴蘭(Raran S.J.)(美)戴維斯(Davis D.K.)著曹書樂 (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也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有時間的話多讀幾遍吧。傳播學的理論會有個清晰的輪廓。
3、《人類傳播理論》 李特約翰
非常好的一本書。建議好好讀一下,我當時時間不夠了,所以我從第三章開始看的。對於一些概念的理解還是有幫助的。但是,在必讀書目中,如果時間實在不夠了,放棄也行。
4、《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美]羅傑斯(著) 殷曉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北大對於史學來講涉及得不是很多。這本書看的話是當作閑暇時間消遣看的。可以對傳播學的過程有個梳理。不要奢望在裡面找一些答題的論據之類的。不要放在前面讀。等到你了解了很多傳播學理論之後再回過頭看這本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5、《傳播學簡史》 阿芒·馬特拉
如果不想看《傳播學史》的話可以用這本代替。但是最好別代替。上一本好。
6、《大眾傳播效果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劉海龍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如果實在沒時間就不用看了。看了之後會對每個假設的來源有個清楚的了解,但考研不會涉及得這么清楚。
7、《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麥奎爾(著) 崔保國、李琨(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我看得不深,因為我放在後期看的,我覺得對我知識的補充作用不是很大。
四、研究方法
1、《社會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考北大研究方法最經典的教材。其實只看前十三章就可以了。不過今年考的調節變數和中介變數超出了這個范圍。讓人很郁悶。控制實驗和滾雪球抽樣都可以找到。
2、《社會學研究方法》風笑天 著
這本書比袁方的書更通俗一些。但是兩者分的章節不一樣。袁方的書是根據資料收集方法分的類,風的書是根據四種研究法分的類。我只看前十章。關於那個超出這個范圍的調節變數和中介變數,我也不知道這是趨勢還是偶然。
3、《現代市場研究》劉德寰 著
這本書是碩士生的教材。考研的話如果時間不夠就不用看了。有一年真題中訪問法和問卷法的比較在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
4、《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陳陽著
《傳播學定性研究方法》李琨 著
這兩本書補充定性研究。
註:研究方法是北大的重點。一定要重視。我個人認為方法的書,只要把袁方的扎扎實實看幾遍應該就沒問題了。不放心的話,用風笑天的再鞏固一遍,反正兩者幾乎是一個體系。其實巴比的,安德森的方法書我都看過,比較了一下,還是覺得只有袁和風的實用一些。如果想補充定性研究的話,用李琨老師和陳陽老師的就可以。
看方法的書,最好記住例子。不要單純看文字理論,很枯燥。總覺得量表、指標那一章會考。
五、批判學派與文化研究
1、《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利薩.泰勒(著);吳靖、黃佩(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一定要看。感覺「互文」「喚詢」等名詞應該會考名詞解釋,但一直都沒考,所以大家要注意。這本書歷年出來很多題,例如再現,類型片,公共服務廣播等。其實這本書很多觀點都可以用來分析電影的。
2、《傳播研究導論:過程與符號》許靜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因為李彬的《符號透視》我各大網站、書店都找不到,所以用這本書補充。對迷思,神話的論述很到位。
3、《文化研究導論》陸揚、王毅著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看完之後對一些文化研究的現象豁然開朗。但是,有很多冗餘的東西,需要過濾掉。所以,別放在前面看。等到文化研究領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了以後再看。
4、《單向度 超真實 內爆》 作/譯者:石義彬著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對批判學派有很詳細的論述。今年的真題hegemony這本書就有。其實hegemony涉及到批判學派的書都有,郭慶光的書也有。
5、《傳媒批判理論》潘知常 林瑋著
雖然有網上有很多言論批判這本書。但我認為這本書對批判學派的論述還可以。它將傳播分為文化的世界、權力的世界、文本的世界、游戲的世界。這本書和《文化研究導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年的真題hegemony在這本書論述得比較好。
6、《傳媒文化研究》 陳龍著
也是一本文化研究的書,如果熱愛文化研究或覺得自己在這一塊很弱的話,可以看看。
註:今年考的法蘭克福學派和文化領導權只要是涉及到批判學派的書中都可以找的到。因為這兩個太經典了。另外,還有韋伯的「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制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也可用文化研究中「自己生產意義」,德賽圖的「租房子」理論(房東主宰不了你對房間風格的駕馭)等來解釋。
六、網路傳播與新媒體:
網路傳播這一塊自己到書店找一兩本最新的書,補充一下就可以。因為我對網傳很感興趣才搜了這么多出來。事實上網路媒體的知識點,我都是在網上直接用論文補充的,書的意義不大。當然有幾本很重要。新媒體今年考的很多。例如微博,社交網站,還有大眾傳媒麻醉負功能在新媒體的表現,以及偷菜游戲等。我覺得新媒體的書作用主要是給學生理出新媒體的框架,關於具體知識點大部分都需要在論文中補充。
1、《眾聲喧嘩》胡泳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如果能找到的話,一定要看。對網路公共領域和共有媒體有很詳盡的論述。同時這本書和其他講網路文化的新媒體書視角不太一樣。本書提供的只是分析視角,不要想今年真題「微博」等新詞會在這里找到答案。
2、《手機媒體概論》我看的是匡文波的,不過我覺得這本書有點兒舊了。到書店去找一本最新出版的關於手機的書補充這塊知識點吧。
3、《網路傳播理論與實踐》 謝新洲
因為是北大老師的書,所以需要看。特別是一些理論在網路環境下的新發展主要是本書論述的。我復試的第二題就是「談談沉默的螺旋在網路環境下是否適用」,這個題已經考了n年了。我准備復試的時候還覺得這么老的題應該不會考了,可是卻真真實實被我抽到了。Orz……
4、《網路傳播概論》 彭蘭 如果有新版,就不要看2001版的,太老了。
七、老師其他的書:
1、《全球化:起源、方法與影響》
這本書我很喜歡。2010年的谷歌退出中國,這本書就涉及到很多知識點,但最後考題沒涉及。但是專一最後一道論述題「舉例分析媒介對社會變遷的影響」,就可以從本書中找到一個角度,就是電話等等媒體出現之後,社區逐漸解體。後來廣播電視出現,消費社會逐漸形成。專二論述第一題「文化全球化」本書也涉及了一點。
2、《輿論學》許靜老師的書,能弄到的話看看。如果沒有就不用看了。不是必讀書。
3、《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1-4輯)
一定要看。涵蓋了北大老師的重要論文。大傳方向的也不用全看。
好像有第5輯了,第5輯是和新聞有關的。考傳播的不用關注。
八、學術專著
學術專著在初試的時候不用太關注。復試的時候可能會抽一道英文題是關於學術專著的。提醒大家,選學術專著盡量避開《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這兩本。因為這兩本准備的人太多了。自己還是找一本獨特的比較好。例如《身份與暴力》《烏合之眾》等等都可以。一定要拋棄《童年的消逝》和《娛樂至死》這兩本。
期刊:
不要擔心,這么多期刊肯定看不完。其實一本期刊能挑出幾篇文章對我們有用的就夠多了。挑出論文的核心觀點,剩下的可以略看。
1、《國際新聞界》月刊,只看傳播部分的,新聞的不用關注。
2、《現代傳播》雙月刊,一些影像之類的實務不用關注。今年的真題有個名詞解釋是三網融合,其中現代傳播有一期專題。
3、《新聞大學》復旦的,季刊,很好。也需要過濾掉一些沒用的。
4、《新聞與傳播研究》社科院的, 雙月刊,每期文章不多,可是每篇文章都很長。
我當時不想跑圖書館去看,而且圖書館期刊更新超慢,所以期刊論文我全是在cnki(中國知網)上下載的。不過這得分人,我有個同學說,在網上看電子論文效果沒有看紙質的效果好,所以她只看實體期刊。我覺得效果差不多,所以,我就在網上下載。大家按照自己的情況來吧。
時間充裕的話,拿著老師的名單到cnki上逐一搜論文。但一般的人沒這個時間。

D. 古地磁的研究方法

6.2.1古地磁采樣與測量

(1)樣品採集

古地磁研究所采樣品必須新鮮,要選擇含有鐵磁性礦物的岩石。要准備地質圖、地形圖、地質羅盤、太陽羅盤、取樣機、水罐和水桶、汽油和機油、量杯、鐵錘、釺子、定向器、三角板、捲尺、各色油性筆、鉛筆、五金工具箱、裝樣用品、野外記錄本等物品。古地磁定向采樣方法有兩種:機械和手工。機械取樣是用輕便式取樣機或鑽機岩心取樣,手工是採用定向標本的取樣方法。輕便式取樣機取樣是古地磁定向采樣的常用方法,具有簡單快速、短期採集量大的優勢。屬於同一個地區、幾乎在非常短暫的同一地質時間內形成的均一地質體稱為采點。一個地質單元可以布置數個或數十個采點,每個采點採集的大塊岩石稱為標本。一塊標本可加工3~4個樣品。

(2)古地磁測量和儀器

古地磁的測量儀器有無定向磁力儀、旋轉磁力儀、磁通門式旋轉磁力儀和超導磁力儀。如HKB-1型卡帕橋磁化率儀、DSM-2旋轉磁力儀和SSM-A2磁通門式旋轉磁力儀。HKB-1型卡帕橋磁化率儀能滿足磁組構研究的要求,但用DSM-2旋轉磁力儀和SSM-ZA磁通門式旋轉磁力儀進行構造古地磁研究,對有的樣品,精度不高,需要用超導磁力儀來測試。

6.2.2剩餘磁性穩定性檢驗和退磁

(1)剩餘磁性穩定性檢驗

岩石必須具有剩餘磁性,並且包含原生的剩餘磁性,這是進行古地磁學研究的必要條件。為此,岩石剩餘磁性的穩定性檢驗是古地磁學研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當前剩磁穩定性檢驗有野外和實驗室兩種方法。實驗室方法是取每一個標本的樣品,採用交變磁場法或加熱處理法或恆穩磁場法作導向試驗來檢驗。加熱處理法是把樣品放在無磁性的爐子中加熱到指定溫度段,穩定半小時後再使其冷卻到常溫,重新用磁力儀測量剩餘磁性。

(2)退磁或磁清洗

如上所述,人們所說岩石中的剩餘磁性顯然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原生剩餘磁性(或稱特徵剩餘磁性)與次生剩餘磁性的總和。岩石剩餘磁性的穩定性檢驗工作只是表明其中所含原生和次生的組分之多寡,而岩石剩餘磁性的退磁或磁清洗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去掉岩石剩餘磁性中次生的或不穩定的組分,諸如等溫剩餘磁性、黏滯剩餘磁性等疊加在原生組分上的次生組分。雖然在技術方法上基本相似,但是退磁工作要比穩定性檢驗工作在進程上更為前進一步,直至達到只保留岩石剩餘磁性的原生組分而去掉其中的次生組分為止,並且是所有研究的樣品均須進行退磁工作。退磁有交變磁場退磁、熱退磁和化學退磁3種方法。

1)交變磁場退磁:所有鐵磁性礦物都有幾十奧斯特至幾千奧斯特的矯頑力,它取決於磁性顆粒的形狀、大小、排列方式和內部缺陷。由於岩石磁矯頑力的范圍較寬,實驗得知原生剩磁具有較高的矯頑力,次生剩餘磁性具有較低的矯頑力。所以,把岩石樣品放在交變磁場退磁儀的支架上推入具有磁屏蔽的螺線管中,給岩石施加以交變磁場來進行退磁,就可以首先去掉軟磁成分,而使較硬磁性組分保持不變,也就是使岩石的剩餘磁性在強度和方向上都保持不變,此時樣品退磁的交變場值就是岩石樣品退磁最佳值,即在Zi-jderveld矢量圖上直接指向原點的最先一段連線。

2)熱退磁:岩石樣品的熱退磁過程是在熱退磁儀中完成的。單疇顆粒的熱剩理論中,弛豫時間的變化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岩相古地理學

式中:A是常數因子;k是波爾茲曼常量;Ja是顆粒的自發磁化強度;h是在位移時克服疇壁的能壘高度;V是能壘的體積,實際上,對單疇顆粒,矯頑力就是能壘;Tb為顆粒的阻擋絕對溫度,是當弛豫時間變小時的溫度。公式表明,高的阻擋溫度的顆粒在室溫時有著較長的弛豫時間。於是把樣品加熱到一定溫度段(即Zijderveld矢量圖上直接指向原點的最先連接點指示的溫度)之後在零磁場中冷卻和退磁,此時剩磁的原生組分保持不變,而次生的組分能夠被去掉。

3)化學退磁:化學退磁是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來的,在Collinson(1967)的文章中最早使用了這個術語。我們知道,紅層是古地磁學研究的理想對象之一。紅層的主要磁性載體是赤鐵礦而不是磁鐵礦,通常以兩種形式出現:一是小於1μm的細顆粒的紅色顆粒,二是較大的多為10μm的黑色鏡鐵礦顆粒,偶爾也有一定數量的輝鐵礦。實驗表明,後一種形式難溶於酸,也就是說,細顆粒的紅色微粒比黑色顆粒在酸溶液中的溶解度要高些。已知岩石中不同磁性載體生成於不同的地質時期,因而它們各自帶有不同的磁化方向,所以,使用不同濃度以及不同作用時間的酸液來處理岩石標本,能夠區別開不同磁性載體的磁性組分,進而可以清洗掉一些溶解度高的赤鐵礦膠結的磁性,保留著鏡鐵礦中某些帶有原生剩餘磁性的組分。這就是化學退磁方法的一般原理。實驗表明,孔隙率好的紅層進行化學退磁的效果較為理想;在化學處理時,標本與酸之間一定要保持足夠大的接觸面,必要時可在退磁過程中進行加熱以促使反應加快。自然,化學退磁工作仍應在無磁場空間中進行。

6.2.3數據處理與資料整理

6.2.3.1岩石剩餘磁性的平均方向和古地磁極位置

岩石標本的剩餘磁性是一個矢量,可以用矢量代數方法求得它們的平均方向。通常對於每個樣品的矢量都給以單位權,這樣在直角坐標系中每個標本的方向偏角D和傾角I可以用各個樣品的方向餘弦來表示:

岩相古地理學

圖6.4 剩餘磁性平均方向示意(據Tarling,1971)數字表示不同樣品

對於某個地層單位的許多標本和矢量平均方向,可以把各個標本的方向餘弦相加,得出它們合成矢量的長度(R)和方向(Dm,Im)如圖6.4:

岩相古地理學

岩相古地理學

岩相古地理學

地磁傾角與地磁緯度的關系是:tanI=2tanfm

式中:fw為地磁緯度。

6.2.3.2古地磁方向的精度和離散度的估計

(1)費歇(Fisher)統計

由於岩石形成的各種條件、地球磁場的長期變化、樣品產狀的破壞、剩餘磁性的部分不穩定、某些磁性分量的存在以及實驗的誤差(采樣誤差和測量誤差)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剩餘磁性矢量方向上的分散。

在引起剩磁矢量方向散布的原因中,只有采樣誤差可以預先估計到。由采樣誤差所引起剩餘磁性方向的測定誤差,至少由下列誤差組成:①測定磁偏角的誤差(αm=0.5°);②地質羅盤儀器誤差(αi=1°);③在樣品上進行定向畫線時的誤差(αo=1°);④樣品加工時引起的定向誤差(αc=1°)。因此,測定剩餘磁性的總誤差為α= (劉椿,1991)。那麼,只有當引起剩餘磁性方向分散的其他原因可以忽略不計時,這個1.8°誤差才能代表Jn矢量方向的最小分散程度。

在一般情況下,天然剩餘磁性矢量具有很大的固有分散性。為了統計分析這些Jn方向的分布,費歇(Fisher,1953)提出了下列方法。費歇認為,分布形式Cekcosθ與測量某一矢量方向時的隨機誤差規律相符,其中k是精度,θ是測量所得矢量方向和矢量真正方向的夾角。

岩相古地理學

式中:矢量k也叫作密集度,P是研究區內的總密集度。當完全隨機分布時k值為零;當k<3時,其分布無意義。方向彼此都一致時,則k為無窮大。

岩相古地理學

此式中的N是標本數量,也就是方向點的個數;R為合成矢量長度,它的大小可由公式R2=(∑x)2+(∑y)2+(∑z)2決定,其中x,y,z是單位矢量的方向餘弦。所以,可以用k來衡量平均方向的精度。

(2)平均方向可靠程序的評定與其離散度的估計

假定矢量有N個測定,它的平均方向由測定得到的矢量相加求出,並且R就是這些矢量的幾何和。這時,正如費歇指出的,角θ超出某一數值的概率可由下式來表示:

岩相古地理學

其中α是平均方向和真正平均方向的夾角。

由此對平均方向測定準確度的估計有公式:

岩相古地理學

平均方向和真正平均方向的夾角大於α的概率是p。通常採用p=0.05,並且叫做95%的誤差,即對平均方向的偏離在α角之外的概率只有1/20。這時上述公式就可寫成:

岩相古地理學

Jn方向的實際分布常常服從費歇分布,存在方向的系統偏差(如Jn有兩個分量時,Jn的部分不穩定的情形是很重要的,這時Jn的實際分布就不滿足費歇分布)。因此,費歇認為統計分析能夠用來測定岩石Jn的穩定性。所以,可用密集度k和信任圓的半頂角α95來量度一套地層單元平均方向是否呈費歇分布或評定磁極平均位置的可靠程度,其地層單元剩餘磁性平均方向的密集度k愈大和α95值愈小,意味著費歇分布的可靠程度愈高。當角度很小時,可以近似地用下式求得:

岩相古地理學

不難看出,當 N→ 時,α95→0,那麼 k 的數值是古地磁場方向的最佳估計。

( 3) 極點誤差與方向誤差

當求解各個方向平均方向的准確性 α95時,平均方向的傾角誤差 δI = α95,它與平均傾角 I 無關。然而,平均方向的偏角誤差 δD = α95/ cosI,也就是與平均傾角 I 有關。

因此,當應用剩磁方向 D + δD 以及 I + δI 來確定古地磁周圍的點時,置信圓 ( α95)可能轉變為一個置信橢圓,這個橢圓是以最接近於平均古地磁極為中心的。同樣,以平均古地磁極位置為中心的置信橢圓兩極軸的長度可以沿著平均偏角以及與其相垂直的方向來計算,而與之相垂直方向的橢圓誤差是 δp =1/2α95( 1 + 3cos2φ) 。這些均可使用吳氏網作投影圖,在作出古地磁極位置的同時也畫出置信橢圓來。

( 4) Zijderveld 矢量圖解方法

Zijderveld 圖解法是樣品在退磁過程中各個階段實測的剩餘磁性矢量的變化投影在水平面與垂直面上的一種圖解方法。由於這是荷蘭人 Zijdevreld 在 1967 年最早使用的一種方法,人們就稱其為 Zijderveld 法。

Zijderveld 法作圖,通常包括如下步驟: ①畫出兩條彼此互相垂直的坐標線 NS 和 EW線; ②標出 NS 和 EW 直線上的間隔數值,並使其滿足於所測樣品的 x、y、z 或 D、I 測定值; ③由 NRM 起,依次順序標出每個退磁階段 ( 如退磁溫度) 測出的 x、y、z 或 D、I 數值; ④將各個數值點連接成線,並找出連線上開始向 NS 和 EW 坐標線原點的直線端點,此端點所表示的退磁階段 ( 退磁溫度或交變退磁場) 就是該類標本所要選取的最佳退磁數值 ( 退磁溫度段或交變退磁場) 。

有關 Zijderveld 矢量圖的繪制,可用專門程序繪出圖形。

在大地構造的應用方面,上一節已經描述了地磁傾角與地磁緯度的關系,知道測得地磁傾角和剩餘磁性的方向,利用產地的地理坐標便可求得古地磁極位置的現今地理坐標。下面重點介紹古地磁中的磁組構資料在構造地質分析中的應用。

磁組構 ( Magnetic Fabrics) 技術是一種快速、經濟和無損傷測量岩石組構的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於地質和古環境研究 ( Hrouda,1982; 徐柏安,1990; 潘永信,朱日祥,1998) ,用以研究岩石的磁各向異性 (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ecptibility,AMS) 。岩石的天然剩餘磁化強度顯示出的各向異性,通常反映岩石中鐵磁性礦物的擇優取向。磁組構的含義是將岩石磁化率的特徵表示為岩石磁化率橢球體的形狀和方向,其表示方法有兩種:一是計算各種磁各向異性特徵參數; 二是建立磁各向異性圖。

磁組構研究中各種磁各向異性特徵參數的計算如下:

1)平均磁化率(κ):

幾何平均:κ=(κ1κ2κ3)1/3

算術平均:κ=(κ123)/3

2)磁各向異性度(p):

p=κ13(Nagata,1961)

3)磁線理(L)與磁面理(F):

磁線理(L):

L=κ12(Balsley等,1960)

磁面理(F):

F=κ23(Stacey,1961)

4)橢球形狀:

橢球偏心率(E):

E=κ221κ3

形狀因子(T):

T=2(η2-η3)(η1-η3)-1

其中,η1=lnκ1,η2=lnκ2,η3=lnκ3

綜上所述,古地磁的研究主要利用岩石的原生剩餘磁性,經過樣品採集、古地磁測量、剩磁穩定性檢驗、退磁和古地磁數據處理,最後作出數據解釋的過程。

6.2.4磁極位置的計算

6.2.4.1古緯度和古地磁極位置

古地磁學中約定把測試結果按軸向地心偶極子場模型表示成古地磁極位置。這個模型就是地磁軸和地理軸一致、磁赤道和地理赤道一致、地球表面上任意一點的磁緯度與地理緯度一致,所以可由磁傾角推算出地理緯度(圖6.5)。但是這里指的是地磁場在正常狀態下經過105年的時均值,即平滑去長期變化。在地質尺度上認為是瞬時內的地磁極則叫做虛地磁極(VGP)。

圖6.6中示出了極位置計算的幾何圖形。N表示現在地理北極。采樣點S的地理坐標經度為λS,緯度為φS,已知該點的平均磁化方向,偏角為Dm,傾角為Im。計算出古地磁余緯度ρo。那麼,由球面三角公式可以得到古地磁極P的地理坐標(經度λP,緯度φP)。

在球面三角形NPS中,已知SP=p,SN=90°-φS,其夾角為Dm,依餘弦定理:

岩相古地理學

圖6.5 軸向地心偶極子場(據袁學誠,1991)

圖6.6 從平均磁化方向計算古地磁極(據袁學誠,1991)字母意義詳見文字

岩相古地理學

式中β的取值范圍0~360°。又根據餘弦定理

岩相古地理學

當0≤β≤90°,270°≤β≤360°時,cosβ>0,又因cosφScosφP>0,-90°≤φSP)≤90°,cosp-sinφS·sinφS>0,cosβ>sinφS·sinφP;當90°≤β≤180°和180°≤β≤270°時,cosβ<0,即cosβ<sinφS·sinφP。從式(6.1)求得β,β取值范圍是-90°≤β≤90°。這樣,在

岩相古地理學

6.2.4.2古緯度和古地磁極位置的計算

(1)古緯度

已知某采樣點的平均磁化傾角Im,由公式tanIm=2cotp求得古余緯度p=cot-1(0.5tanIm)古緯度φ=90°-p

(2)古地磁極的位置計算

已知標本產地的經度(λS,φS),平均磁化偏角Dm,傾角Im,以及余緯度p,應用上述推導的表達式,求得古地磁極的位置:

岩相古地理學

6.2.4.3古地磁極性的判別

已經證明,古地磁極位置比岩石磁化方向更接近於軸向對稱。所以,用古地磁極位置來判別地磁極性更好些。

新生代古地磁極位置的緯度分布,可分為3個區域,即剩餘緯度0°~40°,40°~140°(40°~-50°)和140°~180°(-50°~90°)。落在3個地區的地磁極性分別為正常極性、中間極性(極性過渡式偏移)和反向極性。

新生代以前,特別是前寒武紀,地磁極有可能跨過赤道。這時,就不能用古地磁極在現在地理坐標上的位置來區分地磁極性,而用極移曲線來劃分。根據雷德(1972)的定義,由岩石單元的磁化方向計算的古地磁極(北極)落在能追索到現在地磁北極的極移曲線上及附近區域就稱為「正常極性」,南磁極落在這條曲線上及附近就稱為「反向極性」,其他均稱「中間極性」。

6.2.4.4繪制古地磁極曲線

古地磁極移曲線是研究大陸漂移和地極遷移的重要工具。將某一穩定地塊上,各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古地磁極位置繪在地理坐標圖上,並連成一個曲線或一個帶,稱為古地磁極移曲線,或稱古地磁移軌跡(路徑)。這里是把「地塊」固定,而認為「極」在移動,所以,它不是地磁極的真實運動,故稱為表現(或視)地磁極移(APW)曲線。如果只得到某段時間內各地史時期的古地磁極位置,也可以作出該段時間的古地磁極移曲線。

繪制極移曲線的數據資料,要有一定的選用條件,粗略的標本是:

1)每個采點的數據是由6塊以上的樣品統計的(6~9塊為二級,>9塊為一級)。

2)古地磁極位置至少是由5個采點統計的,可以認為消除了地磁場長期變化,或其他地磁場擺動的影響。

3)樣品經過退磁處理,建立了磁穩定性,確定出是單成分還是多成分。

4)磁化年齡系由作者認為與岩石本身的年齡一致的,為乙類;磁化年齡系由其他測年方法推導的,為甲類。

5)采點都在同一個構造塊上,而且從原始磁化後沒有相對移動。

這些條件雖然不充足,但也不能硬性使用,否則就會淘汰許多資料。因此在編繪極移曲線時,有很大程度的主觀判定成分。例如編繪者應當做的事有:①確定構造單元,非本單元的資料不要收入;②判定資料中哪些是加印磁化的;③確定出各資料點的可靠程度大小;④若認為資料的統計方法不合要求,要根據原始數據重新計算。

將符合上述條件的古地磁極位置繪在現在地理坐標圖上,按地質歷史時期,以現在地理北極為出發點,由新到老按最小距離原則,將相鄰時代的磁極連接起來,就形成一條代表地磁北極的視極移曲線。

如果地質年代相差久遠,缺少中間地質時期的古地磁極,則不能硬性連接得到視極移曲線。

視極移曲線有幾種表示方法。通常,將一個地塊上得到的古地磁極位置繪在有現代經緯度線的地理圖上,用一個寬約30°的帶子包圍各個位置點,或者作出各個位置點的置信A形圓,然後,按置信A形圓的范圍勾繪出一個視古地磁極移帶。在位置點不多的情況下,也可以簡單地用折線將它們連接起來。要求精確時,要用樣條函數擬合。

通常,將有年齡資料、數據豐富、有可靠地質依據、置信區間為10°~15°的古地磁極位置點作為主要參考點,其他點只起輔助作用,或者說尚存在著爭議。

總之,得到的表觀極移曲線要符合地質實際情況,如果兩個連續地質單元得到的古地磁極位置距離與按其時間間隔推算的相差很大時,則是不合理的。就是說地質上連續的沉積地層和年代相近的火成岩,它們的古地磁極化位置是相近、連續變化的,否則難以解釋。當然極性倒轉要另外考慮。

E. 行動研究為什麼不適宜作為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剛好復習到這里,我想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看法。
參見袁振國老師的《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十四章「行動研究」。開篇就論述道:「嚴格地說,行動研究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教育研究活動,是一種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密切結合本職工作綜合運用各種有效的研究方法 以直接推動教育工作改進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動。」
去掉中間的描述,袁振國老師認為行動研究只是一種研究活動,嚴格說不是研究方法。故而,在他這本書里把這章作為全書最後一章介紹,而且放在了資料分析和結果處理這章後面。可見袁老師確實沒有將它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看待。
回到問題,您是寫學位論文,一定是傾向於理論研究的,偏向於基礎研究。而行動研究多數是在職的教育工作者(主要是老師、校長這些一線群體),為改進實踐而做,偏向於應用研究。因此我覺得不適合的地方可能在這里。
今天復習到這里也很好奇,嘗試搜索了一下發現也有人和我有一樣的疑問哈哈😄最好結合幾種主要的參考書目研究一下,我還沒有翻看裴娣娜老師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也是很權威的著作,還有陳向明老師的也是,一起學習吧!

閱讀全文

與研究方法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縫紉機皮帶安裝方法 瀏覽:961
正確的站姿腿部鍛煉方法 瀏覽:470
養生雞蛋的食用方法 瀏覽:430
小雞搬磚新方法視頻 瀏覽:220
線稿設計圖起稿方法研究 瀏覽:466
v20手機卡頓解決方法 瀏覽:790
湖南國珍松花鈣奶粉食用方法 瀏覽:6
土星環的質量計算方法 瀏覽:603
寶寶簡單收驚方法 瀏覽:396
政府預算的編制方法有哪些 瀏覽:899
哈爾濱高三核酸檢測方法 瀏覽:51
一次性口腔通氣道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57
單杠背闊肌的鍛煉方法 瀏覽:38
木糖醇的功效及食用方法 瀏覽:933
讀懂課文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29
4d的改善方法報告怎麼寫 瀏覽:464
預制樓板安裝灌注的施工方法 瀏覽:953
高分復習方法視頻 瀏覽:640
豬皮凍用什麼方法熬最好 瀏覽:670
小孩抑鬱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223